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

上传人:lis****210 文档编号:164504719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6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写景状物类散文解题技巧(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状物类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解题思路探究】写景状物类散文的解题思路自然与现代文常规解题思路并行不悖,但又有其自身独特之 处,也就有其自身的破解之法,现将具体方法剖析如下:1、立足整体,把握形象。整体关照乃能高屋建瓴,前后贯通,把住文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形象才能全面完整。而写景状物散文的形象较之其它类型散文的形象要突出、丰满、重 要得多。全面把握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人工场景、风俗民情、特定物件等形象的形声色味、 情态特征及内在含蕴等是阅读好此类文章的根本。如四川卷乡村的瓦,瓦独到的神韵与 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等特性正是作者抒情的依托。再如辽宁卷杨 柳,杨柳的“贱”及“下垂”的

2、姿态,有别于一般花木的娇贵和贪图自己的光荣而忘本的 形象,又何尝不是解读作者写作意图的钥匙?2、找准切合点,析“形”入“情”。这类散文总是借所绘之景,所状之物抒情、言志、 明理。二者之间自有其内在的关联。3、合理联想,揽旨品趣。文本阅读坚决排斥主观臆断,但需要合理的联想。品评作者 的思想情感、文章的主旨、重要词句的含义等都离不开必要的联想。如四川卷乡村的瓦 理解“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的旧事”一句的含义,就需要抓住“底 片”“冲洗”二词,“底片”即“记录”,“冲洗”即“回忆”,进而理解到是“瓦”真实的记 录了“我”的童年,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4 、明确技法,析

3、其效果。此类散文无不用到许多技法且涉及到它们的试题甚多。通常 用到的技法有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表达方式(描写、记叙、抒 情、议论、说明),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铺垫、渲染、联想、想象等),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借代、通感、排比等)。【答题失误疗救】1、“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的学生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被局部信 息所囿,不见全体,漏洞百出。对策:增强整体意识和“区间”意识,立足整体,“高瞻远 瞩”、“瞻前顾后”。2、一味摘抄,不会概括。或误以为“答案从文中来”一字不漏,原文照搬;或以为答 案多多益善;或不懂概括之法。对策:先划出相关语句,去

4、“枝”留“干”,提炼筛选、优 化整合、适当抽象、转换表达方式、正面直接回答提问。3、不辨关系,缺乏条理。高明的文章在写景状物时,有一定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常见 的有总分、并列、承接、因果等。对策:先找出答案要点,然后辨明关系,去“分”保“总”, 归类合并,仔细揣摩得分点,尽量避免重复、交叉和遗漏。4、游离文本,主观臆断。对策:转变观念,词由文出。5、不扣题旨,过于随意。如全国2 卷绵绵土,有考生在回答“绵绵土”的特点时, 把“厚”“圣洁”也列入其中。对策:加大审题和思维严谨性训练,多用“代入法”,代入提 干,代入文本。【答题例析】解答这四道题目,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合理猜想”:第一、从文章

5、整体“合理猜想”。散文着笔于象,着眼于意,一词一句总关全文主旨,因而阅读散文要有整体意识。这篇 散文以“乡村的瓦”作为寄情物,传达作者的乡情,表达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和灵魂归乡 的愿望。文章前半部分细致地描述了“乡村的瓦”的特性,正是为了抒发这种美好的情感; 写“乡村的瓦”到了城市“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被城市拒绝与抛弃,则是与 乡村生活形成对比,喻示在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时要保持乡村美好的东西;写“瓦松” 的药用和“我”的“瓦松”梦,分明表达出“我”对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结尾写“我”与 “瓦”的对话,更见“我”对“乡村的瓦”一往情深,表达出“归乡”之愿。整体把握了上 述内容,明确

6、了全文的主旨,解答每一道题目都“想”到它与文章整体有什么关系,这就很 自然地会找到解题的正确途径。例如第4 题:“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只要对照原文相关内容,就很明确 地看出它一方面写“瓦松”的名称及药用功能,另一方面写关于“瓦松”的梦。“为什么要 写瓦松?”回答就一定要往文章整体上“猜想”了:它与文章主旨的关系是突出表达对 童年乡村生活的怀念,它与文章结构的关系是呼应开篇“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 事”。第二、从文章标题合理猜想”。散文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点,它或者揭示特殊写作对象(如郁达夫的古都 的秋),或者明示作者情感色彩(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或者暗点文章内蕴意旨(如

