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387423 上传时间:2020-10-01 格式:PPTX 页数:29 大小:467.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流派2016ppt课件(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节 精神分析与心理动力学理论,经典精神分析理论,1潜意识理论(心理地形学):治疗癔症与神经症时发现通过暗示或宣泄方法让病人重新回忆起过去经历、体验和宣泄被压抑的情绪,或将产生症状的原因说出来后,症状就消失了。 心理活动分为: 意识:在任何时刻都被觉知到的心里要素,包括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知觉以及各种情感体验。意识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扮演比较次要的角色。 潜意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那些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激发我们的语言、情感和行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愿望。 本能的能量和被压抑的欲望。这些本能与欲望不被现实、道德、社会文明所允许被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得不到满足。但是他们总是要寻找出路,寻求满足,这种潜意

2、识中的矛盾冲突是产生各种症状的根源。潜意识中的主要成分是童年时期未被满足的冲动与愿望、缺乏爱等形成情结;遭受威胁、虐待、创伤诱发的恐惧 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包括那些当时意识不到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意识到的心里要素。主要起到警戒作用,不允许潜意识中的本能的冲动直接进入意识层面 。 某种程度当潜意识里未满足的冲动、未解决的创伤、冲突通过自我防疫机制达成妥协,而在意识和行为上表现出痛苦或各种症状。,2心理发展阶段论,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类心理发展是由两种本能的内在驱力推动的,包括力比多与死本能(追求快乐的性驱力与攻击驱力)。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各个阶段将经历不同的内心冲突并形成心理

3、结构及其特征。性心理发展停留在某个发展阶段或遇到挫折退行到前一个阶段,就可能造成心理和行为异常。童年期未解决的情结、冲突、创伤,在成年期会重心活跃起来,对诱发神经症、心身疾病有重要作用。 1口欲期:01岁婴儿期,嘴和口腔黏膜构成了满足欲望、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身体部位。婴儿通过品尝、“观看”、体验周围世界,获得快乐与避免痛苦是婴儿每天的中心内容。安全快乐的母子关系是最为重要的。 2肛欲期3性器期:124岁,肛门成为一个快感集中的区域,同时肛门和膀胱括约肌的使用也是对权力和意愿的一种躯体表达方式。他通过控制躯体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自主性(肛欲期的权力斗争),开始说“不”。肛欲期留下问题的人在成年

4、期表现为:洁癖、刻板、施虐和受虐、过分注意细节、嗜好收集和储藏、强迫、权力欲望强等特征。 3性器期(俄底浦斯期/性蕾期):2446岁,婴儿表现为对刺激生殖器感兴趣由于幼儿对于异性父母的依恋和攻击常常引起父母的惩罚和干预,造成幼儿的恐惧(阉割焦虑),这是一种普遍性的恐惧(男孩子幻想父亲要阉割自己、女孩则感觉到来自母亲的威胁,害怕母亲约束她的乳房,嫉妒她的身材)。为了解决这种内心冲突,孩子分别认同同性父母。 4潜伏期:610岁,孩子对父母和家人的兴趣减弱,对运动、自然界、学校、同伴抱有强烈好奇。 5生殖器期:1020岁,躯体和性发育成熟,与原始家庭产生心理社会性分离,建立家庭以外亲密客体关系,个性

5、形成,认知功能能继续发展,对文化和社会价值观进行同化和适应。这时期遭受创伤时,期前已发展阶段未解决的冲突分别先后从浅意识里浮现,表现为崩溃、退行、物质滥用、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3人格结构理论,本我:位为人格的核心,是人的心理经验中最强大的部分,是潜意识的,包括了性本能的冲动和原始的欲望。人生早期本我最强大,自我很弱小,以后受到文化教育的影响逐渐强大。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快乐满足,但是它与外界没有联系,依赖于自我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需获得满足与宣泄。 自我:处理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也是现实生活的承担者,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试图通过延迟满足的方式以现实替代本我的快乐原则。自我在

