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

上传人:lisu****2020 文档编号:162553223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50.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梳理园林小学:王进秀第一单元单元主题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我们的生活像七彩的图画: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游戏,去科技馆参观,去少年宫演出;到小河边钓鱼摸虾,到树林里采集标本在快乐的生活里,我们一天天长大。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课文学习点梳理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教材分析本篇文章所描写的是一所充满欢乐气氛的民族小学,文章反映了孩子们在小学里的幸福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友爱团结。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再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各族间友爱之情油然而生。学习起点1、 什么叫民族小学?2、 民族小学有什么特点?学习内

2、容1、 正确读写本课词语、生字。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主要训练点:a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朗读第2.3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是怎么知道的。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读写迁移1、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下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 。(可用上“有的”,也可仿照“上课了”那段)2、抄写句子,加强积累好词句(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写下来)。第二课金色的草地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了“我”无意中发现了草地的颜色早晨是绿色的,中午是金色的,傍晚又变成了绿色的;

3、再仔细观察,又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可爱的草地和有趣的蒲公英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还给他们带来了探索发现的喜悦。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学生能够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学习起点1、为什么草地是金色的?2、为什么草地会变色?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 着重指导书写:耍、绒、瓣、察、假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理解为什么草地会变色的原理。5、 主要训练点: 教师相机指导理解“开心、一本正经、揪掉、合拢”,可让学生做一做相应的动作,重点理解“合拢”。 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

4、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 让学生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引导学生思考:草地怎么会变色? 把对草地和蒲公英的喜爱感情读出来。读写迁移填空并仿写: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花朵时,它是,草地也是;花朵时,草地就。第三课爬天都峰教材分析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令人回味。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话,反映了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5、,从这些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 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到鼓舞、坚定信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从学生写作方面来看,本文不失为一篇较好的学生学习范文。1、 天都峰是什么样的峰?2、 为什么登山用“爬”不用登?3、 爸爸的话“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是什么意思?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 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3、 教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还可以概括为:面对天都峰天险树立信心、鼓起勇气勇于攀登,战胜天险。4、 分析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天都峰的险要。5、分

6、角色朗读并讨论体会: “我” 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着力让学生体会两个人的激动兴奋的心情,体会他们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读写迁移指导学生学习本文写作方法(参照课文 如交待起因、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教材分析本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槐乡的孩子为了换学费进山采槐米,男孩子爬上树割槐米,女孩子在树下捡,互相配合、欢快劳动的情境。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文章体现的思想:培养学

7、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学习起点1、 槐乡的孩子和我们同学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2、 为什么槐乡的孩子要劳动,孩子还这么开心?学习内容1、 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划出描写课文插图中孩子们劳动的句子。2、 找找描写天气热的句子。分析:这样热的天气,请问你们一般在干什么?这样热的天气,可槐乡的孩子在干什么? 你觉得槐乡的孩子辛苦吗?3、 分析:满载而归载着什么 当孩子们满载怎样多的东西而归时,他们唱着快乐的歌声,如果是你,你当时可能唱着什么歌,回读孩子们劳动的画面4、 让学生寻找有感触的句子并谈感受。读写迁移1、让学生交流槐乡的孩子辛勤而又快乐劳动场面

8、(淳朴,勤俭,吃苦,耐劳)。2、画一画槐乡的孩子的图画。并跟同学们讲一讲自己画的是哪一幅场景。第二单元单元主题 名人故事(我们已经读过了一些名人的故事,本组教材也是以“名人故事”为主题,将导语、课文、语文园地、课后联系等内容系统、完整地组织在一起。四篇课文展示的不是他们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正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的崇高的、美好的品质。)课文学习点梳理第五课灰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小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小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课文

9、以人物对话为主线,既写出了列宁对孩子的教育过程,又写了小男孩心理认识过程。人物的内心活动外化为语言,二者相互交错,推动情节发展,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整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对灰雀的喜爱,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学习起点1、 公园里丢失的一只灰雀又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2、 列宁为什么要问灰雀,而不问小男孩?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 主要训练点:划出描写灰雀和列宁的句子,从句子中能体会灰雀的可爱和列宁爱鸟的心情。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列宁对灰雀的担心、惋惜、关心,体会列宁对小男孩的爱,以及小男孩的诚实。4、 朗读训练重点句

