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及其类型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3165115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生态旅游及其类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旅游及其类型(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摘要: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

2、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生态旅游的概念入手来分析了解生态旅游的内容和类型。关键词:生态旅游概念;生态旅游类型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所构成的矛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不断加剧,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形式,被认为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的、必然的选择。当前,中国旅游业正面临着世界旅游热点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好时机,迫切需要我们

3、认真研究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对生态旅游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则是一个刚刚开始探索的新课题。如何适应国际旅游市场的新需求,如何在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建设中保护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将是我国旅游业今后在世界旅游业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宏大课题亟需我国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践工作者在漫长的探索中共竟此业。本文可说是在此方面的一次初步尝试。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生态旅游 (Ecotourism)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

4、 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的规划是生态旅游成功开发的前提与基础,而功能分区是生态旅游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普遍认为最早的分区模式是美国景观建筑师理查德福斯特 (Richard Forstor,1973)提出的同心圆式模式,将国家公园从里往外分成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和密集游憩区。在此基础上,戈恩 (C. A. Gunn,1988)提出了五圈层国家公园旅游分区模式,将公园分成重点资源保护区、荒野低利用区、分散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服务社区,被广泛应用于加拿大国家公园。纽开普 (L. B

5、. W. Nieuwkamp,1996)将生态旅游地分为四大区域:野生保护区、野生游憩区、密集游憩区和自然环境区。一些学者还就生态旅游规划的原则、生态旅游区界限的划定进行了探讨。如世界旅游组织顾问爱德华英斯基普 (Edward Inskeep,1997)曾提出严格保护、限制容量、就地取材、控制路径等生态旅游规划原则。赫伯特戈林克 (Hubert Gulinck,2001)等人认为生态旅游区界限的划定主要考虑景观多样性、文化资产、当地利益优先等方面。合理地开发与管理生态旅游,是近年来国外研究比较活跃的一个方面。麦斯伯格 (B. A. Masberg)和莫瑞尔 (N. Morales,1999)提

6、出生态旅游开发的5个成功因素及相应的24个策略。谢瑞尔罗斯 (Sheryl Ross)和杰弗瑞沃尔 (Geoffrey Wall,1999)构建了一个生态旅游开发的理论框架,认为生态旅游开发必须协调好当地社区、生物多样性与旅游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三者之间关系的协调要靠合理的管理,并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管理策略,如制定有效的管理计划、实施监测、制定社区参与规划、对旅游者的管理、制定有关法规等。斯蒂芬戈斯林 (Stefan Gossling,1999)认为成功的生态旅游应采取教育、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游客数量可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方式得到有效限制。社区参与问题的研究也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阿曼达斯宙沙

7、(Amanda Stronza,2000)认为当地居民一旦参与生态旅游开发,他们会按照游客的期求来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一些学者还就参与的程度、参与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的研究。马沙哈内 (Martha Honey)、罗吉那沙文斯 (Regina Scheyvens)(1999)认为当地居民应从经济、心理、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参与生态旅游开发。苏德海内普莱蒂威 (Sudhiani Pratiwi,2000)对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通过73个案例研究,探讨了社区参与的规模、水平、参与者的特征与生态旅游开发目标实现程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生态旅游开发中,当地社

8、区很少参与,参与者主要是那些所谓的“杰出人物”,这样,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很难实现。斯宙沙(2000)将当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模式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作为雇员,另一种作为决策者,并通过秘鲁的马德雷德迪奥斯地区的实际研究发现,不同的参与方式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强调了社区参与决策的重要性。斯温汪德 (Sven Wunder, 2000)以厄瓜多尔的库亚贝诺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案例,对保护区内5个地方居民的收入结构、参与模式、对环境保护的态度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当地居民参与模式有自主经营和作为雇员两种,不同的参与方式对其旅游收入影响不大,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很大,自主经营更利于环境的保护。国内学者在针对不同

9、的生态区域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领域,近年来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牛亚菲(1999)提出,要对我国生态旅游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提出了生态敏感区、海岛区、典型少数民族文化区的划分建议。杨帆(1996)对我国丰富的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对于特殊生态区域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中,研究者们采取了积极而谨慎的态度。张林源(1996)评价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引进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而刘继生(1997)则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限制因素做了客观分析。孙根年(1998)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积极意义,并且依据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程度,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5个生态旅游开发

