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知识学习心得

上传人:ta****u 文档编号:162840258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5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中医知识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知识学习心得(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品文档中医知识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 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 远的促进作用,在本次学经典活动中,我认真的温习了中医 四部经典著作,在运用临床方面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首先我学习了四大经典的内容概括如下:中医四大经典指的是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 大的指导作用与研究价值。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 议,目前国内的中医高等教育教材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作为四大名著。还有学者认为黄 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四大名 著。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

2、著作之一。是研 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 巨著。黄帝内经的内经,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 认为是讲内科的,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 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 经”。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 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 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 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 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 样使我们在不

3、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 到一百岁。内经中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 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第三,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 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 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 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 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 年前, 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 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

4、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 分展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于公元 200-205 年。全书共12卷,22篇 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 112个。重点论述人体感受 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 方法。该书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 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 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 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张仲景运用素问热论 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 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 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

5、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 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 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 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 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联系实践、理 法方药齐备的临床医学巨着,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 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 方药少而精,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 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 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 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 制的 113 个基本方剂

6、,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 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苓散、泻心汤、乌梅丸等, 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 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 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 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 金匮要略也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 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 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 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 赞誉为方书之

7、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 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 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 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 而治之有方。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 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 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 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 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 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 升华之作。其次,我在学习的过

8、程中注意把握理论联系实际,有目 的的学习:在发展中医学事业中,把握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因为经典著作是中医学的源头,医家的阐述发明均离 不开经典著作。要精研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 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从研究文言文开始,再参 阅各家注解,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熟读与深入研究,并在实践 中反复体验,甚至精研一生,最终达到得其精要,为临床工 作奠定了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诚如周凤梧教授指出:“大 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使学者有阶可升,至 出乎规矩之外,而仍不离规矩之中。”,“规矩”就是经典著 作中基础理论,从而明确指出,只有掌握好经典著作才能“从 心所欲不逾矩”。中医学是一门应

9、用科学,离开实践就失去了活力。中医 理论的发展正是医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而中 医理论的掌握亦在于临床实践中的总结和提高。着名医家无 不是在临证中成长,并在临证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 结累经验,更好地提高了疗效。通过临证来验证理论,并进 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理论,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支持,经 得住时间的考验。中医学的发展正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实现继承与创新 的过程。随着时代的不一,疾病谱的更换,中医临床水平的 提升,需要不断的继承与创新。医家在临床中多能融会古今, 学贯中西等等。岳美中根据类聚方广义用麻黄连翘赤小 豆汤治疗疥癣内陷的一身搔痒、发热、咳喘、肿满的记载, 运用该方治疗肾炎

10、合并皮肤湿疹的患者,并将此方合甘麦大 枣汤加生地、紫草等治疗过敏紫癜性肾炎,都取得了较好的 疗效。这些都体现了着名医家在临床中善于融会古今,不断 创新的特点。中医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有关社会人文的科 学,其内容博大精深,富涵文、史、哲、天文、地理、四时 物候等人文知识,仅本专业现存书目就有 19000 余卷宝籍, 欲成为大医,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内经中就要求习医 者“上穷天纪,下及地理”。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更明 确指出学医者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所有医家大都有 渊博的学识,而知识的积累绝非朝夕之功,往往倾注了一生 的精力。本篇是从老师之授课讲稿、论文著作、毕业题词、带教 面授等

11、方面选录整理 而成,内容极其丰富,哲理非常深刻, 传道用心良苦。篇中有反映老师对祖国医 学无比酷爱,及执着精神;有显示老师发扬祖国医学的抱负、构想,及发挥 中西 医之长,使中医学成为最完备医学的热诚期盼;有对伤寒论至高无上经典的 学习体会;有对后之异军突起 温病学说的研究心得;有对末学诲人不倦的”中医 千万不 能丢失辨证论治法宝”的谆谆教导;有毫不隐私的古方运 用、药物研究的 经验传授;有为初学者开辟门径、备勤学 者临床参考、朗朗成诵、易于记忆、选 方能尽左右逢源之 妙的自创歌诀等等。总之,吾等若认真研读,必将和医案一样 获益匪浅! 中 医焉可称为草药医生。 中医和西医根本不同,有人把西医 看

