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63299128 上传时间:2022-10-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口、环境、资源一体化问题(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论文提要:文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明了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认为: 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 身和自然的经验的总结;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既是以往人口、环 境、资工作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又是对今后人口、环境、资工作的挑战和机遇;人 口、环境、资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环境、资问题的主要特点,当代人口、 环境、资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文章指出:回顾历史, 人口、环境、资三者关系的失控和失衡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最严重的失误;面 对现实,“人口、环境、资问题和人口、

2、环境、资综合症”是当代社会最严重的问 题;展望未来,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研究和控制是21世纪人类社会最重要的 课题。第二部分论述了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文章认为,目前已经初步形 成有关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一体化理论的主要特点是:一体化研究和调 控的主要对象是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 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一体化理论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交 叉、边缘学科;一体化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与人的关系和人 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方

3、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研 究,即从人口、环境、资问题,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关于人 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分析b人口、环境、资问题和现象,促进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健康发展。文章论述了加强人口、 环境、资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一,人口、环境、资这三者关系的协调 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问题;第二,加强人 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的关系,人口、环境、资 问题的关系,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关系”的需要。文章认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 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

4、动当代人 口、环境、资工作向着更加科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人 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第三部分提出了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的途径和措施。文章认 为:首先应该通过宪法和国家发展计划,确定人口、环境、资一体化控制的目标、 原则和基本政策,即:将“实现人口、环境、资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 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 目标;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特别是珍惜和合理利用 土地资”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国策;将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关 系,促使人口、环境、资协调发展,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

5、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一 整套体现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原则。文章建议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对人口、环 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和控制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包括:第一,提倡进一步解放思 想,建立健全有利于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人口、环 境、资研究方面实行创新;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战略,大力推行可持续的生 产方式、消费方式和管理方式,这是将人口、环境与资工作结合起来,将环境资的 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结合起来的基本的、有效的途径和手段;第三,制定和实 施对人口、环境、资实施一体化控制的各种计划,认为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工 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跨学科、跨部门性,只有通过

6、各种计划 才能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一体化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以及国土规划、人口规划、环境规划、各种资能规划等专门规划,是这项系统工程 的龙头和中心环节;第四,综合采取其他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人口、环境、资 一体化的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加强对人口、环境、资一体化工作的管理和法制。本文所谓“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主要在如下几种意义上使用:第 一,是指人口、环境、资这三者组成的综合体;第二,是指人口、环境、资这三者 形成的综合关系;第三,是指由人口、环境、资这三方面工作所形成的系统工程; 第四,是指对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调控。第2章指出:中国将长期面临人口、 资、环境

7、与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和尖锐矛盾;加强政府对人口增长、自然资和生态 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作用,实行综合性决策、管理和监督;制定充分体现可持续发 展思想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重大行动,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 境的协调发展。第7章对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问题作了较多的论述,强调在规 划和决策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人口因素,妥善处理人口、资、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相 互关系。第14章“自然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指出:“目前,中国在一些重要的 自然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方面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资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 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为了确保有限自然资能够满足经济可持续高速发 展的要求,中国必

8、须执行保护资,节约和合理利用资、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 并问题重的方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的政策,依靠 科技进步挖掘资潜力,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有效配置资,坚持走提高资利 用效率和资节约型经济发展的道路。”6在森林法(1984年)、矿产资 法(198年)、土地管理法(198年)、水法(1988年)、水土保持 法(1991年)等资法律和环境保护法(1989年)、水污染防治法 (1984年制定,199年修改)等环境保护法律中,分别规定了将开发、发展、合理 利用、增殖、保护、防治、改善、建设、管理等环境资活动结合起来的目标或原 则。(三)人口、环境、资问题“综合症”是当代人口、

