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353448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44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书(2007)(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推荐单位: 云南省教育厅 学校名称: 云南大学 中心名称: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网址: 中心联系电话: 0871-5035566 中心通讯地: 昆明市翠湖北路2号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申报日期: 2006年8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填写说明1申请书中各项内容用“小四”号仿宋体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2 “中心工作职责”是指在中心承担的具体教学和管理任务。3兼职人员是指编制不在中心,但在中心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或专业技术人员。381实验教学中心总体情况 实验教学中心名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所属学科名称生物学隶属部门管理部门云南省(教

2、育厅)/云南大学成立时间2003年3月中心建设发展历程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已有近70年的历史,在秦仁昌、曲仲湘、吴钲镒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倾力打造下,依托丰富的生物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生态区位优势,注重实践教学,形成了我校生命科学特色与优势。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云南大学对实验教学条件、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和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1994年以来,我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11工程”建设、国家级生态学重点学科,以及省级植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学

3、科等一批学科平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建设和发展。2002年,按照“统筹规划,集中建设,统一管理,提高效率,提升质量”的原则,筹建了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2003年3月升格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2003年9月对校本部生物西楼全新改造建设后正式投入使用,面积3000平方米(实验室使用面积2078平方米),投资新增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中心”建设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施、并于2004年底在国家教育部对我校“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专业点”评估验收中,得到专家组的好评。2005年8月,为了适应学院本科实验教学的快速发展

4、和学校整体发展布局需求,“中心”搬迁到洋浦校区,面积7200平方米(实验室使用面积4493平方米),新增设备设施等投资300余万元。2006年6月,“中心”获准成为云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中心”以洋浦校区实验大楼为主体,构建了面向全校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的公共服务平台。按国家教育部有关实验室规范要求,对“中心”实验大楼进行合理布局,建立了多媒体化的教学实验室、互动数码显微室、接种室、摇瓶室、发酵罐室、生物培养室、大型仪器室、公用仪器室、教师工作室等。“中心”建设过程中,累计投入1,454.58万元,除校本部东楼实验室改造与建设外,在洋浦校区形成固定资产1,124.11万元(其中,单价

5、800元以上实验设备设施1805台套,总值1,112.14万元,净实验设备965台套,总值865.37万元),其中单价3万元以上实验教学设备78台套,单价5万元以上设备22台套,单价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8台套。 “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负责制,建立了开放、灵活、高效的实验教学管理新机制,实现了人、财、物和实验室空间等教学资源集中的统一管理,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条例。在“十一五”期间,“中心”将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巩固实验教学成果,扩大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具有西南地区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主任姓 名王跃华性别男出生年月1958年2月民族汉专业技术 职

6、务教授、博导学位博士毕业院校云南大学(本科1982、硕士1988)、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博士2003)通讯地址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邮 编650091电子邮箱wangyh58212联系电话13116298108主要职责全面负责实验中心工作,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心”发展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组织审定与执行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并检查落实教学任务;组织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材编写;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心”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岗位目标聘任、考核“中心”人员;组织制定“中心”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组织对外开放服务。教学科研主要经历1982年至今,一直从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的理论和

7、实验教学工作,历任种子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物学、资源植物学、生物专业英语、生物专业综合实习等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和实验课教学,20余年来担任实验教学课程28门次,上课学生包括1980至2003级共16个年级、近千人次。目前主持云南大学精品课程种子植物分类学的建设1项、并参与国家教育部教改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40余人,指导博士生2人、硕士研究生18人(毕业11人)。1999年至今,历任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兼任学院教学委员会委员。于2006年4月被任命为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主持“中心”工作期间,“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科研方面:主要从事植物系

8、统进化、繁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研究。1992年-1994年赴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植物系进修、参加繁殖生物学合作研究,2004年7-11月赴美国加州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合作研究。1995年至2004年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科学基金项目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省攻关项目1项。参加国家基金项目2项、省科学基金2项、其它项目多项,并主持完成建设项目环评多项。近5年来,自主科研项目经费120余万元。 社会兼职:兼任云南植物学会植物分类与区系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野生保护植物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云南省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教学

