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64538390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7.6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2011-03-10 18:40唯物辩证法不仅揭示一切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揭示了普遍联系必然导致运动、 变化和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 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 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所以,唯物辩证法不仅是普 遍联系的科学,而且同时又是列宁所说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 发展的学说”。7V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运动说 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变化说明事物不仅有量的增减, 而且有质的飞跃;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

2、、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 不断更新的过程。事物的相互联系通过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而相互作 用就必然引起事物原有状态或性质的变化即运动。事物的运动表现了事物的联 系。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只能在人们的认识中而不能 在现实中把它们分开吕客观事物中,它们是不可分割的。由联系的永恒性和 普遍性,必然得出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2. 发展和运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运动包括宇宙间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既包括前进、上升的,也包括后退、下降的。而发展只是运动中的一种前进、 上升的变化。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 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四

3、)发展的实质8V1.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如毛 泽东所概括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除旧布新”,是宇宙间普遍的、 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新事物是指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在事物发 展过程中逐渐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 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2. 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 性决定的。(1)新事物是在旧事物“母胎”中孕育成熟,在旧事物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是 旧事物无法克服的。(2)新事物否定旧事物中消极、过时、腐朽的东西,继承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

4、 的因素,并添加了一些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丰富的新内容,因而比旧事物更优 越,更有远大前途和生命力。(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为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五)发展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巨大进步的基础上,改造了黑格尔哲学,恩格斯得 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 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 念,都处在生存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前进的发展,不管一切 表面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暂时的倒退,终究会给自己开辟出道路”。9V1.发展过程性的内容过程是指物质运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

5、的广延性,是事物及其事物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形式。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主要内容有:(1) 克服形而上学观点。形而上学“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其特 有的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认为世界“是一个一成不 变的事物集合体”。(2) 世界和一切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就是“理解 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3) 事物是作为过程而发生和发展的。在辩证法面前,“除了发生和消灭,无 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的过程,什么都不存在。它本身也不过是这一 过程在思维着的头脑中的反映而已”。(4) 过程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就一个事物具体过程而言是有始有终,有

6、边有际的,就整个世界的发展过程而言是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一切过程 的常住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种过程的这种变动性是绝对的”(毛 泽东语)。10V2.发展过程性的意义(1) 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反对形而上学的 “不变论”与“激变论”,坚持阶段论,反对超阶段论。(2) 坚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观点与方法。(3) 坚持知识、真理的相对性观点,反对把知识、真理绝对化的观点。恩格斯 指出,如果人们在研究工作中始终从“过程的集合体”这个“伟大的基本思 想”观点出发,“那么关于最终解决和永恒真理的这个要求就永远不会提出了; 人们就始终会意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知识

7、必须具有的局限性,意识到他们在 获得知识时所处的环境对这些知识的制约性;人们对于还在不断流行的旧形而 上学所不能克服的对立,即真理和谬误、善和恶、同一和差别、必然和偶然之 间的对立也不再敬畏了;人们知道,这些对立只有相对的意义”。(六) 规律及其客观性1. 规律的含义117(1)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 和必然的趋势。规律属于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 的方向和趋势。列宁说:“规律就是关系”,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 系”。规律与本质是同一程度的哲学范畴。但本质是指事物的内部联系,而规 律是就事物的过程而言,指同一类现象的本质关系或本

8、质之间的稳定联系。江 泽民指出:“客观规律指向的历史结局,从总体上来说在其整个演化过程终结 之前是不可能提前出现的,任何客观规律都是在历史的具体演进中逐渐地和愈 来愈深刻地发生作用的。”(2)科学规律又称定律,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表达的 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即对客观规律的科学概括和表述。例如,牛顿力学万 有引力定律属于科学规律,就是对宏观物理世界的万有引力规律的正确认识。 客观规律与科学规律是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1272规律的特点:从规律的定义我们可推出规律应具有以下特点:既然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所以规律具有本质性的特点。可见规律是“本 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9、2) 既然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它具有必然性的特点,是事物发展 确定不移、必然如此的趋势。(3) 既然规律是稳定的联系,所以它具有稳定性、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只 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可见,稳定性就是 规律的重复性,而稳定性、重复性也表明了它的普遍性。(4) 从本质性、必然性、稳定性可以推出,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必 然趋势和确定不移的秩序,所以它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 观性的特点。13V3.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1) 规律是客观的,即不以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坚持规律的客观性就是 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既反对了否认规律的存在和

10、规律的客观性的主观唯心主 义观点,又反对了承认规律同时又认为规律是某种神秘的“客观精神”所支配 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2) 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人可以通过自觉的活动发现和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也只有通过自觉活动才能认识规律,科学规律和客观规律具有同一性。这就在 规律问题上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可知论,反对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3) 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人类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无 能为力的。规律的必然性内容是人不能改变的,而规律的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则 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人们可以按照必然性的要求,改变或利用规律实现的形 式来为人的目的服务。例如,“水往低处流”是

