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

上传人:tia****g98 文档编号:162985404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82.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征求意见稿)句容市水利农机局2007年6月目 录第一章 赤山湖自然概况21.1 自然地理21.2 水文气象21.3 水系概况31.4 地质情况41.5 洪水特性41.6 洪涝灾害5第二章 防洪形势72.1 流域发展对防洪的要求72.2 防洪保护区概况72.3 现状防洪体系82.4 现状防洪能力82.5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9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103.1 规划依据103.2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103.2 .1指导思想103.2 .2规划原则113.3规划范围123.4规划目标12第四章 赤山湖防洪规划134.1总体布局134.2 防洪治理工程144.2.1 赤山湖概况1

2、44.2.2 工程存在的问题154.2.3 滞洪区工程规划16第五章 非工程体系规划185.1非工程体系规划目标185.2建立完善水文预测预报系统185.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建设195.4强化赤山湖滞洪区管理195.5洪水调度205.6调整滞洪区产业结构215.7确立滞洪区补偿机制和管理养护机制22第六章 工程实施意见236.1工程量投资与分期实施意见236.2资金筹措236.3实施分工23第七章 防洪效果评价247.1建成了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247.2提高了防洪标准,增强了防洪保安能力247.3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24第一章 赤山湖自然概况1.1 自然地理赤山湖

3、位于句容西南部的赤山脚下,秦淮河流域中部,西临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北接该区土桥镇,距句容城区15公里,是秦淮河流域唯一滞洪湖泊。句容市东南茅山山脉的茅山、方山、丫髻山、瓦屋山等诸山来水经秦淮北河、秦淮南河、秦淮中河汇流入湖,经赤山湖调蓄和赤山闸控制后下泄句容河排入秦淮河。赤山湖面积7.8平方公里,上游来水面积516.8平方公里。保护着赤山湖沿湖12个圩区,76.65平方公里土地和沿湖圩区10.4万亩基本农田。保障着赤山湖上游天王、郭庄、后白、茅山、华阳四镇25万人饮水、20万亩农田抗旱水源供应。赤山湖的调蓄滞洪作用,对缓解句容河洪水,提高秦淮河流域防洪标准,保护省会城市南京关系重大。1.2 水

4、文气象句容市属北亚热带中部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干湿冷暖,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1048.3毫米;但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以句容站为例,年最大降雨量达2056毫米(1991),是年平均降雨量的近两倍,年最小降雨量为489.7毫米,仅为年平均降雨量的46.7%。降水量年内分布也不均匀,汛期6-9月约占全年55%,汛期雨量又集中在6-7月,雨量占汛期63%。由于梅雨期长,雨量集中,面广量大,历次暴雨洪水多在此段时期发生。赤山湖流域源短流急,上游调蓄能力不足,洪水上涨快,洪峰次数多;其下游汇入句容河,洪水位受下游长江洪水顶托影响,各干支流因河床淤积等原因,水位有抬高趋势,高水

5、位出现的几率增加。1.3 水系概况赤山湖上游有秦淮北河、秦淮中河、秦淮南河三大水源,以及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三个小水源。秦淮北河承接二圣水库来水;秦淮中河承接茅山水库、茅山河和东湾河来水;秦淮南河承接天王坝、天王河和虬山水库来水;葛村西撇洪沟承接下村水库来水;郭庄赤山撇洪沟承接赤山山麓来水;后白五星撇洪沟承接五星岗地来水。以上诸源分别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汇入赤山湖外湖,可经赤山湖内湖调蓄,向北经引水河,通过赤山闸控制,下泄句容河,排入秦淮河,赤山闸设计流量300立米/秒。秦淮北河上接二圣水库,承接二圣水库103.5平方公里来水泄洪及该河北侧丘陵岗冲29平方公里的来水,干河长