12、作科学医生,而把中医视为草药医生。我们 不否认西医 之诊疗是以科学为基础然将中医看作草药医生,是对中医 根本没有 认识。 中国医学是中国固有之医学,和中华文化 有关,有独立的学术体系,此种医学是 由生活实践之经验 积累而产生的。即循着积累之经验,不断地应用与体验,乃 发 现了其中的原理原则,而成为一种专门性的学问。如 汉张仲景综合前人治伤寒 的经验,归纳起来,著伤寒 论一书,将治伤寒分为六经,从表到里,从阳到 阴,以 比较推理之逻辑治学方法,显示出伤寒之学理,从而成为后 世治伤寒的法 则。是例证之一。中医临床是以”证”为依据,因之历代许多医学名家, 所著的浩如烟海的医书,可 以咸视之为”证治学

13、”,即” 辨证论治”。证治学为从病象研究治法,即从病象,分 辨 病证的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然后处方,以取得疗效。 这其间存在着盈虚 消长之道理,充分体现出辨证论治是基 于一种哲理之学问。以理治学,即为科学。 斯为例证之二。有人以中医不懂生理而诋毁之,殊不知,+中医之生理学是 研究脏腑功能的。 虽对实质方面固然缺少确实性,是个缺陷,然基于中医学为独立的学术体系,中 医之特殊性为辨证论治,因之,中医学屡经年移代革之经验、发展,而成为 行之 有效的专门学问,则充分表明:中医临床所本的是” 证治学”,不是从生理上求治 法。同时,亦毫无疑义地表 明:中医研究脏腑功能之生理,是完全正确的,及他 对”

14、证治学”建立之功勋是不容抹杀的。此为例证之三。 于此 可见,谓中医是草药医生,不是认识不够,即是排斥异己者, 有心轻薄中医。事实上已经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凡是一种有用学 术,必有益于世人,决不 会被排斥而磨灭的,中医也应无 例外。 辨证必须掌握三要诀1辨主次一个证候有几个不同之症状,相同之症状可出现在不同 证候之中,因之,要根据 症状来辨别证候,就要抓住能反 映疾病本质的主证。(1) 患者比较突出的症状,最感痛苦、最严重的症状。 例如:患者突然腹痛,要 辨别腹痛属于什么证候,必须将 其他兼证结合起来进行审辨,辨明他与主证有无 联系。如 腹痛的同时兼有反酸、呕吐、泄泻、胃脘拒按、泻后腹痛即

15、减等证,那 么,此腹痛即可断定为”饮食内伤”证。(2) 要确诊一个证候,非有此不能成立诊断之症状。 例 如:患者头痛头晕,其一面赤耳鸣,怔忡不宁,证属肝阳上 扰;其一胸满呕逆, 食少苔腻,证属浊痰上泛。此两个证精品文档 候,前证若无面赤,肝风证不能成立;后证 若无苔腻,浊 痰证亦不能成立。因为头痛头晕,由肾气上逆而致者,也可 出现耳 鸣;由心脾两虚而致者,也可出现怔忡不宁;由胃 中寒饮上逆而致者,也可出现 胸满呕逆等症。(3) ,在整个病情变化中,对一切症状之产生和消退, 有决定性意义之症状。 例如:温病病在气分,舌苔黄白相 兼;病人血分,舌现绛色。在气分则证见壮热 烦渴,大便 秘结;入血分则

16、证见夜热更甚,神昏惊厥。这些症状咸随舌 苔转变而 转变的,从此也可以说明以舌苔黄白,舌现绛色 作为温病在气分、血分的主证是 正确的。2辨同异将要确定一个证候,发现其中一两个症状,一般是不应 该在此证候出现,那么, 就应当根据此一两个症状及其特 点重新考虑,从”同中辨异”。 同中辨异,不仅从多数相 同的症状中,可以找出不同差别,就是一个症状,也有 同 异可辨。如口渴一证,燥热口渴,则大渴引饮;痰饮口渴, 则先渴后呕。腹泻 一证,热泻则腥臭灼热;寒泻则清稀如 水。3辨真假病人之外表现象,一般视为疾病本质的反映,现象与本 质是一致的。若病人之外 表现象不能明显地反映疾病之本 质,这种证候,外表是假象

