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景点介绍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42890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8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大同景点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大同景点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大同景点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大同景点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景点介绍(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大同市:1.云冈石窟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现存的云冈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及宗

2、教都是极为珍贵的宝贵资料。门票:120/元 。2悬空寺 位於北岳恒山脚下的金龙峡,距大同市约80公里,这就是我国五岳名山之一的北岳恒山十八景中最独特的一景,号称恒山第一胜景。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这座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其设计思想可谓真绝,其建筑艺术可谓真高。这里山势陡峻,两边是直立百余米、如同斧劈刀削一般的悬崖,悬空寺就建在这悬崖上,或者说像是粘贴的悬崖上似的,真有凌空欲飞之势,惊险奇特,别具一格。远远望去,只见神楼仙宫,凌空危挂。丹廊朱户,傍崖飞栖,仿佛是玲拢的雕刻镶嵌在万仞峭壁间。游人登临,钻天窗,穿石窟,

3、跨栈道,步长廊,如临仙境。这些建筑都集中一个凹进的庞大崖龛里,每逢暴雨倾盆,雨水从寺顶突出的岩头上飞流直下,泻入谷底,便给这琼楼仙阁挂上了一排排晶莹的水帘,蔚为奇观。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门票:130元/人3.北岳恒山 恒山,人称北岳,与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称为五岳。 北岳恒山,是海河支流桑干河与滹沱河的分水岭。恒山,号称 108峰,东西绵延 150公里,横跨晋、冀两省。它西衔雁门关、东跨太行山,南障三晋,北瞰云、代二州,莽莽苍苍,横亘塞上,巍峨耸峙,气势雄伟。 恒山主峰,居于浑源县城南,海拨20168米,山高为五岳之冠。恒山以道教闻名,古往今来,以奇险吸引着游人。

4、据传,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为北岳。秦始皇时,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为天下第二山。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视、祭奠。以后的历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圣。历代名人、学士,诸如李白、贾岛、元好问、徐霞客等人也都游览过恒山胜地,并留下吟咏恒山的诗章。 果老岭、姑嫂岩、飞石窟、还元洞、虎风口、大字湾等处,充满了神尽色彩。悬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观中的奇迹。苦甜井在恒山半腰,两井相隔一米,水质却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凉,被称为甜并;另一井水却苦涩难饮。甜水井井深数尺,却取之不间,可供万人饮用、唐代时,玄宗李隆基曾赐

5、匾甜井为“龙泉观”。 恒山自古以来就有“人天北柱,绝塞名山”之称。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素有人间仙境之称,它凌空构建,横木为梁,上载悬崖峭壁,下临陡峭深谷。在悬空寺下面,崖石上刻有“壮观”二字。据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浏览后所提。进山费23元/人,观光费35元/人。4.华严寺:(上)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分为前后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廊比念佛堂、云水堂、客室、禅堂、僧舍等。进入山门,可见方门两侧门楣分别撰刻有拈花笑和擎竹间三字,均出自于佛家典故。大雄宝殿在华严寺内北隅,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保大之乱(1122年)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年

6、)依旧址重建,以后历代予以修补。大雄宝殿殿身东向,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面积1,443平方米,矗立在4米余高的台上,檐高9.5米,庑殿项,正脊上的琉璃鸱吻规模甚大,高达4.5米,每块筒瓦长76厘米,重27公斤。北端鸱吻系金代遗物。当心间及左右梢间辟门,形制古朴,为金代旧物,门前所饰壶门,为已知较古者。殿内采用减柱法,在殿中减少内柱十二根,并使外槽的柱子略向里推进,扩大了前部空间面积,便于布列佛像和进行佛活动。佛坛上有塑于明代的5尊佛像,人称五方佛。正中3尊为木雕,其余2尊为泥塑。这五佛是根据密宗理论来说明佛的意义。正中是法身佛,正毗卢遮那佛;左手第一位是南方宝生佛,表示佛德;第二位是东方阿闭

