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406188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37.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作物栽培学知识点(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知识点总论部分绪 论农业最原始、最古老、最主线的产业 农业综合性的生产 大农业农、林、牧、渔、副(加工业) 狭义农业“五业”中的农业,是指以作物为种植对象的农业生产。广义的作物 :是指从野生植物中选择出来,经人工引种驯化后的所有栽培植物,其产品能满足各种生产目的和用途。狭义的作物 :是指农田大面积栽培的植物,如:棉、麻、粮、油、烟、糖等,一般称之为农作物或大田作物,俗称“庄稼”。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规定,并采用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和生产可连续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作物生产概况及发展趋势作物生产概况 全球可耕

2、地面积为14 亿hm2,2023年人口为70亿,人均耕地约0.2hm2中国耕地面积1.21亿公顷(2023)人口13.41亿(2023) 人均耕地约0.0903公顷粮食总产54647.7万吨,其中谷物49637.1万吨稻谷19576.1万吨小麦11518.1万吨 玉米17724.5万吨中国粮食需求预计2050年中国:人口将达成 16 亿,粮食需求由现在的 5亿t增长到 7亿t,总耕地面积基本维持在1.2亿hm2或少量减少。粮食单产需由4200kg/hm2增长到6000kg/hm2目前的技术,中国也许满足不了这个需求,需要在科学与技术方面投入巨大的努力在农业税收政策、土地使用权、农民教育政策方面

3、需要有所变动未来40年内中国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20的现有农业劳动力;(3.1亿 - 0.6亿)80%的人均现有耕地;(0.1 hm3 - 0.08 hm3)100的目前农业用水量;(1997年的总用水量5566亿m3,其中农业用水3920亿m3 ,占70.4。2050年的全国总供水量6850亿m3 ,农业用水3932亿m3)50的目前使用的杀虫剂、除草剂,以及与现在等量的非可再生资源。作物生产的发展趋势 (一)机械化 (二)优质、高产、高效(三)生产条件的改善(四)可连续生产(五)高新技术应用作物的起源、分类与分布野生植物通过自然和人工选择变成栽培作物作物的起源中心 瓦维洛夫理论中国起源中心:

4、黍、稷、粟、稗、大麦、荞麦、高粱、大豆、小豆、山药、苎麻、大麻印度起源中心:稻、甘蔗、绿豆、亚洲棉、大麻、芋、芝麻中亚起源中心:普通小麦、密穗小麦、园锥小麦以及豌豆、蚕豆、亚麻西亚起源中心:硬粒小麦、普通小麦、园锥小麦、波斯小麦、二棱大麦、黑麦地中海起源中心:二粒小麦、波兰小麦、斯卑尔脱小麦、地中海燕麦、大粒豌豆、蚕豆和甜菜埃塞俄比亚起源中心:高粱、豌豆、亚麻、芝麻、蓖麻中美起源中心:玉米、甘薯、陆地棉南美起源中心:马铃薯、花生、烟草、海岛棉、橡胶、可可作物的进化栽培作物与野生植物的区别 1.栽培作物的器官特别是被人类运用的部位显著增大。如野生大豆百粒重2-3克,栽培大豆20-30克,野生玉米

5、果穗长仅2-3厘米,栽培玉米20厘米左右; 2.栽培作物的器官的成分有明显改善。如野生甘蔗含糖量5左右,栽培甘蔗为11-17,甜菜块根最初含糖量6,而现在含糖量已达18-20;3.栽培作物成熟期较一致,落粒性减弱,而野生植物成熟期不一致,落粒性强;4.栽培作物种子休眠期短,而野生植物休眠期长;5.栽培作物的传播手段退化,防护机能和适应不良环境的能力减退,而野生植物的传播常有其固定的方式,适于后代的繁衍,能在苛刻的生态条件下生长。作物的传播自然传播 方式:借助水流、自身果荚破裂的弹力、动物的取食和粘附 特点:传播的距离和数量都极其有限。人类活动:民族迁移、贸易、战争、传教、探险、旅游、外交活动等