17、,真实的病情,尚隐 蔽在内。例如:患者热邪内伏,格阴于外,证见恶寒战栗,四肢厥冷, 如丧神守, 兼有目赤、唇红、舌干、大便秘结等症状。此 种证虽恶寒厥冷,然同时目赤便结, 就不能单纯看表面现 象,认定寒证,应当由表及里,才能发现阴阳格拒之病情。 神乎、忽视脉学,皆失偏颇 谈到切脉,此真是难题。民问 对中医之看法,是中医诊脉如神,三个指头按到病 人腕上, 一定可以道出什么病。有些同道们,凭脉知证自夸,其实, 切脉只能看 到某些很显著的病,有些小处发生了毛病,如 一边手痛,或身上某处一点不舒, 实不容易诊断出来。闻 市区也有以脉学特殊见称的先生,不须病人开口,能将病 情 写出来,这样的本事学来不易

18、。台北南昌街有一位老医,名 闻遐迩,假如有病 人要先试脉,不讲病情,他便责骂起来, 年岁不大的人,似乎不能如此。有一次, 有一位当过军长 的医生,领着太太来诊病,表示先要评脉,脉看准了,才请 开方。师P1:”请先讲病情,比较易于明了。”他表示不愿, 气势凌人。师只好云:”我 的学问不如人,请另请高明吧!” 那时,师年方四十余,还是寂焉无闻之人,不免 被人轻视。 后来,曾多次遇着不讲病情的人,婉言为之解说,终于照常 诊断处方 而去。然诊脉不是完全不可靠的,微茫之间,常 似是而非,讲错了会惹人笑骂, 要找到实在之凭据再开口, 比较妥当。 切脉要先分部位。左手心、肝、肾,右手肺、精品文档 脾、命,很

19、多人都知道,能顺口道 出。三部之脏腑分配, 如肺配大肠,心配小肠等等,古人所说多不一致,此不关 紧 要。李时珍曾云:”两手六部皆肺经之脉,特取此以候五脏 六腑气耳,非五脏 六腑所居之处也。”师谓大致以关为中 部,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从两手左右及 前后可以测到一 些不同脉象而作出诊断。 普通分法,寸左为人迎,右为气 口。主病之义,师指出:验之临床,左大于右, 为外感风 寒,右大于左,为内伤饮食;外感病,左大为寒邪,右大为 温邪;胃肠 方面的病,从右关探测,滑大为食滞,消化不 好,弦为肝气犯胃,肝硬化者,右 关常见弦大;精神方面 的病,从左关探测,弦大为怒为郁结,或为精神容易紧张; 如神经方面正常,

20、腹有瘢瘕,或脾肿大,则左关脉见浮弦而 芤之现象。脉之前后 常大小不一。难经云:”前大后小, 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思求前贤名训,考校l 临床实践,师认为:关前脉动,多汗易惊,关后脉动,肾水 不 足,男子失精,女子崩中失血;女人尺脉较男子实大; 不论男女,凡关后脉实有 力者,忌用实药;关后脉绝者多 死。 近人吴甫堂先生尝日:”脉只一条血管耳,而以三部 分配脏腑,于义难通,从前 西医驳诘,不为无见。然以我 国旧法诊之,每多切实有据。余幼读西医书,也甚 攻击寸 关尺分配脏腑之非。此后临症日多,经验日丰,如寸浮大,精品文档知其膈间不快; 右关濡弱无力,知其胃痛吐水;左关浮弦而芤,知其脾脏肿大

21、;两尺浮沉有力, 知其肠有积粪。大 概本此诊断,往往获中”。吴先生由非议脉学,到临床中总结 出一些脉学经验, 堪为认识上一次很大的变化。脉学真不易深入,故玄其脉学, 固然没有意义,忽视脉学亦不应该。临床要能懂得切脉,至 少要读熟四诊心法 之脉诀和濒湖脉学之歌诀。 临 证按脉,下手按之部位,必须正确。手法先轻后重,分浮、 中、沉三部。近人 彭子益先生创”圆运动中医学”,主张 两手合诊,三指斜下:次指按寸脉之浮部, 中指按关脉之 中部,无名指按尺脉之沉部,左右手齐下,可诊察全部脉象 而得其 差异之处。彭先生的脉法,确有可采之处,师已录 于台北临床三十年之后, 又如,古人论脉,通言七表、 八里、九道

