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386385 上传时间:2020-09-30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01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7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及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蒋晓云教授 ,一、教育科研的层次,直觉观察水平 发生了什么现象? 探索原因水平 为什么会发生? 迁移推广水平 在相同情境中会发生吗? 理论研究水平 有哪些潜在的理论?,二、教育科研的方法体系,量的研究 调查研究 测量研究 实验研究 (描述现象) (确定关系) (验证因果关系、 推广迁移) 定量分析 提升理论,质的研究 观察研究访谈研究文献研究 定性分析 理论提升,三、调查研究,、调查研究的设计 纵向设计:涉及随着时间推移搜集资料的调查和在特定时间内及时收集资料的调查。纵向研究可以分为趋势研究和专门对象研究两种类型。 趋势研究是指在一个时

2、间段内的不同时刻对一个总体内的样本进行抽样研究。 专门对象研究是对同一样本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测量,即在不同的时间多次对同一样本进行调查。 横向设计:横向设计是指对一个代表总体的随机样本在某一时间进行一次性调查。,、调查问卷的编制 确定要研究的问题 分解问题,给出操作性定义 编拟题目 预测 修订题目 计算信度和效度,、编制题目应满足的一些要求 (1)除少数几个要求提供背景或统计信息的题目外,其余题目要紧密围绕所研究问题去阐述; (2)陈述清楚,语词准确; (3)一个题目中只能包含一个问题; (4)防止使用导向性语言; (5)避免那些会对答卷人带来社会或职业压力的问题; (6)问题陈述宜短不宜长、

3、宜简单不宜复杂; (7)题目的选择答案应当是可以穷尽的,选项应具有排他性; (8)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否定性题目和双重否定题目。,、调查研究的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小学数学真实性问题解决的调查研究 1、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2.1被试 北京市两所普通小学的四、六年级的学生人,其中四年级人,六年级人。 2.2调查工具,真实性数学问题 、马丽有个朋友,张华有个朋友,他们想在一起举行一个生日聚会,他们都邀请了各自所有的朋友,并且他们这些朋友都参加了,请问参加聚会有多少个朋友? 、小军买了根2.5米长的木头,如果他用锯子锯,他可以得到多少根1米长的木头? 、如果你把升度的水和升度的水都倒入一个大容器中,请部

4、问大容器中水的温度是多少度? 、有名新兵需要用汽车把他们运到训练场。每辆汽车只能运名新兵,请问需要多少辆汽车? 、小华跑米的最好成绩是秒,问他跑米需要多少时间? 、小红和小亮到同一所学校上学,小红家离学校米,小亮家离学校千米。请问小红家和小亮家相距多少千米?,、老师给个学生个气球,他们想平分这些气球。请问每个学生可以得到多少个气球? 、小华的姐姐生于年,现在是年。小华的姐姐多少岁? 、王老师想要一根足够长的绳子把两个相距米的杆子拉紧,但是现在只有1.5米长的绳子。请问他需要把多少根绳子系在一起? 、一个水龙头正在匀速给一个圆锥形瓶子注水。如果秒钟后水面的高度为厘米,请问秒钟后水面的高度为多少厘

5、米? 、船上有只绵羊,只山羊,请问船长的年龄有多大? 、羊群中有只绵羊,只山羊,请问放羊人多大岁数?,2.3 编码方案 将解答分为4种情况: (1)真实解答:即学生考虑到真实情境 (2)常规解答:没有考虑到真实情境 (3)其他解答:无法归类的答案 (4)无解答 2.4 调查过程,3、结果分析 3.1被试解答真实性数学问题的整体情况,3.2 每道真实性问题解答的具体情况 、讨论 、结论 ()我国小学生的缺少常规对照题的情况下,对真实数学问题作出真实性解答的人数比例约为四分之一。 ()对真实数学问题作出常规解答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作出真实解答的人数比例。 ()六年级学生作出真实解答的人数比例普遍高于

6、四年级。 ()小学生对不同真实问题的反应存在一定的差异。,四、实验研究,、实验研究的基本原理 实验是指以一定的理论意向为基础,依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对环境进行系统的操作,观察这种操作对行为的效应,从而揭示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的本质是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变量是因,因变量是果,通过人为地对自变量的操作,考查是否引起因变量的变化,从而确定两者之间是否为因果关系。,、实验设计的基本模式 ()单组设计模式 前测()实验处理()后测() ()等组设计模式 实验组 对比组,教育科研典型案例之一:表扬与批评对学习影响的比较(美国心理学家E.B.Hurloc),问题的提出,表扬与批评是最常见的两种教

