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

上传人:ba****u6 文档编号:16410891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71.6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资源描述:

《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磁炉主电路设计与仿真(3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第一章前言 11.1 课题背景 11.2电磁炉简介 11.2.1电磁炉的基本工作原理 11.2.2电磁炉的基本组成 21.2.3电磁炉的优缺点 21.3本章小结 3第二章电磁炉的加热原理 42.1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工作原理 42.2电磁感应加热的技术 42.3 串联、并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拓扑结构及优缺点 62.4感应加热电源的负载等效模型 82.5 本章小结 14第三章电磁炉主电路设计 153.1 电磁炉主电路拓扑结构 153.2 电磁炉主电路的工作过程 153.2.1 主开关导通阶段 173.2.2 谐振阶段 173.3本章小节 21第四章主电路的Multi sim仿真224.1 Mult

2、i sim 简介224.2主电路的mult isim 仿真234.3本章小结 25第五章结束语 26参考文献 27致 谢 28摘 要: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首先简要说明电磁加热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与结构, 分析了并、串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特性及控制目标。根据软开关控制的要求选择设计方 案,利用MultisimIO仿真软件对电磁炉主电路进行仿真设计,给出不同负载状态下的 仿真结果,验证理论的正确性,为正确选择电路参数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设计应用于 电磁感应加热的谐振式逆变电路。 论文由电磁炉的概述、电磁炉的基本工作原理、电 磁感应加热电路设计、电磁炉主电路设计及仿真及结果分析与总结构成。电磁炉的概述 包

3、括电磁炉基本原理、电磁炉的组成、电磁炉的优缺点等内容。电磁感应加热电路设计 包括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串并联逆变电路的等电路设计。电磁炉主电路设计包括电磁炉 主电路拓扑结构、电磁炉主电路的工作过程等内容。通过对样机的反复试验,系统运行 可靠稳定,最后本文对其进行了仿真。在本论文里利用频率调制方法,系统的工作频率 在一定程度上跟随谐振频率,从而来使电磁感应加热系统的运行效率达到最佳状态。关键词:电磁感应加热,并联谐振, Multisim 10,软开关技术ABSTRACT:This paper is focused on : first,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basi

4、c working principle and structure of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system, analyzed and, the series resonant inverter load characteristic and control of the target.Choose a design based on soft switch control requirements, use multisim10 emulation software for simulation and design of main circuit of indu

5、ction cooker, given the different loading conditions of simulation results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y, provide reliable data for the proper selection of circuit parameter.Design of resonant inverter circuit for induction heating. Papers from the basic working principle for an overview o

6、f induction cooker, electric ove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electric stove design of main circuit of Circuit Design and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summary form.Includes an overview of basic principles of induction cooker induction cooker, electric oven, electric stove such

7、a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tent. Heating principle of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 circuit design including induction cooker, a series of parallel inverter circuit design.Main circuit topology of main circuit design including in induction cooker induction c

8、ooker, electric oven main circuit of the work process, and so on. By trial and prototyping, reliable operating system stability, and finally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of the experimental data.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ating load change with temperature changes. This paper uses frequency modulati

9、on method, which enables the system operating frequency resonance frequency in the range must be followed, thereby ensuring the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electromagnetic heating system for the best.KEY WORDS: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heating,shunt resonance,Multisim 10, soft-switching technique第一章 前

10、言1.1 课题背景电磁炉作为一种新型的厨具。它采用电磁感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打破了 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电磁炉的交变磁场是通过电子线路板组成部分来产生、当用含铁 质锅具底部放置炉面时,锅具即切割交变磁力线的交变的电流(即涡流)在锅具底部金 属部分产生,电磁感应电流使锅具铁分子无规则高速运动,其热能是因为分子相互碰撞、 摩擦产生(故电磁炉煮食的热源来自于锅具底部而不是电磁炉本身发热传导给锅具,所 以热效率要比所有饮具的效率均高出近 1 倍)来实现器具本身自行高速发热,用来加热 和烹饪食物,从而达到煮食的目地。1.2 电磁炉简介1.2.1 电磁炉的基本工作原理电磁炉主要由交流进线电路、电源

