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6290168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90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教育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教育经济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经济学课件(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育经济学 河南师范大学教科院 段宝霞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三章 人力资本理论第四章 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五章 教育与就业第六章 教育投资第七章 教育投资负担第八章 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第九章 教育成本第十章 教育收益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一、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与经济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规律。二、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一)教育和经济的相互关系1.教育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2.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3.经济规律在

2、教育领域中的作用和特点(二)教育投资(三)教育资源配置及其利用效率 1.宏观层次 2.中观层次 3.微观层次(四)教育成本与效益(五)教育需求与供给(六)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七)人力资本三、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3.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4.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二节 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早期教育经济思想(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1.管仲2.孔子3.孟子4.柏拉图(二)古典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2.魁奈(Francois Quesnay) 3.亚当斯密(Adam

3、 Smith ) 4.萨伊 (Jean Baptiste Say ) 特别强调人才尤其是有特殊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 认为教育可对人们的性情起陶冶作用,良好的教育最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最能增进国家财富。 (三)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1.李斯特(Friedrich List ) 所有关于下一代的教育方面的支出虽然都是对现有价值的消耗,但却会促进生产力的增长。一国的最大部分消耗,是应该用于下一代的教育,用于国家未来生产力的促进和培养的。 2.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 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主张生产的要素,除土地、劳动、资本外,应该再加上教育的因素。 (四)马、恩、列、斯

4、的教育经济思想二、教育经济学的产生(一)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结果科技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对劳动者素质要求提高重视教育教育发展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高世界中学生、大学生和教师数量时间中学生 教师大学生 教师1950年3800万200万630万56.4万1970年2600万200万1975年3800万2.西方增长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增长经济学是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生产和长期发展的科学。经济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 发展经济学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科学。经济发展不仅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问题,而且

5、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方面的变化问题。 3.计量经济学的进步和发展的结果 舒尔茨根据美国1929年-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 1929年的国民收入是1500亿美元,1957年的国民收入是3020亿美元,其增长额是1520亿美元。 人力的贡献部分1929年为1125亿美元,1957年为2265亿美元。1929年劳动力总人数为4920万人,1957年为6800万人,1929年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的人力贡献总额是2287美元。 假设1957年劳动力素质仍同1929年一样,劳动力的生产水平没有提高,则1957年6800万劳动力,只应创造1555亿美元。但1957年劳动力的实际贡献是2265亿美元

6、,多出710亿美元。 多出710亿美元(劳动力素质提高的结果,即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二)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的代表人物1.斯特鲁米林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是教育经济学创建的标志。 (1)年龄对生产率的影响在早期是起作用的,但如果教育程度不高,到34岁生产率开始下降;(2)工龄在20年前对生产率的提高是起作用的,然而到了20年后开始明显减弱,后期作用不如早期;(3)教育程度对生产率的作用比较持久,一年的学校教育与同样时间的工厂训练比较,它所能提高的工人劳动生产率平均要大1.6倍。 2.沃尔什:1935年发表的人力资本观。将个人的教育费用和以后收入相比较,来计量教育的经济效益,他采

7、用的方法称现值计算法。 3.舒尔茨: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4.丹尼森:1962年出版美国经济增长的因素和我们的选择;1967年出版了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九个西方国家的经济;1974年出版了1929年1969年美国经济增长的核算;1976年与他人合作出版了日本经济怎么增长得这么快;提出1929年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中,教育占23。 5.韦锥:1962年英国经济学家韦锥出版了教育经济学,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 三、教育经济学的发展(一)20世纪70年代的发展 1.筛选理论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3.社会化理论(二)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 1.高新技术发展与教育关系研究 2.过度教育与生产率

8、研究 3.关于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和收入分配 4.学校规模经济研究(三)20世纪90年代的发展1.教育和以信息为基础的世界经济研究2.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3.教育成本及财政的研究4.教育经济学跨国家的比较研究讨论与思考1.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教育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4.教育经济学产生时期有哪些代表人物?5.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70年代主要对哪些理论进行了研究?6.教育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主要对哪些问题进行了研究?第二章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第一节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第二节 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第一节 经济

9、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是把经济作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社会生产力的范畴,考察它对教育的作用。 二、经济决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速度 教育规模既是指各级学校受教育者的人数,也是指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即三级教育的入学率。 已入学学龄组人数:要考虑学生年龄的大小,即只包括与分母相同年龄段的学生人数,大于或小于此年龄段的学生不计算在内。 已入学学生人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只要入学都计算在内。 教育结构 (1)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一般用三级教育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结构表示。 (2)教育的类别或专业结构,一般指中等专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结构。 教育发