7、佛,代表觉性;右手第一位是西方阿弥陀佛,表示智慧;第二位是北方不空成就佛,表示事业。佛坛两侧各塑10尊诸天像(护法神),神情各异,身躯前倾。殿内,三面壁上有21幅巨型壁画,画面高64米,面积887.25平方米,面积在山西省寺院壁画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芮城永乐宫。内容为佛传故事,善财童子53参,童子拜观音,罗汉图与千手千眼观音等。这些壁画绘制于清代光绪年间,为大同市钟楼街董安等一批工匠所绘。至今色彩艳丽,金碧辉煌,保存完好,为清代罕见。顶部天花板彩面共73块,大部为清代制作,所绘圆环、龙凤、花卉、梵文等图案,极富变化,是难得的艺术珍品。殿内还有一座2.5米高的木构楼阁模型,是仿制明代大同城西北角的

8、乾楼而作,为研究明代大同城楼结构的重要实物资料。殿门外北墙上有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手书易经碑碣4块。步下月台、南楼廊下一通石碑刻有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征明手书诗碑太湖。门票:25元/人(下)坐落位于上华严寺的东南侧,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大同博物馆就设于此(目前大同博物馆新馆已建成)。下华严寺以辽代建筑薄伽教藏殿为主,分两院,前院宽展,后院紧凑,砖雕二门以东,又有天王殿、南北配殿和山门。从后院登上15级台阶就是薄伽教藏殿。薄伽是梵语,译为世尊,是佛的十大称号之一。薄伽教藏就是释伽牟尼所说的经典教藏,自辽代中叶以来,薄伽教藏殿就是华严寺的藏经殿。薄伽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面宽五间,进深四间,

9、面积266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建筑结构严谨,形制稳健。深五作双抄,梁架折平缓,檐柱升起显蓍,出檐深远,是我国传统的木骨结构与斗拱相结台的建筑。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比例适当,犹存唐代建筑之韵,是我国辽代殿堂建筑的优秀遗构。殿内,古味浓郁,森严肃穆,四壁排列双重楼式雕木藏经阁38间,下层为束腰须弥座,上置经橱,内存明清藏经1700余函,计18000多册。经橱之上为腰檐,其上置佛龛,外设勾栏,上覆屋顶,使用斗栱18种之多。中设腰檐平座,上部有木质瓦顶、脊兽和鸱吻。钩栏、栏板均剔透雕刻,花纹图案精巧之至。后檐明间与门楣之上制成拱桥与天宫楼阁,两侧壁藏浑然一体,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辽代壁藏。壁内佛坛上,满

10、布辽代塑像31尊,为我国辽代彩塑艺术的珍品。殿后壁正中间悬一天宫楼阁。这些精巧玲线的木构模型,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海内孤品。 这座天宫楼阁和晋城宋代二仙观的天宫楼阁、应县净土寺大殿的金代天宫楼阁一起构成了山西古代建筑独有的地方特色。大殿中央,有三尊大佛座于莲花座之上,为佛教中的三世佛:过去、现在、未来佛。殿内,还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塑像。最为经典的两尊塑像为合掌露齿菩萨塑像和普贤菩萨塑像。合掌露齿菩萨塑像 体态袅娜,婉丽动人,艺术价值最高;普贤菩萨塑像流露着细腻动人的感情,魅力独具。历来她们都深受学者和游客的推崇与赞赏。门票:20元/人5.九

11、龙壁大同九龙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区阳和街,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壁高8米,厚2.02米,长45.5米。壁上均匀协调地分布着9条飞龙。两侧为日月图案。壁面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9条飞龙气势磅礴,飞腾之势跃然壁上。龙的间隙由山石、水草图案填充,互相映照、烘托。壁顶覆盖琉璃瓦,顶下由琉璃斗拱支撑。壁底为须弥座,高2.09米,敦实富丽,上雕41组二龙戏珠图案。腰部由75块琉璃砖组成浮雕,有牛、马、羊、狗、鹿、兔等多种动物形象,生动活泼,多彩多姿。门票:10元/人6.善化寺善化寺俗称南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大

12、同城内西南隅。始建于唐。玄宗时称开元寺。五代后晋初,改名大普恩寺,俗称南寺。辽末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大部毁于兵火,金初,该寺上首圆满大师主持重修。自天会六年(公元1128年)至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凡十五年始成。元代仍名普恩寺,并颇具规模。元史记载,曾有四万僧人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在此寺集会,作佛事活动。明代又予修缮,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始更称今名善化寺。寺亦为官吏习仪之所。全寺占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整个布局唐风犹存。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坐北朝南,渐次展开,层层迭高。前为山门,中为三圣殿,均为金时所建。辽代遗构大雄宝殿坐落在后部高台之上。其左右为东西朵殿。东侧为殊阁遗址,西侧