11、电路、LC振荡电路、功率控制电路、整流电路、 EMC 防护电路、滤波电路、同步电路、控制及显示电路、电压检测电路、锅具检测电路 过零检测电路、电流检测电路、主控CPU电路、高低压保护电路、IGBT模块等组成。图1.1 为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框图图1.1电磁炉的工作原理框图1.2.2 电磁炉的基本组成1. 加热部分:电磁炉有搁板在锅体下面,也有励磁线圈。对锅体进行加热是根据 电磁感应产生涡电流。2. 控制部分:主要有电源开关,功率选择钮,温度调节按钮等。由内部的控制电 路来控制。3. 冷却部分:采用风冷的方式。炉身的侧面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内部有风扇。4. 电气部分:由整流电路、逆变电路、控制回路、继

12、电器、电风扇等组成。5. 烹饪部分:主要包括各种炊具,供用户使用。1.2.3 电磁炉的优缺点电磁炉作为一种新型的厨具,具有以下优点。1. 高效节能:电磁炉降低了损耗,是因为其使锅具自身发热,大大提高了热效率, 热效率可达到85%99%,与传统加热方式不同,与电炉、液化气炉等炉具相比,节省了 大量的能源。如图1.2所示2. 智能烹饪:智能控制是利用单片机进行,无须看管,具有定时预约功能,来实现 自动烹饪的功能。3. 安全可靠:通过了国家安全验证,使用安全可靠。4. 环保卫生:锅具可实现自身发热,不会产生热辐射,并且不排放烟尘和一氧化碳 等废气,使烹饪环境更加环保卫生。5携带方便:重量轻、体积小,

13、便于携带。但电磁炉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电磁干扰在其工作时,而且其散热系统也会产生一定的 噪声2。90%80%70%60%50%40%30%20%10%0%电磁炉 红外线炉 电炉 液化气图 1.2 电磁炉等厨具的热效率对比示意图1.3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对电磁炉就行简要介绍,电磁炉作为市场的一种新型厨具。它采用电磁感 应电流(又称涡流)的加热原理打破了传统的明火烹调方式,又简单介绍了电磁炉的基 本工作原理框图、电磁炉的基本组成以及通过各种厨具的比较来简单介绍电磁炉的优缺 点。第二章电磁炉的加热原理21电磁炉加热的基本工作原理电磁炉采用电磁场感应涡流加热原理工作。它先通过整流滤波把220V工频交流电 变

14、成直流电,再通过逆变把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变电流,流过感应线圈的交变电流产生 强大磁场,它会产生无数小涡流在磁场内磁力线通过铁质锅的底部时,电磁感应使锅具 铁分子无规则高速运动,由于分子的相互碰撞、摩擦而产生热能,而使锅具本身自行高 速发热,用来加热和烹饪食物。电磁炉的加热工作原理如图2.1 12图2.1电磁炉的加热工作原理2.2电磁感应加热的技术现阶段普遍为电热圈发热,把热量传到料筒上利用传导的方式,这样只能使内侧的 热量传导到料筒上,存在热传导损失,大部分外侧的热量失散到空气中,导致环境温度 上升,它还有一个缺点功率密度低,无法适应一些需要温度较高的场合。电磁加热技术 是使金属料筒实现自身发

15、热,根据其具体情况在料筒外部包裹一定的隔热保温材料,这 样可以大大降低热量的损失,提高热效率,使热效率达96%以上,因此节电效果十分显 著,其可达30%以上,并且其加热速度也大大提高,大约为60%,其预热时间大大节省。电磁感应加热技术被称为诱导加热技术,它的英文为:Induetion Heating,其缩 写为:IH。它是一种新开发的电能利用手段,它的加热过程是通过电磁场直接作用于被 加热的导体,其加热效率比传统的加热方式要高很多,可达到90%以上。另外在使用寿 命、安全性能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是根据电磁感应加热技术与传统的油、气、煤 和使用电热管的用电设备相比而言的。在导体外面绕一线圈,

