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2516816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0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思想的创新,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也引发了重大改革,竞争异常激烈,并且大学正越来越成为社会的核心。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在这种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教师与高校之间劳动关系市场化的特征日益突显,高校中更多的人认识认识到,高校间的竞争都在高校内部资源优势为基础,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由此,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的人力资源管理引起广泛重视,而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改革也就成了当代高校改革的核心之一。一、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特点1传统的人事管理内涵与特点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高校教师实行的是行政任命制。而传统

2、人事管理是组织内部人事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指为完成组织任务,对组织中涉及人与事的关系进行专门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具体政策执行部门,执行领导决议,侧重于行政事务性管理,主要侧重人的使用和管理,诸如人员的接收、录用、安置,人事调配、工资晋级、档案管理、退离休工作等等,成为高校人事工作的主旋律。这种制度的突出特点是: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教师任用上没有自主权;老师作为国家工作人员,没有择业自主权。作为一种身份关系,教师与高校之间实质上是国家工作人员与政府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内部行政关系。传统的人事管理目标是一种单方面的,权力高度集中,仅仅强调权力的行使,也就是自上而下地管理和监督、保留和控制、奖惩

3、和处理人事,人的管理工作是通过具体事务工作来实现,只注意所办之事情条例政策规定,而常常忽视作为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忽视对人的引导与开发,管理手段单一,人力在管理行动中被消极地视为成本,其对人员的管理工作只强调服从,把“用人”与“治事”的关系割裂开来,只见“事”,而不见“人”,是一种被动的、资源格式化的战术管理模式。2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根据人力资源理论,“人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包括体力、智力、知识、技能4个部分。“资源”是针对目标所需,一切可利用的、创造和再创造利益的物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便是可用的资源。同样的物质根据质量的不同,资源发挥的作用也随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任何资源有个目标所需,

4、资源针对的目标性非常强,目标针对不准确资源会变成垃圾或废料。从经济学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从人口学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的总称,也可称作“劳动力资源”。劳动适龄人口是人力资源的主体,从业人员和求业人员构成了现实性的人力资源。马克思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可见,人力资源即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必要劳动能力的人口。管理就是控制和疏通。有效地控制合理地疏通,是决定管理好坏的决定因素。有效的控制是为了很好地疏通,合理的疏

5、通是为了有效的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作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是以人为本思想在组织中的具体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与人事管理大体相似的职能,它是在人事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性化管理,是从以工作为导向转变为以员工为导向的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对一种特殊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资源进行管理而存在。也可以说是对人力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从开发的角度看,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

6、,也包括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的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的潜力的有效挖掘。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力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它既包括人力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与此相适应,各组织的人事部门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它远远超出了传统的人事管理范畴。这种新型的、具有主动性的人员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反映了组织客观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是对人的管理的一种革命性变革。正因如此,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各种社会和各个组织都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现代科学管理的核心。3人力资源的特性 (1)人

7、力资源的一般特性人力资源具有生物性。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这是其基本的特点。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使用都具有时间方面的限制。人力资源具有价值性。人力资源的形成、开发过程必然要有所投入,在市场机制下具有价值特征。人力资源的价值包括劳动者被企业雇佣之前为了培养自身的劳动能力所花的代价和企业在员工的招聘与培训、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所花的代价。其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劳动力价格,即工资。(1)人力资源的独有特性人力资源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这使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是最积极、最活跃的生产要素。这也

8、正是它成为经济资源中核心资源的原因。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它可以通过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和劳动力总体内各个体的不断替换、更新和恢复而获得再生。即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全力开发,可使人力资源不断升值,其效益远远高于其他资源。人力资源具有社会性。从社会经济运动的角度看,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人分别处于各个劳动集体之中,这构成了人力资源社会性的微观基础。从宏观上看,人力资源是处于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如企业、学校、城市等,它的形成要依赖于社会,它的配置要通过社会,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具有可控性与不可控性。可控性是指人力资源不仅能够控制

9、企业其他资源,而且还能控制其自身。不可控性是指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永无止境,经济发展要受到来自人力资源素质本身及客观外界诸多因素的制约,有一个渐进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人力资源具有高收益性和收益递增性。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人力资本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成为一种高收益性的投资。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的社会价值有上升的趋势,因而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还具有收益递增性。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与作用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高校的人力资源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力资源,指

