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

上传人:xian****hua 文档编号:162477910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4.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自考资料(2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 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2. 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3. 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 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 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

2、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2. 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3. 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4. 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

3、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二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 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 社会心理学研究常被分为三个领域:

4、(一)个体过程,包括成就行为与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与认知失调.个人知觉与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与社会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二)人际过程,包括侵犯和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一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与性别差异;(三)团体过程,包括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拥挤与环境心理学.团体过程与组织行为.种族偏见与伦理问题.健康心理学。三 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学派时期的社会心理学 最有影响的三个学派精神分析是第一势力,行为主义是第二势力,人本主义是第三势力。 1.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社会观1.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5、从而宣布了现代心理学的诞生。冯特的心理学体系包括两个部分:实验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其中前者研究心理的元素分析,后者是用历史分析法写成的心理学专著。2.古典精神分析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体系。3. 阿德勒用补偿作用,权力意志,生活风格和社会兴趣等外部因素解释人格的成长与发展。阿德勒的心理学被称为个体心理学。4. 荣格的主要贡献是无意识理论的发展,在他看来,无意识可以分为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荣格的心理学被称为分析心理学。2.行为主义眼中的心理与社会1.行为主义是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其创始人是华生。2.华生的观点被斯

6、金纳推向了极端,在斯金纳看来: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和我们本身都是由奖励和惩罚的历史决定的。在他1971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中,斯金纳用操作性反射的原理解释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复杂概念,如自由,尊严,价值和文化等。其小说沃尔登第二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乌托邦式的全景。3.行为主义在20世纪5060年代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认知革命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定自我实现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心理学派。2.与精神分析学派强调内部因素和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因素相比,人本主义更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

7、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目的。3.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在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是影响最广泛的理论。(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1.早期状况(18951934)1.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1908年,这年有两本以社会心理学的书出版:一本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另一本是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其中麦独孤的书一个题作为研究的重点,用本能的观点解释人类个体的行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本能决定着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倾向。2.社会心理学真

8、正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F.Allport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史上第三本教科书,在这本书中他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社会心理学也必将成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Allport进一步指出,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及其行为。他研究的问题包括从众,非语言沟通,及社会促进。2.起步阶段(19351945)1,这十年间是社会心理学的起步阶段,在这段时间内,有两件事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美国经济大萧条和产生于欧洲的世界大战。2.1936年,美国许多关心社会问题的学者发起成立了一个专门的组织“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协会”。3.发展阶段(19461969)4

9、反思阶段(70年代)5大发展阶段(80年代以后)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理论与假设1.对科学研究的假设有三个要求:一是,假设必须是可证伪的,及通过系统研究可以证明它的对与错;二是,假设必须是可量化表达的,这一点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区别于描述性研究的标志;三是假设必须简单,不能附加太多的条件。2.评价一个理论还好坏的标志有四个:准确性,一致性,广泛性,简洁性。3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作用(意义):这些理论对研究有重要价值。首先,以个好的理论能够统合现有的知识,其次理论能够解释已有的现象,再次也是理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于理论可以使我们对现象的发生具有预测性,最后

10、理论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作用。(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强调的重点个体团体或社会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如地位,角色

11、等 首要目标预测行为描述行为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三).社会从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人际层面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与方法(一)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1.社会心理学中,常常从两个方面提出研究的为题:一是从理论中演绎出要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的目的在于评价该理论。另外,还可以从实践中提出问题,这类研究的目的在于收集更多有关某一特殊现象的资料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二)如何查阅文献1最好是搜索心理学方面的电子数据库,另外还以尝试其他更为通用的搜索方法,例如搜索万维网,或者包含新闻和报纸文章索引的数据库。(三)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1相关研究的优缺点 优点在于有一

12、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 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2.实验研究的优缺点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

13、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四)怎验收及研究的数据1观察法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2.调查法调查法采用自我报搞的形式,可以使用有代表性的样本,简单易行,收集到大量的资料。总的来说社会心理学用的最多的方法是调查法。调查的途径包