9、科研主要成果 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篇,参编云南大学生命科学教学丛书1套,参编教材1部。以第一作者在Plant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Botanica Fennichi、云南植物研究、植物生理学通讯、植物研究等SCI和国内核心刊物等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参加发表10余篇。参编云南植物志、生态旅游等著作3部。获云南省2001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2)及云南大学2003年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3)。专职人员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其它博士硕士学士其它总人数平均 年龄人数564846852338.3占总人数比例21.7%26.1%17.4%34.8%17.4%26.1%34.8%21

10、.7%教学简况实验课程数 实验项目数面向专业数实验学生人数/年实验人时数/年172395(包括一个全校性非生物专业)900人左右137,129(平均)环境条件实验用房使用面积(M2)设备台件数设备总值(万元)设备完好率4,4931,805(单价800元以上)1,112.14万元(单价800元以上)99.5%教材建设出版实验教材数量(种)自编实验讲义数量(种)实验教材获奖数量(种)主编参编322套(内部使用,16种)无近五年经费投入数额、来源和主要投向“中心”成立以来共投入1454.58万元人民币;经费来源:学校“211”专款、国家理科基地款、学校自筹款;投向实验室改造、实验设备更新、实验教师和

11、技术人员培训等。近五年中心人员教学科研主要成果“中心”成立以来,“中心”专兼职教师承担国家级教改研究项目2项、基地名牌课程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出版(主编或参编)教材、实习指导书、实验参考书等16部。“中心”相关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83项,科研经费 4220万元,发表论文204篇,其中SCI论文44 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和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 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

12、4项,其它奖项10余项。2-1中心成员简表序号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中心职务专业技术职务所属二级学科中心工作年限中心工作职责是否专职兼职人员所在单位、部门1王跃华男58-02博士主任教授博导植物学3全面负责实验中心工作专2程立忠男69-03双学士副主任讲师微生物学3中心日常管理、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专3肖 蘅男58-03博士首席教授教授博导动物学3负责基础生物学实验及教学改革兼本院生物系4谭德勇男55-01博士首席教授教授博导生物化学3负责生化、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及改革兼本院生物技术系5段昌群男66-10博士首席教授教授博导生态学3负责生态、环科专业实验及教学改革兼本院副院长6赵之伟男63-01博

13、士首席教授教授博导微生物学3负责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及教学改革兼微生物重点实验室7王若南女49-12硕士教师教授植物学3植物学实验与教改研究专8王丽珍女53-11大学教师教授动物学3动物实验教学专9胡建生男56-06博士教师教授动物学3动物学实验教学专10叶 辉男56-10博士教师教授博导动物学2设计实验兼本院生物系11张克勤男58-博士教师教授博导微生物学2创新实验兼微生物重点实验室12肖春杰男60-01博士教师教授博导遗传学2创新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13虞 泓男博士教师教授博导遗传学2创新设计实验兼本院生物系14陆树刚男57-07硕士教师教授博导生态学2创新设计实验兼生态研究所15杨树华女51

14、-11博士教师教授博导生态学2创新设计实验兼生态研究所16许继宏男61-01硕士教师教授植物学3创新设计实验兼植物学研究室17周铭东女59-05学士教师高级实验师生物化学3实验中心管理与组织工作专本院工会(主席)18陈新文男66-08博士教师副教授动物学3动物学实验教学专19苏文华男62-01硕士教师副教授生态学2创新设计实验兼生态研究所20张汉波男67-02博士教师副教授微生物3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兼本院生物系21李开源男50-08大专教师高级实验师细胞学3实验室管理、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专22张理珉男66-10学士教师高级 实验师微生物学3微生物发酵工程实验教学专23胡 斌男67-07大专教师高

15、级实验师生态学3实验室管理、生态学实验教学专24丁开宇男66-07博士教师副教授植物学3植物学专业系统实验专25和兆荣男70-07硕士教师副教授植物学3植物学实验兼26郑冰蓉女69-02博士教师副教授细胞学3细胞生物学实验兼本院细胞生物学研究室27杨明挚男70-11博士教师副教授植物学3生物技术专业系统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28胡卫红男66-10博士教师副教授遗传学3遗传学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29陈小兰女75-09硕士教师讲师植物学3生物技术专业系统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30徐 涛男74-08硕士教师讲师植物学3实验室管理、植物学实验专31赖建华男72-11学士教师实验师生物化学3实验室管理、分子

