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294208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5.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胡鞍钢强调农民工问题、强调城市化的重要性没有错,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三农”问题,既有城市化道路由于历史和现实政策的原因受阻的问题,也有农村资源单向度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大量“失血”的问题。农村的存款、农村的人才、农村的资金,几乎都是单向度地向城市流动,而城市只有极少量的财富通过购买农产品流向农村。但那少量的资金很快在巨大的人海里分散殆尽,平均每个农民真正到手的寥寥无几。稍微富裕起来的农民都逐渐、依次向小城镇、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购房置业,却很少有大规模资金流回农村购房置业,因为相关政策禁止城市居民在农村购房,不仅阻断了千百年来“告老还乡”的中国文化传统,也阻断了大笔资金回流农村的道路。土地

2、问题也类似。今天已经有很多人在关注农民的增产增收问题,但在七个农民为三个城市居民生产农副产品的条件下,不论是农副产品的价格提高,还是农副产品的增收,对农民实际收入的增加意义都不大。特别是还得时时警惕增产后导致价格下降“谷贱伤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所以,解决农民问题要有城乡一体化的大思路,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可能解决问题,甚至适得其反。农民的富裕和解放,只有通过农业产业化、向城市转移大量农村人口来实现,增产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乃至于农村民主制度建设和乡镇机构改革问题,都只是暂时性的、表面上的问题,不可能根本性地解决问题。笔者以为,不管是“三农”也好“四农”也罢,想根本性解决农民问题,是否

3、应从两个大方面入手:一是“里应外合”解决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问题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市民化问题。前者要求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私有化或者“永租制”完善土地产权,以此促进土地自然流转,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变,促进城市资本向农业投入,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效益。后者则要求改革现有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公民自由流动不应有户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障碍。二是建立无歧视、无障碍的城乡统一大市场,取消各种阻碍城乡自由交易的政策壁垒,不管其出于多么高尚的目的。以此理顺少量城市居民向乡村“回流”的道路,提升乡村的社会和财富品质,并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核核心思想:农村人进城,企业

4、家下乡。实施关键战略,双向鼓励,降低农村人进城门坎,减少企业家下乡顾虑。细则:在城郊建立廉租房,平价医疗,免费的标准化12年义务教育学校。鼓励企业雇佣农民;鼓励企业家进入农村,实施绿色再造工程,鼓励城市富人到城市休闲,老人进入环境优美的农村,建设并享受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两个难点问题的解决:1缺钱:钱是最缺的,可以一步步进行。2 政府的施政效率是最令人担心政府的施政效率提高措施:鼓励优秀的企业家进入政府做事,把效率低下的官员门送到市场去拼搏。让狮子来领导狮子,把能力高的人比作狮子,把能力低的比作绵羊。政治是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所以是政治家领导了国家的发展。而现在的状态是很多能力低下,素质低

5、下的绵羊在领导者狮子们进行国家建设。自入学以来,公共管理学院给予我心智上莫大的启蒙和品格上不断的砥砺,每遇学术作品竞赛、专题研讨会和主题论坛,只要对学生的科研素质和自身发展会起到积极作用,学院向来不遗余力的支持,精神上、物质上从未打过折扣。带着反哺之心,伴之促进自己的视野开阔和思维培养,我们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和来自国家部委、科研院所、高等学府、地方基层的200多名代表在秀丽天成的邵阳探讨理论,交流经验。本次参加湖湘三农论坛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 专家之言,精神食粮马克思说过,如果本质与现象直接统一,那么一切研究都是多余的。正因为现实中存在实然和应然的落差及本质与现象的矛盾,才有百家争鸣的学术观

6、点和前赴后继的学术研究。在论坛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者把他们最近、最新和最核心的观点及成果与参加论坛人员一起分享,我把它形容为“精神的盛宴”。1、张晓山-统筹城乡发展:利益格局的调整第一次见到张晓山所长是09年11月份在宁乡的“两型农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中国农业现代化比较国际研讨会”上,当时听了一场他的主题报告,但现在仍然留存的记忆只有他提到的“跑部钱进”以及对他的印象:真正的学者。同样的主题报告形式,但此次邵阳之行和上次不可同日而语,社会在发展、研究随之深入,而我本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水平也有所提高。在张晓山的报告中形成的心得有以下几点:学者印象:学问专注,人格坚韧从19

7、8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研究生毕业开始,张晓山所长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研究工作也从未偏离农村发展的主题。从助理研究员到研究室副主任,从研究院到所长,从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到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人之一,30年笔耕不辍,他的工作和研究深深地扎根在农村!相对于今日学术浮躁之风,相对于自己对待学术研究的不诚一,张晓山老师令人钦佩,堪称我辈楷模。学术观点: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调整利益格局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是要素重新组合、重新配置。在要素配置的过程中,利益格局也面临调整的问题。农村土地问题成为利益交汇点推进城乡统筹,包括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能回避,也就

