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308450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6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资源描述:

《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人华侨文化内涵与外延(1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华人华侨文化内涵华侨文化是由于华侨出国, 侨居异地, 将中国文化与侨居国文化交流、结合的产物。华侨文化载体是华侨, 他们借助于探亲、书信, 与家乡保持联系; 有的回国办实业、教育、医院及其他福利慈善事业, 影响或改变当地文化景观或结构, 同时也将本土文化流布侨居地。这种由华侨兴起和传播的特殊文化, 称为华侨文化。它作为一种文化类型, 应是鸦片战争以后形成的。华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 生活在国外, 但根又在祖国, 一方面他们保留原有语言、习俗、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 有着深厚的本根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 又深受侨居地文化浸染, 接受、吸收当地异质文化, 加以创新, 使之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

2、华侨文化具有国内和国外两个源头, 具有明显的跨文化、跨地域的特点, 处于内外两种或多种地域文化边缘, 是一个特殊文化系统。但对国内某一地域文化来说, 它又是这个文化系统在海外的延续和空间占用, 如岭南文化在海外所拥有华侨群体和地域即为岭南文化一部分。蜚声海内外的广东侨乡各地办的侨刊, 到1987 年多达107 种, 堪为华侨文化的一个缩影。对于它产生的故土一方, 华侨文化同样具有明显中外文化结合品格, 无论在土地利用、聚落建筑、语言文字、习俗、服饰, 乃至行为方式、思维理念等方面, 都有异于当地文化或深深嵌入后者之中。这是外来文化在当地移植或变异的结果。广东五邑、梅州、潮汕侨乡所耸立的大量西式

3、建筑, 星罗棋布于海南, 雷州半岛的橡胶、热带作物种植园, 以及各地方言的夹带英语、马来语等, 无不显示华侨文化的中西合璧风格。海外华侨华人是具有多重属性的特殊群体,这也决定了华侨华人文化同样具有多重特性。华侨华人文化在异域生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中华性和当地性的双重特性。一方面,由于受到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渗透、影响而出现的变异现象,表现出对居住地社会文化的适应,从而体现了对于居住地社会文化的涵化与认同以及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区别性;另一方面,则在内涵、形式、形态乃至深层的价值观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中华文化色彩,从而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渊源性以及与居住地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第一,华

4、侨华人文化对中华文化的保留并不是简单的移植或照搬,也不是原封不动地保持原貌,而是一个根据华侨华人生存发展需要而进行筛选、取舍和调整的过程。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从形式上以及内容上与华侨华人族群生存发展需要相符合,与居住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才能获得更好的保留和发展。因此,我们不能因其中华性而将华人文化简单地等同于中华文化,从而不合时宜地在华人居住国公开宣扬和传播中华文化。当然,也能因为当地性或本地化进程的加快而否认华侨华人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第二,华侨华人文化的当地性是华人逐步融入当地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不同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而且由于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有被西方列强殖民的经

5、历,因此,这种当地性是在当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渗透、冲击下逐渐生成的。第三,华侨华人文化中的中华性与当地性处于一个彼消此长的过程中。从长远的发展来看,也许会出现中华性逐渐式微的境况,迄今为止,中华性至少在华侨华人文化中居主流地位,起着主导的作用,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明显。比如,近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明确提出,要“加强灌输传统伦理道德价值思想”,认为“传统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价值观是华族文化的特点和优点,应获得振兴与继续发扬”;在以华人为主体的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价值观虽然冠以“亚洲价值观”之名,但仍可看到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刻烙印。华人华侨与中国关系的时代变迁中华母体与海

6、外华侨华人唇齿相依, 休戚相关。祖( 籍) 国的强大昌盛, 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 使海外中华儿女感到欣慰和自豪, 也由此而带来新的机遇和期望。20 世纪, 海外华侨华人群体, 身在异乡, 根在中国, 他们与中华母体同兴衰, 共荣辱, 相互之间的互动影响作用, 其广度、深度和力度前所未有, 主要表现反映如下:( 1) 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中华民族蒙受奇耻大辱, 清王朝又腐败无能, 国家濒临灭亡边缘。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 最初在海外创立中国第一个民主团体/ 兴中会0, 其成员大部分是华侨, 后来改为/“同盟会”, 华侨仍然是其重要的支柱力量。1911 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 呼唤/振兴

7、中华, 得到海外华侨的积极响应和参与, 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 约有1/ 3 是华侨。中山先生誉赞: “华侨是革命之母”。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虽未能彻底铲除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 也未能给海外华侨提供支持和后盾, 但是, 却为中国的进步, 打开了闸门。( 2)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进行北伐战争,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推翻帝、封、官三座大山进程中, 许多华侨积极参加, 他们的英雄壮举, 爱国事迹, 光照人间, 永载史册。特别是抗日期间, 有大批海外爱国华侨青年从马来亚、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缅甸、老挝和印尼等地回国参加八路军、新四军、东江纵队

8、等。到1939 年在延安的归侨就有300 多人, 在人民解放军中归侨将帅就有25 位, 他们曾是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等部队的高级归侨领导成员。其中有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人民军队的缔造者之一、新马归侨叶剑英元帅, 红军最早的参谋长印尼归侨朱云卿, 海军司令、菲律宾归侨叶飞上将以及陈永芹( 新马) 、黄登保( 菲律宾) 、钟嘉华( 印尼) 、曾镜冰( 泰国) 、王业熹( 新马) 、李子芳( 菲律宾) 、钱学森( 美国) 、唐铎( 俄罗斯) 、林影( 泰国) 、林有声( 新马) 、陈青山( 新马) 、许更生魂( 新马) 、吴克之( 新马) 、方方( 泰国) 、冯( 美国) 、庄田(

9、 新马) 、卢胜( 新马) 、王耀华( 泰国) 、叶松盛( 印尼) 、符路( 新马) 、林滔( 印尼) 、赖石昂( 泰国) 、曾生( 澳大利亚) 等。( 3)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进行了50 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8 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比1952 年增长了20 倍, 国民收入增长10 倍,“两弹一星”以及“ 神舟”宇宙飞船的研制成功, 使中华母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国际地位空前提高, 国际威望影响扩大, 加上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加速提高,共同唤醒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10、。( 4) 新中国的中央政府,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改善调整与亚非各国的关系, 解决了华侨华人双重国籍问题, 着眼于海外华侨华人的/ 长远0和/ 根本0 利益, 营造有益的生存环境, 拓展在海外的发展空间。日益得到有关国家的共识和赞同, 获得广大华侨华人的拥护和认同。( 5) 祖国的强盛和对侨胞的负责精神, 成为海外华侨的坚强后盾。新中国成立50 年来, 分别在50、60、70 年代, 接待安置了来自马来亚、印尼、缅甸以及印支三国的大批归难侨, 仅1978年, 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 就接待安置从越南回国的难侨达20 万人。到本世纪末全国的归侨人数约为80 万人。( 6) 新中国50 年来,

