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

上传人:huo****ian 文档编号:162853201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406.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资源描述:

《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品化学-第2章-碳水化合物(5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2章 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是自然界中分布广泛,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约占自然界生物物质的3/4,普遍存在于谷物、水果、蔬菜及其他人类能食用的植物中。早期认为,这类化合物的分子组成一般可用Cn(H2O)m通式表示,因此采用碳水化合物这个术语。后来发现有些糖如脱氧核糖(C5H10O4)和鼠李糖(C6H12O5)等并不符合上述通式,并且有些糖还含有氮、硫、磷等成分,显然用碳水化合物这个名称来代替糖类名称已经不适当,但由于沿用已久,至今还在使用这个名称。碳水化合物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和缩合物,可分为单糖、低聚糖、多糖三类。单糖是碳水化合物中结构最简单,不能再被

2、水解为更小单位的糖类,按所含碳原子数目的不同称为丙糖、丁糖、戊糖、己糖等,其中以戊糖、己糖最为重要,如葡萄糖、果糖等。低聚糖是指聚合度为210个单糖的糖类,按水解后生成单糖数目的不同,低聚糖又分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等,其中以二糖最为重要,如蔗糖、麦芽糖等。多糖一般指聚合度大于10的糖类,可分为同聚多糖(由相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和杂聚多糖(由不相同的单糖分子缩合而成)两种,淀粉、纤维素、糖原等属于同聚多糖,半纤维素、卡拉胶、阿拉伯胶等属于杂聚多糖。碳水化合物是生物体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合成其他化合物的基本原料,同时也是生物体的主要结构成分。人类摄取食物的总能量中大约80%由糖

3、类提供,因此它是人类及动物的生命源泉。作为食品成分之一的碳水化合物,它包含了具有各种特性的化合物,如具有高黏度、胶凝能力和稳定作用的多糖;有作为甜味剂、保藏剂的单糖和双糖;有能与其他食品成分发生反应的单糖;具有保健作用的低聚糖和多糖等。2.1 单糖 单糖的结构与构象单糖(monosaccharides)是碳水化合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们不能进一步水解。从分子结构上看,它们是含有一个自由醛基或酮基的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羰基的特点,单糖可分为醛糖(aldoses)和酮糖(ketoses)。醛糖非常容易由D-甘油醛衍生出来,见图2-1。酮糖是由二羟基丙酮衍生出来的,见图2-2。根

4、据单糖分子中碳原子数目的多少,可将单糖分为丙糖(trioses,三碳糖),丁糖(tetroses,四碳糖),戊糖(pentoses,五碳糖),己糖(hexoses,六碳糖)等。单糖也有几种衍生物,其中有醛基被氧化的醛糖酸(aldonic acids)、羰基对侧末端的CH2OH变成酸的糖醛酸(uronic acids)、导入氨基的氨基糖(amino-sugars)、脱氧的脱氧糖(deoxy-sugars)、分子内脱水的脱水糖(anhydro-sugars)等。D-阿洛糖 D-葡萄糖 D-古洛糖 D-甘露糖 D-半乳糖图2-1 几种D-醛糖的结构式(C6)D-阿洛酮糖 D-果糖 D-山梨糖 D-塔

5、罗糖图2-2 几种D-酮糖的结构式(C6) 除了二羟基丙酮外,所有的单糖都含有一个或更多的手性碳原子,均有其旋光异构体。单糖旋光异构体的构型,按照它们与D-甘油醛或L-甘油醛的关系分为D-型和L-型两大类。天然存在的L-型糖是不多的,如L-阿拉伯糖和L-半乳糖,绝大多数为D-型糖。单糖不仅以直链结构存在,还以环状形式存在。单糖分子的羰基可以与糖分子本身的一个羟基反应,形成半缩醛或半缩酮,形成五员呋喃糖环或更稳定的六员吡喃糖环。根据哈沃斯(Haworth)环结构表示方法,用单糖新形成的半缩醛羟基与决定单糖构型的C5上的羟基的相对位置决定、构型,若位于平面的同一侧为-型,不在同一侧为-型。图2-3

6、为几种单糖的环状结构式。 -D-葡萄糖 -D-半乳糖 -D-葡萄糖 -D-果糖图2-3 几种单糖的环状结构式 单糖的物理性质.1 甜度甜味是糖的重要性质,甜味的高低用甜度来表示。甜度目前还不能用一些理化方法定量测定,只能采用感官比较法,因此所获得的数值只是一个相对值。甜度通常是以蔗糖为基准物,一般以5%或10%的蔗糖水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其他糖在同一条件下与其相比较所得的数值,由于这种甜度是相对的,所以又称为比甜度。表2-1列出了一些单糖的比甜度。表2-1 一些单糖的比甜度糖类名称 比甜度糖类名称 比甜度蔗糖 1.0-D-果糖 1.5-D-葡萄糖 0.7-D-甘露糖 0.6-D-半乳糖

7、 0.3-D-木糖 0.5甜味是由物质的分子结构所决定的,单糖都有甜味,绝大多数低聚糖也有甜味,多糖则无甜味。糖甜度的高低与糖的分子结构、分子量、分子存在状态有关,也受到糖的溶解度、构型及外界因素的影响,优质糖应具备甜味纯正,甜度高低适当,甜感反应快,无不良风味等特点。常用的几种单糖基本符合这些要求,但稍有差别。蔗糖甜味纯正而独特,与之相比,果糖的甜感反应最快,甜度较高,持续时间短,而葡萄糖的甜感反应较慢,甜度较低。.2 溶解度单糖分子中的多个羟基增加了它的水溶性,但不能溶于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各种单糖的溶解度不同,果糖的溶解度最高,其次是葡萄糖。温度对单糖的溶解过程和溶解速度具有决定性的影

8、响。随温度升高,单糖的溶解度增大,两种单糖的溶解度见表2-2。表2-2 两种单糖的溶解度20 30 40 50糖类 浓度 溶解度 浓度 溶解度 浓度 溶解度 浓度 溶解度(%)(g/100g水) (%)(g/100g水) (%)(g/100g水) (%)(g/100g水)果 糖 78.94 374.78 81.54 441.70 84.34 538.63 86.94 665.58葡萄糖 46.71 87.67 54.64 120.46 61.89 162.38 70.91 243.76 糖的溶解度大小还与其水溶液的渗透压密切相关,进而影响对糖制食品的保存性。在糖制品中,糖浓度只有在70%以上才