10、的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二是人才资源,是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总称。高校的人力资源涵盖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又是人力资源的主体。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利用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学校的任务,对学校各类各级人员进行规划与组织,对人际与人事关系进行指导、协调和控制。具体的说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是指高校的从业人员从招聘、录用、培训、升迁、调动、评价直至退休等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管理,谋求教职员工、师生之间,教职员工与教育事业、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人适其事、人尽其才、事竞其功的目的。在高校的发展中拥有四种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

11、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主体性的资源,只有人力资源才能支配其他三种资源产生效益和效率。可以说,学校人力资源是学校总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它实际上是高校教育功能、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的主载体。高校是多种人才的聚合体,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既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也需要高水平的管理人员队伍、教学科研辅助人员队伍、后勤保障人员队伍,高校中每位教职工都有其工作岗位,必须按照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的思路全方位建设人力资源,通过人力资源的管理把各项工作有机地分成各个类别,使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辅相承,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的关系。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但良好的行政管理和高效的后勤服务都能促进教学与

12、科研的发展,同时教学与科研的发展又可以给行政管理与后勤服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行政管理和服务工作再次提升到新的台阶。由此,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是抓好各项工作的需要,既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又是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效益、教育质量与整体水平的重要保证,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取得胜利的必然选择。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建立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深化的基础之上发展的。高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场所又是人才聚集的场所,所以高校人力资源是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源,它自身是人力资本存量丰富的优质人力资源,又承担着培养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力资源的重担。依靠自身人力资本丰富的储备,高校具有很大的优势和较强的竞争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对

13、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平台,高等学校“投资”的主要方向应是人才资源的开发与管理。5传统的人事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人力资源管理与人事管理工作不单单是称谓上的不同,它们代表了在人的管理方面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不同特点。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管理的视角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视人为成本,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认为人是一种成本,而且视人力资源为四大资源中的第一资源,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升值和增值,通过开发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2)管理的目标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是一种单方面的,仅仅强调权力的行使,往往把人当作受管制的“客体”,只强调服从,把“用人”与“治事”的关系割裂开来,只见“事”而不

14、见“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在现代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高度上的,强调以人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人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3)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只强调人与事的配合,并只注重管好自有人员。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更着重共事人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协调,特别是劳资关系和专业技术人员间的协调。同时,强调不仅要管理好自有人员,而且还必须要对组织现今和未来各种人力资源的要求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规划。(4)管理的层次不同。传统的人事管理一般都处于执行层,并多为“被动反应型管理”,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般都是进入决策层的,人事活动的功能多元化;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为“主动开发型管理”。(5)管理的方式不同。

15、传统的人事管理方法机械单一,往往只注重用好职工的显能,发挥人的固有能力。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整体动态管理,注重开发职工的潜能,以不断激发其工作动机。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由于受多年的计划经济影响,中国高等学校现有的人事管理制度,多呈现出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统一的弊端,还存在着很多严峻的问题。1、人力资源的管理观念滞后我国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基础之上,在很大程度上应称之为劳动人事管理,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点来考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许多人事管理人员还没完全摆脱原有体制下的管理观念的束缚,还没有打破已经形成

16、的思维定势,在管理内容、方式、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把握上或多或少还保留原有工作体制的特点,缺少创新,在人才开发与管理新途径的探索上还缺乏力度,因此传统用人、管人的影子仍然存在,实行的还是“人头”管理,把人事工作当作组织的行政事务之一。这种以事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由于缺乏科学性,使得管理者不但非常辛苦,而且被管理者也不舒服,甚至在管理者与被管理之间还会出现某些对立情绪,极大地阻碍了人的积极性的发挥,最终造成了人力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多年来,我国高校的人事制度改革一直是形式多于措施,而措施又多于实施。旧思维方式的惯性及体制的内在弊端使得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差强人意。由此,在高等教育急剧膨胀过程中,出现了人力资

17、源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的矛盾。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高校既是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同时也是人才最贫困的地方。同时,我国高校正处于规模发展的趋势极不相称,出现了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的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的矛盾日显突出的现象。由于人力资源配置不当,影响高校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首先,教师资源的绝对匮乏和相对过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急剧膨胀,教师资源、高精尖人才缺乏,特别是扩充专业与新开专业教师资源的绝对匮乏显得异常突出,许多高校都存在师生比例失调的情况。一些新设专业和公共基础课的教教师人数不足,教师超负荷运转,形成师资力量与专业调整不相适应;而过去的长线专业教师由于无法进入市场进行调剂,也出现了相对过