11、万有引力规律的自发表现形式, 按照万有引力定律的要求,人们给水一个比地心吸引力更大的力,水就往高处 流。从水力发电到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都表现了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和利 用。人们虽然能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 心所欲、为所欲为。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规律。 这就在规律问题上既反对了形而上学消极被动思想,又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 规律的必然性、客观性要求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从事违反规律要求的活动。但是, 人类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难以避免也经常做违背规律的事情,所以就会 在实践中遭受挫折,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人们通常说的“客观规律不能违背”, 只能

12、理解为人们不要去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情,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一定会 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而不是说人们不能或不会违背客观规律。人们要在规律 面前增加自觉性、减少盲目性,就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勤于思考、努力学习、 不断总结,自觉地认识和利用规律。14V (七 )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 畴。1. 含义: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 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 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假象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 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内

13、部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 决定的。2. 关系:两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表现为,现象是表面的可 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 生动的,本质是共性的、普遍的、深刻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稳定的。(2) 两者的统二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 现本质,如列宁所说:“本质在表现出来;现象是本质的”。就是说,任何现 象都从不同程度表现本质。3. 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现象和本质的对立,说明了科学研 究的必要性。(2)现象和本质的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可能性。(3)在实践 中要注意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通过现象

14、去认识事物的本质。15 7(A)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的 一对哲学范畴。1. 含义: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 确定丕移的趋势。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 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是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 样出现的丕确定趋势。偶然性产生于事物次要的和外部的原因,在事物发展过 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起着促进或延缓的作用,使发展的 趋势具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和偏差。2. 关系:

15、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地位不同、 作用不同、稳定持久的程度不同;(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依赖、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是必然 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受内部必然性的支 配;(3)由于事物范围广大,发展无限,所以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1) 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2) 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宣称“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观点。(3) 坚持辩证决定论,反对唯

16、心主义非决定论与机械决定论。 决定论是主张事物和现象具有规律性、必然性、因果联系的一种学说。决定 论大体经历了自发决定论、形而上学决定论、辩证决定论的三种不同历史形态。 主张“上帝决定论”、“观念决定论”是伪决定论。 非决定论否认事物和现象的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联系,是一种唯心主义的 错误理论。 辩证决定论把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具体地统一起来,承认事物发展的普遍 制约性,如实地揭示事物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机械决定论 则是把经典力学的思维方式当作哲学上的普遍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 物的运动变化的结果都是按力学公式产生的,任何结果都是按先决条件决定的 和不可避免的,把一切事物

17、的运动变化力学化即简单化了。(九)原因和结果16 7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 对范畴。1含义: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事物或现象之间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就是因果关系。因果联系往往与时间的顺序性有直接关系。在客观事物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一 般地总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而前因后果是因果联系的特点之一。但并不 是所有前后相继的现象都是因果联系,“在此之后”并不等于“因此之故”。 所以,因果联系不仅是先后相继的一种联系,而且彼此之间还有一种引起和被 引起的关系。2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两者的对立如上述含义不同、原

18、因和结果的 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原因,而在另一种关系 中则是结果。(2)两者的统一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正确认 识因果联系的这种辩证性质,全面把握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的发展链条,就能 有效地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去促进事物的发展。3.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 因果联系的客观性是指因果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人们的因果观念只不过是客观因果关系的反映。承认因果联系的客 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原则。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 因果规律的客观性。宿命论、神学目的论虽然承认因果联系,但他们却把某种 客观精神

19、、理性或神作为决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最终原因。事物的“终极原因” 在于物质世界本身,是物质世界所固有的永恒运动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2) 因果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无不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 中,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必然承认因 果联系的普遍性。(3) 客观普遍的因果联系,在现实中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在不同的领域,事 物的因果联系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情况。因果联系的复杂多样性主要有以下的类 型: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因果 联系的复杂情况要求我们对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4. 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原理的重

20、要意义。(1)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 进行科学研究,获得科学认识的前提;(2)正确地把握因果联系,有利于总结 实际工作经验;(3)准确地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17 7(十)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1. 含义: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现实处于不断发展过 程中,它是过去“现实”发展的结果,又是引起将来的“现实”的原因。可能 性是和现实性相对立的范畴,它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 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把握可能性这个范畴,要对可能性 的各种情况加以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的可能

21、性和抽象的可能性;两 种相反的可能性;可能性的程度大小。2. 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 两者的对立: 可能性是潜在的、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现实性则是已 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现实性也不同于可能性,不能把二 者混为一谈。所以,我们从事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能从可能出发, 不能以可能代替现实。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政策是以现实的东西,而不是 以可能的东西为依据的。”在工作中要预计到事物发展有种种的可能性,但却 要把自己的活动建立在现实性这个可靠的基础上。(2) 两者的统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现实性离不开可能 性,它是实现了的可能性,没有可能性的东西是不会变为现实性的;而可能性 则是尚未展开、没有实现的现实性。现实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由先在的某 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事物的发展,总是在现实性中产生出可能性,而可能 性又不断变为现实性的转化过程。3. 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对立, 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发挥的必要;(2)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 能动性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3)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条件,要积 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好的可能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