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

上传人:wuli****0220 文档编号:16462389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每日一练文化经典阅读(答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永安一中2014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资料每日一练(八)文化经典阅读1、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凡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与。论语学而“孝悌”、“仁义礼智”是孔孟的修身之道,它们在治国安邦上有何作用?请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答:“孝悌”是做人的根本,也是践行仁的根本。将“孝悌之义”推广开来,就能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将善性发扬光大,小则可以赡养父母,大则可以安定天下。孔孟将个人修身与治理国家联系在一起,强调了个人修身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2、阅读下面的论

2、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上述三个语段均阐述了对践行“仁”的看法,请简要分析它们在这方面的共同之处。答:孔孟认为,践行仁取决于自己而非他人。践行仁并非难事,关键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我们的内心有无向仁向善的心。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子曰:“性相近

3、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注:习: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1)孔孟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相通之处?(2分)答:人的本性是善的、纯真的。(2)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习相远”的原因。(4分)答:孔子认为人有善恶、贤不肖的差别,是因为社会环境的习染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之所以发生改变,是因为外力的作用、环境的影响使然。孔子认为人先天具有纯真本性,互相之间是接近的,正如孟子所说的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但是后天习染积久养成的习性,却是互相之间差异甚大。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

4、语学而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注:放心:丢失的本心。孔孟对于学习之道的看法有何相通之处?请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答:儒家认为,学习和修身密不可分,学习首先是学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不只是看他的文化知识,更要看他有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在如何保存善心、成为仁人君子的问题上,孔孟的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答:相同之处:克制私欲。孔子认为,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言行回

5、归到礼的规范,这就是仁;孟子认为,人如果被耳目等感官牵着走,就会陷入私欲的泥淖。要想成为大人(君子),就必须先立心志,清心寡欲。6.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孟子曰:“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告子上)这两段话包含哪两个成语?答:功亏一篑,一暴十寒这两段话共同说明了学习上的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答:这两段话共同说明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持之以恒。孔子以堆土为山作比喻,如果差一筐土就可堆成山,却停下来,就不能成功;如果在平地倒筐土,连续不断,就有希望成功,说明学

6、习要持之以恒。孟子以植物生长为喻,极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说明学习要持之以恒。7.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y)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曰:“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孟子离娄下)这两段话体现孔孟哪些教育思想?答:体现了孔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亦多术”等教育思想。结合孟子选段,解释“私淑艾”的含义。答: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

7、受其影响的,称之为“私淑艾”。8.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颜渊喟然叹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孟子曰:“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这两段话体现孔孟什么教学主张?答: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主张。孟子是怎样以水为喻来阐明这一教学主张的?答:孟子说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不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就难以通达。9.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这两段话意在说明一种什么学习方法

8、?答:意在说明学习在善于思考。孔孟在阐述这种学习方法时各有什么侧重点?答:孔子强调学思结合偏一不可,孟子强调学习时要敢于对书本的现成结论质疑,不能盲从。10.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阳货孟子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己矣。”(孟子告子下)孔子托病不见孺悲,其教育目的何在?答:其教育目的在于促使孺悲做出深刻反省。孟子的“不屑之教”与孔子教育孺悲的方法是否相通?为什么?答:两者教育方法相通,因为都是促使受教育者反思。11.阅读下面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论语述而)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己矣。”(孟子告子上)孔子和孟子认为教育要把什么放在首位?请简析。答:孔子和孟子认为教育要把培养良好的道德放在首位。孔子说:培养学生要以道为志向,以仁德为纲领。孟子说,求取学问,不为别的原因,只是为寻求丢失的本心。孔子这段话的内容除了与孟子的共同点外,还强调什么?答:孔子还强调要使学生掌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全面发展。12、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10、,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以上选段体现了孔孟在为政治国方面的共同点?请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加以分析。答:以上选段都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孟子认为只要实行仁政、掌握民心便可以“王天下”,从而满足“大欲”(最大的心愿)的道理。13、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11、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在治理国家应当具备的条件方面,孔孟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处,请结合选段加以分析。答:相同之处,孔孟都认为给予老百姓充足的粮食,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治理国家的起码条件。不同之处,孟子强调了实行仁政、保民而王的具体措施就是要 “制民之产”,让百姓基本的生活保障;孔子在强调让百姓有充足的粮食保障的同时,要把“信”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百姓对统治者信任,才是国家存在下去的最重要因素。14、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国

12、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下)以上选段都谈到了为政治国的哪一方面的问题?孔孟在这一问题上侧重点有何不同?答:都谈到了为政治国中选用人才的问题。孔子侧重于要求统治者推举选拔所知道的贤良人才,并认为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被埋没的。孟子侧重于强调选用人才时要采纳国人的意见来慎重考察。15、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

13、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根据以上选段,谈谈孔孟在对待国君的态度上有何异同?对后世影响如何?答:孔子强调臣事奉君主应该以尽忠职守,忠心相待;由于强调了臣对君的尽忠,导致后来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发展到不问是非的愚忠。孟子并不把“君”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就不配称为“君”,因此臣子诛杀这种人是正义行为。这一进步主张正是孟子思想超越孔子的一个重要方面。16、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惟

14、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结合上述语段谈谈你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的理解。答:孔孟都认为身处高位的人言行正直,品行端正,可以起到带头表率的作用,否则不但不能令人信服,反而会传播邪恶。因此在治理百姓时,统治者自己的品行要端正,这样,不用发布命令,百姓也会去照着做;否则即使发布命令,百姓也不会服从。17、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论语尧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15、)【注释】兴灭国,继绝世:恢复被灭亡的国家,承续已绝的族世;说:同“悦”; 译为:处事公平人民就会高兴。(1)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儒家怎样的治国方针?答:实行仁政,以德治国。(2)请结合以上选段,谈谈“天下之民归心焉”的原因。答:孔子认为统治者心怀仁德,实践美德善政,就能获得民心,得到百姓信任。孟子认为治国施行仁政,关怀、爱护百姓,就会受到百姓的拥护,想称王天下就得到了最坚定的后盾。18、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注释】以:连词,而,和;临:对待;庄:庄重,严肃。在孔孟看来,当政者如何才能真正治理好国家?结合以上选段谈谈你的看法。答:孔孟认为当政者本人庄重严谨、孝顺慈祥,努力实行仁政,使百姓会真正心悦诚服,发自内心地顺从国君,忠于国家,这样国家也就治理好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