16、设其匝数设为N ,当在交变电流通入线圈中后,就会产生相 同频率的交变磁通0通过感应线圈中,以及在金属工件中就会有感应电动势e产生。如 图2.2所示佥流雄朿涡电流加迪统圈披加熱金属图2.2电磁感应示意图设金属工件的等效匝数为N,故MAXWELL的电磁方程式为:2e 一 N型2 dt(2-1)设交变磁通为e=e sin st,me = -N = -N cos st2 dt 2 m(2-2)感应电动势的有效值为:E = SNX =叫叮=4.44 fN 2 2 mv2(2-3)此感应电动势在工件中使工件内部加热是感应涡流的产生I,其焦耳热为:Q = 0.2412 Rt(2-4)其中:I感应电流的有效值

17、,单位为A; Q感应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 单位为J; t工件通电的时间,单位为S ; R工件的等效电阻,单位为Q。由公式(2-3)和(2-4)可以看出,e及P与交变磁通的频率和磁场强度有关,在 感应线圈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其产生的感应磁通量就越大,故为使金属工件中的感应涡流加大可以通过提高感应线圈中的电流值来实现;另外为使工件中的感应电流加大可以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来提高工作频率来实现,从而可以使工件的发热效果得到提高。由此 可以看出电磁感应加热的发热效率不仅与频率和磁场强度,金属工件大小,截面积的形 状有关,而且还与工件本身的导电等特性有关。电磁感应加热的过程是,首先把电能转化成磁能通过感应

18、线圈来实现,产生同频率 交变的电动势E,交变电动势E作用于金属工件后,形成闭合回路。在工件中产生电流, 从而把磁能转换成电能。然而涡流可能很大因为块状金属的电阻一般较小,所以在金属 内流动时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热能。这样,又可以实现电能转化成金属工件的内能,从而 达到加热的目的。在电磁感应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关系如图 2.3所示5 :电流热效应电 电流磁效应磁感应电流图 2.3 感应加热能量转化图2.3 串联、并联谐振逆变器的负载拓扑结构及优缺点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负载都是功率因素很低的感性负载,可以等效成一个电感和 一个电阻串联或并联的形式。等效的电感、电阻其值受耦合程度的影响,它是感应器和 负载耦

19、合的结果。一般采用增加补偿电容的方法来提高功率因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 种是并联补偿,另一种是串联补偿,从来形成两种基本的谐振电路:并联谐振电路和串 联谐振电路。感应加热电源一般工作在准谐振状态,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和保证逆变器的 安全运行。串联谐振电路和并联谐振电路的特性见表 2-13 。表 2-1 串并联谐振电路特性比较类别串联谐振并联谐振电路拓扑结构ISCLR1111|UCULURUsIso ?=二 C1LR阻抗卓Z频率/A特性/ f! f谐振阻抗Z=RZ=L/RC谐振类型电压谐振电流谐振从表2-1可以看出,串联谐振电路在谐振状态下等效阻抗为纯电阻,并达到最小值, 串联谐振电路采用电压源供电

20、,从而获得最大的电源输出功率。并联谐振电路在谐振状 态下等效阻抗达到最大值,并联谐振电路采用电流源供电,从而获得最大的电源输出功 率。为了满足MOSFET, IGBT等器件的要求,串联谐振逆变器中在换流时要反并联二 极管,其中续流的电流为正弦波,所以开关器件承受的反压是非常低的是反并联二极管 的正向导通压降。同时串联谐振逆变器不仅可以自激工作,也可以他激工作,并且起动 比较简单。串联谐振逆变器采用大电容滤波,当发生上、下桥臂短路故障时,由于电容电压不 能突变,因此瞬时将会产生很大的放电电流,远远大于功率器件的额定电流,如果不能 在允许的短路时间内将器件关断,就将会对器件造成永久性损坏。串联谐振

21、逆变电器对 补偿电容耐压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补偿电容上的电压。并联谐振逆变器采用大电感进行滤波,当负载发生短路时,由于电感电流不会突变, 因此电流上升率就将会得到抑制,不易损坏功率器件,保护起来比较容易。由于其负载 电路的电容、电感本身构成振荡回路,因此运行较为可靠,并且对负载的适应能力强。 该电路对补偿电容耐压的要求只要达到负载两端正弦电压的峰值即可。在换流期间,用 于高频感应加热电源的自关断器件IGBT,所承受反压的能力低,而逆变开关器件有可 能承受反压。如果在电路中为进行保护而采用反并联二极管,则会出现环流从而损坏器 件。因此,每一桥臂必须串入快速恢复整流二极管,并