9、环境、资问题的主要特 点,当代人口、环境、资问题“综合症”的实质是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目前,许多国家对人口膨胀、环境污染和资紧缺问题的种种努力之所以收效 不大,并且有进一步发展蔓延的趋势;人口危机、环境危机和资危机这三个问题之 所以多年来得不到有效控制和根本解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人口、环境、 资这三个貌自分离的问题,实质上已经发展成为人口、环境、资“综合症问题”中 的一个有机的组成成分。孤立地对待这三问题,看不到这三个问题的内在联系,看 不到综合症,是无法解决当代人口、环境、资问题的。对这种综合症的研究进一步 表明,“综合症”的成因和实质则是人口、环境、资这三者关系的失调和失衡。例 如

10、,一些国家希望通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和途径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 人口质量,但人本、人类中心的最大特征是尽量满足人类自身物质生活的需要,这 就是尽量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生活,结果这种人口政策越实施,环境和资危机就越 严重。一些国家想控制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日益增长的人口及提高 生活标准的需要又要求增加生产、发展经济,而增加生产、发展经济的需要又要求 加大对自然资开发利用的强度和频率,结果又削弱了环境保护的努力。一些国家想 充分发挥本国自然资的优势,通过充分开发利用资强国富民,满足人口数量和质量 增加的需求,但对自然资的高强度高频率开发,却加剧了本来就很严重的环境法律 和生态破坏

11、问题。二、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经过许多人的长期研究,目前已经初步形成有关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 论,这就是对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进行调控的理论,即有关调整人与自然的 关系和相应的人与人的关系的理论。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方面看,对人口、 环境、资进行一体化调控的理论,已成为推动当代人口、环境、资工作向着更加科 学、综合、完整的体系发展的理论指南和动力。(一)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的内容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的内容即研究对象,概括地说是人口、环 境、资这一综合体及其相关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与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的 关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领域:第一,人口、环境

12、、资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 的理论基础问题;马克思关于人口、环境、资的理论以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 想;与人口、环境、资有关的其他理论;人口、环境、资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与自 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人口、环境、资的发展史(涉及人口、环境、资问题产生的原 因、发展过程和解决方法,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发展过程和特点);人口、环 境、资这一综合体的构成、性质和特点、地位和作用;调控人口、环境、资关系的 基本原则和制度,实行人口、环境、资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等。第二,对中国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中国的人口、环 境、资问题的相互关系,中国的人口、环境、资工作的相互

13、关系,中国有关人口、 环境、资综合体的政策和法律,中国调控人口、环境、资综合体的原则、途径、方 法和制度。第三,对外国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的比较研究。主要研究美国、英 国、德国、日本、印度、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环境、资一体化 问题,各国人口、环境、资一体化与中国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比较。第四,对国际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研究。主要研究各种有关国际人口、 环境、资一体化的公约、条约和协定,国际人口、环境、资领域的组织机构、会议 和其他活动。除上述几个方面外,还研究与人口、环境、资一体化问题密切相关的其他社 会问题、经济问题及其有关理论、政策和法律,如环境与发展理论、可持续发

14、展理 论和战略等。(二)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的特点 第一,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和调控的主要对象是人口、环境、资这一 综合体,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 人的关系。主要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 人的关系这一独特性质,是区分一体化研究与分割式研究的主要特征,它最集中、 扼要地提示了当代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理论的根本特征。在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中,按照排列组合公式存在着人与环境、人与 资、环境与资这三种关系;按照传统的关系论,表面上看,这三种关系可以归纳为 两种关系,即人与物的关系(人与环境、人与资)、物与物(环境

15、与资)的关系; 但进一步分析b,在人与物的关系和物与物的关系后面,还隐藏着人与人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谈到这3种关系,即人与人的社会关 系、物与物的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马、恩认为:人的发展或人的生命的生 产表现为双重关系,“生命的生产一无论是自己生命的生产(通过劳动)或他人 生命的生产(通过生育)一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 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至于这种合作是在什么条件 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进行的,则是无关紧要的”;自然关系即物与物的 关系,“凡是有某种(社会)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社会)关系都是为我(指为 人)而存在

