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

上传人:wuxin****2020 文档编号:16458459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68.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教案修改过的第三到第七单元(3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一课时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38-39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2、学会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4、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2、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1、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2、 让他们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

2、间观念。教学过程:一、进入课程。 出示投影: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提问: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谈话进入课程:像刚才把一幅长方形画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提问: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组织学生先讨论,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出两幅图的长和宽的关系:第二幅图的长是第一幅的2倍,宽也是第一幅的2倍;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长的比是2:1,宽的比也是2:1,等等。 指出:把图形

3、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提问: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谈话:我们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也可以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 提问:如果要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与宽各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先在小组里说一说,再组织全班交流。三、教学例21、出示例2,让学生读题 (1)提问: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原来的几倍?各应画几格? (2)学生画图,再展示、交流。 (3)让学生尝试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长方形,再展示各自画的图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缩

4、小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应画多少格。2、讨论:把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明确: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大小变了,但形状没变。(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长与宽的比与原来图形的长和宽的比是完全一样的。)3、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画出按2:1的比放大后的三角形,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提问: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 小结:把三角形按2:1的比放大后,各条边的长都是原来的2倍。四、巩固练习。 四、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1、做“练一练”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缩小后的图形2、 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画的3、 缩小后有关

5、边的长度是原来的几分之几问:各应画几格? 课后练习:1、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五、全课小结。什么是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要遵循什么原则?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课后反思:第二课时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二)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

6、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教学准备:两张照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进入课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二、教学比例的意义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3)是啊,生活中确实有很多像这样的比值相等的例子,这种现象早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7、。人们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6.4:4=9.6:6。或6.4/4=9.6/6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

8、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3、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4、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练习九第5、6题。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第43页例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

9、十的14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进入课程 1、 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比例)什么叫比例? 2、判断下面每组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3:5和18:30 0.4:0.2和1.8:0.9 5/8:1/4和7.5:3 2:8 和9:27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判断过程。 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 (引

10、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由两个比组成,有四个数;比是一个比,有两个数)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1) 课件出示: 3:5 前项后项(2) 课件出示:3: 5 = 18: 30 内项 外项(3)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你能指出它的内、外项吗? 课件出示:3/5=18/30 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各部分名称,也知道了比例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是否也有什么规律或者性质,有兴趣吗? 2、 出示例4 1、提问: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1)引导学生写出尽可能多的比例。并逐一板书,同时说出它们的内项和外项。 (2)引导思考:仔细观察写出的这些

11、比例式,你能否发现有没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或规律呢?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探究规律。 (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验证:是不是任意一个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 课件显示复习题(4组),学生验证。 学生任意写一个比例并验证。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4)完整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思考3/6=2/4是那些数的乘积相等。课件显示:交叉相乘。 5、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写了一些比例式,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再验证)6、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1)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什

12、么应用? (2)做“试一试”a先假设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 b、说出写出的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分别是几,再分别算出外项和内项的积。 C、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组成的比例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 (1)学生尝试练习。 (2)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确:可以把四个数写成两个比,根据比值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也可将四个数分成两组,根据每组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相等作出判断,其中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进行判断比较简便。 2、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5:3=():4 12:()=():5 先让学生尝试填写,再交流明确思考方法。 3、 做练习十第1、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长进? 五、

13、作业 练习十3、4题课后反思:第四课时课题:解比例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5页的例5,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的第58题。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掌握解比例的书写格式。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5(1)审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提问:怎样理解“把照片按比例放大”这句话?(放大前后的相关线段的长度是可以组成比例的)(2)如果把放大后照片的宽设为X

14、厘米,那么,你能写出哪些比例?引导学生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 告诉学生:“像上面这样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3)讨论:怎样解比例?根据是什么?(4)思考:“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变成什么形式?”教师板书:6x13.54。 “这变成了什么?”(方程。) 教师说明:这样解比例就变成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的值。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在6x前加上“解:“) (5)让学生把解比例的过程完整地写出来。指名板书。2、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提问: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再怎么做?”(先根据比例的基本

15、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3、做“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2、做练习十第6、7题。先说说按比例“缩小或放大“的含义。再列出相应的比例式并求解。 3、做练习十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并解题。讲评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第(2)问。四、全课小结。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第5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课题:比例尺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8页的例6,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一的第1、2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理解比

16、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教学难点:看懂线段比例尺。教学过程:一、复习 1厘米 ( )毫米 1分米 ( )厘米 1米 ( )分米 1千米 ( ) 米20米 ( )厘米 50千米( )厘米二、情境进入课程 1、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

