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2909050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8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分析-央视《新闻》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1-1核心提示:本次研究是对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将结合电视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策略,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成功采访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一、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新闻调查是中央电视台一档深度报道节目,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新闻文体中有特定含义,它是一种专门的揭露性报道,有时也称揭丑性报道,是一种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的新闻报道形式。中国式调查性报道是指,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以记者调查为主要方式,揭示不为人知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形式。 调查性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

2、0世纪60年代盛行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它已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起,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经出现,就以其穿透力和影响力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 (1)社会背景 普利策论及调查性报道意义时说:“如果人们想和世界上的罪行、邪恶、灾难作斗争,就要知道这些罪行,因为这些邪恶、罪行和灾难正是在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电视新闻报道的多种形式中,调查性报道因事件典型,社会意义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职能部门而引起深远影响。 在当代中国社会,调查性报道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社会的转型加速,伴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也被打破,各类社会问题有所增加,

3、新的“罪行、邪恶、灾难”正在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公众内心不免产生困惑,甚至对社会不满,他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从媒体了解事件尤其是负面事件的完整信息,而提供事件的完整信息,正是调查性报道的特长。加入WTO后,中国已经步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轨道,WTO组织的透明原则也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使得公众要求更广泛的知情权,调查性报道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满足受众的知情权。中国民主建设进程正在加快,中国舆论监督的渐进过程也将调查性报道推向更重要的地位。 (2)媒体环境背景 当今社会,媒体竞争日趋激烈,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竞争主要有:电视媒体自身的竞争,主要表现在:电视节目内容日渐丰富,电

4、视节目形态日渐多样,电视新闻节目日渐精致。三种传统媒体的竞争,在我国,新闻媒体在近二十年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三大媒介在各自获得大发展的同时,竞争的烽烟也从来没有停息。媒介大战愈演愈烈。这种媒介之间的竞争情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新媒体的竞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经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新媒体,并且已经有了第四媒体之称,这一新兴媒体一经出现,就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海量的信息、极强的时效性、方便的互动性,赢得了受众的青睐,它也因此自然地成为传统媒体不可小觑的竞争对手。境外媒体的竞争,中国自从2001年底加入WTO以来,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多时间,早已过了贸易保护期

5、。在这种情况下,境外媒体的加入显得更为迫切,中国媒体和国外媒体的完全竞争局面,在中国迟早会出现。 不论是何种类别的新闻媒体,要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加强公信力是一个很重要的努力方向。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权威、品牌的综合体现,而调查性报道对一家媒体确立权威、树立品牌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要想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应当更加重视调查性报道的这一功能,调查性报道本身,也有必要不断发展,发挥节目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树立栏目品牌和媒体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3)新闻调查自身背景 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领军者新闻调查,自1996年开播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新闻

6、调查节目经历过摸索阶段的迷茫,也经历过发展过程中的艰辛,更经历过成熟期到来前的阵痛。这十年来,该栏目组制作人员精心耕耘在这片土地上,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在节目开播十周年之际,对节目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本次研究立足于节目的采访环节展开,是从采访心理层面对其所作的较为系统的归纳和分析。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新闻调查,研究内容是采访心理,研究方法是内容分析的量化方法。本次研究将从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着手,集中系统地对调查性报道这一特定的新闻报道体裁进行采访心理层面的分析。本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对新闻心理学中关于采访心理的相关理论将是

7、进一步的充实。 (2)实践意义 本次研究是对新闻调查这一个案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将结合电视新闻和调查性报道的特点,挖掘电视调查性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策略,为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成功采访提供心理层面的依据。研究结论将从对新闻调查节目本身的分析中直接得来,因此,它对于指导同类电视新闻节目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对于此类电视新闻节目打造品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本次课题所采用的方法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是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关系进行,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展开:首先论述一般采访活动心理特征;其次,论述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征和电视的采访特征;最后,锁定

8、本次研究的核心-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进行研究。在后半部分的论述中,需要用到定量研究,主要是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CCTV新闻调查节目进行集中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三)研究创新点 1、以往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没有针对某一个特定节目的系统进行,以往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的研究,多数停留在节目层面,对节目采访心理研究虽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本次研究是对一个个案新闻调查的采访心理的集中系统研究,研究结论基本上都从节目中直接得来。 2、研究中将用到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是过去同类研究中所没有的,这也是本次研究的创新点。 3、本次研究在内容分析过程中,将所有样本节目划分为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两类进

9、行对比分析,这也是以往新闻调查研究中所没有的。 (四)章节安排 按照研究方法部分所阐述的研究思路,论文核心部分章节安排如下: 1、采访活动的心理过程及特点。 2、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是影响采访心理的重要因素。 3、电视的采访特点,决定其采访心理必须区别于其他媒介的采访心理。 4、新闻调查的成功采访,是记者采访心理的外在表现(此部分研究主要通过内容分析进行,将涉及理论框架、研究的设计及数据分析等)。 5、新闻调查的采访心理策略(此部分是内容分析的结果与讨论)。 6、结论与建议,这部分是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电视调查性报道提出的建议。二、文献综述 此部分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本研究在其中所处位置