18、剩等等。由于连续几年的大学扩招,大学教学质量已引起国人的严重关注。教育主管部门为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确保教学质量。其中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规定的师生比达标要求中明确提出,师生比达到1:16的为优秀,1:17的为良好,1:18的为合格,超过这一比例的就要给予黄牌警告,限制其招生等。教育行政部门出台这一政策的良好动机是无庸置疑的,对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次,非教学人员呈膨胀过剩态势。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上,学校机关仍然存在一个庞大的管理机构和一支庞大的管理队伍。从管理学效益角度来说,机构的设置不应小而全,单个部门管辖面应宽而广,尽可能减少中间环节。但我国好多高校目前非教学非

19、科研人员所占编制比例偏高,政府所辖的管理部门在高校中都有类似的设置,结果导致高校的宝贵人力资源因设置不合理而大量浪费,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高校的办事效率,扯皮、推诿、内耗等人浮于事现象时有发生,造成管理效益低下。3、管理体制与机制障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是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而发展起来的,目前高校管理体制仍然过于集中,没有太多的自主管理权利,政府包办和垄断现象仍比较严重。教育经费投入短缺与浪费并存,过于强调教育自身系统的完整性;体制不够灵活,对外开放层次较低,自然封闭现象严重等,已经成为阻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大学人事制度改革是改善大学制度环境的关键所在,高校决策者受一定政策的限制,

20、人力资源缺乏整体开发,市场配置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还没有被有效的引进,缺乏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和评价体系,缺乏奖惩制度和激励机制,使高校工作者找不到期望的目标,工作绩效得不到充公体现,结果是“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省一个样,干好坏一个样”,各类人才难以实现真正的合理配置、合理使用,造成人才留不住、部分人才浪费的现象。这样高等学校难以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难以与公平、公正、公开的政府规章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一个有效率的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学校的发展。另外,高校中“条块分割”和“近亲繁殖”现象兼顾并存,这种形式的存在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目前大学城的兴起初具规模,已

21、成为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但大学城校际间的任课却几乎是教师的个人行为,未能有章可循,师资尚未形成合力;同时,学科建设上多“师徒相承”、“近亲繁殖”,科学研究上重个人成果,轻团队精神势必带来学术视野的狭窄和学科梯队创新不够,大大降低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在学科建设上凝练方向、优化结构、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避免人力资金的内耗,实现“学科团队”人力资源配置“最大优先”,已成为高校建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三、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高校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周期较长的系统过程。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定位、管理模式、学科建设等重大问题和决策,都需要在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各

22、项管理中强化引导,并要充分遵循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人性,把人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去考察,以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小去衡量,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解决当前高校人才资源管理问题,提出相应“四种机制:即培养-发掘-使用-管理”综合运用,具体如下图所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 对策培养内部培养发掘外部引进使用人才配置专业素质的培养教学技能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刚性引进的办法柔性引进的办法管理人才激励强化突出各类人才的配置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竞争机制绩效评价激励机制中青年拨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不同专业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框架图1培养人才-内部培养机

23、制一流的大学靠人才,一流的人才靠培养。内部培养机制是一种投资性的培养机制,也是高校人才资源培养的最基本机制,是提高高校人才资源素质、构建人才战略储备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种机制也存在一些欠缺:第一,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第二,周期较长,难以满足高校快速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第三,风险较大,培养出来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存在着流失的可能性,很可能造成人才两空,这种现象在普通高校中往往比较突出。同时,目前人才工作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为只有高学历者或是高职称者才称得上是人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提高学历和职称层次,常常

24、忽略对普通教师业务能力与水平的培养。其实,在高校中一名合格称职的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教学技能,同时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1)专业素质的培养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学科、新知识等层出不穷,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高校教师,教师最需要“继续教育”、“终生教育”,人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是通过及时的充实和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的。首先,学校要有适度超前的观念,以一种长期的眼光来看学校需要什么知识和水平的教师,最大限度地培养、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为开发人的最大潜能创造机会。其次,要经常持续地开展培训,积极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家和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鼓励青年教

25、师攻读研究生课程,使更多的青年教师通过委培、定向、在职硕士学习等形式取得硕士学位,鼓励和支持已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改善知识结构,通过培养使教师紧跟学校事业发展的步伐。(2)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工作,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但专业素质较高的教师,若没有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教学质量往往一般化甚至低下;而具有较高教学技能的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或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修养,还必须精通专业知识技能,如此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和尊重。对于年轻教师,通过高层次人才的传、