10、等级,着重指出,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经营必须遵循严格的开发程序,依据不同的开发模式。崔延虎、海鹰(1999)对新疆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发旅游资源的三个规划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类似生态敏感区域的旅游开发应该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及其生境保护是最重要的开发原则。郭锦超(1999)的论文则比较详细地提出了对生物圈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应该采取的对策:第一,对生物圈保护区进行科学的功能分区;第二,坚持保护第一,旅游为辅,保护与旅游协调发展的原则;第三,对生态负荷和游客容量进行统计预测和评估,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严禁超负荷旅游;第四,旅游设施要轻便简捷、因地制宜,符合生态

11、旅游的需要;第五,设立生态监测站。目前,国内也有不少高校的旅游院系开设了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专业,成为生态旅游科研和管理人才的“蓄水池”,为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辨析生态旅游的定义提出至今已有23年,但其内涵界定依然模糊。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与生态旅游相关的概念有140多种,包括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银行以及澳大利亚、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旅游机构提出的生态旅游概念。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也有近100种。但至今还没有令大多数人信服的统一的定义,这些概念的表述或层次不同,或出发点不同,或范围不同,或陈述的角度不同,或要达到的目标不同。目前生态旅游定义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2、,各定义所着眼的角度和层次不同,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其他概念含糊交叉。其原因是由于在过去的23年中,众多不同的组织和机构为了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区域实践着各自认为“最佳的”生态旅游模式,由于其重视生态旅游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于是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也大相径庭。另外,大部分概念存在着将目的和手段混而论之的情况。例如,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指出要实现环境与文化负面影响的最小化与正面经济影响的最大化,实际上后者正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表现;再如环境教育,不管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也都是实现可持续目的手段。此外,与生态旅游几乎同一时期出现的相关概念和词汇也很多,如自然旅游

13、(nature tourism)、荒野旅游 (wildernesstourism)、探险旅游 (adventure tourism)、可持续旅游 (sustainable tourism)、绿色旅游 (green tourism)、替代性旅游 (alternative tourism)、与环境资源相适应的旅游 (appropriate tourism)、科考旅游 (scientific tourism)、文化旅游 (cultural tourism)、无负面影响的旅游 (low-impact tourism)、农业旅游 (agro tourism)、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软

14、旅游 (soft tourism)等等,由于这些概念本身也不完善,因而极易造成概念的混淆。正如奥朗姆斯 (Orams)所说 “生态旅游的概念就像是画在沙滩上的一条线,其边界是模糊的,而且被不断地冲刷、修改”。目前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 1保护中心说这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保护”,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认为生态旅游应强调保护,要求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应保护自然、保护资源、保护文化。其代表定义有美国生态旅游协会做的界定:保护环境和维护当地居民良好生活的负责任的旅游。也有国内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利用自然资源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一

15、种活动。生态是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总和,旅游是“人地”之间的关系总和。这类概念是完全保护主义者的观点。旅游是有动机、有目的、有行为的,这类概念没有考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而认为生态旅游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这与旅游者为了愉悦、享受、求知、体验等的出游动机背道而驰。这类概念提醒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要保护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但旅游资源涉及天空、山川、海洋、水域、生物、城市、文物等非常广泛的范围和部门,旅游部门、旅游者提出保护根本起不了作用,更何况目前对各类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有众多的法律法规,保护的实现必须通过执法和严格的管理,而不是通过旅游者。如果旅游时强调保护,生态旅游就仅仅是一种理念,是无法以一个独

16、立的体系在实践中操作的。2.2居民利益中心说这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保护+居民收益”,其核心内容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认为生态旅游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展,而且旅游组织者和旅游者有义务为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而做出应有的贡献。代表定义有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做的界定:生态旅游是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郭岱宜也认为:生态旅游除了是一种提供自然游憩体验的环境责任型旅游之外,也负有繁荣地方经济、提升当地居民生活品质,同时尊重与维护当地部落传统文化之完整性的重

