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62853132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23.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资源描述:

《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科教版三年级下自然完整版(4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常见的力单元概述: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系列简单实验初步认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性质知道这些常见的力与人类生活有密切关系,初步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实验的一般环节,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本单元共有四课,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弹力,探究弹力大小与物体形变程度的关系;再认识重力,探究使承重物体发生形变的相关因素;在此基础上搭建支架,体验三角形结构的稳固性:最后认识摩擦力,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原因,寻找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并通过探讨常见的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体会常见的力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

2、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是生活中常见的力,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初步知道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变化程度有关,学习使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3、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初步知道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面大小有关。4、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5、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初步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主要方法。6、初步尝试通过简单实验探究常见的力的性质并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问题。7、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

3、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活动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弹力与形变(P1P2)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2、初步了解简单实验的一般环节,能够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的弹力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度的关系。3、初步知道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4、初步了解测力计的基本工作原理,能用简易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5、初步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6、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周围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探索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科学的欲望。教学重点:通过简单实验探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状变化程

4、度的关系。教学难点:设计比较实验和控制实验中的相关条件。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弹力螺旋弹簧、小球活动二:弹力与形变螺旋弹簧、实验小车、尺活动三:力的测量测力计、钩码活动四:弹力的应用配套投影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弹力(P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一小球放在弹簧部,用手捏住小球两侧向下挤压弹簧,然后放手,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向上弹起?3小结: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时,会产生一种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种力叫做弹力。*通过小球弹起这一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弹力的概念,激发学生认识弹力的

5、兴趣。活动二:弹力与形变(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和它产生弹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怎样证明自己的想法?2设计:在教师引导下,设计探究弹簧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实验方案。3讨论:实验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4实验:以不同大小的力挤压弹簧,使弹簧的压缩程度不同,测量松开弹簧后小车的行驶距离。5记录: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页上。6交流:实验结果和得到的结论。7小结:弹簧产生的弹力大小与弹簧形状改变的程度有关。弹簧压缩得越短,弹簧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的距离越长。*这是一组比较实验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通过小车实验来探究吗?

6、弹簧的弹力大小可以通过什么表现出来? 实验中哪些条件要改变,哪些条件不需要改变?*对有创意的实验方案教师应加以鼓励,引导他们完善自己的方案,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其付诸实施。*实验中,可以选择车尾的位置作为每次小车的起始位置,这样小车运动结束后仍须以车尾位置作为终止位置。选择车头位置,处理方法与此相同。可以提醒学生思考怎样选择测量的起始位置和终止位置才科学。活动三:力的测量(P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样?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

7、注意事项。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 生 活 动指 导 要 点1观察:教材上的四种物品,哪里应用了弹力?2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弹力?3小结:弹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有机联系。第二课时:重力与承重(P3P4)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知道地球上的任何物体都受到重力。2、发现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它们之间接触面积的大

8、小有关。3、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教学重点:探究承重物体的形变程度与施重物体的重量以及两者之间接触面积的关系。教学难点:对这个探究活动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科学结论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重力小球、纸飞机、毽子、羽毛球、帽子、缎带等各种耐摔的小物件活动二:重力与承重沙盘、砖块、尺活动三:生活中的承重现象双肩背包、坦克照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重力(P3)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将小球、毽子、纸飞机、羽毛球、缎带、帽子等小物件抛向空中,观察发生的现象。2讨论: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小

9、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正是有了重力,物体才难以离开地球表面。4阅读:教材第3页关于“小苹果和大发现”的资料。*学生以往通过各种渠道可能已经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对物体有吸引力,但是他们一般不会把生活中物体掉落的现象和重力的概念结合起来,所以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思考现象背后的原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想像力,为本课的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 活动二:重力与承重(P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把砖块放在沙盘中,沙面的形状变化与哪些因素有关系?2、预测: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3、实验

10、:将不同数量的砖块按教材所示放置在沙盘里,观察沙面的变化情况,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一张表格中。4、讨论:砖块为什么会陷入沙中?为什么不同数量的砖块陷入沙中的程度不一样?5、小结:物体由于受到重力。会对与它接触的地面产生压力。接触面积相同时,物体越重,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物体越轻,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6预测:将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砖块的陷人情况会如何?将预测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7、实验:同一块砖的不同侧面放置在沙盘中,观察沙面的变化,将实验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2页第二张表格中。8讨论:为什么同一块砖的陷入程度不同?9小结:当物体的重量相同时,物体与地面的