22、且其串入的整流二极管与开关器 件相同等级的以承受反向电压。但是,并联谐振逆变器起动时间较长,起动比较困难, 需要对滤波大电感预充电,因而控制电路也相对比较复杂。并联谐振逆变器采用大电感 滤波,虽然带来了短路保护比较容易的优点,但同时也带来了体积也非常庞大的缺点, 从而使整个装置体积增大。综合所述比较串、并联谐振逆变器的优缺点,考虑到本课题中我们研究的电磁加热环境,我选择并联型逆变器作为电磁炉电磁感应加热电源的逆变电源主电路。2.4 感应加热电源的负载等效模型为了便于分析,将加热负载上感应电流的环行区域看作为一个单匝线圈且是闭合的,并且等效电阻为R,等效电感为L。这样线盘线圈L和等效线圈L组成一

23、个变压0 0 0器,其中R为负载电阻,其大小取决于工件自身因素。将R等效折算到加热线盘回路 00中,设其等效电阻为R,则感应加热的负载等效为阻感负载,如图2.4所示。因为负载 呈感性,这样会造成电路功率因数降低和无功损耗的增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矫正电路 都要通过加功率因数,即为提高功率因数和降低无功损耗,在原电路的基础上附加一个 容性元件,从而使电路趋向于纯电阻性。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加热线盘与矫正电容并 联和串联构成谐振电路,并促使电路工作在谐振频率附近,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提高 功率因数,二是当并联谐振时通过线盘的电流最大或当为串联谐振时线盘两端的电压最 高,因此在并联谐振或串联谐振一定的

24、情况下,在负载的功率最大6。图2.4 感应加热负载等效电路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直流电源通过高频电子开关进行间歇性的给谐振回路供电, 只有在部分时间内谐振电路处在谐振状态,通常称为准谐振状态。根据系统中采用的并 联谐振逆变电路,下面来详细简要介绍该并联谐振逆变电路的工作过程。并联谐振逆变 电路可能出现的工作状态模型有以下 3 种情况:1. RL电路与直流电源接通的暂态过程开关接通前电流为零,开关接通后电流逐渐增大。如图 2.5 所示,设开关接通的时刻选作t二0,取图示所示为参考方向,则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有即:U = Ldi + Ridt(2-8)在符合初始条件i(0 ) = 0情况下,解此方程

25、里的特解为+i (t)二 1R(1 -e(2-9)则在电感中t时刻的电流为1I 二 i (t)二 (1 - e)二(1 - e )1 RRRLti(2-10)其中R,并称其为RL电路中的时间常数,并且当t F时,i达到了稳态值的曲故可以得出T越大,电流增加的就会越慢。UR(a) 电路(b) 暂态电流图2.5 RL电路与直流电源的接通2.已通电RL电路对电源放电的暂态过程如图2.6已通电RL电路对电源放电所示,将开关先掷向1,当L中电流充到I时将 其掷向2,则电路将经历一个放电过程,并且初始电流为I。在实际电路中,通常在IGBT 的C、E两端反向并联一只续流二极管,从而实现零电压开通,保护开关管

26、IGBT。假 如将此个二极管看成理想二极管,则当+ a二2兀-2a,即t = 2兀_3时,电容两端 电压第一次恢复初始电压值 。并且在此之后,二极管开始续流导通,电路变为电感通 过二极管给电源充电,退出自由谐振状态,同时释放能量。该状态将持续到电流变为零, 电感中的能量全部释放完为止。根据i (t)=Ce-P cosgt + a+ + ),可得出该过程中初始条件为ccosa 022-3a5i(0 ) = i (t ) = i (t )= Ce-卩 cos( 2a + 申)=I2-10)+ L + c -cos a 02取如图中所示方向为参考方向,则按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得:UR + UL + U