10、展速度:指三级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和三级教育入学率、毕业率的增长率。 表1 分国家组别的人均GNP与三级教育入学率续表表2 中国人均国民收入与小学入学率三、经济决定教育制度与体制四、经济决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一、教育对劳动力的作用(一)规范劳动力行为(二)提高劳动力素质(三)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一)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生产劳动技能(二)发展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生产力(三)与生产部门和企业建立直接联系和多方面合作 三、教育对管理的作用(一)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需要的管理队伍(二)提高管理人才的素质(三)提高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四、教育对人口的作用(

11、一)减少人口数量1.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更注重事业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注重优生优育3.教育可以提高首婚年龄,降低出生率。 表3 中国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生育状况(二)提高人口质量(三)改变人口结构 五、教育对自然资源的作用(一)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然(二)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三)有助于自然资源的开源和节流(四)有助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第三节 教育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一)反映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1.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 ,是指一国国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12、一年)以货币表现的国内与国外所生产的用于投资和消费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通常由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的净产值、固定资产折旧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纯收入三部分组成。 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n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国领土范围内的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n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较,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外要素净收入(本国居

13、民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外国居民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等收入) 思 考n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哪个大?n 分析日本、菲律宾、深圳GNP和GDP情况。3.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n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称NI) ,是指一国的全体劳动者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创造出来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中,扣除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之后的净产值。n 国民收入增长率是将某一年的国民收入与上一年国民收入相比,计算出来的百分率。 4.人均指标及其增长率n 人均指标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总额除以该国当时的人口总数所得到的量。n 人均

14、指标增长率则是某一年与上一年相比的人均经济指标增长速度。表4 中国1978年以来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 (二)反映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指标 1.义务教育普及率及其增长率2.义务教育后升学率及其增长率表5 中国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和入学率、升学率3.平均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及其增长率表6 中国每万人口中高等学校在校生数 (单位:人) (三)教育与经济发展在规模和速度上相适应 只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速度相适应,才能保证二者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二、教育与经济发展在结构上相适应 (一)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结构 指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比例构成,

15、世界上多数国家把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三次产业,用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国民经济结构。2.三次产业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全国第三产业普查实施方案 1.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地质勘察、水利、农林牧渔服务、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房地产、社会服务、综合技术服务、金融和保险事业; 2.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卫生、体育、社会福利、教育、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和科学研究事业; 3.为管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的部门:国家机关(包括军队和武装警察部队)、

16、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3.教育的横向结构适应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教育类别结构: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教育专业结构:学校内部的系科专业设置结构。 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适合各行各业的需要,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使教育投资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结构的建立或形成,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一般说来,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少,而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 表7 19802002年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 ()(二)教育的纵向结构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 教育的纵向结构,主要是指教育级别结构,即初等、中等

17、、高等各级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所占的份额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表8 中国部分年份技术人员数量 (人) 表9 中国部分年份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人)表10 中国部分年份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学生数和大中小学学生构成表11 中国、日本部分行业人员素质比较未来50年教育发展的三步跨越 第一步跨越: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高中教育毛入学率将从40左右提高到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左右提高到20以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欠发达国家到教育中等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二步跨越: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

18、到85左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达到教育较发达国家水平,实现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向教育较发达国家的跨越。 第三步跨越:从2021年到2050年,我国将高标准、高质量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各级教育都达到较高发展水平,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战略转变,跨入教育发达国家行列,以教育人口的绝对规模和普及化水平两个方面,成为世界教育强国。教育的纵向结构适应经济部门的劳动技术结构时应注意的问题1.把当前国民经济结构的需要和以后的变化趋势结合起来2.把整体需要和局部需要统一起来3.加强领导,统一规划,通力协作讨论与思考1.经济在哪些方面

19、对教育起决定作用?2.教育在哪些方面对经济有推动作用,为什么?3.教育必须在哪些方面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为什么?第三章 人力资本理论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析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一、人力资本的概念二、人力资本的特点三、人力资本的内容四、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资本的概念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金、厂房、设备、土地等,只要能带来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1.人力资本 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

