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

上传人:za****8 文档编号:16441801 上传时间:2020-10-03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2.90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ppt(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与时俱进、顺势而行 从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更新谈起,中国2型糖尿病及IGT患病率显著上升,Yang Wet al. N Engl J Med, 2010, 362(12):1090-1101.,Chin J Epidemiol, 1998, 19(5):282-285.,杨文英, Bull Med Res, 2002, 31(10): 26-27.,中国患者大血管及微血管并发症均较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02, 24:447-451.,中国糖尿病HbA1c达标率虽有所上升但仍不容乐观,Pan C, et al. Curr Med Res

2、Opin 2009;25(1):39-45,治疗理念及治疗方案的调整可能是血糖控制得以改善的原因之一,Pan C, et al. Curr Med Res Opin 2009;25(1):39-45,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治疗指南声明相继亮相,新指南呼之欲出,2011.1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出新指南 国际糖尿病联盟和(IDF)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修订正在进行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版)讨论稿2010年CDS年会亮相,新指南正式颁布指日可待,2010年中国糖尿病防冶指南(讨论稿)更新要点一览,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中国糖尿病诊断标准 糖尿病控制目标 高血压控制目标 新型降糖药物在

3、中国的上市 降糖药物的选择及高血糖治疗流程 胰岛素起始治疗的选择 手术治疗糖尿病 特殊人群的血糖控制 抗血小板及下肢血管病变的治疗,2010指南更新之一: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 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 每4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 中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2010指南更新之二:中国暂未将HbA1c列入糖尿病诊断标准,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静脉血浆

4、葡萄糖水平mmol/L(mg/dl),1. 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 或 2) 空腹血糖(空腹状态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或 3)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11.1(200),7.0(126),11.1(200),注: 随机血糖不能用来诊断IFG或IGT,只有相对应的2小时毛细血管血糖值有所不同: 糖尿病:2小时血糖12.2mmol/L(220mg/dl) IGT:2小时8.9mmol/L(160mg/dl)且12.2mmol/L ( 220mg/dl),201

5、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2010指南更新之三:糖尿病控制目标:HbA1c7.0%,新版指南: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0%,选定7.0%源于循证医学证据 与IDF即将颁布的新指南保持一致 多项大型循证医学研究(如UKPDS、DCCT等)证明,HbA1c 降至7%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HbA1c进一步降低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但低血糖甚至死亡风险有所升高 三项大型临床研究(VADT、ADVANCE和ACCORD)表明,从死亡风险考虑应选择较安全的HbA1c 范围,2010指南更新之三:糖尿病控制目标:HbA1c7.0%,新版指南: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0%,2

6、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2010指南治疗路径:HbA1c7.0%作为T2DM启动或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标准,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聚焦胰岛素治疗:2010指南对胰岛素治疗方案的推荐,口服药治疗的患者应何时开始胰岛素治疗,起始胰岛素治疗可选择何种治疗方案,2010指南: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HbA1c水平仍然大于7.0%,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2007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基础胰岛素

7、是口服降糖药失效时实施口服药联合胰岛素治疗首选用药 患者血糖较高时可选用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2010年指南: 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被推荐,2010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胰岛素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可加用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从2007到2010, 新指南增加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理由,我国多数患者合并餐后高血糖, 严格控制HbA1c达标,应同时 针对空腹和餐后血糖,Monnier 研究:空腹及餐时血糖共同决定了HbA1c 的水平,Monnier L et al. Dia

8、betes Care 2003; 26: 881-885.,改善基础高血糖无法降低餐后血糖增幅,adapted from Monnier L et al. Diabetes Care 2003; 26: 881-885.,100,200,300,正常A1C 5%,血浆葡萄糖 (mg/dL),0800,1200,1800,0800,Time of Day,降低基础血糖: A1C 7%,治疗前: A1C 9%,基础+餐时: A1C 6%,Woerle HJ,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7.,同时控制空腹与餐后血糖可有更多患者HbA1c 达标,从2007到2

9、010,新指南增加预混胰岛素起始治疗的理由,预混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治疗 - 有据可循,口服药不达标的患者起始预混胰岛素治疗 比继续强化口服药降低HbA1c更显著,Raskin P,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9;11:2732,与基础胰岛素相比,预混胰岛素对HbA1c的改善更显著,P=0.015,Kalra S,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88(3):282-8,预混胰岛素带来更好血糖控制的同时并未明显增加低血糖发生率,Kalra S,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0;88