8、是说钱从哪来?张晓山认为,就是要盘活农村的资源和资产。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的做法并不是人的进城,而是把土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导致人口的城镇化速度赶不上城镇化本身的速度。张晓山举例说,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了7.4%,但城镇人口仅增加了3.55%,而且这种不对称的增长趋势仍在加剧。“在未来一二十年,农村土地资本的分配方式与分配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将左右城乡统筹发展的进程。”张晓山说,农用地转为非农用地,这部分资本化的土地资源如果分配和使用得当,完全可以支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的运作成本,从而让农民能真正享有其土地

9、增值收益中应有的份额,合法、合理地分享城镇化的“红利”。可以说,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利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土地要素逐步市场化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逐步消除、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大规模村庄整治的原因对当前国内的大规模村庄整治内在原因,张晓山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其一,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扭曲。张晓山说“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上收、事权下放,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对称;专项转移支付比重居高不下(2010年预算是52%),弊端甚多”;其二:当前许多地区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干部考核机制不合理。资本下乡是利是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推进规模经营,由此引发的资本下乡是利是弊?张晓山分析,十七届三中全会通

10、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也就是说,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地必须农用,但是不是意味着只是农地农民用呢?工商资本有没有资格转包或租赁农民的承包地呢?张晓山认为,资本下乡,工商企业连片开发农业,国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说法,既没禁止,也没提倡。他说,资本进入农业之后,往往是要从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如发展观光旅游等。这就有一个要害的问题,就是农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其他的用途了。从粮食安全角度考虑,恐怕需要慎重。另外,一些工商企业打着农业的旗号圈钱圈地

11、的现象也不少见。农民的生存和发展:“两头都挂”还是“两头都不挂”我觉得这部分内容涉及到农民切身利益的维护,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顺利推进的基础、关键。正因为如此,这种说法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各个分论坛讨论的高频词。“两头都挂”即进入城市工作或生活的农民被纳入城市社保体系中,同时在农村拥有宅基地、住房和承包地。“两头都不挂”反之。张晓山认为前者较为合理。但我觉得,此处应该审慎的看待,如果农民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稳定了,那么农村的宅基地、承包地闲置就是一种珍贵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农民化市民,因为没有形成倒逼机制,加之小农思想作祟,很可能造成“不农民不市民”的现象,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游离,虽然表面是城乡要素的

12、流动,但不稳定。此外,张晓山老师提出社会保障与农民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之间不存在互换关系,因为前者是个人基本权利,后者是财产权利,二者怎么可以互换?对此,我深以为然。利益越均衡,社会越和谐西方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业劳动力的土地被剥夺,农业劳动者从属于一个为利润而经营农业的资本家。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农民的土地不是被剥夺,而是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农民在拿租金、分红的同时,还可以当农业工人。如何让利益更均衡?张晓山认为,应该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机制。财税体制改革是当务之急,因为这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

13、交汇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的多个方面。通过财税体制改革来调整利益格局,同时促使地方政府从经济型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则在强化问责、质询和监督、制衡机制以及改革干部考核和晋升机制两方面。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利益调整过程。张晓山建议,财税体制改革必须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也就是资源要素的重新整合,真正使广大农民群众成为受益主体。2、廖进中教授学术研究的比基尼陷阱、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视角在三农论坛上是第一次见到廖教授,听了他的主题发言后,久久不能释怀。学者印象:为数不多的敢说出“皇帝并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在廖教授的讲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对问题解决思路的简单化思考、敢说真话、敢

14、于批评的智慧、勇气和魄力。讲到动情处,拍案而起,破口“大骂”,针砭时弊,分析深入。这是对他的第一印象。回到学校后偶尔看到“性格学术”一词,在我接触到的学者中除了陈潭教授,最适用这一词汇的就是廖进中教授。虽然对他的了解不是很多,但印象中的率直、正义、深沉、敢作敢为、关心农民疾苦的品格足以使我难忘并努力学习。双手接过廖教授的名片,赫然写着“湖南大学道德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我想这就是实至名归罢。学术思想:警惕三农问题研究的“比基尼陷阱”三农问题的本质:农民穷!廖教授主题发言的主题是“三农论坛谈三农”,“当前三农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穷,原因是土地资源太少和粮食收益太低。关于粮价低,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5、最辛苦的劳动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产品,理所当然地要在交换中发现价格,让价值在市场中得到反映。但是我们什么时候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了?”这是廖教授一个发人深省的追问。他说:加快调整国名收入分配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位问题,而粮食收入是农民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反观现实,我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如何提高粮食收益?廖教授的观点是大幅提高粮价(比如提高10倍):政府补贴增5倍,可反向参照家电下乡政策;市场粮价提5倍。他强调要注意将国家补贴和市场消化相结合。当前粮食补贴中存在的数量少和方式差的问题,并分析在市场中提高粮价分摊到消费者身上是完全可以承受的。这里我认为,廖教授的建议有失慎重,按当前的800亿粮食

