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62830339 上传时间:2022-10-20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64.95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资源描述:

《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分析 教育教学专业(3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我国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摘要 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仍然存在滞后性。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分析、总结国内外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对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以及信息化评价、高校信息化评价方法等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其次,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本文研究的高校信息化的评价体系基本框架,并着重研究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最后,以前面的理论为基础对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研究结论总结与展望。本论文通过理论

2、分析、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和实证分析,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信息化的重要作品,为今后有关高校信息化建设决策提供一个参考依据。关键字:高校信息化 评价指标体系 层次分析法 综合模糊评价法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zation Level in Chinese Universities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for

3、mation and modernization level continues to improve, but the education inform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f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4、al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this subject at home and abroad,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evaluation, information evaluation method and so on, and then, in theoret

5、ical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further research,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focuses on the method of determining the weight of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evaluation index based on a

6、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inally, based on the previous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ization of Jiangsu University, and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analyze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

7、tionization level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analysis,so that more people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works of informatio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 For the futur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decision-making to pro

8、vide a reference.Key words:Informationiz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prehensive fuzzy evaluation method目录第1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1.2.1研究目的11.2.2研究意义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1.3.1国外研究现状21.3.2国内研究现状21.4 论文主要内容3第2章 信息化评价相关理论42.1 信息化相关理论概述42.1.1信息化42.1

9、.2教育信息化42.1.3信息化评价52.2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5第3章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构建63.1 指标体系构建63.1.1 选择指标的依据6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63.1.3 指标体系的建立73.2 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83.2.1 确定权重的方法83.2.2 层次分析法步骤93.2.3 权重的确定与分析103.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17第4章 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18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184.2 指标权重确定204.3 评价结果及分析24第5章 总结与展望275.1论文总结275.2不足与展望27致 谢29参考文献30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信息化是当

10、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现代化发展进程、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在国家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的空间。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社会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仍然存在滞后性。在此背景下,设计一套全面完善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为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应用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11、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各方的重视,教育信息化中最主要的部分是高校信息化,因此在新时期高校的建设发展中,信息化进程至关重要。伴随而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便是如何评价高校信息化水平。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更加全面、客观地分析目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帮助高校指导信息化建设发展工作,提高学校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客观、合理的信息化评价活动是至关重要的。1.2.2研究意义高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持续性、可行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步,因此,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

12、标体系的研究势在必行。随着现代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仍然不够全面系统。目前我国,对于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相关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这对于制定高校信息化发展战略计划,实施高校信息化的各项工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3.1国外研究现状在高等教育领域,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现今研究热点大多集中在对地区、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而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目前还

13、尚未形成一套公认的完整指标体系。国外高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已经相对成熟完善,对高校信息化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比较普遍。“Campus Computing(校园信息化)”的概念是由美国的克莱蒙特大学的Kenneth C.Green教授于1990年首次提出的。并在同年发起了“校园信息化项目”即CCP(The Campus Computing Project),从1990年到2016年,该项目运用定向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每年抽样调查和专门访谈美国的600多所大学中,并定期将调查的各大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研究报告向社会发布。该项目已成为美国目前关于高校信息化方面最权威性的研究项目之一。在2016年度报

14、告会议中,Casey Green指出近来美国高校信息化方面的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人员、教学、信息化预算、信息安全和分析等领域。1ACSS(The Asian Campus Computing Survey)项目2 是2002年由Craig Blurton 博士在香港大学启动的是目前亚洲有关高校信息化方面最具权威的持续性研究项目之一,通过与美国的CCP项目、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NUS)、韩国梨花女子大学(EWU)、日本国立多媒体教育学院(NIME)等院校合作,在亚洲地区的1000多所大学中开展信息化水平的专门调查、评价活动,以获取亚洲地区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案例,各大高校的

15、健康持续发展指引方向,提经验参考。1.3.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也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但仍不够完善、系统。2000年11月,国家信息化部门颁布我国信息化的第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制定出的国家信息化包含了以下六个要素:国家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3 2002年10月颁布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确定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包括6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其中基础建设、战略地位、人力资源、应用状况、安全、效益指数为六个一级指标。它是第一个从性能的角度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新评估方法。4 我国高校实施的教