6、发挥作用时,经常要协调本我和超我要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会变得焦虑不安,于是自我就动用防御来保护自己,摆脱焦虑的困扰。 超我:是从自我中发展出来的,是在成长过中内化道德规范、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价值观而形成的遵循至善原则,监督、批判及约束个体的行为。超我追求完美会与自我联手阻挡那些代表原始冲动的本我的愿望的表达,自我,本我、自我、超我发展图示,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自我,超我,本我,自我,本我,自我,超我,婴儿,超我控制背负内疚和自卑的人,心理健康的人,青少年,幼儿,4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焦虑: 现实焦虑(客观焦虑):与恐惧关系密切,是指面对一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时所经验的一种没有特定指向的一种不愉快的

7、情感。 神经性焦虑:是指一种对未知的危险的担心。它产生在自我内部,当本我的冲动进入到意识时,自我就感到神经性焦虑。 道德性焦虑(超我焦虑):源于自我和超我的冲突,也可能源于我们的行为与道德标准不一致而产生。因为不能照顾年迈而父母而不安和内疚。 自我防御:是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意识冲突的困扰,而形成一些无 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 压抑:每当自我受到来自本我的冲动威胁时,就通过压抑这些冲动劳保护自己。 抵消:你做着违背良心(超我)的事情。或者你做让自己感到内疚的事,作为弥补你又在另外的象征形式上惩罚自己。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强迫仪式化动作。 隔离:自我试图

8、把不愉快经验隔离起来,强迫观念、重复观念是阻止任何不愉快经验和情感的进入。 反向形成:被压抑的冲动进入意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采用某种与它本来面目相反的伪装。一个对母亲给不满的女孩,为了避免自己不满带来的焦虑,就会表现出相反的冲动就是爱母亲,但是这种爱是做作的、不真实的。 置换作用(转移):将不能接受的的欲望转移到其他各种各样的人或物上,从而使原始的冲动伪装或隐藏起来。置换把本能能量放到最合适的替代出口的活动。 固着:是力比多对早先的比较原始的发展阶段的一种持续的依附。 退行:力比多在通过某个发展阶段之后,如果遇到紧张和焦虑,还可能退回到早先的阶段。 投射:当一种内部的、本能的冲动太令人焦虑

9、时,自我可能把这种不受欢迎的冲动归咎于某个外部对象。你把自己的东西加到别人身上。 内射:是把别人的积极品质纳入到他们的自我中。明星崇拜。 升华:是一种以文化或社会的目的替代性爱的生殖目标的一种压抑行为,5神经症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潜意识里神经性冲突是导致神经症性障碍的重要原因。这些冲突主要指童年早期未解决的冲突,一般在俄底浦斯期。最典型的潜意识冲突存在于力比多和攻击的愿望与惧怕失落、惧怕报复、现实世界的限制之间(愿望的满足与不能满足)。力比多的愿望可理解为渴望性和情感上的满足,也就是渴望趋近或得到某种客体的愿望。当人们谈到高兴、兴奋、期望、爱、渴求,就是在形容力比多的愿望。攻击则是一

10、种破坏的愿望,也是说避开或破坏某种客体的愿望。 弗氏认为这种冲突体现在自我与本我间,本我在寻求释放时受到自我防御的阻挠,自我要防御本我冲动并阻挠其释放,是因为超我禁止本能冲动进入自我的领域。神经症中超我是复杂的,有时在自我一边,有时在本我一边,有时同时站在两边,是超我是自我感到羞愧,或者以象征或歪曲的方式释放,超我也可以变得退行,以本能化的方式进入神经症冲突(一个学习非常努力的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好好努力,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学不进去了,继而带来内疚感)。 由于自我不断试图去阻止本我欲望进入意识和产生行动,导致自我疲于奔命,自我力量相对不足,最终无力防御,不得不允许一些本能某种程度的释放,这种释

