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

上传人:xiao****017 文档编号:16262085 上传时间:2020-09-24 格式:PPS 页数:129 大小:1.73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资源描述: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专项课题中期总结报告(12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报告的主要内容,一、标准化基本概念 二、中国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报告主要内容(1),一、标准化基本概念 二、中国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标准化基本概念(1),一、标准 (一)标准的产生 企业通过制定相关性标准提高生产效率,满足生产和贸易的要求; 国家通过制定国家标准协调国内相关方的利益,统一解决国内技术问题,避免内耗,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国际通过制定国际标准协调各国的利益,促进各国之间的贸易与交流。,标准化基本概念(2),(二)标准的概念 1934年盖拉德(J.Gaillard)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中对“标准

2、”的定义:“标准是对计量单位或基准、物体、动作、过程、方式、常用方法、容量、功能、性能、办法、配置、状态、义务、权限、责任、行为、态度、概念或想法的某些特征,给出定义、做出规定和详细说明。它以语言、文件、图样等方式或利用模型、标样及其它具体表现方法,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二)标准的概念 1960年,德国标准化协会在DIN820-1960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调节人类社会的协定或规定,有伦理的、法律的、科学的、技术的和管理的标准等等” 1972年桑德斯(T.R.Sanders)在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经公认的权威当局批准的一个个标准化工作成果。它可采用下述形式:

3、a 文件形式:内容记述一整套必须达到的条件;b 规定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如安培、米、绝对零数等”。,标准化基本概念(3),标准化基本概念(4),(二)标准的概念 1981年ISO定义:“适用于公众的、由有关各方合作起草并一致或基本上一致同意,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的技术规范或其他文件,其目的在于促进共同取得最佳效益,它由国家、区域或国际公认的机构批准通过” 。 2002年,GB定义:“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标准化基本概念(5),(二)标准的概念 世界贸易组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

4、)也从贸易的角度对标准给出了定义:“由公认机构批准,供通用或反复使用,为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性的非强制执行文件。标准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标准化基本概念(6),ISO与WTO对标准不同定义的比较分析 ISO的对“标准”的定义综合了人们对于标准的多角度的认识,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对于“标准”概念的歧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WTO/TBT协议对“标准”的定义强调了标准在应用或执行中的自愿性,同时将标准的范围扩展至非协商一致基础上形成的文件,这都是从标准会对市场和贸易产生影响的角度考虑的。这个定义与国际标准

5、化组织的定义是有一定差异的,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更强调标准的协商一致性,同时在标准化的词汇中考虑到了标准一经被法规引用,其应用就变为强制性的情况。相对WTO的定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历史更长,所站的角度更全面;而WTO的定义也代表了 “标准”概念的一种发展趋势。,(三,标准化基本概念(5),(二)标准的概念 1、 是经过权威机构批准的文件; 2、是根据科学、技术和经验成果制定的文件; 3、是在兼顾各有关方面利益的基础上,经过协商一致而制定的文件; 4、 是可以重复和普遍应用的文件; 5、 是公众可以得到的文件; 6、在未经法律授权的情况下,它是一种非强制性文件。,标准化基本概念(6),(三)

6、标准的对象 标准对象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广泛性、关联性和重复性。 标准的对象:“物”、“事”、“人”三方面。 技术标准是对生产活动中需要统一协调的“物”制定的技术准则,它的对象是“物”; 管理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的对象是管理技术事项,即“事”;,标准化基本概念(7),(三)标准的对象 工作标准是对需要协调统一的工作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它的对象是“人”的工作、作业、操作或服务程序和方法。 (四)标准的领域 按照国际标准分类法(ICS),包括40个大类,407个中类,896个小类。,标准化基本概念(8),(五)标准的形式 标准的载体即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标准化基本概念