16、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中指出六个评价要素,分别是:教育信息化技术应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信息化管理及政策机制、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5 众多学者对高校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从不同角度出发,建立了众多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张成洪、沈洪波(2003)6 首次提出了包括基础建设、信息资源、战略地位、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应用情况在内的六大类指标的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刘慧芳、杨晓明(2007)7 参照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从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减少定性指标、增加定量指标、合并三级指

17、标的方法,构建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综合管理6个方面的二级指标的基本体系框架,蒲善荣、刘建泉(2010)8 通过高校信息化要素主成分特征,对各从属层指标的进行整理,导出三级指标,开展评价活动。因此,设计出的高校信息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框架模型,增加了评价信度和效度,减少了评价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张晨婧仔、王瑛、汪晓东、焦建利、张英华(2015)9 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政策和策略,指出教育信息化水平评价在政策、研究、标准、技术四个维度的国际发展趋势:政策上给予高度重视并提高执行力、以研究促进评价发展、统一评价标准、渗透新型评价技术。9

18、综上所述,目前高等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已经小有成就,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也已经迈上了正轨,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但不可忽略的是,关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1.4 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绪论。本章的主要阐述说明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信息化评价相关理论。包括对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概述,以及对信息化评价的概念、方法进行介绍,此外,本章还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的概念、方法种类、特点等进行阐述。第三章、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构建。本章介绍了指标的选取依据、指标

19、体系的设计原则,以及基于上述理论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此外,阐述了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即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以此进行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最后,阐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分析。第四章、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本章就江苏大学为例,进行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样本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实证评价结果和分析。第五章、总结与展望。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文所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第2章 信息化评价相关理论2.1 信息化相关理论概述2.1.1信息化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60年代提出信息化的概念,他认为“信息化就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

20、”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信息化的概念是:“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10 会议还指出构建和完善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培育信息化人才这6个要素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是实现信息化的关键。2.1.2教育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得以出现。美国在“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中,认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就是在教育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信息化”的概念应用到教育领域,也出现了“教育

21、信息化”的概念。祝智庭(2001)11 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其必然结果是形成信息化教育这种全新的教育形态。南国农(2002)12 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通过对国内教育信息化已有定义的研究,并参照国家信息化定义,可概括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从而深化教育现代化的过程。2.1.3信息化评价 信息化发展水平分析方法的研究是当前我国信息化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为信息

22、化建设决策提供科学性和准确性的重要依据。信息化评价是客观反映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方法,是指评价者运用信息化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和非量化的测量过程,并最终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结论。2.2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高校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依据评价对象的类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的特点、评价结果等而定。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1)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线性变换的方法把一组相关变量转换成另一组不相关的变量,并将这些新的变量进行方差递减的顺序依次排列。这种方法在引进多方面变量的同时并将复杂因素归结为几个主成分,在简化复杂

23、问题的同时,也能得到更加科学有效的数据信息,因此,在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数据包络分析法。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根据多项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对具有可比性的同类型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评价的一种数量分析方法。(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有关联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4)模糊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

24、象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做出一个综合评价。第3章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构建3.1 指标体系构建3.1.1选择指标的依据首先,高校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奠基石,构建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符合国家高校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只有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构建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可以参照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和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以及国外的高校的信息化经验来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高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都有其共同的社会性,都是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过程。社会信息化指标体系能够指导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同时,与企业信息化相比,高校信息化又有其特殊性。二者的应用领域、

25、范围、信息化的目的等均有所不同。另外,由于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参考借鉴国外的信息化研究经验。 最后,应选取具有综合比较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体系要能够统计分析信息化建设的动态发展状况,同时,还要能够在地区间、学校间进行比较,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指引方向。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高校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实用的原则,综合客观的反映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因素,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总体状况。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一般应从以下原则入手:( 一) 目的性原则: 建立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教育部

26、门和高校更好的了解高校的信息化应用和发展情况,并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 科学性原则: 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客观、准确地反映高校信息化工作的现实应用与发展状况, 指标的选择应具有系统性、规范性、代表性,并且应避免指标之间的相互包含性。( 三) 全面性原则: 选取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要能够完整的覆盖高校信息化工作建设的各个环节,并且评价指标体系要系统全面。( 四) 动态性原则: 如今,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为高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取得了新的成果。因此,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应该要能够体现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动态发展过程。( 五) 系统性原则: 要