9、能抑制霉菌、酵母的生长。在20时,单独的果糖、蔗糖、葡萄糖最高浓度分别为79%、66%、50%,故只有果糖在此温度下具有较好的食品保存性,而单独使用蔗糖、葡萄糖均达不到防腐、保质的要求。2.1.2.3 旋光性旋光性是一种物质使直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发生旋转的特性。旋光方向以符号表示:右旋为D-或(+),左旋为L-或()。旋光性是鉴定糖的一个重要指标。除丙酮糖外,其余单糖分子结构中均含有手性碳原子,故都具有旋光性。糖的比旋光度是指1ml含有1g糖的溶液在其透光层为0.1m时使偏振光旋转的角度,通常用t表示。t为测定时的温度,为测定时的波长,一般采用钠光,用符号D表示。表2-3列出了几种单糖的比旋光

10、度。表2-3 各种糖在20(钠光)时的比旋光度值 D20 糖类名称 比旋光度糖类名称 比旋光度D-葡萄糖 +52.2D-果 糖 92.4D-半乳糖 +80.2D-甘露糖 +14.2D-阿拉伯糖 105.0D-木 糖 +18.8L-阿拉伯糖 +104.52.1.2.4 吸湿性、保湿性与结晶性吸湿性是指糖在湿度较高的情况下吸收水分的性质。保湿性是指糖在空气湿度较低条件下保持水分的性质。这两种性质对于保持食品的柔软性、弹性、贮存及加工都有重要意义。各种糖的吸湿性不同,以果糖、果葡糖浆的吸湿性最强,葡萄糖、麦芽糖次之,蔗糖吸湿性最小。生产面包、糕点、软糖等食品时,宜选用吸湿性强、保湿性强的果糖、果葡糖

11、浆等,而生产硬糖、酥糖及酥性饼干时,以用蔗糖为宜。糖的特征之一是能形成晶体,糖溶液越纯越容易结晶。葡萄糖易结晶,但晶体细小,果糖、转化糖较难结晶,在糖果制造时,要应用糖结晶性质上的差别。2.1.2.5 其他单糖的水溶液与其他溶液一样,具有渗透压增大和冰点降低的特点。渗透压随着浓度增高而增大,在相同浓度下,溶质的分子量越小,分子数目越多,渗透压也越大。浓度越高,糖溶液分子量越小,冰点降低得越多。单糖的黏度一般比低聚糖低,通常糖的黏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在食品生产中,可借助调节糖的黏度来改善食品的稠度和适口性。由于氧气在糖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在水溶液中低,因此糖溶液具有抗氧化性,有利于保持食品的色

12、、香、味和营养成分。2.1.3 单糖的化学性质单糖的结构都是由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组成,因此具有醇羟基及羰基的性质。如具有醇羟基的成酯、成醚、成缩醛等反应和羰基的一些加成反应等,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2.1.3.1 与碱的作用单糖在碱溶液中不稳定,易发生异构化和分解反应。碱性溶液中糖的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很大,在温度较低时还是相当稳定的,温度升高,很快发生异构化和分解反应。这些反应发生的程度和产物的比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糖的种类和结构、碱的种类和浓度、作用的温度和时间等。(1)烯醇化和异构化作用稀碱溶液处理单糖,能形成某些差向异构体的平衡体系,例如,D-葡萄糖在稀碱的作用下,可通过稀醇式中

13、间体的转化得到D-葡萄糖、D-甘露糖和D-果糖三种差向异构体的平衡混合物,见图2-4。同理,用稀碱处理D-果糖和D-甘露糖,也可得到相同的平衡混合物。 图2-4 D-葡萄糖的烯醇化和异构化(2)分解反应在浓碱的作用下,糖分解产生较小分子的糖、酸、醇和醛等分解产物。此分解反应因有无氧气或其他氧化剂的存在而各不相同。在有氧化剂存在时,己糖受碱作用,先发生连续烯醇化,然后在氧化剂存在下从双键处裂开,生成含1、2、3、4和5个碳原子的分解产物。若没有氧化剂存在时,则碳链断裂的位置为距离双键的第二个单键上,如1,2烯二醇结构的分解方式如下: 1,2-烯二醇 图2-5 1,2烯二醇的分解(3)糖精酸的生成

14、随着碱浓度的增大,加热或作用时间延长,糖便会发生分子内氧化与重排作用生成羧酸,此羧酸的组成与原来糖的组成没有差异,此酸称为糖精酸类化合物。糖精酸有多种异构体,因碱浓度不同而不同。2.1.3.2 与酸的作用酸对于糖的作用,因酸的种类、浓度和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很微弱的酸度能促进和异构体的转化。在室温下,稀酸对糖的稳定性无影响,但在较高温度下,发生复合反应生成低聚糖,或发生脱水反应生成非糖类物质。(1)复合反应受酸和热的作用,一个单糖分子的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单糖分子的羟基缩合,失水生成双糖,这种反应称为复合反应。糖的浓度越高,复合反应进行的程度越大,若复合反应进行的程度高,还能生成三糖和其他低聚糖。

15、复合反应的简式为:2C6H12O6C12H22O11+H2O复合反应可以形成的糖苷键类型较多,使复合反应的产物很复杂。不同种类的酸对糖的复合反应催化能力也是不相同的。如对葡萄糖进行复合反应来说,盐酸催化能力最强,硫酸次之。(2)脱水反应糖受强酸和热的作用,易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环状结构体或双键化合物。例如,戊糖脱水生成糠醛,己糖脱水生成5-羟甲基糠醛,己酮糖较己醛糖更易发生此反应。糠醛比较稳定,而5-羟甲基糠醛不稳定,进一步分解成甲酸、乙酰丙酸和聚合成有色物质。糖的脱水反应与pH有关,实验证明,在pH3.0时,5-羟甲基糠醛的生成量和有色物质的生成量都低。同时有色物质的生成量随反应时间和浓度的增