27、= 0(2-11)2-12)Ldi + iR + U = 0 即: dt在符合初始条件i(0 ) = I的条件下解方程得的特解为+/、U 门U、斗U门U、上i(t) = + (1 + )e L = + (1 + )e TR RRR(i 0(2-12)当 t =e 时,i(t) = - + (I + )e-i = -(1 -) = 0.371-0.63U ,由此可以看出,其R R e e RR暂态过程比已充电 LR 电路短接时的暂态过程放电速度更加的快。i T ;当 i=0 时,t = t =t ln(1 +),若I = (e 1),贝U t =t ;若I (e 1),贝U t1R 1RLR(a

28、) 电路(b) 暂态电流 图 2.6 已通电 RL 电路对电源放电3已充电RLC电路的短接的暂态过程若I 时的曲线”1tRL图 2.7 已通电 RLC 电路的短接如图 2.7 所示,取图示中的方向为参考方向,电容被充至电压-,贝u + u + u = 0RLc(2-13)又根据u = Ldi,u = Ri,i = C虬,因此 LdtRdtd 2 uduLC - + RC + u = 0(2-14)dtdtc其特征方程为 LCp 2 + RCp +1 = 0,特征根为p =-P +詡2 3 21勺0R1其中,P =, 3 =2 L0 vLC面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卩2一吧 0,即 R 2这时 p1

29、及 p2 为实数,由初始条件: u(0 )二一U ,+2-15)2-16)图 2.8 过阻尼和临界阻尼振荡曲线i(0 ) = I,可得满足初始条件的特解为 +u (t) = U(pep2t p ept)c2Vp 2 3 2 120此时为过阻尼振荡。其中振荡曲线如图 2.8所示。I L卩2 一吒=0,即R = 2C,可得在满足初始条件的情况下特解为u (t) = -U (1 + p t)e-E c此时为临界阻尼振荡。其中振荡曲线如图 2.8 所示。L(3) p2 32 0,即R 2”C,此时p1及p2为复数p = P +、;P 2 3 2 = P + j3 , p = P x. P 2 3 2

30、= P j3 ,10 2 0其中f3尹=士 J一等,根据初始条件:uc (0+)= -U,i(0+)= 1可得出特解为u (t) = -e-pf cost + a)c cos a(2-17)i (t) = i (t) = C c = Ce-pt sin(et + a +申)L c dtcos a 0(2-18)R 2C其中,a=arctan(丄 -P), p = arctan P = arctan U e4L - R2C, 这就是阻尼振荡。其振荡曲线如图 2.9 所示。由式(2-17)及图 2.9 可得,在振荡电压中的第一个峰值 U (正峰值)出现在 cm+ a=兀,即t =兀-时亥ye口UU

31、_严 UU =e -pt =e e =e-(冗-a )tan 申cmcos acos a cos a(2-19)此时,一种情况为,因为a增大使得cos a减小,从而使U增大。另一种情况为,cm因为出现了衰减因子e - (K-a )tan,又使得U出现减小的情况,由此可得其最终值是由两 cm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来决定的。由式(2-18)及图 2.9 可得KK当a+ 时,谐振电流在t+a+p =竺时出现第一个峰值I ,即当2 2 cm3a pt = 2时3UUn 2 a申U3I = Ce-Pt 二 CeP 二 Ce(2 ap)tanp(2-21)cm cos a 0cos a 0cos a 0此时也可

32、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因为a增大而使cos a减小,从而使得I增大。cm另一情况是,因为出现了衰减因子e-(:-a-皿吨,又使U减小,故可以得出其最终值是cm 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来决定的。综上所述,电路产生阻尼振荡的特点为:(1) 阻尼振荡频率为f = =11 R2C f ,即当为带负载时,谐振频率2 2&LC4 Lo降低。(2) 电流的幅度和谐振电压均均是取决于储能时间t,由上面所述可以得出储能的 时间越长其幅度也就越大。 谐振电流的相位与谐振电压相比超前2+po当空载时,在理想的情况下,即R-0,电路就会产生自由振荡,此时,P=2L=0PUp = arctan = 0 , I = i(t