11、放是伪装的、歪曲的释放,就以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来。,现代精神分心的发展(经典精神分析的分支),1、自我心理学(安娜、哈特曼、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对弗氏的理论做了修正:1)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安全和满足的需要也主宰着人类的行为);2)自我是人格更加独立的部分,不完全受本我控制;3)童年经验和家庭关系对人格发展和精神疾病有重要作用。 3、客体关系理论(克莱因、科恩伯格、温尼科特):强调母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育儿指南。 4、自体心理学(科胡特):强调自体及自体结构超过了自我。源于对自恋人格障碍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自体是一种空间上紧密结合在一起、持久存在、

12、创始的中心、印象的容器。他认为个体童年受到虐待、创伤、不良教育范式,个体的自体发展就会受到阻碍,导致自体断裂、扭曲和发育不良。从而罹患人格疾病。,第二节 行为主义理论(学习是核心),1913年华生的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的诞生。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是获得行为改变的主要途径。无论是适应行为还是不适应行为都产生于学习。行为治疗技术实际上就是一些获得、消除、和改变行为的学习过程。 目前行为治疗内部出现四个不同的派别。1)经典行为治疗;2)认知行为治疗;3)多种方法综合治疗;4)“实验临床法”的行为主义治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又称为反应性条件反射

13、,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巴甫洛夫提出。 一个中性刺激和非条件刺激配对,最后引起原来只有非条件刺激才能赢得反应。 条件反射建立鸡消退的过程: 1)食物(非条件刺激)唾液分泌 铃声(中性刺激)唾液不分泌 2)食物+铃声唾液分泌 3)铃声唾液分泌 4)多次铃声唾液分泌 华生认为不管是正常还是病态行为、适应行为还是不适应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 华生神经症实验:小男孩恐毛症(神经症的产生) Jnes MC 小女孩白兔恐惧症的治疗。 复杂的学习行为遵循:频因律(频次越多,行为越容易被固定下来)、近因律(某一刺激与行为反应在时间上越接近,行为反应越容易被固定下来,以后遇到类似刺激时越容易出

14、现行为反应),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箱中有食盘、机关及一只饥饿的鸽子,鸽子在觅食过程中间发现啄到有红灯的窗户时获得了食物,这种操作偶然重复了若干次后,鸽子就会直接啄有红灯的窗户而获得食物。啄有红灯的的窗户是学习获得觅食行为,食物作为他学习行为的奖励,也成奖励性学习。 操作性条件反射(工具性条件发射):有机体做出一个特定的行为反应,这个行为反应环境发生变化(通过操作获得了食物)。事件对机体是积极的,有机体会倾向做出同样的行为,如果是消极的,则会抑制该行为。 既然人们知道了行为是可以由行为的后效来塑造的,有意识的设置一些环境条件,是特定的行为产生特定的后效,就可以有效控制、塑造行为。 强化:一

15、个具体的行为发生,有一个直接的结果紧随其后,导致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类的许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而获得的。模仿的对象范围极广,不仅有人,还有书籍、电影。 学习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现过程、动机确立过程。 社会化:是通过社会学习(社会认可的方式)实现的。比如攻击性的社会化,个体用合乎社会要求的方法表示攻击时(球赛、狩猎、攀岩,父母与其他人的奖励)是被允许的,而用不合乎社会要求的方法表示攻击时(犯罪、打骂孩子等);儿童的性别品质的发展也是通过社会化过程而学习的(男孩要坚强,男人不哭,女人要温柔,要漂亮等)。,第三节 认知理论,1967年美

16、国心理学家Neisser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认知心理学 广义是一切以认知过程为对象的心理学研究,狭义指信息加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强调意识的作用,强调人的主动性,重视个心理过程的联系、制约。反对行为的简单机械,也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本能)。,认知与情绪行为 人的情绪、行为受学习过程中对环境的观察和解释影响。不适宜的情绪、行为产生于错误的知觉和解释。要改变人的情绪行为,首先要改变人的认知。,1情绪认知理论 1)阿诺德的认知理论 2)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3)阿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1)埃利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2)格拉瑟现实治疗理论 3)贝克的认知疗法理论,

