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6432362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3.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登上地球之巅》(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中学语文登上地球之巅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二、 预习生字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的意思。三、 搜集有关珠穆朗玛峰的资料,搜集有关登山的资料。二、 教学课题 知识与能力 1、感知课文内容,复述登峰概况。2、学习通讯的文体特点,叙事的详略安排。3、反复诵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在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2、情景教学法、朗读法、复述法、讨论法、点拨法、幻灯片演示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

2、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三、 教材分析登上地球之巅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编选了伟大的悲剧、在沙漠中心、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短文两篇等展现人类探险活动的文章。这些文章都展现了人类对探险的执著和渴望,任何的艰难险阻都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新领域的脚步。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佩,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

3、震撼!在飞鸟不至的地球之巅,在千年冰雪、万丈巉岩的珠峰之上,在英雄们面临生与死的抉择之时,我们真正懂得了神圣、伟大与崇高的内涵。是的,这篇用生命写成的英雄的故事,这次以生命完成的人类的创举,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力量。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四、 教学方法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4、辩论法:围绕对探险意义的看法,自由表达观点,形成全班辩论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险的意义。 五、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珠穆朗玛峰的图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读文章先从题目读起。板书课题释“巅”。补题:登上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8844.43米2005年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是一条“充满死亡的路线”。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坡成功登上珠峰,而在1960年,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去感受他们登顶的气概。(可出示相关图片)一、检查预习1、

5、字词认读 缭绕 砭骨 履践 崔巍 滞留 窒息 匍匐 养精蓄锐2、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 ,作者 ,中国著名 ,前任新华社社长。作者介绍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二、课堂探究(一)现登山情景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原文中标记出来)。文章按时间顺序将登山过程切分为几个画面,简要复述四名登山

6、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再现当时的情境。时间登山经过(地点、人物)5.24上午9时王等四人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2小时后“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继前5小时后通过搭人梯,终于登上岩顶天色黑下来 向最后二三百米路途艰难前进。刘连满留氧气,写遗书。茫茫夜色中 三名队员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匍匐前进夜更深沉到达8830米处,氧气全部用完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登上峰顶,完成从北坡攀登的创举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

7、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天色黑下来,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茫茫夜色中,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

8、前进。夜更深沉,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凌晨夜色朦胧,星斗闪闪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这就是登山的过程(二)谈探险精神1、小组讨论: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请用短语概括)天气严寒、缺乏氧气、黑夜登山、山路险峻、身体虚弱、高山反应2、中国登山队员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韧的毅力、团结合作和勇于牺牲的精

9、神。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1960年5月北坡的成功登顶,靠的是队员们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靠的是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样的精神力量使他们在大自然对人类生命极限的挑战中赢得了胜利,为祖国赢得了荣誉。所以文章表现的不只是三人登山的胜利,或是他们四个人的胜利,而是集体的胜利和祖国的胜利。(三)、赞英雄本色1、找出文中令你感动的人物或情节,小组内向同学们推荐,小组代表再向全班推荐,并说出你感动的理由。 令你感动的人物: ,理由 写了三件事:甘当人梯;放弃登顶;留下氧气。他是一个意志顽强

10、、默默奉献、顾全大局、勇于牺牲的人。刘连满的身上,集中了登山队群体的优秀品质,单写他,是通过对他的典型描写,来表现以他为代表的登山队群体的精神风貌。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这是今年2012年4月20日深圳卫视的年代秀,邀请到了已经83岁的刘连满老人。看看老人是怎么回顾当时登山的历史的。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会面临死亡的恐惧,可是最可怕的是去选择死亡,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呢?刘连满也有对“生”的渴望,但是他选择了死,他的伟大就在于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坦荡的面对死神。我们想想,是什么力量让他作出这样的选择呢?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坚定的信念刘连满虽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可是他的精神却永远闪耀在珠

11、穆朗玛峰的山顶,闪耀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2、请以“刘爷爷,我想对您说”的句式表达对刘连满这个幕后英雄的敬意 。刘爷爷,我想对你说 事迹:1960年5月,年轻的中国登山队员从北坡攀援而上,路上危险重重,困难重重,刘连满甘当人梯,让自己的队友攀登上“第二台阶”。即将达到顶峰时,他为了不连累队友,放弃登顶。在等待队友胜利返回时,他宁愿自己忍受窒息的痛苦,甚至死亡的威胁,也要把最后一点氧气留给队友们。他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 颁奖词:他把别人当成自己,有困难时候,他愿意付出自己,别去问值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的,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