27、用系统的观点评价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工作,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统筹考虑高校信息化涉及的各个方面。( 六) 客观性原则: 建立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应以客观的角度,尽量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尽可能的量化指标,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体现指标数据的真实性。3.1.3 指标体系的建立参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2011-2020年)中指标的选取,结合目前已有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了本论文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指标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有6项,分别为:信息化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

28、、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一级指标下又细分了23个二级指标。本论文确定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图1 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3.2 权重确定及评价方法 本论文使用的是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综合模糊评价方法。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整个评价体系的权重,在此基础之上,应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来对高校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3.2.1 确定权重的方法指标权重的确定是评价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最常见的确定权重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而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因素的权重。(1)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德尔菲法主要

29、是由调查者先拟定调查表,以信函的方式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意见;然后再以匿名的方式反馈意见。经过多次反复,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渐趋于统一,最后得到较为准确的综合判断结果。(2) 层次分析法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Thomas L.Saaty教授提出了层次分析法的概念。AHP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看作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的模糊量化方法算出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3.2.2 层次分析法步骤(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根据目标问题,一般将层次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目标层;第二层是准则层(指标

30、层);第三层为方案层。目标问题的复杂度决定了层次的划分。问题越复杂,分析就要越透彻,因此划分的层次越多。(2) 构造判断矩阵(成对比矩阵)。判断矩阵通过两两比较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对上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定。从准则层开始,对从属于上一层次的,同一层的各个指标,用1-9尺度表(见表1)来赋值,并填入矩阵。就构造成了判断矩阵。表1 1-9尺度表尺度定义说明1/9非常不重要指标i与指标j相比极度不重要1/7很不重要指标i与指标j相比很不重要1/5不重要指标i比指标j不重要1/3稍不重要指标i比指标j稍微不重要1同等重要指标i与指标j重要性相同3稍重要指标i比指标j稍微重要5重要指标i比指标j重要7

31、很重要指标i比指标j重要很多9非常重要指标i比指标j极度重要备注:取1/8,/6,1/4,1/2,2,4,6,8为上述评价值得中间值。(3)计算判断矩阵 本论文中采取方根法计算各指标相对于上层指标的权重。设判断矩阵为,阶数为n,表示矩阵中第i行第j列元素,具体计算步骤如下: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第二步,计算的n次方根;第三步,将归一化,得到,中,就是各因素对于上层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即相对权重。(4)一致性检验在计算出各指标对上一层指标的相对权重后,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出判断矩阵允许的不一致范围。其中一致性检验步骤如下:第一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第二步,计算一致性指

32、标;第三步,查表2得到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指标;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数值表判断矩阵阶数123456789RI000.580.901.121.241.321.411.45第四步,在相同阶数的判断矩阵下,计算与的比率,即随机一致性比率。当时,表示前后判断完全具有一致性;当时,认为判断矩阵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当时,就需要调整修正判断矩阵,使其具有一致性。3.2.3 权重的确定与分析 本论文建立的层次结构模型如表3所示:表3 本论文层次分析法模型高 校 信 息 化 水 平 评 价 指 标 体 系A一级指标(B)二级指标(C)信息化战略地位B11.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 C112.领导重视程度 C123.

33、师生重视程度 C134.信息化建设规划 C14基础设施建设B21.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 C212.教职工和学生人均计算机台数 C223.网络覆盖率 C234.无线网络覆盖率 C245.多媒体教室普及率 C25信息资源B31.远程教育规模 C312.网络信息资源总量 C323.门户网站建设 C334.多媒体软件课件普及率 C34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B41.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C41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C423.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数 C43信息化应用B51.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 C512.校园一卡通系统 C523.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C53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B61.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C61

34、2.网络安全 C623.网络管理 C634.信息化服务 C64 其中A为目标层,为准则层,为方案层。 在构建判断矩阵时所需要的数据是通过对专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得到的,请各位专家根据本论文所构建的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体系中两两指标之间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本阶段共发放10份网络问卷调查,回收率100%,均为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回收并进行计算,得出判断矩阵,并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依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在EXCEL中进行计算,各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结果和相应的最大特征值,以及随机一致性指标CR的值分别如下图所示:图2 目标层A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3 准则层B1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4 准