10、。读写迁移看见列宁这么喜欢灰雀,这样为灰雀担心,小男孩想: ,于是,第二天早晨,小男孩 ,这时,列宁来到白桦树下,看见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又看见小男孩低着头站在那,他想: ,于是,他微笑地对灰雀说:“你好!昨天你到哪儿去了呀。”第六课小摄影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本文的重点内容是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是

11、本文教学的难点。学习起点本课中讲的高尔基,学生不是很熟悉,教学时,应该先了解这个主人公。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 理解“明媚、摆弄”的意思。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训练点: 抓住“纸团”,划出有关句子,并想想从这些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抓住“摆弄”,请学生结合课文谈谈小男孩是如何“摆弄”高尔基的,并以表演来体会高尔基对孩子的极大耐心。 朗读训练重点句。分角色朗读。读写迁移小男孩后来有没有回来?请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第七课奇怪的大石头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由来的故

12、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数十年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本文通过对话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综观全文,围绕奇怪的巨石,作者将捉迷藏、向老师和父亲请教、在英国求学、考察巨石、取得研究成果等不同时空发生的事件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反映了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学习起点石头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这块奇怪的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从中要让学生理解“陨石、地质学、突兀、第四纪、冰川、秦岭”的意思?感受李四光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理解下列词语意思:陨石、地质学家、突兀、第四纪、冰川3、课文中的那块大石头究竟有什么让人觉得奇怪的地方呢?从哪儿看出

13、石头的巨大?4、李四光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他提了哪些问题?5、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6、小李四光从一块巨石质疑,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初的成果震惊了全世界,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有什么感想?8、李四光除了解开巨石之谜外,还有什么重大发现?这个发现有什么意义?9、朗读训练点:、李四光提的三个问句。、课文是最后一段。读写迁移按课文填空,体会如何提问题: 这么重的大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_。它应该_。可它_?第八课我不能失信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一个星期天,宋庆龄全家准备到父亲的一位朋友家去。可是宋庆龄想起要在当天教小朋友小珍叠花篮,虽然父亲和

14、母亲都劝她改天再教,可是宋庆龄还是留下来,履行自己了自己的诺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要使学生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和感染,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面获得启示;二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习起点这个单元,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名人,因此在教之前,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宋庆龄,并从她的故事中,懂得做人必须讲诚信。学习内容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从哪里看出宋庆龄的守信?3、通过交流,从人物的对话、动作、表情中了解人物的品质。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5、那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或者是朋友的身上有没有发生守信的故事呢?6、朗读重点句。读写迁移写一则日记,描写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或一件事。同学

15、们,人物的语言无时不在,你能学着文章的样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也来描写一个“对话”的片段吗?续编故事:爸爸妈妈走后,宋庆龄在家里等这小珍收集有关诚信的名言。第三单元单元主题秋天(本组以“秋天”为专题,由4篇课文组成。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在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欢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的声音,都会使人们心中产生不同于对其他季节的感受。本组课文作者抓住了秋天的特点,将秋天的特色描写出来。教学中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充分利用生活积累,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是本组教学的一个重点;第二,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

16、朗读,读出秋天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背诵中,积累语言;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画一画秋天的图画。)课文学习点梳理第九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

17、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学习起点本课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诗句的意思,并且要求学生记住一些千古名句。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理解“萧萧、挑、促织、篱落、独、异乡、倍、遥、茱萸”等词的意思。3、理解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可以抓住诗句中的“见”,让学生到诗句中找找作者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抓住“忆”让学生读诗句体会作者在佳节忆到了什么?)4、能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流利地背诵古诗。读写迁移1、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中的情景。2、收集古今中外以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为主题的诗歌。第十课风筝教材分析

18、这篇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学习起点风筝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而且课文的思路也很清晰,学这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做风筝、放风

