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

上传人:jin****ng 文档编号:162380528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3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桩检测方法汇总(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工程桩现场检测方法:桩基检测的内容主要为:桩的位置、桩基成孔质量、桩身 完整性及桩基承载力高低等。GB50202-2002_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 范5.1.4 灌注桩的桩位偏差必须符合表5.1.4的规定,桩顶标高至少要比设计 标高高出05m,桩底清孔质量按不同的成桩工艺有不同的要求,应按本章的各节要 求执行。每浇柱50m2必须有1组试件,小于50m2的桩,每根桩必须有1组试件5.1.5 工程桩应进行承载力检验。对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 件复杂,成桩质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应采用静载荷试验的方法进行检验,检验 桩数不应少于总数的1%,且不应少于2根,当总桩数少于50根时,不应少

2、于2 根。5.1.6 桩身质量应进行检验。对设计等级为甲级或地质条件复杂,成检质 量可靠性低的灌注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30%,且不应少于20根;其他 桩基工作的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数的20%,且不应少于10根;对混凝土预制桩 及地下水位以上且终孔后经过核验的灌注桩,检验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10%, 且不得少于10根。每个柱子承台下不得少于1根。1、超声波:1.1、超声波检测桩基的基本原理超声波检测桩基的基本原理与通常的砼超声波 探伤的原理是一样的,即在桩的一侧通过发射探头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发出超 声波(频率在20z以上)空透砼桩,然后在桩的另一侧,通过接收探头将此超声波 接收后又还原为

3、电信号,将此信号放大,即可在示波器上显示,声波的历时则由 数码显示器给出,并可打印出数值。由于超声波所穿透的砼厚度(或距离)为已知, 根据超声波脉冲发出和到达的时间,即可算出在砼中传播的声速 (或纵波速 度)V。由声速可直接判断桩身砼的质量,砼愈密实,声速v。值愈大;相反, 砼愈松散,或声波脉冲器径中有孔洞、裂缝或离析等,则声速就会减小, 由此 可以检验桩身砼的质量和完整性。1. 2、适用条件:超声波检测桩完整性和质量的方法适用于桩径大于0. 6m的砼 灌注桩。这种方法特别适宜于探测砼中有夹泥、离析、蜂窝、明显的缩颈以及很 多的裂隙等,对于水平的裂缝, 由于发射和接收换能器通常是同步升降,所以

4、 不易测到。该方法只对已埋设声测管范围内的砼进行完整性检测,声测管以外(包 括持力层,扩孔部分等)不在检测范围内。地质条件复杂(如溶洞地区),主墩桩 或较重要部位的桩基,在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宜采用超声波检测。1.3、检测步骤: (1)埋设声测管(2)检测声测管(3)调试超声波检测仪(4)测定 系统的延时时间to(5)计算声时的修正值t(6)直接测定tn+t值(7)砼灌注桩的检 测。2、钻孑L取芯法采用岩芯钻探技术和施工工艺,在桩身上沿长度方向钻取砼芯样及桩端岩土芯 样,通过对芯样的观察和测试,用以评价成桩质量的检验方法称为钻孔取芯法, 简称钻芯法。2.1、检测步骤: (1)确定钻孔位置;

5、(2)安置钻机;(3)施钻前的检查;(4)开钻;(5)钻进取芯; (6)补孔。2.2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钻芯法是检测现浇砼灌注桩的成桩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不受场地限制,特别适 用于大直径砼灌注桩。钻芯法不仅可以直观测试灌注桩的完整性,而且能够检测 桩长、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底岩土层的性状。钻芯法还是检验灌注桩砼强度的可 靠方法, 这些检测内容是其他方法无法替代的。在多种的桩身完整性检测方法 中,钻芯法最为直观可靠。但该法取样部位有局限性, 只能反映钻孔范围内的 小部分砼质量,存在较大的盲区,容易以点代面造成误判或漏判。钻芯法对查明 大面积砼的疏松、离析、夹泥、孔洞等比较有效,而对局部缺陷和水平裂

6、缝等判 断就不一定十分准确。另外,钻芯法还存在设备庞大、费工费时、价格昂贵的缺 点。因此,钻芯法不宜用于大批量检测, 而只能用于抽样检查,或作为对无损 检测结果的验证手段。实验经验表明,采用钻芯法与超声波法联合检测、综合判 定的方法评定大直径灌注桩的质量,是十分有效的办法。3、静载荷试验: 3.1检测步骤:(1)处理试桩桩顶。试桩应在桩身强度达到设计标号并在施工后超 过一定休止期(与土质有关)后进行。对于灌注桩,一般应在桩顶加钢筋网23 层或以薄钢板圆筒做成加筋箍与桩顶砼浇成一体,并用高标号砂浆将桩顶抹平。 (2)安设反力系统。(3)安放沉降观测装置。沉降观测计的支架应在整个试验过程 中均保持

