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2790157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北京英才苑 04 05年度第一阶段高考总复习第27讲 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的根本任务;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及途径;明确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自觉地深化、扩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重点: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教学难点:假象与错觉的区别; 认识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教学方法:比较法,例证法。教学过程:基础知识一、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区别:现象是个别的、易逝的、表面的、人的感觉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一般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的、必须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把

2、握的。因此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了事物的本质。 联系: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而任何本质总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借助于对事物现象的认识。难点剖析:1、真象与假象 真象是指以肯定的方式或从正面如实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假象是指以否定的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 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客观现象,都属于客观范畴。透过真象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但依据假象,也可以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 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误区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假象不是事物本质的表现。2、假象和错觉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本质不同。假象属于客观范畴,

3、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现象。与真象相对,都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是事物本质的反映。错觉属于主观范畴,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表面现象、个别特性的错误的主观反映,是错误的感性认识。 其次,二者的产生原因不同。假象是由客观事物的实际条件造成的,根源于事物的本质;而错觉的产生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第三,二者的作用不同。假象掩盖事物的本质,但透过假象,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依据错觉,人们就会犯错误。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含义: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难点剖析: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的四个误区(1) 感性认识就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就是事物的本质。 感

4、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只是认识过程两个不同的阶段。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属主观认识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现象和本质及其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客观的第一性的东西。两者是反映被反映、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感性认识是不可靠、不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正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必然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因此,两者均有正误之分。(3)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绝不是感性认识的简单、机械相加。要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掌握大量的感

5、性材料;然后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第一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前提,第二个条件是实现飞跃的关键。(4)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特点有不同,但两者都是认识,都应来源于实践,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三、认识的根本任务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2、感性认识为什么要上升到理性认识?首先从现象和本质的区别看,认识了现象不等于认识了本质;其次,从认识的水平和程度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更深刻;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理性认识较感性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尤其是科

6、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3、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1)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实现飞跃的两个条件:第一:占有大量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种感性材料必须全面、真实。这是实现飞跃的前提条件。它要求我们要勇于、勤于实践。第二: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飞跃的关键。它要求我们要善于、勤于思考。 所以,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过程。(2)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推移认识。4、区分认识的根本任务和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

7、质,这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用认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这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两者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不同过程。难点剖析:关于认识的两次飞跃1、关于第一次飞跃(1)是什么飞?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完成了认识的根本任务。(2)为什么要飞?即为什么要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事物的本质一定要表现为现象,事物的现象一定是本质的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践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供着越来越先进的工具。主观上: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定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8、。(4)怎么飞?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占有大量丰富又切合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第一次飞跃的前提;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综合,这是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关键。2、关于第二次飞跃(1)是什么飞?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完成了认识的根本目的。(2)为什么要飞?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理性认识的需要。(3)为什么能飞?客观上讲:理性认识根源于实践;主观上讲:人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4)怎么飞?理性认识(理论)必须是正确的;理性认识(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理性认识(理论)必须被实践的主体棗人民群众

9、所掌握。3、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联系 第一次飞跃是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基础;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四、认识的不断发展1、 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完成。()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要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只有在运动中去把握,而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故要反复地实践思考和总结。() 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认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可能都是十分正确的,有的还是错误的,要检验我们的认识是否正确,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4)认识过程首先表现为两次飞跃。只经过两次飞跃,在大多数情况下,还

10、是难以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中,都是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艰苦探索的过程,轻而易举地就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能是一种幻想。2、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人们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不断扩展、向从每一个具体认识、具体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具体的认识都只能是对整个世界的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总是有限的,人类不可能完全正确认识所有事物,对每一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 从认识目的、人的认识

11、能力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世界上事物发展无限、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也是无限发展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认识能力会无限发展下去,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前推移。3、我们学习知识,就是要理解知识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的过程。五、本课的方法论意义 在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断地深化、扩展、向前推移认识。棗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热点引导【背景材料】1北京时间2004年10月19日9时20分,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业务型地球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

12、”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中国科研人员运用纳米材料、等离子体、真空、机电一体化等综合技术,研究成功了可以制造多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纳米材料,并且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万能”纳米技术。以这种技术为中心,目前已经在甘肃省建立了第一条纳米材料生产线。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型磁悬浮列车,长米,宽米,可乘坐人。样车将在今年月份第届国际磁浮列车和线型驱动展览会上展出,与德国和日本的磁悬浮列车同台竞技。它区别于世界上现有的德国型和日本型磁浮技术,被同行专家称为“另类磁浮”,具有独特的优势。 2004年10月12日,美国太空总署(NASA)在喷射推进器实验室举行20表彰大会,授予加州理工学院华裔教授翁玉林获“杰

13、出科学成就奖”,以表彰他对土星及其卫星“泰坦”的理论研究成就,以及为宇宙飞船“卡西尼”的探测成功做出的重要贡献。【分析点拨】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以上这些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充分说明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任何一个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因此,就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没有也不可能结束,人们应当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拓展、向前推移认识。我国一系列科研成果和重大科研项目顺利实施的,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3、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以科学理论为

14、指导,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勇于和善于不断创新。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广大的科技设计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劳作,无私奉献,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他们在贡献中也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5、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上科研成就的取得和重大科研项目的实施均是广大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积极努力的结果,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6、科学实验的作用。科学实验是人们重要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以上科研成果的取得,对人类的发展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正体现了这一点。7、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广大的科技设计和施工人员,把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紧密

15、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针对训练一、 选择题1、我国古代有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热,近热远凉。两小儿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B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D、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客观形势发展了,主观认识也应跟着发展,要认识新形势中的新矛盾和新联结。”这说明( D )A矛盾具有普遍性B联系是普遍的,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C物质和运动不可分D认识要不断发展3下列关于事物现象与本质的区别

16、正确说法是( D )A现象是事物的个别和片面,本质是事物的整体和全面B现象多变,本质不变C现象可以认识,本质不可以认识D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4认识、理论、科学理论、真理的共同点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其内容都不取决于人脑,都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并对实践有反作用 都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B )AB C D5自人类从事基因研究以来,不断有新的成果问世。据新华网报道,科学家绘制出了已知的世界最大病毒的基因组图谱,发现该病毒拥有一些以前被认为只在细菌和其他生物细胞中才存在的基因,这将有助于研究复杂生物的起源。 这表明( A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

17、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B现代科学能够揭示一切奥秘C人类始终走在迈向终极真理的途中D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开工两年多来,建设者们攻克了一个个重点难点工程,创造了四个“世界之最”。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设计建设的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中的昆仑山隧道,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隧道。青藏铁路中的清水河大桥,是世界高原冻土地段最长的铁路桥。6、材料再一次证明了( A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理想一定能转化成现实 A、B、C、 D

18、、7、材料启示我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有所成就、有所创造就要( D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勇于实践、敢于创新A、B、C、D、二、辨析题8事物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也应该是不变的。答案(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与事物的现象比较,它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认为事物本质是稳定的东西,是正确的。(2)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随着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本质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的认识也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不变的,是不正确的。(3)题中把事物本质的相对稳定误认为不运动、变化,推出对本质的认识是不变的,导致错误的推断。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