16、补贴计算,提高5倍是4000亿,在财政预算中如此大幅的增加支出恐怕不利于国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统筹;廖教授拿三一集团A股1000亿的总值和益阳官员贪污2200万的金额来对比粮补投入,显然不妥。再者,对于市场而言,政府强制干预大幅度的提高粮价势必会造成震荡,有可能引起连带效应。所以即便提高农民收入具备实现的可能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计划,分阶段的实施。接着廖教授提出了他的第二个追问:“倘若农民收入提高了,何愁三农问题不缓解?政府关心的粮食安全忧虑何愁不消解?耕地红线何愁保不住?结合本次论坛的主题,何愁城乡不统筹,新农村建设不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内需和守住耕地红线

17、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深受启发。意识到这一点,我想以后的研究和工作的基本态度和考量点会发生很大的转变。 为什么三农问题总是问题?“没有直面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缺少对这些利益最有效、最到位、最易行实现路径的研究”,这是廖教授的观点。总结起来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三农问题的研究陷入了想入非非、羞羞答答的“比基尼陷阱”,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揭露的是重要的,但掩盖的却是致命的!此言一出,因其诙谐幽默,鞭辟入里,在场的所有人先是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倍感醍醐灌顶,振聋发聩!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进行“最有效、最到位、最易行”实现路径的研究,这是本次参加湖

18、湘三农论坛过程中一笔宝贵的财富。3、陈文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陈文胜,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湖南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省新农村建设促进会执行秘书长,香港中文大学作访问学者。学者印象:勤奋务实,为人谦卑去年第一次见到陈文胜老师的时候,怎么也不会想到他身兼如此多的职务,身担如此重的责任。在一年前的国际研讨会上,他亲自给每个人发名片,释放出的气息是:尊重,谦卑。今年再次相遇,在市政府举办的欢迎午宴上还是每个人发名片(这种学术公关手段也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不是他亲自发,但他在向参会成员敬酒时还是能够发现他人格

19、的魅力:谦卑。作为原湖南省社科院新型农民能力培养丛书的参编人员,我能体会到做编者的辛苦,之前也曾看到中国乡村发现,内容紧贴实际,非常丰富。陈文胜老师作为主编,又负责省社科院科研处和新农村建设促进会的日常工作,其辛劳可想而知。他勤奋务实的品行是值得尊敬的,是作为学生应该积极学习和培养的。学术研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陈文胜老师的研究从转变湖南农业发展方式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要求出发,分析了湖南农业发展进入现代化发展期的基本特征与矛盾,在此基础上提构建实现湖南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路径并提出了加快转变湖南农业发展方式的主要对策。在现实路径中提出实现六大转变,在主要对策中突出十大抓

20、手。从总体上看,他的研究思路较为开阔,覆盖面很大,这就需要一种宏观的驾驭能力和对事物的总体把握。另外,研究报告中的数据翔实、论证充分,这些都值得我们在日后的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践行。、实报告、提、构权二、 交流碰撞,启迪思维学术在探索中发展,真理在争鸣中闪光!在10月24日和25日的分论坛中,我们有幸和来自行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学府的专家、学者和同学一同探讨三农问题。碰撞产生火花,交流衍生灵感,通过两天的论和谈,我产生了以下几点认识:对自身缺陷的深层次反省在24日晚上的分论坛中,我被安排做主题发言,题目是“长沙市农村土地流转典型地区的主要经验与启示”,发言的依托是三下乡期间提

21、炼的一些各地的农地流转经验。在讲述时我发现当面对众多基层工作者、相关领域专家的时候自己不能挥洒自如,不是因为心理素质,与表达能力无关,而是因为自身的研究不都深入、数据不够详实、理论基础不扎实。这些原因是参加完三农论坛后总结的,我们对自身的要求是沉下心把研究的内容做精、做实,显然现在还远远不够,这便是对我的鞭策。无论是学生科研还是其他方面,一直觉得接受一些教训是好事,一帆风顺是不能磨练人的。对现实矛盾的进一步认识在第一场分论坛上首先是胡东初研究员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途径和方式探讨”,在看到主题是我非常欣喜,因为和我所在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课题组存在较强的关联。发言中胡东初研究员分析了一些我不