13、为金贞元二年所建普贤阁。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寺内还保存着泥塑,壁画,碑记等到珍贵文物,其中金代泥塑造型优美,个性突出,特别是二十四天王像,它们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美,有丑,有文,有武,或是帝王装,或是臣子像,或坦膊赤足,披纱衣华似来自天竺国土,或身着铠甲,衬皮毛以抵御北国寒风。生活气息浓郁。极富感染力。堪为国之瑰宝。门票:6元/人7.汤头温泉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45公里处的汤头村附近,居恒山南麓。温泉历史悠久。从魏史记载看出,早在1400年前汤头温泉就被用以治病。北魏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都曾“温汤疗病”、“驻温泉宫”、“幸代之温

14、泉”。水温达63度,滚热的泉水,终年不息从沙石中冒出。水含镭、氧等多种放射性元素和硫化氢、钾、钠、钙、镁等10多种化学元素,对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胃酸过少、轻度心血管病、早期糖尿病、早期高血压及神经炎等都有明显疗效。 汤头温泉历史悠久,位于河东区北部的汤头街道,其发现和利用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最早的四大天然甲级温泉之一。 “汤头”地名即因汤泉而得名。公元前86年此地即已建村,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候,又因地处汤水源头,故名“汤头”。大同雁塔,原名文峰塔。因春夏飞雁众多故俗称雁塔。该塔建于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位于大同东西城墙之上。与云路、牌坊同属文庙建筑群。是古代登科及第的

15、士子们祭拜、夸官的场所。塔高约14米,是八角七级空心砖塔。外形秀丽,结构奇特,其建造位置极为特殊。塔身下部为三层八面青石砌座,座上是塔身,第一层辟有两门,其它六面各锒碑碣一块,上刻明、清两代部分举子的姓名、住处与功名。二层以上塔身各开四门,依八面方位交叉更替,每层上均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斗拱上出有飞檐,檐角有风铃悬挂,风吹铃响,别有情趣。塔内为八角形通直空心,设有跳脚踏砖。游人可直攀塔顶。雁塔东濒御河,居高临下,依塔了阵,不易发觉,故又有瞭望塔之称。 鼓楼位于永泰街。大同鼓楼是一座三檐十字歇山顶过街楼阁,创建于明代,清朝时屡加修葺。底层用青石砌成四角,当中有十字穿心门洞。上两层为砖木结构,顶

16、楼上架放一大鼓,乃为古时晚间报更时所用,号称“声闻四达”,故名“鼓楼”。 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凤临阁位于鼓楼西街步行商业街。原名”久盛楼”,公元1518年,武宗皇帝巡边,曾在风临阁下榻,相传武宗皇帝和凤临阁的女主人李凤姐有一段真实的爱情故事,俗称”游龙戏凤”,而凤临阁的美食”百花稍麦”金凤卧雪”由武宗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因而凤临阁享誉塞北 。 观音堂观音堂位于大同城西7.5公里的一座小山岗上。建于辽代。曾毁于兵火。公元1122年,金兵攻陷大同,观音堂再次毁于兵火。现存的建筑系顺治8年(公元1651年),在旧址重建,屡加修蕞至今。1996年1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布局紧凑。戏台、观

17、音堂、三真殿、台殿楼阁沿中轴线由前至后排列,迭层至高。山门结构为砖卷门洞,门额上书“观音堂”三字。一座戏台,坐南向北,建造于离地8米高的洞口,洞下是古代车马人行之道。戏台与正殿(观音殿)之间的腰墙相隔,进入腰门,左右两侧各有钟鼓楼台和碑廊。正间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悬山式,覆以琉璃瓦。殿内增置抱厦以扩大佛事活动场地。殿内正中有一尊6米高的石雕观。(图为观音堂前三龙壁)。赵武灵王墓赵武灵王墓位于大同灵丘县城中心地带,原占地6万平方米,现保护面积为10900平公米。墓冢周长220米,高10米。明崇祯年间在墓南立石碑1通,并建有碑楼,高4米。 民国7年修葺,树碑1通,筑神道长246.67米。19