26、帮、带,可以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老教师的求实精神、科学态度也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到青年教师。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培养,通过加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是使青年教师较快达到岗位职责要求的一项基本职业培训和重要环节,对加强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保证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是教学的源泉、科研水平反映出教师一定的素质。科研项目的实施能够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科研活动将获得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写进教材,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加大科研能

27、力的培养,应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聘请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教授、副教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二是强化政策扶持,重点培养、扶持有学术实力、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为其提供适当的科研经费资助;三是积极探索“产、学、研”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实现教育任务和教育目的的最佳方法和有效途径。吸纳社会科技教育资源,把办学育人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提倡企业在高校建立研究机构,高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锻炼、深入生产、科研第一线,学习和了解本学科或科研领域前沿的发展动态和信息,拓宽研究视野,获取更多新的知识,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

28、题的能力。2发掘人才-外部引进机制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段很长的周期,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校发展的根本,人才引进是高校得以发展的重要环节,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的捷径。因此,外部引进人才就成为解决人才储备问题见效较快的另一主要途径。由于外部吸引机制在提高人才总量时投入的成本低、收益快、风险小,近年来这种方式在很多高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人才的外部引进可采取“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的两种方法。所谓“刚性引进”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进入编制”,将档案、户口、工资关系等一同引进;而“柔性引进”,是指打破国籍、户籍、地域、身份、档案、人事关系等人才流动中的刚性制约,在不改变和影响人才与所属单位人事关系的前

29、提下,适应市场经济和人才社会化发展要求的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契约管理等方法的人才引进方式。常言说“刚柔相济”相得益彰。首先,要有人才引进的明确目的和针对性,引进高层人才必须与本校实际情况和学科发展相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资金等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有重点,在选好的学科点、看准的人才上要舍得花本钱,要敢于投入,要讲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不是为引进而引进,不是做广告、打招牌,而是实实在在地做事情、干事业。其次,引进高层次人才,要在政策上有保证,手段上多样化,层次上丰富化。引进高层次人才,要打破常规,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有利条件,在分配制度、奖励制度、专业技术

30、职务评聘、住房分配等方面要有特殊的办法、灵活的政策。同时,为适应新学科、新课程、新专业的需要,可以到其他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甚至政府部门聘用有经验的或掌握某一方面新知识的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柔性引进”人员的聘期可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聘用的可以是知名教授、专家、学者,或是已退休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身体状况良好的教授;长期聘用的可以是本地一些企事业、科研单位的高级职称人员。这种资源共享的柔性引进的办法可以弥补师资紧缺不足,化“所有制”为“所用制”。3配置人才-人才的使用科学、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源,才能保持高校的稳定和发展。虽然高校能通过培养和引进来储备人才,但是人的显性流失是不可避免的。

31、因此,在防止人才的流失时除了待遇上要吸引人以外还要在情感上留住人,更应重视合理的使用人才和优化配置人才,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以发挥人才最大价值。(1)实施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使用策略实施高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和使用策略,是新时期高等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积极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科带头人代表着一所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力,是学校的重要力量。因此,首先注意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营造高层次人才的主人公意识环境、营造有贡献就有地位的工作环境、营造刻苦钻研的治学环境、营造优异的生活环境;其次应从岗位津贴上体现人才的地位。如设立重点岗位和一般岗位,结合不

32、同岗位的职责和发挥的作用的大小,拉大岗位之间的津贴差距,使之与一般工作人员不同。从而,鼓励和支持他们开展学科建设、课程改革,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2)强化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发展 学校要上新台阶,主要寄希望与中青年拔尖人才,他们是人才正处于出成果时期,学校人才工作的重心应当转到中青年拔尖人才上,给他们定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中青年人才的科研优势和展示中青年人才的学术水平。同时要重视现状,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设专项基金,优先安排他们到国内外重点大学进行研究交流,有意识的把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推上教学、科研第一线和教学科研领导岗位锻炼。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制定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以构建