10、(3):282-8,小结:胰岛素起始治疗,口服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需要尽早起始胰岛素治疗 预混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的重度低血糖发生风险相似,但总体血糖控制更好,且并未造成患者体重的显著增加 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的危险性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2010年指南: 适时开始胰岛素强化治疗,2010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 (讨论稿) 在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可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三次注射可作为强化治疗方案被推荐,2010中国2型糖

11、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Heise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32:1431-33,时间(h),诺和锐 30 每日三次注射 甘精胰岛素OD+谷赖胰岛素 TID,葡萄糖输注率(mg/kg/min),诺和锐 30每日三次注射 与基础-餐时方案有类似药效学作用曲线,诺和锐 30每日三次注射 更好降低HbA1c水平,HbA1c (%),时间 (weeks),基线 Tid: 9.6% Bid: 9.5%,终点 Bid: 7.0% Tid: 6.7%,Tid HbA1c改变: 2.82% Bid HbA1c改变: 2.52%,诺和锐 30 每日二次注射 诺和锐 30 每日三次注

12、射,Yang wenying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 852-856,诺和锐 30随注射次数增多,血糖达标率逐渐提高,Garbe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06;8:5866 Yoshioka N. et al. Diab. Res. Clin. Pract. 2009 Epub before print Yang wenying,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31: 852-856,HbA1c7% 达标率(%),77.0%,39.4%,0%,20%,40%,60%,80%,100%,70.0%,4

13、8.5%,中国2针3针,41.0%,21.2%,美国1-2-3,日本1-2-3,51.3%,65.8%,每日一次,每日二次,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三次注射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诺和锐 30每日三次注射并不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不同治疗方案低血糖的危险没有显著性差异,Yang wenying et al. Diabetes Care 2008; 31: 852-856,李焱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8; 24: 620-622,诺和锐 30 每日三次注射与基础-餐时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似,小结:胰岛素强化治疗,基础-餐时多次注射 及 胰岛素泵是传统有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循证医

14、学证据显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三次注射其疗效及安全性与基础-餐时多次注射相似 诺和锐 30 每日三次注射可有效降低HbA1c 水平,同时并未增加低血糖风险,是一种简单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聚焦胰岛素治疗:2010中国指南与2011ADA指南的差别,Vs.,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指南,2010中国指南与 2011ADA指南的区别(胰岛素治疗),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Diabetes Care 2011, 34(supl 1),s11-61,东方患者血糖异常分布以餐后高血糖为主,DECODE study,DECODA study,DECODA Study Group. Diabeto

15、logia 2000;43(12):1470-1475,东西患者血糖异常分布的差异,中国腹型肥胖患者比例低于美国,USA data from Earl S et al. JAMA 2002;287:356-359. China data from Gu DF et al. Lancet 2005; 365: 1398405,Torrns JI. Diabetes Care. 2004 Feb;27(2):354-361.,东方人种细胞功能低于西方人种,Seino, Y: Japa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52: 2686,亚洲人群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受损较

16、白种人更为明显,中国糖尿病前期患者,胰岛素分泌量明显减少,LeiQian,et al.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09; 25: 144149,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不明显,P 0.05 vs NGT, P 0.05 vs IGT, P 0.05 vs IFG,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量已明显下降,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指南,总结:201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荐,胰岛素起始治疗方案: 胰岛素治疗方案应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包括基础胰岛素和餐时胰岛素两部分的补充。 两种口服药联合治疗控制血糖不达标者可加用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或每日1-2次预混胰岛素。,胰岛素强化

17、治疗方案: 在胰岛素起始治疗的基础上,经过充分的剂量调整,如患者的血糖水平仍未达标或出现反复的低血糖,需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 可采用餐时+基础胰岛素或每日三次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从理论到实践: 诺和锐 30临床使用病例分享,诺和锐 30临床病例分享,患者基本信息, 性别:女;年龄:42岁,体重:62kg 主诉:3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血糖控制不佳3 个月余,伴四肢麻木 追问病史,既往口服药降糖药治疗经过如下 2005年4月体检发现血糖升高,FBG 7.5mmol/L,PPG 10.8mmol/L 2006年底开始二甲双胍治疗:500mg TID,半年后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格列美脲