11、接触面积越大,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地面的形状变化越大。10、总结: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大小与施重物体的重量和两者之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施重物体越重,两者的接触面积越小,承重物体的形状变化越大。*这个活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两组比较实验组成。实验前应提醒学生把砖块放入沙盘中时必须轻轻放下。*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实验结果和结论,不必过于强调用语的统一,这样学生易得出结论。* 物体的重和轻即指物体的重量,重量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由于本活动只涉及重力的大小。此在教学时可用“重量”一词代替重力。活动三:生活中的承现象(P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

12、:坦克照片和双肩背包的背带。2讨论:坦克的轮子外面为什么缠绕着履带?双肩背包的背带为什么设计得比较宽?3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类似的法?*激发学生将关于承重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解释一些相关的现象。第三课时:脚手架的学问(P5P6)教学目标:1初步知道物体的稳固程度与物体的结构有关。2知道三角形的结构最稳固。3体会到科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尝试应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4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对周围事物主动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难点:探究物体承受压力后形状的变化程度与物体结构的关系。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

13、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结构与形变带弯管的塑料吸管、大头针 活动二:搭支架木条、橡筋活动三:三角形结构配套投影片【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结构与形变(P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脚手架的投影片。2讨论:为什么脚手架能够承受很大的力量却不倒塌?3实验:将吸管搭接成不同的形状,挤压它们,测试哪些容易变形,哪些不容易变形,将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的表格中。4讨论:不易变形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把结论记录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5小结:当物体的形状中出现三角形的结构时会比较稳固,不易变形。*用吸管搭接不同的形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像力的空间,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器材要求,鼓励学生多设计一

14、些形状。对学生的作品应加以肯定,鼓励学生的创作热情。还可以事先搭接一些难度较大的形状,辅助学生实验,开阔学生思路。活动二:搭支架(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如果用木条和橡筋搭建支架,什么形状的支架最稳固?2设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支架的结构,把结构图画在活动作业第3页上。3交流:展示结构图,并说出设计的理由。4讲解:比赛要求。(1)规定时间:20分钟。(2)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3)以支架能承受书本册数的多少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5制作:搭支架。6交流:作品展示,并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对支架的稳固程度进行测试,评出“最稳固支架”。7交流:请“最稳固支架”的制作者介绍自

15、己的设计思路。8讨论:找找“最稳固支架”在结构上的特点。9小结:三角形的结构是最稳固的,它的形状和大小都不容易改变。所以,大大小小的三角形结构经常出现在各种物体上。*为了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制作活动更具挑战性,教师可以把制作活动设计成比赛的形式,明确比赛要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最少的材料搭建最稳固的支架。比赛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参与。以支架能承受的书本册数来评判支架的稳固程度。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以积极的情绪投人教学活动,而且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活动三:三角形结构(P6)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桥梁、晾衣架、树木支架、蜘蛛网、照相机架等物体的投影片。2思考:这些物体

16、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讨论:结合投影片,讨论在我们的身边哪里能找到三角形。4考察:进一步寻找身边的三角形。*与本课的开头呼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揭开脚手架的秘密。第四课时:生活中的摩擦力(P7P8)教学目标:1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知道什么是摩擦力。2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3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4初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初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并初步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教学

17、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认识摩擦力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玻璃板、表面粗糙的木板、毛巾、测力计、木块活动三:改变摩擦力洗洁精、机油、滑石粉、镁粉、水、松香、蜡烛、测力计、木块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配套投影教学过程:活动一:认识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活动:用手单向摩擦粗糙的桌面和双手相互摩擦,说一说手的什么感觉。2小结: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移动时,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这是一个导人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的存在,从而引出下面的活动。活动二:摩擦力与接触面(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18、点1思考:接触面不一样摩擦力一样吗?2实验:用测力计分别在光滑的玻璃板、粗糙的木板和毛巾三个平面上缓慢匀速地拉动木块前行,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记下测力计的读数。3交流:实验现象。4小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本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把多个环节控制好,才能保证实验的科学性,比如:三次实验过程中测力计拉动的角度、拉动的速度、测力计的读数时间等,都应尽可能保持一致。教师应提醒学生控制这些环节。*如果学生有其他好的实验方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则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实验条件。活动三:改变摩擦力(P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怎样才能改变