17、要功能。旅游是一个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产业,能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从旅游业的经济本质来分析,所有旅游活动均能产生经济效益,旅游者从客源地来到目的地,均能带来巨大的物流、能流和资金流,均能为当地经济繁荣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居民带来收益。如果因此而界定当地居民有收益的旅游就是生态旅游,那么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没有本质区别,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生态旅游词面理解,与居民利益也毫无关联。2.3回归自然说这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大自然旅游”,其核心内容是回归大自然。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只要旅游者走进大自然的怀抱就属于生态旅游的范畴。代表定义有库台(Kutay)做

18、的界定:生态旅游就是直接或间接促进保护并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世界旅游组织做的界定: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旅游,是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形式。强调组织小规模旅游团(者)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具有传统文化吸引力的地方。澳大利亚国家生态旅游战略中做的界定:生态旅游就是涉及对自然环境的解释和教育的自然旅游,该旅游按照生态可持续的方式经营。也有国内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式的旅游活动,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天人合一”的高雅享受。这类定义将生态旅游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户外旅游,包括探险旅游、登山旅游、科考旅游、度假旅游 、休闲旅游等多种类型,扰乱了人们习惯了的旅游类

19、型体系,给旅游者造成认知和识别上的混乱,让机会主义者将生态旅游的标签随处粘贴,这也正是前些年生态旅游泛用、泛化、泛滥的主要根源。例如,登山应属于专项旅游范围, 但在这类定义,将登山也归为生态旅游,这就造成了认识和市场的混乱。从内涵来看,这类概念的内涵是空洞的,其不但没有促进旅游的发展,反而是旅游研究的一种倒退! 给旅游组织者造成混乱。2.4 负责任说这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负责任旅游” ,其核心内容是旅游者应对环境承担维护责任。代表定义有布诺斯(Brouse)做的界定: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旅游者认识并考虑自身行为对当地文化和环境的影响”。国际生态旅游学会在其后对生态旅游定义简化时也强

20、调了负责任,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在自然区域里进行的、保护环境同时维持当地人福利的负责任的旅游”。也有国内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环境中,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的感受并负有责任感的一种旅游活动”;“生态旅游是一种对自然环境负责的旅游形式,它有助于旅游区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为社会的一员,全体有能力的公民均应承担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道德、民俗的限制、约束的责任和义务,均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后果负责任。从这个意义来看,负责任不应作为旅游当中特殊的部分进行强调或放大,因而“负责任旅游”对生态旅游的开展并不具备可操作性,该类定义与生态旅游毫无关联性。2.5 原始荒野说这类概念认为“生态旅游=原始荒野

21、旅游”,其核心内容是生态旅游开展的区域是在人迹罕至的原始荒野区域。代表定义有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做的界定: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有国内学者也认为:生态旅游是人们带着某一特定的目的,到受干扰较轻微的地区或未受污染之自然地区旅游。人迹罕至的区域包括大森林、大沙漠、大戈壁、大雪原和孤岛等,这些区域有些气候环境十分恶劣,有些不适合人类生存(沙漠、戈壁、雪原);有的地段辐射强(戈壁、沙漠),有害于人体健康;甚至在森林

22、中也有些植物群落对人体健康有害。该类定义涉及的范围太宽泛,目标不明确,无法真正在实践中落到实处。提出这一观点的大多为欧洲学者,由于欧洲整体环境较好,其研究的环境没有普遍性。例如,在沙漠、戈壁环境中,放射性强、小气候恶劣,基本不适合人类的生存,更不用说理想的生态环境了,旅游者根本无法获得舒适的休闲、度假享受目的。一般情况下,人迹罕至的地方生态环境好,对城市居民有吸引力,但不能旅游的地域也很多。因此,这类定义不科学、不全面,缺乏普遍性。3中国生态旅游的类型 随着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广泛开展, 相关领域的专 家学者加强了对生态旅游研究。为了完善生态旅游理 论体系, 且能够细致深入地研究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

23、 活动的独特规律, 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和有效保 护目的地的生态旅游资源, 有必要对生态旅游作系统 的分类。 目前, 国内对生态旅游的分类研究只限于根据资 源或生态系统的类型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如卢云 亭, 王建军(1999) 把生态旅游资源分为森林、草原、湿 地三种生态旅游资源系统; 杨桂华, 钟林生, 明庆忠等 (2000) 在分类中加入了保护因子, 把生态旅游资源分 为第一级的人文、自然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3 大类, 第二级的陆地、水体、农业、园林、科普、自然保护、文 化保护和法律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8 类, 以及第三级的 26 小类; 此外, 张建萍(2001) 按旅游资源普查、分类

