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

上传人:daj****de 文档编号:163464082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路名文化 路名总结(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对地名来历资料的筛选总结归纳五味十字:中药讲求酸甜苦辣咸五味,顾名思义,五味十字就是原来卖药的地方。虽然五味什字叫“什字”,它并非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实际上只是个东西向的街道。其得名 为“五味什字”相传是有段小故事的。话说明清两代直至民国初年,这条街道曾开设过众多药铺,生意非常兴隆。比较著名的药店 有“藻露堂”(创办于明朝天启二年,即公元 1622 年。该店以妇科良药“培坤丸”享誉省内外), 复元成、树仁堂、万年堂等。因我国医药自古讲究“四气五味”, “四气”即春、夏、秋、冬四 时之气, “五味”指“甘、辛、酸、苦、咸”,街道因此而得“五味”之名。由于风云变幻,市场 兴衰,至今以上中药铺多已不

2、在,就连“藻露堂”也迁离了原址。这与当年每逢正月十五前后, 五味什字各家药店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争艳斗丽,一时观者如云的景象相比,大相径庭。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的重点中学西安市第六中学原是“中州(河南)会馆”旧址。另外,该条 街道上路北还曾建有安徽会馆,路南还有江苏会馆、山东会馆、湖广会馆等,实际上用现在 的话说,会馆相当于这些地方的驻陕办事处。可想而知五味什字昔日的繁华景象。二学街:位于文昌门内西侧之南。东起柏树林西至书院门。唐代这一带为太庙,唐末太学迁至此。前院为孔庙。宋金时唐太学改为京兆府学,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学和管理考试的机构贡院 及管理人事的机构提举司相邻,表明府学明确的目地性

3、。县学是县级学府,始于宋金。明代前长 安县学在西关,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县衙西侧,万历九年移于府学西侧,今县坡巷,明成化七 年移府学东侧。后来门前形成三条南北小街,称为府学巷,长安学巷,咸宁学巷。此街因北侧有 此三学,改称三学街。唐代的孔庙即现在的碑林。书院门 位于南门内东侧,东至安居巷接三学街。明万历七年间,学者冯从吾,因与阉 党斗争失利,辞官归里,在宝庆寺讲学。后在街北侧建立关中书院,为当时陕西的著名学府。 后为阉党所迫,书院尽毁,冯从吾在此坐两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规模修建。现为西 安师范学校,遗址保存完好。此街因在书院门前而得名。于佑任曾住32号。西口有唐宝庆 寺华塔。 1991年

4、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风格建为文化旅游街。详细介绍: 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已经有很久了,一 千多年了。这一千多年改变了很多东西,比如说西安已经不再是首都,又比如说,以前西安 是八水绕长安,只剩下几条干涸的河床。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 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 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 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是一个明代的叫

5、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 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 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 中书院。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 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次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 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 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 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

6、、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 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 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 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 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 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漫步在 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 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

7、书院的 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 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 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 省的最高学 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关中地区明代以后的历届科举考试都在这里进行,应试者就在这条街上食宿,温习功课。解 放前,书院门经过几百年的风霜雨雪,两旁的酒肆、茶房、店铺已荡然无存。房屋破败、街 容陈旧,与近在咫尺的碑林博物馆极不相称。1990 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 本完成,当年十月,书

8、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 浑然一体。于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幅楹联便也名副其实。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 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不异在此挑烛功读,孜孜发奋。他们留 下了书斋、留下了学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 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西羊市街东临北院门,西临北广济街,东西长400多米。它是西安城内一条传统的历史古羊市街,具有600多年历史,元朝时即已形成,最早叫羊市,以进行羊只和羊肉交易为主。目前西 羊市已经形成了东段旅游服务

9、商业,西段原住居民、原真生活区的格局。居民以回族居民为主, 有着浓郁的伊斯兰文化传统。广济街:为唐长安城承天门街的一段。宋长安志有承天门街东西广百步,南出皇城之朱雀门 曾是长安最宽的大街。元代称药市街,为中药集散地。明清时,北段称南广济街,南端称五味十 字,以中药配方重视酸甘苦辛咸五味而得名。民国初年为银号钱庄集中地。红埠街:隋唐时为皇城由北向南的7条横街的第一横街南侧,前条土城巷是第一横街的北侧, 当时街宽三百步(1984年唐城考古勘测队实测为440米),是唐长安城东西交通主干道,也是长 安的中心广场,凡皇帝登基、改元、大赦、出征检阅、凯旋,皇帝登临承天门,此街则千官序立, 万民唱和,旌旗挥