16、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社会)关系,而且根本没有(社 会)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它物的(自然)关系不是作为(社会)关系存在 的”7。同时马、恩指出:人类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然的关系”,“另一 个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8,即“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人和自然以及人 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9。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简称一 体化研究,从狭义上讲是研究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及其相关问题的学科,从 广义上讲是研究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环境有关的人与人的关系及其相关问题的 学科,主要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与人口、环境、资这一综合体有关的人与人 的关系。第二,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

17、论是一门正在发展的交叉、边缘学科 对上述3种关系,相应地存在三种理论,或者说全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 学理论可以抽象地分为三大类型:一是以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为主的理论;二是以研究自然体与自然体的关系为主的理论;三是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的理论。按照学科分类的传统标准,研究自 然关系(包括自然体、自然现象和自然物与自然物之间关系)的科学属于自然技术 科学,研究社会关系(包括社会人、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属于人文 社会科学。这种简单的分类方法有很大的机械性、局限性:第一,它显然没有涉及 人与自然的关系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实际上某些自然技术科学也研究一些 社会关系,某些社会科学也研究

18、一些自然关系,对于那些既研究自然关系、又研究 社会关系、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科学不知道属于什么科学?于是有人提出,以 研究自然关系为主的学科属于自然技术科学,以研究社会关系为主的学科属于人文 社会科学,以研究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 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为主的科学属于交叉科学(又称边缘科学、综合科学和自然 社会科学)。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 学科的特点。这是一门随着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问题的日趋严重,计划生育、 环境保护、资管理活动的日益加强,以及人口法、环境保护法和自然资法的产生和 发展而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在古代或很

19、早以前就有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资问 题,就有人口控制、保护环境、管理资等活动、思想甚至法规,但那时并没有也不 可能对人口、环境、资问题进行一体化研究,更谈不上进行一体化的控制。对人 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是以”人口、环境、资综合体”或“人与自然”系统 为对象,而研究其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交叉科学;或者说, 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是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 律(有人称为环境规律)的科学。一体化研究要求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 法,既从宏观上又从微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其研究成 果只能是综合人口学、环境学、资学的产物。因此,对人

20、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研 究既与自然科学有关,也与人文社会科学有关。各门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合并 越来越多,交叉、边缘、综合性学科的不断出现,这是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无限 性、多样化和客观物质世界相互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必然结果。如果将这种一体化研 究发展为有关人口、环境、资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则更 能突出一体化研究的特点和效益。第三,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理论是当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人 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研究中的综合,符合马克思所揭示的科学发展 的方向和趋势。包括主流法学在内的传统的社会科学只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即只研 究社会、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传统的自

21、然科学只研究物与物的关系,即只研究自 然、自然现象和物体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反对这种将社会与自然、社会现象 与自然现象、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技术科学对立 起来、分割开来的作法。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深刻地指出:“自然科学和哲 学一样,直到今天还完全忽视了人的活动对他的思维的影响:它们一个只知道自然 界,另一个只知道思想。”马克思认为,包括哲学、法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 种思维、意识和知识是“人脑的产物,而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 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不言而喻人脑的产物,归根到底亦即是自然界 的产物,并不同自然界的其他联系相矛盾,而是相适应

22、的”12。人们把自然环境 问题分为两类,一是第一类环境问题,即由自然现象和自然灾难所引起的环境问 题,如火山、地震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二是第二类环境问题,即由人类不适当的开发活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所 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这两种自然环境问题或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对人 类的思想意识观念发生作用。马克思的创始人更重视由人为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 问题或自然环境变化。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 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 自然界而发展的。”13也就是说,包括当代环境法学在内的人的思想和思维的最 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的不

23、当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破坏,而不 单纯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界本身,包括人口学、环境学和资学在内的当代人类的智力 只能按照如何学会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而发 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不屑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学和社会科学家曾多次提出 批评,他们在批判当时德国的青年黑格尔学派时指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 要提出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 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14通过对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社会、人与人 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综合研究,恩格斯得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即:“我们不 仅生活在自然界中,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24、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有自己的发 展史和自己的科学。因此,任务在于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即所谓历史科学和社会科 学的总和,同唯物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15站在综合自 然和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高度,马克思指出了今后科学发展的 趋势,即:“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自然 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 科学。”16这些观点对于促进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对于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的相互交叉与综合,对于建立和完善既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又研究人与 自然的关系的人口、环境、资学一体化理论,具有重要

