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

上传人:pia****nwu 文档编号:16420708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母语负迁移对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启示江宁区东山实验中学 赵立龙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要实现英语教学的总目标就要遵循英语教学的特点,保证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根本。要想真正融汇这些思想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理论依据1、语言迁移理论迁移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对外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费尔克和卡斯珀(F

2、eaerch Kasper,1993)下过这样的定义:“语言迁移是一种心理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激发起母语知识去发展或使用其中介语。” 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随着目的语知识的增加,学习者不断克服各种迁移,最终实现学习的目标。当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一致时发生正迁移,而当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异时则发生负迁移。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经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新知识的掌握;负迁移则表现为过去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阻碍作用,使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发生困难。2、对比分析理论对比分析理论于50、60年代盛行,其先祖是Pietro,最早由Lado系统地陈述并

3、用于教学,他认为母语和外语中的相似比相异成分更易于学习,差异越大学习起来越困难,他指出把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的老师会更好得了解真正地问题并用其指导教学。二、母语负迁移分析第二语言写作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和文化模式转换的行为。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也就是从汉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向英语的思维和文化模式过渡。在这种深层的思维和文化的转换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受到汉语母语的干扰,从而在写作中大量出现汉语负迁移的痕迹,以致转换不能顺利实现。这就是写作当中的母语负迁移。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词汇层面。2句法层面。3篇章结构层面。1、词汇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1)错误的一对一英汉对应写作I ver

4、y much love my mother.(我很爱我的母亲。) Learn English is very important.(学习英语很重要)。 此2例是典型的字对字地译成的中国式英语,犯这样错误的学生在写作思维没有转换,不了解英语的表达习惯,完全按汉语的思维方式,用英语单词一对一地表达思想。这类“对译”式的错误在学生的作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而且非常的顽固。(2)词语搭配不当 crowd traffic(heavy traffic) body health(physical health) 这些词汇搭配错误,归根到底都是汉语词语搭配的“英文版”。很明显,括号里的更加符合英语搭配习惯。 s

5、urvive from the accident marry with a country girl. survive与marry在英语中都是及物动词,这与它们在汉语中的情况不同,可是写作时没有进行思维转换的中国学生常常察觉不到这些差异,总是信手拈来,结果出现搭配失误。(3)词的外延、内涵不清 一次笔者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为:My View on the Western Fast Food.很多学生都谈到western fast food容易促成肥胖。在大量的作文中都有一个类似的句子:The western food can make people fat乍一看,意思还不错。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

6、说,是不可接受的,因为fat在英语中做形容词时,有明显的贬义,在交往中都应避免使用。而必须表达这一概念的时候可以委婉地使用overweight。(4)感情色彩不明 写作时常被中国学生忽视的还有隐藏在词语表层概念意义之下的感情色彩和文体色彩。在作文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Thanks to his broken leg,he couldnt take part in the football gameWhat a pity!”“thanks to”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含有感激之情,用在此处显然违背了学生表达的初衷。原因是学生只

7、掌握了“thanks to”的汉语表层概念意义“因为,由于”,忽视了隐含的情感意义。(5)文化背景缺损在英汉这两种不同的语言中,由于英汉民族特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理念的差异,对词汇赋予的文化伴随意义往往不一样。在英汉词汇中关于“牛”、“马”的文化伴随意义的不同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牛”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一直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因此,汉民族赋予“牛”许多文化伴随意义。健壮、力大,任劳任怨等。在英语里“马”被赋予了类似于汉语中“牛”的文化伴随意义,产生了“as strong as a horse(健壮如牛),a willing horse(老黄牛)”等一系列的表达。可是中国学生对类似

8、如“牛”、“马”的词语文化伴随意义不了解,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仍套用汉语的文化规约,写出“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这样的句子。2句法层面和篇章结构上的负迁移(1)句法的差异在英语中,占绝对优势的是主谓结构的句型,而且非常注重主语,每个句子都要出现主语,即使是在句中不起任何语义作用的“假位”主语和“虚位语”(there和it);而在汉语中有近一半的句子并非SVO结构,主题述题结构的句子更占优势。由于对英汉句法的这种客观差异不够了解,初学写作的中国学生在写作时仍套用汉语的句法规则,作文中常出现如下类似的错误:Our dormitory can live six people

9、Now is five oclockThis shoes walk comfortably这些句子的通病是学生把汉语句中的主题当作英语句中的主语了,因而不能被接受。受汉语注重主题的句法影响,中国学生对其他不同母语的学生更喜欢使用虚位语开头的“There be”结构,甚至形成一种超产现象。笔者曾做过一次统计,在以“How to Get along with Your Roommates”为题的一次作文中,70%的学生都用了“there be”句型,有的在文中还不止用一次,最多的达五次。可想而知,在一篇80字左右的英语作文中,“there be”结构如此泛滥的后果。中国学生之所以如此喜爱“ther

10、e be”结构,是因为它能引出主题,然后使这个主题成为谈论的中心,符合汉语的思维模式。在语言学界,人们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汉语是隐性语言,讲究精炼,重意合而不重形合,即我们常说的“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语属显性语言,强调句子的形式和结构的完整,并且有丰富的连接词来表达句际关系。在重“神”的汉语里流水句、松散句得到了极好的发挥,常常是小句与小句之间形式独立,只用逗号隔开,直到意义表达完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仍承袭这种表达模式,以致句中或句与句之间隐含的逻辑关系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常常写出不被接受的英语流水句。例如:I get up at six oclock and read my Englis