20、、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是人们在自己身上投资所获得的、能够增加个人未来的收入、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知识和能力。 2.物力资本 是体现在一定数量与质量的物上的资本,如土地、厂房、设备等。3.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1.都对物质生产起着生产性的作用;2.都能使个人收入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3.都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并且这种投资均具有带来利润的作用。不同点:1.物力资本可以转让和继承,而人力资本不行;2.耐用物力资本可以储存,而人力资本不能长期储存不用。二、人力资本的特点1.人力资本是存在于劳动者身上的劳动能力,与劳动者不可分离,不能转让和买卖;2.人力资本的形成与效能的发挥受人的

21、年龄、精力、偏好等因素影响;3.人力资本既是一种经济资源,又是一种社会资源。三、人力资本的内容1.教育资本2.健康资本3.流动资本4.迁移资本5.信息资本四、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2.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4.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收益率5.教育投资收益率可以测算 公式 收益/成本=收益率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评析一、人力资本理论的积极意义1.高度重视人的能力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2.对人力投资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3.提出了一系列人力政策(1)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应快于物力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表1 公共教育开支占GNP的19

22、6519701980198519901994世界各国4.95.35.65.65.05.2发达国家5.15.66.16.05.05.4发展中国家3.03.33.73.94.14.2表2 人均公共教育开支(美元)196519701980198519901994世界各国3858142146204244发达国家871404615127551179发展中国家5728273945(2)通过教育实现“收入均等化”,稳 定社会秩序(3)提高教育系统效率,适应动态经济 需求(4)加强劳工培训,促进劳动力流动和 迁移(5)对少数英才进行追加投资(6)发展中国家应把普及初等教育放在 优先位置表3 按国家类型和教育程

23、度划分的平均教育收益率 ()社会收益率私人收益率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非洲261713452632亚洲271513311518拉丁美洲261816322323中等发达国家13108171313发达国家1191212二、人力资本理论的缺陷1.把人力投资资本化,抹煞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把人力投资与物力投资等同起来是不科学的3.人力资本理论的“收益论”掩盖了工人受剥削的阶级实质4.夸大了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5.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简单化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一、筛选理论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三、社会化理论 一、筛选理论 雇主总希望从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拔有适当能

24、力的人去填补空缺岗位,但他不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只能了解到求职者的一些个人属性和特点。一是“标识”,即天生而不能改变的,如性别、种族、家庭背景等,二是“信号”,即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的,如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个人经历等。雇主可以凭借标识和信号,特别是教育信号了解求职者的能力。 教育水平是反映个人能力大小的有效信号,是雇主鉴别求职者能力,对他们进行筛选并安置到不同岗位上的一种装置。 该理论宣称,由于获得较高教育文凭便可获得较理想的职业岗位和优厚待遇,因而大大刺激了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欲望,导致许多国家教育的过量发展。 二、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由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组成,不同背景的人将进入不同的

25、市场从而享受不同的待遇。主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大公司、大企业和大机构中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稳定,工资较高,晋升前景良好,自主性大;次要劳动力市场提供的是小公司、小企业的职业岗位,雇员工作不稳定,工资较低,晋升机会少,工作条件差。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能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基本上是教育水平较高的男性白人,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是教育水平较低的少数民族成员、黑人和妇女。这表明,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水平与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三、社会化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结构的等级化和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高等工作岗位如经理、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等需要独立自主性、自尊心、对事物的怀疑态度及进取创新

26、等个性特征;低等工作岗位如秘书、一般雇员等需要遵守时间、恭顺听话、遵守规章和盲目服从等个性特征。 学校的经济价值主要在于为不同阶级的人培养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个性特征,从而使资本主义经济机制能正常运转。 讨论与思考1.什么是人力资本?什么是物力资本?二者有何异同?2.人力资本的特点和内容有哪些?3.人力资本的主要观点有哪些?4.筛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5.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社会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7.试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析。第四章 教育需求与供给第一节 教育需求第二节 教育供给第三节 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和平衡 第四节 教育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第一节 教育需求 教育需求

27、是社会和个人对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一、教育的个人需求二、教育的社会需求一、教育的个人需求(一)教育的个人需求特点 1.层次性 2.多样化 (二)教育的个人需求类型 1.学术需求 2.物质生活需求 3.社会地位需求 4.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三)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1.个人的天赋2.就业的需求3.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4.学杂费的高低5.社会经济状况6.个人的教育投资收益率二、教育的社会需求(一)教育的社会需求特点1.可规划性 2.层次性和渐进性(二)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1.社会人口状况2.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3.社会舆论4.政策性影响第二节 教育供给教育供给是在某一段时间内,某一国家或

