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63399269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6.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模块2帖子:三维目标孰轻孰重教学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那就应该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如果教学内容是一堆糙石,教学目标是最后的作品,那么学生就是雕塑家。雕出什么样的艺术品,取决于糙石的形状,材质,还取决于雕塑家的灵感与天赋。因而具体到教学中,不应是三个目标并重,一成不变,更不应所有的学生制定出同一的目标。否则的话教学就会陷入一潭死水,毫无生机。 鉴于对三维目标的认识,我认为美国的这个灰姑娘教学案例非常成功,因为这节教学内容比较简单,所以该老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目标作为重点,引导生明白如何做人、如何多角度评价人,使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该节课其他两个目标也有体现:例如通过问题引导达到

2、理清情节,完成认知目标;教学过程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了学生的说、学、思。让生在快乐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学会做人。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三维目标主次分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以认知目标为重点,强化知识忽略过程,只求成绩把情感目标永远放在末位的局面。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在动荡不安的世界大局下,我觉得情感目标在今天这个社会首当其冲应放在首位,如果学生的价值观正确了,自然就会正确对待学习,就会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其他两个目标何愁不能实现。 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坚持把情感维度目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比如教学高一必修1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我就让学生把日本与我国进行对比,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又

3、让学生从经济、文化、交通角度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决心赶超日本。最终以情感目标为主线,认知目标为辅线贯穿整节课。整节课学生活跃,既受到教育又很好的掌握了知识。模块2回帖:同意这位同行的看法,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去享受学习的过程。“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灵魂,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共同构成课程目标。另外三个维度之间相互支持,有机整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课堂成为有生命课堂,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吃透教材,准确的确立三维目标,深入挖掘教材的智趣因素,灵活地组织教材,并事先了结学生们已经

4、具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到成竹在胸,心里有数。密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 我认为三维目标没有孰轻孰重,他们是课程内容的反映,是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有的课程侧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有的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样有的课程注重情感态度的教育,想让同学们体会课程的灵魂。老师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及时调整,让课堂成为目标落实的基地。我同意你的观点。灰姑娘的故事教学中,学生从中学到了知识,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提升。你的地理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产生了为国做贡献的决心。模块3帖子: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在政治教学中的运用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学手段

5、的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多媒体技术正大量引入教学领域,但是在提倡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决不是要否定传统的教学手段,二者在教学中应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传统教学以知识传递为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不够,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评定都实施严格的控制,教学过于程序化和模式化。但传统教学也不是一无是处,它简单方便,不需要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投资少,可直接讲解,省掉学生探究的时间,特别是对需要记忆和熟练技巧的问题很有效。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6、,可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引起注意。但它对某种特定的教学也不可能是处处适用的全能媒体,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应有机结合。 在平时的政治教学中,我在制作课件形象地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让学生们对重点知识进行反复记忆。例如,在讲解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时,我提前搜集一战、二战相关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战争的壮观场面,学生有了感性的认知后,我重点讲解和平与发展等重要知识点,并让学生们根据知识框架反复记忆,效果很好。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二者有效结合可弥补彼此的不足,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应从实际出发,合理选择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模块3回帖:现代教学媒体产生的教学效果

7、确实很大,而传统教学媒体的教学效果也不错,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才有效,毕竟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注重现代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的优势互补。同意田老师的观点!要依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考虑,是否适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也并非哪个人都会用多媒体教学,也并非有了现代媒体就不需要传统媒体了。两者要有机结合使用,否则现代媒体使用不当还不如不用同意张老师的观点!教学媒体只是一种手段,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千万不要为用而用,流于形式,或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模块4帖子:课程资源积累,让教学尽善尽美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

8、理念。这就要求每位教师,由之前的教师教、学生学,变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角色。 这就向每位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每位老师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课程资源的积累则可以更好的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帮助。 我在短短一年多的教学中,是这样进行资源积累的。 教师教学用书是最好的教案。在讲授新课前,我会认真的研读教参,里面的教材解读是对课文更深的挖掘,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则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我所在的学校每周三下午是年级组文科大教研活动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可以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同时,他们也会指出我们这些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欠缺以及努力的方向。前辈宝贵的