19、摩擦力?2实验:在木板上分别涂上教材呈现的不同材料,如滑石粉、洗洁精、松香等,然后在这些材料上拖动木块前行,观察木块和木板间的摩擦力怎样变化。3记录:把材料名按照要求填写在活动作业第4页上。4小结: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光滑,从而减小摩擦力;有些材料能使接触面变粗糙,从而增大摩擦力。*可以由每个小组试验12种材料,全班共同交流。*本实验的注意事项类似活动二。*可以增大摩擦力的材料是:镁粉、松香,可以减小摩擦力的材料是:滑石粉、水、洗洁精、机油、蜡。活动四:生活中的摩擦力(P8)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教材上的四幅图中,人们是怎样利用摩擦力的?2讨论:图中的方法是为了增大还是减小摩擦

20、力?3调查: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摩擦力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利,在有些情况下对人有害。第二单元 物质的溶解单元概述:本单元教学内容在上海市小学自然课程标准(试行稿)中所对应的内容与要求是:知道水的特殊性质(如溶解性),了解物质的变化有些是可逆的。同时,本单元对应的探究要求是用简单的实验探究事物的性质。因此,本单元教学设计了三个主题:溶解、溶解的多少与快慢和食盐的提取,分三课时完成。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3知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不同。4初步了解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

21、多少与快慢会发生变化。5关注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感受溶解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6初步认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7进一步提高设想、实验、观察、比较等探究能力。教学活动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溶解(P10P11)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溶解现象。2初步学会判断哪些物质能溶解。3了解一些生活中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4增强探究生活中溶解现象的兴趣,体会溶解现象对于实际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知道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教学难点:是初步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溶解。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实验小车、尺、测力计、钩码、配套投影片。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溶解现象清水、

22、食盐、蔗糖、沙、搅棒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面粉、高锰酸钾、藕粉、食用油、酒精、麦片、味精、黏土、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相关投影片或者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溶解现象(P10)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实验:在三杯水中分别加入少量的食盐、 蔗糖、沙,充分搅拌,观察静置后的现象。2记录:把搅拌后和静置后的现象画在活动作业第8页上。3讨论:三种现象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小结:食盐、蔗糖与水充分混合后,液体澄请而透明,这样的现象就是溶解;沙与水充分混合后,液体混浊,说明沙不能溶解于水。*注意学生在水中加入食盐、蔗糖、沙的量,不宜太多,否则会导致食盐溶液饱

23、和,干扰观察效果。*可以提醒学生在每一次使用搅棒之前,先在清水中冲洗一下,以防干扰实验现象。食盐、蔗糖与水搅拌后,好像消失了一样,静置片刻后,没有下沉、分层现象;沙与水搅拌后,液体里悬浮着很多沙粒,静置片刻后,沙粒下沉。*建议设置两个大广口瓶,贴好标签,分别回收食盐水和蔗糖水,在后面两课的活动中加以利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 活动二:哪些物质能溶解(P1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思考:哪些物质像食盐一样能溶解在水中?2讨论:判断物质是否溶解的方法。3实验:把面粉、食用油等各种固体和液体物质与水混合,观察、比较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作业第9页上。*可以提供教材上显示的物质,也可以鼓励

24、学生选用他们感兴趣的物质。*在学生讨论判断的方法时,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能够发生溶解的是:味精与水、酒精与水、高锰酸钾与水。活动三:生活中的溶解实例(P11)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测力计的结构。2讨论:测力计为什么可以测出力的大小?3操作:自己尝试用测力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4讨论:大家测出的结果一样吗?每个人的测量方法有什么不一样?5阅读: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6操作:正确使用测力计,再次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7记录:完成活动作业第1页第二部分。*让学生先自己尝试一下感受到使用方法不同,测力计测出的力的大小也不同。活动四:弹力的应用(P2)学 生 活 动指

25、导 要 点1阅读:教材第11页的内容。2交流:生活中还有哪些利用水溶解物质的实例。*教师还可呈现其他一些图文资料,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路,同时也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溶解实例的兴趣。 教后感:第二课时:溶解的多少与快慢(P12P13)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不同。2初步了解不同温度下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也不同。3初步了解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速度的方法。4提高实验、比较的探究能力。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加热、搅拌等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托盘天平蔗糖、食盐、