7、琦君的泪珠与珍珠),或者巧设思考的切入点(如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 时候)等等;阅读散文多在揣摩标题上下工夫,往往就会找到把握全篇的纲领,寻到破译 全篇的玄机。乡村的瓦这篇散文的标题是一个偏正短语,“乡村”限定了“瓦”的属性, 暗示了“瓦”的特性;作者写“乡村的瓦”(而不写“城市的瓦”),自然蕴有特殊的情感, 一定有其特殊的用意。认识了这一点,在解答第3题时就会有明晰的思路。“乡村的瓦”,来到城市就会迷失 自己作为“乡村的瓦”的身份;“乡村的瓦”,来到城市新生活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困惑;“乡 村的瓦”,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可能会失掉自身“乡村”的美好的东西这样一 思考,自然得出了答案

8、:“瓦”会“迷路”的原因是,作为“乡村的瓦”,它背弃了“乡村”, 它被城市拒绝和抛弃;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表现现代农村人在追求城市新生活中的困惑, 强调面对光怪陆离的城市现代生活不能丢弃过去乡村的美好的东西。第三、从文章中抒情议论或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合理猜想”。散文所运用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一般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密切结合。 记叙、描写往往作为基础,是铺垫;抒情、议论往往是文章意旨之所在。在解答“感受到什 么”“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具体含义是什么”之类的阅读题时,若能够抓住散文的抒情 议论句段或传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字眼,就极容易从中获取答案。例如第2 题,回答“作者从乡村的

9、瓦中感受到了什么?”我们从原文的三至五段可 以读到这样一些表明作者对“乡村的瓦”情感态度的句子:“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 出自己独到的神韵和魅力”,“瓦有对称之美”,“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在冬天 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把这些句子稍作整合,就是该题 的答案:一是雨中的神韵和魅力,二是对称之美,三是团结与温情,四是对乡村的坚守。第四、从比喻词句的本义“合理猜想”。散文的语言内蕴较深,多有文采,喜用比喻,设题者往往会在含有比喻的词句上做文章, 编拟出诸如“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这个句子有什么深意”之类的题目;解答此类题,正 确的路径就是往该词句的本义去“想”

10、,本义已明,答案自得。例如第l题,解释“在我的 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的含意,“瓦是童年的底片”是个比喻句, “底片”是可以记录生活镜头的,那么“瓦”作为“童年的底片”会记录什么呢?自然记录 童年的生活经历,记录曾经经历过的乡村旧事(如文中写到的用“瓦松”治疟疾,关于“瓦 松”的梦,等等),这也就是说“瓦”能勾起“我”对童年时代乡村生活的回忆。这样一“想”, 便会得到圆满的回答。第五、实题目从虚处“合理猜想”。散文阅读有一个基本要求,即能使具体文字抽象化,抽象文字具体化,也就是能够读出 具体的记叙描写文字内含的抽象意义,同时能够读出文中抽象概念所反映的具体可感的生活 现象。

11、有些阅读题就是让考生回答具体的人事物景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实题目”,我们 在解答时就要往它的抽象意义(即“虚处” )“想”。例如解答第2题,由“乡村的瓦”的具体的物“想”到抽象的“感受”;第3题,由具 体的“瓦”的“迷路”“想”到抽象的社会意义;第4 题第(2)问,由具体的“我”与“瓦” 的对语“想”到抽象的写作上的作用。第六、虚题目从实处“合理猜想”。有的散文阅读题从抒情议论句段或比喻句等方面设置,要求对它们加以解释,或加以 发挥,解答这类“虚题目”时要“想”到实处。与一些相关的人物、事件、场景联系起来, 脑海里展现出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画面。例如解答第1题,应当由“瓦是童年的底片”这个比喻