16、生物学实验专32王绍辉女66-03学士教师实验师微生物学3实验室管理、微生物学实验与教辅专33张光飞男66-01学士教师助理 研究员生态学3生态学实验兼本院生态所34李春青男79-01学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动物学3实验室管理及教辅专35杨 柳女79-03硕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动物学1实验室管理及教辅专36牛 芸女80-09学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细胞遗传3实验室管理及教辅专37李沁元女78-12硕士教师助理 实验师生物化学2实验室管理、生物化学实验专38毛晓玲女76-03硕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生态学2生态学实验室管理及教辅专39张 唯男73-09硕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生态学1实验室管理及教辅专40吕 军男

17、75-08硕士教师实验师生态学3生态学实验兼本院生态所41蒋连计男55-05初中教辅技师3实验室管理、采购专42曹 玉63-10专科教辅 实验师植物学3植物学实验教辅专43杨 洋男83-09学士教辅助理 实验师生物科学 1生物化学实验教辅专44吕 琦女68-07专科教师 实验师细胞生物学3生物技术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45李援亚女70-10硕士教师讲师遗传学3遗传学实验兼本院生物技术系46余海菁女72-06硕士教师讲师细胞生物学2细胞生物学实验兼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续前表2实验教学2-1实验教学理念与改革思路(学校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实验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案等)(1)学校实验教学相关

18、政策:云南大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学工作,把生命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作为全校理科实验教学改革上层次、上水平的主要突破口,在政策和经费投入上给予重点支持,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关于成立云南大学生命科学教学实验中心的决定、云南大学关于成立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的决定、云南大学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意见、云南大学实验室工作条例(试行)、云南大学本科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暂行)、云南大学教学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规定(试行)、云南大学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办法、云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定、云南大学教学实验室信息收集管理制度、云南大学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云南大学本科生毕业实习管理办法、云南大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

19、(暂行)、云南大学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办法(暂行)等26个文件。中心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实施细则和办法。(2)实验教学定位及规划 遵循学校“教为不教、学为创造”的教学理念,根据生命科学实践性强的特点,优先和倾斜发展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以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素质培养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十五”期间,整合学校实验教学资源,集中投入建成了以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平台,将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进行剥离,改变围绕理论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的传统做法,围绕学生动手能力、科研素质、创新意识培养的要求,整体设计实验教

20、学体系,形成以实验能力培养为核心、与理论课程教学相耦合、单独组织教学的实验教学体系;根据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需要,集中空间和仪器设备建成包括生命科学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和学生创新研究实验中心的硬件支撑体系,理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学校制定了面向实验教学倾斜的人事分配制度,建立了面向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专项投入的长效机制。在“十一五”期间,依托云南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我校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龙头的学科基础优势,与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强化和完善实验教学投入和运行机制,加强开放性创新实验条件建设、优化实验教学队伍,进一步完善“中心”管理体制、机制的

21、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保证“中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上述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能力。(3)实验教学理念、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树立“以学生为本,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实验教学始终”的理念,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契机,结合云南生物资源优势和我校生态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特色基础,科学构建两大模块五个方面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大改革与建设力度,建成“设施一流、设备精良、队伍精干、管理科学、开放高效”的实验教学环境,显著提高我校生命科学“知识、能力、创新”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使实验教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2、:1. 加强国内外交流,努力追踪现代实验教学的发展,以人为本,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研究,将传统学科与现代学科有机整合,充分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复杂性优势,构建特色突出、符合现代发展趋势的实验教学体系。设立校、院级教改项目,倾斜支持和奖励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立项和成果。2. 以两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为契机,把握“211”工程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的机遇,通过学校倾斜增加投入,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平台,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硬件支撑。3. 实行院校两级管理,提升实验教学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通过人、财、物的集中配置,保证实验教学中心的高起点建设和运转。4.