7、(9),(六)标准制定的九要素 1、标准须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起草或审定: 2、标准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这些程序一定要体现出充分的协商一致性。 3、标准要有一定的科学性; 4、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管理、发展贸易、扩大交流;,(六)标准制定的九要素 5、制定、使用标准的动力是谋求利益的共同性; 6、标准的最终效果体现为自愿执行; 7、标准要具备统一的格式; 8、标准须经权威部门审批发布; 9、标准要实施一系列的动态管理。,标准化基本概念(10),二、标准化 GB定义: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 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范围包括制

8、定、发布、实施标准。,标准化基本概念(11),三、技术法规 (一)技术法规的产生 由于科技的进步和人民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使得法律法规更多地涉及到技术要求,于是出现了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技术法规。技术法规为保障国家安全、人民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标准化基本概念(12),(二)技术法规的概念 ISO/IEC第二号指南给出了技术法规定义,我国已通过制定GB/T 20000.1-2002将此定义完整引入,该定义为:“规定技术要求的法规,它或者直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通过引用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来规定技术要求,或者将标准、技术规范、或规程的内容纳入法规中”。,标准化基本概念(13)

9、,(二)技术法规的概念 WTO/TBT协议从规范影响国际贸易的诸多技术措施出发对“技术法规”也给出了定义:“强制执行的规定产品特性或其有关加工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的文件。技术法规也可以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标准化基本概念(14),标准化基本概念(14),ISO与WTO对标准不同定义的比较分析 ISO的定义有意强调并揭示了标准与技术法规的 关系,未对技术法规的内涵做更多的描绘,这与国 际标准化组织是标准机构而不是法规制定机构有关 ,它更看重法规中的内容与标准的关系。 WTO的定义对“技术法规”的内涵做了更充分的描 绘,这是与WTO更

10、看重“技术法规”对于贸易的影响因 素有关。,标准化基本概念(14),标准的优势: 由于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因此具有公共目的性;标准是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标准凝聚了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反映了最新技术水平,因此具有先进性和合理性。由于标准在理论上所具备的这些性质,这也是法规制定所追求的效果,这就使得标准被法规利用成为可能。,(三)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 首先,由于立法程序的复杂性,使得技术法规的更新既费时又费力,如果在技术法规中对技术问题规定得过细,就会出现由于技术的快速发展而不能及时地通过修改技术法规加以体现

11、,使最新技术不能得到及时的应用,从而阻碍了技术的进步;,标准化基本概念(15),标准化基本概念(16),(三)标准与技术法规的关系 其次,法规起草者在起草技术法规时由于受有关专业技术知识的限制往往会遇到技术上的困难,而在法规中引用标准可以减轻法规起草者的负担,使他们自己不用去考虑技术细节问题,也避免了法规和标准制定中对于同一技术问题的重复工作而造成的时间、费用上的浪费和出现矛盾。此外,由法规机构来制定技术细节,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技术权威性也会引起社会的质疑。,标准化基本概念(17),模式一,技术法规仅规定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等方面(WTO/TBT确定的制定技术法规的五个正当目标)的基本要求,而

12、技术细节则通过引用或纳入适用的标准来解决;模式二,在没有适用的标准情况下,法规机构委托标准机构制定相应的标准供法规所引用。,报告主要内容(2),一、标准化基本概念 二、中国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中国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实施“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批准了“十五”期间重大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该专项由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是专项的重要内容,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具体承担,研究时间从2002年10月开始,为期2年。,总报告内容介绍,总报告包括: 前言(是整个总报告的概括和总结

13、) 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和 历史使命(是总报告的立论基础) 第二部分:国外技术标准体系的特点和启示(是总 报告的主要参考依据) 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是总报 告的重点) 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是总报告的关键),1、体系的含义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由一系列涉及社会、经济、科技、人民生活等领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国家、协会标准和企业标准组成的有机整体。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对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实施、监督、服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的系统工程。,前言(1),2、建立新体系的必要性 (1)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 (2

