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63503044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辩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人类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观点,与科学的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 在经历了从古代朴素自然观直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在,无论自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 和形式,总是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并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辩证唯物自然观是 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世界 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观,而 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们开拓思维、解放思想,进一步促进与影响新领域的探索。我们应该 将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这种互动与辩证关系的指导作用更多的与实际结合。本文

2、结合自然 辩证法知识浅论了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进步和灾难及其形成原因,指出人类应以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正确运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环境污染;科学发展观引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马克思认为,技术 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 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技术 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 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

3、展 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但也不由地让我们想到,科技给环境、健康和伦理 带来了负面影响,有的靠科研人员是无法控制的。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取得了 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然而在此同时科技 也却不断地在侵蚀和危害着人类社会。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作为哲学的核心之一,与科学的 关系是直接互动、辩证作用的。恩格斯讲过:“在从笛卡尔到黑格尔和从霍布斯 到费尔巴哈这一长时期内,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 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

4、工业的强 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然而,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系统自然观的在当今社会的适用范围与应用领域说明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 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所以,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式相辅相成,辩 证统一的。人类的智慧在科学与技术上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人们利用技术使人类的生 活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然而,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技术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带来舒适、高效、快捷和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事故 和核战争威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而当技术一旦发生失控时还会造成更大的灾 难。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然观的影响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

5、密切的联系。无论自 然观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受到作为实践的科学的制约;科学的发展 决定着自然观的形态。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在劳动中逐渐积累起关于自然界的知识。这些在劳动中 产生并以经验形式存在于技术之中的自然知识,构成了自然科学萌芽的最早形 式。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文字的发明与应用,自然知识开始以科学 最初的形态出现。但由于科学尚不发达,因而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过程 中,对于许多当时还无法用科学的知识来回答,但非常迫切的问题,普遍采取了 用宗教与神学等方式来进行补充和说明的方式。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思想 解放运动,近代自然科学蓬勃兴起,实现了自然观念上的根本变革;以

6、牛顿力学 为基础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特别是物理学 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揭示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形 式的多样性以及这些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消融了有机界和无机 界之间的鸿沟,自然界的主要过程得到了说明,并被归之于自然的原因。人们能 够依靠经验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 系的清新图画,从而使辩证自然观成为历史的必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 才能更好的与自然界沟通,发现其客观规律。在现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得到了 巨大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逐渐从上帝手中夺回了

7、人类的控制权,真正感受到了 人类的不屈与伟大由于理论自然科学的进步。就如同我们今天看西游记一样, 不同的是今天的我们不过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遗产,而在当时这却反映了一种严 肃而虔诚的象征。神学的存在大多是用来弥补当时无法用届时掌握的知识来解 释,而现在根本不需要宗教和神学来弥补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事情。因为随着科学 的继续发展,现在无法解释的时候,到将来终将被人类所知晓。科学的知识只应 该在科学的范畴之内解决。在有关科学和宗教、神学的关系方面,人类终于能够 挺起胸膛说出不需要证明大家也知道是正确的推断了。就如同人们常说,今天的 科幻往往就是明天的科学。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哲学家前进的隐喻是自然科学的发

8、展决定着哲学的发 展。无论是何种自然观,都是先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自然认识的大环境,再从中 吸取养分,经过深刻地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 观的。自然观是与自然科学直接联系的哲学思想,理应受到科学的制约。在自然 科学飞速发展的现时代,它必然会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 富和发展它的观点。二 自然观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辩证唯物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它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 提供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前提,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 供了理论依据,强调自然与社会的相互联系,认为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 学与人的科学是不能分离的,只有把自

9、然科学的发展建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上,从客观规律出发,才能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新的问题迫切需要新 的方向来处理,另一方面,在技术上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与系统自然观 的结合后,新的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就应运而生了。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对于企业战略成长以及竞争力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承担 者一些系统的设计和控制,这些系统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负责原材料、人力资 源、设备设施的生产利用。从最初的MRP (物料资源计划),到MRPII(制造 资源计划),后来发展到ERP (企业资源计划),体现着系统开放性、动态性、整 体性、层次性等特点,管理系统的行为模式与特性主要的取决于其内部的动态结 构与反