33、) = t ,i L ia=arctanG 岛t=arctan , cos a = U。振荡电压在t + a =兀时出现第一个峰值,即当t -时,0cm 0其振荡电流的峰值为U 厂门 c i 12U LC T I LC(2-23)= C = U C .1 + = t ,1 += I 1 + cm cos a 00 LC L 11212i i* i故由此可以得出,I I。振荡电流在 t + a=时出现的第一个峰值,此峰值为正峰cm02兀a值,即当t = 2时0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R=0时,电路就会产生自由振荡,假如回路参数和电源电压 也能确定,则(1)自由振荡频率为:f = O =02兀 2兀J

34、LC(2) 谐振电压和电流的幅度均是取决于储能的时间t,由此可以看出储能的时间越长其幅度也就越大。(3) 谐振电流的相位与谐振电压相比超前、。22.5 本章小结首先介绍了电磁炉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介绍了电磁感应加热的基本原理,描述了 感应加热能量转化的过程。然后分析了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逆变器的拓扑结构,根据本 系统设计的要求采用并联型逆变器,最后详细分析了并联型逆变器不同工作过程的等效 模型。第三章电磁炉主电路设计31电磁炉主电路拓扑结构图3.1电磁炉主电路图3.2电磁炉主电路等效电路电磁炉的主电路如图3.1所示,经桥式整流器的市电变换为直流电,再经电压谐振 逆变电路转换成2030kHz频率的

35、交流电。电压谐振逆变电路的变换器是零电压型(ZVS)变换器且是低开关损耗,通过驱动电路完成,由单片机来控制功率开关的开关 动作。电磁炉的负载锅具与加热线圈盘可以看为一个空心变压器,在次级负载中会产生具 有等效的电阻和电感,然后再将次级的负载电阻和电感转换到初级,从而就可以得到图 3.2所示的效电路。其中R*是由次级电阻反射到初级的等效的负载电阻;L*是次级电感 反射到初级并且与初级的电感L相叠加后的等效电感。3.2电磁炉主电路的工作过程电磁炉主电路的工作过程可以大体分成3个阶段且各阶段的等效电路图如图3.3所(b) t1,t1a阶段(c) t1a, t阶段I .:/f 14I工N E I(d)

36、 t2, t3阶段图3.3电磁炉主电路的工作过程电磁感应加热电源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的主电路并且通过配合特定的负载来 构成,它主要由3部分组成:主电源电路、逆变电路和负载。各部分电路均可以有不同 的选择方案来达到配合不同的功率要求和应用场合。主电源电路通过工频交流电整流获 得为逆变电路提供直流电源。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结构,可分为三相或单相、 半波或全波、不控或可控整流。在中小功率电路中一般选用经LC滤波后获得的单相桥 式不控整流电路9。谐振式逆变电路是以电力电子器件为核心,将主电源提供的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 电,从而来达到供负载来利用,常见逆变电路有三种:零式逆变、半桥逆变和桥式逆

37、变。 在电磁感应加热电源中的负载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即加热线圈和补偿电容构成的并联谐 振电路。在实际的电路中,在一个工作周期的部分时间内处LC谐振回路大体处在谐振 状态,即准谐振状态。下面通过以并联型谐振式逆变电路为例来简单介绍逆变电路的电 路拓扑结构及工作原理。并联型谐振逆变电路如图3.4所示,开关三极管为IGBT,加热线圈的等效电感L, 等效损耗电阻R,谐振电容C,续流二极管D。在加热的过程中,IGBT的栅极加周期 性的矩形脉冲,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变化如图3.6所示10。VT图 3.4 单极管零式逆变电路 逆变电路的详细工作过程如下:3.2.1 主开关导通阶段根据主开关零电压开通的特点,当在

38、t0时刻时,在通过主开关上的电压uce=0,因 此通过Cr上的电压uc=uce-Udc=-Udc。当其主开关开通后,在R*及L*支路和Cr两端加 电源电压Udc,如图3.3 (a)所示。又因为Cr上的电压是一Udc,因此电流仅从R*及L* 支路流过在Cr中的电流为0。并且可以看出流过IGBT的电流is与流过L*的电流iT相等。 由图3.3 (a)得式(3-1)。L*+ i R *dt L3-1)dc在初始条件i (t )二0的情况下,解得L0U 13-2)i = dc 1 e -(护lR *L*式中:e =,它为时间常数R*综上所述,iL是随着指数规律来单调增加。流过L*而储存了能量,流过R*