14、括面谈,电话访谈,新建和网络调查等。要获得这种代表性,最好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既保证总体中每个个体具有均等的机会被选中。3.实验法实验法通过对情境的有效控制,得到的资料很准确。实验法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常用的方法。4.档案研究法优点:因为研究着观察的行为是二手资料,这可以排除情境对这些行为的影响。缺点:这些资料往往是不完整的,或者不够详细,并且搜集的方式又也不是很系统。5. 元分析法(五)研究的设计与进行1.一旦确定了研究的问题以及用什么方法后,研究者就可以对研究加以设计并进行实验研究了。首先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研究这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考察操纵对一个或多个变量的作用。(六)研究中应注意

15、的问题1.社会心理学研究问题有以下方面: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七)论文的撰写1.社会心理学论文格式由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组成,此外还包括标题、摘要和参考文献,许多论文还有注脚、图表和附录等。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一)生物理论1.麦独孤、弗洛伊德、劳伦兹等人都强调生物因素对人的影响,他们提出的理论可以归入生物理论的范畴。2.生物学理论认为本能特质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生物理论强调的第二个因素遗传是遗传差异。总之,生物理论强调,所有的行为,包括社会行为,可以个体的生物本质,如遗传特性、本能以及生理方面的原因加以解释。很显然,本能论的解释缺乏科学性。(二)学习理论学习理

16、论强调早期的学习行为决定了行为方式1 学习理论的机制主要有三点:联结,强化,模仿。2 学习理论的特点:一是假定行为主要是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二是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而护忽视了个人对外部环境的感受;三是学习理论通常只解释外显行为,而飞主管的心理状态。(三)诱因理论诱因理论认为,行为决定于个体对各种行动的可能结果所做的诱因分析,认为人们以行为后果有利或不利为判断基础而决定采取何种行为。1. 理性决策论理性决策理论是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基本看法,这种理论假设:在选择行为的时候,人们估计不同行为的利益及代价,而以理性的方式做出最佳的选择,也就是一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利益。这一类

17、型的理论有很多,其中以Eward的预期价值论最具有代表性。该理论认为在决策的时候人们对以下两项因素所做的判断结果为基础:(1)某一决策可能后果的价值(结果的重要性);(2)某一决策后真正实现的可能性大小(实现某种结果的该率)。2. 交换理论3. 需求满足理论(四)认知理论按照认知理论的观点,人的行为决定他对于社会情境的知觉和加工过程。社会认知的范围很广,不仅包括对他人外在特征的认识,也包括对他人内在特征(像人格,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认识。1. 认知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分类和注意。2. 一些重要的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调理论。(五)角色理论第三章 社会认知一个人知觉(一)怎样形成对他人的印

18、象?1.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包括很多维度,如友善,健康等,但所有的这些维度都离不开评价,评价是对他人形成印象的基本维度。心理学家Osgood,Suci和Tanenbaum等人用语义分析的实验,证明了人们评价事物是的几个维度,分别为:评价、力量、活动性,其中评价是最重要的维度。2.整体印象的形成心理学家N.H.Anderson等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信息加工吃力的模型:平均模型、累加模型、加权平均模型。3个人直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负晕轮效应,正性偏差。(二)个人直觉线索1.情绪情绪是我们知觉他人的首要线索。现在大部分心理学家承认人有七种不同的情绪:高兴、快乐;惊奇、

19、迷惑;害怕、恐惧;悲伤;生气、愤怒;厌恶、受辱;好奇、恳切。2.非语言线索(1)一般来说,人们使用三种信息通道表达与自己有关的信息,最常用的是言语沟通,其他两种是非言语的:视觉线索和超言语线索,前者指人的面部表情、手势、身体姿势及外观行为,而后者之谈话内容之外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2)非语言线索在交流上的功能主要有:表达情绪;表达态度;表达个人特质;辅助言语沟通。(3)非言语线索包括:人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4)超言语线索是指语言中出谈话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依据或有多种含义。Ekman发现,当人说谎时,首先音调比平时要高,这种差别不大,听觉无法区分,但音谱仪能准确测出。其