23、改革实验教学管理体制,实行主任负责的全员岗位责任制,保证中心的有序管理和高效开放。建立有效的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坚持督导专家和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制度,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5. 改革实验成绩评定模式,综合考核学生实验态度、实验表现、实验报告和结果,鼓励创新和能动意识,创造有利于青年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和实验的积极性,把良好习惯、创新思维、科学道德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学校和学院设立创新基金,支持学生创新实验项目。6.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平台、智能化管理建设,为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实验教学管理构建信息化的优良支撑环境。7. 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规章和制度实施,“责权利分

24、明”,坚持和吸引高职教师上课、鼓励教师进修,保证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发展。 2-2实验教学总体情况(实验中心面向学科专业名称及学生数等) 生命科学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承担本科专业数学生数情况序号专业名称学生人数20032004学年20042005学年20052006学年1生物科学19713485生物科学国家理科基地1451441372生物技术253239160生物技术国家基地721111613生态学1251301554环境科学10482765非生物学专业(全校性选修课生物基础实验)823862合计9788788362-3实验教学体系与内容(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及综合性、设计性、创

25、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一、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根据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案,整合了原来分散的与理论课一一对应实验课,整体设计了“基础实验、专业系统实验、创新研究、综合实习、毕业论文”层次分明的实验教学体系,该实验体系由技能训练和科研能力培养两大模块5个方面组成,分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1.技能训练通过该模块实现学生基本实验技术训练和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分为以下二个方面:l 基础实验 集中实验课学时,把原来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生物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等实验课内容重新整合,按照宏观、微观不同

26、层次所需要的生物学基本实验技能来统一安排实验课内容,面对生命科学学院所有专业开设了7门基础实验,6门基础生物学实验,1门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重在强化基本实验技术技能训练,基础实验共13学分,468学时。l 专业系统实验 整合原来划分过细的专业实验课,按照各个专业和专业方向的要求,设置1-3门专业系统实验,共9门专业系统实验课程,深层次和系统地训练专业实验技能,专业系统实验中均设有综合设计实验项目,给学生以完整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系统实验共4-5学分,144-180学时。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实验教学中,充分利用云南环境,面向生产实践,安排一定的课时到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滇池、西山、筇竹寺、昆明

27、植物园等进行实践学习,多年来已形成丰富和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实验教学内容。2.科研能力培养通过该模块,使学生更面向科研前沿,贴近自然和社会,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优势,强化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l 创新实验 学校和学院设立了专门的本科学生创新基金,由学生自主申报,经评审通过立项的,给予资助,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研究工作;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接受科研训练。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2学分,计划2学年内完成,自主安排。l 毕业论文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研究一个具体科学问题,对实验结果进行全面的、有一定

28、深度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论点,按照科学论文的格式,撰写出达到学士学位水平的论文。鼓励和主动联系安排本科生到中科院和各著名大学院所进行毕业论文研究训练。8学分,毕业前完成。l 综合实习 充分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西双版纳分所、西双版纳热带作物研究所、屏边县人民政府(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等相关地区、部门联合共建了云南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色)、香格里拉(以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为特色)、屏边大围山(以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为特色)、东川和昭通(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景东哀牢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5个覆盖热带

29、到寒带多种生态系统特征的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通过野外实习,丰富学生的生物多样性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分类鉴定的技能,锻炼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意识。2学分。二、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名称:本“中心”承担实验课包括:基础生物学实验课(1)(2)、(3)、(4)、(5)、(6),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生物学专业系统实验课(1)、(2)、(3),生物技术专业系统实验课(1)、(2),生态学专业系统实验课(1)、(2),环境科学专业系统实验(1)、(2),生物学基础实验(全校性选修课)共16门,课程包括实验项目239项(05-06),具体实验课程、项目名称见附

30、件10673_3_g_5。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实验课情况统计表学年承担实验门数有综合设计创新实验门数计划开出实验项目数实际开出实验项目数有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所占比例实验项目开出率2003-2004学年181718018094.44%100%2004-2005学年1515210207100%98.57%2005-2006学年1616240239100%99.58%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占总实验项目数的35%(按2005-2006学年实验项目数统计)、由于经过实验整合,每门课程(包括基础生物学实验课程)均有一定数目的综合实验项目,专业系统实验的综合实验项目比例较高,从而使中心承担的实验