19、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积累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并且能理解“憧憬、凌空飞起、倏地、垂头丧气”的意思?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理解“憧憬、凌空飞起、倏地、垂头丧气、大惊失色”的意思?3、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哪些事?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4、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5、朗读训练重点句。读写迁移风筝找到了吗?回去写一写风筝的续写,把这个故事再编下去好吗?第十一课秋天的雨教材分析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20、。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术化,给人以美感。学习起点本课中,学生对多音字“扇”的读音和容易读错,教学时要多读。从课文的优美语句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秋天雨的神奇。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理解“五彩缤纷” “不知不觉”的意思。3、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秋天的雨的。4、有人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你是怎样体会这句话的呢?5、秋天的雨为我们带来了秋的色彩,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6、从秋雨的声音中,

21、你听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7、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出秋天的美丽与迷人,并能熟练地背诵。读写迁移1、拓展:秋雨还能把什么颜色送给谁?2、仿写:除了这些颜色,秋天的雨还有哪些颜色?看看我们的校园,你能模仿这段中的句子来说一说吗?3、继续搜集描写秋天的词句,把秋天的景物画下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拍下照片,写下文章。(备注:以上练习可任选一题)第十二课听听,秋的声音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秋天的音响中,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让学生多读多悟,直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学习起点秋天有哪些

22、声音?学习内容1、“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2、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这首诗歌很好的方式,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训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试着续写诗文。读写迁移1、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并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第四单元单元主题细心观察(全组课文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通过本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这四篇

23、文章围绕“细心观察”这一专题,选材新颖,设计巧妙,并贴切学生实际,内容涉及生活小事、科学实验,有的讲对植物的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将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和发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优秀的教材文本,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观察的认识,让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课文学习点梳理第十三课花钟教材分析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选入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

24、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学习起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一下家中、校园内的各种花,也可以提前准备一些课文中涉及到的花(如昙花、月光花)的图片、录像资料。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4、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来表达同一样的意思5、陆续、连续、持续、断续的比较和运用. 读写迁移1、你能不能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写作方式,从下面几个内容中选择一个进行练习: A、_点,_花_ B、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长长的柳条 ;紫荆花那蝴蝶般的叶子 ;蒲公英的种子 ;稻子 ;野花 C、

25、也可以写写自己平时观察过的景物,如水里的鱼游的样子、蚂蚁活动的情景第十四课蜜蜂教材分析课文讲了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在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作者观察、思考、试验的方法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弄清为了验证蜜蜂有没有辨别方向的能力,作者是怎么做的,结论又是怎样得出的。学习起点课前可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课文蜜蜂引路,留心和收集有关蜜蜂的资料。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学习法布尔的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以

26、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作风。3、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认真理解“听说”一词在这里的意思。4、提示学生注意“我想”“我推测”“也就是说”“确确实实”等词语不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心理,还体现了作者善于思索的品质。5、在朗读中感悟列数字的表达方式。读写迁移课后编排了资料袋,其中介绍了蜜蜂有趣的知识,(跳圆舞,摆尾舞),学生可以与自己收集的资料对照,也许还有新的发现。有条件的同学,学完课文后,可以再观察观察蜜蜂,看看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第十五课玩出了名堂教材分析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利用看守大门工作的清闲磨镜片,做成放大镜,在玩放大镜时,突发奇想,把两片放大镜放一起有

27、了惊人的发现,随后做成一架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似乎列文虎克的重大发明创造是在不经意的玩中完成的,其实不然,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这篇课文紧扣观察的专题,目的是启发学生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如能细心观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可能会有所发现,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事物的习惯。学习起点课前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三自然段。3.、了解列文虎克一开始是怎样磨镜片的,想象他当时的想法。4、课文

28、篇幅不长,语言平实,放手让学生自读。5、时时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要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6、课文中为什么对小人国、居民、玩具三个词语加了引号?7、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的启发。8、学习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9、初步感受首尾呼应的写作方式。读写迁移让学生写一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要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自己在玩中的乐趣和收获。第十六课找骆驼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