33、一支整体水平较高、结构优化、合理、有发展后劲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来提高和保证整体的教学质量。(3)充分发挥和利用聘用人员的作用根据人才市场的状况和专业的特点,聘请部分长期和短期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对于短聘人员,可以采取短期到校任教或开展学术交流、指导青年教师等方式,不定期的举办报告会和专题讲座,使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相关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知识;对于长期聘用人员,可以稳定的兼任一些课程的教学和实施指导任务,完成规定的教学工作量,使他们按照学校教师的要求,履行职责,更好地发挥作用。4管理人才-人才的激励机制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高素质的人才总是流向更好发挥个人才干、有良好工作氛围和优

34、厚待遇的单位。所以说“引进人才不易,留住人才更难”。因此,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是新时期提高人事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以人为本,要求充分实现人的潜能,以人为中心,关注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它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是高等学校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高校管理中,首要的是要冲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奉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强调人既是管理的出发点,又是管理的归属点。具体说来就是以人为原则,始终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力求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依靠人,为了人的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

35、能动性为主要内容的管理艺术。树立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的观念,着眼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科学配置各种人力资源,做到依法制校,按章办事,努力创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以实现高校最大的办学效益和竞争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谁拥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能科学地经营人力资源,谁就能在高校的竞争中独领风骚。(2)强化高校的激励机制人才的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内容,是学校教育成功的保证。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增强教职工的责任感、义务感和成就感,并通过激励机制把人力资源由潜能转变为高校的现实资本和财富,让他们看到高校发展目标与个人目标之间的关系,由此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强烈的工作欲望

36、,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之创造出最佳的工作绩效。目标激励 设置和规划适当的目标,激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被称之为目标激励。其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目标的设定即可以是外在的实体对象(如教学科研的工作任务或完成的工作量),也可以是精神对象(如学术水平)等。期望理论和目标激励理论认为,目标实现概率的大小,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成正相关。因此,目标的设置要合理,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既要防止目标高不可攀,又要防止不用吹灰之力就能达成目标。首先,设置的目标大方向要准确,对社会是有益的;其次,目标的程度要适当,制定出需要努力才能完成的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宜,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目

37、标的完成;最后,目标的内容和完成时间要明确。物质激励 物质需求是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获得各方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和物质需要,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在高校,由于教师职业的特点和追求学术研究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般对物质生活条件没有更特殊的要求。作为学校的管理要运用好岗位的津贴、奖金等激励手段,科学合理的判定更新奖酬方案,按贡献、业绩分配,注意重奖那些对学校发展和建设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和工作者,还要注意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中的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任务激励 人们愿意承担与自身相适应的重担,以满足其事业心和成就感的需要。高校管理人员,要根据广大教师要求对事

38、业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教学才能等,对教师委以相应的教学和科研重任,使教师既感到这一任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自身存在的价值,并感到其任务的艰巨,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自豪感,产生巨大的激励效果。精神激励 人具有希望得到社会承认和集体肯定的心理需要,精神激励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对教师群体来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重教”,能起到激励教师的作用,并将其转化为“爱岗敬业”的精神动力。学校应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给予一定的荣誉,不仅能对荣誉获得者起到鞭策的作用,而且也对周围人起到激励的作用。同时,合理授权激励,授予一定的自我决断的工作权利,并让教职工一定程度的去参与

39、某项管理的策划与管理的实施,充分采纳教职工的合理建议,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意识,从而激发教职工的积极性,形成合力。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是一种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利性影响力,在人们心目中产生潜在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唐代诗人白居以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管理的特殊效应就在于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热情,充分调动人的内在动力。领导者自身必须具备有四心,既信心、热心、知心、耐心,必须从思想和感情上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做群众的贴心人。同时,领导者为了调动人的积极性,必须考虑使团队精神达到最佳状态,根据个人的能力、专长、兴趣、气质、个性、年龄等特点,

40、发挥所长,优势互补。被领导者与领导者的情感融合,必然会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达到良好的激励效应。强化激励 强化激励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进一步加强;正强化能激励人的行为,使人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使被激励的行为频繁地重复出现。负强化是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削弱直至消失;负强化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使受到惩罚的行为回避、变更、退缩。高校管理者应该依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以正强化为主,以负强化为辅。通过提升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调动和刺激全体成员,从而在学校组织内部形成一个人人向上的良好竞争氛围。教育激励 教育激励