9、教学经验无疑是最珍贵的课程资源积累。 仅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平时我还爱浏览一些优秀的网站,像什么百度文库、小小网、豆丁网、中学教案课件网等等,我都是它们的常客,获益颇丰.通过这些网站,可以吸取精华,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同时,博客也是教师交流的平台。在上面,有老师的教学随笔,箴言,教学方法等。 每位教师都有不同的课程资源积累的方法与途径,但大家的共同目的都是希望这些积累可以为教学服务。总之,“凡是能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是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树立了新的教学资源的理念,勤于动脑和动手,加之国家不断的大力投入,我相信,收集教学资源的渠道会更通畅,更宽广,使我们能够更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凡是能

10、够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资源都是教学资源”,只要我们树立了新的教学资源的理念,勤于动脑和动手,加之国家不断的大力投入,我相信,收集教学资源的渠道会更通畅,更宽广,巧妇再也不用为无米之炊发愁了模块4回帖:同意张老师的观点!教学资源的收集和积累任重道远,其中也难免困难,譬如仍以学分衡量学生优差的现状使得教师疲于知识的落实与巩固,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许多社会实践的机会。许多好的教学资源甚至没机会发挥它们的应有价值。我们教师也只能尽力而为。我在高中教政治是菜鸟一个,平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收集政治教学资源:1、成套收集高中政治教案书 我收集的教案书有鼎尖教案、课堂教学全程设计与评价、高中优秀教案志鸿优化高中同步

11、测控优化设计。我认为每套教案书都有自己的风格特点,在使用时可以互补优势,这样可以博采众长创造出自己满意的教案。 不过目前我觉得这样成套收集教案开销比较大,学校不给报销啊,心疼!我想,要是以后能找到类似的成套电子书也可以,E书总算便宜一些。2、收集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 我特别喜欢北师大附中梁侠老师的讲课风格,她本人也是高中政治的学科带头人,我会将她得讲课实录全部收集到收藏夹中得“梁侠老师”中,这样方便观看,随时可以添加新收集。 类似于“梁侠老师”的文件夹我还建立了“优秀政治实录”用以收集其他优秀教师的优秀课堂实录。 我觉得这个办法简直好的找不到缺点,反正我受益良多哦,所以强烈推荐。3、收集报纸 我

12、订阅过人民日报,每个月末会将本月的日报装订成册这样方便查找。 这样好是好,可以说“大而全”,可以提供连续性的资源,内容具体,导向明确。不过这种报纸天天有,体积庞大,十二个月下来,我的书柜里挤满了旧报纸。我发愁新报纸往哪放呢? 所以我考虑,下一步,我得改订半月谈了,少而精,方便案例抽取,体积也小。我可以到学校阅览室阅读人民日报,有能用的地方,摘抄或复印,更好一些。4、通过教研活动向其他同事学习 学校每周二下午又教研活动,我们几个政治老师会一起讨论问题,我有一个教研记录本,会记下这些问题,特别是他们的看法。 当然了,别人的月亮不一定圆,我就取其精华。在听的过程中不中听的,荒唐的我就不记了,久而久之

13、,我的记录本也成精华帖集锦了。5、收集各类考试题 学校一月一考,我会将试卷备案。有时候也上名高中网站上找一些他们用过的试题打印出来,按学年、月考、单元练习分成三类。装在经济类、政治类、文化类、哲学类四个文件袋中。使用方便。 但是,政治学科时效性很强,材料容易过时。所以,哲学题可以长久保存,其他类太过时的练习就得抛弃了。还得抛弃的及时才行。6、记录教学反思 我有教学反思笔记本,如果哪天上课我受了刺激,感觉有某些问题,我都会记录,像写日记。回头看看,有很有启发的。 但是我现在认为,光有自我的思考远远不够。要是能针对我的问题有个“专家点评解决”就好了。所以我想,我应该把我遇到的问题上百度提问,请同行

14、答疑,或者上教育网站,咨询专家,记下他们的点拨方案。这样我再回顾的话,意义就非同凡响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收集资源的途径,以及在收集中遇到的问题和我个人的解决方法。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也就这么多了。模块5帖子:多媒体课件使用刍议我看了“模块五案例材料”中的三个案例,心里说不清是啥滋味,总之,一句话,这三位老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都差强人意,令人感到遗憾万分。 “案例一”时分公开课,我认为教师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图片化”,用的多而且滥,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也没有把握教学的重点。 “案例二”统计公开课,是教师忽视了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之一:课件的可控性,致使出现问题后,一时无法处理,这样的问题