10、舞,盛极一时。唐末895 年,在藩镇王行实、李继鹏等争夺的战火中承天门焚 毁,两侧城墙土埠于高温中被还原成红色,后得名红埠街。 1966 年改为红卫街中段, 1972年恢 复原名。等驾坡:等驾坡在一土坡之上,相传当年秦王李世民登基后一日出外游玩突然一只猛虎出现, 秦王马匹受惊慌不择路,秦王马快百官追不上,于是派出快马四处寻找,百官在 一高坡之上四处了望等候圣驾。3日后快马才寻的圣主归来而百官3日来不曾离坡,次后这个地方就叫等驾坡。天坛路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路上真有一座天坛,只不过已经被大家遗忘了,西安天坛的真正名字叫“圜丘”, 一千多年前的史书中都这么叫它,而把祭祀上天的多层圆台形建筑称作“天坛”

11、,则是明清的事了。 虽然名字不同,但西安圜丘却是北京天坛的老祖宗。西安圜丘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 590 年),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 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一千年,从隋初到唐末,圜丘沿用了 314 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 21 位皇帝都曾在此进行过隆重的祭天礼仪。西安圜丘共有四层,而 北京天坛则只有三层,所以, “无论从规格级别,还是历史年代来看,西安天坛都无愧于天下第 一坛称号。”景龙池:在东关鸡市拐往东,路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巷子。它南接柿园路,北抵长乐坊。巷中路东, 一条石雕巨龙跃然腾起,似乎就要飞离地面。雕像栩栩如生,像在告诉人们,这巷子便是景 龙池了。现在看来,景龙池与附近

12、巷道并无二致。然而,要是穿越到一千多年前,这一带的景致与现 在相比有天壤之别。在遥远的唐代,景龙池指的是一片广阔水域,碧波荡漾,繁花点缀,四 周绿树环绕,湖光景色宛如仙境 景龙池历史久远,有过隆庆池、井龙池、龙池、兴庆池等等名称,这些,都要从唐代说起。 据一些史料记载,在武则天统治时期,此地有一口井溢出水来,加上雨水积涝,在隆庆坊低 洼处形成大水池,池面数十顷。因为地处隆庆坊,所以叫做隆庆池,又因是井水溢出,还被 称为井龙池。到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池水日益丰盛,面积愈加扩大, “占地数顷,深数丈”。 池面形成后,有传说称池中常有云气,间或有黄龙在其中出没,被人们视为奇观。所以这池 水,也被叫做龙

13、池。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龙往往都会与皇位产生联系,这里也没有例外。那么,从这里跃起 的黄龙,又被附会为哪位皇帝呢?武则天大足元年(公元701 年),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 睿宗)的五个儿子宁王宪、申王、临淄王李隆基、岐王范、薛王业等五王从幸西京,被赐 宅居住在隆庆坊一带,后来,李隆基登上帝位,故而,这里的黄龙就被人们视为唐玄宗李隆 基当皇帝的预兆了。景龙池也因为“五王子宅”得名“五王子池”。对于这段附会, 71 岁的西安 市教育局退休历史教研员封五昌老先生表示,这只是统治者用以证明自己是真龙天子的附会 而已,不过,时至今日,这番神话色彩的描述反倒常被人们传说。公元712 年,李隆基登基称帝。其

14、他四兄弟纷纷献宅为宫,搬离隆庆坊。为避玄宗名讳,隆 庆坊遂改称为兴庆坊。开元二年(公元714 年),李隆基开始在兴庆坊修建兴庆宫。作为唐 长安城三大宫殿群之一,兴庆宫位于长安外郭东城春明门内,总面积1.35 平方公里,它的 范围,东至今仁厚庄与理工大西部,西至今兴庆西路,南至今咸宁西路中段,北至今东关长 乐坊路南。也就是说,在那时期,如今的景龙池正在兴庆宫内,是兴庆宫内重要的水域景致, 又叫兴庆池。关于此,西安地名专家葛老先生强调,唐时兴庆池,和现在兴庆宫公园里的湖 水地理位置并不完全相同,现在兴庆宫公园的湖,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公园时人工挖的, 要小很多,而唐时的兴庆池应该要靠近现在的景龙池