17、第四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强调研究人性(成长、潜能、自我实现、人存在的意义),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与自我实现理论 1他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有自我实现倾向的人(贝多芬、爱因斯坦、林肯等) 2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似本能”)。需要有先天遗传基础,需要的满足于表现取决于后天的环境,没有本能那么强烈,与人的理性不存在不可雕和及对立。 3需要分七个层次 生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 成长性需要或存在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8、人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之前,至少必须先部分满足低一层次的需要。 匮乏性需要具有似本能的性质,是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必须从外界获得,可以激发匮乏性动机,推动人的行为(寻找食物、安全的场所、爱或尊重),长期处于基本需要缺乏的人会得心理疾病。 成长的需要可以激发成长动机,发自内心的渴求发展和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成长性需要被满足可以促进热的心理健康及自我成长,需要受挫则会导致无意义和空虚感。 精神疾病是病人没有能力认识并满足自己的需要、没有能力表达,因此精神疾病是一种匮乏性疾病。神经症使患者得不到安全感所致,在与人的关系中等不到尊重和承认,没有归属感。精神疾病可认为是是人性的退缩。 心理治疗成功的条件:

19、患者基本需要的满足;患者认识自我的改善;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罗杰斯,人的主观性与人性观 是从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世界,存在于以他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人的主观意识状态或体验被称为现象场、经验域。主观性是其心理治疗中需要注意的基本特征。罗杰斯认为人基本上是诚实的、善良的、可以信赖的,这些特性与生俱来。而某些“恶”的特征是由于防御的结果而非出自本性。若有适宜的环境,人将有能力指导自己、调整自己、控制自己,从而达到良好的主管选择与适应。 。,自我与自我实现倾向 实现倾向是人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心理成长和心理成熟

20、的根源来自于个体内部 。新生儿没有自我的概念,随着与他人、环境的互动,开始慢慢把自己与非我区分开来,当婴儿的部分经验成为他私人的经验,才被认为是自我的一部分并被结合进自我结构中。自我包括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自我概念包括个体意识中知觉到的所有关于他的存在和他的经验方面的东西,是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觉知和认识。理想自我是个体对于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自我看法。理想自我包括人们渴望拥有的那些品质,他们通常是积极的。理想自我与自我概念之间悬殊的差距表明人格的不协调和不健康。心理健康的人知觉他们的自我概念与理想自我之间没有什么差异。,婴儿一旦建立起自我结构的雏形,他们实现自我的倾向就开始发展起来。自我实

21、现是实现倾向的子系统。实现倾向指的是整个人,包括意识与无意识、生理与认知;自我实现是指意识觉知到的自我实现倾向。有机体的评估过程是指有机体对体验的估量以及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倾向的评估过程。在婴儿早期发展中有一种对来自他人的积极评价的需要,得到好评时,儿童的积极的评价需要就得到了满足。不正确的评价不是建立在有机体的评价的过程之上,而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之上,这被称为价值条件化。价值条件化(他人评价)和机体评价(真是实现倾向),在自我概念形成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过多采取前者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并被吸收到自我概念中,在自我意识层面歪曲自我的实现倾向。 自我概念与心理失衡 罗杰斯主张用心理失调表示精神疾

22、病,包括不一致、脆弱、防御或解体,心理治疗观 自我概念与有机体自我的不一致主要源于自我概念受到外部教化因素的影响,个体把他人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 人本治疗的重心是相信个体内部蕴藏着实现的倾向的强大动力,相信人有能力调整和控制自己。强调人本心理治疗者能够为来访者创造一个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和设身处地的理解的氛围和条件,使来访者能够自由表达、了解自己和自身体验,来访者的自我成长和实现倾向就会发生,最终产生整体的改变,心理生物学理论,心理生物学的研究历史 1情绪的丘脑说 2应激学说 3情绪中枢 4新身相关 5脑功能定位,现代心理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1遗传学的研究 2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3中枢神经递质的研究 4神经免疫学的研究 5脑影像技术:脑定位、脑功能、脑代谢的研究 运用核磁( MRI )、功能性核磁(fMR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T),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