14、)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国际贸易、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3)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 (4)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完善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迫切需要 (5)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6)建设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前言(2),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目标态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基本体系,推行体系,自愿性标准体系,3、体系的总体架构和建设思路,法律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体系,保障体系,服务体系,过渡期国家技术标准体系构成要素,基本体系,推行体系,自愿

15、性标准体系,强 制 性 技 术 规 范 体 系,法律法规,3、体系的总体架构和建设思路,前言(3),4、主要研究内容 全面分析国外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我国现行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构建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以自愿性标准体系为主体的基本体系,前言(4),配套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监督和保障服务体系的改革方案 清理现行技术标准,实现现行行业标准向协会标准转化,逐步取消地方标准 积极推进现行国家、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向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直至技术法规的转化,前言(5),5、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1)公共管理理论 政府主要提供涉及国家利益和社

16、会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物品和服务,而把其他的产品与服务完全交由市场和企业来完成。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有限管理和宏观管理。,前言(6),5、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2)政府经济学原理 政府是一个具有巨大投入和产出的实体,涉及到交易费用和管理效益。现代公共服务型法治政府,必须是一个低投入、高产出的效益型政府,即作为其产出的政策性公共物品和服务必须是以最少的投入、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清理现行的国家技术标准,消除政出多门、交叉重复的现象,建立自愿性标准体系,必将有利于降低政府公共管理的成本,提高管理效益。,5、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3) “第三部门研究”理论 非营

17、利性组织作为既不同于政府又不同于市场的“第三部门”,具有同时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双重缺陷的独特功能。非营利组织与政府的公共职能相比,具有中立性、自主多样性、参与广泛性、机动灵活性和低成本等特点。为此,本研究特别强调发挥协会这一非营利组织在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协会标准作为自愿性标准体系的一个部分,以适应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特征。,前言(7),5、依据的理论和方法 (4)系统论 一个系统的整体功能的发挥,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的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各个要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不仅关注基本体系的建设, 更为关注基本体系赖以存在和发

18、展的推行体系的建设,以及这两个体系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有效发挥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整体功能。,前言(8),前言(9),6、采用的研究方法 (1)理论指导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在以理论作指导的同时,着重进行了我国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注意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使研究既具有理论的前瞻性,又具有现实的可行性,既对当前的改革切实有效,又给未来的发展留有空间。,前言(10),6、采用的研究方法 (2)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 用历时性的纵向比较的方法,对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和危害进行了剖析;用共时性的横向比较的方法,对国外发达国家技术标

19、准体系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比较。这里有一个正确处理借鉴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我们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又要结合现阶段我国的发展特点,这样才能使新体系的建设既能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前言(11),6、采用的研究方法 (3)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齐头并进,一蹴而就。我们在研究中既注重技术标准体系的全面改革,又强调以关键问题作为突破口,从而达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互推进的作用。,前言(12),6、采用的研究方法 (4)积极应对与稳步实施相结合的方法 既要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对技术标准体系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又要看到庞大的旧体系存

20、在且正在发挥着作用、以及体制性问题由来已久的现实,既要积极推进,又要稳步实施,处理好新旧体系的交替和衔接,保证新旧体系的顺利过渡。,1、标准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2、现状与成就 3、主要存在的问题 4、问题产生的原因 5、造成的影响 6、历史使命,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1、标准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一阶段(1949-1988) 第二阶段(19882001) 第三阶段(2001),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2),第一部分,2、现状与成就,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3),3、主要存在的问题 (1)标准存在的问题 国家标

21、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形式上(制修订周期过长、标准老化、采标质量较差),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4),标准老化 平均标龄过长,10.12年,最长的达到41年,60年代发布的标准有30项。,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6),在采用国际标准中(44.25%),采用94年以前(含94年)的国际标准占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总数的78.65%,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7),第一部分,技术标准总体水平不高,我国水质标准与国际水质标准对比,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