6、7.2公里。秦淮中河源自茅山水库、潘冲水库等水库,经茅山河、东湾河交汇于赵龙桥,汇入中河干,来水面积152平方公里,干河长9.4公里。秦淮南河上接天王坝以上诸源和虬山水库来水,经天王河、虬山水库溢洪河汇入南河干河,来水面积213平方公里,干河长16.3公里。葛村西撇洪沟源自葛村下村水库,来水面积7.5平方公里,长4公里。郭庄赤山撇洪沟源自赤山山麓,来水面积2平方公里,长2公里。三岔五星撇洪沟源自五星岗地,来水面积2平方公里,长3公里。赤山湖位于句容河中部,是秦淮河中部滞洪湖泊,在句容市西南约15公里,是蓄水灌溉的古人工塘泊。又名赤山塘、绛岩湖。赤山湖三面岗地,西北角赤山山峰耸立,北面地势平坦。

7、相传公元前239年,筑堤蓄山溪水成湖,下游通句容河。当时湖周长约120公里,有二斗门控制水量,号称灌田万顷。后经历代多次围垦,至解放初期,仅剩水面约15平方公里,75规划确定湖区8.8平方公里,现状水面仅有7.8平方公里,开发利用围垦养殖区5.16平方公里,使得湖泊的滞洪效果大为减少。赤山湖周边圩区总面积10.4万亩,其中万亩以上大圩5个,圩内地面高程一般8.5米,最低8.0米,圩堤高程14.515.0米。1.4 地质情况上游丘陵山区植被良好,山体基本稳定,多年来未发生大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近些年来,由于句容市南部山丘区被划为茅山旅游风景区、九龙山旅游风景区和有机农业圈,严禁开山采石

8、,尽管人类活动增多,开发建设加快,山体、生态环境和植被一直保持良好。1.5 洪水特性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太平洋暖湿空气与北方冷空气交绥于长江中下游一带,形成梅雨季节,其特点为:降水量特别丰富,相对湿度大,气压偏低,日照少,地区风力较弱,时有暴雨发生,梅雨如果适时适量,对农业十分有利,否则易于成灾,尤以涝黄梅为最,本流域水旱灾害,多发生在此梅雨期。由于秦淮河流域面积较小,因此流域的暴雨经常同时发生,流域有大小支流15条,大多为山丘型河道,洪水呈扇形向干流汇集,源短流急,河谷浅,蓄水能力低,暴雨后汇流迅速,洪水位涨幅大,洪峰高。并且流域的两条泄洪通道秦淮河干流和秦淮新河均受长江潮位顶托影响,有

9、时流域降雨并不是太大,但长江潮位较高,泄流能力减少,流域干流水位将很高,如1998年洪水。如流域性洪水很大,再加上长江高潮位顶托,则受灾将更加严重,如1931年、1954年、1991年洪水等。1.6 洪涝灾害秦淮河支流均是山丘区河道,源短流急,洪水峰高势猛,句容、溧水城市在流域之内,下游洪水出路穿越特大城市南京,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唯一的滞洪湖泊,因历史上的多次围垦,湖面面积很小,多年来未开展滞洪区建设,蓄水滞洪效果不大,因此,一到汛期,遇到暴雨,洪水倾泻,对下游造成严重灾害。1931年、1954年、1969年、1991年、2002年均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灾害,如2002年6.20大水,最大三日降

10、雨量达343.45毫米,降雨历时短,强度大,致使上游库塘满蓄,赤山湖水位暴涨,最高水位达13.03米,赤山闸闸下水位最高也达11.07米,赤山闸最大下泄流量达343立米/秒;流域上游各水库均泄洪,本次降雨由于下游降雨较少,且长江潮位较低,下游受灾很少,但上游句容、溧水两市、县洪灾损失巨大,赤山湖地区4条撇洪沟溃决,淹没原葛村镇东、西万亩圩、后白镇金锁、大片等圩,5万余亩农田受淹,民房倒塌300余间,冲毁各类水利工程2000余座,赤山湖内堤漫决,被动滞洪。据初步统计,仅句容市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达亿元。从秦淮河流域历次洪涝灾害分析可以看出,流域洪涝灾害由两方面造成,一方面是流域降雨,另一方面是长江高

11、潮位顶托。第二章 防洪形势2.1 流域发展对防洪的要求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防洪保安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到2010年流域GDP为986亿元,2020年流域GDP为1782亿元,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因此,要求有更高的防洪除涝标准,要求防洪为流域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安全、无洪水困扰的环境。二、流域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防洪成为防洪的重点。省会城市南京的城区面积达到2598平方公里,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到2010年“南京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融古都特色和现代文明于一体的现代化滨江城市,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句容