22、,李时珍分二十七脉,后人加”疾脉”为 二十 八脉,徐灵胎又有清脉、浊脉之分,而彭之脉学篇首揭橥 祜”、”润”二脉, 并以此二脉为用药之提纲。枯为言指 下感到枯涩,乃津少阴虚之象,忌用燥热之 药;润为言指 下感到滑润,乃津液充足,阳气不足之象,忌用凉腻之药。 师认为 很有道理。谚云:”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恽铁樵先生尝谓切脉要以自己之指头 为凭,亦不为无 见,惟指如何按之,亦为学问:指头按脉最好用螺纹略前之 处, 不能用指目尖端去按,因指目正动脉所出之地方,用此处按病人三部,自己动脉 与病人动脉相击,所得不会正 确。 师门诊应诊病人颇多,时间不容许从容论脉,放他传 授一种四诊合参之经验:嘱 病人

23、先在挂号单上将病情简单 写出,诊断先从望到问,然后从脉去推敲,结果自然准确 中医使用仪器仅为印证 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如能使 用科学仪器诊断,便成为”科学”的了。此是一个 亟待阐 明的重要问题。诚然,中医能使用科学仪器,可视为一种进 步,然中医l |缶床对科学仪器检查之结果,只是在诊断上 求取一个印证而已,在处方时,并 不完全以仪器检查之结 果为依据。因为中医诊断是以”证”为主要,从病人的” 证”找寻原因,从病人的”证”来探索病的发展趋向,从 病人的”证”来分辨阴阳、表皇、 虚实、寒热。辨证明确 了,即有把握处方。中医的诊断方法为望、闻、问、切四者, 故善于诊断的中医,并不需要任何仪器。西

24、医检查肝病,为抽血化验。检查黄疸指数(1)、脑 磷脂胆固醇絮状试验(CCFF)、麝香草酚浊度试验(T. TT)、锌浊度试验(ZnT. T)、谷一丙转氨酶(SG. P. T)等等。中医则从证象上去辨认,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作诊断。肝病在 症状上表现为 湿热,大体凭症可分为热重型、湿重型、瘀 血型,亦有湿热相兼者,亦有病久而 转为寒证者,治疗为 热重者清热,湿重者渗湿,血瘀者化瘀,寒则用温法,临证 随病之所在处方遣药,无所谓特效药。患者用药隔不多久,便嘱他往西医医院检 查,并持检查结果来复诊,为证明服 药之后进步多少,作一个印证,与处方毫无 关系。 凭望闻 问切四诊诊断,不用仪器,也有相当可靠性。约在

25、五年前, 国立编辑馆有 一位职员屈万里先生,请师诊病,师经过四 诊,凭之肤色黝黑,全身倦怠,右肋 问胀,舌苔厚腻,舌 质有瘀点,断为肝病。患者担忧,次日,即到有公保之大医 院去检查,住了一月,出院告师,医院检查结果,为心脏病, 不是肝病。过了些 时,他的胸骨下隆肿起来,又往医院检 查,此次西医诊断他肝病,并认为因肝病 引起脾脏肿大。 患者闻之生气,责问医院为何上次检查诊断不是肝病。于是 出院 请师治疗,不幸他患的是肝癌,终于不治。 又十余年 前,有一位周元松先生,身常感不适,所有症状,咸为肝病。 那时,师 在”现代中医诊疗中心”任主治医师,给他用治 肝病的方药,效果很好。以后他赴 美国留学,出

26、国时,检 查身体,未查出肝病,至美国入学不到两月,腹部肿大, 医 院检查他患的是严重肝病。他要求回国医疗,并写信给他太 太,要她请师配药 寄去。他回国后,飞机到台北,已不能 走下机舱。后来住某医院,曾私下请师诊 治,亦为肝癌, 为贯通中西的医生,能运用四诊, 同时也能使用科学仪器, 成为世界上最优良、最完备的医生。因之,将来在此医 院, 当中医诊断时,以四诊为主要,诊断之后,能多利用科学仪不久即死。我们的医院为教学医院,希望我们的下一代,精品文档 器检查来作印证, 也是很合理的。 中西病名统一实在困难 中医许多书籍咸为研究病证和治疗的,可以谓为”证治 学”,这是正确的:应无疑 义。人们身体有所

27、不适,即是有病,有些病,病人苦不堪言, 西医检查不到病菌, 五脏六腑皆无异常,西医则认为无病, 当然更无病名可言,中医却可以依病证命 名,予以治疗。 同时,许多疾病,西医是根据生理病理来定名称,而中医则 是根 据病证来定名称。有人主张中西医要统一病名,此实 在有些困难。例如西医之病 名”气管炎”,中医之病名为” 咳嗽”,分寒咳、热咳、燥咳、火咳、虚劳咳等等, 对每 一种咳嗽,有不同的治法,如此,孰能将病名和西医统一乎 况且,中医典 籍中病名甚多乎例如一位姓张患者,居景美 镇仙岩路二巷,病小溲时打寒噤一 症,往西医院检查无结 果,定不出病名,1980 年8 月 17 日请师诊治,师凭患 者 舌上