22、命(8),第一部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比,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9),第一部分,标准之间不协调,甚至互相矛盾。,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0),第一部分,3、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范围过宽,不符合WTO/TBT原则的约占总数的45%,WTO/TBT规定的五个正当目标 保护国家安全; 防止欺诈行为; 保护人的健康和安全; 保护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保护环境。,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1),第一部分,标准体系的问题,体系结构不合理 随意拆分标准,使标准的颗粒度过细 国际标准原本是一项,被拆分为若干项国家标准 有关化学试剂的标

23、准,ISO只有三个: ISO6353-1,ISO6353-2,ISO6353-3 而我国却有197GB分别对应ISO这三个标准。 此外,重复采用国际标准的国家标准达1008项(涉及394项国际标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2),3、主要存在的问题 (1)标准存在的问题 国家标准存在的问题(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了分析研究) 形式上(制修订周期过长、标准老化、采标质量较差) 内容上(技术水平偏低、内容相互矛盾),第一部分,领域覆盖的缺陷 一些领域严重缺乏国家标准 一些领域的国家标准亟待调整 基础领域的国家标准数量有待加强和完善 结构层次的缺陷 标准层级设置过多 体系结

24、构不清晰,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3),行业标准存在的问题 标准制定主体 标准使用主体 标准发挥的作用,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4),地方标准存在的问题 部分地方标准内容超出了法定的范围 强制性地方标准范围过宽 部分地方标准之间重复、矛盾 部分地方标准之间对同类对象的等级划分和指标要求不统一 部分地方标准构成了实质上的贸易技术壁垒 部分地方标准本应制定为一项,却拆分成若干项,使用不便,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5),地方标准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地方标准的研究不是孤立的,是在课题研究的大的宏观背景和

25、研究环境下开展的 地方标准的研究不是盲目的,是对所有备案的地方标准的调查分析开展的 地方标准研究的结论是明确的(强制性地方标准、推荐性地方标准) 地方标准研究的措施是具体的,具体到给每一项地方标准设置了出口,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6),4、问题产生的根源 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管理模式不适应 运行机制落后 5、重大影响,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7),国内市场面临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由于我国的技术标准水平偏低,外国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门槛也很低,使得国内的部分产业在没有任何保护和屏障的情况下直接面对国外产品的冲击,一

26、些国外的垃圾产品、淘汰产品长驱直入我国市场,相关产业面临严重威胁。,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8),严重制约我国的产品出口 据商务部每两年进行一次的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造成损失170亿美元,而2000年的损失额为110亿美元,两年之内损失增加了60亿美元。 在受到国外技术壁垒限制的出口企业中,遭遇国外“提高标准”的95.6%;遭遇国外“增加检验检疫项目”的有75.0%;遭遇国外“法规变化”的有38.3%。,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9),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秩序

27、完善 我国技术标准过分迁就现有产业技术水平,使大量满足标准要求但缺乏竞争力的产品充斥市场,造成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在客观上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难度。此外,由于技术标准水平偏低或者缺乏某些技术指标,使得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技术依据不足,不能发挥有效的技术支撑作用,难以对产品的合格与否和假冒伪劣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削弱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也就无从谈起。,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20),影响了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实现 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工业行业普遍存在的科技水平低,经济效益差,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低素质

28、人口占人力资源的比重过大等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为企业创造一个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来提高竞争能力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但是,如果标准化工作持续滞后、标准的技术水平持续偏低,产品质量差、能源消耗高、技术水平低的“夕阳产业”就不能得到有效制约和淘汰,就会影响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21),第一部分,6、历史使命 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现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对标准化工作的新要求。为适应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构建新型的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已刻不容缓,是新世纪赋予

29、标准化工作的新的、艰巨的历史使命。,第一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主和历史使命(1),1、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的启示 2、标准化管理体制方面的启示 3、标准运行机制方面的启示 4、标准定位方面的启示,第二部分国外技术标准体系的特点和启示,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1、建设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1)指导思想 建设新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宗旨,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贸易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第三部分,(2)基本原则 建设