28、地区的教育机构提供给个体的受教育或培训的机会。一、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一)师资供给(二)资源配置(三)劳动力需求结构(四)教育的单位成本(五)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和态度二、进行教育供给时应注意的问题(一)谁是供给者(二)教育供给的结构(三)教育供给的先后顺序1.满足基础教育的需求2.满足现有教育机构的需求3.调整教育结构第三节 教育供求矛盾的调节和平衡一、教育的供需矛盾二、调节供需矛盾的政策措施(一)建立个人潜能测定和发展制度(二)通过立法提供某种水平和类型的免费教 育(三)提供财政援助(四)弹性学费制(五)提供信息资料第四节 教育供求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教育供求调节与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实施 二、

29、教育供求的调节与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一)调节教育供求的层次、类型 (二)调节教育供给的质和量讨论与思考1.什么是教育需求?教育的个人需求有哪些特点?影响教育个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2.教育的社会需求有哪些特点?影响教育社会需求的因素有哪些?3.什么是教育供给?影响教育供给的因素有哪些?4.我国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有哪些矛盾,如何调节?第五章 教育与就业第一节 教育与就业概述 第二节 我国的劳动力就业问题 第三节 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第四节 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第一节 教育与就业概述一、教育的就业功能二、教育与就业相关运行三、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就业第一节 教育与就业概述一、教育的就业功能(

30、一)教育是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二)教育是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四)教育影响收入分配进而引起就业结构变 化二、教育与就业相关运行 只有当教育培养的劳动力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与经济发展创造的就业岗位的数量结构、质量结构基本吻合时,就业才能处于良性发展状态,人类经济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社会才得以避免一系列的社会的、政治的矛盾。三、职业培训与劳动力就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适应性的重要手段,从而决定了职业培训也是长期的、不间断的。职业培训还担负着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结构调整的重任。第二节 我国的劳

31、动力就业问题 一、就业问题的客观性二、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三、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一、就业问题的客观性(一)就业问题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结果(二)就业问题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三)就业问题是竞争机制发生作用的结果 二、我国劳动力就业问题(一)实际劳动力供给量越来越大1.城镇就业困难人员 2.农村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 3.高校毕业生 表1:20032005年不同学历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表2:20032005年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比较表(二)创造就业的能力下降(三)部分地区就业与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四)女性就业压力大于男性(五)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日益突出(六)经济结构调整使供求矛盾增加(七)就业面对入

32、世机遇与挑战 1.通过调整供求结构影响就业在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前期,我国以通货膨胀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家电产品等一批经济增长点创造了当时的消费需求,曾支持了超过10的快速经济增长。90年代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97东南亚金融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

33、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2005年-2007年上半年,我国通过房地产、股票和基金等拉动经济增长。但从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我国经济增长减速。次贷危机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

34、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2008年十月,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 由次贷危机引起的现在的经济危机,是金融危机、石油危机、粮食危机三大危机同时爆发的新型经济危机,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以后我们应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第三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通过对扩大内需的政策体系来影响就业3.通过劳动力市场影响就业三、就业问题的积极作用(一)促进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二)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三)有利于减少社会劳动的浪费(四)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节 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一

35、、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二、教育在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三、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一、教育在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一般性就业问题:指缺乏足够的工作岗位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基本特征是“人找事”。(一)教育是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的前提(二)教育使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成为可能(三)教育能为解决一般性就业问题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教育在解决结构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结构性就业问题:由于经济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对应而形成的工作岗位与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就业问题。基本特征是,一方面“人找事”,另一方面“事找人”。(一)教育影响劳动者的文化程度(二)教育有助于劳动者

36、技术水平的提高(三)教育影响劳动者的劳动适应能力三、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指个人出于对职业的选择而未能就业。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相同点 都存在着职业空位,这些空闲着的工作岗位需要劳动者,同时,劳动者也都期望有工作可做,因此,表现为“人找事”与“事找人”之间的矛盾。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与结构性就业问题的不同点 结构性就业问题:某些工作岗位空闲着,没有工作做的劳动者本人愿意去做该种工作,但他们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和技术,不适应该项工作的需要,因此未能如愿; 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尽管某些工作岗位空着,没有工作做的劳动者有从事该项工作所需要

37、的文化和技术,但他们出于对职业的选择,宁肯待业也不愿做该种工作。三、教育在解决个人职业选择性就业问题中的作用(一)通过教育建立正确的职业社会评价(二)通过教育帮助人们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三)通过教育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第四节 我国教育结构的改革和发展一、建立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二、建立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要的教育结构三、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四、培养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的人才一、建立与多种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一)变单一的办学体制为多种办学体制(二)变单一的办学形式为多种办学形式(三)变集中统一管理为分级管理二、建立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