28、布满白苔而湿,身疲手足酸软等症,断为寒湿,用辛温 淡渗之药,一剂知, 三剂痊愈。此虽为很小之疾,然患者 感觉身体上有异样,不能因为西医无病名就 谓之无病,更 不能因为无中西统一之病名,而不予他解除业已事实存在之 病痛。 中医师,要能达到娴熟地据证命名,依病证治疗, 必须要熟读一些古书,才有把 握临床。最基本的书为伤 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等。许多疾病,古人都有了治法,药方适证即效。例如,同乡何昭明先生,于1977 年 4 月间,患发热,住进某医院求 治。其症状为发热,时高时低,高时达 40。(2, 口苦,头 眩,住院 7 天,日日检查,终未确诊,未给服药。4 月 27 日, 他一气 之

29、下,出院请师诊治。师诊为少阳证,用小柴胡汤 加减治之,2 剂即愈。少阳证 为伤寒六经之中的病名,如 不读伤寒论,何以知少阳证之病名更不知其治 法。 如 果要中西医统一病名,伤寒论六经之病名,西医何以来 配合统一耶中西医之间彼此独力、帮助、切磋 中西医学根 本上不同,将来在一个医院服务,精神上是合作的。在执行 业务的时 候,要互相信任,不能彼此轻视,更不能彼此攻 讦。中医的诊断和治疗,多本于 古人之经验,有些方法, 于理似乎不通,然用之有效;有些术语为虚拟,实际并 无 其物,然却不能移易。如中医之六淫,为感受外邪的六种因 素,许多人不相信, 谓科学上无此根据;又如伤寒之六 经,为伤寒传变之必有过

30、程,亦有不相信者, 谓实质上无 此存在。事实上中医之精髓,是本于易,包含了哲学, 以哲理治 学,本身即为科学。西医之诊断和治疗,是本于 现代科学,是进步的,中医要虚 心学习。将来,无论在诊 断上或治疗上,彼此要独立,有不能解决之问题,可以 互 相切磋,然执行业务的时候,因所本不同,彼此不要干扰, 凡有欠缺之处,可 以善意地互相提意见。真是有所欠缺, 要虚心接纳。 中西医的病历,应有不同的格式。西医之病精品文档 历,写的为英文,中医不一定都认识 脚,且西医之检查, 咸从化学仪器得来之结果,中医只能凭作参考,而不能作治 疗之根据;中医之诊断,是凭望、闻、问、切四诊,所记之 病历,为伤寒、温病、 杂

31、病及各科各种不同之症状,西医 也不能用作治疗之根据。因之,其格式应该是 不同的。 中 西合作在一个医院执行业务,是一创举,最为重要的是彼此 了解,互敬其长。 上面诸多文字,是藉以说明中医有中国 固有学术的特殊性,冀望获得各方面之认 识,及中医本身 地位之尊重。 未来中国医学将为世界最完备医学 将来之中 医,将成为辨证与辨病融会贯通,治无不应之完备医师。众 所周知,西 医之诊断,是辨病;中医之诊断,是辨证。何 谓辨病就是用现代之科学方法, 对疾病作精细而准确之检 查,从实质上下功夫,肝病检查肝,肺病检查肺,肾病 检 查肾,丝毫不肯放松,没有得到确实之证据,决不用药;何 谓辨证就是用中 医之理论将

32、疾病辨明是什么类型,从患者 所表现之症状着眼,人有什么病,必有 什么症状表现之, 同为一种病,因患者体质之不同,或感受之病源不同,或发 生 之病因不同,表现之症状亦不会相同,因此。证可分为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等类型,根据类型,来决定治疗 方针。如上所述,西医辨病,用现代科学之方法 诊断,没 有确实之证据,不认为有病,不开方给药,是科学家或科学 的信奉者应 有的态度;中医辨证,不用科学仪器,根据患精品文档者脉证,分出类型来治疗,常能发 生一定之效果,亦是千 真万确之事实。然而,今日科学进步,多数疾病,要经过 辨病才收作精确之辨证。如无黄疸性肝炎,皮肤及巩膜咸无病色,要检 验血清方 知肝功能