29、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学习起点1、 预习课文提出不同的问题。2、 老人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3、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学习内容1、1、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2、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 (2)从树叶上的牙齿印怎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3、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情况的,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30、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4、要指导学生多读,运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时候,要读出老人与商人的口气。5、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可以引导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如“忿忿”“不紧不慢”“至于”“果然”,在课文当中都有特定的意义。读写迁移1、能仿造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认识4种不同的对话形式。学会因果句式的不同表达方法 。2、引导学生读一读有关推理、探案小说,如包公案福尔摩斯探案集、小海龟找到了等。3故事续写: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 心想 。走着走着,商人看见 ,他 地说:“ 。” 第五单元单元主题灿烂的中华文化(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专题。课文体裁多

31、样,内容丰富。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教学这组时,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文学习点梳理第十七课孔子拜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课文还渗透了“学无止境

32、”的精神。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孔子决意拜师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写孔子认真求学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编选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从孔子拜师这个故事中,对我国历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发探索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学习起点建议学生查阅资料或请教长辈,了解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他对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有什么贡献。教师可以搜集关于山东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音像资料,以便为学生补充关于孔子的背景知识。学

33、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词语的意思。如,“远近闻名、渊博、拜访、纳闷、佩服、敬重”等词语。4、课文中有两对意思相近的词语,“拜访”和“拜见”、“迎候”和“等候”,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领会。5、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可以把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重点思考题目,让学生思考、交流:“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6、了解孔子拜师的经过,激发对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7、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写迁移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第十

34、八课盘古开天地教材分析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学习起点1、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国著

35、名的神话传说,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2、盘古倒下后,身体身体的每一部分,分别变成了什么?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3、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细致品读,体会课文是怎样把这件事写清楚的。4、在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顺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练习复述。5、在用心品读、细致感悟课文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6、体会盘古倒下后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7、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读写迁移1、 对地球万物的描写,较多地使用了形容词偏正结构的短语,如“隆隆的雷声”“飘动

36、的云”,恰当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这些词语,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注意,并抄写下来。2、 复述的训练。3、 初步感受排比的句式和认识分号的用法.。第十九课赵州桥教材分析这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这篇课文,从建筑艺术这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本课的教学重点

37、是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是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学习起点1、 建议学生了解关于桥的一些知识,如,桥有哪些种?世界上著名的桥有哪些?可以通过文字、邮票或图片来获取这些知识。2、 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分别体现在哪里?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赵州桥的?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小组交流阅读所得。4、在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之后,抓住关键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方法。5、了解“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的承上启下作用。6、体会作者不仅是在

38、介绍桥,赞美桥,同时也是在赞美造桥的人,更要体会作者在写作时充满着的骄傲和自豪的感情。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7、继续强化列数字的表达方式.8、综合性学习,提醒学生对自己前一段的活动做一下小结,并为交流展示做准备。读写迁移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下课了,操场里可热闹了!有的_ 有的_ 还有的_ 。猴山的猴子真可爱!有的_ 有的_ 有的 还有的_ 。第二十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分析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短短的几

39、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学习起点1、 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欣赏这幅名扬中外的画。2、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3、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学习内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 一边读课文,一边

40、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感受清明上河图画面的生动。引导学生用边读书边想象的方法读书。3、 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4、鼓励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试着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5、自主阅读课文之后,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6、培养自学能力。读写迁移建议学生根据自己对清明上河图的了解,对照画面,向爸爸妈妈介绍这幅名画。第六单元单元主题壮丽的祖国山河(本组课文围绕着歌颁祖国大好河山、展现祖国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一主旨编排的。单元内各部分互相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听说读写各项能力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学习本组课文,可以将新旧两

41、方面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山河壮美。学习古诗,要读懂词句,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其他三篇写景的课文,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在充分的阅读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加深对祖国山河的了解。同时,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积累语言的方法,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课文学习点梳理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不同的丰姿。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唐玄宗开元13年

42、,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学习起点1、 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谁?2、 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分别主要描绘了哪些景色?3、 这两首古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习内容1、 会写4个字,会认2个生字,背诵两首诗并默写。2、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3、 以学生的诵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自悟词与句的大致意思。4、 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