10、的综合概述。在本次研究中,“相关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对采访心理的研究;对调查性报道采访的研究;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此外,还有对新闻调查栏目本身的相关研究等。 对这部分的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和CNKI知网数字图书馆查询系统进行。 在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公共检索系统的书刊检索部分,笔者以“题名”为检索方式,对有关文献进行搜索统计后发现:以“电视新闻”为题名的著作共有102本;以“采访”为题名的著作共有91本;以“调查性报道”为题名的著作有2本;以“新闻调查”为题名的著作有2本;以“普通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28本;以“社会心理”为题名的著

11、作有82本;以“认知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11本;以“新闻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9本;以“传播心理”为题名的著作有3本;以“采访心理”为题名的有1本。 在CNKI知网数字图书馆查询系统的期刊检索部分,笔者以“篇名”为检索方式,对有关文献进行搜索统计后发现:以“电视新闻”为篇名的论文有2223篇;以“新闻采访”为篇名的论文有422篇;以“调查性报道”为篇名的论文有65篇;以“新闻调查”为篇名的论文有251篇;以“采访心理”为篇名的论文有43篇。 (一)国外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 国外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美国人杰克海敦所著的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12、美国人麦尔文曼切尔所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美国人约翰布雷迪所著的采访技巧、美国人约翰钱塞勒等所著的记者生涯、美国人查尔斯拉格米奇主编的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美国人肯梅茨勒所著的创造性采访等、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所著的风云人物采访记及其续集、斯诺的红都延安采访实录等。 以上著作多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就如何做好采访、当好新闻记者的问题,从各个方面论述有关采访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但是,在这些被奉为西方新闻界的经典书目中,并没有对特定类别的采访进行研究,对采访心理的论述也较为少见。本课题是针对特定的新闻体裁-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进行的集中探讨。 2、国外关于采访心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采访心理,

13、国外诸多文献中也有所涉及。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下: 普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阿特金森等人所著的心理学导论、前苏联人H列维托夫所著的普通心理学、美国人丹尼斯库恩所著的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 社会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E阿伦森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入门、美国人迈克尔E罗洛夫所著的人际传播、美国人米德所著的自我、心灵和社会、前苏联人安德烈耶娃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前苏联人德米特里耶娃等人所著的劳动心理学等; 认知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司马贺所著的人类的认知、美国人安德森所著认知心理学、美国人KT斯托曼所著的情绪心理学等; 采访心理学方面的著作有:美国人约翰孔蒂所著的电视心理学等。 以

14、上论著的作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规律,为采访心理的进一步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这些著作都不是以专门针对采访心理所作的研究,对采访心理也并无十分系统的论述。 3、国外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 国外关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著作有很多。其中,较为经典的著作有:英国人安德鲁博伊德所著的广播电视新闻教程、美国人特德怀特所著的广播电视写作与报道、英国人罗蒂特尔等所著的电视新闻的采制方法等。 美国是广播电视新闻事业最为发达的国家,因此,对广播电视新闻的理论研究也较为成熟。在以上论著中,作者大多是从较宏观的层面,对广播电视新闻采访写作所作的系统论述,对广播电视媒介中各种新闻体裁的报道方法都有所涉

15、及。但是,对于电视调查性报道这一体裁的采访,这些著述虽有涉及,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本次课题在参考以上著作的基础上进行,是对电视调查性报道这一特定电视新闻节目的采访进行的集中研究。 4、国外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 关于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国外有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比较经典的理论著作有:美国人威廉C盖恩斯所著的调查性报道、美国人罗伯特格瑞斯所著的调查性报道与编辑等,法国人贝尔纳瓦耶纳所著的当代新闻学、美国人威廉E布隆代尔所著的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布赖恩布鲁克斯等人所著的新闻写作教程等著述对调查性报道的采访也有较为深刻的论述。 对于调查性报道的采访,这些著作中都有较多篇幅给予论述。但是,其

16、中的大部分内容只是对采访活动的较宏观的论述,并没有就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作出系统阐述。本课题针对的是调查性报道特定的采访心理所作的系统研究,是对以上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展开。 (二)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国内关于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 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艾丰所著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新闻采访概论、刘海贵所著的现代新闻采访学、蓝鸿文所著的新闻采访学、梁一高所著的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申凡所著的当代新闻采访学、罗以澄所著的新闻采访、周胜林所著的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李海明所著的对外新闻采访与编辑、童宁所著的即兴采访、周克冰所著的中外经典采访个案解读等。 这些著作对新闻采访进

17、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但是,它们论述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采访,并没有对特定体裁新闻的采访进行集中论述。本课题是对一特定体裁采访的研究。 2、国内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 关于普通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曹日昌所著的普通心理学、黄希庭所著的普通心理学等。 关于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沙莲香所著的社会心理学、全国13所高等院校编写组所编的社会心理学教程、时蓉华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章志光、金盛华主编的社会心理学、乐国安所著的论现代认知心理学、高玉祥所著的个性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王承璐所著的人际心理学等。 关于采访心理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