18、84年四周筑围墙加以保护。墓园遍植树木,坟丘绿草覆盖。经重修牌楼、墓丘后,武灵墓更显得气势宏伟,巍峨壮观。 大同火山群大同火山群是最新入选的国家地质公园之一!大同火山是我国东部著名的死火山群,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形成于第三纪,主要分布在左云、右玉等县;一部分形成于第四纪,主要分布在大同盆地北部,其中研究较多的便是这群火山,它共有30余座,形成年代一般认为在上新世末到晚更新世初。这群火山按其分布特征,又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四区中北区形成年代最早,东区和南区次之,西区最新大同长城 明代大同为九边重镇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大同明长城主要建于嘉靖年间,由宣大总督翁万达创修。大同镇长城东起天镇

19、县东北镇口台,西至丫角山(今内蒙古清水河子上村东山),全长335公里。据三云筹俎考大同总镇图说统计,大同镇先后修大边、二边5163里;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云冈六堡等主要城堡72座(城20,堡52);边城776个;火路墩833个。朔州市:1.应县木塔:举世闻名的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属中国第一,世界无双。一九六一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佛宫寺座北朝南,占地25000平方米。院南100米的入口处是一座三楼四柱悬山顶的牌坊,明间横

20、额上刻有“浮图宝刹”四字,横额之上立匾题“佛宫寺”三字。佛宫寺院整个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山门、释迦塔、大雄宝殿。寺院前部东西两侧还有钟楼和鼓楼,后有东西配殿、厢房。佛宫寺内除释迦塔为辽代原物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至今已有947年的历史。木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

21、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1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

22、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门票:60元/人2.广武汉墓群广武汉墓群在朔州市山阴县西南,旧广武与新广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个墓群南依群山,北连朔州平川,从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罗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为全国之首,1988年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并在汉墓群南端修建了广武汉墓群保管所。 现在广武墓群虽然未发掘,但从墓群西北端被水冲塌的四座墓室看,为砖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壶、陶罐、陶钵、陶奁及五铢钱等,从墓的形状和出土文物考证:当为东汉时期。 新广武和旧广武地段,在汉代时属雁门郡的阴馆县管辖。阴馆

23、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从善无县(山西右玉境)迁于此。据太平寰宇记称:“阴馆城今名下官城”,故治即今朔州市朔城区汴子疃乡下官城一带。这里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在古代历为屯兵扼守、兵家必争之地,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抵御匈奴贵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下官城现名夏关城,且其现属滋润乡。所以,广武汉墓群是汉代雁门郡治和阴馆县官吏与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国汉代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 门票:30元/人3. 旧广武古城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

24、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

25、、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门票:不详4.崇福寺位于朔州市城区东街北侧,是一处规模宏敞,殿阁群居的古寺庙。崇福寺坐北朝南,外观古朴、庄严,门前雄狮端坐,寺内,殿阁五重,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17米,面积23400平方米。崇福寺创建于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由唐代大将军、朔州人.鄂国公尉迟敬德奉旨建造。到辽代,寺被改为林太师府衙,后又改为寺庙,取名林衙寺。金代熙宗年间,寺庙扩建,大兴土木。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颜亮题额“崇

26、福禅寺”一直至今。 崇福寺,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千佛阁、文殊堂、地藏殿、三宝殿、弥陀殿、观音阁等。寺内,金代建筑、塑像、壁画保存完好,是一座历史价值较高的古代寺庙。5.雁门关又名雁门塞、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当您乘车到山阴县城之后,再向东南方向奔驰半小时左右,就会见到群山起伏、沟壑纵横的勾注山脉。 山脚之下,数百座汉墓封土堆状若丘陵一般,高者15米左右,低者约有4米透透迄迄,散落在旷野荒郊之上。在这些汉墓中,埋葬着无数个汉朝守卫雁门关将士之忠骨,行人路过此地,无不肃然起敬凭吊英魂。走出广武城,沿着同大公路顺沟前往,便进入一条狭谷,人称雁门古险道,两侧峰峦叠蟑,怪石凌空

27、险恶,翻过一道陡峭山梁,雁门关即跃人眼帘。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 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日址在雁门关西侧的雁门山上。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之关城,周长二里,墙高一丈八尺,石条座底:上砌城砖,门三座。东门之上筑有楼台,名曰雁楼,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天险”。 西门之上筑有杨六郎庙,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地利”。北门未建楼顶,门额嵌镶一方石匾,书曰“雁门关”三个大字,左右嵌镶砖刻对联一副:“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关城之北

