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上传人:wu****ei 文档编号:16256368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设情境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创设情境导入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王春艳摘要:教师上好一堂数学课,能有引人入胜的开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增强了学习的欲望,必能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除了教材提供丰富的情境外,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情境应有的教学功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所以,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开发意识,要结合本地和本班学生的实际,设计出具有个性、更加活泼的情境,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作者简介:王春艳,任教于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俗话说:“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

2、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因此,创设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情境,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更能使学生产生与新知的认知冲突。对于创设情境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这也正好说明情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情景导入,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可以把创设的数学情境分为两类:创设

3、生活的情境和数学悬念的情境。 一、创设数学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学生好动、好奇、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 例如,笔者在教学“测量旗杆的高”时,上课前,先给学生创设悬念: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在不能爬上旗杆也不能放倒旗杆的前提下,想知道学校的旗杆的高时,应该怎么办?以前伟大的数学家泰勒斯根据自己的身高测出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的方法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金字塔的高的。那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量出旗杆的高呢?设出悬念,当学生们还沉浸在思考之中时,笔

4、者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之中。知道了方法后,再带学生到操场上实地测量旗杆的高度,学以致用,加深印象。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趁热打铁,诱之深入。 2.创设以认知冲突的思维情境,使学生沉浸于思索中,从疑问中产生探个究竟的想法。例如: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角边”,这节课大家一起来想一想除了这个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方法?比如:两角一边(“角边角”或“角角边”)行不行?大家先猜一猜结果,再画

5、图验证。画图验证后,如何证明?如果我们同学能证明出来,说明你是个很不简单的人,因为你连专家的定理都能证明了。再如:笔者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平方根一课时,先让学生计算多组互为相反数的平方,再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一下子激活了学习兴趣,通过寻找规律,理解了平方根的含义,并能推及到多组互为相反数的立方,与之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一来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对比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同与不同,加深印象,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像这样,能通过创设数学悬念的情境就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要再寻找一些其它生硬的生活情境,浪费师生的精力。这样还能让数学课堂更有数学味,更能

6、让学生找到自信。 二、创设数学生活化的情境 1.创设影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有血有肉的影视剧永远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因为影视剧的情节引人入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力。如果教师能充分运用影视剧的情节回放到数学课堂中来,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有个教师在讲概率时,他先回放电视剧新结婚时代中的一个片段:一个穷苦家庭中有两个成绩不错的儿子要继续上学,而父亲无能力同时让他们上学,但也不能做出决定谁读谁不读,所以他准备好了两张一样的纸片,写着“上”与“退”,然后让两个儿子通过抽签的形式来决定各自的命运。故事中低沉的气氛一下子把学生的心揪了起来,这时教师抛出了一个问题:父亲这样做对两个儿子公不公平?为什么

7、?通过学生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概率产生的条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一节课中,这样创设影视情境导入新课:回放一段精彩的NBA球赛,再设置问题:“在火箭队与公牛队举行的篮球比赛中,规定每队胜一场得二分,负一场得一分,每场比赛都要分出胜负。如果火箭队想在全部 20场比赛中得到 4O分,那么火箭队的胜负场数应分别是多少?”巧妙地把一些枯燥而抽象的数学问题变为学生比较喜欢的实际情境,从而使他们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 2.创设学生熟悉的事物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熟悉的事物情景,总让学生感觉亲近,容易进入状态,也是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话题。教师可以通过出

8、示实物或者图片等形式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从而让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理解数学。 某位教师上轴对称图形这节课中,他出示蝴蝶、蜻蜓、海里的扇贝、蟹等图片,让学生们进行观察。请学生根据图片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看哪些同学能找得多!通过大家回答,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令人记忆深刻。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事物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这堂课的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样一来,将原来科学化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熟悉的事物,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亲切,也知道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也包含着数学知识。正是由于将知识生活化,才使本来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格外生动,学生有话可说,知其来

9、源,用其之处。 3.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质疑是学生动脑的一种表现方式,还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还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例如:笔者在教学平均数加权平均数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演讲比赛的教学情境(如下图)。我们班要从两人当中选一人参加下一轮的演讲比赛,请同学们通过计算平均分,再确定选谁去更为合适呢? 学生通过计算平均分,发现他们的平均分一样,不知应该选谁去,于是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1:我觉得谁演讲内容好,就该让谁去参加比赛。B的演讲内容得了95分,A只有85分,所以让B去合适。 生

10、2:我觉得演讲看的是演讲能力,谁的成绩好让谁去。 生3:演讲效果最重要,可是他们的演讲效果分数都一样,哎,我也不知让谁去了。 学生的质疑,让大家遇到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疑的强烈要求,这时学生的经历和智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这时教师也能自然而然地抛出“加权平均数”,让学生知道根据“权重”可以确定谁去比赛,也知道了“加权平均数”所起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质疑,巧妙地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 4.创设期望效应,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数学情境的一个作用就是给数学加入一点调味,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数学。在数学课堂

11、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因为教师本身就可以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对数学成绩不佳者,不应该轻易地给他们扣上“差生”的帽子,当他们的数学学习遇到困难、挫折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期望、信任和真挚的爱,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取得反败为胜的成功。 比如笔者教的初三(2)班的学生朱定媚数学基础差,胆子小,与教师和同学缺少勾通,针对这些情况,笔者特别留意她试题上的错题,每到评讲试卷,笔者都微笑地点出她错误的地方,让她知道自己错误的同时也体会到教师对她的关心,自然而然地,她变得乐意亲近笔者,也有问题向笔者请教,而对她的进步,笔者也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表扬,让她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12、,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对学生每一次积极的发言都应用期待的眼神或适度的诱导进行激发,用赞许的目光或适当的表扬给予激励。一旦学生获得了这种期望的信息,便会产生积极的“鼓励”效应,形成一种凝聚力和心理上的动力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管教师创设什么样的数学情境,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问题是数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进行积极的、独特的思考,从新鲜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具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问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积极性的目的。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数学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1赵光千.新课程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2周宏.教育新概念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