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6318178 上传时间:2020-09-26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4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资源描述: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2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报告人:蒋艳萍 华南农业大学 科技处,2009.11.24,主要内容,农业信息化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开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过程(卢秀茹等,2006) 。,1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发展,世界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2、。,世界农业的发展概况,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 农业信息网络技术 农业数据库系统 农业管理系统 农业专家系统 3S系统 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多媒体技术 精准农业技术 生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图书馆技术,在农业信息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德国、日本等。,美国的农业信息化是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应用起步于1979年遥感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我国农业

3、信息化的发展概况,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一定成效。,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建设金农工程,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1)现代信息网络建设 1997年10月,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中心建成,这是“金农工程”的骨干工程。全国农业网站总数已达2200多个。 (2)农业数据库 目前,农业系统开发应用的有代表性的数据库有: 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中国农业文摘数据库,农副产品深加工题录数据库,植物检疫病虫草害名录数据库,农牧渔业科技成果数据库,中国畜牧业综合数据

4、库,全国农业经济统计资料数据库,农产品集市贸易价格行情数据库,农业合作经济数据库等。,(3)农业管理信息系统 我国已开发的系统有: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农村能源及环境监测管理信息系统,水稻栽培计算机模拟系统,小麦生产管理计算机辅助系统,玉米生产计算机咨询系统,棉花生产管理模拟系统等。,(4)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我国已开发的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有:中国农电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县(市)农业规划预测系统,小麦玉米品种选育专家系统,小麦计算机专家管理系统,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柑园专家系统等,(5)精细农业 所谓“精细农业”,就是将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与作物栽培管

5、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学、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精耕细作技术。,(6)农业信息队伍建设及资金投入 调查显示,全国333个地 (市)中有26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地(市)总数的78;全国2800个县(市、区)中有1210个设立了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占总数的43;全国43000多个乡镇中,有7000多个建立了信息服务机构,占乡镇总数的18。近几年来,各级农业部门对信息体系建设的投资不断增加(吴吉义,2006)。,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业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投入 不足 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计算机设备

6、的利用率和联网率仅为15-20%,农村许多地区甚至没有利用计算机 (曹俊杰 ,2007)。,(2)全国农业信息化发展不平衡 沿东部海省份农业信息化程度较高,发展较快,而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业信息化基础较薄弱,手段不完备。 在基础信息设施建设方面,有的地区已经实现宽带到户,打通“最后一公里”,而有些地区仍然只能选择电视、电话、广播等作为农业信息化的主要桥梁。,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 农业信息化法规制度建设滞后,政府主 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农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法律和制度保障,农业信息市场治理无法可依,不能实现农业信息收集、整理、筛选和传播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政府主导

7、作用发挥不够,没有形成政府对农业信息服务组织的补贴、支持和有效监管机制,农业信息产品开发不足,许多农业信息产品没能及时得以推广应用,信息市场竞争无序。,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4)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开发,服务水平低 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同时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各级政府部门不能及时得到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 此外,我国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目前尚处于较低发展阶段,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5) 农业信息化人才匮乏 从人才层次方面,农业信息人才

8、可以分为: 研究决策型(主力军,环境没有形成、不稳定) 推广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没有形成规模、供应 不足) 新型农民(实践者,素质偏低,意识淡薄,积极 性不高),2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3.1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配置和调整 农业院校图书馆应积极主动地使信息资源跨越学校的围墙,走向社会、服务农村。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农业文献中心,充分收集涉农信息,为农村信息服务提供保障;在涉农信息的收集整理过程中,以专题实用信息为对象进行整理,如农林栽培种植技术、畜牧技术、水产技术以及农民关切的经济信息、法律信息、政策信息等等。,3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3.2 构筑网络信息发布平台 农业院校应

9、该依靠自身的优势建立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中心,形成与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学校、政府科技信息网站联网的现代化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及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播。,3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3.3 建立农业专家支持系统 农业院校所拥有众多的农业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大多数时间用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上,所能够抽出的时间零散且不固定,因此,需要在农民和专家之间建立一个畅通、机动、灵活的交流平台。农业院校拥有大量科技、信息及专家资源,完全可以构建基于自身优势的专家咨询系统。,3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3.4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人才 在专业设置方面,农业院校的信

10、息类本科专业,应在专业方向中开设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信息科学等专业方向,有条件的设置农业信息技术或农业信息科学专业。 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参照工科院校一样开设必要的基础课和信息类专业基础课外,还应通过专业方向,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和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课程,如农业专家系统、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网络农业等专业课程。,3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着重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可以参与农业科学的科研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管理中,进一步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分制管理,使信息类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修农科课程,如农学概论、畜牧学概论、林学概论、水产学概论、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农业机械化概论等基础课程。,3 农业院校应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农业信息 人才培养 基地,农业高校,农业信息中心,政府部门,大学生,各类农事作业,农业信息人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保障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开展和顺利实施。 新形势下,农业院校已成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多元主体之一,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谢谢!,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