20、次,回答简短、反应时间长、讲话错误多、紧张等。二自我知觉(一)自我图式1.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就指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念包括三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2.自我概念的构建与以下几个过程有关: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同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通过自我意识推断自我。(二)自我觉知1.Buss把自我觉知分为内在自我觉知和公众自我觉知。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内部特征和感受比较重视,而后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外在方面比较在意。(三)自尊1.心理学家看来,自尊是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2.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自尊确立的途径有两条途径:一是让个体有自己控制环境的成功经验,二是让

21、他人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3.Baumeister总结出了提高自尊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学会用自我服务的方式解释生活;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自己找借口;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学会向下比较以及采用补偿作用;在自己某个方面的能力受到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4.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是简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个体具有强烈的保持和扩张自尊的需求。比如,Carlock就把自尊看成是人对自己的感受,即自己有多好。她借鉴了别人的观点,认为个体对一下六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判断他的自尊程度:相信你自己的可爱程度;自己感到被他人需要的程度;相信自己特别或独特的程度以及实现个人潜能的程度

22、;个人愿意冒险并面对挑战的程度;个人设定目标、达到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能力。5.杨国枢认为中国人的自尊是多元而非一元的,也包括从关系、家族和他人的角度出发对自己的评价,他把四种自尊命名为:个人取向自尊、关系取向自尊,家庭或团体去想自尊以及他人去想自尊。(四)自我提升和自我确认(五)自我表演1.社会心理学家总结出了六种自我表演的途径:自我抬高;显示;谦虚;恳求;恫吓;逢迎。2.自我表演是印象管理的核心。(六)自我障碍策略(七)自我检控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加以控制,也就是说根据别人的表现来决定自己的行为。(八)自证预言(九)体像三社会认知1.社会心理

23、学的核心问题只之一就是对社会认知,即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具体说就是演技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运用社会信息做出判断和决定。2.社会认知的基本假设是,人们通常努力形成对世界的准确印象,并且大部分都能做到。但由于社会认知的性质比较复杂,人们有事也会形成错误的印象或认识。(一)分类与图式1.分类对于他人的分类,最初的分类标准是性别。2.图式心理学家根据不同的包含内容把图示分为:个人图式,自我图示,团体图式,角色图式,剧本。3. 图式化处理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快速而经济的处理大量信息: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对未来预期发生的

24、事的语气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图式对人们的琐事所思和所记都有强烈的影响。尽管图式通常来说非常有用,但是,图式话也有不足之处,它是人们觉得不需要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二)社会认知法则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资源有限,同时也由于人们所面对情境的复杂性,所以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人们通常采取一些社会认知法则:1.便利法则;2.象征性法则;基础比例法则;锚定与调整法则(三)社会认知对健康的影响1.社会认知与寂寞。2.社会认知与焦虑。3.社会认知与生理疾病。四归因问题由于人们轻易不远付出自己的认知资源,所以并不是对所有的事都进行归因,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人们才会归因:一是发生出乎意料的事情;二是有令人不愉快的

25、事情发生。(一)对他人行为的归因理论1.Heider的归因理论 认为人有两种强烈的动机:意识形成对周围环境一贯性理解的需要;二是控制环境的需要。 他认为时间的愿意无外乎两种:一是内因,二是外因。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两个原则:一是共变原则,之某种特定的原因在许多不同的情况下和某种特定的结果相联系,该原因不存在时,结果也不会出现,人们就可以把结果归结于该原因,这就是共变原则。二是排除原则,指如果内外因中某一方面的原因能解释事件,人们就可以排除另一方面的归因。2.Winer的归因理论 韦纳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看另外一个维度,即稳定性与不稳定性。 韦纳

26、的归因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归因结果对个体以后成就行为的影响,把成功与失败归于内部外部或稳定不稳定因素的原因会引起个体不同的情感与认知反映(自豪与羞耻)。 他在80年代进一步发展了他打归因理论,于1982年提出归因的第三的维度:可控性。3.Abramson的归因理论 心理学家阿伯拉姆森提出了抑郁型和乐观型的归因风格,并把它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Peterson和Sligman的一项档案研究中就发现这两种归因风格对个体健康有影响,尽管他们不能说出太多的理由,但是以下方面还是有可能的:抑郁型归因风格影响个体的免疫系统,其作用与机制与紧张类似。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不是一个好的问题解决者,他们注定在问题解决中

