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头上的三坊七巷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6420716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1.4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资源描述:

《案头上的三坊七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头上的三坊七巷(1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案头上的三坊七巷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名片。这是福州人自己选出来的, 2007 年 进行的福州十大名片评选中,三坊七巷高居榜首,由此足见福州人对 三坊七巷的认同与热爱。在漫长的历史中,坊巷是城市里人们划街而居的基本单元,是 士农工商的活动平台。有人将坊巷比作曾经维系古城生命的经络血 脉,这是一点不过分的。作为八闽的首府,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 古城,福州曾经有过的坊巷,何止这屈指可数的十个。仅南宋梁克家 主编的三山志中,有名字有来历的坊,就有八十一个,就不用说 巷了。坊巷名字本身,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仅从衣锦坊、文 儒坊、光禄坊、郎官巷等雅韵十足的名称上,你就可以想见千百年来, 这里的高宅深

2、院中间钟鸣鼎食之家的人文璀灿。三坊七巷,只是福州 诸多坊巷的代表和缩影。福州人对三坊七巷的钟爱,就是对历史文化 的钟爱,也是对城市的钟爱。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十年多来, 大大小小的城市,几乎没有一个角落不在重复地做着同一件事拆 房盖楼。许多有着千百年的历史,集族而居的院落消失了,代之以拔 地而起,伸向空中的立体花园豪宅。很长时间以来,和许多福州人相 同,我一直担心,在拆拆建建的机器声中,总有一天,曾经繁荣的坊 巷,将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一座到处都是摩天大楼的城市,也许会 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是,我不能想像,一座彻底没有了坊巷的福 州,将成为怎样的一座城市。好在我们所

3、处的时代,是一个政治昌明的盛世。政治昌明的标 志,是政府能够及时而又清晰地感受到百姓心律的脉动。新世纪初, 古城的拆建终于在三坊七巷中止步。而经过保护修复的三坊七巷,竟 神奇般地在 2009 年的中秋向市民局部开放。尽管被保护下来的三 坊七巷,已如黄公望的那付从火中抢出的富春山居图,不再完整, 却仍然能够以它那古朴的街姿巷容,完整的明清院宅,深厚的历史遗 存,丰富的人文故居,让世人的眼球为之一亮。论者无不惊叹,这是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领导造福百姓、德贻子孙的一项善政;是新中国 成立后,福州城市建设浓墨重彩的成功一笔。明月清风,夜阑人稀,我不止一次独自一人徜徉在这迷人的古 坊巷中。如水的月色,静

4、谧的街巷,高大的院墙,森严的门楼,无不 是名师巧构,古意袭人。每一个中年以上岁数的福州人,或都有自己 心中的三坊七巷。现实骤然将一个新三坊七巷送到眼前,不知为什么, 与心中旧有的三坊七巷轮廓痕迹,并不完全相吻合缝。是因为新三坊 七巷街道太整齐,院落太完美,古居旧宅几同新建,以致于使它丢失 去了岁月积淀的印痕?还是因为历年的拆建,留下的坊巷院落残缺不 全的硬伤(如,光禄坊的刘家大院拆建为新村楼房;郎官巷在东百扩 建被截断;衣锦坊已被开发楼盘 );或者是因为异地的清迁安置,留 下了人去楼空的静寂,使得坊巷间没有了市井生活繁荣和韵味;抑或 是因为历史远去,时空不能倒流,人文不能再现的遗憾。于是,徘徊

5、 漫步中,我凝眸沉思,时光在记忆中倒流,空间在想像中错位,许多 人物故事在眼前闪动,无数历史碎片在脑海中翻腾,忽而清晰,忽而 朦胧。我似乎看到了那造形古拙的魏晋古桥,那纵横交错的唐宋闾里, 那宅院错落的明清庭院,走出的叱咤风云驾驭时局的人物,但透过千 年的历史烟霭,他们个个背影模糊,尽管我使劲开动着记忆的引挚, 在脑海中拼命地搜索,也无法一一记清滚滚红尘中,何时掠过他们的 寒水雁影,何处留下他们的鸿爪雪泥。我只能枉叹自己知识的有限, 记忆的苍白。是的,靠记忆去勾沉起历史深处的故事,常常是模糊的和不完 整的。于是,在流连于三坊七巷精美的古建筑格局中,心中不免升起 若有所失的惆怅,直到我的案头出现