31、课程具有综合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基本达到99.5%。三、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A. 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情况l 近5年来,实验“中心”专兼职教师承担87项科研,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40项、校级项目4项,总经费达4225.9万元。支持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到学院的科研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或参与项目相关的工作,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技能。l 任课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把科学研究理念、思路带到了实验教学中。如张克勤教授、张亚平院士开设“科学研究的程序与方法”课程,介绍科研创新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和科学道德,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注重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内容,如2001级学生

32、王芳毕业论文内容,应用于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l 设立校院级创新项目,学生自主申报,经评审给予经费资助。5年来已资助完成项目40余项,培养学生100多人。B. 实验教学与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的情况:l 分别组织学生到西双版纳和屏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进行综合实习,全面了解大自然保护、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状况,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l 在植物分类、生态学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为校园及昆明动物园、云南省党校、昆明一中、师大附中等单位的庭院植物进行物种鉴定并挂牌,在实践应用中增加分类知识和鉴定技能。l 利用“中心”现有的发酵设备,系统地开设了乳酸发酵及其产物提取的

33、实验教学,组织学生到昆明啤酒厂、陆良酶制剂厂等单位进行生产实习;结合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学习,带领学生到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参观实习;生态学、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滇池污染治理项目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切身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和应用现状。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科技开发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的创新研究平台,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通过科研训练,学生在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实验技能、论文写作、答辩以及创新意识、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较大的锻炼和提高。毕业生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及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和

34、研究能力得到了各高校、科研院所和工作单位专家领导的好评。2-4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技术、方法、手段,实验考核方法等)(1)实验技术根据不同实验课类型,在实验技能、实验方法与手段的要求方面各有侧重。基础生物学实验(一)(主要对应动物生物学部分)和基础生物学实验(二)(主要对应植物生物学部分),实验内容主要是掌握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与制片技术,光学解剖镜观察与解剖技术、动植物形态与结构、功能与环境关系、动植物分类鉴定基本技术等技能训练。基础生物学实验(三)主要对应生物化学部分,强调基础生化实验方法及技术的训练,重点是生化反应中常规定性定量实验,分光光度技术,电泳技术,生物大分子的提取、沉淀和离心分

35、离相关技术;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强调以综合设计性生化实验为主,加上部分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化技术的应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包括DNA的提取及鉴定技术、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淀粉酶同工酶分析技术、大蒜细胞SOD酶的提取及分离技术、酵母蔗糖酶的部分纯化和性质测定技术、PCR技术及产物鉴定方法、蛋白质膜上印迹杂交(Western-bloting)技术等。基础生物学实验(四)(主要对应细胞、遗传部分),重点解决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倒置显微镜等特殊显微镜的原理、构造以及应用、细胞内液泡系和线粒体的活体染色技术、细胞骨架的光镜观察技术、细胞器分

36、离及线粒体染色方法、细胞内DNA的显示方法、染色法观察动植物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植物染色体组型分析、免疫荧光技术、果蝇的饲养及伴性遗传、细胞培养技术和染色体制片、显带技术、植物有性杂交技术、孟德尔分离定律的验证、F1花粉检验法、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人类指纹分析)、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基础生物学实验(五)(主要对应生态学部分)主要从生物与环境、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出发,让学生以环境因子的定性定量测定出发,掌握关键的生态学相关采样技术及生态学相关样品的基本分析测定等技术。基础生物学实验(六)(主要对应微生物学部分)主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分离培养纯化技术、微生物制片染色技术、噬菌体分离纯化

37、及效价测定技术、免疫学技术等技术。专业综合性实验技术是各专业学生分专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课,学生结合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和学习计划,选修任意模块的专业系统实验。例如生物学专业系统(3)课程是生物学专业微生物学方向,就是把原来微生物分类、微生物生理、微生物遗传、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发酵工程等几门实验课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从土壤中分离相关微生物菌种开始,到培养、分类鉴定、生理指标测定分析,遗传特性分析,到发酵一整套环节系统性地进行,给学生以完整的技能训练。而生态学专业系统实验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内容为主,整个模块以几个大综合实验为主进行设计,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样地的选择、调查、采样、制样技术、样