30、新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标准化的制度改革与体制创新推进体系建设的原则;坚持市场机制与政府协调组织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基本体系与推行体系相结合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总体系的全面发展与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第三部分,(3)总体目标 建设新体系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国际标准为基础,以自愿性标准体系为主体,管理运行高效,实施手段多样,保障措施有力,服务便捷周到,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先进性、市场适用性和前瞻性的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3),第三部分,(4)主要任务 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

31、建设包括七大任务: 在清理现行国家推荐性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国家自愿性标准体系 完成技术标准体系的推行体系建设 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强制性标准向强制性技术规范直至技术法规转化,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4),第三部分,(4)主要任务 ; 清理现行行业推荐性标准,逐步完成行业标准向协会标准的转化; 清理现行地方推荐性标准,逐步取消推荐性地方标准; 修订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 完善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5),2、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1)目标态 (2)过渡态,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

32、系建设(6),第三部分,3、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标准化法律法规体系 (2)自愿性标准体系 (3)技术法规体系 (4)标准管理体制 (5)标准运行机制 (6)标准实施体系 (7)标准保障体系 (8)标准服务体系 (9)重点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7),第三部分,(2)自愿性标准体系 自愿性标准体系的基本要素 不得违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不得妨碍国家为保护经济安全、调整产业结构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所采取的政策和手段; 不得违背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则,特别是WTO/TBT协议及“标准制定和实施的良好行为规范”; 不得危害公共安全和人身健康,不得破坏环境,不得妨碍公

33、平竞争; 相关制度和程序不得违背广泛参与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及公开透明原则。,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8),(2)自愿性标准体系 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结构要素 标准层次 标准领域 标准类型 标准形式,第三部分,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9),标准层次 从长期目标来看,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协会标准和企业标准三个层次。 在过渡期间,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协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个层次。,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0),第三部分,标准领域 制定标准领域要与我国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需要相适应。 当前,我国要重点制定标准的领域是:综合基础类、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信

34、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安全卫生、环境保护、服务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1),第三部分,标准类型 标准按其内容可分为:基础标准、方法标准、产品标准、工程标准、服务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类型。 建设新体系要做到各类标准之间的协调配套,做到先基础后其他,先综合后专业,先通用后专用,使标准体系形成有机整体。,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2),第三部分,标准形式 为了使标准能适应市场需求,尽快提供给使用者,对标准制定可以采用灵活的形式。 标准的形式,要视它们的“协商一致”程度和制订程序的繁简而确定。主要有:标准、指导性技术文件、工业技术协

35、议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3),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征要素 市场需求特征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根据需要和规定的立项条件提出标准立项提案。也就是可以由政府自上而下提出,也可以由企业、事业单位、中介机构、个人自下而上提出立项提案,从而提高标准的市场适用性。,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4),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征要素 广泛参与,协商一致特征。生产、使用、科研、社团、中介和政府等方面的代表可通过参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起草工作组,或者对公开的标准草案提出意见,反映各方的意见和需求,从而做到充分地协商一致。,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5),第三部分

36、,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征要素 发布机构性质多元化 发布机构性质多元化特征。根据标准层次,标准可以由主管部门、政府授权的机构、社团、企业批准发布。,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6),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征要素 自愿采用特征 在标准体系中,除企业标准必须在企业内部严格执行外,国家标准、协会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都是由各方面自愿采用的,只有被法律法规引用,才具有强制执行的性质。,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7),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特征要素 体系的整体性特征 标准体系中各层次标准之间、各类别标准之间、各领域标准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7、,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8),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质量评价要素 市场适用性评价 主要评价合同、法律规范引用情况,行政监督、合格评定、企业自我声明的采用情况,标准化规定范围内的销售情况,标准的动态维护状况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19),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质量评价要素 技术水平评价 主要评价转化国际标准情况,我国科技成果纳入情况,保护我国知识产权情况,主导起草国际标准情况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0),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质量评价要素 完整性和系统性评价 主要评价各结构要素配置的合理性,标准之间的协调情况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

