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

上传人:zhu****ng 文档编号:163050706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建筑与写作的深层结构分析祁嘉华作者简介:祁嘉华,(1954、6)男,北京市人,教授,主要从事美学教学及研究工作。(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中文系 陕西 西安 710055 )摘要:跨学科是多元文化语境中学术研究的大趋势,也是互联时代的学术特征。建筑与写作尽管在存在方式、实践过程、学科门类上相对独立,但是也存在着某种深层结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建筑与写作在表术方式上就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内容构成上,优秀的建筑与写作往往都需要时代精神的灌注;尤其是在效果上,作为人类自由创造能力的形象体现,建筑与写作都具有在超越理想境界后才能够产生审美效果的共同趋势。关键词:建筑;写作;深层结构The Analysis

2、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Architecture and WritingQi Jiahua(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bstract: Cross-discipline is the general trend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context of multi-dimensional cultures. It is also the academic trait in the Internet era. Architecture and writing,

3、though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ly different in the existent style, practical process, and disciplinary category, are related in some way in inner structures. Generally speaking, architecture and writing share quite a few similarities in the way of expression;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ontent, both

4、excellent architecture and writing need to be embodied by the spirits of the times. Especially, concerning the effects, as a presentation of the images of the free creativity of human beings, both architecture and writing bear the same tendency that only when they have surpassed the ideal realms can

5、 they produce aesthetic effects.Key words: architecture, writing, inner structure从目前掌握的文字材料看,最早论及建筑与写作关系的是古罗马时期的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筑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而且将“擅长文字”列为“完美的”建筑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条件,其次才是熟悉制图、精通几何学等等。从字面上看,维特鲁威强调建筑与写作的关系,不过是从实用的角度,认为搞建筑的人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是为了能做记录而使记忆更加确实。” 1但是,如果联系建筑十书的全部内容,联系自古希腊罗马而形成的西方古典

6、建筑中反映出来的外形特点和品格风貌,特别是联系西方建筑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将建筑与写作相提并论,不仅有实际操作上的意义,还体现了前代哲人们对建筑的深层理解。首先,从类比关系上看,建筑与写作就其本身而言确实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使得两者之间在一些术语上都因意思相近而完全可以通用。比如,不管是建筑还是写作,在实际动手前都需要一个酝酿谋划的过程,或画草案,或列提纲,形成具体实施的基本步骤和途径。尽管建筑上习惯于将这一过程称之为“设计”,写作上习惯于将这一过程称为“构思”,但是,如果将两者换位,称建筑施工前的设计为“构思”,称动手写作前的构思为“设计”,相信一般人理解起来也不会产生歧

7、义。再比如,优秀的建筑和优秀的写作一样,都需要确定某种主题来统领全局,没有主题的建筑和没有主题的写作一样都会杂乱无章,难成体统。在维特鲁威的时代好像还没有“主题”这个词语,但是通读建筑十书,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思想:由于用途的不同,修造建筑的指导思想也不应该一样:神庙的修建突出的是“比例”,广场和会堂的修建突出的是“适应人数”,浴室的修建时则在选址、开间、屋顶等等方面都应该本着有易于保持环境“温暖”的原则2这些做法,使得神庙、广场、浴场都因各自用途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主题,不但容易被使用者接受,工人们在修建这些建筑时由于有所依据也更容易展开施工。另外,建筑与写作的关系还明显地表现在不少术语的相通

8、上,比如:结构、层次、过度、材料等等称谓,建筑上使用,写作上也使用,甚至于使用的基本原则都是相似的。我们甚至有理由推断,像“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材料详实”这样一些经常出现在写作过程中的术语,最早可能就是文人墨客们从建筑上受到启发后才组词成句的。其次,从内容层面上看,不管是建筑还是写作,都不可能徒有形式而不蕴含一定的思想内涵,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都因承载了不同的时代精神而获得了自身价值,成为某一时代的标志。高尔基就曾经将文学比喻为某一时代的“晴雨表”,雨果也说过:“伟大的建筑物象大山一样,是多少个世纪创造的结果。”“往往写出人类的世界通史。”3如果我们将文学史和建筑史放在一