11、h book,then I have my breakfast and go to the classroom(2)句式的单调对英语中丰富多样的句法表达手段采取回避的态度,许多实用的英语句型如:强调句、倒装句、复合句、分词结构、省略结构和被动语态等都很少用上。因为这些句法手段在汉语中或是没有,或是用得很少。比如被动语态在注重主语的英语中很普遍,但在注重主题的汉语里,除非表示受损或受益作用,否则很少出现。试比较: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that it is not wise to act that way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not w

12、ise to act that way 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里时常可以发现类似的错误:Somebody said(It is said that)Apples and orange have bought a lot(We have bought a lot of apples and oranges)由于回避使用英语中用法非常广泛的分词结构,当句中同时出现几个动词时,学生往往在动词的安排上出现混乱,搞不清哪个动词是谓语,哪个动词作为非谓语形式,有时干脆把它们排列成汉语的连动式,结果句子层次不清,句义不明。We canwe canwe also can是学生在谈论某些题材的文章里必出现的“经典

13、句式”。(3)篇章结构的负迁移在篇章结构方面,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往往受汉语思维习惯的约束。比如在中国学生的英语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用问句来开头或结尾。在一次题为“How to enlarge(扩大) ones vocabulary?”的作文中,有的同学在开头段写道:“There are several way for us to enlarge our vocabulary,but I prefer to memorize the new words through contextWhy do I choose this way?Here Id like to show some re

14、asons”在结尾段写道:“Ihave listed my reasons of enlarging my vocabularyDo you think my way is scientific?”还有的学生以祈使句Lets结尾,如“Lets try our best to learn English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等。这些都是生硬的汉语式作文。按照英语论述文章的特点,应当在开头正面引出观点,中间段展开论述,结尾段做出总结并得出结论。道理说透,自然令人信服,问别人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或号召别人怎么做都不符合英语的思维习惯,说英语的本族人觉得不可理解。 三

15、、写作教学启示 上面我们讨论了母语汉语的负迁移对学生英语写作各个层面的影响分析了产生负迁移的原因。那么,关于母语负迁移的研究对英语写作课教学有何启示呢?作为教师怎样去排除汉语迁移的干扰,引导学生正确地利用母语将其负迁移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虽说写作中母语负迁移是我们英语教学中很难避免的问题,但决不能因其不可避免性而任其发展,这是我们在写作课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积方面入手 1、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中,我们应改变那种只重语法、句型和语言点讲授的做法,应适当地介绍一些英文写作和修辞的知识,多讲一些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谴词造句、谋篇布局等方面的异同,使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母

16、语的负迁移。同时,在词汇、短语、表达方式等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时,尽量用英语思维。 2、加强英汉对比 学生用英语作文实际是运用一种书面交际工具。工具需要运用恰当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如果因母语的负迁移而使交际达不到预定的目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那么证明我们的写作课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在英语写作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调文章的交际功能。从有些汉语词汇的特有文化意义及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等的负迁移致使学生在英文写作中犯词不达意的错误或带来理解上的障碍来看,我们深深感到教师应多收集有关母语思维模式负迁移的范例与资料,在教学中适当地作些汉、英对比分析,使学生明白造成负迁移的原因。 3、加大英语阅读输入量阅读量输

17、入不足制约着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我们知道,写作和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阅读保证足量的语言输入是培养写作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又是进行知识积累,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源泉。Nuttal(1982指出,增进外语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生活在母语的人当中,而仅次于这种途径就是大量阅读。中国有句古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本是古人写诗的经验之谈,而今把它借用于英语写作教学中也是至理名言。我们的学生要想摆脱汉语的千扰,写出地道的英语文章就必须大量阅读。 4、改变作文批改模式 笔者发现,学生并不珍惜自己写出的东西,写完之后一了百了。教师成了他们的唯一读者,教师密密麻麻地将作文批改之后再分给他们

18、时,除看一眼作文的评分或等级外,对文章中指出的错误很少感兴趣,结果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消除的母语干扰错误顽固地出现在后来的作文中。在这种作文批改模式里,教师为批改作文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但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提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了提高学生自我纠错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批改中承担一些责任,便于他们在错误中吸取教训,取得进步。可以让学生互改、互评,典型的错误可以在课堂上集体讨论,共同纠正。这样在词汇、句法、篇章上出现的母语干扰错误在短时间内比较容易消除。 5、加大背诵输入 背诵输入可以减低学生的情感焦虑程度、强化语言输入、增强语感、加强对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负迁移的监控。随着背

19、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目标语的语言敏感度也会不断增强,隐性的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从而具备更多关于目标语的语言规则的认识,尽可能摆脱母语的负迁移,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适当对学生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让学生对他们的结构与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加强语言使用中的区别意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在复习中,可以尽可能多地收集一些较为典型的有母语负迁移导致的错误实例,集中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错误的成因,找出避免犯类似错误的解决办法。要避免母语负迁移对写作的影响,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的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在复习中对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梳理,将所有相关联的问题弄清楚,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这样必定能从根本上减少学生母语对英语的影响。参考文献:1、杜金榜,从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外语教学,2003,12、周启加,母语负迁移实例解析,课程 教材 教法 2008,53、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4、孙骊:英语写作【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