16、加而增多。2.1.3.3 氧化反应单糖是多羟基醛或酮,含有游离的羰基。因此,在不同的氧化条件下,糖类可被氧化成各种不同的氧化产物。单糖在弱氧化剂如吐伦试剂、费林试剂中可被氧化成糖酸,同时还原金属离子。反应式如下:C6H12O6+2Ag(NH3)2OHC6H11O7NH4+2Ag+3NH3+H2O NaOHC6H12O6+2Cu(OH)2 C6H12O7+Cu2O+H2O (棕红色)醛糖中的醛基在溴水中可被氧化成羧基而生成糖酸,糖酸加热很容易失水而得到-和-内酯。例如葡萄糖被溴水氧化生成D-葡萄糖酸和D-葡萄糖酸-内酯(DGL),前者可与钙离子生成葡萄糖酸钙,它可作为口服钙的补充剂,后者是一种温

17、和的酸味剂,适用于肉制品和乳制品,特别在焙烤食品中可以作为膨松剂的一个组分。酮糖与溴水不起作用,故利用该反应可以区别酮糖和醛糖。醛糖用浓硝酸氧化时,它的醛基和伯醇基都被氧化,生成具有相同碳数的二元酸,例如半乳糖氧化后生成半乳糖二酸。半乳糖二酸不溶于酸性溶液,而其他己醛糖氧化后生成的二元酸都能溶于酸性溶液,利用这个反应可以区别半乳糖和其他己醛糖。酮糖用浓硝酸氧化时,在酮基处裂解,生成草酸和酒石酸。在强氧化剂作用下,单糖能完全被氧化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2.1.3.4 还原反应单糖分子中的醛基或酮基在一定条件下可加氢还原成羟基,产物为糖醇,常用的还原剂有镍、氢化硼钠(NaBH4)。如葡萄糖可还原为山

18、梨糖醇;果糖可还原为山梨糖醇和甘露糖醇的混合物;木糖被还原为木糖醇。山梨糖醇的比甜度为0.50.6,可作为糕点、糖果、调味品和化妆品的保湿剂,亦可用于制取抗坏血酸。木糖醇的比甜度为0.91.0,可在糖果、口香糖、巧克力、医药品及其他产品中广泛应用。两种糖醇都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食糖替代品,食用后也不会引起牙齿的龋变。2.1.3.5 美拉德反应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又称羰氨反应,即指羰基与氨基经缩合、聚合生成类黑色素的反应。许多食品在加工和贮藏中的褐变,就是从美拉德反应开始的。(详见2.5节)2.2 低聚糖低聚糖(oligosaccharide)又称寡糖,是由210个单糖

19、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度聚合糖类。按水解后所生成单糖分子的数目,低聚糖分为二糖、三糖、四糖、五糖等,其中以二糖最为常见,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根据组成低聚糖的单糖分子相同与否分为均低聚糖和杂低聚糖,前者是以同种单糖聚合而成,如麦芽糖、异麦芽糖、环状糊精等,后者由不同种单糖聚合而成,如蔗糖、棉子糖等。根据还原性质低聚糖又可分为还原性低聚糖和非还原性低聚糖。2.2.1 结构和命名低聚糖通过糖苷键结合,即醛糖C1(酮糖则在C2)上半缩醛的羟基(-OH)和其他单糖分子的羟基经脱水,通过缩醛方式结合而成。糖苷键有和构型之分,结合位置有12、13、14、16等。低聚糖的命名通常采用系统命名法。即用规

20、定的符号D或L和或分别表示单糖残基的构型;用阿拉伯数字和箭头()表示糖苷键连接碳原子的位置和方向,其全称为某糖基(XY)某醛(酮)糖苷,X,Y分别代表糖苷键所连接的碳原子位置。如麦芽糖的系统名称为-D-吡喃葡萄糖基(14)-D-吡喃葡萄糖苷;蔗糖的系统名称为-D-吡喃葡萄糖基(12)-D-呋喃果糖苷;乳糖的系统名称为-D-吡喃半乳糖基(14)-D-吡喃葡萄糖苷。以下是几种双糖的结构式: 麦芽糖(-D-吡喃葡萄糖基(14)-D-吡喃葡萄糖苷) 蔗糖(-D-吡喃葡萄糖基(12)-D-呋喃果糖苷) 乳糖(-D-吡喃半乳糖基(14)-D-吡喃葡萄糖苷)图2-6 几种双糖的结构式除系统命名外,因习惯名称

21、使用简单方便,沿用已久,故目前仍然经常使用。如蔗糖、乳糖、龙胆二糖、海藻糖、棉子糖、水苏糖等。2.2.2 低聚糖的性质2.2.2.1 甜度和溶解度低聚糖随着聚合度的增加,甜度降低。几种常见二糖的甜度顺序为:蔗糖(1.0)麦芽糖(0.3)乳糖(0.2)海藻糖(0.1)。果葡糖浆的甜度因其果糖含量不同而宜,果糖含量越高,甜度越高。蔗糖的溶解度介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麦芽糖的溶解度较高,而乳糖的溶解度较小。2.2.2.2 抗氧化性糖液具有抗氧化性,因为氧气在糖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大减少,如20时,60%的蔗糖溶液中,氧气溶解度约为纯水的1/6。糖液可用于防止果蔬氧化,它可阻隔果蔬与大气中氧的接触,阻止果蔬

22、氧化,同时可防止水果挥发性酯类的损失。糖液也可延缓糕饼中油脂的氧化酸败。另外,糖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的中间产物也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2.2.2.3 黏度和吸湿性糖浆的黏度特性对食品加工具有现实的生产意义。蔗糖、麦芽糖的黏度比单糖高,聚合度大的低聚糖黏度更高,在一定黏度范围可使由糖浆熬煮而成的糖膏具有可塑性,以适合糖果工艺中的拉条和成型的需要。另外糖浆的黏度可利于提高蛋白质的发泡性质。低聚糖多数吸湿性较小,可作为糖衣材料,防止糖制品的吸湿回潮,或用于硬糖、酥性饼干的甜味剂。2.2.2.4 发酵性不同微生物对各种糖的利用能力和速度不同。霉菌在许多碳源上都能生长繁殖。酵母菌可使葡萄糖、麦芽糖、果