24、 表对生态旅游资源作了分类。周笑源(2002) 按资源 属性把生态旅游分为自然生态旅游、社会生态旅游和 文化生态旅游 3 大类。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生态旅游的定义 和内涵, 以生态旅游资源、生态系统为主导因子, 把每 种资源类型中所能开展的有代表性的生态旅游活动 作为辅助因子, 并结合近 10 年来我国开展生态旅游 的实际情况, 尝试着把我国的生态旅游分为 6 种基本 类型, 并对每种生态旅游类型所特有的生态旅游价值 作了简要分析。3.1森林休憩生态游 森林休憩生态游是人们在天然或人工的森林生 态环境里所从事的以休憩活动为主兼有其他活动的 旅游活动。在中国, 森林生态旅游的主要空间

25、为自然 保护区中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省一级的森林公 园, 其中有的地方既是自然保护区又是森林公园。我 国目前自然保护区的 14 个子类中, 就有 12 个属森林 生态系统。截止到 2000 年, 我国已建成各种森林公园 870 处, 面积 748 万多公顷, 其中国家森林公园 306 处。这些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只要在严格坚持生态旅游 的基本原则保护性原则及社区居民参与原则的 条件下, 便可开展高品位的生态旅游活动, 繁荣当地 经济, 保护自然环境。 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森林的生态旅游价值主要 体现在: (1) 森林中富含的负离子氧能使人消除疲劳, 提高人体免疫能力。 (2) 一些植物分泌的芬芳

26、和气味 能够杀菌和治疗人体某些疾病。 (3) 森林美景能够给 予人美的享受, 陶冶情操。(4) 森林中千姿百态的景物 能够激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 森林中所蕴含的 大自然的奥秘能够激发人更深层次地认识生命的价值, 热爱大自然, 自然地树立环境意识, 是回归大自然 的理想场所。根据上述价值我们可以开发的森林生态 旅游的主要产品有: 休憩疗养、科学考察、观光游览、 文化教育、野餐露宿、森林浴和一些户外体育活动等。 根据近几年开展的以森林为主要活动场地的生 态旅游的经验和教训, 应注意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文化环境保护、人工环境保护性建设、游客和旅游 产业利益的保护, 才能保证森林旅游真正

27、的生态性并 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休憩生态旅游地有: 吉林 长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杭州 青山湖水中森林、陕西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 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吊罗山国家森林公园、浙江千岛 湖国家森林公园、广西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等。3.2草原风情生态游 草原是指在半干旱条件下, 以旱生或半旱生的多 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生态系统。我国草原的主要类型 为温带草原, 集中分布在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黄土 高原北部以及海拔较高地区的高山草甸。各类草地总 面积约 4 亿公顷, 草地植被主要有 4 大类型, 共 56 种 生态系统。由此可看出不管从量上还是从种类上我国 都具有

28、丰富的草原生态旅游资源。 草原在开展生态旅游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 草原上的蓝天、白云和一望无际、坦荡如底的绿色 自然风光体现了草原所独有的生态美价值, 能给人以 美的享受,“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便是其 集中体现。(2) 游人在欣赏自然美景是, 可以大大地缓 解生理、心理上的焦虑和紧张。(3) 草原上独特的气候 以及高质量的空气, 是夏季避暑疗养的胜地。(4) 与草 原自然风光相协调的民族风情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 文化特征, 对旅游者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据此可开 发的草原生态旅游产品有: 草原自然风光观光、草原 民族风情体验、草原日光浴、野餐露营、滑草、骑马长 途旅行等。

29、 我国有代表性的草原生态旅游景区有: 内蒙古呼 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河北北部坝上草原、新疆 阿尔金山高山草甸、天山高山草甸等。 3.3湿地观鸟生态游湿地是一种多功能、独特的生态系统, 根据国际 湿地公约定义,“湿地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 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 带有或静 止或流动, 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 包括低潮 湿水深不超过 6 米的海域”。我国学者常用的湿地定 义为: 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 2 米以内, 积水 4 个月以上) 和过湿土地, 并与其上生长、栖息的生物 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我国常见的湿地有: 沼泽地、泥 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