26、清水、小烧杯若干、搅棒、小匙、吸水纸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蔗糖、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搅棒活动三:加快糖果的溶解糖果(硬糖)、冷水、热水、小锤子、搅棒教学过程:活动一:比较溶解的量(P1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猜测:蔗糖和食盐在水中哪个溶解得多?把猜测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2讨论:怎样比较两者在水中溶解的量?操作时应该注意什么?3实验:比较蔗糖和食盐在水中溶解的量,把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实验之前,可参看活动作业第10页,鼓励学生展开猜测、设计实验步骤。室温下,蔗糖在水中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见参考资料)。 *在加入食盐和蔗糖时,水的量要相同,每一次加

27、的量要相同。课前可用天平称好质量相同的食盐和蔗糖若干份备用。在加入更多的食盐和蔗糖之前,应搅拌至完全溶解。此外,还要注意每一次加的量不能太多。*教学中不需要出现饱和溶液的概念。活动二:温度对溶解的量的影响(P12)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猜测:加热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有什么影响?2实验:向水中加入蔗糖,直至不能溶解,加热蔗糖溶液,观察蔗糖的变化。3小结:温度变化时,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会发生变化。*本活动中的实验为演示实验。做演示实验时,要在冷水中加入足够的蔗糖,直至不再溶解为止。*在使用酒精灯时,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使用要点。*可以告诉学生,温度升高时,不是所有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量都会提高。

28、活动三:加快糖果的溶解(P13)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什么方法可以加快糖果在水中的溶解?2设想:各小组设想自己的实验方法。3实验:尝试加热、搅拌、敲碎等实验方法,并进 行对比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0页上。*应关注学生交流的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都给与实践机会。*在学生实验之前,宜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设想实验步骤。*在学生设想实验方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应进行对比实验。*宜选用形状、大小相同的硬糖,也可以用方糖。教后感:第三课时:食盐的提取(P14P1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是怎样从海水里提取食盐的。2提高设计实验的能力。3初步发现有些变化过

29、程是可逆的。4进一步了解温度对物质溶解的影响。教学重点:是设想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教学难点:是使学生发现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相关的投影片或者图片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食盐、清水、蒸发皿、搅棒、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放大镜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食盐、热水、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蒸发皿、搅棒、竹筷、细铁丝、棉线或毛线【教学活动指导】活动一:设想从海水中提取食盐(P14)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阅读:教材第14页关于从海水中提取食盐的资料。2设想: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从海水中提取食盐。把想

30、法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1页上。3交流:各自的设想。*可以准备关于“煮海为盐”的精彩图文资料。*允许学生使用教材以外的材料。电风扇(或扇子、电吹风)吹风可代替海风,酒精灯(或煤气灶等)可代替日晒,小烧杯(或蒸发皿等)可代替晒盐场。*在学生交流设想时,可让学生说明设想的依据。 活动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P1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溶解前的食盐。2观察:教师演示实验“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3观察:用放大镜观察提取出的食盐,比较溶解前与提取后食盐的形状差别。*也可以选用以前从食盐水中提取出来的食盐,这样溶解前后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食盐形态就没有差别。 活动三:制作美丽的盐花

31、(P1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在热水中加食盐至不再溶解。2把棉线或毛线缠绕在铁丝上,把缠绕着棉线或毛线的铁丝缚在竹筷上。3将铁丝下端弯折成圆环或小花等形状。4将竹筷架在盛有热食盐水的杯子上,使圆环或者小花垂入食盐水中,待食盐水慢慢冷却。5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制作美丽的盐花”这个实验可作为选用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做一做。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使用酒精灯,教师提供热水即可。此外,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应提醒他们注意安全,以免热水伤害或者铁丝伤害。*课上来不及看到盐花的形成,应提醒这一点。 *在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时教师可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有些变化是可逆的。 第三单元 温度的变化单元概述

32、本单元以温度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设计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发现水温、沙温和气温的变化规律,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是探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基本手段,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 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以观察、实验、记录和整理资料为基本方法,探究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比较沙的温度变化规律,寻找气温的变化规律,从而体会长期观察与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单元教学目标1. 初步学习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2.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根据折线图总结水温、沙温的变化规律。3.