38、品的分析技术(含前处理技术,材料培养等)、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含3S技术)及结果的表达来进行实验。除完成各具体项目的实验报告外,最后以每个综合实验按正规论文格式各提供一篇完整的综合性论文。该层次的实验技术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基础知识,在实验指导教师的引导下,提出实验设计,通过讨论和教师审核,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是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科研毕业论文实践技能训练的过渡。综合实习:在实习前设立若干个课题,学生组合为相应的课题组,带着问题参加实习,在实习观察、记录、听指导教师和实习点的专业人员讲解,收集相关资料,实习返回后再进一步查资料,总结分析,提交实习报告。实行基地教

39、师与当地的合作单位的专家相结合,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分工负责,各有侧重,有效指导学生,保证实习效果。除了学会野外观察仪器、专业工具、相关信息资料的使用方法和技术,认识实习地珍稀濒危、特有、常见的植物、动物种类、优势生物资源及其生态和经济价值,掌握动植物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及野外工作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等之外,在各个不同的实习地各有侧重,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每年的实习:例如在西双版纳实习主要是了解热带、南亚热带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和特征、农业气象资源优势;了解热区经济建设、人类活动与热带、南亚热带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及主要环境问题。在滇东南大围山实习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喀斯特、山地

40、高原和中山峡谷地貌的基本特征;掌握热带雨林、季雨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干热河谷稀树灌草丛的群落结构、优势种或建群种、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规律,学会正确区分这些植被类型的技能;考察实习线路中所见的农林种植园,掌握争取分析其经济和生态问题的技能;认识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保护和管理。在香格里拉实习主要是认识云南省西北部横段山脉北段高山、亚高山的温带、寒温带及干旱河谷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多样的生物资源、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区域自然保护的现状;植被外貌和结构特征、优势种;珍稀濒危动物和特有动植物资源分布、生境特征和保护现状。滇东北地区的实习主要是认识生态脆弱区的

41、生态环境特征、人为影响因素及生态保护和建设措施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作用,水土流失、泥石流等生态灾害的发生原因和治理措施,重金属生产冶炼、水电开发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策等。学生的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层次进一步培养文献检索、实验设计、研究方法、实验技能、论文写作、答辩以及创新意识、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除本“中心”承担学生的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外,同时还拓展资源,充分利用在滇的国家创新平台,与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昆明动物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研究单位建立了高水平的校外科研训练网络,加强特色人才的培养。为了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规范和完善了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时间安排、

42、教师指导、实验过程、论文写作、答辩、成绩评判等各个环节的管理,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论文格式进行写作并参加答辩,确保学生按时、优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审小组、答辩委员会三级打分评定,并张榜公布。(2)实验教学方法:明确基本目标,增强基础技能训练,注重过程、增强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重在方法和手段改革:加强学生的课前预习,鼓励学生参与实验的课前准备,完成整个实验的流程和实验技术、方案的确定;实验完成后教师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学生实验报告进行相应的总结和讲评,进一步明确实验的基本目标增强基础技能训练,注重综合与创新。强化实验环节:充

43、分重视实验过程,加强此部分的教学环节,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多发生问题,多提问题,多和教师进行直接交流;对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允许失败,从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强调实验过程考核:各门实验课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科学的、合理的实验考核体系一般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报告、考试成绩(笔试、口试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实验态度和试验习惯成绩等四方面(课程间有一定变化),其中更加强调实验过程的成绩评定(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手段不再过分局限于实验教材中的方法技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多层面、多技术之间的比较教学;同时依托实验教学设备的革新,

44、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体,网络化教学手段为辅,增强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学习的兴趣。(3)实验教学手段:依托实验教学设备的革新,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体,网络化教学手段为辅,目前“中心”所有教学实验室均实现多媒体化,所有课程基本都实现多媒体教学。“中心”任课教师开发了实验教学课件,植物形态解剖学理论课件获国家发明展览会铜奖,并被高教出版社认可即将出版;热带雨林生态系统课件获云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植物学实验与生态学实验课件已获学校验收。(4)实验课考核办法:建立了多元的实验课考核办法与实验课教师自评制度,以及对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核成绩都及时归档保存。制定了实验课考核标准:实验课成