23、糖、蔗糖、甘露糖等发酵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大多数酵母菌发酵糖速度的顺序为: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乳酸菌除可发酵上述糖类外,还可发酵乳糖产生乳酸。但大多数低聚糖却不能被酵母菌和乳酸菌等直接发酵,低聚糖要在水解后产生单糖才能被发酵。由于蔗糖、麦芽糖等具有发酵性,生产上可选用其他甜味剂代替,以避免微生物生长繁殖而使食品变质。2.2.2.5 结晶性蔗糖易结晶,晶体粗大;淀粉糖浆是葡萄糖、低聚糖和糊精的混合物,不能结晶,并可防止蔗糖结晶。在糖果生产中,要应用糖结晶性质上的差别。例如生产硬糖时不能单独使用蔗糖,否则会因蔗糖结晶破裂而使产品不透明、不坚韧。旧式生产硬糖时采用加酸水解法使一部分蔗糖变为转化糖,

24、以防止蔗糖结晶。新式生产硬糖时采用添加适量淀粉糖浆(DE值42),则会降低糖果的结晶性,同时能增加其粘性、韧性和强度,取得相当好的效果。生产蜜饯、果脯等高糖食品时,为防止单独使用蔗糖产生的结晶返砂现象,适当添加果糖或果葡糖浆替代蔗糖,可大大改善产品品质。2.2.2.6 还原性分子中含有自由醛(或酮)基或半缩醛(或酮)基的糖都具有还原性。单糖和部分低聚糖具有还原性,而糖醇和多糖则不具有还原性。有还原性的糖称为还原糖。还原性低聚糖的还原能力随着聚合度的增加而降低。食品中常见的双糖有海藻糖型和麦芽糖型两类。海藻糖型的糖分子中两个单糖都是以还原性基团形成糖苷键,不具有还原性,不能还原费林试剂,不生成脎

25、和肟,不发生变旋现象,主要有蔗糖和海藻糖等。麦芽糖型分子中,一分子糖的还原性半缩醛羟基与另一个糖分子的非还原性羟基相结合成糖苷键,因此有一个糖分子的还原性基团是游离的,具有还原性,可以还原费林试剂,也可生成脎和肟,能发生变旋现象,麦芽糖、乳糖、异麦芽糖、龙胆二糖等属于此类。低聚糖有无还原性,对于它在食品加工和使用中起着重要作用。2.2.2.7 其他与单糖相比,低聚糖含有糖苷键,可以发生水解反应。糖苷键类似于醚键,在弱酸、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比较稳定,但在较强的酸溶液中易被水解。彻底水解产物是单糖。不同糖苷键受酸水解的难易不同,一般是16糖苷键较难水解。广泛分布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界的各种水解酶和转移

26、酶,对催化低聚糖的水解和合成一些新的低聚糖具有重要意义。与单糖相比,由于低聚糖的半缩醛(酮)基相对减少或消失,其发生氧化还原和异构化等化学性质相对减弱或消失。还原性双糖的这种改性程度最小,它们在许多化学性质上与单糖一致。三糖以上的低聚糖和非还原双糖的这种改变程度就很明显。表2-4是麦芽低聚糖的一系列性质比较表。表2-4 麦芽低聚糖的性质比较性质 比较水溶性 G2G10(水溶性略下降)吸湿性 24 G3G4G5=G7G235 G3G4=G5G7G8G2甜度(以蔗糖为1.0计) G2=0.44 G3=0.32 G4=0.20 G5=0.17 G6=0.10 G7=0.05粘度 G2G10(越来越高

27、,G2和G3间差距最大)保湿性 G3G4G5=G6G7G2溶液的水分活度 G2G3G4还原性 G2G3G4注:G在本表中表示葡萄糖基。表中显示麦芽糖的性质有多处显得有些特别,虽然对其原因还未严格讨论,但从它和其他麦芽低聚糖的结构上看,麦芽糖中保留的半缩醛羟基“比例”最大、糖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少、构象自由度最大、分子量最少,所以,其性质有一定特别似乎也不难理解。2.2.3 食品中重要的低聚糖低聚糖存在于多种天然食物中,尤以植物性食物为多,如果蔬、谷物、豆科植物种子和一些植物块茎中。此外还存在于牛奶、蜂蜜及一些发酵制品中等。其中以蔗糖、麦芽糖、乳糖最常见,它们可被机体消化吸收,生理功能一般,属于普

28、通低聚糖。除此之外的一些低聚糖,因其具有显著的生理功能,在机体胃肠道内不被消化吸收而直接进入大肠内优先为双歧杆菌所利用,是双歧杆菌增殖因子,一些具有防止龋齿功能,属于具有保健作用的低聚糖,近年来备受业内专家的重视,已开发出各种保健食品。2.2.3.1 普通低聚糖(1)蔗糖蔗糖(sucrose,cane sugar)是-D-吡喃葡萄糖的C1与-D-呋喃果糖的C2通过糖苷键结合的非还原糖。在自然界中,蔗糖广泛地分布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及种子内,尤以甘蔗、甜菜中最多。蔗糖是人类需求最大,也是食品工业中最重要的能量型甜味剂,在人类营养上起着巨大的作用。制糖工业常用甘蔗(sugarcane)、甜

29、菜(sugarbeet)为原料提取。纯净蔗糖为无色透明结晶,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氯仿、醚等有机溶剂。蔗糖甜度较高,甜味纯正,相对密度1.588,熔点160,加热到熔点,便形成玻璃样晶体,加热到200以上形成棕褐色的焦糖。此焦糖常被用作酱油的增色剂。蔗糖不具有还原性,不能与苯肼作用产生糖脎,无变旋作用(因无、型)。蔗糖也不因弱碱的作用而引起烯醇化,但可被强碱破坏。稀酸或转化酶都能水解蔗糖。蔗糖的比旋光度为 D20=+66.5,当其水解后,所生成的产物及旋光度见下式。C12H22O11+H2OC6H12O6 + C6H12O6(蔗糖) (D-葡萄糖) (D-果糖) +66.4 +52.5 -92

30、 最终平衡时,蔗糖水解液的比旋光度 D20=-19.9,这种变化称为蔗糖的转化(inversion)作用。蔗糖水解产生的葡萄糖和果糖混合物,比蔗糖甜,被称为转化糖浆。蔗糖广泛用于含糖食品的加工中。高浓度蔗糖溶液对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可大规模用于蜜饯、果酱和糖果的生产。蔗糖衍生物三氯蔗糖是一种强力甜味剂,蔗糖脂肪酸酯用作乳化剂。蔗糖也是家庭烹调的佐料。(2)麦芽糖麦芽糖(maltose)又称饴糖,是由2分子的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结合而成的双糖,是淀粉在-淀粉酶作用下的最终水解产物。麦芽糖存在于麦芽、花粉、花蜜、树蜜及大豆植株的叶柄、茎和根部。谷物种子发芽时就有麦芽糖的生成,生产啤酒所用的麦芽汁