35、则层B2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5 准则层B3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6 准则层B4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7 准则层B5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图8 准则层B6判断矩阵及计算结果最后的权重如表4所示:表4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表高 校 信 息 化 水 平 评 价 指 标 体 系A一级指标(B)权重二级指标(C)权重信息化战略地位B10.27591.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 C110.53262.领导重视程度 C120.27063.师生重视程度 C130.06884.信息化建设规划 C140.1353基础设施建设B20.47241.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 C210.52532.教职工和学生人均计算机台数C220.23493

36、.网络覆盖率 C230.04084.无线网络覆盖率 C240.07855.多媒体教室普及率 C250.1205信息资源B30.05481.远程教育规模 C310.65252.网络信息资源总量 C320.19853.门户网站建设 C330.09814.多媒体软件课件普及率 C340.0510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B40.04731.人力资源投入情况 C410.06432.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C420.23703.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C430.6986信息化应用B50.07381.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 C510.06232.校园一卡通系统 C520.65273.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C530.285

37、1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B60.07381.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C610.58722.网络安全 C620.07213.网络管理 C630.12274.信息化服务 C640.2181本论文根据收集的问卷数据得到判断矩阵,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权重的确定与分析。(1) 对准则层分析 就调查中的情况来看,对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准则层的重视程度来看,以基础设施建设最为重视(0.4724),其余一级指标的重视程度依次为信息化战略地位(0.2759)、信息资源(0.0548)、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0.0473)、信息化应用(0.0738)、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0.0738)。如图9所示:图9 准则层各

38、指标权重值分布图 高校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打下了夯实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完成。重视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为后续的信息资源应用、信息系统应用提供能量支持。因此,在权重分布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权重值是最大的。高校信息化战略规划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顶层设计蓝图,战略性地、全面地指引高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领导的重视程度、师生的关注度等都关系到信息化建设的成效。在本论文中,信息化战略地位所占的权重仅次于基础设施建设。由此看来,信息化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也是不可替代的。(2) 对方案层分析方案层中各个指标权重分布如图10所示:图10 方案层中各

39、指标权重值分布图 就方案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来看,权重大于0.5的指标有6个,分别为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0.5326)、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0.5253)、远程教育规模(0.6525)、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数(0.6986)、校园一卡通系统(0.6527)、信息化安全管理制度(0.5872)。权重值介于0.1至0.5之间的指标有9个。3.2.4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综合模糊评价步骤:第一步,确定评价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语等级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从而确定出评语集合。第二步,确定评价对象集。根据本论文所建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选取6个一级指标作为一级评价

40、因子。选取23个二级指标作为二级评价因子。第三步,确定指标体系中个因素的权重。第四步,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分别得到模糊矩阵,对模糊矩阵与所得权重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得到第i个子集的综合评判结果:,对中的各个评判因素子集进行综合评判,评判矩阵为:,中各个因素的权重分配为A,得到最终评判结果。第4章 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系统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江苏大学目前已有较为安全稳定的校园网络环境、教务管理系统、各类教学资源、信息化校园支撑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江苏大学校园网络覆盖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家属区,均部署了高密度可用的无线网络。在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

41、建设方面,江苏大学完善了数据共享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信息门户平台建设。实现了新闻、公告的聚合和发布;具有校内选课、个性化栏目、信息服务等功能。其中覆盖面广并且得以典型应用的重点特色核心系统有:1.校园一卡通系统。我校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已实现了校园卡就餐、上机、洗浴、超市消费、选课、图书馆出入、宿舍出入、图书借阅、宿舍用电缴费、乘坐校园巴士、银行转账等相应功能,解决了校园卡区域应用的问题。2.教务管理信息系统。我校教务管理系统具有网上选课、等级考试报名缴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课表、成绩查询等相应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便捷服务,提高了学校教务管理水平和效率。 此外,在特色教育资源建设方面数字图书馆不

42、断扩建,各类数据库90余个,包括各种知名的大型综合性数据库、各类权威的专业学会出版物全文数据库,同时还自建“车辆工程数据库”、“岚清篆刻文库”、“赛珍珠文献资源中心”等特色数据库10余个,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为繁荣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江苏大学倾力打造了“江帆网”、“新闻中心”、“清风江大”、“感动江大”等一系列校园文化网站。在本论文第三章中建立的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基础上,通过对江苏大学信息化建设情况摸底调查,结合江苏大学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特点,对原有指标修订、调整,设计了部分个性化二级指标,建立了一套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如表5所示。其中删除了代