6、,这些都是作物传播的重要方式作物的分类植物学分类按植物科、属、种分类,一般用双名法对植物进行命名,称学名。如水稻学名为Oryza sativa L.,第一个字为属名,第二个字为种名,第三个字为命名者的姓氏缩写。按作物感温特性分类 喜温作物和耐寒作物依据温度三基点:各种作物的生长对温度的规定的最低点、最适点和最高点。按作物的光周期特性分类一天中昼夜的时间长度构成光周期,有些植物必须通过一定期间的适宜光周期诱导才干开花,这一特性称作光周期特性。长日作物:日照时间长于某一临界时数才干开花的作物,麦类、油菜 、萝卜等。短日作物:日照时间短于某一临界时数才干开花的作物,水稻、大豆、甘薯、棉花、烟草、玉米

7、等。中日照作物:日照长短对开花影响不大的作物,荞麦、豌豆等。定日照作物:只有在某一定中档长度的日照条件下才干开花,甘蔗。按作物对CO2同化途径分类C3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高,有较强的光呼吸,如水稻、小麦、棉花、大豆、烟草等;C4作物:光合作用的CO2补偿点低,在强光下,光合强度比C3作物高,如玉米、高粱、甘蔗等。景天科作物:同化CO2的方式特殊,晚上气孔开放, CO2进入植物体内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结合,形成草酰乙酸,进一步还原成苹果酸,积累于液泡中。白天气孔关闭,液泡内的苹果酸被运至叶绿体内,氧化脱羧放出CO2 ,参与卡尔文循环。其植物有景天、剑麻、菠萝、兰花等。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

8、系统相结合分类粮食作物禾谷类 豆类 薯类经济作物 纤维 油料 糖料 嗜好 特用等饲料和绿肥作物苜蓿 紫云英 三叶草 田菁等粮食作物:1.禾谷类2.豆菽类3.薯蓣类经济作物:4.纤维类5.油料类6.糖料类7.嗜好类饲料及绿肥我国种植业的分区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本区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的大兴安岭地区和哲里木盟中部的西辽河灌区共180个县(旗)市;2.; q6 k: e* 9 A3 u a) p& I7 l4 w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位于我国北部,涉及内蒙古包头以东地区,宁西部朝阳、铁岭地区和阜新等11个县。冀、晋、陕西北部,甘肃中、东部、青海东部和宁夏南部,共275个

9、县(旗)市;3.* x9 T$ a2 v$ K q1 & f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本区位于长城以南,太行山以东,渭北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涉及京、津、山东全省、河北、河南大部、苏、皖两省淮河以北,西南部和关中平原,共456个县(市);4 w V7 W; W, Y3 - L& q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本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方丘陵山地以北,西接鄂西山地,东临黄海,地跨上海市、安徽、江苏、湖北省大部、浙江、江西、湖南省三省北部的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平原,共243个县(市);1 I+ R) v: o L$ L9 G*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橘区,本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区以南

10、,华南区以北,雪峰山脉以东至东海之滨,涉及湘、浙、赣、闽四省大部,皖南、鄂东南、粤北、桂东北共297个县(市);d% N. k* s# b$ b) j4 66.6.华南双季稻、甘蔗、热带作物区,涉及福建南部,广东中部和南部,广西、云南南部及台湾省,共191个县市(不涉及台湾省);! r$ A/ a5 u( Z* c7 , 1 z; h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桑、柑橘区,本区涉及陕西秦岭以南地区,鄂西山区,四川盆地,甘肃东南部,豫西的西峡、淅川两县,共199个县市;8., K$ N5 n* L0 R% K# . I2 F+ S8云贵高原原稻、玉米、烟草区,本区涉及黔、云中北部,湘西及桂西北、

11、川西南,共247个县;: Y0 4 X# P) jj# O2 q3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涉及新疆全省,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柴达木盆地,宁夏西北部及内蒙古西部,共137个县市;! + H9 i% I7 z3 ) R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扬西藏自治区,青海南部和东北部,西、甘南、云南西北德钦、中甸两县,共129个县市。第三章 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第一节作物生长、发育生长:是指植物细胞的增大与增多,使植物体或某一器官体积和重量增长的量变过程发育:是指植物从种子到种子的质变过程。由于细胞有循序向不同方面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结构和机能的细胞、组织、器官