38、要的教育结构(一)调整现有教育结构,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二)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与第三产业有关的新专业(三)有条件的学校创办第三产业三、建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专业和学科结构(一)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应从以传授知识为主向教会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的方向转轨(二)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扩大专业知识面和加大基础知识的课程(三)在学科结构的设计上,应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四、培养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所需的人才(一)增加外向型人才的培养(二)在非外向型专业中适当增加与外向型经济相关的专业课程(三)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国际接轨 讨论与思考1.教育的就业功能有哪些?2.我国劳动力就业有

39、哪些问题?3.教育在解决就业问题方面有哪些作用?4.如何解决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第六章 教育投资第一节教育投资概述第二节 教育投资比例第三节 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第一节 教育投资概述一、教育投资的涵义二、教育投资的性质三、教育投资的特点四、教育投资的来源一、教育投资的涵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可用货币表现。教育投资与人力投资、智力投资的异同共同点 都是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智力水平不同点 人力投资:开发人的智力和体力的一切投资 智力投资:开发人的智力的一切投资 教育投资:人力投资和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二、教育投资的性质 (一)有形的消费性投资

40、,潜在的生产性投资 (二)必要的消费性投资,扩大的生产性投资 (三)今日的消费性投资,明日的生产性投资三、教育投资的特点(一)教育投资的非盈利性(二)教育投资的连续性(三)教育投资的固定性(四)教育投资的递增性(五)教育投资周期长四、教育投资的来源 教育投资一般来源于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和个人。 (一)改革后中国教育投资的来源 1.全国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经费,学费、杂费及其他教育经费。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国家凭借其政治力量,通过集中一部分社会财富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并通过这些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

41、、公平分配、稳定和发展经济的目标。目前,财政常用公共财政来代替,是指政府为了自身运行和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而进行的经济活动。财政的职能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以及实现国家职能中的内在功能。现代西方财政理论认为,财政具有资源配置、宏观调整、收入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增长等四个方面的职能。2.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3.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 指中央、地方各级财政或上级主管部门在本年度内安排,并划拨到教育部门和其他部门主办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单位,

42、列入国家预算支出科目的教育经费。教育事业费;教育基建投资;部门事业费中用于中专、技校的经费;部门基建支出中用于大学、中专、技校的经费; 预算内专项资金及其他教育经费。4.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费附加5.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6.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7.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8.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9.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10.学费、杂费11.其他教育经费(二)中国教育投资来源结构分析表1 全国各渠道教育经费的投资构成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1992-1994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1994、1995年版。 表2

43、1993年三级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年度发展报告199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表3 1990-1993年教育财政拨款中的中央与地方的负担资料来源: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11993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2、1993、1994年版。 表4 1979年以来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的变化资料来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表5 1988年45个国家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资料来源: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编当前几项重大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节 教育投资比例 教育投资比例:指教育投资在

44、国民经济主要统计指标中所占的比例。 一、反映教育投资比例的指标 (一)教育经费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于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使用这一标准作为检验教育投资比例是否合理的依据,需要注意以下两点:教育投资计算口径必须统一不能完全用这一标准衡量不同地区的教育投资比例是否合理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四类地区 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高类地区: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 江苏、浙江、山东、广东;中类地区:河北、内蒙古、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四川低类地区:广西、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45、。表6 1987年-1991年四类地区教育投资占GNP比例的比较()资料来源:湖北省教科所:中国省级地方教育投资研究 关于教育拨款的“三个增长” 1.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2.生均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3.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表7 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是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第一个增长) 年份教育拨款(亿元)(1)增长率() 财政收入(亿元)(2)增长率()增长幅度比较:(1)(2)19961211.9117.85740818.010.1619971357.7312.03864216.74.6719981565.5915.31985313

46、.91.4119991815.7615.981144415.880.120002085.6814.871339517.052.1820012582.3823.811638622.331.4820023114.2420.61890415.365.2420033453.8610.912171511.780.872004 4027.8216.622639612.034.59表8 生均预算内教育费用是否逐步增长(第二个增长年份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普通高校金额(元)增长率()金额(元)增长率()金额(元)增长率()金额(元)增长率()1996302.5413.83549.2411.631088.11