39、形成了功率输 出。当到达-时,IGBT关断,从而使iL达到理论的最大值I。这时,u =-Ud,u =0。1Lmcdc ceiL转换方向开始向Cr流入,但是Cr两端的电压不能突然发生变化,故IGBT是一个零电 压关断。3.2.2 谐振阶段当谐振在t1时刻,IGBT关断并且触发脉冲变为低电平,切断了直流电源供电回路。 -时刻后LC振荡回路处在自由谐振状态,且电路的初始条件为: u (t ) = U,1 C 1 i (t) = i (t),等效电路如图2.7所示。C 1 L 1满足R 时,就会相应的出现过阻尼振荡,实际电路也将不能正常工作。(b) R1=1Q,带续流二极管(a) R=1Q,不带续流二

40、极管(c)R1= 4.70,带续流二极(d) R1= 110(e) R1= 510(f) R1= 5100图4.3LC谐振回路仿真波形4.3 本章小结本章主要讲述了利用 Multisim10 仿真软件对电磁炉主电路进行仿真设计,其次还简 要讲述了 MultisimlO软件,它为电路功能的全面验证及优化提供了快捷、高效的手段, 近年来在国内外电子技术界得到快速推广,被誉为“计算机里的电子实验室”。还讲述了 MulsitimlO的特点。并且对主电路在不同状态下进行了仿真,得出了仿真图。第五章结束语本论文首先对电磁炉进行了简介,然后分析了电磁的电磁感应加热的原理,接着分 析了串并联谐振逆变电路,并且

41、详细分析了电磁炉主谐振电路的工作过程,根据其分析 结果可以看出实验波形是一致的。并且又根据负载变化和输出功率变化的情况,本文提 出的模糊控制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在研制的电磁炉中使用这种并联型谐振逆变电路 电路和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产品已经生产,经长时间测试,效果良好。参考文献1 戈素贞主编.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12 张新德,张云坤编著.图说电磁炉原理与快修.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13 李鹏飞主编;施金良,刘显荣副主编.电力电子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12.14 (加拿大)韦斯顿著,杨自佑,王守三译.电磁兼容原理与应用(第二版)M.北京

42、:机械工业出 版社,2006. I5 吴良斌,高玉良,李延辉编著.现代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4(2005.7重印)6 李效芳主编.电子技术基础.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87 刘凤声主编.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0.88 EMI电源滤波器的设计和仿真分析J.低压电器,2004 (4)9 (美)尼森尔(Nilsson,.等著,周玉坤译.电路(第七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910 付植桐主编.电子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002重印)11 王水平,付敏江编著开关稳压电源一原理、设计与实用电路

43、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出版社.1997.0112 孙立群编著.电磁炉维修从入门到精通.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213 王兆安,刘进军主编电力电子技术M1.5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14 万家佑,朱光波,常仁松编著.电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程.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06.215 李东生等编著.Protel DXP电路设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916 陈哲编著.电力电子器件与交流技术问答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217 陈坚编.电力电子学-电力电子变换和控制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0318徐丽娟编著.电力电子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

44、出版.2010.1219 邱关源主编.电路M.北京:高等工业出版社.2000.0820 周亦武,孙威娜编著.放大电路指南.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0121 韦思健编著.Mulsitim2001电路实验与分析测量.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0422 蒋卓勤,邓玉元主编.Mulsi tim2001电路设计及其在电子设计中的应用西安:西安电子科 技大学出版社.2004.07致谢首先衷心感谢我的导师刁老师,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从选题到开题报告,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 循循善诱,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衷心感谢潍坊学院的领导和各位老师在学习期间的帮助和指导,同时也感谢学院为 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再者我要感谢评审老师对本文进行的认真评阅和批评指正,感谢所有的任课教师, 是你们亲亲苦苦把知识一点一滴的教给了我,让我在大学时感觉到十分充实,我取得所 有成绩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您的心血然后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正是有了他们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安心于大学 阶段的学习。并且最诚挚的谢意献给我的家人,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 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