33、 探究一天当中气温的变化规律,初步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不相同。4. 体会长期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5. 进一步培养认真观察、积极思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课时安排 三课时第1课 水温的变化教学目标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水温的变化规律。3. 初步知道折线图的特点和作用。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学习用简单的图表、文字等记录实验数据,对水温的变化过程作出简单描述。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读数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教学

34、方法:实验法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秒表、演示板。活动一 水的加热和冷却(p.17)活动目标 1. 初步学习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记录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2. 培养分工协作的精神。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猜想:加热和冷却一杯水,水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 讨论:怎样进行水的加热和冷却实验?3. 实验:小组内分工合作,加热烧杯中的冷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当水温保持不变之后将盛有开水的烧杯从上取下静置一旁,继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把结果填在教材第17页的表格中。4. 交流:实验结果。5. 介绍: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是100。1、实验

35、前应引导学生对加热和冷却实验的方法进行充分讨论,讲清加热的注意事项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保证实验数据的科学性。同时应提醒学生以实事求是、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进行观察、实验和记录。2、 在进行水的加热实验时,烧杯中的水加到1/3即活动二 水的温度变化规律(p.18)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水温变化折线图。2. 根据折线图探究水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讨论:根据表中的记录数据能清楚地看出水温的变化规律吗?2. 介绍:折线图的绘制方法。3. 绘制: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4页上绘制水温变化的折线图。4. 讨论:从折线

36、图上你看出了什么?使用折线图有什么优点?5. 交流:水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6. 小结:水被加热时,开始温度上升得快,以后越来越慢,达到1000C时,温度不再上升。停止加热,使热水冷却时,开始温度下降得快,以后下降的速度越来越慢。使用折线图可以清楚、直观地反映出水温的变化规律。1、提醒学生绘制折线图时,横线代表时间,以分钟为单位,纵线代表温度,要正确对应时间和相应的温度,然后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可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也可以根据上课的实际情况确定间隔的时间。加热活动可以在水达到沸点23分钟后停止。教师可事先进行实验,掌握把一定量的水加热到沸腾状态需要多少时间。教后感: 第2课 沙的温

37、度变化教学目标1. 进一步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数据,整理后绘制折线图。2. 根据折线图发现并归纳沙的温度变化规律。3. 根据折线图比较沙和水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4. 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协作精神。教学重点探究沙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根据折线图发现沙和水温度变化的不同点。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坩埚、秒表、演示板。活动一 沙的加热和冷却(p.19)活动目标1. 尝试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收集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数据。2. 进一步培养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38、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导入:在新疆地区有这样一句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为什么会这样呢?2. 猜想:加热和冷却沙时,沙的温度变化会和水一样吗?3. 讨论:怎样进行沙的加热和冷却实验?4. 观察:实验室用的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的刻度范围。5. 介绍:加热沙的时候,我们会使用水银温度计。6. 实验:加热坩埚中的沙,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沙温,把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的记录表中。然后停止加热,使坩埚中的沙冷却,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沙温,把结果填写在活动作业第15页记录表中。7. 交流:实验结果。1、让学生了解新疆夏季的气温变化特点,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2、有第1课

39、时的铺垫,实验方法应由学生讨论得出,教师适当引导。由于沙的升温范围较大,实验前应提醒学生对此加以讨论。3、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合作的精神,在小组内部安排好读数、记录、绘图、酒精灯的移动等工作的分工。实验时先请各小组读出起始的温度,从而了解各组读数的准确性。提醒学生在读出初始温度后点燃酒精灯做好加热准备。由于实验中沙的温度较高,同时使用了水银温度计,一定要高度强调实验中防止烫伤,避免打碎水银温度计。活动二 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19)活动目标 1. 根据记录和整理的实验数据绘制沙温变化折线图。2. 根据折线图探究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沙温的变化规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讨论:怎样才能将沙

40、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形象地表示出来?2. 绘制: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活动作业第15页上绘制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3. 讨论:从折线图上你看出了什么?4. 交流:沙在加热、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5. 小结:沙被加热时,温度开始升得慢,后来升得快,而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度。停止加热后,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会逐步下降。1、这个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进行,以此检验学生前一课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教师应更多地关注需要帮助的学生,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2、 绘图时加热用红笔表示,冷却用蓝笔表示,以示区别,并且可以方便学生后面的比较。活动三 比较水和沙的温度变化规律(p.