25、的意义和指导作用。第四,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理论联系实 际的综合研究,即从人口、环境、资问题,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实际出发,以马 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综合研究、分析k 人口、环境、资问题和现象,促进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健康发展。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特别注意吸收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运 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研究 内容进行综合分析b ;注意掌握和运用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加 强这一新兴学科的科学性;注意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对人口、环境、资理论 和实践,实行开放式的

26、研究。一体化研究区别于传统的分割式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一体化研究不是对人口、环境和资进行独立地、分散地研究,不是仅仅研究其 中的一种因素,而是将人口、环境、资联系起来做为一个综合体进行综合研究。(三)加强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加强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 理解:第一,人口、环境、资这三者关系的协调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的主 题,也是21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问题。如何认识、解释和掌握人与自然(包括环境 和资)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思想意识和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一个课题。无论是古今 还是中外的哲学理论、法学理论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同程度

27、地涉及人与 自然的关系。江泽民主席1997年11月1日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指出:“早在 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 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 精神与道德思想相结合的理性光彩。”17。在西方,自然法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孟 德斯鸠(公元16891755年),是运用接近唯物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典型 人物,他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性、民族性和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作用,认为 人或民族的素质、习俗与气候、土壤、地理位置等自然条件有关,甚至认为这种作 用具有决定性。在50年代,我国学术界曾就自然对人类的作用问题进行过讨论

28、, 1959年出的论文集曾刊登前苏联学者转引马克思说的“不是有着坚强的植物的热 带气候,而是温带气候才是资本的老家”18这一名言。后来,包括法学界在内的 我国学术界曾企图全面否定上述观点,将其打入反动的、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 定论”。其实这是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观点,马克思认为:“过于富饶的自然 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它不能使人的自身发展成 为一种自然必然性。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19随着人们 对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地理学界、哲学界和法学界开始 肯定或重视这种观点。在1990年代,中国环境报曾专门刊登一些为地理环境 决定论翻案的文

29、章,指出地理环境对该区域社会或民族国家的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 的主观众意志为转移的、长期的因素,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现代科学证明, 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即自然进行物质交换,物质的基本单元是化学元素, 人体各种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地球地壳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含量相适应,例如人体 血液中的60多种化学元素和地壳中这些元素的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也就是说, 自然或地理环境对人的素质和人类发展的决定作用是一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 的先定的、长远的、内在的影响,自然的进化产生蛋白质和有机物,蛋白质的进化 最终产生人,人体通过新陈代谢和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周围环境为人体提供的 物质决定着人的特征和进

30、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生命是蛋 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 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 解。”20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和作用,在不同的地区便产生了不 同肤色和特征的民族和人种。事实证明:英国的岛国的地理环境是英国受大陆影响 较少而形成一个独立法系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之所以最早 产生民族、国家与法律,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分别位于富饶的黄河流域、 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和两河流域。第二,加强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的关 系,人口、环

31、境、资问题的关系,人口、环境、资工作的关系”的需要。目前在中 国,广泛开展的计划生育和人口控制活动已经形成一门计划生育工作或人口工作, 对人口问题和人口控制的研究已经形成人口学;广泛开展的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活 动已经形成一门环境保护工作,对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研究已经形成环境科学; 广泛开展的资开发利用活动已经形成一个资开发利用行业或资管理工作,对资问题 和资开发利用的研究已经形成资学(包括土地学、林学、矿产学、水利学等)。但 是,以往的研究基本上是一种分散研究,还远没有形成以人口、环境、资之间的关 系即人口、环境、资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一体化研究。这种分散式研 究,在科学发展的一定阶