31、中所含糖成分主要是麦芽糖。常温下,纯麦芽糖为透明针状晶体,易溶于水,微溶于酒精,不溶于醚。其熔点为102103,相对密度1.540,比甜度为0.3,甜味柔和,有特殊风味。麦芽糖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在糖类中营养最为丰富。麦芽糖有还原性,能形成糖脎,有变旋作用,比旋光度为 D20=+136。麦芽糖可被酵母发酵,水解后产生2分子葡萄糖。工业上将淀粉用淀粉酶糖化后加酒精使糊精沉淀除去,再经结晶即可制得纯净麦芽糖。通常晶体麦芽糖为型,麦芽糖是食品中使用的一种温和的甜味剂。(3) 乳糖乳糖(lactose,milksugar)是由-半乳糖与葡萄糖以-1,4糖苷键结合而成。它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主要糖成分,牛乳

32、含乳糖4.6%5.0%,人乳含乳糖5%7%,在植物界十分罕见。纯品乳糖为白色固体,溶解度小,比甜度为0.2。乳糖具有还原性,能形成脎,含有和两种立体异构体,-型的 D20为+85.0,熔点是223;-型的 D20为+34.9,熔点是252。乳糖最终的比旋光度 D20为+55.3。乳糖可被乳糖酶和稀酸水解后生成葡萄糖和半乳糖,不被酵母发酵。乳酸菌可使乳糖发酵变为乳酸。乳糖的存在可以促进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生长,也有助于机体内钙的代谢和吸收,但对体内缺乳糖酶的人群,它可导致乳糖不耐症。(4)果葡糖浆果葡糖浆(fructose,corn syrups),又称高果糖浆或异构糖浆。它是以酶法糖化淀粉所得的

33、糖化液经葡萄糖异构酶的异构化,将其中一部分葡萄糖异构成果糖,即由果糖和葡萄糖为主要成分组成的混合糖浆。根据其所含果糖的多少,分为果糖含量为42%、55%、90%三代产品,比甜度分别为1.0、1.4、1.7。果葡糖浆是一种近代开发出来的、发展最快的淀粉糖品,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含有相当数量的果糖,而果糖具有多方面的独特性质,如甜度的协同增效,冷甜爽口性,高溶解度与高渗透压,吸湿性、保湿性与抗结晶性,优越的发酵性与加工贮藏稳定性,显著的褐变反应等,而且这些性质随果糖含量的增加而更加突出。果糖在代谢中不受胰岛素影响,进入血液速度较慢,使血糖变化范围较小,目前作为蔗糖的替代品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应用日趋广泛。

34、(5) 环状糊精环状糊精(cyclodextrin),又名沙丁格糊精(schardinger-dextrin)或环状淀粉,是由D-葡萄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低聚糖,该糊精是由软化芽孢杆菌作用于淀粉的产物。环状糊精为环状结构,见图2-7。聚合度有6,7,8三种,依次称为-,-,-环状糊精。环状糊精是白色结晶粉末,熔点300305,性质比较稳定,-,-,-环状糊精在水中的溶解度每100ml水,分别溶解14.5g,18.5g和23.2g。环状糊精的环内侧在性质上相对地比外侧憎水,在溶液中同时憎水和亲水物质时,憎水物质能优先被环内侧憎水基吸附。由于环状糊精具有这种特性,在食品工业中得以广泛应

35、用。环状糊精与表面活性剂协同,起乳化剂作用;对挥发性芳香物质,有防止挥发的作用;对易氧化和易光解 物质有保护作用;对食品的色、香、味也具有保护作用,同时也可除去一些食品中的苦味和异味。 图2-7 -环状糊精的结构2.2.3.2 具有保健作用的低聚糖(1)低聚果糖低聚果糖(fructooligosaccharide),又称寡果糖或蔗果三糖族低聚糖,是指在蔗糖分子的果糖残基上通过-(12)糖苷键连接13个果糖基而成的蔗果三糖、蔗果四糖及蔗果五糖组成的混合物。其结构式可表示为G-F-Fn(G为葡萄糖,F为果糖,n=13),属于果糖与葡萄糖构成的直链杂聚糖,见图2-8。 蔗果三糖 蔗果四糖 蔗果五糖图

36、2-8 低聚果糖的结构式低聚果糖多存在于天然植物中,如菊芋、芦笋、洋葱、香蕉、番茄、大蒜、蜂蜜及某些草本植物中。低聚果糖具有卓越的生理功能,包括作为双歧杆菌的增殖因子;属于人体难消化的低热值甜味剂;水溶性的膳食纤维;能降低机体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及有抗龋齿等诸多优点。低聚果糖的黏度、保湿性、吸湿性、甜味特性及在中性条件下的热稳定性与蔗糖相似,甜度较蔗糖低。低聚果糖不具有还原性,参与美拉德反应程度小,但其有明显的抑制淀粉回生的作用。近年来备受人们的重视,尤其日本、欧洲对其的开发应用走在世界前列,我国也已开始生产该产品。低聚果糖已广泛应用于乳制品、乳酸饮料、糖果、焙烤食品、膨化食品及冷饮食品中

37、。目前低聚果糖多采用适度酶解菊芋粉来获得。此外也可以蔗糖为原料,采用-D-呋喃果糖苷酶(-D-fructofuranosidase)的转果糖基作用,在蔗糖分子上以-(12)糖苷键与13个果糖分子相结合而成,该酶多由米曲霉和黑曲霉生产得来。(2)低聚异麦芽糖低聚异麦芽糖(Isomaltooligosaccharide,以下简称IMO),又称异麦芽低聚糖、异麦芽寡糖、分枝低聚糖等,是指包含有葡萄糖分子间以 -1,6糖苷键结合的低聚糖总称,主要成分为异麦芽糖(IG2)、潘糖(P)、异麦芽三糖(IG3)及四糖以上(Gn)的低聚糖, IMO中IG2(Isomaltose)、P(Panose)、IG3(I