45、绩以100分制计算,各科实验课的学生实验成绩由四部分组成:A实验报告成绩,占50分,实验报告成绩由任课教师或教辅人员批阅学生实验报告给出,包括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客观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经验与不足以及改进的建议等;B平时成绩,占20分,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完成实验课内容及平时表现给出,评价内容包括学生是否认真预习实验、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实验纪律等。C考核成绩(面试或笔试),占20分给出若干题目,要求学生任选一个设计实验方案,并自己动手完成,得出实验结果和正确的分析。D实验态度与习惯成绩,占10分。各部分成绩必须达到相应成绩的60%才能得到总成绩和相应的学分,否则重修此门实验课。制定了

46、详细的实验习惯成绩扣除标准。另外,改革了过去普遍采用的,单纯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能力的评估模式,将实验课和学生创新研究与专业理论课并重,都作为评估学生的重要指标。例如:在推荐免试研究生的环节,对于积极参加科学研究并发表论文或获得省部级课外科技活动奖励的学生,根据论文或获奖的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加分,以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参与实验和创新的积极性。2-5实验教材(出版实验教材名称、自编实验讲义情况等)出版实验教材:l 主编云南野外综合实习指导(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总结我们多年野外教学实习的经验,可以在西双版纳(以热带雨林为主要特色)、香格里拉(以高寒地区生态系统为特色

47、)、屏边大围山(以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其保护为特色)、东川和昭通(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景东哀牢山(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5个不同类型的野外综合实习基地实习使用,对各个实习基地的实习内容和要求、时间、线路、关键性问题、注意事项和思考题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该书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实用性,对于学生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云南不同的环境中进行野外实习,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l 主编云南大学生命科学丛书-创新实验指导(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根据学生创新实验的需要,组织编写出版了从创新实验的原理、方法、技术到各个创新实验中心和实验室的设备条件、导师情况以及如何申请进入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具体、明确的指

48、导。l 主编创新实验教学参考书:药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l 参编生态学实验与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被列为“十五”国家规划教材。l 参编创新实验教学参考书:观赏花卉的组织培养与大规模生产(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自编实验讲义: l 自编基础实验与专业系统实验指导讲义2套,覆盖了生命科学7大门基础实验课,各专业方向专业系统实验课9门共16门课程,并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印刷,将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正式出版。参考教材:学院图书资料室设立在“中心”内,收藏生物学实验及相关教材4000余册,并收集了丰富的实验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供师生参考。3实验队伍3

49、-1队伍建设(学校实验教学队伍建设规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等)队伍建设规划:中心从2003年建设至今,采取选留新人与引进高职人员的方法,“中心”专职人员数量稳步提升, 2003年选留2人,2004年选留2人,2005年选留3人,使中心专职人员从建设之初的11人达到现在的23人。同时,聘任兼职的专业教师参与实验教学、构建合理的专兼职实验教师队伍。建立一支教学与学术水平高,敬业和创新精神强,结构合理、团队精神突出,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按照学校云大教200479 号云南大学关于加强本科实践教学的意见、云大教20051 号云南大学本科实验教学管理规定等办法、云大教200627 号云南

50、大学实验技术人员管理暂行办法等学校文件与学院建设与发展规划,制定队伍建设规划, “十一五”期间,本科实验教学队伍总量稳定在45人左右,提高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比例,选聘吸引高职称人员担任实验教学工作。下一步将:l 重点选留和引进博士,每年计划选留和引进12人。l 完善中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每年派出35名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大学进修和学术访问。l 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和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l 聘请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企业的高职专家为教学实习指导教师。l 完善岗位责任与应聘解聘制度、奖惩制度,考核分配制度。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和实验技

51、术人员的积极性。3-2实验教学中心队伍结构状况(队伍组成模式,培养培训优化情况等)(1)队伍组成模式: “中心”队伍结构包括专职人员和兼职人员两部分。专职人员由长期主要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构成,兼职人员主要是各个学科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由他们负责各自团队指导本科生的创新实验、科研训练、毕业论文等。 “中心”现有专兼职人员46人,其中教授15人,占32.6%,副教授及高级实验师12人,占23.9%,讲师和实验师11人,占26.1 %,其他人员8人,占17.4;具博士学位16人(34.8%)、硕士学位15人(32.6%)、本科9人(19.6%)、专科1人(2.1%)