10、馈机制。系统内部及其变动主要的决定功能与行为。系统动力学从系统内 部的微观结构入手进行建模,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系统结构与行为之间的内 在关系,并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果关系式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工具之一,如果 事件A (原因)引起事件B (结果),AB之间便形成因果关系。因果关系链首尾 相连构成因果回路。若因果链首尾相接形成闭合回路则称为反馈回路。反馈回路 是自然界中和社会系统中作用与反作用普遍现象的反映与表示。常常一些原因和 结果总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结果,而结果又作用于形成该原因的有关元素, 从而使原因又产生变化。这样就形成了反馈回路。应用这种系统自然观的动态与反馈机制,产生了一种先进的

11、生产模式 JIT。 JIT 以最终用户的需求为生产起点.强调物流平衡,追求零库存,要求上一道工序 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进入下一道工序。 组织生产线依靠一种称为看板的形式。 即由看板动态反馈下道向上退需求的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关键在于能够传递 信息)。以上说明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如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影响与作用。一个进步的科学发展模式不但会加深对科学及其发展的某 些主要特征的认识,而且会有助于从事科学研究、进一步去探索自然规律,从而 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模式在科学认识和实践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任何一 种自然观在其刚诞生之时,都是促进当时科学等方面学科的发展的。就对

12、于科学 研究和人类发展的贡献来说,还没有哪一种自然观能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相比 的。三 科学技术对自然的破坏从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开始,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 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 20 世纪自然科学的新成果的大量涌现和广泛应用, 使得科学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显示出新兴科技无比恢宏的发 展前景。科学技术作为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改造着世界,创造着巨大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如今,科学技术作为改变世界的主导力量,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了更加明显的基础性和带动性作用。这正是科学技术的伟 大力量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科学技术

13、带来的不仅仅是正面的影响,在积极推动 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伴随而来的也有巨大的危害性: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 方程式” 的发现,原子物理理论的发展,使人类掌握了核能技术,但也带来了广 岛和长琦的核灾难,人类第一次具有了自己毁灭自己的能力;石油勘探技术的发 展使得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可也带来了太多的战争太多的纷扰;生物技术 的发展使得我们具备了以前由上帝垄断的创造生命的权力,可这也带来了社会伦 理的紊乱;现代工业飞速发展使得生态问题日益尖锐,非再生资源的枯竭使资源 形势越来越严峻更为严酷的是,现代科技在给我们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和行 为方式的改变的同时,带来的负面问题似乎越来越让我们难以承受,

14、越来越让我 们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生存困境,甚至不得不付出成倍的代价,才能平复那些提 高和改善背后的塌陷和毁损。试想,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人类终将毁灭于自己手 中?通过下面的分析让我们进一步认识: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 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 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水污染是指水 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污染等方面特性的 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 的现象。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污染物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

15、以致破坏生态系统和 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 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 活的现象。放射性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物料、人体、场所、环境介质表面 或者内部出现超过国家标准的放射性物质或者射线。例如,超过国家和地方政府 制定的排放污染物的标准,超种类、超量、超浓度排放污染物;未采取防止溢流 和渗漏措施而装载运输油类或者有毒货物致使货物落水造成水污染;非法向大气 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等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也在增加,特别 是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成

16、为世界各个国家的共同课题之一。由于 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类不断的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但由于大气、 水、土壤等的扩散、稀释、氧化还原、生物降解等的作用。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 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 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 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

17、破坏就是 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这种由环境污染衍生的环境效应具有滞后性,往 往在污染发生的当时不易被察觉或预料到,然而一旦发生就表示环境污染已经发 展到相当严重的地步。当然,环境污染的最直接、最容易被人所感受的后果是使 人类环境的质量下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例如城市的 空气污染造成空气污浊,人们的发病率上升等等;水污染使水环境质量恶化,饮 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引起胎儿早产或畸形等等。严重的 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 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

18、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 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 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 突出表现。特别是空气污染近年来呈现加剧的趋势,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 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一氧化碳、氟化物、铅及其化合物,这些 污染物都是人类的发展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四 用科学的自然观来指导人的实践所谓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 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 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

19、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 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 界的变化。自然观是人正确认识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理念。当 前社会普遍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严重破坏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关系,经济 全球化、竞争全球化又大大加剧了环境恶化的程度、加速了环境破坏的速度。我 国在完善科学发展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等方面, 也需要建立起科学的自然观。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 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 史