9、起比较着看,将同一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建筑与文学作品进行比照,就不难发现她们从各自的角度吸受着时代精神,形成的思想倾向往往也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试以古希腊的情况为重点,对西方历史上的一些重要建筑与写作现象略加分析。曾被马克思称为“规范和高不可及范本”的荷马史诗,是公认的古希腊文学的优秀代表。4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当时的人们还普遍地对神和命运存有迷信,受着宿命观念的支配,但是在史诗中,人物形象并不是听任神和命运摆布的玩物,而是顽强地与神和命运进行抗争的力量,洋溢着热爱生活、赞美人性的乐观情调,史诗也因此成为欧洲人文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被称为希腊“古典时期”纪念碑的雅典卫城建筑群,是希腊人民

10、驱逐了入侵的波斯大军,在胜利的豪气与欢乐精神鼓舞下修建起来的,也被视为最能体现古希腊建筑精神的典范。直到今天,我们在欣赏这座已经残破的古迹时,仍然可以从那些具有性别特征的柱式上,从那些富有立体感的浮雕所记录的巨人与神、雅典人与亚玛逊、与怪兽作战的场面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其中洋溢着的强大生命力,感受到当时社会对人的高度尊重与赞美。可以说,荷马史诗用文字抒发的基本精神,在雅典卫城的古遗址上以石头的形式凝固了下来,共同表达着人类童年时期对生命的自信与乐观。史学界比较一致地将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建筑与写作以不同形式共同承载时代精神的传统也由这里传向了欧洲。时至今日,我们既可以从但丁、莎士比亚、弥

11、尔顿甚至歌德的诗作中读到王权与教会统治时期的欧洲,人和神鬼之间发生的种种故事,感受到神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压迫和苦痛的同时,也为人们化解着各种矛盾和困惑,成为麻木灵魂的寄托与希望;也可以从这一时期代表性的哥特式建筑中那高耸的塔楼、森严的柱子、笨重的拱券以及那些复杂的装饰所形成的神圣气氛中,感受到人们因对神鬼的恐惧与依赖而形成的宗教意识。可以说,哥特式建筑和那些优秀作家提供的作品,以不同形式共同为我们展示了欧洲中世纪近千年历史中人、神冲突的大致情况。时至今日,我们既可以从工业革命以来出现在建筑领域的各种新术语,如国际风格建筑、未来主义建筑、表现主义建筑、新野性主义建筑中感受到现代建筑发展

12、的多元化、反传统和日益怪诞的趋向,5也可以从卡夫卡、加谬、罗伯格里耶、博尔赫斯等现代派作家写作的小说中读出同样的感受,使我们大体不错地领会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造成冲击的速度与力度。再次,从结果上看,不管是建筑还是写作,都属于人类对自然规律高水平驾御的结果,是人类自由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凝聚了更多的智慧因素,其评价标准也具有了很强的审美属性。维特鲁威当年就将“实用、坚固、美观”作为评价建筑的最高标准,并在如何使建筑美起来的问题上作了大量论述。同样,古今的人们在谈论写作时往往也习惯用“美”来表述自己的感受,有时干脆将一些优秀之作称之为“美文”。在审美评价上建筑与写作再一次殊途而同归。当然

13、这还仅仅是从现象上谈问题,浅层次归纳建筑与写作的相通之处。如果我们将视野转向一个更高的层面,从形而上的角度对建筑与写作在美的问题上殊途同归的根本原因进行追问,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加具有普遍意义。当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建筑和蜂巢进行了一个有趣的比较,意在说明人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他指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也要比最聪明的蜜蜂高明。因为建筑师开始建造房屋之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将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才能得到的结果,在劳动前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了。6马克思的这个假设提示我们,建筑师和蜜蜂的劳动具有的共同之处是“实际操作”和“获得成果”两个部分,而人的劳动与蜜蜂的根本不同在于其中具有某些事先预想

14、的成分。不管他所进行的建筑活动是简单还是复杂,始终都要接受那个理想状态的指导,而不像其它低等动物那样只按照本能行事。这个环节将建筑师的劳动和蜜蜂的劳动彻底区分开来,揭示出人的劳动结果与蜜蜂的本质不同:除了以物质的形式存在,构成具体的产品外,还具有某种精神属性,产生精神价值。比如,在劳动结束的时候,人们总会将建筑物与自己事先预想的理想状态进行比较,并出现三种可能:一是建筑物没有达到理想状态,二是建筑物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三是建筑物不但达到了理想的状态,而且比预期的效果还要好,甚至超出了同行业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这三种情况在人们心目中产生的感受也截然不同:第一种情况使人沮丧,第二种情况使人满