52、、其余5人(10.9%),平均年龄39.6岁。(2)培养培训优化情况等: 经过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支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较高的实验教学队伍。采取引进与培养相结合,脱产培养与在职培养相结合,内聘与外聘相结合,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优化实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素质。重视新选留人员的岗前培训,有计划地安排相关人员进修、学习,鼓励和支持结合本职工作继续深造,举行业务研讨会,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参与,实验课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与兄弟院校进行工作经验交流。先后派出28人次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

53、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进修、考察和学习。“中心”专职人员中,有1名在读博士生,2名在读硕士生。近两年来,“中心”选留硕士生4人,本科生1人。已经建立了明确的岗位责任与应聘解聘制度,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考核分配制度。包括要求和鼓励教授、副教授上实验课、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野外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等。在教学酬金分配上,向实验课倾斜,实验教学酬金高于理论课教学,教师指导实验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3-3实验教学中心队伍教学、科研、技术状况(教风,教学科研技术能力和水平,承担教改、科研项目,成果应用,对外交流等)实验教学中心各教学团队教师,以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

54、风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开拓进取、努力工作,始终把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作为工作的核心目标。近5年来,实验教学中心共承担2项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2项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建设项目、3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5项校级教学改革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及5项院级教改项目(详见附件10673_3_g_1),其中,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项与国家级名牌课程建设2项和校级项目3项结题完成,院级项目5项已全部结题完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见附件10673_3_g_2-3),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 1 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1项、二等奖1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7 篇,出版(主编或参编)

55、教材、实习指导书、实验参考书等10部。(见附件10673_3_g_2)“中心”专兼职教师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8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3项、省部级项目40项、校级项目4项,总经费达4225.9万元。发表科研论文204篇,其中SCI论文44 篇(见附件10673_3_g_12)。获13项科研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与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以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为标志的这些科研活动,为“中心”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外延支撑和保证,形成了专兼结合、互动发展、核心稳定、外延支撑、

56、基础厚实的教学科研体系,具有突出的技术能力和较高水平。(详见附件10673_3_g_11-14)科研与教学密切结合,是高水平实验教学成果产生的重要途径。典型事例如王若南教授主持的植物生物学实验课,基于多年的科研经历和积累,通过对该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树立实践第一的教学理念,改变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所处的从属地位。提出通过实践,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精神,培养能力和科学习惯,提高综合素质为教学目的。优化和改革教学内容,用综合性、探索性实验取代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多样性的地域优势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增加野外实践教学,请科研院所的专家

57、开展科学讲座和进行指导;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用参与式、探索式、交互式和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取代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并开设综合实践专题研讨课。全面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取代黑板、粉笔、挂图和示范显微镜,自行研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增加课外作业“观察与发现”,考试则对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考核。经过连续6年坚持不懈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0022004届生物学基地班毕业时,有近1/3同学进入到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继续研究生阶段的学习。2003届的一位同学3年修完全部课程,提前一年毕业,考取中国科学院

58、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研究生。其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了云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体制与管理4-1管理体制(实验中心建制、管理模式、资源利用情况等)(1)实验中心建制: “中心”实行由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中心”主任由学院推荐,学校任命。“中心”主任根据管理需要,推荐“中心”副主任1-2名协助主任工作,推荐人选上报学院审核批准并任命,同时报教务处备案。“中心”下设四个教学实验室,各教学实验室设正副室主任各1名,由“中心”主任选聘,分别负责各实验室的教学和管理工作;每个教学实验室成员由专兼职的教授、高级实验师或副教授、实验师和实验管理员组成。(2)管理模式:“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人、财、物统一管理调配,协调资源共享,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心”发展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和经费使用计划;组织审定与执行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并检查落实教学任务;组织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教材编写;组织制定并实施“中心”各项管理制度,按照岗位目标聘任、考核“中心”人员;组织对外开放服务。“中心”设立建设与管理委员会,负责教学实验室常规管理与设备维护,档案、公共实验设施设备的管理维护;制定“中心”仪器设备的采购计划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