41、20)活动目标根据折线图比较水和沙加热及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初步发现两者的异同。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观察: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折线图。2. 讨论:水和沙的温度变化情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 小结:水和沙加热后,温度都会逐步升高。水温开始升得快,后来升得慢,到100以后温度不再上升。沙的温度开始升得慢,后来升得快,而且能持续上升到很高的温度,在记录范围内没有出现温度平台。停止加热后,水的温度逐步下降,而沙的温度开始一段时间还会升高,过一段时间,也会逐步下降。1、在前一节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折线的陡和缓来观察温度的变化情况。教后感: 第3课 气温的变化教学目标1.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

42、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2.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3. 比较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变化,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教学重点探究一天中气温变化规律。教学难点了解晴天和阴天的气温变化异同。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教学活动指导课前准备连续几天的一日气温表、不同地区的月平均气温表。活动一 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p.21)活动目标 1. 探究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了解晴天和阴天气温变化的异同。2.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观察:上海某学校气象小组在2004年5月中连续五天测得的气温数据表。2.

43、讨论:你能一眼就看出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吗?怎样才能较快地找出一天里的气温变化规律?3. 观察:教材第21页上5月7、8日的折线图。4. 绘制:将其他三天的气温变化情况也制成折线图,记录在活动作业第16页上。5. 讨论:从折线图中可以发现一天中气温是怎么变化的?6. 小结:一般情况下,一天当中早、晚气温较低,午后两点左右气温最高。晴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大;阴雨天时,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比较小。学生绘制折线图要进一步强调仔细、认真的态度。活动二 不同地区的气温状况(p.22)活动目标 1. 知道不同的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2. 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绘制折线图的能力。学生

44、活动指导要点1. 观察: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上海、昆明、海口、哈尔滨四个城市2003年的月平均气温表。2. 绘制:在活动作业第17页上绘制四个城市的气温变化折线图。3. 讨论:一年中,四个不同城市的气温变化有什么不同特点?4. 小结: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也有不同。有的地区四季分明,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高,有的地区全年温度较低。但总体来说一年中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5. 讨论:人们是怎么发现气温的变化规律的?6. 总结:长期的观察和记录有助于探究事物的变化规律。我们要养成长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才能发现更多的自然规律。1、 哈尔滨一年里有五个月左右月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怎样把零下的温度在折

45、线图中表示出来学生还不知道,在绘制折线图时教师要加以指导。2、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折线图上的曲线变化情况,找出各地区全年的主要气温特点,发现不同地区一年的气温情况不尽相同。教后感:第四单元 家蚕的一生单元概述: 本单元是在了解常见动物的外形与生活习性的基础上,以家蚕为例,探究动物的生长与繁殖规律,从而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初步的感受。 本单元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饲养家蚕并进行持续观察,初 步了解家蚕一生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 习性,同时继续学习如何饲养小动物,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情感。 由于本单元有大量的课外饲养与观察活动,单元的设计又必须 考虑到课堂教

46、学内容的安排,为此,本单元的设计思路是综合考虑家 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均衡性,尽量做到学生在 课堂上有活动可做,同时课时安排基本反映家蚕生长发育的阶段性, 把整个单元切分为以下四课时:孵化(包括产卵、孵化)、蚕宝宝在长 大(幼虫期)、结茧(包括结茧、蛹)和破茧而出的蚕蛾(包括成虫、交 配、产卵)。如果教师可以直接获得蚕卵,那么可以从第1课开始教 学;如果得到的是蚕宝宝,那么可以从第2课开始教学,将第1课观 察蚕卵和孵化的活动移至蚕蛾产卵后再进行。 从教学的总体安排来说,由于蚕的孵化、蜕皮、结茧等过程都需 要一定时间(从着手孵化蚕卵到蚕蛾产卵,整个周期长达约两个月), 因此需要教

47、师根据环境条件及蚕的实际生长情况灵活安排本单元各 课的上课时间。在等待的日子里,可以穿插教学单元五或单元七,也 可以采用与其他学科教师换课的方法。同时,教师应比学生提前从事孵化和饲养(分批进行),以保证每课时都能给学生提供相应阶段的 蚕进行观察,同时给予必要的饲养指导,学生随后从事饲养以及有关的观察和探究活动。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家蚕的生命周期,知道家蚕一生中的不同生长阶段,初步了解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2初步具有长期观察的能力。 3初步学会使用放大镜。4初步学习长期饲养小动物,初步形成饲养小动物的兴趣。 5初步具有耐心、细致的科学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教学活动安排:

48、4课时第一课时:孵化(P24P26)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度,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2知道蚕卵会孵化成蚁蚕,初步了解蚕卵的孵化过程和蚁蚕的外形特征。3关注影响蚕卵孵化的外在条件,学会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乐于进行探究。4使用放大镜,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5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教学重点:观察蚕卵和蚁蚕,了解其形态。 教学难点:自行探究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动一:观察蚕卵蚕卵的放大图片蚕种纸、放大镜活动二:观察孵化与蚁蚕蚕卵孵化的图片蚁蚕、放大镜活动三: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根据各自探究的内容自

49、行准备活动四:饲养蚁蚕桑树的图片、桑叶的图片或实物、纸盒、蚁蚕、羽毛或干毛笔、剪刀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蚕卵(P24)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蚕卵的形状、大小、颜色以及孵化需要的温 度。 2初步了解不同颜色的蚕卵孵化有先后。 3通过肉眼及放大镜进行观察,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 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蚕卵的形状、大小和颜色。2再次观察:借助放大镜观察蚕卵。3讨论:蚕卵的相同与不同。4猜测:哪种颜色的蚕卵先孵化?*提示学生可以用尺测量蚕卵的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等,并提醒学生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可以用语言或图画描述蚕卵。活动二:观

50、察孵化与蚁蚕(P2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分组观察:蚕卵孵化过程的图片。2观看:蚕卵孵化过程的影像资料。3比较:不同颜色的蚕卵哪一种先孵化,把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4观察:蚁蚕的身体特征。*启发学生通过比较蚕卵的颜色,发现蚕卵色深就意味着即将孵化。活动三: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P25)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讨论:为什么有的蚕卵孵化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有哪些因素影响孵化的快慢? 2设想:影响孵化快慢的因素。3设计:验证自己设想的实验方案。4实验:课后从事探究影响蚕卵孵化快慢的因素的对比实验(为蚕卵设置不同的孵化环境),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1页上。

51、5交流:各自的结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关注目标设置环境条件,探究其对孵化快慢的影响。提醒学生尽量用简单的办法来设置条件。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并且具有可比性。例如,研究温度对孵化快慢的影响,光照、湿度等其他环境因素应该恒定。*学生要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某环境因素对孵化快慢有无影响,如有影响,是怎样的影响。活动四:饲养蚁蚕(P26)活动目标:初步学习蚁蚕的收集与饲养。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阅读:教材第26页资料,认识养蚕工具、蚕的食物和怎样收集蚁蚕。2观察:桑叶的特征,辨认桑叶。3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饲养工具,课后开始饲养工作。*可演示如何准备养蚕的纸盒,如何用羽毛

52、或干毛笔收集蚁蚕。*可从叶脉的深浅、叶缘有无锯齿、叶表面的触感等方面指导学生辨认桑叶。*教材中提供了一份记录的范例,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记录项和记录的格式。教后感: 第二课时:蚕宝宝在长大(P27P28)教学目标:1了解蚕宝宝的外形和身体结构,知道蚕宝宝是蚕的幼虫。2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运动方式与进食方式。3初步了解蚕宝宝的蜕皮过程,知道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4继续学习饲养蚕,进一步培养饲养小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蚕宝宝的外形以及了解蚕宝宝需要蜕皮才能长大。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蚕宝宝蜕皮前后的表现以及蜕下的皮,猜测蚕宝宝蜕皮的原因。 教学方法:谈话法教学准备:课前准备: 活动名称教 具学 具活

53、动一: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蚕宝宝的图片蚕宝宝、桑叶活动二:观察蜕皮蚕宝宝蜕皮的图片或录像蚕宝宝、蚕宝宝蜕下的皮活动三:继续饲养蚕宝宝关于饲养蚕宝宝的图片教学过程:活动一:观察蚕宝宝的外形运动与进食(P2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饲养大的蚕宝宝。2画一画:蚕宝宝的外形。3模仿:蚕宝宝的运动。4观察:蚕宝宝的进食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身体的长短、结构及颜色。可让学生数一数蚕宝宝的身体分多少节,足有几对,还可以观察口器及气孔等(详见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蚕宝宝的身体各部分是怎样配合的。*利用实物投影仪放大蚕宝宝的进食情况,引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头部动作。活动二:观察蜕皮(