28、筑有营房、东侧建置靖边寺,内有一对石狮、一竖石旗杆和一面石碑,碑文记述赵国名将李牧率兵屡胜匈奴的丰功伟绩。东南:方向设有练兵校场。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J匕楼口。大石口J、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汉朝名将李广、卫青、霍去病曾经率兵和匈奴在此廖战,大获全胜,威震塞外;隋扬帝杨广曾经率兵在此与突厥作战;唐将薛仁贵曾经在此追赶突厥兵马捷报频传;北宋杨业也曾几出雁门大破辽兵,使其闻风丧胆,博得“杨无敌”称号。英雄业绩,不胜枚举;生动故事,广为人知。门票:4

29、5元/人忻州市:1. 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五台山跨忻州地区的五台县、繁峙县、代县、原平县、定襄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五台山距五台县城90公里,忻州市16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太古代的26亿年以前。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至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发育典型,已经成为全国研究对比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

30、,充分显示了其在地学位置中的作用。 佛教圣地五台山 传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道场的五台山,居我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人称“金五台,银普陀,铜娥眉,铁九华”。可见其在佛教徒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传说五台山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文殊菩萨初来震旦(古代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时,居于石盘洞中。而石盘洞是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五台山为道家所踞。 五台山取佛教替代道教,最终成为我国的佛教名山,来源于佛祖的明示及佛道两家的争斗。 五台山这一名称是对五座山峰的共同特点的形象概况。东西南北中五座高峰的山巅都是高大的缓坡平台,所以叫五台山。五台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

31、最高的北台海拔达到3058米,为华北第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绝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而五台山例外。这里山高林深,气候凉爽,降雨较多,植被覆盖率很高,风光秀丽,景色壮观,有清凉山之称,是旅游避暑的胜地。五台山虽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较方便,有“四关一门”与外部相通。北部有华严岭鸿门岩关,通往繁峙县境,西部有峨岭关通往代县,东部有龙泉关通向河北阜平,东南有牛道岭关可通盂县、阳泉,南部有大关连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台山的美是诗情画意与神奇传说交织的美,也是描金历史与青灯古佛缭绕的美。五台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在全盛时期寺庙多达300余,就在1956年的普查时有124所,今

32、天仍有50多座风格不同的庙宇广布在周长300多公里的地方。的确,对于信佛的人来说,五台山大体相当于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即使对那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五台山也是一座神圣的寺与殿的博览会。进山费:168元/人雁2. 傅山苑位于忻州市西北方向休闲渡假村金山脚下,傅山,又称“元遗山”,明末清初医学家、文学家、武术家、诗人。初字青竹,后改青主,号公它、啬庐、石道人、朱衣道人等。在诗、文、书、画诸方面,傅山皆善学妙用,造诣颇深。其知识领域之广、成就之大,在清初诸儒中,无出其右者。傅山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他书出颜真卿,并总结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于直率毋安排”的经验。他的画也达

33、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所画山水、梅、兰、竹等,均精妙,被列人逸品之列。画征录就说:“傅青主画山水,皴擦不多,丘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也有气。”他的字画均渗透自己品格孤高和崇高的气节,流溢着爱国主义的气息,在中国古典书画艺术中,博得后人的高度赞赏。门票:30元/人3. 禹王洞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城东南20公里的系舟山腰,原名仙人洞,亦称仙登窑。相传大禹曾在此系舟治水,洞内有一石像,酷似禹王,后改称禹王洞。 禹王洞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洞。据地质部门提供的资料认为:大约四亿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七千五年以前,华北发生造山运动、海床上升为陆地,形成现在的太行山脉,后由于碳酸盐岩侵蚀,形成繁多的洞穴。明万历忻州志

34、上曾有这样的记载:“仙人洞,在福田寺左,相传通平山县,产玛璃,内有遗蜕二,长丈余,髑大如斗。”禹王洞究竟有多深,至今仍是个谜。 目前已探明的洞深约2000余米,已整修出可供游人参观的有四层共三厅十洞,长约700余米。洞内洞珠洞,路通路,九曲回坏,色彩斑谰,奇洞怪石,气象万千。石笋、石柱、石花、石瀑、石佛、石塔等数不胜数,众多的自然景观,使人赞叹不已,留连忘返。 洞外山势雄伟,森林茂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花香鸟语,被列为国家森林公园。禹王洞集登山、旅游、探险、避暑为一体,惊险奇特,人称“华北第一洞”。 禹王洞洞口海拔1768米,洞内常年恒温8-11。 禹王洞是忻州军民共建的一项重点工程,于19