27、变得疯狂。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常常忽视自己的健康,缺乏适当的营养、睡眠和运动。抑郁型归因风格的人在面对疾病时显得比较被动,不会主动的寻求解决。4.Kelly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归因理论的共变原则,于1967年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他认为时间的原因最终可以归结于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以及环境背景。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一贯性信息、独特性信息。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折扣性原则。5.对应推论理论Jones和Davis与1965年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也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该理论试图解释在什么以条件下人们可以把时间的原因归因

28、他人的内在特质,及人格、态度、心情等。琼斯等人提出来两个条件:一是行为的非期望性与非顺从性;二是行为的自由选择性。(二)对自己的归因1.对自己归因的态度 2.对自己动机的归因 3.对自己情绪的归因(三)归因中的偏误1.基本归因错误犯基本归因错误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人们总有一种对自己活动结果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的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对行为的影响;二是因为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突出,所以人们把原因归于行动者,而忽略情境背景。 基本归因错误有时表现为行动者与活动者之间的偏差: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归因;而当人们作为自我评价这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

29、,却往往倾向于内部归因,即观察者高估个人的特质因素,行动者高估情境因素的作用。2.归因中的自利偏差 第四章 社会认知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称作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称为侵犯行为。一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一) 遗传与环境的作用1. 人们认识到环境与遗传共同决定着人类心理与行为。(二) 遗传因素在行为发展中的作用1. 生物学理论的观点Ekmam等人发现了人类情绪表达的普遍性(不同国家地区基本一致)、内在性(自然产生的过程)及一致性(儿童与成人一致)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支持进化论对人类情绪发展的解释。这一理论的不足:他能所解释的行为有限,因而无法长久的对

30、心理学发展方向产生影响。2. 遗传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三) 环境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在心理学体系中,环境对人类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影响的强调是从行为主义开始的1. 家庭环境实际上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们往往面临两种家庭环境的影响:共同性影响和非共同性影响,前者之在家庭内部所有儿童共同面对的环境,如社会阶层、教育水平、儿童教育哲学等等;后者之家庭内部父母对不同孩子的区别对待方式。在家庭内部,对孩子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孩子所面临的特殊环境而不是共同的家庭因素。2.文化环境与生物进化不同,文化进化有自己的特色。第一,从速度上看,与生物进化相比,文化进化要快得多。文化进化的基础是知识在代与代之间传递。第二,从结果上

31、看,生物进化使人或动物拥有一些特质,文化进化则决定了踢门如何使用这些有遗传得来的能力。(四)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遗传提供了生理上的基础,而环境提供了发展的空间。1.遗传建构环境的观点Scarr提出的观点认为,孩子的遗传特征与他的养育环境有重要的练习,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用遗传建构生活环境。这种建构有如下三种形式:被动型、唤起型、主动型。2.行为遗传学的证据为区分遗传与行为的相对影响,行为遗传学提出了两个前提:一是,一种心理或行为(智力分数)如果不同的时间及情境下一致,那它就可以归因于遗传;二是,一种心理或行为(攻击行为),如果可以通过持续强化而使之巩固下来并保持稳定,就认为它有环境决定。

32、行为遗传学通过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收养研究来区分两者的影响。3.概率渐成理论Gottlieb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概率渐成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遗传与环境在生物学基础上如何对人起作用。从实际上看区分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对教育观念的转变有重要的意义。素质教育是以成人个体差异为前提的,这种差异既有环境的基础又受环境的影响。二. 人类的侵犯行为(一)侵犯行为的概述1.什么是侵犯行为 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它必须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图,尽管这种行为伴有意图;二是,从效果上看,侵犯行为可能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也可能是亲社会行为;三是,侵犯行为必须有侵犯性情绪,如愤怒

