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

上传人:z****2 文档编号:162645478 上传时间:2022-10-1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1.0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东陵区聚落地名形成和分布规律东陵区地处沈阳市的东南,面积913平方公里,人口 45万,其中农村 面积886平方公里,共有330个自然村。现仅以近年来参加地名工作的实 践,对东陵区聚落地名的形成实践和各类聚落地名的分布规律做初步探索。东陵区聚落的形成时间,根据有关史料记载的及去遗址的发现,大致可 分为四个阶段,即:史前时代到唐代;辽代至明代;清代;民国至今。一、史前时代至唐代1957年,辽宁省博物馆在现东陵区古城子乡政府南地下汉墓群中,发 掘了八十七件文物,从大量文物看,此地是古城遗址o 1963年沈阳市文物 工作组对上伯官古遗址进行考察,清理了六座汉魏时期墓葬和三座棺葬, 均为砖廓幕;出土有陶

2、器、明器、玉珠“东汉钱大泉五十”铜镜等文物。古城遗址和上伯官汉魏墓葬群的发掘都是二千多年以前古人聚落遗 址,也是东陵区现知的二千年前最早聚落,古城遗址和上伯官汉魏墓葬群 的发现对辽宁地区考古和地方史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古城子遗址和上伯官汉魏墓葬群的发现,以及东陵乡文官台、程家镇 常王寨、王滨乡荒地沟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出土,说明东陵区在史前时代就 已经有人在在这块土地上开发和生息,就已经形成了聚落,也可以说早在 二千多年以前东陵区境内就有了聚落地名。从史前时代到唐代,虽然存在 着古聚落,但这些聚落都已成为废村和废城,致使这些聚落的名称不能沿 用下来,成为现代人难以知晓的消失地名。因此说,对唐代

3、之前,我们只 知有聚落而不知其聚落名称,是只知其地,不知其名。二、辽代至明代满堂乡观音阁,长白乡马总屯,桃仙乡高力井,五三乡桑林子等几处 古遗址的出土文物,据专家论证是辽金时期的遗物,可证实当时有聚落存 在,但当时的地名尚不清楚。到了明代,东陵区境内的大部分是沈阳中卫 的管辖范围,因为沈阳中卫市军队性质并没有行政区域管理的机构,特别 是辽东边墙在本境内通过,因此当时在东陵区境形成的不少以军队防御为 主的聚落,如浑河堡、营城子、古城子、教场、营盘,这些聚落大多一直 存在至今。三、清代清代时东陵区境内聚落形成最多的时期,在本境内330个自然村中,有 208个是清代形成的,而这些聚落又大部分出现于清

4、初。清代以顺治时期为 主,大批汉人从关内的山东,河北等地迁居于此,这些汉人移居到东陵区 境内,凭一锹一锄开荒种地,建起自己的家园。以一户一家为居民点的称 孤家子,以三户人家组成的居民点则称三家子,或姓氏先居得名,或以所 居地形地貌得名等,于是一批聚落形成了,清代顺治年间形成的聚落占大 多数,以后各个时期直至光绪,宣统年间都有聚落不断形成,除了汉族移 民外还有满族,蒙古族,锡伯族等少数民族移民。如崇德年间清朝大军占 领辽沈地区而随之迁移来的定居的满洲人民和清顺治朝以后从东师回迁沈 阳附近定居的满洲人,康熙年间迁来的锡伯族等,这些少数民族与汉族人 一起开发了今天的东陵区,形成了满族人聚落,锡伯族人

5、聚落或是汉、满、 蒙、回族杂居的聚落。总之,清代移民来此定居,是东陵区境内在清代形 成大批聚落的直接原因。四、民国至今民国以后形成的聚落有14个,如新立屯、望花新村,而这些聚落有的 是从外地迁来的,有的是本区境内的农民由于垦荒种地导致因在附近盖房 安居而逐渐形成聚落。从清末明初到现在聚落的增减数字相差不大,是相 对稳定的。从当前看聚落名称有减少的趋势,例如相距较近的邻村,区内 李相乡的腰东;高坎镇的张官衙、六边房,由于各自人口及其房舍的不断 增加致使几栋连成一片成为一个聚落;这类由地区各村合并有八个。由于 历史的变迁,朝代的更迭的原因,至今有废村六个。如洼砬子、汪孤家子 等,另外在这个阶段上的

6、地名不少聚落名称书写和发音上也发生一些变化。 汉字数字由多到少,字形由难到易,发言由咬嘴到顺口。而书写中的错别 字和谐音在地名变化的原因中占大多数,如“龙三家子南沟”而简称南沟, “依托牛录堡,而简称依牛堡。区内有称“古家子”为村名,其实古家子是 孤家子,也把营城子写成英城子。这些地名之所以发生演化,除了分析以 上所说的原因外,最根本的的是地名缺乏管理,当时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准 地名,只有今天才有可能使各类地名保持稳定,不会使地名随意变动。东陵区辖330个聚落地名。其来历含义是多种多样的,从这些地名的 类别上,大致可分为台、沟、家、寨、屯、堡、村。在东陵区境内,历代修筑了不少烽火台,特别是明代的

7、烽火台更是为 数众多。这些烽火台的修筑和辽东边墙在境内通过有关。清初,大批关内 移民来此定居,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凡临近烽火台大部分是以姓氏加台字 得名,或是以序数加台字得名。如境内的五里台子、二台子、大台、康红 台、刘红台,前榆树台、后榆树台、古台、邦士台,而这些以台得名的聚 落,大部分在辽东边墙一线及其腹里墩台所连成一线。带“沟”的地名沟是清初(也有清末)来此垦荒农民,以姓氏加地名地貌而得名,这 些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区一带。如境内的王家沟,于家沟,砬子沟,柳泉沟、 荒地沟、苇塘沟、冯边沟等,满堂沟、赵家沟等。以屯堡命名的聚落,遍布全区各乡、镇。仔细划分则是屯堡的大部分 距沈阳较近,如境内的王士

8、屯、相官屯、张官屯、文官屯、望花屯、榆树 屯、英达堡、新立堡、浑河堡,八里堡等。屯堡基本上都是村屯的含义。屯在早年可是说是演化而来作为聚落的通称,但又不是所有称屯的都 可以表明早年是屯垦处,因屯垦实际上也有军事防御之义。从军屯到家屯、 民屯、官屯等为通名的地名,可以说明早年形成聚落时先居者的身世和清 代户籍管理的形式种类。以“寨”为通名的聚落。以“寨”为通名的聚落在我区内也是不少的,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今当先立水寨,令青徐军在中,荆州军在外,每日教习精熟,方可用之。” “寨是旧时方位所用的木棚,引申为军营,这就说明曾在此地驻军,如班 家寨、三家寨、施家寨、常王寨、孙家寨等,这些聚落地名经过地名普查 和考证大部分都驻过军人,为此看出这些地方在旧时是军事防御重地。东陵区一沟、台、寨、屯堡村为通名的聚落名称已构成了我聚落地名 的特色,并形成了以这些通名为特征的地名分布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