38、准体系建设(21),第三部分,自愿性标准体系的质量评价要素 功能与效用评价 主要评价促进贸易、规范市场秩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科技进步、保护资源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等。,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2),(4)、技术标准运行机制 主要特点: 快速反映市场需求 制修订过程公开透明,利害相关方充分参与 制修订程序规范、严谨、高效 机制灵活,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3),国家技术标准运行机制框架图 运行要点: 预阶段 立项阶段 起草阶段 征求意见阶段 审查阶段 批准阶段 出版阶段 复审阶段,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4),4、新旧体系中几个关键问题的对比说明 (1)新旧体

39、系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因而具体定位也不同 首先,新体系是面向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旧体系主要是面向计划经济的特殊产物。 其次,新体系是面向国际、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最佳选择,而旧体系主要还是面向国内、适应计划生产的主要形式。 其三,新体系是面向未来、面向发展的,而旧体系主要关注的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5),(2)新旧体系的着眼点不同,因而其基本体系的层级不同 旧体系的着眼点是突出一个“管”字原则,而新体系的着眼点是“效益性”原理。,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6),(3)新旧体系中技术标准的属性不同,因而体系的性质不同

40、旧体系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因而从性质上来看,属于非自愿性标准体系。 新体系设计中把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剥离开来,在进一步明确技术标准的非强制属性(即自愿性)的基础上,确立了技术标准体系的自愿性特征。 新体系提出了建立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的基本思路。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新体系的整体协调性,为新体系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发挥自我调节的能力以及完成入世的承诺提供了保障。,第三部分新型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27),1、实施原则 (1)法律法规建设先行 (2)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3)分步实施,全面落实 (4)试点先行,稳步推广,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1),2、实施步骤 第一步:20052010

41、 完成标准化法及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 完成国家技术标准的清理,完成重点领域标准体系的建设 完成国家、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向强制性技术规范转化 完成行业标准的清理,发布协会标准 取消地方标准,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2),完成实施监督、保障的新旧体系过渡 设立标准化国际交流基金,开展对标准化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与大专院校联合开设标准化技术管理硕士、博士点 财政部每年对基础、方法、公益类标准,通过设立专项给予固定的经费支持 建成国家技术标准信息服务系统,第四部分,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3),第二步:20102015 完成行业标准向协会标准过渡 管理体制和运

42、行机制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实施监督体系合理有效、作用显著 自愿性标准的技术水平和市场适用性明显提高 取消强制性技术规范,技术法规开始发挥作用,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4),第三步:20152020 技术法规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作用 技术标准体系的功能不断完善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高效运转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技术标准服务体系有效发挥作用 技术标准保障体系有效发挥作用 参与起草国际标准300500项 3、对策建议,第四部分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实施(5),课题研究的几个特点: (1)需求分析与现状分析相结合 (2)国内情况与国外趋势分析相结合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4)问题与任务相结合 (

43、5)研究与措施相结合,小结,报告主要内容(3),一、标准化基本概念 二、中国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全国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1),国标号:GB/T 10112-1999 名称:术语工作 原则与方法 范围:规定了制定和编纂个专业领域术语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描述了客体和概念间的种种联系,确立了构成指称表述定义的一般原则。适用于各专业领域的术语标准化工作,其他术语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非等效采用ISO/DIS 704:1997 Terminology work-Principles and m

44、ethods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 10112-1988确立术语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2),国标号:GB/T 16785-1997 名称:术语工作 概念与术语的协调 范围:规定了概念、概念体系、定义、术语和术语体系协调的一般方法。适用于国际术语和我国各民族语言术语的协调工作。其他术语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 860:1996 Terminology work-Vocabulary-Harmonization of concepts and terms,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3),国标号:GB/T 19100-2003 名称:术