6、了这本装祯古雅的三坊七巷 志。翻开这本志书,如同展开了一条神奇的时空隧道,延着它一路走 去看去,三坊七巷各个时代的故景旧貌庭院园林的建筑样式,生 动有趣的民俗风情,血肉鲜活的人物故事,逐渐清晰了起来。三坊 七巷志分“建置沿革”、“坊巷概略”、“古建筑”、“坊巷文化”、“文 苑”和“人物”六个部分,另外附有近邻朱紫坊和鳌峰坊的记述。以 “古建筑”为例,其中介绍了四十三处名人故居,二十三处古民居, 二十六处寺庙宗祠,十四处花厅园林。毫不夸张地说,三坊七巷志 再造了一个历史时空中的三坊七巷,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始自 己对三坊七巷的历史、文化、建筑的访问之旅。顺手翻开这本令人心仪的厚书,我不经意碰

7、到的第一个乡贤却是 不那么知名的王有龄。我还能知道王有龄这个人物,纯属偶然。如果 有人对你说,一个穷秀才,年过而立,屡试不中。父亲虽当过几任府 县官吏,却没有太多的积蓄,见儿子科场不利,尽其所有地为他 捐 了一个八品虚衔的“盐大使”。这当口上,父亲病故,秀才连进京投 供补缺的盘缠都没有。眼看着走投无路,邂逅这个不到二十岁的钱庄 小伙计。钱庄伙计自作主张,将收到的一笔陈年呆帐借给秀才。秀才 因此 实现了自己的仕途梦想,从知县、知府,一直当到一省的督抚。 秀才投桃报李,又使钱庄伙计发了大财,成为举国闻名大商人。你一 定认为这是编出来的故事。但这的确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这个神奇 的钱庄小伙计,就是大

8、名鼎鼎的胡雪岩;而这个幸运的穷秀才,就是 王有龄。几个月前,我刚刚读了一本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胡雪 岩,第一册的三十多万字,全部用来讲述他与胡雪岩间早期的这段 经历。 高阳的历史小说,素以忠于史实著名。这一段故事,写得跌 宕起伏风生水起,让人嗟叹命运的变化难测,富贵的可遇不可求,感 慨福因善报、因缘相续 的灵应妙验 。我也曾经怀疑这个王有龄,是 不是高阳的虚构人物,没有想到,他居然会是三坊七巷乡亲中的名人。 三坊七巷志中“名人传略”关于王有龄步入仕途的记述,虽只有 二三百字,却与高阳小说相合。“传略”中还记述了高阳没有写到的 王有龄结局: 1861 年,太平军李秀成部进攻杭州,城破前,王有

9、龄朝服云靴,面北自缢于巡抚衙门的后花园。李秀成敬其忠贞,令军 士“收其尸归其丧。事闻朝廷,予谥壮愍,敕建专祠”。子五人均 为各部郎中或知府。而在“古建筑 / 名人故居”中,则可以找到塔 巷中王有龄的两处故居。一处是 49 号,三间五柱三进的明式建筑, 是王有龄父亲购的王家老宅,王有龄落魄杭州时,曾经变卖度日。另 一处 53 号,是五间五柱三进、前后天井,带有后花园的清式大宅 院,规制要比老宅宽阔得多,这当然是王有龄发迹后新建的。在科举制度下,由科举入仕称为正途,由捐纳等入仕称“ 异途”。 按清制,“异途”出身的,只任地方上的“佐杂”之官,“非经保举, 不得任京官及正印官”。 象王有龄这样以捐纳

10、的异途出身,升至省抚 高官的,是绝少的例外。宋明两代,当过省部级督抚尚书高官的三坊 七巷人并不少见,清代以后就更多了。三坊七巷志的“人物 / 名 门世家”中,举列了十四个世代簪 纓的名门世家,全部是从科举走 上仕途。重文重教知书达礼的传统,使得小小的三坊七巷, 地灵人 杰,鸾翔凤集,科甲鼎盛,高第毗连。在这里, 一家几代科举连捷 的,一门几人同科登第的,绝不少见。象明代文儒坊的林瀚家族,三 代中出了五个尚书八个进士;文儒坊的陈承裘,从祖父陈若霖起,代 代进士。更称奇的是,陈承裘的六个儿子,连登科甲:除了四子五子 六子为举人外,长子陈宝琛,同治七年( 1868 年)进士;光绪十 六年他的二弟陈宝