30、滩涂等, 截至 2000 年底, 全国已建成各类湿地自然保护区 353 处, 已有 21 处 列入国际湿地公约的“重要湿地名录”。 湿地之所以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除 了其一般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外, 还因为它为众多的 生物种群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 从而拥有丰富的生 物物种, 堪称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储存库, 成为鸟类特 别是候鸟的繁育和越冬的天堂, 其中有不少珍惜濒危 鸟类如: 天鹅、朱寰等。因此, 湿地的生态旅游功能主 要体现在能给游人提供的新、奇、特、旷、野等观光旅 游内容上。在我国湿地鸟类占全国鸟类总数的 26% , 丰富多样, 自然而然,“观鸟活动”便成为众多湿地的 最热门的专

31、项旅游活动。但是, 必须强调的是, 湿地核 心区应受到绝对的保护, 严禁进入, 观鸟等旅游活动 只能在湿地的边缘保护带有限制的开展。 我国有代表性的湿地观鸟生态旅游地有: 青海湖 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鸟类自然保护区、黑龙江扎 龙丹顶鹤等珍禽及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西鄱 阳湖和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珍禽自然 保护区等。3.4沙漠探险生态游 沙漠是在干旱、极端干旱的地区降水量不足 200 毫米, 蒸发量超过 2 000 毫米的条件下, 地表裸露, 植 物生长极为贫乏之地, 沙漠也是地表生态系统类型中 的一种。 一般人认为“生态”便意味着生机盎然、郁郁葱 葱, 作为不毛之地的沙漠不可

32、能成为生态旅游之地, 但是, 沙漠生态系统凭借其苍凉荒芜的原始自然景 色、神奇的沙漠海市蜃楼、壮观的风蚀地貌及沙漠探 险中所蕴含的冒险精神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探险旅 游者。此外, 荒漠生态系统中, 生命在逆境中所表现出 来的惊人的环境适应能力, 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理, 即丰富的生态美内涵。再者, 与沙漠自然景观和谐相 伴而生的人文景观, 如敦煌鸣沙山、月牙泉与世界文 物宝库莫高窟, 罗布泊沙漠与楼兰古城等, 与自然景 观相得益彰, 为沙漠旅游增色不少。就此而言, 沙漠作 为一种生态旅游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 沙漠中可以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有: 沙漠探险、 科考、游览、观光、滑沙等。在我国的北纬 30

33、0 500 东 经 750 1 250 的北方内陆盆地和高原, 形成了一条 西 起 塔 里 木 盆 地 西 端 东 迄 松 嫩 平 原 西 部 长 约 4 500km 宽约 600km 的断续沙漠弧形带, 广泛分布于 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其中, 在许多资源和 市场条件都具备的地方已开发有沙漠生态旅游项目, 如宁夏中卫的沙坡头地区、内蒙古鄂尔多斯的库布齐 沙漠等地已开发了极具市场潜力的沙漠生态旅游项 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沙漠的自然生态环境本身已 十分脆弱, 一旦破坏, 再难恢复, 因此, 沙漠地区开发旅游项目应坚持“保护为主, 开发为辅, 以利用促保 护”的方针, 防止沙漠化的扩

34、大。3.5农业体验生态游 农业体验生态旅游主要包括乡村生态旅游和观 光农业旅游。前者是指以古朴、原始、自然的乡野自然 风光及与其和谐相伴而生的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农 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 源所开展的旅游活动; 而后者是指以农业资源为基 础, 以生态旅游为主题, 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 组合农业资源而引起旅游者特别是城市居民的消费 欲望, 满足旅游者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并体验 新型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具有大自然情趣的一种 旅游形式。 中国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创造了各地不同的 农业种植方式和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不同的种植 方式、耕作制度、作物搭配均是一个