7、学行为。教育观念不同的人,往往对表扬与批评持截然相反的态度。表扬与批评到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如何,自然是教育工作者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当然,我们希望通过教育科学实验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Hurlock实验的基本过程,Hurlock以106名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了“表扬与批评对学习影响的比较”的实验:他把被试分为4个小组,A、B、C三个组在同一个班学习,D组单独另在一个班学习。A组为“受表扬组”,每次练习之后,都逐个给予适当的表扬;B组为“受批评组”,从不表扬,而是每次都对其练习中的错误大加指责;C组为“受忽视组”,既不表扬,也不训斥,只是让他们静观其它两组受表扬和受批评;D组为“控制

8、对照组”,在另一个班学习,不表扬也不批评,也不知道其它三个组是否受表扬或受批评。,Hurlock实验的基本过程,甲班,受表扬组,受批评组,受忽视组,控制对照组,乙班,教学进程(时间约为6周),每次都逐个给予适当的表扬,每次都逐个给予一定的批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只是旁观,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完全隔离,(对四个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跟踪记录),Hurlock实验的跟踪记录曲线,受表扬组,受批评组,控制对照组,受忽视组,学习进程,学习成绩,Hurlock实验的结果,实验的结果是:“受表扬组”的学习成绩提高最快;“受批评组”的学习成绩提高次之,且不太稳定;“受忽视组”的学习成绩开始略有提高(榜样的影响),然

9、后就逐渐缓慢下降(长期受忽视,产生自卑等心理障碍);“控制对照组”的学习成绩则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实验表明:对于学习成绩提高的影响,表扬优于批评,批评优于忽视;在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忽视学生的存在。这对教育工作者如何使用表扬与批评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Hurlock实验的评析,Hurlock是教育心理学家,他所做的这个“表扬与批评对学习影响的比较”的实验(可以称之为横向对比实验)其实并不高深,事实上,教育工作者几乎人人都可以做。这说明教育科研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教育心理学家与普通的教育工作者相比,只不过多了几分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思考,懂得让实验说话,让事实说话。所谓教育科研,说白了就是

10、:用科学的眼光去发现教育中的问题,用科学的头脑去分析教育中的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教育科研典型案例之二: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的比较,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学习有两种主要方式: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 如果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不必经过自己发现就把学习内容吸收进本身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方式就叫接受式学习。 如果不把学习材料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让学习者自己在学习情境中进行探索,再把所发现的学习内容内化成自身的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发现式学习。,对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不同观点,很多教育家和教育心理学家都赞成发现式学习,如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就说:“学习

11、的最好方式是让学习者自己去发现。”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发现式学习无视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学习间接知识,无视学生能力的差异,并不见得就一定是最好的学习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就认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只把发现式学习看成是有意义的,而一概排斥接受式学习,未免太片面了。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在于是接受式还是发现式,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是否愿意去理解学习材料,以及学习材料能否被学习者所理解。,发现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孰是孰非最好让事实说话,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发现式学习的效果与接受式学习相比,究竟如何呢? 我们尊重事实,最好让事实说话。 为此,马鞍山市十三中数学教师冯建国做了“接受式学习与发现式学习比较”的实

12、验。,实验的基本过程,取初中一年级甲、乙两个班作为被试,教学内容为初一代数的两个单元。前一个单元,甲班采用发现式教学,乙班采用接受式教学;后一个单元,两个班交换,乙班采用发现式教学,而甲班采用接受式教学;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进行单元测试,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进行分析。,实验的基本过程,第一单元采用 发现式教学,甲班,乙班,第二单元采用 接受式教学,第二单元采用 发现式教学,第一单元采用 接受式教学,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基本结论,实验数据的分析,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都进行单元测试,检验两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并在两个单元教学与测试结束后进行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