11、缙、三弟陈宝璐,陈宝缙的长子陈懋鼎,兄弟子侄 三人同科进士,创造了“六子连科”和“一门三鼎甲”的科举神话, 令人叹为观止。福清高山叶氏从叶观国那一代迁入文儒坊起,六世中 出过十二个进士,八人点了翰林;黄巷郭柏荫则四代七进士八举人; 衣锦坊郑鹏程(郑孝胥祖父)家族,四世五进士三翰林十举人。就是 靠了捐纳当了官的王有龄,他的父亲王燮中举前的家贫苦读,也作为 三坊七巷的百年佳话,记入三坊七巷志中的轶事篇。而王有龄的 五个儿子,除了长子袭父骑都尉之爵为浙江侯补道外,其他四个儿子 也通过科举,官至知府或郎中,其中咸丰九年( 1859 年),王有龄 的次子三子在省城乡试中同榜中举,也传为坊巷中的一时美谈。

12、明清 以科举取士,名登科甲却非易事。清代全国约一千五百个县州,而三 年一次会试的中式进士,不过两百名上下,许多县几年中也难有一名 举子中式。频频创造科举神话的三坊七巷,被人视作文运胜境、科甲 福地,那也是名至实归的。晚清时期,国运渐衰,天下兵氛四起。小小的三坊七巷中又出 现了不少书生投笔从戎、甚至典兵挂帅的佳话。住在宫巷,中过进士 点过翰林的沈葆祯,在担任江西广信府知府时,也有过与王有龄相似 的被太平军围困的经历。但他在夫人的帮助下,化险为夷。沈葆祯的 夫人就是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咸丰六年( 1856 年),广信城陷太 平军的重围,沈葆祯夫人林普晴临危不乱,刺血作书,向时任清军浙 江玉山总兵的

13、表兄饶廷选(其母为林则徐胞妹)求援。在城外筹饷的 沈葆祯闻讯后毅然飞骑归城,组织军民顽强抵抗。夫妻俩坚持到饶廷 选的援军到来,合力击退太平军,解了一城之危。沈葆祯因为此战被 曾国藩荐举为江西巡抚。同治四年( 1866 年),丁忧在籍的沈葆祯在闽浙总督左宗裳 的保举下,再次走出三坊七巷,出任福州船政大臣,创建了当时远东 最大的军舰制造基地马尾船厂和中国第一所接受外来科学技术、 引进外国教学人才、采用新式教学方法的海军指挥技术学校马尾 船政学堂。 1874 年,日本海陆军出动舰队占领台湾,沈葆祯率领 着他的年轻弟子,带着各地调集的精兵,驾驶着自己造的十来艘军舰, 渡海而去,赶走了日本人,第一次展示

14、了大清海军的雄威。因为船政的关系,福州成为中国海军的摇蓝。后来的北洋水师 学堂,福州船政一期的严复参与创办;江南水师学堂,船政一期的蒋 超英和沈葆祯儿子沈渝庆参与创办。用李鸿章的话“闽堂是(海军的) 开山之祖!晚清至民国,从福州走出了几十个海军将军,仅上将就有 十几名之多。使得地处边隅的一个省城,居然左右了一个军种的发展。 仅仅在三坊七巷一带,可以找到故居的海军上将就有六个。他们是清 末的海军提督(相当于上将)叶祖圭(船政一期,住杨桥巷),从清 末南北水师提督一直当到民国海军总司令,三次出任海军总长,并在 1920 年被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任命为代理总理的萨镇冰(船政二 期,住黄巷),有袁世凯最

15、信任的海军总长刘冠雄(船政四期,住宫 巷),有北洋政府的海军总司令蓝建枢(船政三期,住吉庇巷),有北 洋政府的海军总司令兼代总理的杜锡圭(江南水师学堂,住道山路), 有抗战时期长江保卫战的总指挥国民党海军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江 南水师学堂四期,文儒坊)。从 1874 年驱逐日本海陆军强占台湾开 始,三坊七巷的船政弟子及其后人,参加了此间中国所有的重大海战 和重大历史事件,到 1884 年中法马江海战, 1894 年中日甲午海 战 , 1896 年的戊戍变法, 1911 年的辛亥革命 莫道书生空议论,头颅断处血斑斑!三坊七巷中走出的福州人, 在治世中修身立德,辅政治国,努力增加君国百姓的福祉;在