15、一些。那么景龙池一名,是什么时候的叫法呢?为此,我们请教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张永禄。 张教授查阅资料后说,景龙池也是唐代即有的一个名称,这点可以在元代人骆天骧类编长 安志里找到依据。在其卷三,有一首唐开元时期起居郎(官职名)蔡孚的龙池篇,里 面说:龙池“改为景龙池,语讹为九龙池”。由此可见,景龙池也是出现于唐代的名称之一。 至于它的由来,通常有两种理解:一是由“井龙池”同音字雅化而来;其二是因为该水域是唐 中宗在位时水面扩大,所以从其年号“景龙”而来。“所以说是先有景龙池,才有兴庆宫的。”作为景龙池附近的老住户,封老先生感到格外骄傲。 据他介绍,相传,龙池之中种植着大量荷花、菱角等植物,池南

16、岸还种有可解酒性的醒醉草, 醉酒者闻后即醒。虽然名称众多,但从清光绪十九年的清西安府图上看,最后保留沿用的是“景龙池”三个 字,而且在这个时期景龙池已经是一条很明确的巷道了。巷口还留有兴庆宫遗址 看到这里,人们不禁好奇,曾经“占地数顷,深数丈”的一池碧波什么时候起不复存在了?对 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了解到这片水域形成之初,是井水外溢、雨水积涝所致,但一开 始规模有限,池水的日益滋广,主要是因为后来引龙首渠水灌入之故,同时龙首渠从浐河引 水至皇城和大明宫太液池,也使得长安城地下水水位提高。 张永禄教授介绍说,唐中宗李显在位时,曾在那里游玩,“隆庆池结采为楼,宴侍臣,泛舟 戏乐”。等到开元二年

17、后,景龙池的水域面积已达18 万平方米,是兴庆宫的重要景致。然而, 到了安史之乱之后,兴庆宫失去了其政治活动中心的地位,唐末战乱,长安城被毁,兴庆宫 废弃,景龙池引入的水源断流,池水随之干涸。不过,到了宋真宗时期,又从龙首渠西渠引 水灌入,景龙池水域重新恢复,池边景色也在此基础上得到一定修复。从那时起,昔日的皇 家宫苑开始变为公共园林,成为文人骚客喜爱流连的休闲活动场所。这样的状况在之后的元 代、明代都一直延续。直到清代,由于引水渠废弃,景龙池再次干涸,昔日风景区变成居民 区。沧海桑田,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后,景龙池这个称谓所指的内容从皇家宫苑里的一池碧水 变成了人们对一处地方的习惯称呼。西安

18、骡马市西安骡马市是西安著名的商业中心。主要由五条巷子组成。步行街骡马市步行街作为西安地区第1条商业步行街,全长共612m,宽26 m,占地4. 53 hm2, 总建筑面积25万川,营业面积达7万川。骡马市步行街从长度上讲,北接东大街,南连东木头市,全长612m,距离适宜,作为步行 街基本符合人们游行逛街的习惯和承受范围。从宽度上讲,骡马市并没有横向铺开,范围有 限,所以骡马市的形状是一个狭长的长方形,而骡马市的商业则在这一片狭长的地带里纵向 分布,以立体的布局弥补横向布局的空间,所以骡马市的规模除了占地面积,还应考虑地下 和多层的建筑面积,所以骡马市的规模较大。历史发展1. 骡马市源于唐而得名