12、座高峰。(四)析景色描写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本文的写景,一类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队员的精神;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五)辩探险意义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

13、不断。回读课文,再迁移课外,撷取精彩文章、精彩片断共同品读,我们将又是一次心灵的震颤、情感的升华。探讨探险的意义 2002年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有五位大学生在攀登西藏希夏邦马西峰时遭遇雪崩,两人遇难,3人失踪。山难发生之后就有很多人开始思考大学生登山的意义。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大学生不具有登山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不应该参与这种专业性强的极限运动,他们这是拿生命开玩笑。持赞同意见的人则认为登山运动体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探索精神,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应该用这种精神激励自己,参加登山也是未尝不可的。你怎么看? 看看其它人怎么说别因为山难而丧失山鹰的精神我们不能因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就把山鹰社存在的必要性

14、完全抹杀,更不能把他们挑战自然、挑战自我的行动归结为无谓的青春冲动,如果我们因噎废食,那么,我们不但失去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我们还会失去冒险的勇气、探索的精神和征服的渴望。我们不能失去这些精神财富,就像我们不能失去那些雏鹰一样。蔡方华,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珍惜生命现在在年轻人当中比较流行户外运动、探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么做,觉得是一种时尚,觉得很刺激,或者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承认。但我希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生命,爱惜生命,能够时时刻刻注意到这一点,否则会让你的亲人感到难过。王新宇,中央电视台记者要懂得知难而退人们往往把登上某某峰顶之类的具体目标看得过分重要,当成了探险的目的本身,于是就

15、和自己过不去了,在制定目标时但求危险最大化,在实现不了目标时也不肯知难而退。探险的最高目的是提高生命的质量,其前提是要保存生命,因此,对于可预测的危险理应防备,以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牺牲。周国平,著名作家登山要尽量避免危险登山本来就是危险系数很大的一项活动,任何看似细小的疏忽或错误,都可能酿成悲剧。热爱登山的人,一定都曾思考过危险甚至死亡的问题。可是,真正的登山者,绝不是轻率对待自己生命的人,相反,他们会尽一切可能,避免危险发生的可能。次洛国家登山队教练三、课堂小结“无限风光在险峰”,探险既是人类对求知世界的探寻,也是人类对自身的挑战。中国的登山运动员能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坚韧

16、的毅力、敢于牺牲的精神、团结合作勇攀高峰。同学们,坚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愿同学们勇攀学习的高峰。四、布置作业 中国古训说“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正是这些传统思想的熏陶,中国人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对登山运动知之不多。请你课外查阅一些资料,了解登山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六、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很长,是自读课文,想要在一课时内完成就要进行长文短教。但又要达到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登山队员身上的崇高品质和掌握本篇课文在写作方面的一些特点的目的,基于以上考虑,我注重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一、创设情境,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导入课文的时候,播放容中尔甲的歌曲珠穆朗

17、玛峰,播放珠穆朗玛峰各个角度的图片,震撼人心的歌曲、生动的画面,诱发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在讲到塑造典型人物的时候,我引用了2012年4月20日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的一段视频,刘连满深情的回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有的学生甚至留下了眼泪,这样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个人物,感知了登山英雄的伟大与崇高。 二、 放开束缚,为学生创造施展身手的环境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345” 优质高效课堂模式”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课前预习时,我在给出具体学习

18、指导后放手,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原有状况作为自己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或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再及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去认知、去探究、去思考。其中第五个环节:辩探险意义,我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让他们形成两派,进行辩驳,学生充分发掘资料,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三、抓住重点,坚持语文教学的根本 新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速读的能力,对学生的一生都是有帮助的。这节课,我抓住关键内容,要求学生进行有详略地复述,培养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我通过让学生品味细节,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

19、型事例和典型人物,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会登山队员身上体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贵精神,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在小组合作探究时,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不愿参与小组学习,不参与讨论,不善于动脑思考,整个课堂自己就像一个局外人,学习兴趣不浓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困生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提问、质疑,善于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重点培养好各组的组长,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做好老师的小助手,组织好本组的学生高效的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如何教好书是个大问题,但关键是要把大问题分解成许多小问题,一个一个地深入地去分析,然后去解决它们。这要靠长期的思考、实践。希望我能从一节课中去深挖一些东西,让自己的专业成长更快!努力成就心中的那份教育梦。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