22、曾意识到的现实问题。如大包干后实际上停止了集体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小农经济下,社会保障、合作医疗、基础教育的公共产品供给情况在恶化;公共产品提供情况的恶化降低了政府的合法性,给政策执行带来了困难,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分裂,导致行政管理的成本提高;分裂的农村共同体失去了其集体权力,导致村干部不受约束的官僚权利及其腐败的危害。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有的表现的并不明显,有的并未弄清内在的形成原因。进过胡东初的报告,让我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位湖北黄梅县村委会主任黎长贵对当前农村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的分析,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所见所感,向我们讲述了“农民精神素质亟待提高、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亟

23、待增强”、“农田水利建设停滞、农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弱”、“以户为单位的农业经营已经不能适应三农发展的需要以户抗自然灾害能力见、 ”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他朴实的语言和急切的心情溢于言表,我看到了一个村干部的担当和忧虑,也感受到基层工作的难度之大,由此肃然起敬。包括后来在25日分论坛讨论中一位县长提到的取消粮食补贴的现实可行性,永州市零陵区粮食局局长提到的“粮库空虚”,一系列现实摆在面前,彻底击碎了停留在表面认识对现状的误读。参与讨论的成员根据自身工作经验或长期研究得出结论的和已经在我们脑海中储存了很久的认识产生了冲突,进而不断提醒着我们: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现实也许并不是我们所想。这

24、也再次证明学术研究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的层面,只有走出学校、走进调查地点不断的深入,才能发现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波澜和粉饰后美丽外衣下的丑陋。 对当前状况的怀疑性反思在一场分论坛中,北京农研中心研究员张英洪提出质疑:国家粮食直补的普惠性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有人建议把惠农补贴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去,效果会好很多。也有人反对,认为粮食直补是国家直接联系农民的重要纽带,一位村干部也分析了农民关注眼前利益的小农意识和固有的平衡心态。讨论很激烈,虽然没有谁的观点占到了压倒性的优势,但留给了我一个需要继续思考和比较的对现实的怀疑。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

25、研究院副院长熊万胜在一场讨论中指出:“推进城市化和建设新农村不能对自然村落这种聚落形态简单消灭,因为村落时长期以来农民追求活路的一种空间分布。”我们现在的做法显然不够科学,应该有合理的村庄规划,这样才不至于加重农民的不安和焦虑。更令我震撼的是在最后一场分论坛结束后,当时本想请教一下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高级农艺师方中敬一些土地流转的实践经验,但方老发散的思维和惊人的言论至今记忆犹新。从方老的言谈之中可以体会到他对“公社”的赞同。“我在怀疑我们是真社会主义还是假社会主义,假就假在政府”虽然未能完全理解方老的思想,但我开始对我们的国家体制和真正的社会形态进行反思。怀疑的态度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大学精神的必

26、备因素,但躬身践行时往往不能把这种态度真正内化为个人素质,通过几场论坛的鞭策和反思,我想这种怀疑会对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产生巨大的作用,提供不竭的动力!三、 结合自身,获益匪浅“当商人用货币、官员用权力主导世俗的时候,学者试图用思想去影响社会”。参加第三届湖湘三农论坛的学者证明了这一点。除了上述宏观性的启发之外,参加三农论坛对于我现在参与的研究课题同样起到了很大的微观指导作用。“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题和正在进行的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论坛中也有学者讲述关于低碳的研究,令我倍感欣喜。在强化了一些基础理论的同时似乎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虽然没有较为深入的具体探讨某一问题

27、,对现实问题的各个表现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与把握何尝不是一种锻炼?四、 论坛落幕,收获起航 在学校出发之前,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和开阔视野的期待出发,但事实证明我们的收获大于预期,纵然本次论坛的组织工作不是很周密,也无所谓条件的限制。总体来说,我的心得和收获可以概括为:学术知识的积累、学术品格的洗礼、学术思维的拓展、学术责任的激发,学术研究的启发,学术交流的内省六个方面。回校后双手捧起湖湘三农论论文集,分量很重。在邵阳的两天,于历史长河,唯沧海之一粟,但于我而言,因至美光华和厚重期待融入其中,意义非凡。我知道,参加本次论坛的收获不应止步于此,个人历史使命感的培养、学术责任的担当和科研能力的提升更

28、不应止步于此 本文从空间、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分析了城乡经济和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内涵,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致策取向,即实现城乡平等和增加农民收入、制度创新和调整分配格局,建立城乡联盟的统一战线。 论文关键词:统筹城乡;城乡空间;城乡产业;社会进步政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主体。这不仅是政府职能的要求,而且也是市场经济赋予的历史使命。城市与农村虽然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的空间,但同时又是相互依存、融合竞争的统一体。城市的繁荣要有农村的需求和支持;农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扩散和带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乡的物质资源、社会结构、生产手段、生活方式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的差异,城乡处于不平