12、市城镇和溧水县城镇也将有长足的发展,城市化水平非常高。城市防洪成为本流域防洪的重点,迅速提高该地区的防洪标准,确保国家重点防洪城市的防洪安全已十分迫切。三、流域特定的洪水特性决定了防洪的重要性。本流域面积较小,暴雨的频繁发生和下游干流受长江潮位顶托影响。特定的地理条件和洪水特性加大了对流域防洪的要求。2.2 防洪保护区概况赤山湖滞洪区虽小,但对提高整个流域防洪标准关系很大。赤山湖滞洪区直接保护着句容河左堤及溧水河右堤保护区,由句容河左堤、溧水河右堤及赤山湖大堤共同构成该保护区的防洪屏障,保护区面积330.7平方公里,人口12万人,耕地28.4万亩。此外,赤山湖滞洪区对南京城市圈保护区、秦淮河干

13、流左堤及秦淮新河左堤保护区、秦淮河干流右堤保护区、句容河右堤保护区、禄口国际机场保护圈以及溧水河上游支河防洪保护区的防洪安全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2.3 现状防洪体系经过多年治理,使得整个秦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得到了很大提高,仅赤山湖上游建成中小型水库34座,总库容达到了1.28亿立方米。赤山湖现状面积7.8平方公里,外湖大堤顶高程在15米左右;下游句容河堤顶高程在15.4米左右;赤山湖上游秦淮北河、秦淮中河、秦淮南河堤防高程在15米以上;直接连通赤山湖的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和其它七条撇洪沟堤防均不达标。非工程体系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赤山湖地区建立了赤山闸和天王寺两个水文点

14、,防汛监测设备及技术都很落后。2.4 现状防洪能力经过多年支持不懈的治理,尤其是句容河拓浚、赤山闸陈家边站拆建等工程建设,对流域防洪工程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现状防洪能力大致为:1、句容河在赤山湖控制运用的条件下,基本满足50年一遇的标准。2、赤山湖在现状情况下,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3、赤山湖上游秦淮北河、秦淮中河、秦淮南河堤防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4、直接连通赤山湖的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以及其它七条撇洪沟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5、沿湖圩区排涝能力仅为5年一遇。2.5防洪体系存在的问题秦淮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具备了抵御一般洪水的能力,但随着各区域经济的快

15、速发展,流域内经济总量的增加,尤其是南京城市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流域防洪体系仍存在标准不够高,已建工程维护管理及配套不全,非工程措施跟不上等问题。一、 规划的防洪体系未全部完成;二、 现状防洪标准同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三、 已建的防洪工程需要除险加固及维护管理;四、 变化了的水情、工情需要制定新的规划;五、 防洪与水资源利用需统筹规划。第三章 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3.1 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6)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7)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8)句

16、容市水利志3.2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3.2 .1指导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护法和关于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服从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社会和经济规律,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工程、科技等综合措施,调整蓄滞洪区,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使蓄滞洪区设置科学、功能合理、安全设施齐全、运行规范、补偿公平、发展协调,实现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转变,切实提高整体防洪能力,确保滞洪区周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确保流域防洪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3.2 .2规划原则一、支持依法治

17、水的原则。以水法、防洪法、水保法、水利产业政策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规范水事行为,管理水事活动。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十一五”时期,是句容市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做大旅游、做优环境,把句容建设成“活力句容”、“生态句容”是全市人民的共同目标。通过对赤山湖基础设施建设和水土资源的综合开发,拓宽我市旅游发展空间,进一步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拓展人文山水的休闲度假功能,提升旅游服务的综合质量,促进句容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三、坚持全面规划和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除害相结合,防洪抗旱并举,建设管理和旅游开发并重。妥善处理好上下游