16、乱世中 挺身而出,赴汤蹈火,不避个人的生死祸福。他们 站在时代的风头 浪尖,披肝沥胆,歌哭笑吟, 用他们的青春鲜血甚至生命,向世人 证明着福州人既儒雅尚文,又勇于担当的人文品格。三坊七巷志 内的“人物篇”中,立传人物 283 人,明以前 44 人,清代 45 人, 近现代 184 人。每个人的事迹,都是一本百读不厌的史书! 对于三坊七巷往昔的风俗人情有兴趣的人们,三坊七巷志中 的“文苑篇”是不能不读的。这里的诗赋文章不仅留下了文人酬唱的 风流雅韵,也记录了不同时期三坊七巷的风情面貌。甲午海战时,著 名作家谢冰心的父亲谢葆璋在来远舰上担任军官。冰心散文我的故 乡就留下了海战波及三坊七巷民间生活的

17、记述: 甲午战争爆发后,因为海军里福州人很多,阵亡的也不少, 因此我们住在这条街上,今天是这家糊上了白纸的门联,明天又是那 家糊上白纸门联。母亲感到这副白纸门联,总有一天会糊到我们家的 门上!她悄悄地买了一盒鸦片烟膏,藏在身上,准备一旦得到父亲阵 亡的消息,就服毒自尽。祖父看到了母亲沉默而悲哀的神情,就让我 的两个堂姐姐,日夜守在母亲身旁。家里人还到庙里去替母亲求签, 签上的话是:筵已散,堂中寂寞恐难堪,若要重欢,除是一轮月上。 母亲半信半疑地把签纸收了起来。过了些日子,果然在一个明月当空 的夜晚,听到有人敲门,母亲急忙去开门时,月光下看见了辗转归来 的父亲!母亲说:“那时你父亲的脸,才有两个

18、指头那么宽。”而台湾 作家华严郎官巷里的童年,则记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坊巷的 大宅院中寿庆活动的热闹场面:外祖母(注:华严 外祖母陈芷芳是 溥仪老师陈宝琛之妹,外祖父是台湾富商板桥林家的长子林尔康 ) 的生日是农历闰五月十五日,每年五月来临,杨桥巷一连三进的大宅 第整顿装潢,焕然一新;张灯结彩,满目辉煌。先由鼓山涌泉寺圣恩 法师主持礼佛拜斗。接着第一进大天井中树起大银幕放映电影,那是 胡蝶、阮玲玉、王人美的时代,我记得放过的有白云塔、渔光 曲第二进天井中搭了戏台,寅的是闽剧,那时有个最有名的花 旦叫林芝芳,演着紫玉钗玉堂春和管家婆婆最爱看的梁山 泊祝英台三坊七巷志收录了不少轶事琐闻,这一类故

19、事,通常不见 于正史,却给了读者一个观察坊巷市井生活的独特视觉。或许是少时 读儒林外史,受到范进中举前后境况如别天壤的影响,我总以为 古人一旦名登金榜,全家都会鸡犬升天。一则“萧孺人黄巷倒桶”的 故事,纠正了我看法上的偏差:北郊新店黄光厚,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出任广东临高知县。 他的元配当上孺人,仍在乡下务农,并经常进城“倒桶”。这天清晨, 她和其他农妇到黄巷的黄光厚同科进士于君彦门前倒桶。由于说话大 声,引起了于府婢女的斥责:“这么大声,把我家孺人吵醒了,你们 担当得起么?”萧孺人不以为然,随口应道:“孺人有什么了不起?” 于府奴婢以为倒桶嫂侮辱主母,吵了起来了。于君彦起得早,听到声 音,便