45、语工作 概念体系的建立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工作中建立概念体系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术语工作中概念体系的建设。其他涉及概念体系建设的工作也可参照使用。,术语工作原则与方法(4),国标号:GB/T 15237.1-2000 名称:术语工作 词汇 第1部分:理论与应用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工作理论与应用方面的基础词汇。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 1087-1:2000 Terminology work-Vocabulary-Part 1:Theory and application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15237-1994术语学基本词汇,辞书编纂标准化

46、(1),国标号:GB/T 19103-2003 名称: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辞书编纂程序和辞书结构要素。本标准适用于一般辞书的编纂,其他工具书的编纂也可参考使用。,辞书编纂标准化(2),国标号:GB/T 11617-2000 名称:辞书编纂符号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辞书编纂符号及其用法。本标准适用于:语文辞书、专业辞书、词汇集、术语库和有关辞书编纂和信息文献工作的著作。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非等效采用ISO 1951:1997 lexicographical symbols and typographical conventions for use in

47、terminography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11617-1998辞书编纂符号,辞书编纂标准化(3),国标号:GB/T 15238-2000 名称:辞书编纂基本术语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辞书编纂基本术语及其定义。本标准适用于辞书编纂及其有关教学、科研、出版工作。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15238.1-1994辞书编纂基本术语,辞书编纂标准化(4),国标号:GB/T 15933-1995 名称:辞书编纂常用汉语缩略语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辞书编纂中确定常用汉语缩略语的基本原则和部分缩略语及其所指代的全称词。本标准适用于辞书编纂工作。编纂其他工具书时也可参照使用。,国标号:GB/T 175

48、32-1998 名称:术语工作 计算机应用 词汇 范围:本标准的条目顺序给出,每部分设立一个一般性的标题。在通常情况下,后面的条目原则上由前面出现的条目来定义。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DIS 1087-2:1996 Terminology work-Computer applications-Vocabulary,计算机辅助术语(1),国标号:GB/T 16786-1997 名称:术语工作 计算机应用 数据类目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信息处理的各类系统(计算机环境或非计算机环境;单语种或多语种,单专业领域、多专业领域跨专业领域;单一用途或多用途)所涉及的数据类目

49、名称、内容、定义和表达法。本标准适用于术语数据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其管理工作,对于跨系统的信息检索和数据交换尤其重要。在其他涉及术语数据处理的工作中也可参照使用。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 12620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rminology-Data categories,计算机辅助术语(2),计算机辅助术语(3),国标号:GB/T 13725-2001 名称: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立术语数据库(简称“术语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术语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有关管理工作。在其他涉及术语数据处

50、理的工作中也可参照使用。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 13725-2001建立术语数据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计算机辅助术语(4),国标号:GB/T 15387.1-2001 名称: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数据库(简称“术语库”)的主要开发文件及其内容、编写原则和管理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术语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其管理工作,其他涉及术语数据处理的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 15387.1-1994术语数据库开发文件编制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5),国标号:GB/T 15387.2-2001 名称: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数据库(简称“术语

51、库”)术语条目的结构、数据库的功能、扩充以及数据规范化的要求。本部分适用于术语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其管理工作,其他涉及术语数据处理的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 15387.2-1994术语数据库开发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6),国标号:GB/T 15625-2001 名称:术语数据库技术评价指南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数据库(简称“术语库”)技术评价的原则、方法、主要内容和实施程序等。本部分适用于术语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其管理工作,其他涉及术语数据处理的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 15625-1995术语数据库技术评价指南,计算机辅助术语(7),国标号