18、治疗 2007年改为:二甲双胍 1000mg BID + 格列比嗪控释片 10mg QD,本次就诊(2010年5月)血糖情况,血糖情况 空腹血糖:8.4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2.2mmol/L 糖化血红蛋白: A1C 8.9 BMI: 24.9 kg/m2 口服使用情况 二甲双胍:1000mg BID 格列比嗪:10mg QD 阿卡波糖:50mg 每餐前,继续优化口服药治疗 难以达标, 开始基础胰岛素联用口服药治疗 优点:每日一次注射 缺点:磺脲类失效,口服疗效有限;口药物种类多方案复杂 开始预混胰岛素每日二次注射,停用磺脲类药物 优点:简单,经济;同时补充基础与餐时胰岛素,有效降糖

19、 缺点:每日二次注射,预混人胰岛素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 开始基础-餐时强化治疗,停用磺脲类药物 优点:强化治疗,有效降糖 缺点:多次注射,多次血糖监测,患者难于依从;体重增加,下一步治疗方案调整选择,该患者实际治疗方案,开始诺和锐 30 治疗 用量以 0.4U/kg 起始,约26U 以早、晚餐前1: 1比例分配,早餐前略多 早餐前 14U、晚餐前12U 主要根据餐前血糖,同时考虑餐后血糖水平调整剂量,诺和锐 30剂量调整方法,按照前三天的餐前血糖的最低值来调整诺和锐 30剂量 如果发生低血糖,则不应再上调剂量 每周调整一次诺和锐 30剂量直至HbA1c达标 每次只调整一餐的注射剂量,首先调整晚餐

20、前剂量,然后是早餐前剂量,最后是午餐前剂量。,Unnikrishnan et al. IJCP 2009;63(11):1571-7.,4,8,12,16,0800,1200,1600,2000,2400,0400,血糖(mmol/L),14units,12 units, 4.4mmol/L 晚餐前剂量 2U,7.910mmol/L 早餐前剂量 + 4U,时间 (hours),诺和锐 30剂量调整过程-1,CASE,4,8,12,16,0800,1200,1600,2000,2400,0400,时间(hours),血糖(mmol/L),18 units,10 units, 4.4mmol/L

21、早餐前剂量 -2U,4.46.1mmol/L 晚餐前剂量不变,诺和锐 30剂量调整过程-2,CASE,4,8,12,16,0800,1200,1600,2000,2400,0400,时间(hours),血糖(mmol/L),16 units,10 units,4.46.1mmol/L OK,4.46.1mmol/L OK,晚餐剂量前 + 1U,诺和锐 30剂量调整过程-3,CASE,该例患者诺和锐 30实际治疗结果,2010年5月开始 二甲双胍 1000mg QD 应用诺和锐 30治疗 出院时方案:早 18U、晚 14U(0.60U/kg) 血糖水平:FBG 5.5-6.0mmol/L,PPG

22、 7.0-8.5mmol/L 维持此剂量,6月后GHbA1c 6.4%,W 61kg 患者无低血糖主诉 治疗满意度好,自述可正常工作、生活,从指南到实践:临床中如何使用诺和锐 30,起始治疗方案推荐: 12U 早晚餐前 1:1 或0.2 - 0.4U/kg体重早、晚餐前1:1 剂量调整方案推荐: 先根据餐前血糖调整注射剂量:空腹血糖调整晚餐注射剂量;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注射剂量 再综合考虑餐后血糖情况调整注射剂量 口服药联用:二甲双胍较为常用 注意事项 按照前三天的餐前血糖的最低值来调整诺和锐 30剂量 如果发生低血糖,则不应再上调剂量,诺和锐 30治疗剂量调整经过及血糖情况,日期,诺和锐30剂量(U),血糖(mmol/L),早餐前,晚餐前,总剂量,空腹,早餐后2h,午餐前,午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睡前,5-11,14,12,26,8.8,9.9,10.2,10.8,7.8,5-16,18,14,38,8.7,9.1,6.2,7.6,7.3,8.5,6.1,5-20,20,16,36,4.2,8.2,6.4,8.6,6.2,7.2,6.6,6-23,20,13,33,5.6,7.8,7.6,7.9,6.2,7-13,20,14,34,5.4,6.8,7.4,7.5,6.0,2011-1-13,20,14,34,5.4,6.8,7.4,7.5,6.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