43、表性、操作性较低的二级指标,如“师生重视程度”、“教职工和学生人均计算机台数”、“人力资源投入情况”、“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网络安全”。为了更加动态的反应江苏大学信息化战略规划,将原有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修改为“学校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目前,江苏大学校园网覆盖已各个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区域,根据江苏大学校园网络建设水平,修订了指标“校园网络覆盖率”,同时增加了“学校机房数量”来反映江苏大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学习教务系统的建设”比原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水平”更能突出反映江苏大学目前信息化应用水平。表5 江苏大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

44、系U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信息化战略地位U1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 U11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U12学校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 U13基础设施建设U2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 U21校园网络覆盖率 U22 多媒体教室普及率 U23学校机房数量 U24信息资源U3远程教育规模 U31网络信息资源总量 U32门户网站建设 U33多媒体软件课件普及率 U34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U4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U41 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数 U42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措施 U43信息化应用U5校园一卡通在校内的使用情况 U51学校教务系统的建设 U52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U53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U6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U61

45、网络管理 U62信息化服务方案和措施 U634.2 指标权重确定在构建判断矩阵时所需要的数据是通过对江苏大学信息系老师、信息中心管理员、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等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得到的,根据本论文所构建的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体系中各指标两两之间的重要性评价。本阶段共发放网络问卷调查10份,回收10份,均为有效问卷。通过数据回收并进行计算,得出判断矩阵,并进行计算确定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其中各指标的判断矩阵如下表所示:表6 目标层U判断矩阵UU1U2U3U4U5U6U1168765U20.166716213U30.1250.1667110.20.1667U40.17290.5110.3333

46、1U50.166715311U60.20.33336111表7 准则层U1判断矩阵U1U11U12U13U11153U120.210.3333U130.333331表8 准则层U2判断矩阵U2U21U22U23U24U211535U220.210.33331U230.3333313U240.210.33331表9 准则层U3判断矩阵U3U31U32U33U34U3110.532U322175U330.33330.142910.3333U340.50.231表10 准则层U4判断矩阵U4U41U42U43U4110.20.1429U42510.3333U43731表11 准则层U5判断矩阵U5U

47、51U52U53U5110.33330.25U52310.3333U53431表12 准则层U6判断矩阵U6U61U62U63U61143U620.2510.5U630.333321依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各判断矩阵的层次单排序结果和相应的最大特征值,以及随机一致性指标CR的值分别如下图所示:图11 各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 最后的权重如表13所示:表13 江苏大学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值表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U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信息化战略地位U10.5250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 U110.6370学校领导重视程度 U120.1047学校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 U130.2583基础设施

48、建设U20.1523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 U210.5579校园网络覆盖率 U22 0.0963多媒体教室普及率 U230.2495学校机房数量 U240.0963信息资源U30.0336远程教育规模 U310.2481网络信息资源总量 U320.5454门户网站建设 U330.0669多媒体软件课件普及率 U340.139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U40.0606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 U41 0.0719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数 U420.2789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措施 U430.6491信息化应用U50.1316校园一卡通在校内的使用情况 U510.1172学校教务系统的建设 U520.2684

49、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 U530.6144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U60.0970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U610.6250网络管理 U620.1365信息化服务方案和措施 U630.2385 就调查中的情况来看,对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准则层的重视程度来看,以信息化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最为重视(0.5250),其余一级指标的重视程度依次为基础设施建设(0.1523)、信息资源(0.0336)、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0.0606)、信息化应用(0.1316)、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0.0970)。如图12所示:图12 准则层各指标权重分布图方案层中各个指标权重分布如图13所示:图13 方案层各指标权重

50、分布图就方案层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来看,权重大于0.5的指标有6个,分别为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0.6370)、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0.5579)、网络信息资源总量(0.5454)、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措施(0.6491)、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0.6144)、信息安全管理制度(0.6250)。权重值介于0.1至0.5之间的指标有10个。4.3 评价结果及分析 在确定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又通过对江苏大学教师、信息中心管理人员、行政管理办公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目前建立的江苏大学信息化评价指标的实际应用现状进行打分。评价等级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问卷发出10