29、等竞争状态,城市相对于农村在发展上总是处于优势,而农村则处于弱势。但是,无论从国民经济发展与增长,还是从社会稳定来说,这种优势和弱势的关系都不允许成为城乡自由竞争的依据和手段,否则,将由于农村的相对落后而难以实现现代化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面对这种情况,任何一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为了使城市优势能够成为促进农村发展和城乡互助互利的积极因素,不得不利用“看得见手”,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良性互动机制。这就是政府之所以要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在原因及其理论依据。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什么?用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是指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对象包括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

30、面面,内涵丰富。从我国现阶段城乡关系的现实看,当前各级政府应重点做好三个层面上的协调发展,即统筹城乡空间、统筹城乡产业和统筹城乡社会进步。1统筹城乡空间城市和农村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全部空间,其空间布局和规模比例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又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由不得人们主观臆断,是自发决定的结果。我国现存的城乡空间布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带有浓厚的行政圈定色彩。从许多国家经验看,调整与优化我国的城乡空间结构,矛盾多且任务繁重,当前特别应注意如下三个问题:11正确处理城乡布局与城乡差异的关系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不是要消灭城乡差异,而是在保持城乡差异特色的同时,统一规划城乡布局,充分发

31、挥城市和农村的各自优势。城市化的进程自然引发城乡布局的调整。但是,调整城乡布局必须有利于保持城乡差异,充分发挥城乡功能差异、行业差异和景观差异的优势作用。城乡分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无论经济社会如何现代化,城乡差异仍然是定义城市、区别农村的标准。我国出现了许多“城不城,乡不乡”的地域,从外部景观上看,“走了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市,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象农村”,正是城乡差异不明显的具体反映。因此,合理布局城乡空间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定位城乡差异,否则,紧凑型城市无边界的扩张,和开敞型农村越来越一个样。12尊重城乡布局规律,防止“长官意志”决定城乡空间结构包括城乡规模、人口比例、地点配置等结构。一国

32、或地区的城乡空间结构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文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城乡规模及人口比例,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决定的。而且,城乡的地点选择受到历史、地理、生活习惯、技术条件的影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由“长官意志”决定。中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广阔、经济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统筹城乡空间结构要特别尊重客观规律,防止计划经济的决策方式,主观决定城乡布局。虽然城乡空间结构是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决定和人文地理条件自然选择的结果,但是政府也可以发挥两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政府可以实施灵活的工商企业政策、土地政策和劳动力流动政策,使有潜力的小城镇在条件成熟时自发形成新城市,现有的城市也可以随着经

33、济发展而不断扩大规模;二是可以通过专家对城乡的各种功能和配套条件进行论证规划,在继续增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农村道路、电网、自来水建设投入,以利于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1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国情和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到人口峰值时城镇人口总量将超过10个亿,城市化任务之重,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可比拟的。无论是仅靠大城市,还是仅靠小城市都不可能容纳如此多的城镇人口。所人,统筹城乡空间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并举,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最根本的要求是,各类城市的区域布局和规模结构要科学合理,形成健全完善的城镇体系

34、。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既有大中城市,也有小城市和小城镇,各类城镇依其在城市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发挥相应作用。目前社会上忧虑较多的仍然是害怕“大城市病”。其实,只要经营管理得好,大城市不一定就会生“病”,现代化越发展越是如此。美国的纽约、中国的上海等都是超千万人口的巨型城市,也没有见到明显的“大城市病”。城市规模由小到大,是城市不断发展的一般规律。尤其是城市化初期,大城市规模的扩张一般都要快于中小城市,是因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条件优于中小城市,比中小城市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城市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从实际出发,能大则大,而不能盲目贪大。特别是已有数百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35、,控制人口规模的大幅度膨胀是必要的。但那些中等城市,不仅不应控制,而且应该重点发展,使其成区域中心骨干城市。论坛综述: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坛 主:赵瑞政 鲁锐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论坛时间:2010年7月25日上午论坛地点:华旗饭店国际会议中心303会议室一、入选论文1、刘金伟(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2、潘 敏(辽宁大学博士、讲师) 王 磊(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助理研究员):浅析转型期构建全民低保的六大障碍性因素3、盛 昕(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瓶颈问题及对策

36、研究4、宋国力(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 新农村建设与培养新型青年农民5、孙建娥(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胡书芝(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欠发达地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与农民的参与意愿6、唐 梅(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城乡统筹背景下转制民族社区建设研究7、田 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农民工群体生存与发展状况的新变化8、赵瑞政(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于加快发展我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报告9、梁 艳(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科系助教): 中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比较研究10、李小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