18、作品有:刘京林所著的新闻心理学概论、大众传播心理学、虞达文所著的新闻心理学、林之达所著的传播心理学新探、申凡所著的采访心理学、刘晓红、卜卫所著的大众传播心理研究、郑兴东所著的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刘京林、周光荣主编的新闻心理学论文集、刘京林、罗观星主编的传播、媒介与心理等。 这些书或辟有专章对采访心理进行论述,或是对采访心理的系统论述,但对于特定体裁新闻的采访心理,并没有系统的论述。 3、国内关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 国内关于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叶子、赵淑萍所著的电视采访学、陆晔所著的电视时代-中国电视的新闻传播、叶子所著的现代电视新闻学、朱羽君著所著的现代电视纪实、王纬主编的

19、镜头里的“第四势力”、叶子主编的中国电视名记者谈采访、叶家铮所著的城市台电视新闻研究、石长顺所著的电视新闻报道学、叶子所著的电视新闻、贡吉玖所著的电视新闻创优方法辨析、王振业的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等。尽管这些书中有的开辟了专章介绍调查性采访,但并没有专门针对该题材的采访心理进行论述。 4、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 国内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海燕所著的调查性报道采访与写作、梁建增所著的调查中国、张洁、吴征编著的调查新闻调查等。叶子、赵淑萍所著的电视采访学、叶子所著的现代电视新闻学中,对电视调查性报道也开辟了相关章节进行论述。 国内的电视调查性报道中,新闻调查是领先者。调查性报道

20、的理论研究著作中,新闻调查制片人张洁、吴征编著的调查新闻调查,是在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之际出版的一部著作,这部著作也是最能反映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最新发展趋势的。该书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新闻调查有着较为深入的论述,但是,它只限于对节目本身的回顾与分析,并没有在采访心理方面有单独的系统论述。本课题是从采访心理的角度对这一节目的深入系统研究。 (三)文献综述小结 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有的是关于采访活动的基础研究;有的是对采访心理的研究;有的是对调查性报道采访的研究;有的是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研究;还有是对新闻调查栏目本身的研究。但对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心理的系统分析,在以往研究中并未出现。 本次研究在以

21、上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进一步归纳、综合和深化。对于基础的传播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而言,本次研究是对已有理论的具体验证和运用;对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而言,本次研究是对此类采访活动在心理层面的分析和总结。因此,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的此次研究,有其独有创新性。三、理论框架、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一)理论基础1、采访和采访心理(1)采访活动的实质大众传播学认为,信息从信源到信宿有一个渠道和过程,其间有若干个关口。新闻传播活动也是由许多环节构成。从新闻传播的过程来看,采访是一切新闻活动的基础,是新闻写作的先决条件。“当今新闻工作最有价值和最具独创性的成就,通常都是从采访中得来的。” “采访是新

22、闻工作者为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客观情况的活动,它实质上是一种调查研究工作。”以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来考察,采访活动是主体认识客体的活动。因此,采访活动是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从心理学角度看,采访活动可以分为“采”和“访”两部分。“采,侧重于研究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对新闻事实的认知过程及其规律,主要表现在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思考和收集上;访,侧重探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互动及其规律。”(2)新闻采访心理及其特点 新闻采访心理是指“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和采访对象心理活动的特点及其规律。”采访是一种人际交往,而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会在交往中表现出心理变化与相互之间的

23、心理感应。 新闻采访心理活动的的主要特点: 第一,采访心理活动离不开对新闻基本特征的认知,它以追求新闻事实为动机而展开,追求新闻事实是贯穿在采访心理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第二,采访心理主要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它以记者活动为主导的心理过程,采访对象心理只是记者活动诱发的结果。 第三,采访活动中的心理互动属于角色互动,即:在这个人际互动过程中,记者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新闻单位(实质是代表某个阶级的利益),采访对象代表的也不仅仅是自己,而是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利益集团。因此,采访活动中的人际互动,交织着不同的群体利益。 第四,采访心理以参与采访人员的心理基础为条件,以采访过程为心理互动过程,并受到不断变化

24、的社会情境的影响,即:采访双方的不同心理特征使每次采访中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不同状态,不同的采访情境也能给采访带来不同气氛。 (3)采访心理的制约因素 采访心理的制约因素有:记者心理、采访对象心理、新闻事实、社会背景。其中,前三者是核心制约因素。 具体而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是信息需求与信息供给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希望获得尽可能多的有效信息,而采访对象提供信息时却受到种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处理好这对矛盾,需要双方在心理上实现顺利沟通,在这种心理互动过程中,双方的态度、个性、情感都会参与其中。 采访对象与新闻事实之间,是一种叙述与被叙述关系。在这种关系中,采访对象的心理条件、能力及采访当时

25、的心理状态,往往影响着他们所叙述事实的面貌。 记者与新闻事实之间,是一种认识、选择与被认识、选择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记者对事实的认识、选择是否妥当,既与记者的认识水平有关,也与其新闻观念有关。 以上分析表明,记者、采访对象和新闻事实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采访效果的好坏。第四个因素即情境因素,对以上三者都能施加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参与性的,而是以背景形式出现的。 (4)记者的心理素质 “新闻工作者心理素质可视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大类。”智力因素是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和动机、兴趣等)