12、句“想”到瓦与作者童年乡村生活的 关系,“想”到像冲洗底片一样浮现出的一个个童年乡村生活的镜头。参考答案(一)1. 【答案及评分要点】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 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 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每个要点 2 分)2. 【答案及评分要点】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 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 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每个要点2分)3. 【答案及

13、评分要点】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 分)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 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残枝败叶里蕴 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每个要点2分)4. 【答案及评分要点】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 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 (2分) 圆明园只剩断 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 不屈的力量。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

14、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 神情操。(2分)(每个要点2分)1【答案及评分要点】“老柏活着”;老柏树虽历经沧桑,青春不再,残缺不全,干枯中空, 但依然存活,突出其坚强酌品格和顽强的毅力。(2 分)“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老柏树与世无争,秉承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安然淡然地奉献着自己 的大爱,从容而坚强地活着。(2 分)2【答案及评分要点】(1)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刻画了“老柏树”旺盛的生命力和不屈 不挠的精神品格。 (2 分)(2)“炸裂”一词以动写静,极具震撼力,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老柏树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生命力却依旧顽强。(2 分)3【答案及评分要点】(1)虽历经磨难,依然存活;(2)不炫耀自我,

15、以博大与仁厚的心态活 在人间,(3)顽强抗争,健康而久长地坚守着;(4)超脱生死,从容淡定,保持高贵的精神品 格:(5)奉献爱心,为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答出 4 点即可得满分)(4分) 4【答案及评分要点】主要运用象征、比喻、拟人的手法。(2 分)(1)要善于观察,注意从日常的具体事物中,寻找写作的源头,如本文对“老柏树”的发现,(2) 要勤于思考,学会透过现象发现和发掘深刻的意蕴,如本文作者从“老柏树”的身上思考其精 神品格。(3)灵活地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答出两点得4 分)新题模拟演练】乡村的瓦冯杰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篮,是近似土蓝;我们

16、乡下有个词说得 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瓦更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 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 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 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 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 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

17、并肩,再冻再冷 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 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宇,叫“乡村”, 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 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籍贯属于乡村的瓦有一天走进城市,它晕头转向,无所事事,毫无用途。城市里的幻影夜色与镭射竞虹拒绝它。有一片瓦迷路了。它被开往城市里的一辆大卡车用来垫上面的器物, 最后被拉向城市,当它完成自己的使命时又被远远地抛弃在公路边。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 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巳被风的

18、手擦模糊了。瓦上的风景只有一种,那就是“瓦松”,我们那里叫“蓝瓦精”。这称呼多气派啊!那 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且慢。它们 还是“乡间郎中”呢。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叫天篷草、向天草,清热解毒。我小时候 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 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 颗透清的露珠。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当我的灵魂有一天回归大地,就请瓦在上面扣上小

19、小的一方,有你瓦的余温,还有你瓦 的纹络。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混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像 谁夜半耳语:“唾吧。孩子。这叫归乡。”1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请解释这句话 的含意。23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结合全文简要回答。43文中第六段写道:“有一片瓦迷路了。”为什么“瓦”会“迷路”?作者这样写有什 么意义?4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瓦松”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瓦松”?(2).文章最后两段写了“我”与“瓦”对话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绝唱 严阵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

20、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 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 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 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 的荷花池去看荷花。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 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 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21、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 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 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 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 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 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 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

22、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 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 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 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 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 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 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

23、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 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 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 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 凄美。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 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 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 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

24、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 古老的荷池呢!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 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风格。去听它的情操。去听它的力量。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 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1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 分)2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 分)3作者说”这满塘残荷

25、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 分) 4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关,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 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8 分) 一棵老柏树 李木生在世界古树的阵营中,孔子家乡曲阜的一万多株古柏,也许是最为壮观的生命了。而在 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树了。我不知道它还会活多少年。我也不能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活了多少年。古树专家也只能告 诉我们个大概:它大致“出生”于北魏时期,已经有了1500 岁以上的年纪。只有树木的