38、somaltotriose)的化学结构式见图2-9。 异麦芽糖(Isomaltose) 潘糖(Panose) 异麦芽三糖(Isomaltotriose)图2-9 异麦芽糖、潘糖、异麦芽三糖的结构式IMO在自然界中少量存在于酱油、清酒、酱类、蜂蜜及果葡糖浆中。IMO也可作为双歧杆菌促进因子,有防止龋齿的作用,起水溶性膳食纤维的作用。它还具有良好的低腐蚀性、耐酸耐热性、难发酵性和保湿性等,在食品、医药、饲料工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国轻工行业标准规定IMO是淀粉糖的一种,商品IMO产品规格有两种:IMO-50型(IG2+P+IG3+Gn50%)和IMO-90型(IG2+P+IG3+Gn85%)

39、,其余成分为葡萄糖、麦芽糖和麦芽三糖。目前,IMO的生产大致有以下两种途径:一是利用糖化酶(Glucoamylase)的逆合作用,在高浓度葡萄糖溶液中将葡萄糖逆合生成异麦芽糖、麦芽糖等低聚糖,尽管申请的专利很多,但鉴于该方法所生产的IMO产品存在产率低,产物复杂,生产周期长等缺点而难以工业化推广。二是利用-转移葡萄糖苷酶(- transglucosidase)的转苷作用生成,这是工业化生产IMO的主要方法。主要以淀粉为原料,首先经过耐高温-淀粉酶液化,再用真菌淀粉酶或-淀粉酶糖化,同时用-转移葡萄糖苷酶糖化转苷为IMO产品,再经脱色、浓缩、干燥而成。-转移葡萄糖苷酶主要由黑曲霉生产得来。(3)

40、大豆低聚糖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是从大豆子粒中提取出可溶性低聚糖的总称。主要成分为水苏糖、棉子糖和蔗糖。棉子糖和水苏糖都是由半乳糖、葡萄糖和果糖组成的支链杂聚糖,是在蔗糖的葡萄糖基一侧以(16)糖苷键连接1或2个半乳糖。其中棉子糖(raffinose)又称蜜三糖,是-D-吡喃半乳糖基(16)-D-吡喃葡萄糖(12)-D-呋喃果糖。纯净棉子糖为白色或淡黄色长针状结晶,结晶体一般带有5分子结晶水,其水溶液的比旋光度 D20为+105,无水棉子糖 D20为+123.1,带结晶水的棉子糖熔点为80,不带结晶水的为118119。棉子糖易溶于水,比甜度为0.20.4,

41、微溶于乙醇,不溶于石油醚。其吸湿性在所有低聚糖中是最低的,即使在相对湿度为90%的环境中也不吸水结块。棉子糖属于非还原糖,参与美拉德反应的程度小,热稳定性较好。大豆低聚糖中对双歧杆菌起增殖作用的因子是水苏糖和棉子糖,二者能量值很低,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酸稳定性。大豆低聚糖是一种安全无毒的功能性食品基料,可部分替代蔗糖,应用于清凉饮料、酸奶、乳酸菌饮料、冰淇淋、面包、糕点、糖果和巧克力等食品中。大豆低聚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以豆科植物中含量居多,除大豆外,豌豆、扁豆、豇豆、绿豆和花生等均有存在。一般是以生产浓缩或分离大豆蛋白时得到的副产物大豆乳清为原料,经加热沉淀,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干燥等工

42、艺制取。(4)低聚木糖低聚木糖(xylooligosaccharide)是由27个木糖以-(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低聚糖,其中以木二糖为主要成分,木二糖含量越多,其产品质量越好。木二糖的化学结构式见图2-10。低聚木糖的比甜度为0.40.5,甜味特性类似于蔗糖。低聚木糖有显著的双歧杆菌增殖作用,可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有抗龋齿作用,在体内代谢不依赖胰岛素,可作为糖尿病或肥胖症患者的甜味剂。非常适合用于酸奶、乳酸菌饮料和碳酸饮料等酸性饮料中。图2-10 木二糖的结构式低聚木糖一般是以富含木聚糖(xylan)的植物(如玉米芯、蔗渣、棉子壳和麸皮等)为原料,通过木聚糖酶的水解作用,然后分离精制而获得。

43、工业上多采用球毛壳霉(Chaetomium globosum)产生内切型木聚糖酶进行木聚糖的水解,然后分离提纯而制得低聚木糖。(5)低聚乳果糖商品化的低聚乳果糖是一种包括低聚乳果糖、乳糖、葡萄糖以及其他游离低聚糖在内的混合物。纯净的低聚乳果糖是由半乳糖、葡萄糖、果糖残基组成,是以乳糖和蔗糖(1:1)为原料,在节杆菌(Arthrobacter)产生的-呋喃果糖苷酶催化作用下,将蔗糖分解产生的果糖基转移至乳糖还原性末端的C1位羟基上生成,结构式见图2-11。图2-11 低聚乳果糖的结构式低聚乳果糖促进双歧杆菌增殖效果极佳,可以抑制肠道内有毒代谢物的产生。它具有低热值、难消化、降低血清胆固醇、整肠等

44、作用,同时它具有与蔗糖相似的甜味和食品加工特性,可广泛应用于各种食品中,如糖果、乳制品、饮料、糕点等。它还可作为甜味剂、填充剂、稳定剂、增香剂、增稠剂等用于药物、化妆品、饲料中。除上述几种保健低聚糖外,其他低聚糖如异麦芽酮糖、低聚半乳糖、低聚龙胆糖、低聚甘露糖、海藻糖、乳酮糖等都已有所研究或已经工业化。2.3 食品多糖2.3.1 概述多糖(polysaccharide)是指10个以上单糖分子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的高聚物。单糖的个数称为聚合度(DP),DP100的多糖是很少见的,大多数多糖的DP为200300。多糖没有均一的聚合度,分子量具有一个范围,常以混合物形式存在。根据多糖链的结构,多糖可分

45、为直链多糖和支链多糖。按其组分的繁简,多糖可概括为同多糖和杂多糖两大类。前者是由某一种单糖所组成,后者则为一种以上的单糖或其衍生物所组成,其中有的还含有非糖物质。多糖广泛分布于自然界,食品中多糖有淀粉、糖原、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植物胶、种子胶及改性多糖等。多糖的性质受到构成糖的种类、构成方式、置换基种类和数目以及分子量大小等因素的影响,多糖与单糖、低聚糖在性质上有较大差别。它们一般不溶于水,无甜味,不具有还原性。它经酸或酶水解时,可以分解为组成它的结构单糖,中间产物是低聚糖。它被氧化剂和碱分解时,反应一般是复杂的,但不能生成其结构单糖,而是生成各种衍生物和分解产物。多糖具有大量羟基,因而多