26、。这里重点分析的是其非智力因素。 第一,稳定、正确的动机对记者采访活动有激发和导向作用。记者心理动机的产生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如:职业责任、职业兴趣、线索价值等。 第二,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记者采访活动有激发和调节作用,有利于加深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第三,坚韧的意志对记者采访活动有强化作用。记者在采访活动中总是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战胜困难的关键就是要靠控制自我,以坚韧的意志越过种种障碍,最终达到采访目的。 第四,个人的性格特征对记者采访活动有制约作用。优秀的记者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进取的开拓精神、较强的好奇心等等。 第五,创造性思维特征对记者采访活

27、动有推动作用。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的强弱,决定了记者发现和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政治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5)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那些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都可以称之为采访对象。”记者对采访对象应该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与之进行沟通。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所结成的大部分社会关系可以分成酬赏性和处罚性两种。酬赏性关系能使人的物质、精神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处罚性关系则破坏了这种满足。满足与不满足程度的差异、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制约着人际关系的亲疏与是否和谐。”作为人

28、际交往活动的采访活动,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采访中涉及的事实和采访对象的利害关系,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着采访对象的态度。采访有利于对方的事实,对采访对象来说是酬赏性的关系,反之则是处罚性的关系,这将导致其不同的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指,在当前一刻相对稳定的心理背景,它是受机体内外刺激的影响,在大脑皮层中进行的兴奋和抑制活动的独特的暂时状态,它影响着人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心理状态是作为心理活动的背景而存在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发生在它上面,它可以提高或降低个体的积极性。因此,分析采访对象在面对采访时的不同心理状态,对于研究采访心理是很有必要的。 根据被采访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利害关

29、系,将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划分为三类: 第一,被采访事实对自己有利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事实对自己有利时,功利主义在采访对象态度中占一定比重。他们对采访所持的态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自我”。心理学家在分析这类现象时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也就是说这种关系表现为人的关系,它由于主体的积极性而具有明确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会发生夸大事实或歪曲事实的现象。 第二,被采访事实对自己不利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事实对自己不利时,采访对象心理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采取“保护主义”,尽量使自己避免受到伤害。二是带有消极甚至抗拒的态度。 第三,被采访事

30、实与自己无利害关系时,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 事实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时,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既无非说不可的“推力”,亦无坚决不说的“压力”。此时,记者的个性、态度和能力,就成了采访对象能否乐意接受采访的关键。(6)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人际吸引和心理互动 “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各类人员的人际沟通中,以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理互动最为重要。”这是因为,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的主体,而新闻采访有是新闻传播的基础和起点。曾任新闻调查高级记者的王利芬认为,“对各种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掌握,迅速熟悉采访对象,并让采访对象接收自己,是记者的基本功。” 要处理好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与之进行良好的心理互动,记者首先“必须了解在他

31、们和采访对象之间经常存在的三个矛盾:取和予的矛盾,生和熟的矛盾,说和做的矛盾,并且要学会正确处理这三个矛盾。”在这里,“取和予的矛盾”,指记者要向采访对象索取情况,采访对象向记者提供情况;“生和熟的矛盾”,指记者面对的采访对象,大多是生疏的,但采访又要求他同对方很快地熟悉起来;“说和做的矛盾”,指记者是“说”者、传播者,采访对象是“做”者、当事者、实际工作者。 在采访活动中,记者总是会有意识地运用各种人际吸引规律,与采访对象在理智上认同、感情上相融。具体而言,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因素有:相似因素、情感因素、需要因素、平等因素、能力因素等: 第一,相似因素,即“接近吸引力”。美国心理学家GL克莱

32、恩科认为,人们常常喜欢和他们相似的人。相似因素一般包括时空相近、兴趣和态度相似等。 第二,情感因素,即“情感吸引律”,指“交往双方通过表情的渠道,达到心灵交融、情感共鸣、心理接近、相互感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规律。” 第三,需要因素,即“补偿吸引律”,指当双方的需要和满足的途径证号有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相互吸引力。 第四,平等因素,即“对等吸引律”,指人际交往中因为双方评价对方态度对等,产生相互吸引力。 第五,能力因素,即“晕轮吸引律”,指对某人或群体的印象会影响到对其具体特征的认识和评价。从这个方面看采访活动,至关重要的是记者在采访中的个人能力。 2、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是影响采访心理

33、的重要因素 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原则和叙事手法决定,与其他新闻报道相比,它有自己的采访特点,其采访心理也因此受到影响。 (1)调查性报道的界定 西方的调查性报道专指揭露性报道,“是对某人或某集团力图保密的问题的报道。”“报道的事实必须是记者自己发掘出来的。”如:美国的60分钟对调查性报道的理解,就是:通过记者调查,来揭露社会某一集团企图掩盖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目前,我国对调查性报道尚无明确界定,但普遍认同的观点是,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分为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两种,“前者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后者指的是:对复杂问

34、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其中,“记者独立展开调查”指,完全靠媒体自身进行调查,“并非报道他人的调查行为和调查结果。” 新闻调查栏目组曾经提出“探寻事实真相”的口号。栏目制作人员对“真相”概念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的不同含义。他们认为,“真相,就是一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有的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者是技术遮蔽。这些真相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内幕与黑幕,是被权力和利益遮蔽的真相;另一种是复杂事物的混沌状态,是被道德观念和认识水平所遮蔽的真相。对