37、究员): 由政府主导到政府引导:农村社区建设内在发展理路11、李庆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教研室讲师): 从“村落”到“村”:解读一个变迁中的村庄12、李楠、贾海霞(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13、李德瑞(学术研究杂志编辑、博士): “市场下乡”:途径、机制与效应14、鲁 锐(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邢晓明(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向俊杰(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当前黑龙江农民政治文化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15、郭鹏群(安阳行政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38、问题与对策16、韩留富(杭州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政策歧视与对策研究 17、程宇航(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江西城乡社区互动调查18、巩村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社会影响与机制构建19、成 伟(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 代际关系变化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索20、姜 鸥(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副所长): 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农民市民化难点的思考21、曹海林(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乏力的市场化:破解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困境的一个视角22、丁润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39、 农村惠老政策的缺陷与发展思路23、李 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研部政治与公共管理系讲师、博士): 治理与和谐农村社区“非精英”权力运作的实践逻辑24、郭建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新生代农民工:实现我国城市化的主体25、李德滨等(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北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个案研究26、罗丹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 黑龙江省户籍制度改革探析27、勾学玲(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助教): 完善我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对策思考28、颛慧玲、李小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山西农村老年人口生活状况调查29、朱冬亮(厦门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40、):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模式及存在问题分析30、郑娜娜(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研究生) 韩振燕(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系副主任,副教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线实施的困境及对策31、张友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32、张英洪(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城乡统筹背景中的山区发展研究33、翟永荣(江苏省盐城市民政局):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探讨与分析34、于 彦(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加快发展沿江特色农业的研究35、阴 玥(东北农业大学):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探析36、杨聪敏(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论经

41、济增长与省域社会保障一体化37、杨 辉(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基于社会组织理论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问题研究38、颜坤英(河海大学): 县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控制管理初谈39、薛洪生(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当代农民利益表达与基层民主40、王兴骥(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高 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制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施41、王金豹(中共东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室): 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研究42、王建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实习员): 村干部角色特征及对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43、王彩钰(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普研0903班 )

42、 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区新农合实施状况研究44、王 磊(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低保制度城乡统筹研究45、陈泳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 农村教师住房保障初探47、孙海彬、张景(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大学生“村官”政策解析48、张 岩(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与制约因素分析49、刘华安(中共宁波市委党校)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沿海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社会资本研究二、观点综述 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问题论坛共收到论文50余篇。论坛编委会进行了认真的编辑,印制了论文集。论坛于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会期间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社会

43、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进行了精彩的点评。会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促进了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发展。 1、论坛的基本情况介绍 论坛分两个专题进行,共计40多人次参加了本论坛的研讨。 第一个专题为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由赵瑞政主持。 报告和评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张英洪城乡统筹背景中的山区发展研究、巩村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的社会影响与机制构建、(日本横浜市立大学国际综合科学系副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客座研究员)坪谷美欧子中国与日本的农民工比较研究,评论人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宇航。 第二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王兴骥、高刚制度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措

44、施、程宇航江西城乡社区互动调查、孙建娥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与农民的参与意愿研究以湖南省安化县为例,评论人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德滨。第三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罗丹丹黑龙江省户籍改革探析、姜鸥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农民市民化研究,评论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兴骥。 第二个专题为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发展,由鲁锐主持。 报告和评论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王磊社会救助制度城乡统筹研究以辽宁为例、李德滨北方农村法治建设面临突出问题的个案研究、贾海霞、李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收入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评论人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张英洪。

45、 第二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曹海林乏力的市场化破解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困境的一个视角、薛洪生当代中国农民的政治参与基层民主、于彦加快发展沿江特色农业研究,评论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姜鸥。 第三阶段报告,报告人及报告为:杨聪敏论经济增长与省城社会保障一体化、王建武村干部角色特征及对村级治理的影响研究,评论人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孙建娥。 最后赵瑞政对论坛全面情况作了总结。 2、论坛论文的主要特点 城乡统筹背景下中国农村社会问题论坛论文集所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农村社会保障、农民养老保险、新农合、农村社区建设、村庄治理、村民自治、农村干群关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工、农村居民市民化、农村公

46、共文化、农村的社会建设和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村的土地流转等问题。论文集体现了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农村问题的针对性强。文章都是针对农村的某一个问题展开研究,有的是针对非常具体的问题,例如,农村教师住房保障初探就是针对农村教师住房如何保障这样一个具体问题;有的虽然研究的是比较一般性的问题,例如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证研究,但这种研究仍然是针对性强的研究。 二是调查规范,学科特色鲜明。文章都是在比较深入调查基础上开展研究的,例如,从“村落”到“村”:解读一个变迁中的村庄一文,如果不是在一个村庄深入下来调查,是不会写出这样的文章的,是不会认识到“村庄的记忆、村民