15、反复出现,可想而知,不但教学任务完不成,而且整堂课只好以失败告终。 “案例三”连加,连减,是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的考虑不周造成的失误,试想:课件中“小朋友手中的5个气球”不是“一起在天空中消失”,而是“消失了2个”,一会儿又“消失了3个”,还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吗? 由此我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的思想误区,千万不要错误的认为:只有使用多媒体课件,才能体现教育思想的先进;课件囊括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课,才叫多媒体课,要懂的课件不是电影,一放到底,徒劳无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能够取代实际操作。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一定要体现科学、实用、可控、有效。而不是图片的堆砌,不是花哨热闹的表演,更不能用强烈

16、的视听刺激,来达到预设的理想境界。事实上结果也是南辕北辙。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既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它应该操作简单、方便、有实效。始终把解决教学问题放在第一位,同时,它的使用应须臾不离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而不是单纯、孤立地运用,否则,那和看电影有何区别?模块5回帖:同意张老师的观点!对于多媒体课件来说,它只是呈现知识、传递知识的一种载体,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课堂的全部。对于它的使用,要适用于课堂,适用于学生,适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才能使多媒体课件的作用真正得以体现。 同意潘老师的观点!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很多,但也要看你会不会用,用的是不是时候,用的到不到位,如果用的好事半

17、功倍,如果用的不好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在教学中,我们要汲取这些教训,合理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真正服务课堂教学。模块6帖子:什么是一堂好课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常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考什么是一堂好课?记得一位专家在公开讲座的时候说过,这么一段话:一堂好课应该是有意义、有效率、有生成性、是在常态下真实的课。仔细思考这段话,讲的非常正确。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又是非常清楚,好课的标准其实是没有定论的,只要教师能通过多元的教学形式,理清教学思路,关注学生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并且关注边缘全体,最终实现和谐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发展,这就符合了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 我认为这个案例就是讲述了一堂

18、有些缺陷的好课。一堂好课并不是不允许有一点缺陷,因为没有一个教师在学校过程中不犯一点错误,即使他是非常优秀的一名教师,真实感更是一名教师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的课堂内容,如果弄虚作假,首先让学生在学习做人方面就受到了不好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识固然重要,但做人更重要,如果一名教学为了公开课效果好,公然在教学过程中作弊,这是非常不正确的做法。 不管案例中的这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犯错,至少,他呈现了真实的教学过程,让我们听课的人能感受到学生在学习热胀冷缩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接受过程,也让我们能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是,这堂课的缺陷就在于教师没有对结尾

19、处的错误结论进行补救,也是这堂课的败笔之处。模块6回帖:一节课教师不管使用了什么样的好教学方法,最终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才是教学的目的。虽然新型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过程,但过程也是为了结果。假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达到教学实效,也不是一堂成功的好课。“究竟什么是一堂好课呢?”这确实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但是李老师的观点简单明了,又很实际,我很赞同。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汲取经验、找到不足,只有深入了解学生,认真研读教材,才能上好每节课。模块6帖子:看了案例中罗老师的课,我同意这堂课是一堂“失败”的好课的观点。 纵观那些 “公开课”也好、“观摩课”也罢,观其实质,与罗老师的这节课

20、相比,我认为这些所谓完美的课未必是好课。这样的“好课”意义何在?他们为了作秀,为了表演,或者说为了什么人的什么目的,要劳烦多少人为其试教修改奔忙,甚至耽误学生的课程去准备,折腾来折腾去也就得益少数人,害苦多数人,更重要的是害苦了学生。而最终也只能落个中看不中用的名声吧。 话说回来我个人认为罗老师的这节课失败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堂课准备不充分。 这堂课自然课临时安排给教数学的罗老师就是个错误,临时安排一节课没错,而“自然课老师胃病急发了,我叫罗吉老师顶上。”就错了。这是对听课者极为不尊重的,罗老师教数学的,他对数学教材可能熟悉,但是对自然课就不一定熟悉了,即使他懂自然知识,也不一定懂自然课