12、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进行的。没有生长便没有发育,没有发育也不会有进一步的生长。依据器官建成和生长中心的不同,大多数作物全生育期可划分:营养生长阶段营养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生殖生长阶段二、作物的温光反映特性1春化作用作物需要一定期间低温后,才干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如:油菜、小麦2.光照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光周期许多植物规定有一定的光照(或黑暗)时间才干开花,这种现象叫光周期现象。植物对光周期中的光照强度规定不严格;但对光的时间长短很敏感,规定也很严格。三、作物生长的S形生长过程1缓慢增长期 2快速增长期 3减速增长期 4缓慢下降期5.S形生长进程的应用 在作物生育过程中应密切注视苗情

13、,使之达成该期应有的长势长相,向高产方向发展,S形曲线也可作为检查作物生长发育进程是否正常的依据之一。各种促进或克制作物生长的措施,都应当在作物生长发育最快速度到来之前应用。 同一作物的不同器官,通过S形生长周期的步伐不同,生育速度各异,在控制某一器官生育的同时,应注意这项措施对其他器官的影响。四、作物生育期和生育时期一、作物的生育期 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达。作物生育期的准确计算方法应当是从籽实出苗到作物成熟的天数。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收获适期的总天数。需要育秧移栽的作物,生育期分为秧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

14、苗床)生育期是指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生育时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根据形态特性上的显著变化,可将作物的整个生育期划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或称若干个生育阶段。 作物的一生:从种子萌动开始到新种子成熟第二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T/R茎叶鲜重与块根鲜重的比值一、作物产量类型生物产量:作物在整个生育期所产生的有机物的总量经济产量: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有经济价值的主产品数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二、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之间的关系生物产量是基础,经济系数是关键临界株重或产谷阈值三、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株数、单株平均产量、单位面积株数、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 作物名称

15、 产量构成因素 棉花 每亩株数、每株有效铃数、每铃籽棉重、衣分 麻类 每亩株数、每株麻杆重量、出麻率 禾谷类 每亩穗数(基本苗、单株分蘖数、分蘖成穗率)、每穗实粒数(每穗着粒数、结实率)、粒重(千粒重) 豆类 每亩株数、每株荚果数、每荚果粒数、粒重 油菜 每亩株数、每株角果数、每角果粒数、粒重 薯类 每亩株数、每株薯块数、单薯块重量 甘蔗 每亩有效茎数、单茎重 烟草 每亩株数、每株叶数、单叶重 饲料与绿肥作物 每亩株数,单株重 叶菜类 每亩株数、单株重 禾谷类作物产量结构之间的制约关系及其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节 作物产量形成的机制影响作物产量高低的因素光合生产与运转能力产品器官的接受能力小麦不同

16、群体叶面积指数消长动态(彭永欣等1992) 1过大群体2高产群体3过小群体第四章 作物生长与环境一 作物生长与土壤土壤:陆地上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的四大肥力因素:水、肥、气、热土壤肥力:自然肥力、人工肥力、有效肥力、潜在肥力。土壤三相:固体、液体和气体。土壤耕性土壤耕性:土壤在耕作时反映出来的特性。土壤耕性的衡量标准耕作难易:耕作时土壤对农机具的阻力大小。 好耕-土松 口松 绵软 难耕-土重 口紧 僵硬耕作质量:耕作后土壤所表现出来的性质。 质量好-土垡松散 容易耙碎 不成坷垃 孔隙适中 团粒结构 质量差-反之适耕期限:土壤适宜耕作的时期,由土壤含水量决定。 适耕期长-干好耕 湿好耕

17、不干不湿更好耕 适耕期短-早上软 中午硬 到了下午耕不动二 植物生长与养分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维持植物正常生理活动必需的营养元素。 缺少-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缺少-植物单一缺素症,无法替代,补充后恢复或防止。 作用-直接效果大量元素: C H O N P K Ca Mg S 微量元素: Fe Cu Zn Mn B Mo Cl注 意: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且不可替代 。 植物营养三要素(肥料三要素)- N、P、K积温、活动积温、有效积温积温-某一生育时期或某一时段内,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0, 10生物学零度-植物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玉米:8活动积温-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有效积温