33、。2.愤怒与侵犯性行为 以下几种因素会使人愤怒:(1)遭到他人的攻击或烦扰(2)遭受挫折(3)归因的影响3.对侵犯行为的学习 学习理论强调:侵犯行为可由学习获得,强化和模仿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Bandura认为,儿童侵犯行为的获得并不一定要亲身获得奖励或惩罚为前提,儿童可以通过观察他人从事此类行为之后受到奖励或惩罚而学会这种行为。(二)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1.温度与侵犯行为 2.兴奋转移与侵犯行为 3.侵犯性线索与侵犯行为 4.饮酒与侵犯行为(三)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是否表现为侵犯行为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个体愤怒的程度、个体表达愤怒的倾向以及个体是否为了他人表现为侵犯行为(

34、工具性侵犯)。 减少侵犯有以下几种方法:1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2.降低挫折与学习控制自己的侵犯行为;3.替代性攻击与宣泄;4.示范非侵犯行为;5.培养沟通与学习的技巧(四)传播媒体与暴力行为1.影视暴力对孩子暴力行为的影响心理学家Franzoi认为媒体暴力对人们行为产生影响与以下三个原因有关:去抑制、形成侵犯剧本、认知启动。2. 传播媒体中的性暴力3.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对人产生以下影响:1生理唤起,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2依法侵犯性思维;3唤醒攻击情绪,发泄不良情绪;4诱发侵犯性行为;5减少亲社会行为。三. 人类的亲社会行为(一)利他与主人行为的理论解释1.社会生物学(E.

35、Wilson)Wilson认为任何遗传上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社会生物学对理他行为的验证较易验证,比如具有血缘关系的个体之间会有更多的理他行为。2.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论认为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相互性规范、社会公平规范。3.学习理论学习理论在看待人们的助人与利他行为时,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规范的掌握是学习的结果。4.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5.移情与利他主义(二)影响力他与助人行为行为的因素1.情境因素(1)他人的存在旁观者效应与一下方面的因素有关:责任扩散、环境的不确定性、评价恐惧(2

36、)环境条件效应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像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音等(3)时间压力因素2.助人者的特点(1)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对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其中一些源于回报,如加入一个群体、获得赞扬、寻求职业的提升、减少内疚感、学习技能或提高自尊等;另一些动机是源于人们的宗教信仰、人道主义价值观或对他人的关心。(2)助人者的心情(3)助人者的内疚感(4)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5)宗教信仰3.求助者特点(1)是否受他人喜爱 (2)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性别的影响第五章 态度问题一. 态度概述(一)态度的定义1.什么是态度态度的定义很多,以下三者的观点具有代表性:G.Allport(193

37、5)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态度是一种心理或神经的准备状态,他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影响着个人对情境的反应。Krech(1948)认为态度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情感过程、知觉过程的持久组织。Freedman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部分组成的心理倾向。他的定义强调了态度的组成及特性,是目前较好的态度解释。2.态度的心理成分及关系Freedman对态度的定义包括了三个成分:认知成分:他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括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情感成分:他指人们对态度印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

38、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行为倾向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的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他不等于外显行为。(二)态度与行为通过态度预测行为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态度的持续性水平 2. 时间因素 3.自我意识 4.态度强度 5.态度的可接近性(三)态度的心理功能态度的功能有以下几个:效应功能、知识功能、自我保护功能、价值表达功能(四)态度的测量经常用到的方法有:1.直接测量包括自陈法、行为观察法、问卷法等(1) 利克特量表 他是常用的态度量表,通常是五点或七点量表(2) 瑟斯顿量表 与前者相

39、似,唯一不同是它是一个十一点量表(3) 语义区分量表 与前两者不同是,奥斯古德的语义区分量表采用双极形容词,如好坏、强弱等2.间接测量(1)投射技术(2)生理指标测量(3)反应时测量二. 态度的形成(1)态度的形成与学习态度形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学习理论来说明 学习理论由Hovland和他在耶鲁大学的同事提出来的 态度的学习有三种机制:1联结,即把特定的态度与某些事物联系在一起;2强化,即受到奖励有助于形成对某些事物的态度;3模仿,通过模仿榜样人物的态度而形成Kelman认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三个不同的社会化过程有关:服从,它是由于担心受到惩罚或想要得到预期的回报而采取与他人要求相一致的行