17、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 三、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1、出示例6,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的比,强调要把写出的比化简。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书距离和实际距离

18、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4、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也可以写成1/1000。1:1000的意思是图上1厘米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1000厘米的距离,也表示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1000,还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指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最简单整数比。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下面这样的形式来

19、表示。 0 10 20 30米 进一步指出: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图上的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四、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同样长的实际距离在哪幅图中画得长?哪幅图中1厘米的图上距离表示的实际距离长? 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指出: 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如 2.5厘米:1O千米,要把后项的千米化成厘米后再算

20、出比例尺。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六、课堂作业做练习十一第1、2题。课后反思:第六课时 课题:求实际距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比例尺含义的基础上,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重点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教学难点感知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21、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一、复习进入课程。1、什么叫比例尺?求比例尺时要注意哪些问题?2、在一幅地图上南京到上海相距5厘米,实际相距300千米,求这幅地图的比例尺?你能画出这幅地图的线段比例尺吗?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7。 (1)出示例7,明确题意,找出明华小学到少年宫距离的线段,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告诉了比例尺,又告诉了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2)说一说比例尺1:8000所表示的意义。(3)根据对1:8000的理解让学生尝试练习。(4)交流算法,说说为什么这样算?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算法以及之间的联系。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列比例式求实际距离的方法。引导

22、学生思考:根据比例尺的含义,明华小学到少年宫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一定与哪个比相等?你能根据这样的相等关系列出比例式?注意:最后的单位要换算成“米”作单位的数。2、做“试一试”。(1) 独立算出学校到医院的图上距离。(2) 讨论怎样把医院的位置在图上表示出来。(3) 在图中表示医院的位置。三、巩固练习。1、做“练一练”先独立解题,在组织交流2、做练习十一第4题重点知道学生在地图上测两地之间的距离和在地图上如何找比例尺。3、做练习十一第5题。重点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比例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比例以及比例尺的应用价值。4、将下列各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1) 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140千

23、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2) 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城的距离是12。5厘米。甲、乙两城实际相距多少千米?0 40 80 120千米 (3) 在一幅比例尺为 的地图上,小丽量得某省会城市与北京的距离是32.5厘米。这个城市与北京相距多远? (4) 做练习十一第3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什么新的本领?课后反思:第七课时课题:面积的变化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例的应

24、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后面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一、 课堂提问: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2.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二、 情景进入课程,合作探究1. 出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2页上面的两个长方形说明:大长方形是小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得到的。(1) 请同学们分别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写出对应的边长之比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比是():(),宽的比是():()(2) 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按比例放大后,它的面积发生变化吗?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面积的变化” ,板书课题

25、。(3) 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大长方形与小长方形的面积比是():(),再通过计算,验证自己估计的对不对?(4) 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2. 出示苏教版六年级下册52页下面的一组图形说明:下面的图形是上面相对应的图形放大后得到的。(1) 请同学们测量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再填写下表,再填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53页上面的表格放大前放大后放大后与放大前的比正方形边长/cm面积/cm2三角形底/cm高/cm面积/ cm2圆半径/cm面积/ cm2(2) 组织讨论:通过上面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3) 小组交流(4) 总结:把一个平面图形按:的比例放大后,放大后与放

26、大前的面积比是N2:13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把一个平面图形按指定的比例缩小,缩小前后图形面积的变化规律又是什么?小组讨论,全1:班交流三.分组练习让学生选择第53页图中一幢建筑或一处设施,测量并计算它的实际占地面积四当堂检测1. 在比例尺是1:800的平面图上,有一块长方形的草地,长是3.5cm,宽是2cm,它的实际占地面积是多少?2. 一块长方形运动场,长150米,宽80米。在一幅比例尺是1:250的平面图上,这块长方形运动场的面积是多大?3. 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的世界图上,量得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厘米,它的实际面积是多大?三、 总结回顾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和体

27、会?教学后记:第四单元、确定位置第一课时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1)教学内容:书本54页、57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求1出示例1的场景图谈话: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相机介绍:在平面图

28、上也常用“N”表示方向北。提问: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都偏离了正北方向,但偏离的角度一样吗?从图上能看出来吗?2教师引导,揭示课题。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介绍: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提问:现在你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出示书本例1中的平面图。谈话:这幅平面图正反映了这艘轮船航行的情景。从这幅图上,你又可以看到一些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方向;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方向等等。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2学习求图中