11、 特别是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大规模的建设, 巨大的市场, 优惠的政策,廉价的劳力, 丰富的资源, 雄厚的技术力量, 充满活力的进出口贸易, 为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商机和运作空间。近20 年来引进外资中约有60% 70% 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和港台资金。( 7) 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在人才智力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双向交流。中国大陆、台港地区约有二三百万新移民和留学生定居海外, 为海外族群注入新生力量。同时, 建国以来, 有上10 万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国来华支援现代化建设。其中著名科学家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陈宗基、王大珩等就是杰出代表。本世纪中

12、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十分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 毛泽东赞扬爱国侨领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周恩来一贯肯定“华侨是爱国的, 进步的”; 邓小平盛称“ 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江泽民论断海外同胞是“中华民族资源宝库”; 朱镕基称: “ 世界各地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经典名言, 即是对海外同胞本质主流的高度评价, 又是对百年来海外华侨华人为所在国和祖( 籍) 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定论。广东华人华侨文化风情特色一、 建筑景观特色 建筑作为一种最直观文化符号, 是一种动态和充满时代感的文化。有赖于华侨引进西方建筑文化, 广东城乡建筑景观

13、才大放异彩, 为其他省区所不及。骑楼是地中海沿岸建筑, 20 世纪初, 广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城市。广州最早出现骑楼在20 世纪20 年代, 据研究是由西方殖民者和华侨从东南亚同时传入的, 很快由广州传播至全省各地, 尤以珠江三角洲和沿海、沿江城镇为普遍。据林琳博士统计分析, 广东现今21 个地级市, 拥有骑楼城镇密度最高的是汕头和潮州(017 座/ 千km2 ) , 次为佛山、广州、江门、汕尾、中山、揭阳、东莞、云浮、深圳等, 为014017 座/ 千km2 ; 再次为东莞、肇庆、梅州、韶关、茂名、湛江, 为013014 座/ 千km2 ; 最低为河源、惠州、清远、阳江( 013 座/ 千km2

14、) ; 这与广东华侨祖籍分布格局有某种相似之处, 亦即两者成正比。潮汕、五邑和海南文昌作为华侨集中地, 拥有骑楼的城镇密度最大, 粤西、粤北山区则较少17 。骑楼具有上楼下廊、前店后宅, 与街道相连, 既遮风雨日晒, 又方便交易等特点, 与广东商业文化发达相一致, 故具有强大生命力, 留存至今。由于华侨数量、区域商品经济水平差异, 侨乡骑楼平面类型多, 有单开间、双开间和多开间等。如台山、开平城镇骑楼多为双开间并联组合而成, 沿河或沿路摆布, 风格多样, 既有中国传统式屋顶, 更多的是仿文艺复兴式、仿巴洛克式、仿古典式、南洋式等, 规模大、空间阔、立面雄伟气派, 异彩纷呈, 突出中西文化结合特

15、色。而内地非侨乡如粤北、西江、桂北一带骑楼, 数量少, 类型单调、规模小、体量轻, 屋顶多为中国宫殿或民居式。笔者在广西贺州镇所见, 骑楼通道宽不过115 米, 仅容2 人通过, 说明传统文化在当地占优势。(骑楼可作为小镇建筑景观主体)二、 作物景观特色土地利用或作物栽培作为最基本文化景观, 也是广东华侨文化空间占用的最大单元。宋代首先传入广东、福建等地占城稻、花生, 明代传入番薯、玉米、烟草、菠萝、南瓜、辣椒、甘蓝作物, 都直接或间接与华侨有关。如后来对土地利用影响极大的番薯, 即由华侨引进。志称万历十年(1582 年) 在安南(越南) 经商的东莞人陈益将番薯成功带回家乡, “种播天南, 佑

16、粮食, 人无阻饥 ; 同时, 还有高州人林怀兰亦“自外洋挟其种回国”种植。原产中南美洲的玉米, 明嘉靖、万历年间(15221620 年) 也由海商带回广州惠州始种, 清初传遍全国。这两种作物终于成为全国重要粮食作物, 形成“地瓜一种, 济通省人之半”和“红(番) 薯半年粮”景观, 对开垦荒地、救灾、保护大量人口和劳力, 贡献匪浅。西方蔬菜也通过华侨纷纷传入广东, 乃至内地。如辣椒“大约明末清初由南美洲传入广东, 辗转传入中原” 。木瓜原产墨西哥, 明末清初传入广东。稀有热带乔木树, 国内无此树种, 约于清初由鹤山华侨从南洋带幼苗或种子回来, 种于该县雅瑶镇, 后推广至广东其他地区。又“暹罗所出

17、产的蔬菜, 多数是广东潮州人”引入。此外, 番茄、马铃薯、荷兰豆等也先后经广东引入。这促使大片土地得到开发,明显地改变了传统农业分布面貌, 也使人们的食物结构产生变化, 丰富了社会文化生活。近代, 由华侨引种于海南的热带经济作物, 成为我国土地利用史上又一项破天荒大事。19 世纪末, 南洋华侨从国外引进椰子新品种, 果多硕大, 很快取代原来品种, 出现不少万亩椰林。1902 年和1908 年海南的华侨从马来亚引进橡胶和咖啡植于儋州那大,1910 年乐会(今琼海) 人何麟书从南洋引种巴西橡胶于安定落河沟(今属琼中) 获得成功。此后胶园在海南接踵而起, 为海南建设成我国最大橡胶林奠定基础, 同时引