41、是通过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人的素质,进而增强其进取精神的激励方式。教师的工作热情通常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关系。一般来说,自身素质好的人进取精神比较强,在工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很高,比较容易自我激励,并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因此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进取心,增强他们的自我激励能力。酬薪激励 建立效率公平并重、灵活有效的薪酬分配机制,形成合理的人才资本回报制。对于高校人才而言,报酬已经上升为精神层次的需要,成为衡量自我价值的重要尺度和坐标,它是人才地位的标志、自尊的依据和安全的保障,诠释着人才在社会上的成就、地位和价值,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使分配

42、制度向一流人才倾斜,实现“一流人才、一流收入”的人才价格市场化。(3)完善高校内部管理的竞争机制高校内部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是由规划配置、考核评价、开发使用等环节组成。把握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环节,最重要的是要引入竞争机制。人才竞争的核心是制度与机制的竞争,如果制度僵化或机制有问题,就会导致人才的流失。有竞争,才有压力;而有压力方能更快、更好地发展和进步。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高校人事管理中,使原本成一汪止水状态的教职员工队伍逐步流动起来,使教职工和高等学校永葆旺盛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并不断发现新人才,使用新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也适应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进入国际市场与各国在世界大舞台上进行公

43、平竞争的时代要求。 竞争机制要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要做到包容多样性,不拘一格录用人才。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积极建立和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人才流动制度,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对管理者和教师实行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由资格的评审转向岗位职务的聘任,由论资排辈转向竞争激励。这种制度有利于精简党政机构,打破高校党政领导职务“终身制”,全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彻底根除人浮于事的现象,切实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优者胜,劣者汰”,使干部队伍保持一种活力,使教师队伍结构自我优化、快速优化,增强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激发教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建立

44、绩效考评制度。绩效考评作为一种引进的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已普遍运用到全国高校的绩效考评工作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是 实 现 人 力 资 源 管 理 工 作 目 标 创 造 一 种 发 挥 人 力 资 源 最 大 能 力 、 获 得 最 大 价 值 的 工 作 管 理 机 制 。高校围绕办学目标,针对高校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制定出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明确定量考核指标,强化岗位意识,严格按岗位职责进行考核,重在考核岗位业绩,把教职员工的个人目标与学校的发展目标完美地统一起来,从而激发其更大的工作热情。大力推进高校人事代理制度,建立一种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机制。人事代理制

45、度的最大特点是双向选择,校方和受聘方任何一方不愿签订劳动合同都可以结束双方聘用关系。通过人事代理,淡化“身份管理”,强化“岗位管理”,真正建立起一种“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自主用人机制。人事代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一种优胜劣汰公平竞争的机制,使各级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增强教职工工作的危机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更加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提高自身素质,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展示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四、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是学校综合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涉及到每一名教职工切身利益。吉林农业大

46、学在分配制度改革中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逐渐建立和健全人事管理制度。早在2001年,学校就结合本校实际,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人员编制暂行规定和吉林农业大学实施岗位津贴制度暂行规定等政策规定,组织全校科员、办事员、教辅人员竞聘上岗,实现按岗定薪,学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取得了卓有成效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进一步完善了人事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制定了吉林农业大学人事调配工作暂行规定、吉林农业大学关于在教学、科研岗位实特“低职高聘”暂行规定等有关人事管理规定,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使学校人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2003年,组织了首次学科带头人遴选工作。按照学校出台的政策,遴选出了博

47、士、硕士学位带头人,这次遴选工作的圆满结束,是我校各个学科自我诊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标志着学科建设发展迈出了崭新的一步。同时,在原分配方案的基础上,又完成了2003年和2005年全校职工提高岗位津贴标准的核定工作,完成了2006年我省工资改革与审批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了教职工的岗位津贴标准,维护了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切实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待遇,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适应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着力破解办学中的障碍性因素,切实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型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从改革中寻找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

48、的发展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综合竞争力。为配合学校深化改革的需要,学校出台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作用工作条例等条例,坚决防止和克服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切实做到坚持原则上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放松,不断深化了干部制度改革。2006年9月11日,学校下发了吉林农业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根据方案要求,学校对学科院系和党政机构进行了调整。9月14日下午,学校召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动员大会。全校正科级以上的干部和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宣读了吉林农业大学学院与学科专业调整方案和吉林农业大学党政(教学、教辅、科研)机构调整方案,公布了中共吉林农业大学委员会二级党组