40、为; 认同,因为从心理上认可榜样,所以使自己的态度与榜样的相一致; 内化,指个人把态度当成自己的内在行为准则,当态度与个人的价值体系相一致时,个体容易想成这样的态度。(2)情感因素在态度形成中的作用 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其来源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来自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其次其他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也可能基于感觉反应或是基于审美反应。(三)态度形成中的认知理论认知影响态度形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计划行为理论。按照该理论的思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取决于人们的态度、自身的主观规范以及人们所知觉到的控制感。 在有计划的行为理论中,指向行为的态度有两个因素决定:1人们对行为结果的信念;2对这些信念的评价

41、 主观规范也是由两个方面决定:1感受到其他重要的人的期望;2遵从这些期望的动机 知觉的控制感是指人们对完成行为是困难或容易的知觉。 有计划的行为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些心理家认为,人类的行为有时是自发的、无意识的;另一些心理学家则提出了习惯的问题,习惯的行为不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四)文化对态度形成的影响 正如,西方文化强调独立与个人主义,而东方互相依赖与集体主义。三. 态度的改变理论(一)有关理论1、海德的平衡理论 从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出发,认为在一个简单的认知系统里,存在着使这一系统达到一致性的情绪压力,这种趋向平衡的压力促使不平衡状况向平衡过渡。并且这种过渡遵循着最小付出

42、原则。个人(person)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other)建立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x)形成的。于是就存在一种POX封闭的三角关系模式。所谓平衡情境,就是系统中所有的评价为正,或是一个是正、两个为负。 当一或三个评价为负时,不平衡就出现。不平衡系统是不稳定的,她会向平衡的系统变化,通常是按“最小努力原则”。个人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体验到不愉快,其所引起的应力将驱使人将不平衡状态转化成平衡状态。2.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的解释是,我们的态度改变是因为我们要保持认知间的协调一致性。这就是费斯汀格提出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1)认知不协调的理论假设人们不喜欢不协调状态,所以当不协调发生时,人们会

43、感到很不舒服。换言之,就是当我们感到自己的态度与行为不匹配或者自己的两种态度不一致时,我们就有动力去改变这种不协调的状态去做某些事情以减少这种不协调。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是相对于个体的整个认知结构而言。人们整个认知结构是由若干知识、观念、观点、信念等组成的,以上每一项内容就是一个认知因素。2)认知之间的关系认知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认知无关,一类是认知间协调,还有一类是认知失调。 认知无关 认知无关描述了一个人认知之间的大部分关系。认知无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认知同另一个认知没有关系。 认知协调 如果一个认知紧随着另一个认知,或适合于另一个认知,即从一个认知能推出另二个认知,这两个认知就是

44、协调的。 认知失调 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即从一个认知能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之间是无关的,还是协调的,或是失调的,完全取决于它们对个体心理上的意义。 费斯廷格还认为,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强度愈大,则人们想要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的动机也愈强烈。 3)认知失调的强度影响认知失调程度的因素 认知失调程度随着认知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加大而增加。 失调程度随着有差异性认知数目的增加而增加。 失调程度与个体所有的协调性认知数目成反比。 失调程度还必须考虑各个认知的重要性。 失调程度必须由个体认为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 失调的程度可以由公式表达如下: 失调的认知

45、数量认知的重要性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4) 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通常人们减少失调的办法有以下三种: 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互相矛盾,我们便简单地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和其他一个相一致。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一个或更多的协调性认知来减少。 改变重要性 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对失调的影响必须根据它们的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2)认知失调理论Festinger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

46、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 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 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 改变行为:我不这样做了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一: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 不充分理由(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的作用:让你从事你不喜欢的事情,并且给你很少的奖励,你会喜欢这个事情吗?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二:Linder (1967) 自由选择与认知失调:有选择时认知失调高,态度改变也大;而无选择时人们经验到的失调少,态度也不会有大的改