35、第一种真相的调查,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一种反证,也就是说对假象的一种揭露对第二种真相的调查,就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一种澄清,也就是反映事物存在的复杂状态。” 由以上分析可见,相对西方调查性报道而言,国内调查性报道的概念更为宽泛,题材更为广泛。 (2)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原则和叙事方式 一般来说,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原则有四: 第一,重大性,即:调查性报道的题材要有重大的社会意义,能够引起社会反响与人们反思。 第二,公共性,即: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必须是与公共利益有密切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 第三,独家性。选题的隐秘性是调查性报道的魅力所在,通过记者独立的调查采访所揭示出的真相往往具

36、有极强的震撼力。 第四,故事性。英美传媒业都将新闻事件称作“故事”,60分钟的缔造者、执行制片人唐休伊特说过:“如果我们能使主题多样化,并采用个人新闻-不是处理事件,而是讲述故事;如果我们能像好莱坞包装小说一样包装事实,我担保我们能把收视率翻一倍。”作为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者和领军者,新闻调查的选题关注题材的曲折性、冲突程度、异常性和人情味。实践证明,这种叙事逻辑在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方面是行之有效的。 与其选题原则相适应,调查性报道在叙事方式上一般都有明晰的叙事主线、合理的结构布局、吸引人的悬念布局和核心的调查取证过程。“悬念往往是一个调查性报道的关节点,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和结束,节目也完

37、成了自身的起承转合。” (3)调查性报道的采访 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叙事方式决定,调查性报道的采访有自己的特点。在调查性采访中,记者要以一个对事态未知的角色,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问题,挖掘真相,揭示问题本质。“调查性采访,重在调查二字,即对事件从不知到知,从不确知到确知,从知之甚少到充分认识。能否做好调查性采访,是对记者素质的考验,也是对记者采访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调查性采访是成为优秀记者的必经之路。” 3、电视的采访特点对采访心理有一定影响 传播学家施拉姆曾经强调,在大众传播媒介中,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面对面的人际传播,而在所有大众传播媒介中,只有电视媒介可让受众亲眼看到采访双方“

38、面对面”人际传播的全过程。新闻调查节目是属于电视调查性报道。研究电视调查性报道的采访,除了要明确调查性报道的采访特点外,还要考虑到电视采访的特点。 “电视采访,是电视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发现、挖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还是许多电视节目表现形态的突出特点,构成特定的节目样式。” 与文字、广播采访相比,电视采访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采访过程的可视性,采访过程中,双方的语言交锋,表情、姿态、音调的真实记录、现场环境的展示等构成了全方位的信息源,一并传播出去。具体来说,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体现在: 第一,记者可以充分调动电视媒介声画兼备的优势,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即:画面、

39、声音和文字)进行采访。 第二,电视采访以人的活动为主,因此,电视采访非常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感。 第三,电视采访要求,记者应运用连续画面的形象来构思报道,这一特定的思维方式就是蒙太奇的思维方式。 第四,电视记者要注意采访的态度、语气、举止乃至服饰,设法营造一种和谐的采访气氛。(二)研究设计 新闻调查的成功采访,是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采访心理的外在表现。这部分将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该节目的采访成功之处进行梳理和分析。 1、调查方法和样本 研究中,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新闻调查节目进行量化研究。本次研究中,内容分析的基本步骤是:界定研究的问题;选择媒介和样本;定义分析的类别;建立编码程序;实施

40、编码程序;处理资料和进行分析。 确定样本前,有必要先对新闻调查节目的发展历史做一简单回顾。新闻调查节目并非从诞生之日起就有明确定位。该栏目制片人张洁曾经将它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即:探索时期、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探索时期是在1996年到2000年间,在这一时期,除了做内幕调查外,大量节目是属于主题性调查、舆情性调查、历史揭秘、事件性的调查或纪录式的调查。发展时期,是在2000年到2002年期间,在这一时期,新闻调查提出“探寻事实真相”口号。“真相,我们认为就是一直或正在被遮蔽的事实,有的是被权力遮蔽,有的是被利益遮蔽,有的是被道德观点或者偏见遮蔽,有的是集体无意识的遮蔽,有的是被狭窄的生活圈子或

41、者是技术遮蔽。”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新闻调查开始出现一些越来越接近调查性报道本质的代表性作品。成熟时期,即2003年以后的时期,才提出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 由以上论述可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这一定位是新闻调查节目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形成的,而早期的新闻调查,并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有些节目并不属于调查性报道。本次研究针对调查性报道进行,因此,早期那些非调查性报道不在本次研究之列。 为纪念新闻调查开播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制作了专题网站。从这个网站的首页可以看到:“从1996年5月17日第一期节目宏志班播出至今,新闻调查十年间共制作播出了455期节目。”为此,该节目组制作人员精选了74期节目,在此

42、专题网站提供视频。其中,不属于调查性报道的早期节目也包括在内,如:火车也能承包、山顶上的希望、一言难尽择校生等。在74期精选节目中,这类非调查性报道共有11期,除此以外的63期节目,均属于调查性报道,这63期节目是本次内容分析的研究对象,采访心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假设 根据研究对象的特征和本次课题的需要,研究确定了预备检验的假设,并为检验这些假设设计了相应的程序。 经过多年发展,新闻调查现已形成颇为成熟的定位,即: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在这一定位下,该节目的选题遴选的标准有三个:第一是调查性,第二是故事性,第三是命运感。“调查性,一方面是指事件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另外,调查性特指选题