43、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读写迁移1、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2、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第二十二课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对西沙群岛进行介绍和说明的。先讲西沙群岛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写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水产资源,突出其富饶。写海岛是围绕“鸟的天下”来写的。最后写西沙群岛将会建设得更加

44、美丽和富饶。学习起点1、 课文描写了西沙群岛哪些美丽景色?2、 作者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3、 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习内容1、 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 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有关词语。3、 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朗读。第二自然段是对海水色彩的描写,朗读要带着欣赏、赞美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感受海面的瑰丽风光,可采用配画配乐朗读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学生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去读蠕动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色彩鲜艳的和外形奇特的鱼。也可以边朗读边伴有动作。读写迁移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第一自然段写出西沙群岛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个风景

45、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第七自然段则写西沙群岛将变得更加美丽、富饶。第二个特点是用词准确,写珊瑚的形状像“花朵、鹿角”,写海参“懒洋洋地蠕动”,写大龙虾“全身披甲”“威武”等。第二十三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祖国热爱大好河山的感情。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绿色的海洋。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别具体叙述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第六自然段做总结,首尾呼应,紧扣题目。小兴安岭树多,像绿色的海洋,一年四季又各具特色。春天,抓住“树木”“积雪”“小溪”“小鹿”“木排”等景物来描写;夏天,抓住“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等景物来描写;秋

46、天,抓住“树叶”“松柏”“山葡萄”“榛子”等景物来描写;冬天,抓住“雪花”“树木”“西北风”“紫貂”“黑熊”“松鼠”等反映小兴安岭冬季的特点。学习起点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学习内容1 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3、 3、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4、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体会作者有顺序的描写方法。5、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6、课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7、朗读训练本课的重点句。读写迁移1、作者把小兴安

47、岭春、夏、秋、冬四季的美丽景色作为描述重点。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不仅抓住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而且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特点-树木来写,和第一部分的总述相呼应。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贴切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充满感染力。2、本课要求练笔的内容是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的特点写一段话。第二十四课东方之珠教材分析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丽和繁华。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香港被人们称为“东方之珠” 的原因,第二到第五自然

48、段分别从香港的市场、美食、海洋公园和夜景具体介绍香港的繁华和美丽,第六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主题,赞颂了香港真是“一颗璀璨无比的东方之珠”,与课文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浑然成为一体。学习起点1、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香港的?2、 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学习内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阅读要求独立阅读、思考,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指导朗读是本

49、课教学的一个重点。4、 教师可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增强朗读课文的趣味性。可让学生扮演播音员,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等方法练读。读写迁移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许多词语,如,“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佳肴、一应俱全、大饱口福、旅游胜地、举世闻名、夜幕降临、五颜六色、奔流不息、五洲四海、璀璨无比”,可通过查字(词)典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以理解,教师可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思想方法(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科利亚的木匣记叙了外国的一位小朋友,小时侯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的木匣,五年

50、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用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这4篇课文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要学会善于动脑筋,用科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课文学习点梳理第二十五课矛和盾的集合教材分析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

51、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学习起点1、 矛和盾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2、 坦克将矛和盾的哪些优点集于一身?学习内容1、正确读写本课字词。2、正确朗读课文。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4、在读懂内容,理解道理后,要了解举事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是写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讲道理,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明白

52、,作者是借发明这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5、让学生用其他例子来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6、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读写迁移1、让学生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画下来,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词语的意思和词语好在哪里,在互相启发交流后,再抄写下来。课文中例举的是四个字的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抄写时可以不限定在四个字的词语中。2、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提示几个“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例子,比如实际应用方面: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学习和做人方面:采纳别人的优点等等。以引导学生的深入思考,可以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中选取类似的事例;还可以想一想生活中还有什么不方便

53、的地方,并提出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要不断思考,把自己随时想到的这些有益的想法记下来,放入自己的“我的奇思异想”或“我的小发明”的成长袋中,为开展口语交际做准备。第二十六课科利亚的木匣教材分析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学习起点1、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2

54、、 反复朗读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3、 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学习内容1、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读写迁移1、 1、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