47、变。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三:努力与认知失调:Aronson指出,努力做一件不好的事情,必然带来较高的认知失调,而为了减少失调,人们只能改变自己对这些事情的态度,从不喜欢变得喜欢。 认知失调的证据之四:Brehm (1965) 决策后失调:人们在任何一个决策做出之后均会产生失调,这种失调就叫做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 Dissonance),它可以通过改变对最终选择的评估来减少。 4. 说服过程(1)说服模型Hovland的说服模型:从信息传递的过程说明说服的产生,主要解释了说服在什么时候和怎样产生。Hovland的说服模型 Sears修改之后的说服模型 Petty & Caciopp

48、o:认知反应论(Cognitive response theory):解释了人们为什么要改变态度的问题。按照他提出的ELM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对待说服信息的加工方式有两种:深层加工(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他们就很可能被说服。如果信息包含无力的论据,思维缜密的人会很快注意到并且反驳它。表层加工(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 ):关注那些可能使人不经过很多的考虑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 是否可信。(2)说服者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

49、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Aronson的研究支持了专家的影响力更大的假设。同时,“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也对专家资格的作用加以证实。但专家资格能否推广到其他的领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人们对说服者意图的看法:为了他人而损害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可信。Walster (1966)等人的研究就证明了这一点。 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3)说服信息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

50、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信息唤起的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的信息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在此还需要弄清楚单面与双面说服的问题。(4)被说服者被说服者的人格特性: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 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被说服者的卷入

51、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 Robert Cialdini:Influence:Science and Practice 提出了六个强调人类相互关系和影响的原则。 原则应用权威性:人们会听从可信的专家。建立你的专家性;确定你已经解决的问题和你服务过的人。喜欢:人们对他们喜欢的事物的反应更加肯定。赢得朋友并且影响他人。社会证明:利用他人例子确认怎样思考、感觉和行动。利用“同辈力量”让那些被尊敬的人指引方向。互惠:人们感

52、觉到有责任去回报他们得到过的东西。慷慨地给予你的时间和资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致性:人们倾向于遵守他们公开的许诺。让他人把他们的意图写下来或者说出来。稀有性:人们珍惜稀有的事物。真诚地强调信息或者机会的唯一性。抗拒理论根据抗拒理论(Brehm, 1966),人们不喜欢他们行动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胁。当他们感到自己的自由受到了威胁,一种不愉快的抗拒心态被激发,并且人们可以通过从事受威胁的行为(如吸烟)来减少这种抗拒心理。(5)广告在说服中的威力:传统广告:广告的影响是大大超出他们的想象的,Lodish (1995)发现大约60新产品广告有助于销量的增加;对于老品牌而言,有46因为广告而增加销量

53、。一个有效的新产品广告促进销量增加的效果平均达到21。 阈下信息:是指某些不能被意识所察觉、但却可能影响人们的判断、态度和行为的文字或图像。由于阈下信息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所以阈下广告也就出现了。 广告与刻板印象:广告通过文字和图像传达着文化的刻板印象,微妙地将产品与大众所青睐的形象联系起来(万宝路的广告将香烟与粗犷、阳刚的万宝路男人联结起来)。广告还可以强化和维持人们对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比如美国的广告展现的几乎总是白人群体;传统的核心家庭(有妈妈、爸爸、儿子和女儿),那些离异的家庭、中年和老年人、有色人种、男女同性恋、残障人士等等都没有在广告中出现过。 5.社会生活中的偏见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

54、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但偏见又不同于态度。偏见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它对他人的评价建立在其所属的团体之上,而不是认识上。(1)有关偏见的理论团体冲突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 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团体冲突理论还用相对剥夺的观点解释偏见何时产生,当人们认为自己有权获得某些利益却没有得到,这时他们若把自己与获得这种利益的团体相比较时,便会产生相对剥夺感,这种相对剥夺感最可能引发对立与偏见。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