7、静止,为了避免受影响,其支点应离试桩的距离不小于2m或桩径的4 倍。考虑到桩偏心受荷等因素,应对称地布置2个或4个沉降观测计进行对称测定。 (4)安放千斤顶。油压千斤顶的最大吨位及数量由预估的试桩的极限荷载 决定,一般应不小于最大荷载的12 15倍。(5)逐级加荷并记录每级荷载作 用下的稳定沉降值。(6)绘制P_S曲线,并确定极限荷载。3.2、静载荷试验中应注意:1) 、试验桩应有足够的代表性,对于钻孔灌注桩,在成孔后混凝土灌注前,必须 进行孔径、孔深、垂直度、沉渣厚度检测,没有代表性的桩不应作为试桩。2) 、预制桩在沉桩后到进行试验时的间歇时间(休止期)不应少于桩周土体强 度恢复或基本恢复的

8、时间,持力层为粘性土,应为 28 天以上,砂质粉土、砂性 土宜为 14 天以上,灌注桩应满足桩身混凝土养护所需要的时间及桩周土体强度 恢复所需要的时间,宜为成桩后 28 天,桩身完整性检测时,休止期可适当缩短, 但灌注桩不得小于 14天。3)、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 3.1.1 要 求。4)、加载量,为提供设计依据的试验桩,应加载至地基土破坏;为工程验收而 进行抽样检测的试验桩,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的 1.6 倍。5)、试桩桩顶必须保持平整,对于打入桩如桩顶破环,应按原设计恢复;对于 灌注桩,应凿除桩顶强度较低的混凝土,所有主筋都均需接至

9、桩顶保护层下,并 在此范围内设置加强箍筋及 35 层钢筋网片,桩顶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桩身混凝 土强度且不低于C30,接桩处的桩身截面积与原桩身截面积相同,且中心轴线应 重合。4、高应变动测法:高应变方法在国外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检测桩身完 整性和单桩竖向承载力的方法;1)、高应变试桩应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桩,对地质条件相近,桩型和施工条件相 同的桩,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 5%,并不应少于 5 根;当工程地质条件复 杂,或对桩基施工质量有疑问时,应由设计方和建设方决定增加试桩数量。高应 变试验采用实测曲线拟合分析确定CASE阻尼系数值,拟合计算桩数不宜少于试 桩总数的 50%,并不少于

10、5 根。2)、高应变检测时,桩顶必须处理,凿除顶部强度较低混凝土,用不得低于桩 身混凝土强度且不低于C30混凝土,将桩接长至地坪以上1.52倍桩桩径处。锤 与桩顶之间设置垫层,放置平整并及时更换。3)、检测时,传感器必须符合有关规范要求,检测仪器(包括传感器)必须都 是处在标准状态,同时量测每次锤击下桩的最终贯入度,贯入度的记录应与打桩 分析仪波形记录相对应。检测过程中要不断比较桩身材料实测阻抗与理论阻抗的 关系,锤击实测力与速度峰值成正比。冲击锤的锤重应不小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 力的1.5%,最大落距不宜大于2.5m,贯入度应控制在26mm。4)、高应变动测技术的优点:(1)仪器设备较为轻便,

11、检测速度快费用较传统 的静载荷试验,高应变动测技术具有下列优点:低,这是高应变动测相对传统的静 载荷试验比较突出的有点,所以可做到对工程桩进行大比例检测;(2)具有静载荷 试验所不具备的功能:高应变动测除了和静载荷试验一样能确定单桩极限承载力 外,在混凝土预制桩及钢桩打桩过程中检测桩身应力,进行锤击效率监测,为选择 沉桩工艺参数和确定桩长提供依据;(3)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区分是土的变形还 是桩身结构破坏引起的沉降。桩的承载力取决于桩身结构强度和地基土对桩的支 撑力,除测定单桩极限承载力外,高应变动测法还能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判断桩 身质量及缺陷位置。5、低应变动测法:适用于在各种混凝土预制桩

12、,灌注桩的完成性检验,判定桩 身是否存在缺陷,缺陷和程度及其位置。方法是使用小锤敲击桩顶,通过粘接在 桩顶的传感器接收来自桩中的应力波信号,采用应力波理论来研究桩土体系的动 态响应,反演分析实测速度信号、频率信号,从而获得桩的完整性结论。 抽样原则及检测数量:1)、抽样原则:随机、均匀并应有足够的代表性。2)、检测数量:对有接头的多节混凝土预制桩,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 30%,并不得少于 10 根;单节混凝预制桩,抽检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 总桩数的 10%;灌注桩必须大于 50%;采用独立承台形式的桩基工程,应扩大 抽检比例,每个独立承台抽检桩数不得少于 1 根;桥梁工程、一柱一桩结构形式 的工程应进行普测;设计单位也可根据结构的重要性和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增加 检测比例;动测以后 3、4 类桩比例过高时(占抽检总数 5%以上)应以相同的 百分比扩大抽检,直至普测。3)、在施工中发现有有疑问的桩必须进行检测,但其数量不应计入正常抽检 的比例内。4)、检测桩的具体桩位宜由设计会同监理共同决定,并宜在设计桩位图纸上 标明,由检测方具体执行。5)、为了保证检测质量,对同一工程中有疑义的桩,宜采用多种方法检测, 并进行综合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