54、P27)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观察:蚕宝宝蜕皮的图片。2交流:蚕宝宝的蜕皮过程。3观察:课后观察自己饲养的蚕宝宝的蜕皮过程,搜集蚕宝宝蜕下的皮,把结果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4交流:饲养到现在蚕宝宝蜕过几次皮?5讨论:蚕宝宝为什么要蜕皮? *观察时可以结合活动作业上的要求进行。*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发现蚕宝宝要长大必须蜕皮。 活动三:继续饲养蚕宝宝(P28)学 生 活 动 指 导 要 点1交流:蚁蚕饲养到现在的经验。2阅读:教材第28页的内容。3为蚕宝宝的生长继续设计成长记录册。* 重点交流蚕宝宝的生活规律,尤其进食时对食物的要求。*提示学生每天观察并做记录。 教后感: 第3课时

55、结茧教学目标 1. 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2. 初步了解蚕结茧的过程。3.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茧和蛹的形态特征,教学难点是观察蚕结茧后的变化。课前准备 关于蚕蔟的图片、纸条、麦秆、吸管、剪刀、蚕宝宝结茧的图片或录像、蚕茧和蛹的图片、蛹形态变化的图片或录像、蚕茧。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活动一 准备蚕蔟活动目标知道蚕蔟的作用,学习制作蚕蔟。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制作:阅读教材第29页,制作蚕蔟。2. 讨论:蚕宝宝对结茧地点的选择是怎样的?3. 讨论:没有蚕蔟,蚕宝宝还会吐丝吗? 教师可以讲解蚕蔟的制作过程。实际饲养中蚕蔟的形状可

56、以有多种,只要让蚕宝宝吐出的丝有附着的地方即可。制作时注意安全。活动二 观察结茧活动目标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的过程。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观看:蚕宝宝结茧录像。2. 交流:蚕宝宝结茧的过程。3. 观察:课后观察自己饲养的蚕宝宝,把它们的结茧过程记录在活动作业第22页上。重点看蚕宝宝结茧前的变化,必要时利用遥控器做停止、慢放操作。例如启发学生关注蚕宝宝如何选择结茧的地方。活动三 观察蚕茧和蛹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蚕茧和蚕的形态变化过程,初步了解蚕茧和蛹的特征。2. 初步了解蚕宝宝结茧后形态发生变化,逐渐变成蛹。3. 在剖开蚕茧的操作中,培养胆大心细的实验技能及爱护生命的科学态度。学生活动指导要点

57、1. 观察:蚕茧的形态和结构。2. 猜想:蚕茧中的蚕宝宝在做什么?3. 观察:剖开蚕茧,观察蚕宝宝变成蛹的过程。还可以用手触碰,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软硬等特征。 教师可以提供录像资料,也可以提供过程标本。 提醒学生蚕茧中的蚕还处在生命变化过程中,剖开时要特别小心,不要伤害到它们。引导学生观察蛹的外形。教后感: 。第4课时 破茧而出的蚕蛾教学目标1. 知道蚕蛹变化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2. 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结构。3.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4.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物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蚕蛾的外形特征和蚕一生经历的阶段,教学难点是区分雌雄蚕蛾。

58、教学活动指导教学方法:参观法课前准备 蚕蛾破茧过程的图片或录像、蚕蛾交配与产卵的图片或录像、蚕蛾(雌雄)、放大镜。教学过程活动一 观察蚕蛾(p.31)活动目标 1. 知道蚕蛹变成蚕蛾,蚕蛾是蚕的成虫。2.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的外形特征。学生活动指导要点1. 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过程。2. 观察:蚕蛾的身体特征。3. 阅读:教材第31页的资料,知道家蚕是昆虫。重点指导学生观察蚕蛾破茧而出的刹那,可以控制录像的画面进程。引导学生观察蛾的触角,数一数足有几对,翅有几对(详见参考资料)。知道蚕蛾是蚕的成虫,成虫的身体特征符合昆虫的标准,即有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活动二 观察交配与产卵活动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了解蚕蛾交配和雌蚕蛾产卵的情况。2. 了解蚕一生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3. 继续进行饲养与观察,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