32、段甚至在将来,或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是有必要的。但 是,这种分散式研究也具有某些弊病,主要缺陷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局部性,没 有综合性、整体性,容易助长行业倾向;没有研究人口、环境、资之间的内在关 系。江泽民在1997年3月8日中央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计 划生育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计划生育工作抓得不好,人口增 长控制不住,造成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就难以提高;如果环境保护工作抓得不 好,环境受到污染或者破坏,就会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影响生存条件,甚至危 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21他在1999年3月13日中央人口资环境工作座谈 会上进一步指出:“实现我国经济

33、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 济建设同人口、资、环境的关系。人口众多,资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经成 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22人口、环境、资之所以可以结合起来进行一体化研究,是因为在科学技术和 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口、环境、资已经成为一个人与自然的综合体,这一 综合体有其产生、发展和存在的特定原因,研究人口、环境、资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正在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职业领域,这一职业已经形成其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对人 口、环境、资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研究,是当代包括科学(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 社会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成就。要解决中国日益严重的人口、环境、资问题,必 须

34、加强对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研究。实践证明,关于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 体化控制的理论,抓住的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之一,即人 与自然的关系和矛盾,因而是对人口、环境、资工作起长期作用、总体作用的理 论。运用关于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的理论,能够准确地解释人口、环 境和资的问题和现象,能够指导科学地制定人口、环境、资的政策和法律,能够指 导人口、环境和资工作的实践,从而成为人口、环境和资法制建设的理论指南。三、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的途径和措施(一)通过宪法和国家发展计划确定人口、环境、资一体化控制的目标、原 则和基本政策首先应该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即国家宪法,并

35、通过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 划,确定如下目标、国策和原则:第一,将“实现人口、环境、资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 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第二,将“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特别是珍惜和合 理利用土地资”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大基本国策。第三,将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关系,促使人口、环境、资协调发展,确 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即实行一整套体现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原 则。其中“人口、环境、资协调发展的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体现; “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原则”,是正确处理环境资活动与

36、经 济、社会活动的指导原则;“环境资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相结合的原则”, 是正确处理环境资的开发、利用活动与保护、改善活动关系的指导原则;“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是正确处理人口、环境、资问题综合症的指导 原则,是有关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措施、途径、手段的原则;“人口、环境、资责 任原则”,是建立人口、环境、资工作责任制的指导原则;“公众参与和民主原 则”,是正确处理在人口、环境、资工作中政府机关与非政府组织、企业与非营利 组织的相互关系的指导原则。(二)制定一整套有利于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研究和控制的具体政 策和措施第一,提倡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健全有利于对人口、环境

37、、资进行一体化 研究的科研体制,在人口、环境、资研究方面实行创新。必须从一体化的角度对传 统的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进行改造,特别是从一体化的角度对以住的人口 学、环境学、资学进行改造。应该改革现有的人口、环境、资研究各自为政的科研 机制,采取措施鼓励和促进自然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联合,特别是实行人口 学、环境学和资学的联合;鼓励从人口学、环境学、资学等学科出发对人口、环 境、资问题进行一体化研究;鼓励原有的人口、环境、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之间 的联合研究;对在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以奖励, 而不是哪个学科谁都不管。应该改革现有科研管理体制,成立综合考虑人口、

38、环 境、资关系的科研管理部门,建立健全综合性的人口、环境、资研究会或联合会, 从科研管理机制方面促进对人口、环境、资的一体化研究;对涉及人口、环境、资 关系的重大课题,由国家有关部门组织人口、环境、资领域的研究人员联合攻关、 共同研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该确定对人口、环境、资进行综合性研究、跨学科 研究、一体化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第二,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战略,大力推行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和 管理方式。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管理方式,是将人口、环境与资工作结合起 来,将环境资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改善结合起来的基本的、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可持续的生产、消费和管理方式,是统筹考