47、的行为及其与村庄现代化记忆的后果共同对熟人情境下的村庄变迁作了有效的解释”。 三是凸显对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文章都能够发现农村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这些对策措施大多数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保险问题研究一文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研究对策:“从保险管理学的角度,分析留守儿童意外伤害风险,测算其额外风险保费,构建一种留守儿童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即政府补贴、监督管理,学校、社区、保险人风险干预的保险机制,来规避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风险,形成一个以政府、学校、社区、保险公司为主的三维一体的留守儿童意外伤害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 四是兼具应用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农

48、村社会问题的研究并不是就事论事,并不只是就这些社会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建议,而且是就这些社会问题进一步研究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研究具有理论意义的东西,这不仅是社会学研究的目的,也是理论发展的规律。例如,低保制度的城乡统筹发展研究一文,不仅具有应用研究的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应意义。 3、对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思考 中国农村社会问题的研究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问题,初步考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中国农村的社会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的“三农”问题,既有经济呈面的问题,也有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农村社会是农村的总体,是立体地看农村。 第二,这里讲的农村问题并不是说农村处处

49、都有“问题”,而是指农村发展过程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状况的体现。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不太好和不好的方面。 第三,农村社会问题既是现实的呈现,又是隐性的内涵积累,转型中的农村社会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是农村能否发展的关节点和转换器。 第四,研究农村社会问题既要选择农村的重大现实问题,又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还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隐蔽性的问题。 第五,研究农村问题的规律是把可操作性的对策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结合起来。一、关于现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相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就农民增收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省、市也出台了配套政策,对调动农民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政策

50、的制定和出台,关键在落实。通过对部分区县、乡镇和村的实地调查,有些政策落实得较好,有些政策落实得还不够到位。落实较好的政策有四类:一是为农民直接增收的政策。主要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和税费改革政策。全市落实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为农民增收10683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2116万元,两项合计为农民节支增收1.28亿元,人均增收50元。二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主要是土地延包和农民减负政策,全市已有97%的村完成土地延包任务,土地承包关系趋于稳定;对农民负担继续实行一票否决制度,严格控制农村“两工”,规范“一事一议”,杜绝面向农民的“三乱”,农民直

51、接负担明显减轻。去年,全市农民人均负担67.32元,比上年人均减负6.7元。三是内容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中央和省委要求新增的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并要求从2004年开始,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以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我市也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决定,确定了20多项支持农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重点龙头企业的奖励、贷款贴息和落实财源扶持政策,比上年增加67%。四是执行部门明确的政策。今年中央和省委对粮食生产和低收入地区的农民增收问题高度重视。在粮食生产上,针对我市人均

52、耕地少的现状,确立了“不求粮食自我平衡,但求总产稳定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提高,粮食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种粮水平高,高产技术成熟的优势,一招不失地抓好粮食生产,预计小麦单产、总产有较大幅度增长。扶贫政策落实也较好。据对我市6个贫困乡镇的调查,去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20.55%和1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最高的是城乡统筹发展政策,这也预示着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终将被彻底打破。在经济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政策落实得还不够好,主要有:一是原则性的政策。有些引导性政策,既没有规定哪个部门落实,也

53、没有明确怎样去落实,往往导致落实主体缺位。如“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这样的政策,就较难把握和落实。二是落实部门不明确或涉及落实部门较多的政策。突出表现在农业部门的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不配套。如农产品流通政策,既涉及到农业部门,又涉及到外经外贸等环节,农业部门难以落实,其他部门往往顾不上落实。再如统筹城乡发展的有些政策,涉及落实部门多,农业部门没有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有力手段,影响政策落实的进度。三是制定明确、在执行中遇到深层次矛盾或财力制约的政策。如土地延包政策,涉及到土地产权、农村保障等深层次问题,有些村为解决人地矛盾,虽然延包手续已按

54、规定办好,但在思想上还准备采用“五年一大调、三年一小调”的办法。再如农业投入政策,费税改革后,部分乡村经济困难,负债多,集体收入少,没有能力偿债,更没能力投入农业、农村建设。农村政策落实不到位,除了认识上的原因外,主要是体制、财力、监督检查机制不健全等原因,迫切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二、把落实农村政策摆到突出位置党的农村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手段不能替代的。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看,每一次农村政策的重大调整,都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 1982年到1986年的五个一号文件,拆除了阻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公社体制和高度计划、垄断的经济制度,把农民从人民公社的体制中解放出来