13、并不是简单地将甲班与乙班的成绩进行对照比较,而是: 将甲班与乙班在两种教学方式下的成绩作比较;将甲班与甲班自己、乙班与乙班自己两种教学方式下的成绩作比较;将甲乙个两班优、良、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两种教学方式下的成绩作比较。,实验的基本结论,1单纯从总体上的近期的学习效果来看,两种学习方式并无显著的差别。 2发现式学习比接受式学习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接受式学习比发现式学习效率更高。 3发现式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有所提高;接受式学习则能够使学生更系统更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实验的基本结论,4发现式学习更适合基础好、智力好的学生学习,而不利于基础差、智力差的学生学习;接受式学习则比

14、较适合中下层次的学生的学习。 5在程度参差不齐的班级用发现式教学,会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冯建国老师所做的这个实验可以称之为循环交叉对比实验。他只是个普通的中学数学教师。他可以做的事,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做?彼人也,我亦人也。关键是要打破教育科研的神秘感,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也就是说,对教育中的问题,要能够想到用教育科研去解决,而且要敢于用教育科研去解决。当然,必要的教育科研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我们学习一些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实验研究案例分析 案例3: 元认知与思维品质关系性质的实验研究 1、元认知训练 (1)让学生充分认识阅读活动的特点与实质(认识阅读活动有哪些心理因素参加,其特点是什

15、么,阅读活动包括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如何,阅读的功能有哪些等等)。,(2)让学生充分了解影响其阅读活动与效果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因素(兴趣、爱好、已有知识经验水平、现有阅读水平、努力的作用等);课题因素(对所阅读材料的性质、特点、难易及阅读任务的认识);策略因素(认识有哪些阅读策略,各策略的有效性如何,使用的条件等)。 (3)在阅读前如何作计划(选取阅读策略、方法,合理分配阅读时间等)。,(4)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如何进行自我提问、自我测试、自我校正等)。 (5)阅读后的反思(如何检查自己的掌握程度,正确评价自己的理解水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等)。,2、

16、结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在思维品质、元认知方面的发展情况作了后测。结果表明: (1)控制组被试在思维品质的测查课题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 (2)实验组被试在思维品质的测查课题上的前测分数与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 (3)实验组被试与控制组被试的后测分数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证明了元认知与思维品质之间是因果关系,通过对学生的元认知培养可以达到提高他们思维品质的目的。,评析,(1)该研究的自变量是元认知训练。两种实验处理:进行元认知训练与不进行元认知训练。因变量是元认知测试成绩和思维品质的测试成绩。研究的目的很明确。 (2)采用的模式是单因素等组设计: G1(实验组)

17、O 1(前测) X1(元认知训练)O2(后测) G2(控制组)O3(前测) X2 (不进行训练)O4(后测) 检测的数据为:O 1与O2的差异, O3与 O4的差异, O2与 O4的差异。从而。准确地反映了研究的目标。,第一种材料测查思维品质。 思维敏捷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速度的快慢为指标; 思维灵活性测查材料,主要以阅读时能否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和材料的内容而主动、灵活、有效地采用相应阅读策略为指标; 思维深刻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全面、准确理解所读内容的要点,把握作者的意图,深入思考所读内容,从中发现规律和本质的东西为指标;,思维批判性测查材料,主要以是否善于对阅读内容进行辩证分

18、析,善于吸取精华,去除糟粕,从正反两方面对文章作出合理的评价为指标; 思维独创性测查材料,主要以善于对所读内容提出合理的独到见解,作出创造性的评价和修改建议为指标 。 第二种材料测查元认知: 元认知知识测查材料,主要包括评价、计划性和监控调节三方面的元认知知识; 元认知监控测查材料,主要以阅读过程中错误觉察、阅读理解自信度为指标。,(3)被试的选择合理。包括性别搭配、认知水平等因素都是相当的;对实验组和控制组都采用相同教材、进度,由同一教师执教;采用相同的前测和后测等,这些措施都起到了减少控制变量对实验结果信度和效度影响的作用。 (4)元认知训练的方法恰当、细致,操作性强,这就为提高实验的准确