39、虑、综合协调人口、环境与资工作及开 发、利用、保护、治理环境资等各种活动的方式。对人口环境资的可持续生产,主 要是指有计划地、着重提高人口自身素质和人口生活质量的人口生产,指对环境资 的“合理开发、利用,综合开发、利用,对环境无害的开发、利用”;对环境资的 可持续消费,主要是指“减少环境压力、减少对地球有限资的依赖、减少资浪费 的”的消费、“与地球承载力相适应的、重在提高人口生活质量的”消费、“合 理、综合、节约利用自然资的”消费;对人口环境资的可持续管理,主要是指“综 合的、协调的、注意综合效益的”的管理。要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有利于实施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人口、环境、资实行一体化控制的体

40、制。第三,制定和实施对人口、环境、资实施一体化控制的各种计划。人口、环 境、资的一体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性、综合性和跨学科、跨部门性, 只有通过各种计划才能实现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一体化的国民 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国土规划、人口规划、环境规划、各种资能规划、科技规 划、教育规划等专门规划,是这项系统工程的龙头和中心环节。这些规划应该综合 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同人口、资、环境相协调的问题,对人口、环境、资工作进行综 合平衡,对国土环境资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作出合理安排,制定和执行有利 于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宏观调控政策。第四,综合采取其他各种手段和措施,加强对人口、环境、

41、资一体化的宣传 教育,加大投入,加强对人口、环境、资一体化工作的管理和法制。要加强环有关人口、环境、资一体化的法制、管理、宣传、教育、科学、技 术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宣传教育、道德力量和经济手段的作 用,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技术的、法律的、教育的手段等各种手段,提高人们的 人口、环境、资一体化意识、道德观念、科学技术水平、法制观念和控制一体化的 能力,综合防治人口、环境、资综合症。应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无害技术、节能技 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积极研究、开发和推广高效、低耗、无废、少废、节水、 节能的新技术、新工艺,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能、农业、林

42、业和环保产品生产 体系,实现资能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切实可行的经济手段,特别是各种价值工具,是推动人 口、环境、资一体化控制的有力武器。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确保对人口、环境、 资一体化控制的财。综合运用税费、信贷、利润、价格等价值工具,大力采用经济 手段,制定并实施有利于一体化的人口经济政策、环境经济政策和有偿利用自然资 的政策,可以从经济利益和市场机制方面鼓励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对环境资的合 理、综合利用,促进人口、环境、资工作的结合和“环境资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改善的结合”。加强管理和法制。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的基本途径,是制定并 实施体现一体化的法律措施和法

43、律制度,即通过有关环境立法、守法、执法活动来 贯彻一体化。只有建立健全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管理制度体系, 才规范人口、环境、资一体化工作,规范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的各种活 动,保障这些活动的结合。一体化控制应该体现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技术政 策、行政管理政策等各个方面,任何具体政策不得与一体化相抵触,为此应建立健 全对人口、环境、资进行一体化控制的各种责任制度和监督管理制度。地方各级人 民政府必须加强对一体化控制的统一领导,切实对本辖区的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和 资管理负起责任。一体化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政府工作成绩的依据之 一,并向同级人民政府代表大会和上一级政府

44、报告。市长、县长在任期内要要向上 级政府签定责任书。对政府行政首长和有关部门的公务员进行考核时,应该考核其 履行一体化控制责任的工作或政绩。单位负责人,如厂长、经理等,作为企业的法 定代表人或单位领导,负有一体化的责任,厂长任期内实行的目标责任制应有一体 化的内容。企业的改组、改制、破产、兼并不得放弃和削弱原企业应该承担的一体 化责任。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一体化的规章制度和责任制度,将一体化工作纳入本 单位的业务经营活动范围。承包经营土地、企业和其它承包经营活动,应同时承包 有关一体化任务,承包经营合同应有一体化的内容,承包者必须对其承包活动承担 一体化责任。为了最有效地实现环境资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治理等活动的结合, 在开发每种环境资时,都应坚持综合考察、综合评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 治理的方针。在一个行政区或自然区,应该对该区域内的所有自然资进行综合考 虑。所谓区域综合开发整治,是指在行政区或开发区的环境资工作中实行综合考 察、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治理、综合建设和综合管理,综合运用 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法制等各种方式和手段开展环境资工作。实践 证明,实行区域综合开发整治是将四种活动结合起来的好办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