20、责备婢女,不该对劳动者无礼。细问情由,方知萧孺人是同年 黄光厚的妻子,益感失敬,连忙赔礼不迭。弥足珍贵的是,这本志书中收录了数百幅与三坊七巷建筑人物 相关的图、画和老照片,包括宋至清的福州城区图,晋子城、唐罗城、 梁外城、宋外城、明城池,清光绪六年的府城图,直至三坊七巷修复 后的鸟瞰图,让人看到漫长的时空演变中三坊七巷旧貌新颜的发展变 迁。门楼斗拱、照壁粉墙、院堂天井、花园假山,一场对古建筑的 及时保护修复,从建筑学的视觉层面上,复活了现代都市中的三坊七 巷;坊巷概略、人物故事、诗词文赋、轶事趣闻,几个文人学者书斋 内外的辛勤笔耕编缀,则从文化、历史、精神和人文品格等多维时空 上,进一步复活了

21、人们记忆中的三坊七巷。现实中与志书上的两个三 坊七巷相得益彰,使人们怀旧和想像的翅膀,有了可以尽情腾挪的空 间。三坊七巷人早就走出三坊七巷撒遍海峡两岸全球各地。有了这两 座三坊七巷,全球各地闽裔华人记忆追思中的三坊七巷,以及三坊七 巷的人文精神,也就有了可以长生的根系。作者:三乐斋主坊巷介绍三坊七巷鸟瞰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中轴线南街以西,西、南至安泰河,东至八一 七路,北邻杨桥路。其中:三坊为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 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总占地面积 38.35 公顷(575.25亩)。三坊七巷自从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 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清至民国走向辉煌,涌现

22、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 中国近代史进程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严复、冰心、林觉 民、林旭、林纾、沈葆桢等,成为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凸显着因历 史上多种文化交融而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以及独具特色的名 人文化。目前,福州三坊七巷基本保留着唐宋遗留下来的坊巷格局,尤以 文儒、光禄两坊和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五巷保存较为 完整,涵盖有登记在册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民国建筑计 159 座 (其中包括宫巷沈葆桢故居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 处,吉庇巷谢 家祠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8 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区级文物 保护单位1 处,市级挂牌保护单位8处,历史保护古建筑131 处),

23、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是由许多类似的传统居住建筑,按一定空 间秩序组合而成的“有机体”。这种“肌理”特征形成了这个传统街 区的基本空间格局。“三坊七巷”保留了较为完整街区格局、保存有 众多古建筑,这在中国大中城市中是仅有的,堪称古代“里坊”制度 的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从现状中仍可清晰地看出“三坊七巷”的基本格局,以东西走向 的“三坊”、“七巷”等巷道与南后街等南北走向的巷道,共同构成了 “井字形”街区的支脉体系,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的主入口一般都在东 西走向的坊巷上。这些特征体现了“三坊七巷”格局源于中国传统的 “里坊”制度。“三坊七巷”历

24、史街区,不仅建筑内部空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 而且它的巷道空间同样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经实地测量,坊巷的最 宽处约为7 米,最窄处约为1.2 米,巷道两侧墙体最高处约为9米, 最矮处约为 3 米,这种小尺度巷道空间为街坊邻里之间的交流、沟通 提供了理想的场所,与现代城市道路空间相比能给人一种古朴感和安 全感。福州地处亚热带,四周环山,为盆地构造。夏季潮湿、炎热,冬 季阴冷。独特的气候条件促使建筑必须具有良好的遮阳、通风、隔热、 保温的居住空间。福州地区传统民居的天井在尺度上一般都比较狭 小,高宽比多为1:3 - 1:1,这种尺度对层高较高、檐口较深的单 层木构居住建筑来说,有利于采光和采阳。同

25、时,多进院落的纵深布 局,通过若干个天井、敞厅、敞廊、前后连续贯通的通道等,在空间 上具有良好的通风、排湿、纳凉功能。在冬季,将各进的层层户门闭 合,就可以挡住室外寒流的侵入,围合在厚实墙体内的小尺度天井空 间又可减少室温的流失,从而使居住环境冬暖夏凉。单体建筑在空间 形式上有二三进、四五进不等,几乎都呈南北(或北南)走向的平面 布局。每个居住建筑单元相邻接的墙体都有一道鞍式山墙或隔院围 墙,在总体空间构成了一道道南北走向、形态相近、协调优美、连续 律动的波浪式山墙。它们与青灰色的小青瓦屋顶、白粉墙、青石板铺 就的曲折变化的巷道共同构成“三坊七巷”传统街区的空间特征。这 是一种有机的、生态的结