43、具有调查的空间,必须要有等待揭示的真相。故事性,要求题材必须是充满悬念和冲突的事件,题材具有曲折跌宕的情节对于一个45分钟的深度报道节目来说,故事是形成拉动力的主要元素,题材的故事性张力如何,决定节目好坏。命运感,要求选题必须要有人物,不能只有事不见人,必须关注人物的悲欢离合命运沉浮,并通过节目对人物性格进行一定程度的刻画。人是节目中最重要最深刻最活跃的元素,是一切节目的出发点,传播理想的最终归宿。”在考虑这三个选题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的内容采访心理,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1)假设一:记者运用了多种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展开心理较量 调查性是新闻调查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质特征。调查性决

44、定,记者面临的采访对象必定是多而复杂的,记者需要与各色人等进行人际沟通,在问答中进行心理周旋。尤其是伤害他人的利益的一方,面对采访往往表现出一种消极的态度,他们或者回避、或者欺瞒、或是狡辩。要使采访顺利进行,挖掘出事实真相,需要记者运用一定的采访技巧,与对方进行心理较量。 因此,本次研究的假设之一是:为使采访的顺利进行,新闻调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巧妙运用了某些特殊的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上的较量。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四(即:各种提问策略的使用频率)反映了这种设想,问题二(即:采访对象的类别)、问题三(即: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的设置为问题四奠定了分析的基础。直接写上问题。 (2)假设二

45、:悬念与冲突意识,在采访中得到体现 故事化的叙事方法,是新闻调查节目又一重要目标。假设之二是:新闻调查十分注重收视心理兴奋点的制造,记者在采访中善于埋伏一个又一个的疑点和问题,形成悬念和冲突,体现了故事化的叙事风格。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五(即:收视心理兴奋点的制造)反映了这方面的假设。 (3)假设三:记者的采访已经深入到采访对象心理层面 命运感在新闻调查节目中也较多体现。假设之三是:新闻调查记者对采访对象心理层面的访问较为深入,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深入的刻画,对人物情感有较为细腻的展示。这种假设并非理论性的论题,也并非笔者独有的见解,而是该节目的制作要求和人们的普遍感觉,本研究希望用实例和数字

46、证实这一事实,并给这种感觉以一个更为清晰的分类图景,找到同类节目心理层面采访的规律。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六(即:涉及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采访频率)、问题七(即:采访中对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画)、问题八(即:采访中对人物情感的表现)反映了这种设想。 在内容分析编码表中,问题一是内容分析编码表中所有其他问题的基础,它的设置并非针对某一特定假设,而是为了便于对所有样本节目进行分类研究。 在编码表所设置的八个问题中,核心问题是第四、五、六、七、八个问题,问题一(即:题材类别)、问题二和问题三是为研究上述问题所设置的基础问题。3、确定分析的类别 在观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十周年专题网站选播的74期精品节目的

47、基础上,笔者对其中的63期调查性节目确定了分析类别。在对分析类别的确定过程中,是以主题特征为划分依据,对内容进行分类的,这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际操作中,笔者按如下步骤进行(参看编码表): (1)基础问题的类别 在编码表中,第一、第二、第三个问题是基础,这三个基础问题分别是:题材类别、采访对象类别和采访对象心理状态。关于这三个问题的分类和选项,参看表1表3。 表1:关于题材的类别及选项 题材分类按性质分按内容分A广义调查性报道 B狭义调查性报道A以人为主的调查性报道B以事为主的调查性报道对表1的说明: 如前所述,狭义调查性报道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

48、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广义调查性报道指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 以人为主的调查,人物命运是其主体内容,节目通过具体的人的故事,来反映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往往没有对某个特定事件的集中调查,也没有明确的批评指向;以事为主的调查,事件真相是节目的主体内容,节目中有对特定事件的集中调查,事件的调查的空间很大。 对新闻调查进行这样两种划分,是在对其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笔者在观看样本节目的过程中发现,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在采访对象、提问策略等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不同;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在人物性格和情感的表现等方面也存在较大

49、差异。因此,在研究核心问题前,先对题材作一划分,再对不同题材分别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表2:关于采访对象的类别 采访对象的类别A利益损害方B利益受损方C利益无关方对表2的说明: 如前所述,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面临的采访对象是复杂多样的。调查性报道选题往往是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调查在选题上强调那些与公众利益有密切关系,公众十分关注且具有一定时效的事件与现象。”这一选题特点决定,调查性报道采访对象必然涉及利益损害方、利益受损方和利益无关方,而这三类人面对采访时的心理特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对于采访对象的类别做出这样的划分。 表3:关于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类别 采访对象心理状态A消极应付型B