46、糖具有较强的亲水性,除了高度有序、具有结晶的多糖不溶于水外,大部分多糖不能结晶,易于水合和溶解。多糖(亲水胶体或胶)主要具有增稠和胶凝的功能,此外还能控制流体食品与饮料的流动性质与质构以及改变半流体食品的变形性等。一些多糖还能形成海绵状的三维网状凝胶结构,这种具有粘弹性半固体凝胶具有多功能用途,它可作为增稠剂、泡沫稳定剂、稳定剂、脂肪代用品等。很多多糖具有某种特殊生理活性,如真菌多糖等。许多研究表明,存在于香菇、银耳、金针菇、灵芝、云芝、猪苓、茯苓、冬虫夏草、黑木耳、猴头菇等大型食用或药用真菌中的某些多糖组分,具有通过活化巨噬细胞来刺激抗体产生等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生理功能。这些多糖由于具

47、备比从动物血液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更大的适用性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此外,其中大部分还有很强烈的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力。一些多糖还具有抗衰老、促进核酸与蛋白质合成、降血糖和血脂、保肝、抗凝血等作用。因此,真菌多糖是一种很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基料,某些已被作为临床用药。2.3.2 淀粉2.3.2.1 淀粉颗粒和分子结构淀粉是以颗粒形式普遍存在,是大多数植物的主要储备物,在植物的种子、根部和块茎中含量丰富。淀粉颗粒的大小与形状随植物的品种而改变,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能根据这些特征识别不同植物品种的淀粉。淀粉颗粒大致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多角形三种。马铃薯淀粉颗粒为椭圆形,玉米淀粉颗粒为圆形和多角

48、形两种,稻米淀粉颗粒为多角形。在常见的几种淀粉中,马铃薯淀粉颗粒最大,而稻米淀粉颗粒最小。所有的淀粉颗粒皆显示出一个裂口,称为淀粉的脐点。大部分淀粉分子从脐点伸向边缘,甚至支链淀粉的主链和许多支链也是径向排列的。有些淀粉颗粒在脐点周围有若干条轮纹,如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颗粒。在天然状态中,淀粉粒没有膜,表面简单地由紧密堆积的淀粉链端组成。淀粉是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部分组成,二者如何在淀粉粒中相互排列尚不清楚,但它们相当均匀地混合分布于整个颗粒中。不同来源的淀粉粒中所含的直链和支链淀粉比例不同,即使同一品种因生长条件不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别。一般淀粉中支链淀粉的含量要明显高于直链淀粉的含量。直

49、链淀粉是D-吡喃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连接起来的链状分子,但是从立体构象看,它并非线性,而是由分子内的氢键使链卷曲盘旋成左螺旋状。在晶体状态下,通过X射线图谱分析认为,直链淀粉取双螺旋结构时,每一圈中每段链包含了3个糖基;取单螺旋结构时,每一圈包含6个糖基。在溶液中,直链淀粉可取螺旋结构、部分断开的螺旋结构和不规则的卷曲结构。如图2-12所示。 螺旋 部分断开的螺旋 不规则的卷曲图2-12 溶液中直链淀粉的三种结构 支链淀粉是D-吡喃葡萄糖通过-1,4和-1,6两种糖苷键连接起来的带分支的复杂大分子(图2-13)。支链淀粉整体的结构也远不同于直链淀粉,它呈树枝状,支链都不长,平均含2030个

50、葡萄糖基。所以,支链虽也可呈螺旋,但螺旋很短。图2-13 支链淀粉局部结构淀粉呈白色粉末状,有晶体结构,其水溶液呈右旋光性 D20为+201.5205.0,平均比重约为1.51.6。淀粉含水量比较高,一般情况下约为12%。直链淀粉相对分子量约为4000400000,支链淀粉分子量约为51051106,随不同来源的淀粉而异。2.3.2.2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1)淀粉的糊化生淀粉分子靠分子间氢键结合而排列得很紧密,形成束状的胶束,彼此之间的间隙很小,即使水分子也难以渗透进去。具有胶束结构的生淀粉称为-淀粉。-淀粉在水中经加热后,一部分胶束被溶解而形成空隙,于是水分子进入内部,与余下部分淀粉分子进行

51、结合,胶束逐渐被溶解,空隙逐渐扩大,淀粉粒因吸水,体积膨胀数十倍,生淀粉的胶束即行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膨润现象。继续加热,胶束则全部崩溃,形成淀粉单分子,并为水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糊化,处于这种状态的淀粉成为-淀粉。糊化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可逆吸水阶段。水分进入淀粉粒的非晶质部分,体积略有膨胀,此时冷却干燥,可以复原,双折射现象不变,不可逆吸水阶段。随温度升高,水分进入淀粉微晶间隙,不可逆大量吸水,结晶“溶解”。淀粉粒解体阶段,淀粉分子全部进入溶液。各种淀粉的糊化温度不相同,即使同一种淀粉因颗粒大小不一,糊化温度也不一致,通常用糊化开始的温度和糊化完成的温度共同表示淀粉糊化温度。有

52、时也把糊化的起始温度称为糊化温度。表2-5列出几种淀粉的糊化温度。表2-5 几种淀粉的糊化温度淀粉 开始糊化温度()完成糊化温度()淀粉 开始糊化温度()完成糊化温度()粳米 59 61糯米 58 63玉米 64 72大麦 58 63小麦 65 68荞麦 69 71甘薯 70 76马铃薯 59 67 淀粉糊化、淀粉溶液黏度以及淀粉凝胶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温度,还取决于共存的其他组分的种类和数量。在许多情况下,淀粉和单糖、低聚糖、脂类、脂肪酸、盐、酸以及蛋白质等物质共存。高浓度的糖降低淀粉糊化的速度、黏度的峰值和凝胶的强度,二糖在推迟糊化和降低黏度峰值等方面比单糖更有效。脂类,如三酰基甘油以及脂类衍