20、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入阶级社会以来 ,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 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 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 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 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 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人类作为地球上最高级的理性生物,具有自我调节以及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 与自然关系的能力。在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前提

21、下,按照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采取一切必要的手段,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的负面效应限制在一 定范围内。首先,必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生面对日益加剧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面 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 , 我们只能得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处于畸形和病态 中的结论,要消除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异化关系,彻底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必须 摆脱生产力标准的束缚, 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根本标 准。其次,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实行资源开发与节约并 举的方针,把解决浪费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合理、综合、有效的 利用现有资源,开发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枯竭的稀

22、缺资源。同时还必 须研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建立完善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逐 步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制度,利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自然资源。再一个就是必须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按照马克思的自然观, 要消除人 与自然的异化关系, 首先要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在当今社会, 解决人与 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平机制。真正建立健全和 完善社会公平机制, 逐步解决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异化问题。同时,还必须要倡导 和建构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观和消费观。最后,必须以和谐为主要特征构建社会主义。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 价值追求, 同时也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

23、的客观要求。树立新型的科学的自然观,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使得人 与自然的和谐等问题的认识从技术层面、生产层面上升到哲学层面;能进一步协 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导人的社会实践,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协调,使自然的 生态保持平衡状态,为人类的长久存在和健康发展铺就环境条件和奠定物质基 础。同时,也能正确理解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 友好型社会”的概念和目标,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使得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发展更加科学、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五 科技时代需要科学发展观发展观是从哲学的角度对发展的解释,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总的看法

24、和根 本观点。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的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人类的退步,人类文明 的光辉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闪烁。科学技术的发展亦当如此。恩格斯也曾这样 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利,自然界将对我们实行报复。”控制论之父、美国科学家维纳在其控制论 一书的序言中也说道:“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为善和作恶的巨大可能性”。伟人 的告诫,不是要阻拦我们探索的脚步,相反,是在提醒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在回 首灾难的同时,我们要牢记血的教训,杜绝下一次同样事件发生。我们不能因为 遭遇灾难而缩手缩脚,犹豫不前。虽然技术的负面效应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 的灾难,但毋庸置疑的是

25、,技术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阶梯,技术进步让人类生 活发生了质的飞跃。虽然科学和技术的双刃剑功能从客观意义上说是必然的,不 可能彻底消除,但我们在进行科学技术活动时能够尽量规避和抑制其负作用。科 技只是一种手段,而不应是主宰,人类作为科技的掌握者,应正确利用科技的力 量,尽量规避和抑制科学技术的负作用,让科技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只有合理使 用科学技术,将科技运用于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人类物质及精神的丰富与塑造、 对真理永不停息的追求,才能使生活更美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把科学发展观概 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内涵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 以人为

26、本;二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逐步满足人的多层次 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据、发展的目的。以人为本 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回答怎样发展 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公认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 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是一个涉及经济、 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特别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永续

27、利用对发 展进程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和前提,以资源的永续利 用和生态环境良好为标志,以经济增长为主导和保障,鼓励经济持续增长,以社 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 结论自然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观是科学发展史上的灯塔,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又制约着自然观的内容与 形式。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根植于科学技术水平与认识自然水平的大环境中,从中 吸取养分,经过深刻的思考与提炼,进而产生出于社会大环境相适应的自然观。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以科学的新成果和自然界的新问题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然 观。系统工程的发展,为新领域

28、的探索提供了各种模型与依据;其动态与反馈的 机制,促进管理科学生产方式的发展。在研究学习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到的自然 观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利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认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 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 人类的自然和科技的发展,科技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并绽放出 最美丽的光彩!参考文献1王友珍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及其当代价值N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林德宏自然观的变革J.江海学刊,20063陈学明.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94吴国盛追思自然:从自然辩证法到自然哲学M.沈

29、阳:辽海出版社,1998.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559丁长青自然辩证法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 116.7汪应洛.系统工程M.西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98106.8石国进.论自然观的科学基础J.北方论丛,2001,4.9范岱年.P.A希伦和诠释学的科学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1.10宋芝业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发展模式比较J.理论界,2005,8.11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2罗素西方哲学史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3路甬祥.21世纪科技发展展望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0 (2): 4-5.14贾玉树,陈北宁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 (1): 4-8.15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5061.16许志玲.如何进行精益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198.17张莹利.从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看中国的生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7,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