18、进的还有油棕、海岛棉、剑麻、爪哇蔗、金鸡纳、香茅、木薯、吕宋烟等, 都是一种新文化空间占用和新的文化景观。解放后在海南岛、雷州半岛等建立了100 多个农场, 安置了约100 多万创业者, 广东农垦文化称盛一时, 成为华侨文化发展一个重要标志。(这些植物可以作为小镇植被景观)三、 城镇布局规划特色在城镇规划布局上, 侨乡聚落也反映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调适和良好结合, 即村镇选址按适应中国风水地理要求, 但布局却突破传统的中轴对称原则, 采用网格状布局,显系受西方规划思想影响。如鸦片战争后开埠城市汕头, 吸纳华侨文化和西方文化, 不但建成骑楼和高层建筑的商业、服务中心, 而且城市道路网络呈扇形扩

19、散和布局, 一反中国传统棋盘式道路格局。侨乡村落, 建村前先制订规划, 统一安排村内道路系统, 主次巷道纵横交错, 各户占地面积大小一致, 外观整齐划一, 整体上显得紧凑、严谨、规范。而附属建筑如牛栏、猪圈等单独配置, 集中分布在村外, 既节省用地, 也保持村落环境卫生。这种功能分区思想, 与小农经济下旧式农居无分工或简单分工迥然不同, 乃华侨将西方规划思想在故土移植。这种西方规划模式村落, 以五邑地区最多。台山海宴镇甄氏家族因丁口繁衍, 光绪年间按以上思想重新规划村落, 建成新旧两围共93 村, 安置5600 多人,堪为中西规划和建筑布局文化良好结合范例。华侨热心公益事业, 无论过去和现在,

20、 都把捐赠建筑物作为一种纪念形式。这些建筑物最能体现中西文化融合风格。现中山大学校址留存原岭南大学许多以“ 堂”命名大楼, 即为华侨捐赠, 如“爪哇堂”、“哲生堂”、“陆堂”、“张弼士堂”、“荣光堂”、“十友堂”、“怀士堂”等。重檐大屋顶和钢筋水泥建材和西式立面和内部布局, 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完美统一。四、 语言文化景观鸦片战争以后, 华侨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已经形成。而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之下,英语更以一种强势文化, 牢牢扎根香港, 首先向广东沿海、继向内地传播, 使广东语言融入大量英语成份。而侨乡的人员、商贸、书信等往来十分频繁, 既使用汉语方言, 也使用英语和其他外语, 两者交相融合, 形成

21、侨乡方言有大量外语词汇融入, 主要是口语中夹杂英语词汇的文化景观, 占有侨乡文化空间, 并因华侨侨居地不同、侨乡原有方言的差异而形成语言景观区域分异。闽南侨乡社会中,由于某些新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出现,相对的出现了一些新的词语和特殊用语,在长期传承中形成了侨乡社会在语言交流方面的习俗,如侨乡社会称华侨为“番客”、“番客婶”,成海外当地人为“蕃仔”、“蕃婆”。华侨在当地自称“唐人”。华侨出洋成过番或过番邦。华侨刚到海外旧侨予与支撑和帮助称为“郎帮”,这一词语传播回侨乡,请人帮忙做事也称为“郎帮”。华侨从海外寄钱汇款回来称为“批银”。早起这种批银业务是个人经营的称为“水客”或“客头“。以后建立专门机

22、构称民信局,这种侨汇也为产生于侨乡社会,形成了侨乡特殊的一种金融机构及流通习俗。珠江三角洲即广府文化在广东核心地区, 使用粤方言, 商品经济发达, 华侨人数最多, 英语和粤语融合广泛且深刻, 形成语言景观至为触目。早期形成很多口语和书面用语词汇, 如摩登(modern) 、摩托(motor) 、玻(球ball) 、唛(商标mark) 、哈帽(cap) 、畅(change 兑换) 、凡士林(faseline) 、朱古力(chocolate 巧克力) 、爵士乐(jazz) 、呔(车胎tyre 、领带tie) 、士的(手杖stick) 、士巴拿(扳手spanner) 等, 反映产业革命后西方科技成就

23、和社会生活。到清末民初, 学习英语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一首广州竹枝词反映英语扩及到普通女性社会。张溪生词云: “髻盘委堕鬓如云, 窄袖蛮靴衬布裙。妆束工趋各国华人华侨文化分析时世样, 女儿还喜演英文。”据有关研究, 仅五邑地区常用英语外来词, 包括文化体育、食品饮料、五金工具、日常生活等用词有125 个20 。如漂亮叫“好泥”(how nice) 、好称“骨” (good) 、好球称“骨波” (good ball) 、出去称“斗晒” (out side) , 男人称“缅”(man) 、老太婆称“老缅婆” (old woman) 、文件夹叫“快佬” (file) 、自助餐称“布菲”(buffet

24、) 、清漆曰“呖架” (lacquer) 、第一叫“林巴温” ( number one) 、小费叫“贴士”(tips) 、乳罩叫“薄络”(bra) 、差劲、低档曰“妾” (cheap) 等, 这在外来人听来可能不知所云, 但在当地却是老幼妇孺皆知。深处广东山区客家社会, 使用保留大量中原古词汇, 反映山区环境和自然经济内涵为主的客家方言。但鸦片战争后, 客家人大量迁移东南亚, 外语也在侨乡不胫而走, 如衬衣叫“恤” (shirt) 、商标称“唛” (mark) 、水泥曰“红毛泥” (cement) 、洋葱曰“荷兰葱”(onion) 、马铃薯曰“荷兰薯” (potato) 等, 反映这种作物转来

25、自荷兰人势力范围的东南亚。也有马来语, 如接吻曰“占” (tism) 、领带叫“拉西” (tasi) 、“拐杖”称“短刦埃”(tongkat) 、“饼干”称“罗蒂糕”( roti) 、杂货店叫“阿弄店” (alongtiam) 等。但无论词汇数量和分布范围都较广府侨乡地区大为逊色。广东另一个侨乡潮汕的华侨也引进英语, 除了与其他地区相同的通常的音译或意译以外, 还结合自己方言特点, 形成不同于广府、客家方言区读音, 如商标曰“头目”(mark) 、一分钱曰“一尖钱” (cent ) , 公斤曰“基罗” ( kilogram) , 百分比曰“八仙”(pecent) 等。因不少华侨分布在东南亚,

