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62172050 上传时间:2022-10-1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儿童少年卫生学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资源描述:

《儿童少年卫生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少年卫生学(5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儿童少年卫生学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言一、1. 儿童少年卫生学研究对象:0-24 岁儿童青少年。研 究的重点人群:中小学生群体(7-18 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2. 各阶段年龄范围界定A 胎儿期:受精卵 - 孕 40 周,孕早期(孕 0-13 周)、孕中期(孕14-27周,身长)、孕晚期(孕28周至出生,体重)B婴儿 期:0-1岁,身长可增加25cm (为胎儿期的一半),一岁时身高 约为75cm (为出生时的1.5倍);体重增加6kg (为胎儿期的2 倍),一岁时体重约为9kg (为出生时的3倍)C幼儿期:1-3岁,2岁时身高达成人的一半,体重是出生 时4倍D 学龄前期: 3-

2、6 岁E 学龄期: 6-11/12 岁F青春期:约10-19岁,女比男早1-2年G青年期:约15-24岁二、儿童少年生物和社会特性三大特征: 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接受学校教育的塑 造;明显社会脆弱性和健康易损性。三、儿童享有的权利:生存权、发展权(包括受保护权、参 与权)四、儿少卫生学的学科研究内容1.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2. 儿童少年健康状况及其决定因素3. 儿童少年卫生服务4.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技术和方法五、重要理论:三级预防理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 生态健康观、生命周期理论第二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概述一、生长发育概念1. 生长: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 器

3、官、身体各部以至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包含形态生长和化学生长。 量变。2. 发育: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 善过程,包括“身”(体格、体力)、“心”(心理、情绪、行为等)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 质变。3. 成熟: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 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 成熟度:专指某一特定生长发育指标当时达到的发育水平占 成人水平的百分比。生长长期趋势:是指 19 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发达国家全面出现的儿童少年群体身材一代比一代长得高、性发育提前、成年身高逐步增长的

4、趋势, 是近150 年来人类生物学领域最突出的现象。原因:遗传和环境主要表现: 新生儿的体长和体重增加 儿童平均身高增加,身高停止增加年龄提前,成人身高水 平增加 性成熟提前(如月经初潮提前) 其他:脑重量;第一恒磨牙;骨龄二、生长发育指标体系(一)体格发育指标 体格发育通常是指身体外部形态的发育,是人体整体发育的 重要方面。体格发育有很多测量指标,大体归为三类,即纵向测量、横向测量和重量测量。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1. 纵向测量: 3 岁前身长、顶臀长、坐高;学龄期有身高、坐高、上/下肢长、手长、足长2. 横向测量:包括围度和径长3. 重量测量:主要是体重4. 体格发育派生指标(二)体能发

5、育指标 体能是健康概念的重要延伸,用以全面、准确评价人体的生 理功能和健康状况。1. 生理功能指标:心血管功能、肺功能、肌力发育2. 运动能力指标: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性、柔韧性3. 体能发育的派生指标:体重肺活量指数、布兰奇心功能指 数(Bl)二心率* (收缩压+舒张压)/100(三)心理行为发育指标1. 认知能力指标:感知、记忆、注意、思维、执行功能2. 情绪状态指标3. 个性发育指标4. 社会适应能力指标三、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一)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1. 阶段性体现及意义:身心发育分为不同阶段、关键期、发 育任务常见的发展关键期: 0-2 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 1 岁半-3 岁

6、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4-5 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 0-4 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6 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2. 连续性体现:生长的轨迹现象指在正常环境下,生长过 程按遗传潜能所决定的方向、速度和目标发育。追赶性生长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的加速生长 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 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二)程序性与时间性的协调运动能力发育的程序性: 头尾发展律:在婴幼儿期,粗大运动按抬头、翻身、坐、 爬、站、走、跑、跳的发育程序进行。 近侧发展律:粗大动作和精细运动遵循,即近躯干的四肢 肌肉先发育,手的精