19、于明 此街原为唐长安城少府监所在地,唐末以后渐为居民坊巷。唐代的时候,这个地区叫“耳窝 坊”。盛唐的长安城,置 110 个民坊,其中官府专门设“东市”和“西市”两坊,进行商业交易。唐 末国运衰落,都城东迁洛阳,长安城内的皇城筑为新城,皇城少府监处渐成为居民坊巷,元 朝时称为太平坊。 注 4 明朝时因东门大街贯通和钟楼东移,使原来聚集在西大街的商 业中心逐渐东移到以钟楼为中心的商业圈。所以靠近钟楼又接口于东门大街的骡马市街市也 逐渐形成。1369 年,明朝大将徐达攻克元奉元城,随即改名为“西安府”。这也是古都西安发展史上首 次出现“西安”这一名称。明朝为加强戍边,将西安府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军事重

20、镇, 因此 对城池进行扩建,东城墙和北城墙各向外延伸出三分之一,即形成今日西安城墙的规模。城 内将原五代、北宋、金、元相沿袭的唐景风门街,随东城墙外移而向东延伸至新东门长乐门, 改称为东门大街。特别明万历十年 (1582 年 ) 又将钟楼由西大街广济街口向东迁移到今 址,从而形成了以钟楼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辐射四座城门的城市格局。 骡马市街市 的形成应是在明万历末期。明西安府城图有记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 年) 的时候,到处是牲畜交易市场,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文献,据此推算,骡马市这条古老街道 的名称,。明朝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记中曾有十分生动的描述:“河以西为古雍地,今 为

21、陕西,山河四塞,昔称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 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在明朝,由于实行“以茶 易马”的戍边制夷政策,陕西边防地区犹如今天广东的深圳经济特区之初,能享受一些特殊 优惠政策。如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陕西茶易西番马, “用汉中茶三百万斤,可得马三万匹”。 所以陕西商人以陕西为中心,奔走于西北、西南,输茶于陇青,贩盐于淮川,运布于苏湖, 销烟于江浙,号称“陕西商帮。 ”注 6尤其骡马交易,据明臣奏议卷十马步升:巡抚 事宜疏记载,明弘治年间,有陕西、河南客商,贩卖骡马,每年约有数万匹,俱从潼关经 过,然后到河南、山东一

22、带销售。2. 清代至新中国成立据清康熙元年(1662年)西安府咸宁县志记载:城内有粮食市,今在四门牌楼; 骡马市,跌水河东; 注 5 羊市,县治东; 木头市、方板市,开元寺东;瓷器市、鞭 子市、竹笆市,具在鼓楼前; ”之后清乾隆三十九年 (1774 年 ) 的咸宁县志 县治东路 图,更是标出了“骡马市”街名。到清光绪十九年(1893 年),中浣舆图馆测绘的清西安府图中,骡马市已赫然为“骡马市 大街”。其时之骡马市大街,南北走向,北接口东门大街,南抵东木头市街,长360 多米, 宽达 30 多米,街道两旁栽有拴牲口的木桩,还有骡马店,为远路客商栓养牲13 1900年(即所谓庚子年,就是光绪26年

23、)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尸体纵横首都街衢,圆明园的 火光直冲霄汉。这时慈禧这个暴君仓猝挟持光绪皇帝经热河绕道山西,于1900年10月19 日西逃到西安。住入北院门巡抚衙门内(今西安市政府)。当时正是旱、蝗大灾的年代,陕西 饥民超过300 万。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位“慈悲为怀的“老佛爷”装出假惺惺“爱民如子” 的样子,下令在“尉迟宫设粥局,放舍饭,每人每日仅一瓢小米稀饭。偌大的西安城,仅此 一处,因而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将狭窄的小巷子,挤得水泄不通,饥民常为一瓢稀粥,在 争先恐后,吵闹声中,花去整整一天时间。就这样,黑心的主管官吏,除直接克扣粮食外, 且为了节省燃料以中饱私囊,竟将石灰掺入锅中,表面看见锅中冒泡,实际锅并未开;如此 害得许多饥肠辘辘的饥民,喝粥后上吐下泻,胃肠溃疡,导致穿孔,好多人在疼痛难忍及脱 水状态中,眼看着一个个一命呜呼!商业步行街的东北侧原南柳巷小学 (已拆除重建纳入整体建筑中)清朝末年人们称其为尉迟 宫,是唐朝开国元勋尉迟敬德的府第。当时陕西大年荒,慈禧太后曾在这里放过舍饭。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