26、带进不少马来语, 如接吻称“斟” (tism) 、手杖称“洞角”( tongket ) 、饼干称“罗的” ( roti) 、警察叫“吗淡” (mata) 、事情叫“巴特”(patut) 、市场叫“巴萨” (pasak) 、可怜叫“朵隆” ( tolong) 、铁线称亚铅(ayan) 、合意叫(suka) 、苦力叫咕哩(kuli) 、奶油咖啡叫咕啤( kopi) 等皆渗入人们生活用语, 使之注入东南亚文化生活情调。而海南侨乡, 华侨也主要在东南亚, 引进外语与潮汕侨乡相类, 有英语和马来语。如英语肥皂称“雪文” (soap) 、酒桶称“旦” (tun) 、饼干称“戟”(cake) 等, 马来语接

27、吻曰“斟” ( tism) 、苦力叫咕哩( kuli) 、警察叫“吗淡” (mata)等, 形成与潮汕相类语言景观。这样, 按照外语在侨乡使用多寡, 与当地方言结合程度等所形成语言景观差异, 广东侨乡大致可分为珠江三角洲、潮汕、海南、梅州四个语言景观区。在珠江三角洲, 粤方言为主流语言, 英语借词也大量并用, 约400 多个, 并形成由英语、普通话、粤语整合而成“港式中文”。据广州零点公司调查, 广州达到八成人爱用英语单词, 如yes、OK、bye bye , 风靡各个场合 。潮汕与海南同属闽南方言区, 但潮汕商品经济发达、外出人口多, 外语在侨乡占有优势, 一些山区小镇也流行作秀( show

28、) 、柯(call) 、基佬(gay) 、酷(cool) 等英语口语。海南和梅州商品经济欠发达, 外语多在有一定知识群体中流行,景观空间占用少和单调。(可根据华侨语言文化特点摘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衍生词为街道、楼房、博物馆、酒店命名,使华人华侨文化融入小镇。)五、 书籍文化景观 华侨身在国外, 须保持与家乡联系。一种旧称为乡刊、族刊, 今称为侨刊的民间刊物应运而生, 流行于广东侨乡各地, 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字景观, 成为华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举凡海内外乡亲关心之事, 大从国家、市、县时事, 小到生养病死、婚嫁喜庆、圩市物价等, 无不在报道之列。由于侨刊最贴近华侨利益, 故备受侨乡百姓欢迎和

29、支持,不胫而走, 是侨乡一道最富乡土气息的文化风景线。据广东省志华侨志广东侨务载, 广东最早的侨刊创于清宣统元年(1909) , 为台山新宁杂志。此后侨乡办刊物接踵而起, 到1937 年, 台山侨刊达59 种, 中山县1949 年有42 种, 开平、恩平、新会也为数不少。番禺、南海、宝安、梅县、潮州、海南文昌、琼海等也陆续发行, 但远不及五邑地区多。到1949 年建国前夕, 侨刊全部停办。建国初, 侨刊陆续复办, 1955 年, 广东全省有16 种, 1959 年增至61 种。文革期间, 再度全部停办。1978 年起又大发展, 到1987 年增至107 种, 其中台山占29 种, 开平占19

30、种, 新会占9 种。19781987 年累计发行864万册, 其中1987 年就达228 万册, 近年更多, 并发行到世界各地。如著名的台山海宴侨刊, 开平教伦月刊, 广州广州华声, 珠海珠海乡音, 梅县侨声, 潮州潮州乡音, 海南琼州乡音等就风行海内外。(可在小镇中开放侨刊博物馆,或者在酒店客房中摆放侨刊等。)六、 人才文化景观侨乡民性外向、开放、兼容, 深受西方文化浸染, 思想活跃, 对新鲜事物敏感; 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反映西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由此形成文化景观, 主要是文化氛围,在侨乡甚为突出。观念文化寓于人物之中, 又以其中的各类人才为主。近代侨乡英才辈出, 独领风骚。187218

31、75 年, 我国四批留美学生120 人, 包括容闳、詹天佑, 唐绍仪等时代精英, 为早期华侨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奏折说, 派幼童赴美留学“属中华创始之举, 抑亦古来未有之事”。留学生中, 广东人占多数, 其中又以香山(中山) 、番禺、南海、顺德等县为主, 仅香山一县即有40 人, 占广东留学生的二分之一, 故近代广东能首先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 成为近代思潮的重点地与革命的策源地。梁启超说:“广东人旅居国外者最多, 皆见他邦国势之强, 政治之美, 相形见绌, 义愤自生”。又说: “广东言西学最早, 其民习于西人游, 故不恶之, 亦不畏之。”在变革现实、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运动中, 华侨无

32、不在财力、物力上鼎力支持, 更有大批热血青年, 远涉重洋, 回归祖国, 参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孙中山曾发出感慨: “华侨是革命之母”。例如1911 年参加广州黄花岗起义800 名“选锋队”(敢死队) 中, 华侨占500 人, 黄花岗72 烈士中, 华侨烈士有30 人之多。这说明广东华侨人才产生过巨大社会效应。又据广东省志华侨志所列宋代以来华侨人物传记。华侨是一个具有西方先进思想的群体, 故能在各地掀起轰轰烈烈革命运动, 在他们身上反映出华侨文化先进性的品格。中华母体与海外华侨华人在人才智力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双向交流。中国大陆、台港地区约有二三百万新移民和留学生定居海外,

33、为海外族群注入新生力量。同时, 建国以来, 有上10 万人的海外华侨华人专家、学者回国来华支援现代化建设。其中著名科学家郭沫若、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钱三强、钱伟长、陈宗基、王大珩等就是杰出代表。本世纪中国的主要领导人物十分重视海外华侨华人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孙中山称“华侨是革命之母”; 毛泽东赞扬爱国侨领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周恩来一贯肯定“华侨是爱国的, 进步的”; 邓小平盛称“ 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 江泽民论断海外同胞是“中华民族资源宝库”; 朱镕基称: “ 世界各地华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经典名言, 即是对海外同胞本质主流的高度评价, 又是对百年来海外

34、华侨华人为所在国和祖( 籍) 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历史定论。(可在小镇中开放华人华侨名人博物馆,将近代中国有影响力的华人华侨及其事迹向游人展出)七、 中国传统思想在华人华侨文化中的传承和改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华人华侨具有敬祖尊亲的天性,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性格。家庭观念在他们心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农耕经济为主,所以中国人历来乡土意识浓厚,华人华侨亦不倒外。家庭观念和乡土意识导致华人华侨在各种社会括动中都十分注重同宗、同乡及同业的关系。这一特点在东南亚的华人华侨社区表现得尤为明显。同宗、同乡及同业的连锁关系对 根”的观念的维持和巩固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除了对祖籍地的依恋