50、积极配合型C一般配合型对表3的说明: 由前面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的有关论述可知,被采访的事实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同,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也相应地有所区别,即:采访对象对于采访的配合程度各有不同。在这里,“消极应付”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采取回避、欺瞒、狡辩等态度,记者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才能从这类采访对象那儿挖掘出真相;“积极配合”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是主动配合的态度,这类人能够热情地提供事实真相;“一般配合”是指,采访对象面对采访是无所谓的态度,其心理状态有较强的可塑性,在这类采访对象面前,记者水平成了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2-2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5:

51、23(2)针对假设一的问题的类别 针对假设一(即:记者运用了多种提问策略,与采访对象展开心理较量)涉及的采访心理策略问题,笔者设计了“抓住矛盾追问”、“激将与反问”、“设问引出真相”等6个类别,每个类别下又各设ABCD四个选项。这些类别和选项的确定是在对有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和对多期节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此部分分类和选项具体如表4所示: 表4:关于采访提问策略的类别及选项1 抓住矛盾追问A 高频率使用B 中等频率使用C 低频率使用D 未使用2 激将与反问3 设问引出真相4 迂回问5 多方问话取证6 重复强调问对表4的说明: 调查性报道的采访,尤其是对消极应付的采访对象的采访,需要记者运用特定

52、的提问策略,同采访对象进行心理较量。在实际采访中,上述策略多多少少地都会被用到。 在表4中,“抓住矛盾追问”指的是,记者在调查采访中,抓住对方语言中的矛盾点,紧追不舍地问下去。“激将与反问”中,激将指的是,在采访对象不太合作的情况下,记者根据其个性、特点,巧妙地激发其情绪,促使其吐露真相,反问指的是,在正面提出问题得不到对方坦率的回答时,故意提出与对方想法不符的问题,迫使对方做出明确回答。“设问引出真相”指的是,在被批评对象百般抵赖时,记者在设问中有意识地设下“圈套”,让对方在不防备的情况下说出真相,另外,记者在问话中,预先假设种种可能性,然后在采访过程中对它们一一验证,也是属于设问。“迂回问

53、”指的是,当采访对象因种种原因回避某些问题时,记者先从其他话题着手问,在对方不设防时说出记者想要的答案。“多方问话取证”指的是,当记者在进行独立调查时,真相的未知性决定,证据来源必须是广泛而可靠的,此时的采访一般要求多方问话、多处取证和重复质疑。“重复强调问”指的是,记者在已经得到问题答案时,对此答案再重复一次,请采访对象确认,这一问话方式,体现了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典型的质疑精神。 选择将以上这些问话技巧作为内容分析的分类标准,是笔者在观看63期样本节目,形成一定认识后,结合已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的。 在表4中,“高频率使用”指的是,在一期节目中,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25%以

54、上;“中等频率使用”指的是,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比例为10%-25%;“低频率使用”指的是,某种策略的问话出现的次数占节目中全部问话数的比例为10%以下。 以上比例的确定,是在观看63期样本节目后,归纳、比较各类问话技巧使用频率的基础上进行。 (3)针对假设二的问题的类别 针对假设二(即:悬念与冲突意识,在采访中得到体现)涉及的心理兴奋点问题,笔者设计了“采访中的悬念与冲突”、“采访中构成收视兴奋点的细节特写”和“采访结构方式”3个类别,各类别下又有各自的选项。具体分类及选项见表5表7: “采访中的悬念与冲突”的设置目的是:验证悬念和冲突有没有在节目中出现,这种设置悬念

55、和冲突的意识有没有在采访中得到体现。(见表5) 表5:关于采访中悬念冲突的类别 采访中的悬念与冲突A 题材本身有较强悬念或冲突B 悬念或冲突靠提问策略来人为设置对表5的说明: 新闻调查自觉地将故事化视为节目生成的方式,将这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具体化为“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把新闻当成一波三折的故事来讲,需要在节目中突出悬念和冲突。节目中的悬念和冲突,是形成收视兴奋点的重要元素。 笔者在对样本节目的分析中发现,新闻调查每一期节目中的悬念和冲突并不相同,有的是事件本身就带有天然的悬念或冲突,还有的节目中的悬念和冲突是依靠各种策略人为设置。设置悬念冲突的意识,在新闻调查采访过程中也有所

56、体现,如:记者在采访中抓住观众心理,把某些能吊起观众胃口的问题放一放,在后来的适当时机再提及。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2-3 “采访中构成收视兴奋点的细节”,主要是从电视媒介特点的角度,检验在画面上有无能够产生心理兴奋点的细节或情节。(见表6) 表6:关于构成收视兴奋点的细节的类别 采访中构成收视心理兴奋点的细节A 多次出现B 较少出现对表6的说明: “现场调查采访在展现事实的过程中,为使节目好看还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来创造兴奋点,使批评性报道更好看。兴奋点也是节目的活力所在。”在新闻调查节目中,构成兴奋点的有:事件的矛盾、冲突、交锋,还有典型的细节、情节等。这些元素通常也是调查报道的重