18、-某一时期高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温度条件与农业生产植物基本温度指标:最低致死温度 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 最高致死温度温度三基点:生物学最低温度 生物学最适温度 生物学最高温度最低致死温度: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低温度。最高致死温度:引起植物死亡的生命活动最高温度。温度临界期:作物性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和开花时,对外界温度最敏感,如遇低温或高温都会导致严重减产。这种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称为温度临界期四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照不同光质对作物的作用光谱区 波长 (m) 光谱 作用 红外光 1.0红外 热效应 0.761.0红外 伸长、光周期效应 可见

19、光 0.60.76红、橙 叶绿素吸取、光合作用能源、碳水化合物合成,光周期效应。 0.50.6黄、绿 很少被叶绿素吸取,略有造型作用。 0.40.5青、蓝、紫 叶绿素吸取、蛋白质合成、造型作用 紫外光 0.30.4紫外 造型作用,株矮、叶厚、色深 0.280.3紫外 损毁作用 0.28紫外 致死作用 提高植物光能运用率的途径1选育高光效品种株型紧凑,叶型直立2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复种指数延长生育期3增长光合面积合理密植改变株型4增长光合效率五、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阳历地球公转周期:365日5时48分46秒 1、3、5、7、8、1

20、0、12月:7 31= 217天 4、6、9、11月: 4 30= 120天 2月: 1 29= 28天,29天 全年合计: 365天,366天平年为365天,4年加1天 (闰年)阴历月亮公转周期:29日12时44分30秒立春天气回暖 雨水增多 土壤解冻 松土保墒 送粪积肥 春耕春播2月3日- 2月5日 雨水天气转暖 降雨增多 小麦返青 压耙保墒 选种送粪2月18日- 2月20日 惊蛰土壤解冻 温度升高 动物出土 小麦追肥 播种准备3月5日- 3月7日 春分昼夜平分 风大雨少 土温速升 准备播种 抗旱保夏3月20日- 3月21日 清明气暖天晴 草木返青 小麦拔节 作物播种 小麦灌水4月4日-

21、4月6日 谷雨降水增长 播种完毕 小麦春灌4月19日- 4月21日 立夏水热充足 万物生长 病虫滋生 中耕除草 田间管理 病虫防治5月5日- 5月7日 小满麦籽饱满 夏粮成熟 田间管理 夏收准备 防旱防风5月20日- 5月22日 芒种小麦成熟 越早夏播 田间管理 灌水追肥6月5日- 6月7日 夏至白昼最长 炎夏将至 选苗定植 中耕除草 整枝防病6月21日- 6月22日 小暑天气转热 棉花盛期 中耕除草 整枝打杈 防病防害7月6日- 7月8日 大暑天气最热 谷物开花 田间管理7月22日- 7月24日 立秋水热减少 作物敛成 禾谷成熟 庄稼收获 8月7日- 8月9日 处暑炎夏将过 天气转凉 谷物成

22、熟 晚秋管理8月22日- 8月24日 白露水气凝结 作物成熟 秋收大忙 收获贮藏 送粪翻耕 整地种麦 9月7日- 9月9日 秋分叶黄脱落 气温减少 小麦播种9月22日- 9月24日 寒露气温更低 露水更多 麦播结束10月8日- 10月9日 霜降气温至零 水气成霜 根果收获 土地秋耕10月23日- 10月24日 立冬水热不良 万物枯老 土壤未冻 土地秋耕 越冬管理 粮果贮藏11月7日- 11月8日 小雪天气转冷 降雪开始 秋菜收获 果树冬灌11月22日- 11月23日 大雪气温骤降 大雪飞扬 粮果贮藏 防寒保温12月6日- 12月8日 冬至白昼最短 寒冬来临 冬麦压田 御风保墒 防裂防冻12月2

