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62418871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南州六月荔枝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上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浙教版教材”中相继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一是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核舟记松鼠;一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统筹方法晋祠乌贼趣谈。对说明文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同时,说明文的主要特征是“它有一个具体可感的说明对象”,与其它文体的文章相比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本篇的说明对象是

2、“荔枝”,学生不仅看过,也吃过,但很少阅读过对其详细介绍的文字资料,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更浓厚。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2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过程与方法:1 1、明确学习要求2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3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2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 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2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

3、性、文学性设计思想:1 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2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说明对象:(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科学性(正确、准确)说明语言文学性(生动、形象)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二、题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

4、;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1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2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一、引出说明对象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荔枝果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二、荔枝的生态荔枝花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3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

5、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四、再读课文,筛选信息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1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2 2、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3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4 4、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5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6 6、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7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

6、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教师总结: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其中主要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理解重要语句的能力,其中筛选信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学生:1 1、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个别词语。如上面第 3 3 句原文应是“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透明”,所以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2 2、在原文的基础上,替换个别词语。如上面第 6 6 句原文应是“盛产荔枝的地区”,把“盛”替换为“能”,表意大不相同;3 3、在原文的基础上,颠倒个别词语的顺序。如上面第 7 7 句原文应是“广东是四月下旬到七月,福建是六月下旬到八月”,把“广东”与“福建”的位置调换;传递的信息不相同。4 4、在

7、原文的基础上,增加或删减附加条件。如上面第 1 1、4 4、5 5 句与原文相比,分别少了“成熟的荔枝”、“现在知道的”、“现代科学技术发达”条件,所以这三个表述是不准确的;5 5、根据文章,逻辑推理。如第 2 2 句,根据原文的理解,荔枝的真正果肉应是连同果壳扔掉的那一层膜,所以这个判断也是不准确的。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1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

8、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2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l lc 到 5 5C,可贮藏 3030 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3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4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

9、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a.a.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b.b.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c.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d.d.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e.e.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

10、讨论合作完成1 1、科学性“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 6 60 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11、2 2、文学性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七、拓展延伸1 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2 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八、课堂小结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

12、,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九、教学后记1 1、本篇设计最大的特点是紧扣“实用”二字。让学生在学习完本篇课文后,知道从哪些方面来学习说明文,能够准确地概括要点、筛选文章信息,进而能够运用所学,达到写作的目的。2 2、本篇设计最大的亮点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让学生根据画面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他心中的荔枝是怎样的,筛选信息以学生最喜欢的“判断题”的方式进行;在拓展延伸上,让学生选取身边的特产进行介绍。3 3、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比较突出,学生反应热烈,课堂气氛活跃,尤其出彩的地方是亮点的设计之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教学方式来看,以学生为本,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主动性这一块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指导,引导了学生的方向。4 4、当然,一篇教学设计不能十全十美,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一是教学设计安排的时间过于紧凑,导致课堂教学深入性不够;二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上,设计不够周到;三是教学设计在备学生方面考虑不全,对学生的能力估计过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