51、份,回收10份,均为有效问卷。在收集数据后,应用综合模糊评价方法对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下:(1)确定评价对象集。评价对象为。其中,信息化战略地位、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安全、管理与服务为一级评价因子。选取年度信息化经费投入、领导重视程度、学校信息化中长期战略规划、基础资源建设与应用、校园网络覆盖率、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学校机房数量、远程教育规模、网络信息资源总量、门户网站建设、多媒体软件课件普及率、网络信息技术专业人才、运用信息技术授课、办公人数、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和措施、校园一卡通在校内的使用情况、学校教务系统的建设、数字化校园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

52、理制度、网络管理、信息化服务方案和措施为二级评价因子,即,,。(2)确定评价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语等级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低”五个等级,从而确定出评语集合。(3)确定指标权重集。在U中建立权重集:(4)单因素评价。先对单个因素进行评价,分别得到六个一级指标的模糊矩阵为:运用公式,对模糊矩阵与所得权重集进行矩阵合成运算,得到的单因素评判结果:(5)综合评价。对中的各个评判因素子集进行综合评价,评判矩阵为:,中各个因素的权重集为A,得到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根据综合模糊评价法的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即可判断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第5章 总结与展望5.1

53、论文总结 本文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构建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系做出了评价。现将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和各种参考资料,了解了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背景,详细分析了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对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概念进行阐述。以及信息化评价的概述、对评价方法进行介绍,此外,还对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方法的概念、方法种类、特点等进行阐述。再次,本论文中介绍了指标的选取依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基于上述理论进行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建立;此外,详述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即

54、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以此进行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并阐述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分析。最后,以江苏大学为例,构建了江苏大学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样本数据收集和实证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并对其运用综合模糊评判法进行评价,最后得出实证评价结果和分析。5.2不足与展望本论文存在着一些不足。如下所示:(1)在指标的设计原则上,应遵循以科学合理、高效实用、客观公正为原则,综合客观的反映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因素,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总体状况。但是,本论文在指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上并不能兼顾。(2)比如在调查数据收集方面,本文采用的是专家网络问卷调查方法,尽管网络问卷调

55、查方法简便快捷,但收集到的样本数据的全面性和代表性不能保障。(3)本文运用的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受一定程度人为主观因素影响,使本文数据具有一定局限性。(4)本文只收集10位信息方面的专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样本数据量少,对研究结论有一定影响。本文在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如下:(1)应扩大研究范围。在研究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扩大研究范围,广泛收集调查数据,做出科学合理分析,并从中得出结论。(2)在指标的选取时,应该同时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的指标既要能够综合客观的反映高校信息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因素,能反映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总体状况,又要具备可操作性,方便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56、参考文献:1Kenneth C.Green.The 2016 National Survey of e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US Higher EducationR.December,2016.2赵国栋.关于中国、美国和日本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比较研究:ACCS研究项目介绍J.比较教育研究,2004,(2).3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构成方案及说明(Accessed Feb 8,2005)S4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Accessed Feb 8,2005)S5高校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张成

57、洪,高瑾,沈洪波,朱宇红,闫华. 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3,(12):45-47.7刘慧芳,杨晓明.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7,(S2):293-294.8蒲善荣,刘建泉.高校信息化三级指标评价体系设计及测度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849-854.9张晨婧仔,王瑛,汪晓东,焦建利,张英华.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评价的政策比较、发展趋势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5,(04):22-33.10李普聪,钟元生.高校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8).11祝智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

58、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02:5-8.12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13蒲善荣.高校教育信息化多级指标评价体系与测度模型构建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6,(03):140-149.14王瑾.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24-128.15刘娇月,安璐.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5,(01):98-103.16梁晓彤,徐践,高超.高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以北京市高校为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

59、),2014,(04):17-21.17吴亚丽,胡克瑾.基于模糊综合方法的高校信息化评价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7-918秦嘉杭,许鑫,苏新宁.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04):63-69.19焦建利,贾义敏,任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宏观政策与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25-32.20阮家港.民办本科高校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3):56-63.21俞建光,朱艳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3,(11):64-65.22徐敬洁,钟佐彬.高校

60、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内江科技,2010,(03):107-108.23余丽华,石青,费军.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的权重J.教育信息化,2004,(09):72-73.24Kim, J.&Lee,W.An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parents:In KoreaJ.Computers and Education,2011,(56):760-76825M.Punniyamoorthy, P.Mathiyalagan, P.Parthiban.A Strategic Model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nd Fuzzy Logic in S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