23、1日- 12月23日 小寒天气寒冷 风雪交加 种子保管果树涂白 防止冻害1月5日- 1月7日 大寒狂风暴雪 天气最冷 种子贮藏果树涂白 防止冻害1月20日- 1月21日 三、数九1数九:反映冬季严寒情况的节令。农历从冬至日(12月22日或者23日)起数,就进入“一九”,通过九个九天,共计八十一天又“出九”, 2数伏:反映一年中炎热季节的节令。通常有热在三伏或热在中伏的说法。自夏至算起,第三个庚日进入第一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三伏开始,所以头伏、末伏各为十天,但中伏时日不定,十天或二十天。 2023年“三伏”第五章 作物种植制度和栽培措施第一节 种植制度一、农业区划自然资源是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24、,其中气候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内容。发展农业只能立足于开发运用本国、本地的自然资源。 10个一级种植业区 1.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 2.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 3.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 4.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 5.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 6.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 7.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桔、桑区 8.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 9.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 10.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二 种植制度种植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与科学技术水平而形成的作物组成及其种植方式的技术体系。涉及作物结构与布局、

25、熟制与种植方式。耕作制度(农作制度) 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作物布局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中心。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一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空间配置。即解决种什么,种多少,种在什么地方的问题。2、复种 (1) 复种的概念 复种是指一年内同一田地上收获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如: 小麦大豆(二茬复种) 油菜水稻水稻(三茬复种)大田复种限度的高低,用复种指数来表达。 耕地复种指数()= 全年收获总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2) 复种技术 l. 选择适宜的作物组合和品种 2. 采用套作 3. 育苗移栽,缩短本田生育期 4. 缩短农耗期 5. 推广

26、新技术(少耕免耕、地膜覆盖、再生栽培等)3、间作、混作、套种 (1)概念单作 在同一田地、同一季节种植同一作物的种植方式。这种方式的耕作栽培技术单纯,在运用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尚有潜力。混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期相近的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混作简便易行,但不利分别管理,规定混种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一致。间作 在同一田块内,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分行或分带间隔种植的方式。间作可实行分别管理,特别是带状间作,便于机械化作业,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

27、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2) 间、混、套种增产因素 1. 充足运用空间,增长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运用率; 2. 充足运用生长季节,发挥作物丰产性能; 3. 运用不同作物间分泌物的互利作用; 4. 充足发挥水分、养分的平衡作用,使用地养地紧密结合; 5. 运用不同作物的抗逆能力,稳产保收。(3) 间、套种技术原则1.缓和作物间的竞争; 2.拟定优化带型,实现间套种的最佳效果; 3.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和品种, 4.拟定合理的群体与田间结构。4、轮作换茬(1) 相关概念连作 即连年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或同一复种方式。这是一种落后的种植制度,容易导致地力消减,病虫杂草滋生,产量减少,品质变劣

28、。轮作 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种不同类型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轮作 在多熟制条件下,轮作是由不同复种方式所组成,叫复种轮作。 如:油菜一双季稻绿肥双季稻小麦棉花三年复种轮作。(2)轮作的增产因素 1. 提高土壤肥力 2. 合理运用土壤养料 3. 防除病害杂草 4. 有利调节肥料的余缺(3) 轮作的技术原则 1. 重要作物安排在肥沃的茬口上 2. 前作有助于后作 3. 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4. 合理运用连作作物对连作的反映类型:不耐连作: 茄科、菊科、十字花科等。耐短期连作:甘薯、花生、大豆、芝麻等。耐长期连作:水稻、麦类、棉花、玉米、 甘蔗、苎麻、紫云英等。第二节 土壤耕作土壤耕作是根据对土壤

29、的规定和土壤特性,应用机械方法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理化性状,以达成提高土壤肥力,消灭病虫杂草的目的而采用的一系列耕作措施。一、土壤耕作的任务1. 改善土壤及耕层结构 2. 发明深厚的耕层和适宜的播床 3. 清除残茬杂草,消灭病菌耕作土壤的层次及适宜孔隙度耕作层: 距地面0-25cm(总孔隙度50-60%, 通气孔隙8-10%) 表土层 0 3cm 总孔隙55%,通气15-20% 种床层 3 -10cm 稳定层 10-25cm 总孔隙50%,通气10%2. 犁底层(5-10cm)3. 心土层(生土层)4. 底土层:距地面50cm以下二、土壤耕作的技术原理土壤的肥力因素涉及水、肥、气、热,各因素互