18、、左右岸、开发与保护、建设与管理等各方面的关系。四、坚持防洪保安与综合开发相协调的原则。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应以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为依据,在满足流域防洪和供水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旅游设施的建设,应服从防洪保安的要求。五、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布局,做好滞洪区调整工作;坚持统筹考虑,突出重点,加快滞洪区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分级负责,加强滞洪区管理,实现洪水“分得进、蓄得住、退得出”,确保蓄滞洪区有效运用。六、坚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原则。根据赤山湖周边环境自然清真、生态环境质量高的资源特点,总体规划首先必须坚持“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指导思想,在开发

19、过程中,辨证处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从而实现赤山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3.3规划范围本次规划重点是研究赤山湖湖区规划,上游干流整治工程规划,主要支流除险加固规划,沿湖圩区除涝规划以及重要基础设施规划。3.4规划目标一、赤山湖防洪标准50年一遇;二、白水荡防洪标准50年一遇;三、秦淮北河、秦淮中河、秦淮南河堤防防洪标准50年一遇;四、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防洪标准10年一遇;五、其它七条撇洪沟防洪标准5年一遇;六、沿湖圩区排涝标达10年一遇。第四章 赤山湖防洪规划4.1总体布局赤山湖滞洪区防洪体系包括工程体系建设和非工程体系建设。滞洪区防洪工程

20、体系实行“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发挥系统防洪的作用。工程体系建设按照“左右岸兼顾,上中下游协调”的原则,坚持上蓄、中滞、下泄,做到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统一规划,全面安排。“点”就是赤山湖滞洪区建设,为了保证下游特大城市南京和各防洪保护区防洪安全,赤山湖必须规划实施滞洪区建设,湖区面积由目前的7.8平方公里恢复到75规划的8.8平方公里,并对周边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对现已围垦的养殖区进行滞洪工程建设,提高赤山湖抗御洪水的能力,在需要滞纳洪水时,及时滞洪,力保赤山湖大堤不出险“线”就是干支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这是治理洪水的基本措施和长期持久的任务。目前,赤山湖上游13条主要干支流堤防构成

21、了区域防洪安全的屏障,是赤山湖防洪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淮北河、秦淮中河、秦淮南河堤防防洪标准必须达到50年一遇;直接通湖的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防洪标准必须达到10年一遇。只有这样,赤山滞洪区堤防才能形成一个封闭的防洪圈,否则沿湖圩区十多万人口和10.4万亩基本农田将受到洪水严重威肋。“面”是指沿湖圩区治理和上游山丘区的水土保持。一方面是加快沿湖圩区治理步伐,增强圩区排涝能力,全面提高圩区防洪除涝水平。另一方面是继续开展水土保持建设,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减轻下游洪水的压力。非工程系统建设主要包括预报和管理两方面4.2 防洪治理工程4.2.1 赤山湖概况赤山湖是秦淮河流域

22、中一座重要的调蓄湖泊,也是流域内唯一的一座滞洪湖泊,承担上游秦淮南河、秦淮中河、秦淮北河等干支流516.8平方公里的洪水调蓄及下泄重任,对缓解句容河洪水、提高整个秦淮河流域防洪标准关系很大。建国初期,赤山湖面积为14.5平方公里,一九七四年冬句容县对赤山湖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将赤山湖分隔成内、外两湖,内湖又分隔成五块养殖区,水面积5.16平方公里,内外湖总共面积7.8平方公里。外湖大堤长周长12.6公里,堤顶高程15.0米,顶宽6米,边坡1:3;内湖围堤周长10.6公里,堤顶高程13.5米,顶宽34米,5块养殖区隔堤顶高程13.0米。汛控水位8.4米,相应蓄水量501万立方米,湖内历史最高洪水

23、位曾达13.65米,滞洪量达4553万立方米。一九七五年秦淮河流域规划时确定赤山湖湖面积必须保证8.8平方公里,汛期尽量腾空,调蓄洪水。本次规划赤山湖防洪标准50年一遇。4.2.2 工程存在的问题当前赤山湖区域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赤山湖在现有的控制运用条件下,当发生50年一遇的洪水时,经过水文水利计算,湖内水位将达到16.07米,超过外河堤顶高程,不满足防洪要求。因此有必要补足1平方公里滞洪缺口,恢复滞洪面积到8.8平方公里,并研究运用新的控制运用方案。二、赤山湖外湖大堤、内湖围堤断面不足,比较单薄,在高水位期间渗径长度普遍不足,蚁害普遍,滑坡、渗漏严重,管涌时有发生,存在较多的防洪

