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

上传人:gao****ang 文档编号:16291557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9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冠心病中医临床硏究联盟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学专家委员会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任何初始心肌损伤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 的变化,最后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 征,已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随着现代医学对心衰治疗 手段的进步,治疗指南不断更新,其病死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心衰患者死 亡总数仍在不断增加,再住院率仍然较高,用于心衰诊疗的医疗卫生支出 高于其他疾病。中医药防治心衰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独到的优势,但 相关诊疗规范尚未在业界形成共识,制约了中医药在

2、心衰治疗中的推广应 用。基于“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立项启动的针 对心衰的中医治疗方案、临床路径及评价方法等相关硏究ADDIN NE.Ref.6E9994CD-D8D7-43B5-8A44-B97C483FCB071-4,在文献 回顾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专家咨询问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常用 中药系统评价等硏究工作ADDINNE.Ref.93818D2A-A067-48FE-84E0-B704E9C97DFF5-28的基础上 对心衰的基本证候特征、证候演变规律、临床辨治及用药规律进行了梳理、 总结、归纳、评价,初步把握了心衰中医诊疗的基本规律。基于以上硏究成果,为进一步

3、规范心衰中医诊疗,冠心病中医临床硏 究联盟组织起草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初稿,经冠心病中 医临床硏究联盟第三届学术论坛初步讨论,进一步通过中国中西医结合学 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 结合医师分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近百名中西医心血管病学专家以邮件、 会议的形式充分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形成了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 家共识,现公布如下,以供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听取意见,不断完 善1=1 O1.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本共识所涉及的心衰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 会发布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ADDINNE.Ref.A8C12177-8

4、1BE-48D4-AC39-C33F9A95FAFC29。2.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特征心衰的基本中医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 常兼有阴虚、阳虚;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等,每因外感、劳累等 加重。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 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 据此,心衰中医基本证候特征可用气虚血瘀统驭,在此基础上可有阴虚、 阳虚的转化,或可兼见痰、饮。3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辨证分型心衰中医证型概括为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气亏虚血瘀三种基 本证型,均可兼见痰、饮。这样既能够体现中医证候规律,又简洁明了,

5、 便于临床把握应用。(1 气虚血瘀证主症:气短、乏力、心悸。次症:倦怠懒言,活动易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 紫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 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2 )气阴两虚血瘀证主症:气短、乏力、心悸。次症:口渴/咽干;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舌脉: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阳气亏虚血瘀证主症:气短、乏力、心悸。次症:怕冷和/或喜温;胃脘/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 /口唇紫暗。舌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

6、齿痕,脉细、沉、迟无力。具备主症2项,次症2项,结合舌脉,即可诊断。兼证一一痰饮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脉:舌苔润滑,或腻,或有滑脉具有兼证1项,结合舌脉,可诊断为兼痰饮证。4.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的病变,各阶段病理机制不同,根据心衰疾病进展 及临床表现的不同,治疗上应各有侧重,失代偿的急性加重期多表现为本 虚不支,标实邪盛,甚至阴竭阳脱,常需住院治疗,积极固护气阴或气阳 治本,活血、利水、化痰、解表、清热治标,必要时需急救回阳固脱;代 偿阶段的慢性稳定期多表现为本虚明显,标实不甚,但需益气、养阴或温 阳固本调养,酌情兼以活血、化痰利水治标。心衰中医

7、辨证治疗方案可概括如下:辩证骨型屮中医治法*优表方药心气明两废血壷于慢性心力衰垢t阳气亏崖血嶷,慢證心力衰竭中医辦证治疗方案框團,(i)气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用药加减:气虚甚者,黄芪加量或加党参、白术等;血瘀甚者加丹 参、三七、地龙等;兼痰浊者,加瓜蒌、薤白、半夏、陈皮、杏仁等;兼 水饮者,加葶苈子、茯苓皮、泽泻、车前子(草)、大腹皮、五加皮等。(2)气阴两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用药加减:偏阴虚,可将人参换用太子参、西洋参,或加玉竹、黄精、 山萸肉等;其余加减用药同前。(3 )阳气亏虚血瘀或兼痰饮中医治法:益气温阳活血,或兼以化痰利水。代表方剂: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阳虚明显,可加桂枝、仙灵脾等;其余加减用药同前。在把握以上用药原则的基础上,可酌情辨证加用中药成药或静脉制 剂。中成药的选择上,偏气虚者可应用芪参益气滴丸,或麝香保心丸,或 脑心通胶囊,或通心络胶囊等;气阴两虚者可选用补益强心片,或生脉胶 囊等;阳气亏虚者可选用芪苈强心胶囊,或参附强心丸,或心宝丸等;血 瘀明显者可加用血府逐瘀胶囊等。静脉制剂主要应用于失代偿的急性加重 期患者,偏气虚或阴虚者给予生脉/参麦注射液等,偏阳虚者给予参附注射 液,兼血瘀者可给予丹红注射液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