21、该咋上,不一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所以也就谈不上既备教材又备学生了。所以很明显备课不充分。表现在: 一、备学生不充分。罗老师没有弄清学生的知识状况,如不知道学生不明白体积、液体、热胀冷缩等概念,他们知道有红色的液体、可吃的液体、可燃烧的液体但不一定认为有酸味道的也提了;不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状况,如在日常生活中,液体受热或受冷时体积的变大或变小学生并没有过多的经验,而老师也没列举出例子来给学生补充。 二、备教材不充分,导致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学生回答水位上升的原因“是烧瓶里的热空气把水挤上去的”,之后罗老师说:“烧瓶里明明装满了水,怎么会有空气?”,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自然水里面肯定是有空气

22、的,否则鱼虾怎么在水中生存?学生说“水下降,是因为下面烧瓶变大了。”罗老师则说:“烧瓶可不是气球呀,想大就大,想小就小。”这又是错误的。大多数物质都是会热胀冷缩的,烧瓶也会热胀冷缩。可见,罗老师的解释存在知识性错误。知识性的错误比方法上的错误更可怕。 三是备实验操作不充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想到能吃的、燃烧的液体,还要想到各种颜色的液体,还要想到各种味道的液体,才能使实验做的更具示范性,不至于使学生产生错觉。如老师在做水的实验时用红颜色,在做酒精的实验时还用红颜色,结果使学生误以为只有红色的液体才会热胀冷缩。 其次,驾驭教学的能力还要有待提高。 罗老师在做实验时,遇到这一情节,“水增加了,是

23、水的质量增加了,还是水的话到了嘴边,她又咬住了。显然她不愿意说出水的体积增加这几个字。”其实这时候如果老师适时的讲体积这一概念给学生讲讲 ,会给后面的教学带来好多方便的。罗老师却安排了5分钟的讨论时间,学生在不知如何回答的情况下讨论,既浪费时间,又可能误入歧途。罗老师在学生对问题回答不出时,不会变换方式去解决,而是自己直接说出了答案:“水上升,说明水的体积增大了。”在学生不理解的情况下说出了问题的答案,并且突然出现体积一词,学生听得懂吗? 由于以上的准备不足,才导致教学任务没完成所以说是失败的课。但是也有成功的一面,主要表现在: 第一,这是一堂真实的常态下课,实实在在,没有做绣。学生想说什么就

24、说什么,没有课前安排。 第二,教师的观念是新的,老师力求达到生成性课堂的要求。他说“老师讲,学生听,那是老课堂; 学生说,老师听,这才是新课堂。”说明他还是想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而不是老师直接告知答案。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照本演讲。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虽然不是很成功的,但可称丰实的课。 第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度高。学生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或同学的发言;学生能认真参与同学间的互助学习与讨论;学生能认真完成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如果让我设计这节课。首先我会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

25、上研究教法,研究教学过程。第一.精心设计导入。导入要紧密联系生活:热牛奶时牛奶溢出现象,水开了时也会向外溢。一方面为本节课的展开铺垫了基础,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去关注平常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会安排两个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实验器材,以备课上使用。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索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牛奶、油、酱油、醋、茶等的探究,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最后得出

26、“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在这两个活动中,我会不失时机的讲解液体、体积等概念,这样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在这个实验的观察、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发现水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在受冷时体积会缩小,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水的热胀冷缩。 课的最后,考虑到在研究完液体的热胀冷缩后,教材后续的安排是研究气体的热胀冷缩。为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我会特意安排一个与下节课有关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我心目中的好课标准是什么呢?一节好课应该有实效,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即一堂好课,最终不仅要看学生掌握几个知识点,还应该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获取知识的方法,还应该看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生

27、活的好习惯没有;再从长远讲,还应该培养一种今后能在社会上谋生的手段或本领。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就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教学课,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着追求。我非常赞同叶澜提出的“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我见过的好课还真不少,比如一个历史老师在教中国古代史的时候,从夏朝开始,老师从培养技能的角度,教给学习方法,她告诉学生,学习一个朝代的建立,应该从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巩固措施等方面去构建知识框架;而巩固措施又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