24、隐患。三、秦淮南河、秦淮中河、秦淮北河堤防单薄,迎水坡陡峭,背水坡临深塘,一般水位情况下也经常发生滑坡、塌方,存在较多防洪隐患。四、直接连通赤山湖的葛村西撇洪沟、郭庄赤山撇洪沟、后白五星撇洪沟以及其它七条撇洪沟防洪标准不足5年一遇;堤防单薄,险工险段多;泄洪闸严重老化,渗漏严重;工程不配套,无退水闸、太平门。近年来,多次出现堤防溃决的灾害。五、沿湖周边47座穿堤涵洞均为浆砌砖石圬工结构,随着堤防不断加固也多次接长,涵洞沉陷、断裂、渗漏严重,无法发挥其正常的排泄和引水功能,还加重了圩区排涝负担。六、沿湖周边25座排涝泵站机械设备、电器设备老化;附属建筑物年久失修。泵站出水涵洞均为砖石无压结构涵洞

25、,高水位排涝出现有压、半有压交互状态时,洞顶填土经常发生漏水、冒气现象。堤防险象环生,泵站无法正常发挥排涝功能,沿湖圩区受到洪水严重威胁。七、赤山湖作为天然湿地的功能没有得到发挥,集防洪、滞洪、养殖、水资源配置、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水平很低,赤山湖深厚的水文化底蕴和特有湖光山色、田园风光没有得到挖掘和体现。4.2.3 滞洪区工程规划一、新建赤山湖内湖滞洪闸两座。为了在汛期顺利滞洪,需在滞洪区下游,赤山湖西北角内湖围堤上新建一座宽度为15米的进水闸,另一座进水闸设置于赤山湖东侧内湖堤防上,两座泄洪闸可满足赤山湖内湖滞洪和泄洪的要求。二、加固赤山湖外湖大堤。对外湖大堤背水坡培厚,堤防灌浆,外堤

26、脚填塘固基,满足渗径长度要求。加固外河堤防长度为12.6公里,其堤顶路面宽度为6米,路肩为宽1米,堤顶增设混凝土防汛路面。三、加固赤山湖内湖围堤。围堤外湖侧削坡放缓,围堤内湖侧培厚增做戗台,需加固的内湖围堤长度为10.6公里,堤顶路面宽度为4米,路肩宽为0.5米,加固后滞洪区内围堤顶高程达到13.8米。增设内湖围堤防汛公路,路面类型采用混凝土路面。同时,在赤山湖内湖建一座灌排两用的泵站。四、增建白水荡滞洪区。根据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将郭庄镇芦亭圩中1平方公里区域增建为白水荡滞洪区,作为设计标准下的滞洪区。在赤山湖大堤上,设置60m3/s滞洪闸一座;新建和加固堤防3公里,新建2m3/s排涝站一座

27、,排水涵洞一座。五、除险加固秦淮南、中、北河堤防。堤防灌浆29.2公里、迎水坡陡峭处护岸10公里、背水坡复堤培厚35公里、外坡脚填塘固基10公里,采用综合措施除险加固。六、整治撇洪沟。对10条撇洪沟进行综合整治,沟内清淤疏浚、隄防达标,出口泄洪闸翻建,增设内圩退水闸或太平门。七、翻建穿堤涵洞。对沿湖周边47座穿堤砖石圬工结构涵洞翻建,采用钢筋砼箱式有压涵洞形式,配置铸铁闸门。八、改造排涝站。对沿湖圩区25座排涝泵站进行改造,翻建圬工出水涵洞,改造机泵、电器设备,翻修泵房。九、治理圩内水系。对圩内骨干引排河沟进行疏浚、清淤,拆除阻水坝,保持引排顺畅。十、增设赤山湖内湖、白水荡内部引排水建筑物。第