35、,作为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华人华侨亦非常重枧祖国这个大“根”,因为这里曾经有他们的祖先流过的血、洒过的泪,凡此种种皆为华人华侨寻根拜祖的原动力。儒家的“厚德载物”、中和思想;佛家的忍让、慈悲精神等。华侨华人文化中的宽容思想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资源,使之具有厚实的内蕴,这也是华侨华人及其文化所具有的中华性的重要体现,或者说,华侨华人及其文化的宽容性是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宽容性的继承。比如,马来西亚华人就把兼收并蓄、中庸之道等概括为华族的优良特征,认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实践中,和平、包容的民族特性已经成为华人的精粹文化”,“发挥华人思想的优良特征应以中庸之道为核心”。海外华人努力倡导不同文

36、化的融合。最典型的就是提倡“五教”(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同源同宗的德教会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广为流行,其教义就融合了“ 五教”的基本思想。作为一种融合性宗教,“德教会”在东南亚各国均有组织,其中马来西亚的德教会发展最快,已有近百个德教会组织,表现非常活跃,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具有相当的规模、气派和地位;在印度尼西亚三宝垄的三保庙也突出体现了佛教、道教、孔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从庙的节日活动看,既有道教的玉皇圣诞,也有孔夫子节,更有尊崇伊斯兰教真主的敬天公节。八、 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文化景观1. 东南亚东南亚是世界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中国有几千万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其中大约有2000

37、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地区。这个数字的概念是:占全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占东南亚地区人口的5%。曼谷唐人街:两百多年前,泰国的曼谷王朝一世王建造王宫时,下旨让住在该处的人(绝大部人是华人)迁到三聘街一带来居住。曼谷的唐人街就是从那时的三聘街发展成为如今亚洲最大的唐人街的。说是街,其实是一个区域,由三聘街、耀华力路、石龙军路三条大街以及许多街巷连接而成。因为是曼谷的老街区之一,这里的房屋大都比较古旧,但商业却异常繁荣,已成为泰国最庞大、繁华的市场。唐人街上最显眼的是金店。在全长不到两公里的耀华力路上,有上百家大大小小的金店,f1 El竖着巨大的招牌,柜台里陈列着金光闪闪的首饰和黄金制品。据说,曼谷

38、70的金店都在唐人街。与北京不同的是,这里的金饰是一堆一堆摆在那儿,,透出一股豪气,仿佛在卖白菜,让顾客不自觉地也跟着大方起来。精品商店出售的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知名产品,贵州的茅台酒、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同仁堂的丸药、漳州的片仔箔、重庆的天麻等中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此外,街上还有出售华文书报的书店、报摊,也有潮州戏院,影院等。曼谷唐人街不仅是华人聚集区,包罗万象的市场,同时也是展示中华文化的活生生的博物馆。商店里不仅有时尚消费品,也有沿袭百年手工工艺制作成的工艺品。在这里过春节,可以看到舞动的长龙瑞狮,虎鹤双形拳、南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表演;可以看到居民烧香点烛拜祖宗、拜神灵,祈求幸福与吉祥;

39、可以看到“中国红”染遍唐人街的各个角落,还可以品尝到地道道的中国年夜饭。浓郁的年味,恐怕连中国人也不能不为之惊叹、感慨。曼谷的唐人街里,居住的大都是早已加入泰国籍的老华人,新移民很少住在这里。老华人的后代,不再是不识字的小生意人,他们搬离了唐人街,在新的商业区购地置业。在曼谷,拥有华人血统的人几乎占人口的一半。近六成的大机构及银行由华裔人士控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唐人街扩大了,新一代的华人光大了祖辈的事业。2.北亚地区日本中华街:神户唐人街的名称和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不同是唯一个叫“南京町“的地方那是因为明朝时从中国输往日本的许多货物以精巧著称,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当时南京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城市,而

40、且中日贸易的团队和输出的货品中,南京船和产自南京的货物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日本人把中国货,乃至来自东南亚的货物都称为“南京物”。 据说明治十年,这里已有“南京町”之称。也许是因为其规模较小,南北110 米,东西约300米的小区里陈饭店之外,到处林立着富有特色的中华食材店、杂货店,商品部摆到了店门外。食摊前总有不少人光顾,100日元3个的水饺,200日元一小碗的面条,1O0 日元1个的小茏包,200日元1根的油条以及稀饭、麻球、荷叶饼都很受 欢迎,而远近闻名的许记小笼包的外面也总是排着着长队。由于南京町的华侨以广东出身为主,所以菜肴也和神户室内多见的北京宴会菜,或台湾家庭菜不同。多见得还有各科面

41、、饺子、包子等点心和大众饮食。还有一些日本人并不善吃的酱猪蹄、猪耳、豆腐乳、凤尾鱼、豆豉鱼、月饼、米花糕等中国风味食品。拣个靠窗的位子,刚坐下就听到有人在用日语说要吃“南京”,端上采的却是南瓜汤。原来日语中读音为nankin的除了南京外还有南瓜。南瓜可以代粮,且易于贮藏曾经帮助人们度连了水灾等灾荒,故被誉为“轫金”。 怪不得上次去南洋,还见到南洋华侨在供财神时,把它和金元宝一起供在财神前。 软金在日语里的发音也是nokin。南京物中著名的还有南京锭(小锁)、 南京操(提线木偶)、 南京米(白米)、南京袋(麻袋)、南京豆(花生) 很明显,当时也有一些伪劣产品混迹其中,所以有南京烧(劣质磁器)、南

42、京木棉(租布)、南京玉(有孔玻璃球)等词,甚至有重量不足的私铸南京钱。其他如动物中有南京鼠(墨鼠)、南京军鸡(斗鸡)、南京虫(臭虫)、 南京鸠(斑鸠),植物中则有南京黄栌(乌柏)等等。南京物的跨度,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直至现在在日本人面前提到“南京豆”他们也马上知道说的是花生。但提到俗称“南京虫”的一种小型女表,则恐怕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知道了。横滨中华街:横滨的唐人街以前也叫作“南京町”,但华侨们自己还是叫中华街的。直到1955年把“中华街”三个大字写到牌楼上为止才正式把街名定下来。远远的就可以看到街口朱红色的牌楼和 中华街”几个金色题字心中不免涌起几分激动。横滨的中华街纵横有好几条街,最多的