29、物体间的实际距离。谈话: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还需要什么?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启发学生量出灯塔1到轮船的图上距离,并根据比例尺算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方向的多少千米处。集体交流计算结果,让学生完整地说出“灯塔1在轮船北偏东30方向的6千米处。”3小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归纳:知道了方向和距离,就能更加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4完成“练一练”第1题可以让学生口答。第2题让学生先独立测量计算,再组织交流。最后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灯塔2在轮船北偏西55方向的8千米处。”三、联系实际,让学生

30、在应用中进一步掌握方法1做练习十二第1题。先让学生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再指出南偏东、南偏西等方向,然后让学生根据学校到少年宫有500米的距离,推出图上第一小格表示100米距离,并试着完成填空,最后组织全班交流。其中第(2)(4)题填方向时,只要求填偏东或偏西方向即可。注意要让学生完整地说出少年宫、科技馆、新华书店、邮局等场所相对于学校的方向和距离。2做练习十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测量、计算、填表,再集体交流,然后让学生完整地说出荷花池、玉龙潭、飞霞阁相对与林峰塔的方向和距离。在填方向时,不仅要填出北或南、偏东或偏西,还要填出偏东或偏西多少度。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总结一下

31、,你已会用哪些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课题: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2)教学内容:书本55页、58页教学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上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用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1出示以灯塔为中心的平面图。(1)以灯塔为中心,灯塔的上、下、左、右分别表示什么方向?相机指出:东E 西W 南S(2)在图上指出北偏东、北偏西、南偏东、南偏西的方向。2如果知道灯塔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是清凉岛,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清凉岛的吗?这节课我

32、们就研究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画出相关物体的位置的方法。二、展开1明确清凉岛的位置。(1)题目中告诉我们清凉岛在哪里?(2)你能在图上指一指清凉岛的大致位置吗?自己在图上指出来,并和同学交流一下。2探究操作。(1)怎么在图上画出清凉岛的位置呢?在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要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2)怎么画出北偏东40的射线?各自用量角器在图上画一画,边画边思考:应该怎么摆放量角器,怎么看量角器上的度数?指名上黑板画,注意引导学生正确摆放量角器。让学生说说画表示方向的射线时要注意什么?(3)怎么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距离?图中告诉我们这幅图的比例尺

33、是多少?表示什么意思?清凉岛在北偏东40方向20千米处,图中清凉岛的位置在灯塔处沿北偏东40方向的射线几厘米的地方?怎么想?各自计算后指名汇报:205=4(厘米)追问:为什么用205就是图上距离了?引导学生在图上标出清凉岛的位置,并与同学交流。3试一试(1)出示题目要求:在灯塔南偏西30方向15千米处是红枫岛,你能在图中表示出它们的位置吗?(2)各自独立完成。(3)组织全班交流,重点交流画南偏西30方向的射线的方法和所确定的位置。三、练习1讨论“练一练”。(1)看图说一说:图上熊猫馆在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是猴山多少米?孔雀园呢?自己先算一算实际距离,然后与同座位的同学说一说。汇报交流:熊猫馆在

34、猴山的什么方向?距离猴山多少米?怎么算出来的?连起来怎么说?孔雀园呢?引导学生说出:熊猫馆在猴山北偏西60方向120米处。孔雀园在猴山南偏东35方向90米处。(2)蛇馆在猴山南偏西45方向150米处。怎么在图上表示出它的位置。各自在图上画出表示南偏西45方向的射线,再算出图上距离,最后标出蛇馆的位置。练习后交流思考的方法和具体的画法。2讨论练习十二第3题。(1)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所包含的信息。(2)飞机A在机场的什么位置?(3)飞机B、C、D、E分别在机场的什么位置?你能在途中表示出这四架飞机的位置吗?各自在图上表示出来,然后汇报交流。四、小结五、作业: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5题。教学反思:第三课

35、时 课题:用方向和距离描述行走路线教学内容:书本56页、59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根据平面图运用所学的确定位置的知识和方法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这一方法的应用价值,增强用数学方法描述现实世界中空间关系的意识和能力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更加全面地掌握方法,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教学准备:相关平面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出示例3平面图:提问:图上有哪些场所?你能说出其中两个场所之间的位置关系吗?如:超市在敬老院什么地方?敬老院在超市什么地方?2引入:李伟家在哪里?大港小学在哪里?李伟从家出发,按怎样的方向与路程行走,就可以走到大港