19、性提供了保障。 (5)该研究与相关性研究结合起来,从寻求关系到确定这种关系的性质,使整个研究完整、严谨、科学。,2008年中小学教师履职、晋升、流动考核(小学卷): 分析与探索(20分) “抗拒诱惑”的一项经典实验,帕斯(注:帕斯为研究者)将小学1、2年级的学生逐个带到一个实验室,让他们先画10分钟的画。然后,让他们坐在一张放有5个玩具的桌子边,并告诉他们:“你坐在这里,是一个好孩子并且又没有动这些玩具的话,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一会游戏。奥,我把东西忘在学校了,我出去一下。你可以看书,我给你关上门,这样就没有人打扰你了。我回来的时候会先敲门,这样你就知道我回来了。”,阅读后,请您分析与回答: 1该

20、实验要探讨哪两个变量(因素)之间的 关系? 2该实验在设计方面的科学性体现在哪里?,抗拒诱惑就是在具有诱惑力的情境之下,个人能依据社会规范的禁忌,对自己的愿望、冲动等行为倾向,有所抑制,使自己在行为上不致作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人的道德行为也表现在能够抗拒各种外界诱惑,而对诱惑的抗拒可以通过榜样影响加以学习和改变。 我们常常要在课堂教学或教育其它场所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经常的情况是:我们凭经验去做了,然后凭自己的经验做出了笼统的解释,不能确切知道这样的结果到底是哪一个因素引起的,缺乏一种科学设计和研究的思想。,行动研究 个案研究 叙事研究,五 教育“质的研究”,教育“质的研究” 主要

21、表现形式,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研究,开始:面对一个共同的教学问题 过程:教师集体学习和变化的过程 根据教学问题选课教学设计课堂实践讨论分析-完善设计再实践讨论反思总结。,行动教育的基本模式,原行为阶段 关注个人已有经验的教学行为,新设计阶段 关注新理念的课例设计,新行为阶段 关注学生获得的行为调整,更新理念 反思1:寻找自身与他人的差距,改善行为 反思2: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课例为载体 / 研究者与教师的合作平台:理念学习、情境设计、行为反省,1、从实物到算式的“数学化”过程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73=2 1,Freudenthal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de Lange,1996)在

22、ICME-8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6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到形式的抽象;第三类学生套用算式去做。实际上,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数学化”的含义。,问题 纠缠于区分等分除、包含除等枝节,未突出“有余数”这个要点 习惯于程式化训练:3( )7 括号里最大能填几?未关注试商的现实意义 (3)表面地寻找规律 16531 17532 18533 19534,余数(1、2、3、4)与除数(5)比较大小,得出余数小于除数,忘记了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就是生活”,实物操作 表象操作 符号操作 分豆子 脑中分豆子

23、 算式运算 (具体) (半具体、半抽象) (抽象) 寻找规律,“分豆子”与布鲁纳的认知理论,数学是在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中间的铺排,是穿梭于实物与算式之间所作的形式化过渡。,豁然开朗:表象操作是形式化的重要中介 如退位减法23-8=?学生有多种思维水平:,第一种:,第二种:,形式化,寻找意义,23 8 15,第三种:,第四种:已经自动化,第五种:说出算理 238=10 +(13 8)=15 23 8=(20 8)+3=15 23 8=(23 10)+2=15,停留于第一、第二种水平的学生“只会动手做, 不会动脑想”,从第二到第三种是关键的一步,通过表象操作,越过这一步,才能达到计算自动化

24、,或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并说出算理。,让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师生语言互动时间分布表,什么是教育案例,案例是含有问题和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一个有关教育情境的故事 (事件、故事、描述) 一个好的案例 = 生动的故事 + 精彩的点评,实录与案例,案例是对典型实录片段的再加工,还要加进观察和访谈到的信息描写(或者是自身与学生的心理描写),但作为第三人称的描写一定要客观,不能带主观倾向(评判)。 案例中有反思与讨论,虽然层次有差异,但都可以给人以启迪。,从“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从众多复杂的问题中寻找“根问题” !,哪种方法最简单?,探讨长方形的周长时,同学们提出了3种计算方法: (

25、1)4+3+4+3=14厘米; (2)42=8厘米;32=6厘米;8+6=14厘米; (3)(4+3)2=14厘米。 教师问哪种方法最简单?,5/2:第2种方法最简单 6/3(附和):第2种方法最简单 (还有三个学生也说是第2种) 1/1:第三种方法最简单 教师:对.,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怎么分析?,教师应该有责任向学生推荐最优的做法,但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的实际水平,允许学生间存在差异。所以既要向学生说明第三种方法最简单的理由,但同时也要说明,如果你们喜欢用第二种方法计算也可以。如果强制学生统一用第二种方法计算,有些学生理解水平可能会跟不上,只能死记硬背的套公式,成了学习的机器。