28、五章 非工程体系规划5.1非工程体系规划目标在省市防汛指挥调度系统的统一部署下,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应用通信、计算机、遥测等新技术,实现赤山湖滞洪区管理信息化,建设该区域防洪与水资源调度系统,逐步建立集防洪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保护为一体的水利保障体系和政策法规保障体系,初步实现赤山湖滞洪区水利现代化;理顺赤山湖枢纽工程管理体制,强化行业管理,建立健全区域水管理法规和制度,维护区域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进而提高秦淮河流域水资源(包括洪水)科学调度水平。5.2建立完善水文预测预报系统建成高效运行的实时汛情监视系统,洪水预报和调度系统,运行管理系统,将全区域水情、工情监测与数据处理、汛情预报与警报

29、、灾情预报与评估、防汛调度、减灾决策水平跃升一新台阶。实现灵活有效的洪水调度,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综合防汛功能,减少防汛风险,减轻防汛负担,增加防汛安全度。一、设置赤山湖内湖、白水荡水位遥测站以及秦淮南、中、北河上游河道流量巡测站、水位遥测站;二、设置虬山水库、李塔水库雨量水位遥测站;三、设置赤山湖内湖、白水荡滞洪闸自动化监控设备。5.3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设施建设一、建设赤山湖滞洪区管理用房和防汛仓库;二、增加工程管理人员编制,成立水文巡视班、白蚁防治班;三、设立赤山湖内外大堤公里碑,每2公里设防汛哨所;四、增设引河拦渔栅;五、建造赤山湖公路桥;六、设置水质监测站。七、配备抢险交

30、通工具如面包车、越野车和机动船。八、配备通讯、用电设施;5.4强化赤山湖滞洪区管理由赤山湖水利枢纽管理处负责赤山湖滞洪区工程管理,负责湖区水土资源开发建设和保护。赤山湖水利枢纽管理处的管理权仍属句容市,在汛期接受省市防汛指挥部门统一调度。深入分析和研究赤山湖滞洪区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措施和办法,抓紧研究起草赤山湖保护规划和赤山湖滞洪区管理条例,加强和规范对滞洪区的管理。研究制定滞洪区维护管理经费政策,明确滞洪区维护管理经费渠道。将滞洪区风险程度向社会公布,为规范管理、安全运用赤山区滞洪区,指导经济结构和生产布局调整,建立和完善补偿救助等保障体系提供支持。在赤山湖滞洪区内或跨

31、赤山湖滞洪区建设非防洪项目,必须依法就洪水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建设项目对防洪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提出防御措施,报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5.5洪水调度通过洪水合理调度管理,可以科学安排流域防洪、城市防洪、农田防洪,并利用一场暴雨的时空差异和地域差异,有机调度各类防洪工程的运用,充分发挥赤山湖滞洪区防洪工程的总体效益。协调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局部服从整体,通过牺牲局部利益来保证流域整体防洪效益的发挥。同时,整体也要尽量照顾局部利益,使各方面利益得以妥善协调。洪水调度的基础应是洪水预测预报,根据洪水预测预报结果和实时雨情、水情、风险信息,分

32、析比较调度方案,进行科学决策,统一指挥调度上游水库蓄洪、赤山湖滞洪、河道泄洪的运用,合理减少洪水风险。一、上游水库和赤山湖在汛前应尽量腾空防洪库容,赤山湖汛前控制湖内水位不超过9.0米。二、当赤山闸闸下水位达12.5米时,在可能情况下,赤山湖开闸进洪,分泄句容河洪水。三、当赤山湖水位高于句容河水位时,开闸下泄赤山湖来水,根据下游排水情况控制下泄,在下游水位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尽量提早下泄,赤山闸闸下水位将达13.0米时,控制下泄,保证赤山闸闸下水位不超过13.0米。四、遇到超标准洪水时,按照“保全大局,牺牲局部”的原则,实行分洪措施。撇洪沟遇超标准洪水时,可打开撇洪沟退水闸向圩内泄洪;赤山湖滞洪