28、等方面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认真阅读,动手列知识框架。一次,两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掌握了列框架的基本技能。同样,在学生读课文时,注重教给用不同符号做标注的方法,并养成良好习惯。我认为她的课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很有效。 如秦王扫六合一课,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不难找到,而关于巩固王朝的措施对初一学生就有难度了。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快速阅读课文P56-57页提取有效信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再提出问题“统一六国后,各国经济往来遇到什么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学生通过读、悟、研讨得出结论:统一货币、度量衡。教师接着问:“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统一思想,巩固统治)。这时再引导

29、学生总结出秦始皇从政治上: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修筑万里长城进而总结,历朝历代皇帝都是从这几大方面采取巩固措施的,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学习运用。模块7帖子: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研究今天我仔细阅读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研究这个案例材料,感触颇深,我深深地体会到了给孩子们建立“档案袋评价”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也领略了这俩个语文教师的良苦用心。这俩位老师对“档案袋评价”,可谓是用心至极,研究得特别细致,让我对这种评价方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心中肃然升腾起一种“拨开浓雾见阳光”的感觉,联想到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评价,我觉得

30、还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个人认为“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很好的评价方式,它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设计、制作自己的档案袋(封面和图案),“小浪花”、“采蜜集”、“体坛小猪”、“双子心德”、“精灵公主的温馨小屋”、“成长花瓣雨”、“闪亮的水晶心”、“苗苗圃”、“进步天使”、“未来作家”等等,可见孩子们做起来多么用心。 2、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档案袋很好地记录着学生对每一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还能反映出学生自主学习时的一些情况,便于老师指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让学生之间形成了“你追我赶,互助共赢“的良好竞争局面

31、。每位学生都有积极、强烈的上进心,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种心理,运用合理的评价方式,吊足他们的胃口,达到共同进步的方式。“同桌赛,男女生比赛,小组赛”,足以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此项活动中。 4、培养了学生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并促使他们成绩的稳步提高。学习数学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及反复练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5、密切了家校联系。在评价中,家长的参与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到孩子的进步与不足,有助于孩子习作的进步。同时,也会让我们的活动有声有色地顺畅进行。 另外,“档案袋评价”也有其不足之处: 1、教学任务量可能会比以前大。这种评价方式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需要教师在活动开始前精心策划与

32、谋略,注意时间与方法的有效利用,不能本末倒置,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 2、对于农村的个别家长可能不能很好地配合,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方面会有诸多问题。这种情况要多注意,要多多鼓励。 3、档案袋评价可能会花时间多、牵涉的面广,有时候难以实施。 我在政治教学工作中曾用过“档案袋评价”。 记得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自我管理的能力,我在班上与学生们商量在班里建立一个“政治成长记录袋”。首先,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制作档案袋。学生在档案袋封面写上班级、姓名、简介和爱好,并画上自己喜欢的图片等。其次,让学生把值得记忆或特别珍贵的东西收集起来,比如,易错集(在每次的练

33、习、考试之后,整理他们的错题及易错题,并用红笔把本题所用到的知识点、相关的考点标记在旁边。)、政治高考考点、高考题(自己做过之后认为比较好的)、优秀作业(被教师评为要传阅的)、优秀试卷、考试成绩对比表、激励语、评价表等。每月进行一次评比。在评比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六组,同组同学从中选出比较好的,学生一边欣赏其他同学的收集,一边对其进行评价。这样,既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我再次对所选出来学生的各类收集进行二次评价,最后选出一、二、三等奖。这样,既减少了教师的评价时间及工作量,又加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遗憾的是,与家长的联系少,没有让他们参与进来,所以学生的“档案

34、袋评价”不够全面,效果不尽人意,不能反映出学生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读了小学作文教学中“档案袋评价”的研究之后,我受到了新的启发,又有了新的收获。针对之前存在的那些问题,之后我将经常和家长取得联系,并给他们讲“档案袋评价”的好处,希望他们能够积极配合,帮助学生逐步树立其学好数学,乃至所有学科的自信心,并不断取得进步。 总之,“档案袋评价,多元化考核”,告别之前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的单一的分数决定制。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经过我们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经过我们师生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让我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焕发出他耀眼的光芒,也一定会让我们的教育事业得到的更大的发展!模块7回帖:同意张老师的观点!在教学中我们要扬长避短,让档案袋真正起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作用。同意孙老师的观点!如果能够使用档案袋评价这种方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