26、年轮会透露出它所经历的岁月。风调雨顺了,它的年轮就会宽大而舒展;年 成凶险呢,它的年轮又会逼仄局促。丰歉旱涝,肥瘠穷通,1500 多个春秋,它的年轮,会 密密麻麻地绕列成怎样一幅令人眩目的图画?想想看,一个排列着1500 多条不同纹路的额 头,该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干枯中空的树干早已不是完整的树干,树冠当然也是没有了的。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 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没了树冠、连树干也已残缺不 全且已干枯中空的老柏却依然活着。老柏活着。不像年轻的树木,根系呈离心生长式的扩散形。老柏的根系,早已是回缩生长式的收缩 形。默然的根,只须就近吸取着些许的水分养料,不再在地下争

27、夺生存的资源。低矮横出的 枝叶,也只是尽可能少的享用雨露与阳光,任凭满世界的树木冠盖如云,不再在地上争夺生 存的空间。非但不争,它更为地下根系的交错繁荣和地上枝叶的昌盛茂密而欣慰有加。老柏慈祥地看着这个灾变无数却又始终生机无限的世界。爱,就在它那惟一的枝头日夜 流淌。它那曾经沧桑的命运,还有什么没有经历过?战争与和平,灾难与安顺,疾病与健康, 苦难与欢乐,生长与死亡就密布于老柏的生命历程之中。近于孔林,近于“大成至圣文 宣王”孔子的墓地,当是有过不少大红大紫的机会的。可是它偏偏屡屡不改自己的性情,秉 承了大自然的自由本性,壮自己的干、发自己的枝、萌自己的叶。于是,一切,在它都已经是安然淡然的了

28、。从历史的深处与时间的源头活过来的生命, 怎能不让一种博大与仁厚在心头长得枝青叶绿呢?再红火的喧哗,再煞有介事的时髦,甚至 朝代的嬗变更替,都不能丝毫干扰它深如苍穹的心境。 老柏自在自主的活着。毕竟,这棵老柏的根须已是短而细、枝叶也稀而少了,况且那个生命 的通道也太过纤弱了。不要说强大的外部环境在逼它退出生命的舞台,就连它日渐衰竭的筋 力也在劝它归于永恒的长眠里。但是,有爱在时时孳生、日夜流淌,怎能不会长寿呢?一股 莫名的强劲的力量,在它的生命的通道间充盈蒸腾,甚至在它那早已残缺不全的树干上洇润 开来。于是,那根横飞的惟一的枝干,也就张扬成一面生命的大纛了。它平和但却略嫌执拗 地向着世上所有的

29、根须与枝叶,发出着善意却又响亮的挑战看谁活得健康而又久长,看谁能为这个世界遗赠更多的美好与向往。知道来日的老柏依旧从容地活着,只是更加的孜孜矻矻也更加的感觉灵敏了。一根草芽的破土,一个婴儿的新生,一缕轻扬的炊烟,甚至一条蚯蚓的扭动,都会牵动 它如弦的神经。每一个新的日子,它都会如对待已逝的15 个世纪那样郑重而又隆重的迎接, 然后便是让每一刻都过得饱满而又富有创意。轻轻地拍着它绝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谛听着它那浑厚的“嗵嗵”声,我仿佛听到它在 悄悄地给我说:死又怕啥?死不也是一种生,一种生的形式?再不用分一份水分养料,再不 用占一份阳光雨露,无非是不能绿了,却照样可以挺拔地站着。一种铁般的颜色

30、,谁能说不 也是一种生命的色彩?它的大部分已经干枯的树干和树干上端山峰般错落的残块,不就是一 种生命的雕塑吗?也许我的子孙的子孙,会在这尊叫做“老柏”的雕塑前久久地驻足,拍拍它 连那溜细细的生命通道也已经失去的树干,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 鼓舞与抚慰。(有删节)1文中“老柏活着”“老柏自在自主地活着,”有何含义?(4 分) 2文章语言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 分) (1)而在这一万余株古柏之中,最让我常常想起的就是孔林门前这棵 “逼”得道路绕行的老柏 树了。(2 分)(2)在一人多高的去处;粗大敦壮的树干便已中断、炸裂成数把剑状的木峰,直指上苍。 (2 分)3文章末尾说“与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交流,并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鼓舞与抚慰”,从全文看, 老柏树有哪些特征可以给我们以“鼓舞与抚慰”?(4 分)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谈谈它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