43、任然是中国餐馆。在这里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各种风味的餐馆争芳斗艳。东华楼、万珍楼、均昌阁、顺海阁、周苑、同发、重庆饭店等名家不胜枚举。此外杂货舌、食材店、古董店、器具店、茶庄、中药店等应有尽有。店铺前的招牌和旗幡五彩缤纷展现出勃勃生机。3. 北美洲纽约唐人街:根据美国人El普查局不久前公布的数据,纽约有华人近30万。纽约唐人街有好几处,最出名的是三个地方,一处是曼哈顿的唐人街,一处是皇后区的法拉盛,另一处在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附近。位于曼哈顿下东城的唐人街是纽约第一唐人街。这也是全美国最大的华人社区,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这里曾经是个“光棍城”。早年的移民都是男性华工,由于1882年美

44、国实行排华法案限制中国移民进入,使移民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直到1943年,美国才调整了移民政策,特别是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大批华人得以移民到纽约,唐人街才开始兴旺起来。今日的唐人街,方圆大约两平方英里,还保持着百年前的风貌。街上有餐馆、中药店、杂货店、食品店、礼品店、婚纱摄影、理发美容店、裁缝店、殡仪馆,还有佛堂,人们的一切活动,不必讲一句英文就可以在唐人街上通行无阻。最值得一提的是唐人街的餐馆。传统的餐馆以粤菜为主,近些年来,由于新移民的增加,餐馆越开越多,有200多家,风味也丰富多彩。唐人街的地标要算是孔子像和林则徐雕像了,它们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唐人街的中国特色,使它成为纽约旅游观光

45、的重要景点,每年都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到此,使唐人街的商家生意兴隆。移民成分的改变是唐人街近些年最大的变化。以前移民的来源地主要是广东和香港,流行说广东话。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增加,现在说普通话已成唐人街的潮流。唐人街与中国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这里成为许多中国货物,特别是中国食品的集散地。皇后区的法拉盛和布鲁克林的第8大道附近地区也可以称为“唐人街”。它与传统的唐人街以华人居民为主的状况不同,是华人与其他族裔混居的。以人口和规模都后来居上的法拉盛为例,多元化的移民造就了一个崭新的唐人街,除了华人说中文,在这个社区里韩国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希腊人等族裔使用的语言超过150种。印度妇

46、女会到中国超市买海鲜,而墨西哥的店员会用流利的中国普通话大声叫卖。这里的酒店提供中餐、印度餐、法式餐,大街的报摊上对许多美国人来说,曼哈顿的唐人街就像是中国移民文化的一个展示区。它很古老,很传统,还很商业化。无论是华人,还是美国其他族裔,都不把法拉盛和第8大道称为真正的“唐人街”。有些美国人认为,法拉盛的风貌比曼哈顿的唐人街更接近今天的中国。传统的唐人街几乎都是以讲广东话为主的,这几乎是百年来的惯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任教的周鸿翔教授说,加州是最早华人集聚的地方,实际上也是广东人香港人最早来到的地方。来自香港的周教授说,加州最早的大学是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为了适应加州的多元文化,

47、该校设立了东亚语言文化系,其中中国语言专业早在本世纪初就有了,但是当时教的却是广东话,因为美国人听到的都是广东话,于是反而将广东话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国语。直到今天,柏克莱加州大学还有一门广东话专业。洛杉矶是仅次于旧金山的广东人聚集的唐人街,最早出现的时候大概在1890年代,在靠近橙县的附近,还有一个专门埋葬早期华人的墓园,从墓碑上看,都是来自广东台山、三邑一带。 不过到了今天,洛杉矶的唐人街商人就不固守广东话了。人们的交流也开始使用普通话。在唐人街银行前经营一家小工艺首饰铺面的袁太太来自广东,除了广东话之外,从来不讲“北方话”。现在她觉得不行了。她说,“十年以前,来这里的客人都是广东人、香港人或

48、者是东南亚华人,他们都说的是广东话,交谈起来十分方便。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是从大陆过来,从东北到上海,什么地方的都有,他们听不懂广东话,我如果只用广东话来做生意的话,很多生意都会跑掉,而且现在大陆其他地方的人来这里做生意的越来越多,为了维持下去,我必须要学会将国语。” 来自大陆浙江的陈先生在唐人街上开了一个专门出售纽扣、服装配件的小摊位,他说自己主要是想搞批发,这个摊位只是作为一个窗口。唐人街上很多商家的小商品都是从他这儿批发出去的。“其他少数族裔的商家也来批发,包括距离唐人街最近的韩国人、墨西哥人以及犹太人都会到唐人街上来寻找货物来源,因为对他们来说,中国在美国的集中地就是唐人街。” 成龙在他那

49、部震动好莱坞的功夫大片尖峰时刻中主要场景地之一“福州饭店”就在洛杉矶唐人街上。由于尖峰时刻在美国成为票房第一的热门片,福州饭店也成为影迷们的观光点,很多人对于影片中拍摄的武打场地感到好奇,在一个小小的饭店中,居然可以演出这么大场面的武打戏,于是都来福州饭店参观当年的拍摄实景,这使得老板笑得合不拢嘴,每天顾客盈门,生意非常红火。后来他干脆在靠马路的一堵大墙上用红字刷上“成龙电影尖峰时刻的实景拍摄地,”永久性地作为广告。他说不光是华人有兴趣,大部分来参观的还都是白人影迷。 唐人街以前给人们的印象是脏乱差。脏,说的是唐人街上的货物随意乱放,尤其是活鸡活鸭,当街摆开,气味非常难闻。经过洛杉矶市政府和唐

50、人街管理小组的联合整顿,今天的唐人街已经没有商家将活鱼活鸡当街乱放。由于这里是洛杉矶的一个观光旅游景点,洛杉矶观光旅游局将唐人街的整顿作为一个重要项目,重建了唐人街的起源小红楼,开放华美博物馆。最近还组织了唐人街导游团,由专人负责导游,第一天就有六七位白人游客前来,每人二十元,引导他们参观唐人街的景点,顺带尝尝中国式的点心。受到热烈欢迎。这个项目将成为唐人街的永久性活动。 在早期的反映唐人街的电影中,几乎清一色地将唐人街描写成帮派横行、色情泛滥、藏污纳垢的的地方,洛杉矶唐人街以前放三级片的华语电影就有三家,现在一家都没有了,因为商业的巨大需求,这些场所都改作为商业用途的商场、旅馆等用。帮派也开