35、92年12月24日正式动工修建,1993年7月20日正式对外升放。门票:5.芦芽山芦芽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吕梁山北端,晋西北腹地,涵盖管涔山国家森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汾河源头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等国家级品牌,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是一处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景观于一体的“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态旅游景区”。 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号称险峰99座、奇泉888处、森林百万余亩、草原66万亩。景区现已开发并对外开放的旅游景点包括:万年冰洞、石门悬棺、悬崖栈道、汾河源头、情人谷、高山天池、芦芽

36、山、马仑草原。 芦芽山主景区位于宁武县境内,是汾河、桑干河、阳武河、岚漪河、朱家川五条河流的源头区。是一处大型的“北方原始高原型山水形态旅游景区”。景区主要由管涔山国家树林公园、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万年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山西省马营海树林公园和宁武关等几大部分组成,号称险峰99座,奇泉888处,森林百万余亩,草原66万亩,是山西省十大旅游区中唯一以自然风光见长的风景区,按照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可划分为宁武雄关,天池湖群、万年冰洞、宁化宋城、芦芽山五大景区。 芦芽山风景区原始神奇、灵秀古奥、奇冠华北、秀甲三晋,素称“五百里奇秀芦芽山”,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是整个华北地区生态

37、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地区,是“世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景区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最高峰荷叶坪高达2784米,是晋西北第一高峰,最低处阳方口河西村仅1260米,地形高差达1500米之多。由于地形高、起伏大,构成了多雨凉爽的独特小气候,年平均气温2-6度,最热的七月平均气温也不超过20度,四季风光不同,四时景象殊异,所谓春来十里杏花、盛夏万岭流云、中秋层林尽染、隆冬素裹山川,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观光佳境、休闲避暑胜地。芦芽山风景区的特点可以大致总结为“博、古、绿、谜”四个字:第一个是包罗万象之“博”:“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庙、关”十大系列景观共同构成了芦芽山的博大,中国著名旅游经济专家

38、魏小安先生评价:“芦芽山几乎包含了全国旅游资源的划分与评定中的大部分类型,可称中国各类景观的集中区”;中央美术学院朱维眠教授说:“芦芽山兼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黄山之奇、峨嵋之秀,堪称中国各大名山的缩影,雄、险、奇、秀美不胜收”;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评价则是“占天下之无限风光,凝自然之全部精华”。 第二是穿越时空之“古”:黄帝重孙、张姓始祖、三晋人文初祖汾河神台治水的传说遗迹似幻似真;山海经、水经注中就有了汾源、天池的记载;中国长城的老祖宗战国赵长城,中国独一无二的东魏肆州长城、隋长城、宋长城,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北齐长城,以及宛若长龙的明长城,营造出了浓烈的边塞文化气息;赵武灵王等16位皇帝来

39、过这里避暑狩猎,隋、宋、金、元、明、清历代的宫、城、关、道、窟、庙遍布全境,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了宁武古八景(禅房夕照、染峪流虾、恢河伏流、天池锦鳞、鸾桥烟虹、汾源灵沼、支锅奇石、芦芽滴翠)等著名景观,是有处古老的皇家避暑游猎胜地。第三是浸染天地之“绿”:绿色是芦芽山的标志,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是“世界生态保护史上的奇迹”,83万亩原始次生林将500里山川铺染成一片绿色汪洋,而荷叶坪、回春谷、看花台、水峪口、情人谷、梅洞,这些水晶晶的名字则给荒旱单调的黄土高原注入几分难得的水乡意韵。 第四是万古难解之“谜”:“享千年风光,探万古之迷”,冰洞之迷、栈道之谜、悬棺之谜、天池之谜、生态之谜、声名远播的“五大奇迷”和扑朔迷离的虎之谜、汾阳宫之谜、支锅石之谜、伏流之谜、太子之谜以及众多远古神话之谜,使芦芽山的一草一木都蒙上神气、迷幻的色彩。进山费:30元/人14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