26、,欧洲有一则童话,说的是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这就是所谓的“鱼牛”。,案例2 鱼牛的故事,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建构

27、(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两只角,黑斑块,四蹄,大 乳房,吃草,关于学习性质的比喻及其启示,故事的启迪,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只是根据青蛙的描述稍作调整人被想象为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奶牛是长着乳房的鱼。,教学中的“鱼牛现象”,“鱼牛”故事的启迪,学习不是“被灌输”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调动自己独特的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和重构的过程。 学习者过去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为什么会有“鱼牛现象”,学习者本身的认知心理与经验 信息不足 描述信息不足 信息交流不足 这个故事说明了在人们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识中,创造性的机遇和危险并存。,思考题: 学

28、习是怎样实现的? 小鱼对“奶牛”的形象是怎样建构的? 教学需要什么? 教师的作用何在? 怎样避免错误的建构?,案例3,有一位母亲要她5岁的孩子每天吃饭时给每人的盘子里放一条餐巾。家里经常是4 个人吃饭,这个儿童平时能数到30甚至更多,但他在完成这一任务时,还是先到碗橱里拿来第一条餐巾,放在一个盘子里,然后再回到碗橱拿来第二条餐巾,放在第二个盘子里拿4条餐巾就来回走了4 次。当他5岁3个月16天时,才第一次想到要数盘子和从碗橱里拿来的餐巾,数好后才把餐巾分到每个盘子里,他这样做共持续了6天。到了第七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比平时多了一个盘子。,70,案例3,他仍像往常一样拿来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到

29、有一个盘子空着时,没有再去拿一条来,而是把已经放在盘子里的4条餐巾收起来,放回碗橱里,然后又一次次地去拿,走了5次才完成任务。 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仍旧走了4次,这样做了5、6天,他才发现要数盘子和餐巾。十天后的一天,妈妈告诉他来了一个客人,他仍像往常一样分发4条餐巾,但是当他看见有一个空盘子时,只是再去拿了一条餐巾。第二天,没有客人了,他先数了一下盘子的数量,然后再去拿来相同数量的餐巾。此后,家中再有客人来,他也能应付自如了。,71,这位美国妈妈的教育方法可以概括为: 为儿童提供问题解决的情境,让儿童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儿童在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获得自然的发展。成人往往隐

30、退在后台,并没有干预儿童的发展过程,更不急于将高级的或正确的方法直接教给儿童。 这种教育方法隐含了以下教育观念: 童天生具有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具有主动发展的潜能。教育应该创设环境,让儿童的这种潜能得以发挥。 通过他自己的个人经验学习。只要给予适当的环境刺激,儿童就能自己获得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倾向于关注儿童的学,而不是成人的教。这种信念,在皮亚杰的一句名言中得以充分体现:“你教给儿童的越多,儿童自己发现的就越少。”,72,“中国式”的回答:,如果我是孩子妈妈,我会在旁边稍微提醒一下,因为孩子还是太小了,作一下引导是应该的。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我会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家里有客人

31、来,让孩子在发餐具时多发一份。 如果我是这个孩子的妈妈,首先让他数盘子,再让他取相同数量的毛巾一一对应进行配对。先给他正确的示范,巩固数字和数量的对应,当家里来了客人时,让他操作,自己发现问题。 如果我是这位母亲我会及时纠正孩子,教育孩子(将)数和事实相联。,73,我们的认识:,文化的自觉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有助于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 教还是不教?,74,案例与课例的关系,区别: 关注生成预设实现 无心插柳有心栽花 提炼主题设计主题 总结研究全程研究 联系:其实典型的课例本身就是个大案例。一个课例中可以开发出多个案例,一个案例也可能用到几节课的素材。,教育教学论文和案例撰写的基本要求,(1)论文评比的“五看”:,一看题目;二看论点;三看选材;四看结构;五看语言。,(2)案例评比的“五性”;,题目的新颖性;故事的典型性;情节的感人性;反思的深刻性;语言的流畅性。,敬请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