33、不正常;又如急性肾炎,浮肿、溺赤等 症状消失了,不检验小僮,不知 小便中有无蛋白质、红细 胞、白细胞。因之,我们临床上,一方面仍要以”辨证” 为 先,发扬中医辨证诸多优势。如从病位”、”病因”找 出疾病之所在和其发生原 因;从”病态”分辨出疾病之” 虚实”,即病情之有余与不足;从”病机”辨清疾病之 演 变与归宿。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证”是由”病而产 生,古代中医限于历史条件, 没有科学的方法认识疾病之 真实因素,只能做到辨证,而,我们不能满足于”证”, 也 要迎头赶上时代,”辨证”之外,研究”辨病”,争取学习 现代医学的新知识和新 方法,以补辨证论治之不足。即将 来之中医,一定要能辨证,同时亦

34、能辨病,做 到辨证与辨 病汇通这样才能成为最完备的医师。因之,可以预言:将 来之中国 医学一定为世界最完备之医学 伤寒论为后 世医学经典 伤寒论为中医临床最基本之典籍,是后汉 张机(仲景)所著。汉前伤寒的思想, 早已出现流传于民间 及当时之医籍,现在所存之内经,就有许多片断记载。张 仲景承受前人的思想和理法,以其自己的经验与发明,撰著精品文档一部条理化的书, 成为后世至高无上的经典,后人奉为治伤寒之圭臬,研究专书累计 在 400 种以 上。该书之价值在以八纲辨证。曾见诒安县中 医院沈兆科先生写过一篇试谈(伤 寒论)比较推理的特点 文章,论述仲景伤寒论,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立辨 证施 治之大法,创

35、中医临床分型之楷模。沈氏之说很有见地,亦 很正确。比较法 为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逻辑方法,凡研 究事物要以两种不同之比较,方知其中 真理。八纲辨证是” 阴与阳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表与里对”, 以两种对 立比较来推理,而显示经久不衰之真理。伤寒论 分三阳、三阴六经,定出六 种不同类型,是比较推理最可 靠、最简明之方法,也是正确的证治分型学。发热 恶寒为 表、为阳; 无热恶寒为里、为阴; 大渴、大热、大汗、脉 洪大,为阳明经证,为实、为热、为阳。 腹满拒按、大便 闭、潮热、谵语、脉实有力,为阳明腑证,为实、为热、为 阳。 脉沉细、四肢厥冷、但欲寐,为少阴证,为寒、为虚、 为阴。 腹

36、满时痛、呕吐、自利不渴、不欲饮食、脉缓弱, 为太阴证,为寒、为虚、为阴。 阳病制白虎、承气以存阴。 阴病制真武、理中以回阳。六经病,可以视为六个阶 段, 亦可以看作六种类型。概述六种类型之传变,一般先在表, 后入里;先在阳, 后入阴,表示疾病在进展或正气在衰退。 如从里出表,从阴出阳,则提示疾病在 好转,正气在逐步精品文档 战胜病邪。我们必须法仲景之学,以能动之观点和有联系之 观 点对待六经病证之间的关系,才能正确地掌握外感热病 过程中正气与病邪之间抗 争形势,因势利导地或汗、或清 或下、或和、或温、或补,而取得疗效。由此 可见伤寒 论之辨证论治,为比较推理之模式,完全合乎逻辑学,此 书堪称为

37、 万世之法,仲景当尊为中医之圣。 伤寒进化至温 病,是需要、是进步 温病和伤寒为中医治外感病之二大门 类。温病从伤寒分开,始于金元时期。金 元刘河间认为伤寒论所研究者为寒邪,热病 应另有治法,创防风通圣散, 并采用局方凉膈散诸方治疗 温热之证;明吴又可发现疫毒致病,创达原饮,用 以治 疗瘟疫;垂至有清一代,叶天士、薛生白、王孟英、吴鞠通、 陈平伯、余师 愚名家辈出,各有温病著作发表,温病学系 统罕比乃灿然女各温热病学形成、 发展之成就,及入台 之临床实践,使老、师治学向温病学方面大发展。台湾地域、 气候与湖南大相径庭。师东渡入台,开业之初,临床以湖南 家乡之见解诊断立方, 常不发生良效。在湖南