57、点,需要记者下功夫去渲染,“无兴奋点的报道如死水微澜,平淡无奇。” “采访结构方式”是与假设二相关的一个选项,它虽与假设二没有十分明显的对应关系,但它是分析此问题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见表7) 表7:关于采访结构方式的类别 采访结构方式A 以事件发展为主要线索B以记者调查逻辑顺序为主要线索C以对事件的分析逻辑为线索对表7的说明: 电视媒介特点决定,电视记者在采访中要有结构意识。蒙太奇(即:画面组接艺术)思维贯穿了记者采访拍摄全过程,电视记者的采访是伴着画面构思的,“经过反复的蒙太奇思维,电视片的结构、画面的构想就会逐步清晰起来。”要实现叙事过程的故事化,除了要有悬念冲突,有收视的心理兴奋点外

58、,还需要有明晰的叙事主线。现代电视新闻学作者叶子在总结调查性报道的叙事方法时,将其叙事主线的确立方式归纳为三种,即:“以事件发展过程为叙事主线”、“根据记者的调查进程确立叙事主线”和“以记者对事件的例行分析作为建立叙事主线的基础”。表7中各个选项就是以此为依据确定的。 (4)针对假设三的问题的类别 针对假设三(即:记者的采访已经深入到采访对象心理层面)涉及的心理层面访谈问题,笔者设计了“涉及心理层面的采访频率”、“对核心人物性格的刻画”、“采访中情感因素的运用”三个问题,每个问题下又分了几个类别,有些类别下又有子选项。具体分类及选项见表8表10: 表8:关于心理层面采访频率的类别 涉及采访对象

59、心理层面的采访频率A 多次出现B 较少出现对表8的说明: “心理层面采访频率”这一问题,是直接为假设三而设定的。在对样本节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每期节目的采访都多少会涉及人物的心理层面。在实际编码时,根据此类采访出现频率的不同,设定“多次出现”和“较少出现”两个选项。 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2-4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5:32表9:关于人物性格刻画的类别 1 体现个性的语言A 多次出现B 较少出现2 对行为动机的挖掘对表9的说明: 电视采访学一书作者叶子、赵淑萍认为,电视现场采访能够展现人物个性。“通过对特定新闻人物的采访,挖掘他的内心思想,与采访对象探讨理性问题等,都是深化

60、新闻内容的重要手法,也是展现人物个性的有效手法。”“挖掘被采访对象的个性化语言是展现人物个性的重要方法。”以此为依据,对新闻调查节目人物性格刻画问题,笔者设置了两个选项,即:“体现个性的语言”和“对行为动机的挖掘”。 表10:关于采访中情感因素的类别 1对采访对象情感的表现A 多次出现B 较少出现2记者情感的适当流露3 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情节细节对表10的说明: 电视采访学一书作者叶子、赵淑萍在谈及电视现场采访这一问题时指出,现场采访报道给予观众的不仅是信息本身,还要让观众从可视的采访中去感受、体验到某些内容,包括情感。“出色而成功的采访要在交代事实的同时,展现人物个性和情感。”叶子还在现代电

61、视新闻学一书中指出,“要使报道有情感,首先是记者的情感投入。在采访过程中,情感是人际认知的重要因素。”依据此,笔者设定了“记者情感的适当流露”这一类别。“电视新闻取材要注意挖掘事实中的情感因素。生活本身是鲜活的,客观世界充满了让人感动的情感因素,电视新闻报道成功与否,总是和记者是否能够及时捕捉情节和细节,以适当方式展现其情感因素有关。”依据此,笔者设定了“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情节细节”这一类别。央视新闻调查栏目深度剖析与探讨3-1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15:41(三)数据分析 在分类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编码表(见附件)。在确定编码定义的基础上,对所有选样的内容确定含义,然后按照编码表编码

62、。最后用计算机对编码表的内容进行统计处理,并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1、关于题材的数据 如前所述,我国的调查性报道,分为狭义调查性报道和广义调查性报道两种,前者是纯粹意义上的揭露黑幕、内幕的报道,它必须具备三个因素:第一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第二是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第三是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后者指的是:对复杂问题的深层次探究、对尘封历史的揭秘和未知世界的探寻。笔者在研究中发现,这两种类别的调查性报道,其采访特点和采访心理存在较大区别。不仅如此,从调查内容上看,在新闻调查节目中,有的是以人为主的调查,还有的是以事为主的调查。这两类调查的采访特点和采访心理也存在较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内容分析中

63、,笔者预先将样本节目进行了题材的分类,即:按照调查的性质分,分为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两类;按照调查的内容分,分为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两类。有了这个前提,其后有关采访心理的分类研究就有了基础。 在样本节目中,广义调查性报道和狭义调查性报道的比例分别为68%和32%。(见图1。图例中的1,代表广义调查性报道;图例中的2,代表狭义调查性报道。)这一数据表明,作为中国电视调查性报道的代表,新闻调查不仅尚未实现完全做纯粹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即:狭义的调查性报道),而且广义调查性报道的比例还要高出狭义调查性报道许多(从此次研究的样本看,前者数量是后者的2倍之多)。这说明,纯粹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要在中国所有调查性报道节目中出现,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样本节目中,按照调查的内容分,以人为主的调查和以事为主的调查的比例分别为33%和67%。(见图2。图例中的1,代表以人为主的调查;图例中的2,代表以事为主的调查。)由此可见,在现有的调查性报道中,以事为主的报道占了绝大多数。因此,对此类调查性报道采访特点的深入研究显得更为重要。 2、关于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