47、0.445956.79.461997333.8110.34591.387.671155.46.196522.919.511998370.7911.08610.653.261248.38.046775.193.871999414.7811.86639.634.751269.31.697201.246.292000491.5818.52679.816.2813153.67309.581.52001645.2831.27817.0220.181471.111.876816.236.752002813.1326.01960.5117.561565.36.46177.969.362003931.5414

48、.5610529.531606.62.645722.586.5620041129.1121.211246.0718.451758.639.465552.503.81表9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是否逐年增长(第三个增长)(三)非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四)教育经费总额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五)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例关于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规定,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省市级财政、县(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 对于省以下的比例

49、,目前理论界有不少人主张一个省不低于20,一个县应不低于30较为合理。表10 1993年江苏省14个县(市)教育投资情况与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对照表资料来源:曹振文:对教育投资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教育与经济,1994年4期。 (六)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 (七)生均教育经费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二、影响教育投资比例的因素(一)人为因素(二)人口因素我国人口因素的特点:1.人口基数大;2.人口文化构成低;3.人口分布不平衡。 (三)科学技术因素(四)经济因素(五)文化因素(六)政治因素三、教育投资比例变动的一般趋势(一)教育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随人均

50、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不断增加表11 世界各国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资料来源:第39届国际教育大会材料。教育投资包括教育经常费和教育基本建设费。(二)教育投资超前增长表12 第38届国际教育大会提供的统计资料(三)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教育投资超前增长的幅度减缓,并趋于同步增长表13 世界不同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资料来源:UNESCO,World Education Report 2000 (四)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到相当于发达国家当年的经济发展水平时,其教育投资的比例高于发达国家当年的水平四、确定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的方法 (一)人力需求预测法 设M为年度

51、教育投资量;S为某级某类学校学生总数(如S1为小学生数,S2为中学生数,S3为大学生数);U为某级某类学校学生年人均教育费用(如U1为小学生年人均教育费用,U2为中学生年人均教育费用,U3为大学生年人均教育费用),则: M=SlUl+S2U2+S3U3+SnUn(二)国际比较法1.横截面的分组比较2.历史序列与横截面相结合的比较表14 中国人均GNP的变化趋势与相应的教育投资国际平均水平(2002-2020年)资料来源: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17页。表15 2004-200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资料来源:五、我国教育投资比例

52、分析 (一)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增长 教育投资总量大幅增长,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教育投资比例不断上升。 表16 1952-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资料来源:转引自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60-563页。图1 20002004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二)教育投资基本上超前增长表17 不同时期财政性教育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及财政支出比较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2003年)有关数据编制。(三)教育投资比例与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偏低表18 国际教育投资水平与我国教育实际投资水平对照表资

53、料来源:中国人均GNP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年)的数据计算;“中国实际水平”来自国家统计局网页http:wwwstatsgovcntifxztfxyjl6da5html 图2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八五”期间(1991年-1995年)逐步提高到全国平均不低于15。 图3 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 第三节 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一、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涵义二、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结构三、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特点四、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实证分析五、调整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策略第三节 教育投资分配

54、与使用一、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涵义(一)教育投资在各区域之间的分配与使用(二)教育投资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配与使用(三)教育投资在各类学校之间的分配与使用(四)教育投资在学校内部的分配与使用二、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结构(一)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结构的分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统计中,将政府支付的公共教育经费分为资本支出和日常经费(相当于我国的教育基建支出和教育事业费)两部分。 在日常经费中又分为教师工资和教学用品支出(相当于我国教育事业费中的人员经费与公用经费)。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结构分类: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设投资 教育事业费: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人员经费:学校各类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

55、福利费、学生的奖、贷、助学金。公用经费: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差额补助费、世界银行用于教育的贷款还本付息和承诺费、手续费等的支出。教育基本建设投资:教育投资中用于教育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影响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结构的因素 1.教育产业的性质与特点2.教育级别和类别的影响 3.教育的技术水平 4.教育投资的存量 5.教育投资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的特点(一)政府在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中起主导作用(二)教育投资的重点依经济发展水平而转移表19 1980年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50个国家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计算。(三)经济

56、发展水平越高,各级教育生均经费之间的差距越小表20 1980年按经济发展水平分组的50个国家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比值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的资料整理计算。表21 1999年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比例国际比较资料来源:国内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计算而得;国外数据根据1998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四、我国教育投资分配与使用实证分析(一)教育投资比重不断向初、中等教育倾斜,但高等教育经费所占比重仍偏高表22 中国三级教育投资比例的变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教育成就有关数字计算。 表23 1993年1996年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