38、治外感,常 用麻黄、桂枝、细辛等辛温发散之品,桂枝可 用至 18 克至 30 克,台湾地处亚热带。解表大都辛凉剂。曾有-4,孩患咳, 师以 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第三日患者复诊云:”先生,吾 服药后,咳嗽是减少了,然 咳嗽好像深了一些,痰为从胸 的内面咳出,出来不易,喉有些痛”。师知)-94,青 龙汤过温故也,遂改用辛凉剂治之而愈。临床实践向师提出了在治 学伤寒之同时, 一定要将治学温病放到亟待解决之迫切地 位。此与中国医学史进程中伤寒进化至 温病,为临床发展 之需要,为中医界一种进步之趋势,是何等地相似 !于是, 师 正视台湾外感病以表证居多、表证以温热居多之现状, 自感所学不够,用心研究 温病

39、。他找到温热经纬、温病条辨、时病论、时逸人 温病学、 中医伤寒与温病学等书阅读。师认为温热 经纬为王孟英所著,搜集有关 温病之资料比较详备,包 括内经、伤寒论、金匮之温病章节,及叶 香岩外 感温热篇、三时伏气外感篇,陈平伯外感温病篇,薛 生自湿 热病篇,余师愚疫病论、疫病条辨等篇, 分节注释,为研究温病最佳 之作。师反复研读,并将温病 方编成歌诀记诵。雷丰 (少逸)的时病论所附之 方,多 为新创,宜乎选用,师亦择要编成歌诀自读。后来购到南京 中医学院的温 病学教科书,又节录编写了一本温病 学。老师通过潜心研究温病,他认为 研究温病一定要读叶 天士之外感温热篇等文献,要有卫气营血观念。他尝谓:时

40、逸人先生学问颇深,但却不赞同叶天士之说法,反对伤 寒、温病分家。当然 我们也不主张伤寒与温病如何分家, 应视温击为伤寒之发展,应当互相羽翼,互 相补充,然而 伤寒属寒,温病属热,还是必须有分别的。”师之观点,对精品文档吾等今 天为何习温热病学,指明了学习目的。 老师结合临 床,学习温病学的心得是:温病临床,要照叶香岩(天士)所 持的卫气 营血四个阶段学说来辨证。通过这学期对中医养生的学习,我收获不少,学到了许 多以前不曾知道的养生知识,并从中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 对我今后提高身体素质,健康长寿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我先讲一个小时候的亲身经历吧。我母亲在怀孕期间, 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妊娠反应,在此期

41、间,她只能吃稀饭。当 时由于家庭贫困,没有别的食物补充营养。因此,我出生以 后经常感冒,并且经常感到头疼,在冬天的时候四肢发凉。 有一次姑妈介绍了一个老中医,让我爸妈带我去看病。那位 老中医给我看过以后说我的病是由先天阳气不足引起的,气 不足则血气不通,所以才会四肢发凉。在天气转凉的时候, 邪气就会乘虚而入,而阳气不足导致晚上睡觉时头部成为身 体中最为脆弱的一环,邪气从肩部和颈部进入,进一步到达头部,这才是我长期头痛的根本原 因。找到病因之后,那位老中医为我开了多副中药。接着, 拿出一些经过秘方制作的药粉,要求我每天晚上泡脚。最后 是进行拔火罐、针灸和推拿,同时建议我泡枸杞和桂圆干日 常饮用,

42、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的体质好了许多,到现 在甚至连感冒也很少发生。自此以后,中医在我心目中变得 神奇而又神秘。这学期学习养生知识后,我终于初步了解了一些中医知 识,并且我也为今后的养生制作了一份简单的安排。在今后, 我会注重食疗,顺应四季、阴阳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 饮食等方面进行综合调养的养生。说起起居,就牵扯到我们 这不正确的作息了。现在的学生经常晚睡熬夜,这对胆、肝、 肺是非常不好的,影响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应尽量顺应时 辰,了解五脏六腑与各时辰的关系,才能比较健康的生活。 在精神方面,我觉得只要看得开一点,尽量放松就行了。现 代人要想养生,必须学会放松心情,而放松心情则必须学会 放下烦恼的事,学会忍耐。最后我总结一下这学期学到的养 生之法: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有益 的饮食习惯;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中医养生要从小做起,时刻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健康, 才能延年益寿。因为只有当你身临其境去接触了中医养身 学,你才会懂得养生其实是人一生之中很大的一门学问。最后,非常感谢陈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学,希望以后还 有机会听你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