15、足,第三种情况则使人兴奋,生成具有愉情悦性特征的心理感受,即美学上所说的美感。换个角度说,只有达到第三种效果的劳动产品才会被人们称之为美的。比较起来,蜜蜂筑巢只是为了生存需要,因为没有事先预想的理想状态而简单化了:所筑之巢如果不能满足本能的需要则另起炉灶,重新再建一个;所筑之巢如果能够满足本能需要则完事大吉,马上进入享用阶段。由于没有事先预想的状态,因此也没有将结果与理想进行比较的可能,也就更没有达到和超越理想状态时的喜悦之情。因此可以推断,由于缺乏构建理想状态这样一种致关重要的心理能力,蜜蜂(当然也包括其它低等动物)的劳动充其量是出于生存上的需要,以获得生理上的满足,提升不到获得审美感受这样

16、一种精神的层面。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又想起了古希腊,想起了那位因吟诵荷马史诗而被当时人们赞美的伊安先生。据说在苏格拉底的一再追问下,他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所以能出神入化地诵诗,不是因为掌握了什么技艺,而完全是因为神力的凭附。于是苏格拉底的高徒弟子柏拉图便得出这样的结论:“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还是在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技艺来做成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7以往的理论家往往将柏拉图所说的“神力”神秘化,甚至与神鬼世界相提并论,这是有失公允的。要知道,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也有“神来之笔”和“出神入化”的说法,用来形容那些高水平写作所达到的美学境界,而绝没有玩神弄鬼的

17、意思。如果我们也将柏拉图所谓的“神力凭附”作如此理解,将其视为一种高于一般写作技巧的艺术境界,那么柏拉图美学思想中关于理式世界、模仿理式的现实世界、模仿现实的艺术世界的描述就容易接受和理解了。柏拉图之所以将理式世界放到第一位,并认为是最美的,正是因为这是一种很高的理想状态,其中包含了人们所追求达到的最高境界,而为了满足基本需要而模仿这种理想境界的现实世界,运用技术或技艺的方法模仿现实而制作出来的所谓艺术世界,不过是理想世界的“影子”,其美的程度当然也就要逊色了。经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马克思所说的建筑与柏拉图所说的写作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但是,在强调精神的主导作用,在强调理想状态和理想

18、境界在物质和精神生产活动中重要性方面却是相似的。也就是说,建筑的美和写作的美尽管各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各有其动人之处,但是在效果上超越人们的预期设想,达到了理想境界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只要是优秀的建筑和写作,其中都体现有很强的创造性,具有一种在现实中指向着未来,在感性中蕴涵着理性,在瞬间中凝聚着永恒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催人遐想的美学魅力。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比较习惯于主客二份和物质本质一元论的思维模式。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将人与人、人与世界、心灵与身体等等都必然性地区分开来,形成对立;物质本质一元论的思想,进一步从相互对独立的角度来认识事物,认为事物的存在取决于本质,本

19、质的不同决定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根本性区别或对立。依照这样的观点来看建筑与写作,两者因为具有不同的本质而只能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中国哲学中很早就有“生命关联”的思想,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所以生生不息、充满活力,就在于彼此之间的相互贯通与联系。易.系词上中就有“生生之谓易”的说法。唐人孔颖达解释:“万物恒生之谓易也。”宋人杨万里也解释说“易者何物也,生生无息之理也。”这里的“生生”,表现的是一种世间万物的联系无所不在,生命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繁衍不惜的思想。8当代西方哲学也反映出这样的思想倾向,认为要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仅仅认识事物的个体属性是不够的,还要在与不同性质事物的比较中发掘相互之间的联系

20、,从而把握事物之间的生命脉络。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的“共时性”、意大利学者维柯提出认识事物的“深度模式”、瑞士心理学者皮亚杰等思想家们提出事物之间具有“深层结构”的结构主义思想都是重要代表。这些思想,尽管各有其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但是在强调宇宙为一个有机整体,万事万物不过是这一有机整体中不同环节的思想却是一致的。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学术视阈中来审视建筑与写作的,试图冲破以往思维模式下所形成的建筑与写作的隔膜关系。这对建构美学形态下的建筑理论或写作理论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参考文献:1 2 罗马 维特鲁威著 高履泰译 建筑十书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第4、13页。 3 陈志华著 外国古建筑二十讲M 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6页。 4 匡兴主编 外国文学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5 美 肯尼斯佛兰姆普敦著 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M 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2页。 6 马克思著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02页。 7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7页。 8 朱良志著 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 载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