51、始转移到其他地方。因为洛杉矶警察局专门成立的亚裔帮派打击特勤小组就设立在唐人街附近,常常出其不意的出手打击色情、帮派、赌博等等犯罪活动,使帮派减少许多。洛杉矶警察局亚裔帮派小组成员皮特李说,最近几年整个洛杉矶的帮派犯罪都在下降,唐人街这一带的治安明显好转。4. 大洋洲悉尼唐人街:在澳大利亚,几乎每个较大的城市都有唐人街,其中悉尼唐人街是公认的澳洲最佳唐人街。不仅因为它地处悉尼市中心,靠近著名的达令港、星港城赌场、动力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众多的食肆和商店,而且还因为它的悠久历史以及文化遗产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正是移民历史和多元文化的集中反映。悉尼唐人街创建于19世纪,到今天,这里逐渐成为华人在悉尼

52、的文化、经济中心。狭义的唐人街是指“德信街”,一条不算长的步行街。广义的唐人街,用英文的称呼“CHINA TOWN”或许更能表达意思,包括了德信街在内的几条街道,还有附近的“MARKET CITY”。在德信街的两端,各有一座中国式牌楼。牌楼上分别写有“通德履信”和“四海一家”几个字。这个几个字将来自五湖四海的移民凝聚在一起,相互包容,和谐共处。德信街上店铺林立,百业俱全。每逢周五的晚上,街上挤满了形形色色的小摊,摊子的空隙之间填塞着各类人群,热闹非凡。在这个夜市里,中国特色的商品少不了,中国特色的服务也不少。街道每隔几步就会摆上几张凳子和小床对于爱体验东方文化的老外来说,享受一下“中医推拿”是

53、个绝好的机会。在他们眼里,中医推拿和中国武术一样,都是“中国功夫”。中国的文化逐渐被更多的澳洲人所了解和认同。中国新移民来到悉尼,大多不会选择唐人街居住,而是根据工作、生活的需要,居住在悉尼附近的郊区。现在,悉尼已经出现了好几个华人聚居的社区,如“小香港”、“小上海”和“小台北”等等。在这些社区里,虽说没有唐人街这样明确的称呼,但是街道两旁遍布的中国店铺,中文招牌,熙熙攘攘的华人面孔,都确切地告诉我们,华人已经在这里生了根。5. 欧洲巴黎唐人街: 形成于19世纪初。目前,在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匈牙利等国,有近20多个唐人街区。随着时间的变迁,唐人街逐渐向四面八方扩展,区域越来越大

54、,几乎成了欧洲重要城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唐人街也从最初单纯的居住区,发展成繁华的旅游区和商业中心。当你走到巴黎13区时,一块块汉字标牌,各种风味的中餐厅,以及出售中国传统工艺品的商店随处可见。熙熙攘攘的行人中,听到的是熟悉的乡音,看见的是熟悉的容貌,犹如置身国内的城市。13区是由原先的几条街逐步向周边发展,形成商贸、居住和文化气息合一的华人社区的。如今这里已非当年可比,店面装潢华丽,高楼里住着经济实力很强的华人,不少人出入是宝马、奔驰代步。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有大批华人来法,他们多数聚集在市容相对较差的19区,与阿拉伯人和非洲移民混住。最近几年,华人的范围不断扩大,除了13区、19区外,在3区

55、和11区,华人商铺也随处可见。这四个区域大约占了巴黎市区近15的面积。伦敦唐人街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00 多年间, 大英帝国依仗其炮舰实力, 横行海洋。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频繁来往于中国南海沿岸, 雇佣一批批廉价中国劳工到船上从事苦力。后来, 这些中国劳工有机会随船到英国的港口码头, 有的上岸消遣,有的“跳船”,在伦敦和利物浦立足,以开“唐餐”、洗衣店和俱乐部为业。不过, 当时人数极少。据1851 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口普查, 华人移民仅78 人, 到19 世纪末, 为数也不足400 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0年间, 华人移民才有所增加, 但总数尚不足5 千人。这一批批早期华人移民, 除

56、少数是外交官、留学生外,大多为海员, 原籍多为广东台山、新会、开平、宝安、思平和香港。从本世纪50 年代开始, 一批批香港、新界移民陆续抵英, 连同早期华人移民子孙, 以及来自东南亚、毛里求斯、牙买加等地的华人, 截至1995 年, 旅英华人、华侨总数已逾20 万之众。英国不少城市都有华人相对聚居的地盘, 称“唐人街”,或叫“华埠”、“中国城”。旅英华人因语言和祖籍不同, 所住区域也大致有所划分, 讲粤语的多集中伦敦和英格兰的西南部, 操客家话的多聚居英国中部和北部。居住在伦敦的华人约3 万。50年代前, 华人集中在东伦敦的码头区, 唐人街设在彭尼菲尔德街。60年代时, 大批新界农民到来, 在

57、市中心的苏豪区一带立业, 爵禄街始成今日的唐人街。不过, 旧唐人街至今仍有一些中国餐馆, 街道仍沿用中国的名称, 如“明街”、“厦门里”。由于战后英国航空、陆路交通业崛起,海运变得不景气, 伦敦港区日渐萧条, 原来十分繁忙的港区, 变成了伦敦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昔日的唐人街也就不成样子, 与今日地处市中心的唐人街形成鲜明的对比。今日的伦敦唐人街, 地处市中心的苏豪区, 皮卡迪利闹市近在咫尺。这里既是繁华的商业区, 也是红灯区。华人在这个地区出现, 已是19 世纪末的事。到了本世纪50 年代, 才陆续有华人到爵禄街开业。随着华人餐馆增多, 人们曾把它称为“酸辣街”,此名流行一时, 80 年代才

58、正式恢复原名。1989 年, 伦敦市政当局拨款,对爵禄街进行整修, 街的两端分别竖立中国牌楼, 街心码上红砖并划为行人专用区, 设置了东方色彩的电话亭、红色灯柱以及供人们小憩的长椅。中国赠送的一对大石狮在街心座落。自此, 每逢新春佳节, 爵禄街披红挂绿, 青烟缭绕, 宫灯映着中国对联, 一派中国传统景象。今日的爵禄街, 已成为伦敦吸引游客的中心之一。6. 非洲 广东侨乡区域分异 广东侨乡划分为五大块, 即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的华侨, 主要分布在东南亚, 包括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 以工商、种胶、采矿为主业; 五邑地区华侨, 主要分布在以美、加为主的北美洲地区, 多以经营餐饮为业; 潮汕华侨