35、地区民族文化、传 统习惯、地方风俗的具体体现, 具有很高的观光价值; 特别是不同颜色的作物, 按不同地貌单元配置, 可在 空间上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 这种人工形成的景色具 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它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激发人 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同时,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也 拥有现代化的生态农业。这都为开展农业生态旅游提 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典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景区有: 云南罗平的油 菜花节、云南元阳哈尼族人所建的“哈尼梯田”等; 观 光农业景区有: 江西井冈山观光农业旅游区、北京郊 区观光农业带、上海浦东虹桥观光农业区等。3.6海洋度假生态游 未受污染的沙滩和海水, 充足的日照阳光, 温暖

36、湿润的海洋气候是吸引人们到海滨或海岛旅游的重 要条件, 在国外“3S”(Sun 阳光, Sand 沙滩, Sea 海 水) 旅游一直是最具魅力的旅游形式。海洋度假生态 旅游的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是空气和阳光, 海滨或海 岛空气清新, 阳光充足, 是理想的休闲、度假、疗养的 胜地; 二是海洋资源, 一望无际、波澜壮阔的海水本身 就是美丽壮观的景色, 五彩斑斓的充满神秘的海底世 界更是诱人; 三是海蚀地貌, 海蚀柱、海蚀穴、海蚀平 台等海蚀地貌形态各异, 气势壮观, 构成海滨独特的 自然景观。 自然风光旖旎, 气候宜人的海滨或海岛地区特别 适宜旅游度假, 此外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 如海底探

37、险、无装备潜水(尤其在珊瑚海域)、造访自 然区域 (红树林、海蚀地貌等)、非机动水上运动 (冲 浪、帆船航行)、观潮、游泳、日光浴、沙滩运动等。 中国已开发的海洋度假生态旅游地主要有: 海南 三亚的珊瑚礁, 连云港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 北戴河 旅游度假区, 青岛海滨旅游区等, 福建福鼎、广西北海 和海南文昌的红树林生态旅游区等。4结论和建议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可开展的生态旅游活动 更是多种多样, 本文只是尝试性的对生态旅游进行了 分类研究, 希望能对有关这方面的更深入的研究起到 抛砖引玉的作用。 国家旅游局在 1999 年推出“生态旅游年”后, 随 着学术界热切关注和社会媒体的不断报道,

38、 目前在我 国生态旅游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但实质性的生态旅游 还不普遍, 此方面的研究也亟待加强。因此, 今后在理 论研究上要结合生态学特别是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 原理, 细致深入的研究某种特定类型的生态旅游, 寻 找实践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更强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 实现目的地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注 重实践研究, 建议创建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示范区,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修正和完善 生态旅游理论。再者, 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旅游, 应 得到积极的提倡和推广, 随着北京、广州等市的生态 城市规划的开展, 可否把生态旅游的原则用于城市旅 游, 以拓展生态旅游的内涵和

39、实践。参考文献: 1 金波, 王如渊, 蔡运龙.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 . 生态学杂 志, 2001, 20 (3): 5359.2 卢云亭, 王建军. 生态旅游学M . 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5.3 杨桂华 , 钟林生, 明庆忠. 生态旅游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 万绪才, 朱应皋, 丁敏. 国外生态旅游进展J . 2002, 17 (2): 68- 72. 5 张建萍.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1. 6.6 张广瑞.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 旅游学刊, 1999, 14 (1): 5155.7 卢云亭

40、.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J . 经济地理, 1996, 16 (1): 106112. 8 周笑源. 生态旅游内涵再论J . 旅游学刊, 2003, 18 (1): 6467. 9 郑坚强, 李森, 黄耀丽. 沙漠旅游资源利用在西部开发中的意义及策略研 究J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3, 22 (1): 7779.10 阎锋. 观光农业旅游旅游百花园中的一枝新秀J . 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 1999, (2): 91- 95.11 王兵. 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 . 旅游学 刊, 1999, (2): 38- 42.12 Fennell D A.Ecotori

41、sm: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1999.13 Ceballos-Lascur in H.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J .Mexico Journal , 1987,(2):13-14.14 诸葛仁 .借鉴国际生态旅游标准规范中国生态旅游市场J .中国旅游通讯,2006,(4):37-41.15 Orams M B .Types of Ecotourism , in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edited by David B.Weaver)C .CABI Publishing,2001.24.16 郭岱宜 .生态旅游 21 世纪旅游新主张M .台北 :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177-17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