52、:GB/T 18115-2000 名称:术语工作 计算机应用 机器可读术语交换格式(MARTIF)协商交换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机器可读术语交换格式(MARTIF)协商交换部分的结构化术语信息、置标用标记和属性、字符编码与语种属性、MARTIF术语条目结构和文件类型定义(DTD),以及MARTIF文件的结构和交换过程。本标准适用于机器可读术语数据的交换工作和研制相应的转入转出程序,以及研制按GB/T13726编码的数据转换程序。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 12200:1999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terminology-machine-r

53、eadable terminology interchange format(MARTIF)-Negotiated interchange,计算机辅助术语(8),国标号:GB/T 19101-2003 名称:建立术语语料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工作中建立术语语料库的一般原则与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术语语料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有关管理工作。其他涉及语料库建设的工作也可参照使用。,计算机辅助术语(9),国标号:GB/T 19102-2003 名称: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部件库的信息描述规范。本标准适用于术语部件库的研究、开发、维护及有关管理工作,在情报检索

54、领域中也可参照使用。,其他术语标准(1),国标号:GB/T 20001.1-2001 名称:标准编写规则 第1部分:术语 范围:本部分规定了术语标准的制定程序和编写要求。适用于术语标准和标准中的“术语和定义”一章,其他术语工作也可参照使用。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非等效采用ISO 10241:1992 International Terminology Standards-Preparation and Layout 替代标准号及名称:GB/T1.6-1997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单元:标准的起草和表述规则 第6部分:术语标准编写规定,其他术语标准(2),国标号:GB/T 488

55、0.2-2000 名称:语种名称代码 第2部分:3字母代码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431个语种(包括集合语种)的3字母代码,每个语种有其对应的用于术语学(T)的代码和用于目录学(B)的代码,其中除23个语种的T代码和B代码不同外,其他语种的T代码和B代码均相同。本标准适用于术语学、辞书学、语言学、目录学等,也适用于任何信息处理和需要以代码形式表示语种的工作领域,包括图书馆、信息服务和出版工作中用于交换信息(尤其是计算机系统)的场合。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效采用ISO 639-2:1998 Code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mes of lang

56、uages Part 2:Alpha-3 code,其他术语标准(3),国标号:GB/T 18895-2002 名称:面向翻译的术语编纂 范围:本标准为帮助翻译人员和翻译辅助人员记录、维护和快速而方便地检索与翻译工作有关的术语信息提供可工作指南。本标准给出的指南,为在翻译工作中对术语信息进行质量控制,指出了必要的要素。这些指南经适当修改后还可作为下述工作的基础:对源语言文本、并行文本、译文,以及目标语言中的其他信息的管理。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等同采用ISO/FDIS 12616:2000 Translation-oriented terminography,其他术语标准(4

57、),国标号:GB/T 19099-2003 名称:术语标准化项目管理指南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术语标准化项目各阶段的设置和工作程序的管理,同时也对项目的协调和统一作出了规定。本标准不涉及其他标准中的术语加工、项目管理或质量保证等问题只是为了满足术语标准化项目管理工作的成员和术语工作组管理人员对术语标准化项目管理的需要。本标准适用于术语标准化项目,包括从最初确定需要到最终满足用户要求和期望的各个阶段 采用国际标准程度及ISO号、英文名称:本标准修改采用ISO 15188:2001 Project management guidelines for terminology standardizati

58、on,将要制定的术语国际标准(1),1、Corpus-based methods for term identification in and extraction from unstructured texts(基于语料库的方法从非结构化文本中识别和提取术语) 2、Validation (evaluation and benchmarking) of terminology data holdings(术语数据的评价) 3、Word segmentation of Chinese in womanized form(pinyin)(拉丁形式汉语(拼音)词语的切分),将要制定的术语国际标准(2),4、NLP lexical representation scheme(自然语言处理用词典的表示方案) 5、Design and management of terminology databases(术语数据库的设计与管理) 6、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erminology management systems(术语管理系统的评价指南),谢谢!, term.org Y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于欣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