26、构,是“三坊七巷”独有的、美妙的空间形 态,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三坊七巷”建筑院落基本上以多进院落沿纵深(南北或北南) 轴线布置。正座为传统中罱对称的平面布局,与国内其它地区跨院灵 活变化的平面布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正座(二三进)空间序列依次 为:入口(六扇门、十扇门或墙门)、门头房、插屏门、前厅天井(两 侧披榭或三面环廊)、正厅(面阔三至五间、少数七间,进深五至七 柱、个别九柱,分前后厅)、两侧厢房,中厅天井(四周敞廊,或中 连覆龟亭)、侧为厨房、杂屋,后厅(两侧厢房)、后天井、后廊(或 设倒朝房)。花厅以跨院为主,由园林构筑(庭院)、书房组成。严谨 对称的主座建筑与灵活变化的园林式花厅建

27、筑,形成了对比。建筑的内部空间结构多以穿斗式木构梁架为主要承重构件,它为 建筑的内部提供了通透、宽敞、灵活的空间,在主要敞厅位置时有采 用“减柱造法”以获得较大空间。柱础均为石质(花岗石或青石)雕 花打造,形式多样,既美观又有利木柱底部防潮、防蛀。厚实的土筑“马鞍形”山墙起伏变化大,形象巍峨,线条优美, 别具一格,具有防盗、保温、隔热、隔声、防火等多重功能。土筑构 件主要以粘土和碎瓷、瓦砾等为主要材料夯筑而成。内外表面饰以白 粉灰面。墙基以抗雨水侵蚀性强的花岗岩毛石垫砌,顶部双坡“龙脊” 盖瓦。主入口两侧鞍式山墙端部(也称凤嘴飞檐、马头墙)起翘颇高, 具有强烈向前的动势。其端部塑以精美的花鸟走

28、兽雕饰,形态极其优 美而富有特色。这种曲线山墙的形态也是福州地区居住建筑区别于其 他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屋面及入口的门罩坡檐均为小青瓦屋面构造,用材简朴、大方。 “青瓦粉墙木构架”,加上条石铺成的环廊、天井,构成了明、清以 来福州传统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民居的重要特色。室内外空间中的程式雕饰构件、线条,如窗花、隔扇、插拱、雀 替、挂落、悬钟、轩廊卷棚雕花、托架、斗拱、额枋、青石柱础、各 式灰塑、墙头彩绘等,用料考究、雕工精湛,充分显示古时福州工匠 巧夺天工的工艺技术。这些花饰丰富了建筑的空间形式、造型的细部, 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有许多与构件的结构性 能巧

29、妙配合,达到了天衣无缝的良好效果。这些细部装饰在形象、比 例、尺度、处理手法等方面都体现出建筑和居住者的文化品位和艺术 修养。说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细部处理蕴藏着极其深厚的艺术和文化 内涵。与现代住宅中流行的仿“欧式”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福州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工作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以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保 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 方针为准则,以“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为指 导,按照“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步骤组 织实施。第一,从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角度划分,主要包括

30、五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文物的保护修复。依法保护好街区现存的建筑空间格局、坊 巷结构等,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国家、省、市、区级文 物保护单位及文物古迹进行重点修复和展示;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充分发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 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戏剧、曲艺、习俗、人文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 产;三是街区历史风貌的修建保护。修复历史街区原貌,拆除和改建 街区内不协调建筑;四是市政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对街区内给排水、供电、供气、 安防、通讯、道路、河道进行整治,将现代化的设施通过地下入户;五是住户的搬迁安置。对保护街区内人口进行合理疏散和妥善安 置。第二,在规划方面实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

31、重点突出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整体历史环境规划及风貌 的保护,即依法保护好街区内现存的空间格局、坊巷结构等,按照“不 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对文物古迹等历史文化遗产进行重点修复、展 示。二是充分发掘三坊七巷历史文化内涵,制定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 和手段,保护和传承街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戏剧、曲艺、习俗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脉。三是采用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方式,在保护历史风貌的前提 下,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分期分批,按照“镶牙 模式”进行微循环式的渐进更新,改善基础设施,控制建筑密度,降 低人口规模,优化人居环境。四是将澳门路西片区、隆普营、安泰河(统称三坊七巷风貌协调 区)与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按照“整体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以山、 河、轴、坊四位一体的保护理念”的思路进行设计,凸显山体、水体、 街坊之间的紧密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