59、, 亦以东南亚为主, 包括泰国、柬埔寨、印尼、越南等, 以工商业为主; 东江- 兴梅客家华侨则以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为主, 多为工商、采矿、种胶; 海南华侨也以东南亚为主, 多以种胶、热作和开矿为生。美、加华侨较富, 其他地区次之, 使侨乡经济收入有较大差异。五邑侨乡民初兴起建立大量碉楼, 除了社会治安原因, 也与华侨有较高收入相关。而在其他侨乡, 仅偶见个别规模巨大建筑群。这种经济差异, 必然反映到以它为背景的文化景观。海南能够成为我国最大橡胶、热作文化基地, 即与华侨在东南亚谋生有很大关系; 潮汕华侨集中在以佛教为国教的泰国, 故潮汕现在是广东佛教最大中心, 1990 年潮汕的寺庵

60、和僧尼分别为268 处、13173 人, 分别占全省的4518 %和2812 %24 1。潮州新开元寺泰式佛殿, 与旧开元寺风格不同, 即为华侨文化表现。从上述可见, 华侨文化有地域差异是显而易见的, 因而存在明显的分野。划分广东华侨文化区, 主要根据以下原则: (1) 华侨祖籍地文化特质的相对一致性。(2) 华侨侨居地文化背景的相对共同性。(3) 现在被界定为侨乡的市县。按照这三条标准, 广东可划分出以下五个华侨文化分区(图1) 。一、珠江三角洲广府华侨文化区。含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东莞等市, 为广府文化核心区。华侨多分布在东南亚, 近年侨居美加者增多。此区毗邻港澳, 深受西方文化

61、浸染, 故华侨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广州骑楼建筑, 以爱群大厦为代表的高层建筑, 南海简村陈启源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广州长堤先施(百货) 公司、冯如创办的广东飞行器公司, 侨资电灯、公共汽车、戏院等, 还有侨资兴办的市政建设、西式学校; 特别在精神文化方面, 从容闳、郑观应、孙中山到司徒美堂等华侨精英人物的思想言行和华侨创办的多种报刊等, 无不展示华侨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深刻痕迹。二、五邑华侨文化区。是广东重点侨乡, 各县市华侨人口超过当地常住人口。华侨主要分布在北美, 收入丰厚, 侨汇为当地经济主要来源。社会发展水平较高, 为华侨文化提供了深厚经济基础。20 世纪初就由侨资修筑广东最早的一条铁

62、路新宁铁路, 中西合璧式碉楼、骑楼建筑密集, 遍及大小城乡; 侨办医院、图书馆, 刊物等很普遍。开平关姓、司徒姓图书馆即建于上世纪30 年代。英语大量渗入当地方言, 其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但以生活用语为多, 而缺乏精神文化用语, 这与华侨职业直接相关。如商标称“麦头”(mark) , 红苹果称“蛇果”(delicious) , 蛋馅饼称“蛋挞” (tart) 等, 皆为华侨多事餐饮业所致。在台山, 这种英语称“台山英语”, 多不合语法规范, 但也反映了老一辈华侨文化水平, 且传承至今。早在上世纪30 年代, 仅台城(台山县城) 即有冰室、饭馆200 多家, 供应美式、墨西哥式、南洋式饮食, 人们

63、对咖啡、面包、牛扒、猪扒、奶油、巧克力一点也不陌生, 对西方饮食的接受程度远远超过广州。市面上流行美元、加拿大元、英镑、日元、澳元、港币等, 统称“西纸”。台山、开平一些村庄侨居加拿大和南洋人多,自称为“加拿大村”、“南洋村”。在思想文化层面, 一些农村妇女敢与男子在宗族祠堂开展辩论, 以表示男女平等等, 这都实为西方文化在五邑地区的投影。三、潮汕华侨文化区。主要是二次鸦片战争及潮州(汕头) 开埠后出去的华工, 以东南亚尤其泰国为侨居地, 目前当地潮籍华人在500 万以上, 成立了400 多个社团。他们在与异国文化和平共处之同时, 吸收其成自己文化一部分, 并影响到祖居地文化。如潮汕方言所含马

64、来语数量超过英语, 侨资所建住宅, 竞相高下。俗云: “砂陇祠堂, 下关沈厝”, 前者指的是晚清马来西亚侨领陈毓宜在家乡所建豪宅, 后者即为泰国华侨陈慈在前美乡所建大型住宅群, 皆为中西合璧建筑。解放前, 当地人依靠侨汇作为生活来源的人.口约占总人口4050 %8 。所以潮汕妇女不干农活和其他重体力劳动, 仅作刺绣补家用,形成一个食侨汇社会阶层。潮汕人亲海, 在频繁出国回国过程中, 形成一些特有风俗, 出国送礼曰“送顺风”, 还演“顺风戏”, 祝愿一路平安。而华侨回乡会得到亲朋一些礼物,称“落马”, 同时也赠当地人面巾、水腰带或糖果, 是一种人情美和风俗美。潮汕地区各类风俗活动甚盛, 不少华侨

65、从海外赶来参加, 为当地带来商机, 这在改革开放后尤为突出, 如投资于1984 年设置汕头经济特区的客商有90 %祖籍为潮汕的华侨, 已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的一种动力。四、东江- 兴梅华侨文化区。属客家系侨乡, 侨汇为部分华侨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但男子外出成为社会风气, 留在当地的妇女承受一切田地和其他劳作, 是主要劳动力, 与潮汕妇女恰好相反。华侨在祖居地所建住房, 同样为中西合璧式, 与传统殿堂式客家围龙屋并存。华侨出资兴办公益事业, 如修桥、铺路、建医院、办福利等至为触目, 并多以文化教育为主, 各类中小学校林立, 其密度远远超过珠江三角洲, 反映了客家人尊师重教传统的文化特点。客家山歌风靡海内外, 其中不少是以“卖猪仔”、“过番”等为题材的, 这已成为客家侨乡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客家华侨也引进不少马来语, 反映了本区文化与东南亚文化的渊源关系。五、琼东北华侨文化区。与其他语系侨乡不同, 主要由于海南适宜热带作物生长而由华侨引入橡胶等热作文化为著。热作种植园在海南分布广泛, 是华侨文化标志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