30、相协调,则表现为肥力高,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耕作,是通过机械作用来改善土壤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一方面是直接改变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调节土壤三相的关系,从而调整了水、肥、气、热间的关系。特别是水和气的协调关系。(一)土壤的基本耕作翻耕 2. 深松耕 3. 旋耕1. 翻耕 铧犁(有壁犁)、圆盘犁圆盘犁是以球面圆盘作为工作部件的耕作机械,它依靠其重量强制入土,入土性能比铧式犁差,土壤摩擦力小,切断杂草能力强,可合用于开荒、粘重土壤作业,但翻垡及覆盖能力较弱,价格较高。2. 深松耕分层松耕而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措施,耕作深度较深,可疏松犁底层。使用无壁犁、凿型铲和深松铲(有壁犁后加装)等机具。 由于不乱土层

31、,保持地面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防止风蚀。合用于干旱、半干旱和丘陵地区。 3.旋耕旋转过程中进行切割、打坏、掺和土壤,一次作业可同时完毕松土和碎土。使用机具为旋耕机或旋耕犁。耕地深度是耕地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耕前必须拟定深度指标,耕地时进行检查,严格执行。 根据各地经验,在目前条件下,一般砂性较重的土壤以深耕15-18cm为宜,粘性较重的土壤以18-21cm为宜。(二) 表土耕作表土耕作是用农机具改善O10cm以内的耕层土壤状况的措施。它重要涉及耙地、耖田、弹压、开沟、作畦、起垄、筑埂、中耕、培土等作业,多数在耕地后进行,作为基本耕作的辅助作业,但都是完毕土壤耕作的各项任务不可缺少的措施。

32、1.耙地重要作用是碎土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2. 中耕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引)和锄头。3. 弹压压紧耕层,压碎土块,平整地面,保持土壤水分,促进种子发芽。 使用机具有V型、环型或网型弹压器,木磙或石磙。 合用于半干旱地区旱地、半湿润地区播前旱情较重或土块较多土壤、轻质土壤、玉米等大种子作物播种后及小麦越冬前。4.作畦平畦 畦宽1-4m,为

33、播种机宽度的倍数,畦长10-50m不等,四周作宽约20cm、高15cm的畦埂。灌水时由畦的一端开口。 高畦 种花生、棉花、油菜、大豆等旱作物。畦宽1-3m,四周开沟排水,防止受涝。 作畦用筑埂机和开沟培土而成。5. 起垄起垄可用犁开沟培土而成,垄宽40-70cm不等。起垄具有多种作用: (1) 增长土壤与大气接触,增大阳光照射面,升温透气; (2) 促进作物上层根系,特别是气生根的生长以及块根、块茎的膨大; (3) 平地利于灌水排水,山区可保持水土。第三节 栽培措施作物的栽培措施涉及整地、施基肥、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五个技术环节,各个技术环节均规定因地因时因种制宜,为作物生长发育发明良好的环

34、境条件,达成高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1整地整地是指作物种植前的一系列土地整理活动,是作物栽培措施中最基本的技术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农具等的机械作用,发明很好的土壤耕层构造和表面状态,调节水、肥、气、热状况,为作物播种和生长发育提供良好地土壤环境。 2施基肥基肥是指在作物播种前施于土壤中的肥料。 用于基肥的肥料通常为有机肥料,也有用化学肥料(一般是磷肥和钾肥)和微生物肥料(根瘤菌、固氮菌、抗生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等)作基肥的,但要与有机肥料配合施用。 3播种播种有大田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 如小麦、豆类、甘蔗等常用大田直播;水稻、甘薯、烟草等作物则多以育苗移栽为主。大田直播又分为撒播、条播、穴播等几种。 4田间管理“三分种、七分管”,说明了田间管理的重要性,涉及:查苗定苗、追肥培土、中耕除草、灌溉排水、防治病虫等环节。 5收获适时收获是保证作物丰产丰收的关键。作物的收获期是由其成熟度决定的,成熟度大体可分为生理成熟和工艺成熟两种。 生理成熟是指作物完毕其整个生命活动周期,最后收获其果实或种子,如禾谷类、豆类、花生、油菜、棉花等作物要达成生理成熟才干收获; 工艺成熟则是人为规定的一个概念,即作物不一定要完毕其整个生命活动周期,当其收获的产品器官达成物质积累最高峰、品质最佳的时候即可收获,称为工艺成熟,如:甘蔗、烟草、甘薯、马铃薯等以营养器官为收获对象的作物。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