53、生物,能与直链淀粉形成复合物而推迟淀粉颗粒的糊化。在糊化淀粉体系中加入脂肪,会降低达到最大黏度的温度。加入长链脂肪酸组分或加入具有长链脂肪酸组分的一酰基甘油,将使淀粉糊化温度提高,达到最大黏度的温度也升高,而凝胶形成的温度与凝胶的强度则降低。由于淀粉具有中性特征,低浓度的盐对糊化或凝胶的形成影响很小。而经过改性带有电荷的淀粉,可能对盐比较敏感。大多数食品的pH范围在47,这样的酸浓度对淀粉膨胀或糊化影响很小。而在高pH时,淀粉的糊化速度明显增加,在低pH时,淀粉因发生水解而使黏度峰值显著降低。在许多食品中,淀粉和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对食品的质构产生重要影响。淀粉与面筋蛋白在混合时形成了面筋,在有

54、水存在的情况下加热,淀粉糊化而蛋白质变性,使焙烤食品具有一定质构。(2)淀粉的老化经过糊化的-淀粉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明甚至凝结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淀粉的老化。这是由于糊化后的淀粉分子在低温下又自动排列成序,相邻分子间的氢键又逐步恢复形成致密、高度晶化的淀粉分子微束的缘故。老化过程可看作是糊化的逆过程,但是老化不能使淀粉彻底复原到生淀粉(-淀粉)的结构状态,它比生淀粉的晶化程度低。不同来源的淀粉,老化难易程度并不相同,一般来说直链淀粉较支链淀粉易于老化,直链淀粉越多,老化越快,支链淀粉几乎不发生老化。其原因是它的结构呈三维网状空间分布,妨碍了微晶束氢键的形成。老化后的淀粉与水失

55、去亲和力,影响加工食品的质构,并且难以被淀粉酶水解,因而也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淀粉老化作用的控制在食品工业中有重要意义。生产中可通过控制淀粉的含水量、贮存温度、pH及加工工艺条件等方法来防止。淀粉含水量为30%60%时较易老化,含水量小于10%或在大量水中则不易老化;老化作用最适温度在24之间,大于60或小于-20都不发生老化;在偏酸(pH4以下)或偏碱的条件下也不易老化。也可将糊化后的-淀粉,在80以上的高温迅速除去水分(水分含量最好达10%以下)或冷至0以下迅速脱水。成为固定的-淀粉。-淀粉加水后,因无胶束结构,水易于进入因而将淀粉分子包围,不需加热,亦易糊化。这就是制备方便米面食品的原理

56、。2.3.2.3 淀粉的水解淀粉、果胶、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在酶、酸、碱等条件下的水解在食品加工中具有重要意义。工业上利用淀粉水解可生产糊精、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等产品。糊精一般成为可溶性淀粉,是淀粉水解或高温裂解产生的多苷链断片。淀粉糖浆为葡萄糖、低聚糖和糊精的混合物,可分为高、中、低转化糖浆三大类。麦芽糖浆也称为饴糖,其主要成分为麦芽糖,也有麦芽三糖和少量葡萄糖。葡萄糖为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结晶葡萄糖有含水-葡萄糖、无水-葡萄糖和无水-葡萄糖三种。淀粉水解法有酸水解法和酶水解法两种。酸水解法 是用无机酸为催化剂使淀粉发生水解反应,转变成葡萄糖的方法。淀粉在酸和热的作用下,水解生成葡萄糖

57、的同时,还有一部分葡萄糖发生复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进而降低葡萄糖的产出率。水解反应与温度、浓度和催化剂有关,催化效能较高的为盐酸和硫酸。酶水解法 酶水解在工业上称为酶糖化。酶糖化经过糊化、液化和糖化等三道工序。应用的酶主要为-淀粉酶、-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淀粉酶用于液化淀粉,工业上称为液化酶,-淀粉酶和葡萄糖淀粉酶用于糖化,又称为糖化酶。2.3.2.4 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淀粉在糖果制造中用作填充剂,可作为制造淀粉软糖的原料,也是淀粉糖浆的主要原料。豆类淀粉和粘高粱淀粉则利用其胶凝特性来制造高粱饴类的软性糖果,具有很好的柔糯性。淀粉在冷饮食品中作为雪糕和棒冰的增稠稳定剂。淀粉在某些罐头食品

58、生产中可作增稠剂,如制造午餐肉罐头和碎肉、羊肉罐头时,使用淀粉可增加制品的粘结性和持水性。在制造饼干时,由于淀粉有稀释面筋浓度和调节面筋膨润度的作用,可使面团具有适合于工艺操作的物理性质,所以在使用面筋含量太高的面粉生产饼干时,可以添加适量的淀粉来解决饼干收缩变形的问题。以淀粉为原料,通过水解反应生产的糖品,总称为淀粉糖。淀粉糖可分为葡萄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淀粉糖浆四大类,淀粉糖甜味纯正、柔和,具有一定的保湿性和防腐性,又利于胃肠的吸收,广泛用于果酱、蜜饯、糖果、罐头、果酒、果汁及碳酸饮料等食品和医疗保健品的生产中。2.3.3 糖原糖原又称动物淀粉,是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贮备多糖。也存在于真

59、菌、酵母和细菌中,在高等植物中含量极少。糖原是由葡萄糖聚合形成的同聚葡聚糖,在结构上与支链淀粉相似,它含有-1,4和-1,6糖苷键,与支链淀粉差异之处是糖原具有较高的相对分子量和较高的分支程度。糖原分子为球形,相对分子量约在2.71053.5106之间。糖原是白色粉末,易溶于水,遇碘呈红色, D20=+190+200,无还原性。糖原可用乙醇沉淀,在碱性溶液中稳定。稀酸能将它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和葡萄糖,酶能使它分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糖原的生理功用很大,肝脏的糖原可分解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供组织使用,肌肉中的糖原为肌肉收缩所需能量的来源。2.3.4 纤维素和半纤维素(1)纤维素纤维素(cellulose)是自然界最大量存在的多糖,在自然界,碳素的一半以上存在于纤维素中。它是植物细胞壁的构成物质,常与半纤维素、木质素和果胶质结合在一起。人体没有分解纤维素的消化酶,所以无法利用。纤维素与直链淀粉一样,是D-葡萄糖通过-1,4糖苷键结合,呈直链状连接,见图2-14。 纤维二糖基 图2-14 纤维素的结构纤维素不溶于水,对稀酸和稀碱特别稳定,几乎不还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