36、小学了?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二、展开1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 自己说一说。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相互更正。 全班汇报交流。指名一人汇报后,全班评议: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需要修改?注意:汇报交流时,允许有不同的叙说方式。2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行走路线。 你想怎么说,各自说说看。 在小组中说一说,小组中的成员进行评议。 全班汇报交流。三、练习1出示练习十二第6题的平面图。指出:这是某地5号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2看图说说,5号公共汽车经过哪几个地方?3你能说出5号公共汽车的行驶线路吗?各自练习后,在小组中说一说,再引导在全班交流。4独立完成书上平

37、面图下面的填空题。四、拓展你家在学校什么方向?从学校回家,途中要经过哪些有明显标志的地方?你能说出你放学回家的路线吗?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课题 实际测量教学内容:书本6061页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重点难点:1学习用工具测量两点间的距离。2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教学准备:卷尺、测绳、标杆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检查学生所带的测量工具,各小组进行调剂。2明确室外活动的程序与要求。二、室外活动 1测量地面上相隔较远的两点间的距离。 (1)讨论:如果要测量操场的长,但是没

38、有这么长的卷尺,怎么办? (2)怎么分段测量?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标杆)怎么用标杆测定比较远的距离?让一个小组示范,其他同学评议。(3)各组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提醒:要确保新加入的标杆与两端的标杆在同一条直线上。相邻标杆之间的距离要恰当,要保证能用卷尺或测绳等进行直接测量。2学习步测(1)指出:没有测量工具或对测量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我们的脚步进行测量,也就是步测。(2)如果步测一段距离,我们需要知道什么?(一步的长度,走的步数)(3)估计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4)我们可以通过测算得到自己平均每步的长度。想想看,怎么测算比较准确?引导学生测算自己一步的平均长度:让学生在50米上的

39、跑道来回走几次,记下每次走的步数,然后算出平均走的步数,再算出平均每步的长度。(5)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步测学校操场的宽,再用工具测量,看看与步测的误差有多大。3学习目测(1)在100米的跑道上,每隔10米插一根标杆,然后到一端看看10米、20米、30米的距离各有多远。你发现了什么?(2)目测自己与一个指定位置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多少米,再步测一下,进行比较。课后反思: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课题:扇形统计图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76页例一及“练一练”,练习十五。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2) 使

40、学生能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的数据的特征。学习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出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投影课件等。学生:方格纸、水彩笔、文具等。教学过程:复习过去:1、 提问:我们以前学过了那些统计图?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2、 生活中的那些地方用到了统计图。学习新知识:1、 课件展示在很多地方出现的扇形统计图。2、 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3、 学生讨论。4、 提问:扇形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5、 指出:条形统计图

41、能够清楚的看到数据的多少;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楚的表明数量增长变化的情况;扇形能够看出总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6、 用计算器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类地形的面积。7、 明确:统计图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1)完成“练一练”的第一题。(2)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2、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十五的1、2、3题。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课题:认识众数教学内容:课题:联系实际、应用众数。第79页“练一练”第2题,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79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一题。教学目的: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使

42、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学习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学习难点: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己携带学习用具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 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数”,你能说说在生活中那些地方运用到平均数吗?2、 气象小组的同学测量一天的气温,在某天6个时刻测得气温分别是121520322418度。你知道这天平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吗?分析问题(1)出示例2的一组原始数据。问在这种数据中你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让学生回答“做实验的9人中,发

43、芽多少粒的人数最多,有几人”。(3) 介绍众数的意义及其求法。1、 提问:说说众数是什么样的数?2、 那么怎样求一组数据中出现的众数?3、 求平均数。4、 比较分析明确意义。巩固练习课堂练习(1)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2) 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的第一题。让学生说出众数和平均数的含义。教学反思:第三课时课题:认识中位数教学内容 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80-81页例三、例四和“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2-3题。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的中位数。(2) 使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

44、(3) 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感受与同学交流的意义和快乐。学习重点 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 学习难点: 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教学和方法 从已有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探究发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带学习用具。教学过程1、 出示例题三:四年级一班9个男生一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2、 提出要求:请你观察数据,说说你对这组数据的看法。3、 讨论:你认为7号男生的成绩在这组同学中处于什么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那些办法?4、 提问:为什么7号男生跳的下数比平均数少,成绩还排在第三名?你认为用平均数代表这组男生跳绳的整体水平吗?学生自主探讨1、 提问:你能把这种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从新排一排吗?2、 学生自己动手3、 出示例题四:四年级一班10个女生1分钟跳绳成绩记录单。巩固练习课堂练习完成“练一练”课后练习:完成练习十六的第二题和第三题。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