55、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儿童所接受的新闻媒体的影响使得儿童学习到了对其他人的偏见。认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心理动力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心理动力理论有几种不同的形式:一种形式把偏见看成是一种替代性的攻击,另一种形式则将偏见视为一种人格反常,偏见是一种人格病变。Adorno 权威性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对传统价值观与行为

56、模式的绝对固执认同并夸大权威回将对某些人的敌意扩大到一般人身上具有神秘及迷信的心理倾向(2)偏见的影响 偏见对知觉的影响偏见对他人行为的影响(3)偏见的消除社会化:要注意父母与周围环境以及媒体的的影响。受教育水平:人们的偏见更多地来源于无知和狭隘。直接接触:对立团体间的直接接触能减少偏见。自我检控:通过对认知过程的检控也可以减少偏见。 (4)两种主要偏见性别偏见种族偏见第七章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一. 社会交换(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社会交换理论最早由Homans于1958年提出1.功利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思想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人。Hom

57、ans吸收了功利经济学的几条基本原则,并把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理念,这些原则包括:人并不总是追求最大的利润,担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人并非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利益人并不具备可供选择的完备信息,但人们直到有些信息成本与收益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知识人们普遍交换的特例人们在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2.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Homans把斯金纳从动物行为实验中确立的命题引入社会交换,行为主义的这些命题包括:在任何情境中,有机体都能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集体将重复在以往曾受到强化的行为

58、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的情境下,有机体将重复同样的行为有机体从某一特定的行为中获得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有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霍曼斯把行为主义的这些原则和李嘉图等人的经济观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被许多行为科学研究者用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1.两个基本概念:酬赏与成本 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提出来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服务。他们还发现,这些酬赏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分类:一是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的,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拥抱和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59、。二是维度为具体性,指有形的、具体性的、能嗅到、摸到看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赞许。 社会交往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又是还伴随冲突与责难,这些都是我们与他人交往必须付出的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公式 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付出的成本 人们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绝对的比较标准、相对的比较标准3.公平交换公平交换理论认为,人只有在觉得社会关系很公平的时候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希望被人利用,也不希望占别人便宜。公平交换理论有三个假设:假设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假设团体

60、挥发长出一套如何酬赏依比例公平的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假设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们采取行动恢复公平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使用以下规则来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均等原则:每个人得到同样的利益各取所需则:将每个人的所需纳入烤炉的范围,根据每个人的特殊要求给他什么样的好处平等原则:每个人获得的利益与贡献成正比,付出越多好处越多(三)社会交换理论的证据1.囚徒困境 2.货运游戏(四)社会交换理论的应用社会交换理论背广泛的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社会生活的各种问题,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心理学家根据交换双方直接按的利益分配关系,把人们之间的冲突分为零总

61、和冲突和可变总和冲突,前者是指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交换双方是完全竞争性的,后者是指一方的损失并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专家们还提出了许多协商的策略:在协商中提出强硬的最初立场和逐步让步的策略二.社会影响(一)什么是社会影响French和Raven(1959)进行分析后,总结出了六种社会力量的来源:奖赏的权力:指人们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压制的权力:与奖赏权利相反,指拥有权利的人提供惩罚的权力参照的权力:让他人参考的权力,如团体是一种重要的参照权力来源,与集体保持一致是参照权影响个体的写照法定的权力:指与一定地位相联系的权力,如校长专家权力:与某些特长相联系的权力,如医生在处理疾病时的影响信息的权

62、力:指了解某他人不知道信息而拥有的影响力(二)社会影响论B.lantane指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自于他认定社会影响的总量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他人的数量、重要性、直接性(接近性)(三)社会影响的表现 1.社会促进 2.社会懈怠 3.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包括责任感的丧失,以及对团体行为的敏感程度增加 Zimbardo认为产生去个体化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激起、匿名性、责任分担,而其他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匿名性、自我意识降低三. 从众、顺从与服从(一)从众My认为从众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1.有关从众的经典研究有关从众的重点研究有两项:一是Sherif(1935)团体规范形成的研究,另一个Asch(1951)线性判断实验在Asch的基础上,M.De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