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6325587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习题第一章绪论(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罗羽净)一、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二、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四、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五、生态研究的方法论六、如何学习生态学?一、名词解释(重点)1.生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水圈(hydrosphere)和大气圈(atmosphere)的下层。2.生态学(Ecology):在一定意义上说,生态学实际上是一门特殊的关系学,即研究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

2、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Haeckel:研究生物体及其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评价:该定义较宽泛,生物体及周围环境的范围不明确。 克什卡洛夫:研究生物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适应。 评价:该定义侧重生物方面,没有讲出生态本身的特点。 Krebs:研究决定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学。 评价:该定义较为准确,但不好理解。 Odum: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评价:该定义侧重生态系统方面,较宏观抽象。 马世骏: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评价:该定义立足于环境与生命两系统间的关系,很好的把握了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方向。 2. 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

3、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孙儒泳:他以8个季节的实验资料,证明地理上相距仅110公里的两个种群间存在着静止代谢率的地理变异,为兽类提供了地理物种形成假说的生理生态学证据;同时,提出了地理变异季节相的新概念。 马世骏:提出和建立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生态工程等重大理论,为中国生态学事业发展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在70年代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论点。 徐晓白:从事环境有机污染物的分析研究,开辟了环境化学新的学科领域,她还建议对生物危害的阈值,提出了生态调控对策,为阻断及防治相应污染等提供了科学依据。它对国家环保决策部门、环境监理部门等均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冯宗炜: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

4、一,定量提出了我国南方10省市酸雨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危害损失和重酸雨区受害森林恢复配套技术。 蒋有绪: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森林调查技术的发展和规范化,首次为我国复杂地理条件下建立了统一的森林群落分类系统,是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研究及其网络化、规范化的奠基人。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在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的拓展,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目前研究的热点是: 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全球变化生态学效应及其对策;3、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生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囊括了分子、基因、

5、个体直到整个生物圈。 (1) 国际生物学计划(IBP) (2) 人与生物圈计划(MAB) (3)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4)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5) 1992年 生物多样性公约研究手段的更新:自计电子仪、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3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生态建模,系统论引入生态学。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计算机、高精度分析测定技术、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研究范围的拓展:结合人类活动对生态过程的影响,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扩展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在带来繁荣和物质生活水平提

6、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气候异常等问题。4. 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重点)按组织层次划分:个体生态学: 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种群生态学: 多度和种群动态。群落生态学: 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生态系统生态学: 能流、食物网和营养循环。5. 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认识:生态学发展史证明它是密切结合人

7、类实践,是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态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相互融合。同时,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又诞生了与生态学相关的其他学科。正是在这种不断扩展下,生态学才能迅猛地发展,不断地进步。第一章 绪论一、什么是生态学(Ecology)二、生态学的学科体系三、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分支学科四、生态学的发展简史五、生态研究的方法论六、如何学习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2.生态学(Ecology)二、问答题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

8、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态学迅猛发展,说明其社会背景。4.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概括各分支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5.从生态学发展简史入手,谈谈你对该学科的总体认识。 第二章 1. 因子的替代作用(factor substitution)2. 生态价(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 or ecological valence)3. 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4. 最小因子律(law of minimum )5. 阿伦规律(Allens law)6. 小气候(micro

9、climate) 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8.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9.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10. 适应(adaptation)11. 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12. 驯化(acclimation and accimatization)13. 极端温度(extreme temperature)14. 代谢水(metabolic water)15. 等渗动物(isosmotic animal)16. 外温动物(ectotherms)17. 过冷现象(supercooling)18. 滞育(diapau

10、se)*19. 因子补偿作用(factor compensation)*20. 临界光周期(critical photoperiod)*21. 长日照生物1. 试述光与动物密切有关的几种生物节律,并简述其生态适应意义。2. 简述陆栖动物的保水机制。(简述陆生动物在水代谢方面的适应性特征。)3.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4. 举例说明限制因子概念在生态学研究中的重要性。5. 从动植物对日照长度变化的适应出发解释生物的光周期现象。6. 简述光照强度与陆生动植物的关系。7. 从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阐述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简述生物对极端温度的适应。)8. 简述水生动物(鱼类)的水平衡调节机制。9. 简述环境因子的分类类型及其生态作用特点。(如何看待生态因子的作用?)10. 简述有效积温法则,评述其意义和局限性。11.为什么动物在高温环境下维持恒定体温比在低温下困难?它们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特征有哪些?*12. 以某种动物或类群为例,说明其适应环境的主要方式。*13. 试述全球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及其形成原因。14. 简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基本方式及其意义。15. 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16.结合“生活型”和“生态型”两个概念,谈谈生物的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17.比较Liebig最小因子法则和 Shelford耐受性法则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