49、织调整设置方案,宏宣读了吉林农业大学处级领导干部竞争上岗实施方案。在动员大会上,党委书记、校长姚秋杰同志针对体制改革中的一些相关问题,作了动员报告。姚秋杰同志指出这次改革对于吉林农业大学的发展关系重大,改革是为了促进更好的发展,稳定是为了保证发展,改革不干扰稳定,改革是使稳定进入更高的层次。改革、发展、稳定是辩证统一的。姚秋杰同志从改革的价值意义、改革的目标指向、改革的一般要求、改革的具体要求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动员。在谈到改革的的价值意义时指出:改革是一股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这是来自全球、来自全国、来自整个高教战线、当然也来自吉林农大的历史呼唤。因此,改革具有历史意义,改革具有现实意义,改革具有

50、普遍意义,在谈到改革的目标指向时指出:学校这次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改革总方案所阐述的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建立科学的运行规范,营造发展的浓厚氛围,构建高效的管理体制;要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全体教职员工发挥才智的制度环节;要建设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管理服务队伍,落实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要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进而全面提升办学实力。改革的具体目标分五条:第一,破解院系学科专业相互对应支撑不明确、优势不显著的问题;第二,解决党政管理机构设置与新型办学体系不相适应的问题;第三,建立科学的干部选任管理制度;第四,建立规范的人事、财务及其分配制度;第五,建立实质性剥离

51、的后勤服务体系。这是五个具体目标,那么总目标加上具体目标就是我们这次改革的目标指向。此次改革的内容是:第一,学院学科专业调整;第二,党政机构调整;第三,干部制度改革;第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第五,后勤改革。在谈到改革的一般要求时强调两点:第一,转变旧的观念;第二,提倡新的意识,转变旧的观念包括:一,要转变干部终身制度观念,关于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早有阐述,而且是深刻精辟的阐述,并且是理论上的阐述加上实践上的带头。干部终身制在吉林农业大学是否存在我想不必深究,但是事实上确有不同的存在形式,那么,我们这次改革就要打破这种终身制。因此我们搞一个任期制,搞了一个轮流制,这是党中央最近一再倡导的,因此我们的

52、改革方案有着充分的政策根据、法律依据。总而言之,我们要顺应这种潮流,在我们农业大学破除这种旧的观念以及体制保障。二,教师铁饭碗也是一种旧的观念,同样是应当革除的。另外,农业大学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也要涉及这个问题。目前我们的教师主要是缺员,所以在缺员的情况下,去砸碎部分人的铁饭碗,显然不是实事求是。但是,铁饭碗应该说端不太久了,端不太稳了,有朝一日我们要建立一些新的机制,也不要搞终身制,当上教授一劳永逸的日子,理应一去不返。每次评职称都那样的激烈竞争,这我们理解,但是教师铁饭碗在吉林农业大学今后将不复存在。三,分配大锅饭这种旧的观念更要彻底打破,大锅饭在今后的改革当中一定要彻底打破,而且要彻底

53、打碎,打得它捡不起来。四,人事一家亲也是一种旧观念。把我们的眼界再放开一点,把心胸变得再广一点,大心胸大舞台,大舞台大作为,大作为大成功,大成功大发展,我们必须把小农意识抛到九霄云外。这次改革动员大会后,学校改革氛围极为浓厚,每个人都融入到了学校的改革之中,教职工真正认识到学校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性。通过这次改革,学校在发展中提出了建设诚信农大、质量农大、效益农大、和谐农大和特色农大等五个方面的发展战略,为学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在未来发展中的战略思考 一个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该有助于高校的发展与竞争优势的长期保持,而高校的发展与竞争优势保持的关键,在于它所培

54、养的人才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能力与竞争优势。由于高等教育最终目的是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所以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高校的现状、问题与历史,尤其需要关注社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要把握好未来社会人才需要的时代背景。在未来的具体研究与规划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的过程中,既要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又要具有统一性、灵活性。由此,应该把握好相关的原则和策略。1遵循的原则以市场经济理论、系统工程理论和高等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最佳结合的切入点,使高等学校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富有效率的体制环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社会主义市场

55、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要求高等院校内部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作用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改变原有的生存方式,以适应社会大环境的激烈变化对学校的直接“威胁”,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因此,高校在人力资源的开发投资上,必须考虑人力资源开发的长期性,把握未来的人才需求,找准投资开发方向和重点,使人力资源群体更加精干和高效,提高人力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益。(2)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则新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生产力构成因素中科技比重日益增强,与知识本身的创新和有效信息的积累与利用的密切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深刻的变化均为高等教