33、区遇超标准洪水时,严格执行省防汛指挥部指令,采取必要的有计划的破圩滞洪措施。5.6调整滞洪区产业结构规范滞洪区经济社会活动,从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研究赤山湖滞洪区管理与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湖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打破现状单一水产养殖的产业结构模式,实施“退渔还湖”,积极发展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农牧业、林业、水产业等综合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第三产业。依托赤山湖生态湿地、湖光山色、湖堤春晓、夏日刈麦、秋水长天、孤骛齐飞、鸟语花香的浑然天成的自然景象,以水文化为主轴,打造田园牧歌、五谷丰登、渔舟唱晚、水车磨房、垂柳独钓、登高踏青的江南水乡风情。在湖区景观设计上,按照现代治水理念和新的治水思

34、路,根据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水”统筹理念,以生态建设、生态防护理念为基础,积极推进“水利工程景观化”和水环境建设。将滞洪区建设与改善环境、维护自然生态有机结合。注重维护湖区的自然生态平衡,恢复生物多样性,回归自然。突破传统以洪水位确定防护高度的做法,而以常水位作为防护范围,允许高洪水位淹没某些岸边设施。 湖区景观营造,根据水利工程管理要求、景观要求,突出以人为本、为人服务和亲水性的设计理念。“水进人退、水退人进”,突出“人水亲和”、“人水相依”的景致。采取乔灌木、地被、草坪相结合,以提升景观层次。堤防绿化断面设计上,设置近水平台、迎水坡及堤顶道路两侧。树种选择方面,近水平台部位选择耐湿树

35、种,如垂柳、池杉等,迎水坡以常绿、落叶树种、不同色叶树种交替布置。通过实施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赤山湖区必将成为南京新东郊、秦淮河之源的一块生态翡翠。5.7确立滞洪区补偿机制和管理养护机制总结近年来全国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经验,研究补偿机制,根据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制订和完善赤山湖滞洪区运用补偿等保障措施,进一步确立赤山湖滞洪区补偿机制和管理养护机制。同时,积极开展洪水灾害损失保险研究,建立有效的洪水灾害损失保险体系,化解赤山湖滞洪区洪水灾害损失风险,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社会和群众对灾害的承受能力。 第六章 工程实施意见6.1工程量投资与分期实施意见根据秦淮河流域防洪规划确定的

36、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成秦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为达到这一目标,赤山湖滞洪区建设共需完成土方487.2万方,石方9.06万方,砼7.19万方,工程总投资1.5252万元,工程量、投资见附表16。滞洪区建设规划分期实施:2007年度,完成赤山湖内湖围堤、外湖大堤达标整治,完成白水荡滞洪区建设;2008年度,完成上游秦淮南、中、北河堤防加固整治建设;2009年度,完成上游撇洪沟整修工程建设;2010年度,完成沿湖圩区治理以及滞洪区管理设施建设。6.2资金筹措赤山湖滞洪区是秦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设需要投入较多,要实现建设规划目标,各级政府都要保证防洪建设所需的投资。按照

37、“谁受益、谁负担”和国家、地方分级负担的原则及国家现行有关水利投资政策,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6.3实施分工赤山湖滞洪区建设,根据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由句容市水利农机局负责赤山湖滞洪区建设实施。第七章 防洪效果评价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实施后,将建成比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大大提高该区域乃至秦淮河流域的防洪标准和抗洪灾风险的能力,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明显。7.1建成了较完善的防洪体系,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通过整治干流堤防,整修撇洪沟;加固赤山湖内、外大堤,增建白水荡滞洪区,完善水工建筑物配套;治理沿湖圩区,建成了赤山湖滞洪区

38、以及区域防洪测报系统、防汛通讯、管理措施等非工程措施组成的较完善的综合防洪体系。赤山湖滞洪区防洪体系的建成,将充分发挥防洪体系的作用,保障全流域的防洪安全,使得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得到较大提高,对有效地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7.2提高了防洪标准,增强了防洪保安能力规划项目实施后,赤山湖滞洪区防洪标准由现状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在遭遇标准洪水时可滞蓄洪水4074万方,将减轻省会城市南京和禄口国际机场防洪的压力。7.3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赤山湖滞洪区建设规划实施后,将改变赤山湖周边防洪标准偏低的现状,将有力保障地区基础设施和资源不受破坏,有利于解决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工业、农业和旅游等行业的正常协调发展,秦淮河流域经济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不会发生大的波折,对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及社会稳定提供良好发展环境,人民安居乐业,促进整个流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