55、,使农民从离社不离土、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向农民开放发展空间和改善发展环境,解决了粮食短缺、商品短缺、城市发展资源不足等难题。农村政策对促进生产力发展、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决农产品短缺需要政策推动,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更需要政策推动。从当前面临的环境和形势看,农村政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综合性。统筹城乡发展就要立足“三农”,又要跳出农业和农村寻求破解的途径,农业部门和社会各方面都有适应和探索的过程。只有通过政策创新和突破,才能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三农”,使这一“重中之重”由口号变为实际行动。二是导向性。政策既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意图

56、,也包含着农民的希望和要求。政策落实的过程,也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过程,使工作政绩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城乡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三是实效性。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最快,增收效果最好,涉及的面最广。今年的费税改革、粮食直补、减负等政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四是突破性。现行阻碍农民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主要是由各种类型的政策构成的。如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乡不统一的劳动用工制度等,只有抓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才能逐步改变原来重城市、轻农村,重市民、轻农民,重工业、轻农业的现象。基于农村政策的重要作用,应当把政策研究、制定和贯彻落实,作为农业部门的突出重点,开展工作的主要手段,下大力气抓好落实。三、明确农村政

57、策落实的重点从淄博的情况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点抓好四类政策的落实。1、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把农业的产业布局与城市规划相配套,把村庄改造、市场建设、非农产业发展与城市规划相衔接,避免散、乱、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支持农村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事业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逐步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和劳动保障制度,突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逐步完善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政策,尽快使农民享受完全的国民待遇。四是统筹区域经济发展。继续搞好对口帮扶,动员社会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加快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地区农民增收

58、。五是统筹城乡社会资源配置。妥善处置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2、农业结构调整政策。一是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和优势产业带建设。认真落实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20%支持农业发展、实施沃土工程、良种工程等政策,加快建设100万亩生态农业基地、100万亩优质专用粮基地、8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和20万亩特色农业基地,推动畜牧、蔬菜、林果三大支柱产业快速膨胀。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龙头企业列入财源建设扶持范围的机遇,重点扶持22家国家级和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扩大规模,促进乳品、肉兔、肉鸡、肉鸭、生猪、蛋粉、果品、蔬菜、木材9条龙型产业快速膨胀。三

59、是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完善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进行市场准入制度试点,组织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和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四是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粮食支持政策,抓好1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专用玉米和30万亩杂粮基地建设,实施好50万亩优质小麦节本增效开发工程,增加种粮农民收入。3、加强农村公*品建设政策。加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品建设的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公*品的差距。今年,我市安排乡村公路改造工程项目358个,总投资3.98亿元,为保证三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通客车奠定了良好基础;投资960万元,对400个农村

60、卫生室进行改造,在3区5镇进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受益人数达8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安排1228万元用于农村教育投入。从今年起,五区和桓台县、高新区建立了农村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标准执行每年700元,高青、沂源两县暂执行农村特困户救济制度,力争2005年转为农村低保制度。今后,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优惠。4、加强农村稳定的政策。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确保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保。在全面落实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同时,切实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搞好涉农收费专项整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积极探索

61、费税改革后,增加集体收入的新措施,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同时,抓好农业法制建设,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搞好农资市场整治,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四、建立农村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农村政策监督检查机制,是确保政策落实的有效手段。1、建立政策落实考核机制。我市确定,把“三农”工作列为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标准。作为农业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调研力度,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并通过政绩考核,促使各级党委、政府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提高“三农”工作的成效。2、建立政策落实的协调机制。农村政策的落实不只是农业部门的事,必须由各级党

62、委、政府牵头,建立农村政策落实协调机制,把政策落实的任务分解到部门,明确责任人,统筹解决农村政策落实中出现的矛盾,促进农村政策的全面落实。3、建立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机制。对各项农村政策做到有部署、有检查。制定检查标准和奖惩措施,通过明查暗访等多种形式,定期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和正确的政绩观,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从我的工作出发写了一篇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论文,请点评,以便进一步提高。正文如下:对城乡统筹土地流转模式的思考与探索重庆,在昂首阔步走过辉煌直辖十年之后,如今又迎来了崭新的历史机遇。现在,重庆正满怀豪情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这个新的发

63、展起点就是目前重庆正在集中精力轰轰烈烈地开展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重庆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出发,为在整个中国全面实现城乡统筹探索出一条发展新路。从目前江北区已经开展的实践工作来看,城乡统筹试验工作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实质性战果。为此,把建立土地流转模式作为探索城乡统筹工作的起始点是十分正确而必要的。一、土地流转模式的建立是城乡统筹工作的突破点和关键环节。胡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为重庆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导航定向的重要作用。重庆要成为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和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城乡统筹,并在城乡统筹的实践和探索中为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探索出新路子。但实行城乡统筹在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如城市反哺农村的机制还没有完全确立;城乡差距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大;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地流转机制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