56、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的创新作为保障,从根本上实现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3)系统最优化原则通过深化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改革,激活各因素的内在活力,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使整体处于最佳状态。以构建突出个性化培养、激发教师教学活力的自我约束机制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机制及高效服务的管理运行机制为主线,将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三方面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实现系统最优化的运行系统。(4)强化职能转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实现由守成型向创新型转变、由依赖型向自主型转变、由控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由一元型向多元型转变、由人治型向法制型转变

57、,明确各个管理层次和部门的职责,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关系。制定有关监督制约机制和奖惩的措施等制度,切实发挥制度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的保障和支撑作用,真正体现人、财、物等资源合理使用与高效运转,以最少的投入和合理的人才结构完成学校任务,促进学校整体上水平、上层次。2战略思考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者,要认识和理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与高校整体的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定位。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人力资源决策只有同一个组织中的其他因素有效结合才会产生和保持竞争优势,并由此提高绩效。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不能脱离组织战略而单独存在,而必须作为组织战略的一部分,支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58、。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中不仅要紧紧围绕高校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而且要建立相应的机制通过对高校内部和外部条件的调研分析等为整个高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从而参与到学校发展战略制定中去,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地位,真正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转变。首先,要基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来制定开发战略。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基础之一是战略诊断。战略诊断的重点是要认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先对学校的现状作出分析。现状分析要求学校找准目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还要求对高校自身的优劣有清醒的判断,对学校的招生质量、教学研究水平、人才市场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特色等方面进行纵向

59、与横向分析,从而获得对学校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水平、阶段和发展要素的准确认知,获得对学校竞争优势的准确认知。同时,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出奇制胜,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其次,要为人才培养确定一个科学、简明、一致和长期的战略目标。大量研究表明,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企业,成功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始终不懈地追求一个科学的目标,并且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对于高校来说,这个目标不仅指明了未来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要求,而且能够引导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助于协调不同部门与个人之间的活动,增强学生个人、家庭、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一致性与合作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战

60、略目标,应该包括水平目标、方法目标与管理目标。要有策略性、针对性、前瞻性与科学性,战略目标应该与未来社会发展主流要求与趋势保持一致。战略目标既是指向未来的,又要从实际出发,要在实际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要求,创造发展的条件,制定发展的措施,这就是战略的前瞻性原则。所谓可操作性,就是说战略目标要能够在现有的或可能的条件下付诸实施。为此,开发战略必须要有相应的指标要求,有可以获得和测量的可比性数据,要有具体的、可以实施的对策与措施。其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开发工作要以人力资源规划为依据,充分考虑高校内外部环境需求的变化、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发展目标以及教职工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等,保证培训开发有

61、针对性地为社会需求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为教职工自我完善和发展服务。要能够帮助高校主动应对未来社会的各种挑战。制定的开发战略,要具备灵活性和博弈特征。因为对高校本身及其周围的环境的认识不可能是确定的,控制也不可能是完全的。因此,我们制定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应该体现一种主动灵活的精神与博弈的功能,能够帮助高校在未来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主动地迎接与灵活的适应由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对于各种突变因素,战略系统中应该有相应的方法对策。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一项社会工程、系统工程,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正在向战略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高等学校人事管理从理论到实践也将随之改变。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高

62、校传统人事管理的一种全新方式,它完全可以包容原有人事管理的职能,成为现代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将是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强力支撑,是高校未来的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高校中人事制度改革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改革中必将遇到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不能畏难而退,而要迎难而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因此,必须通过高校

63、各部门、各层次及全体教职工的努力,方能做好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使之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服务于科技进步。参考文献1 王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2 桂邵明.湖北人才资源世纪报告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1)3 王丽娅.教育产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9)4 孙绵涛.教育管理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1)。5 苗天慧等.论人力资本开发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互动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4)6 余明.现代高校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动因及对策分析.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4)7 杜睿.

64、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5(2)8 陈雪丽.新时期高校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3(6)9 冒荣.高校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 徐其立.人力资源十大特点J.人力资源,2004,(1)11 张春英.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03,(6)12 林大静.面向21世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构想J.汕头大学医学院院报,2004,(4)13 王金合.师资队伍建设如何适应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14 周光礼. 从身份授予到契约管理J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7(10)15 河北大学学报.“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应用”,2000年(2)16 张亚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7 洪福兴.论高职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中国科技信息,2005(3)18 蔡路.谈学校管理中的激励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19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管理科学文库M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