7、细动作后发育。特点: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向心律:指形态的发育,童年期和青春期。特点: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 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三)不同步性与多样性的平生长模式是指器官、系统的成熟度随年龄而发生变化。斯卡 蒙通过发育水平曲线的描述,发现人体器官、系统的生长曲线可 分为一般型、淋巴系统型、神经系统性和生殖系统型,称之为斯 卡蒙生长模式1.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2.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

8、儿期至 6 岁前。3. 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特点:有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儿童期生长很快,青春 期达到高峰,成年时均为高峰时一半。4. 生殖系统型: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青春期 前几乎呈停滞状态,青春期迅速加快。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5. 子宫型(四)生长发育的高度可塑性第三章儿童少年身体发育一、儿童少年体格发育体格发育指人体外部形态、身体比例和体型等方面随年龄而 发生的变化。(一)体格的阶段性变化1. 第一生长突增期:整个孕期身长平均增长50cm,突增期 从孕中期到一岁末;体重在整个胎儿期平均增长3kg,突增期从孕晚期到一岁末。体重增长率高于身 高增长率2.

9、 相对稳定期:身高每年约增长5-7cm,体重增加2-3kg3. 第二生长突增期:身高突增高峰PHV开始年龄(女9-11, 男11-13)突增高峰年身高一年10-14cm,体重8-10kg4. 生长停滞期身高突增高峰PHV:个体的身高增长速度达到最大的时期(女: 11-13 岁,男: 13-15),常作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 的发育顺序。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 保证足够的锻炼。(二)身体比例变化横向身体比例指标:胸围/身高、肩宽/盆宽、BMI 纵向身体比例指标:身高坐高指数=坐高/身高、下肢长指数 1=(身高-坐高)/身高*100%、下肢长指数II二(身高-坐高)/坐高*100

10、% 身体增长比例:头颅(一倍)、躯干(两倍)、上肢(三倍)、 下肢(四倍)(三)体型变化:内胚层体型(肥)、中胚层体型(中等)、 外胚层体型(瘦)二、儿童少年体能发育特点:(一)不均衡性:心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下降,新生儿130 次/分,4-5 岁 100 次/分;最大吸氧量是个体循环系统氧转运能力的标志,绝对值随年 龄增长而逐渐上升,青春后期到达最高峰(二)阶段性:学龄期有 4 个阶段表现:快速增长(男 6- 14、女 6-12)、慢速增长(男 15-18、12-16)、恢复性增长(女 16-18)、稳定阶段(男 19-25、女 19-22)(三)不平衡性:肌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尤其明显:四肢早于

11、躯干, 躯干大肌群早于小肌群(四)性别特征三、儿童少年体力活动作用:促进心肺和代谢功能促进 肌肉力量发育提高骨矿物质含量和骨密度。四、儿童少年体成分发育:包括体脂重(FM)和瘦体重(LBM)(一)体脂发育的性别年龄差异:在儿童期,男女童体脂 均出现下降。 进入青春期,对于女童主要是大量FM的增加。 总的来说020岁女童体脂含量均高于男童。(二)瘦体重发育的性别年龄差异:从生命早期男孩就有更 高的瘦体重;儿童期,男孩仍较女孩有明显较多的瘦体重增长; 进入青春期,男孩主要变现为瘦体重增加, 10-20 岁增加高达 30kg,女孩仅为男孩一半。五、脑发育胎儿期的最后 3 个月和婴儿出生后头两年被称作

12、“大脑发育 加速期”。青春期大脑发育的时间顺序:额叶、枕叶的初级感觉运动皮 质小脑顶枕叶额叶皮质下中枢 额叶的执行功 能、注意控制有关功能区。海马扩大只发生在女童,杏仁核体积增大只发生在男童。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 第四章儿童少年心理行为发育一、认知能力发育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a 感知运动阶段( 0-2 岁)特征:以基本感知和动作作为适 应世界的主要方式;包括反射练习、动作习惯、有目的的动作、 图式的协调、感觉动作、智慧综合六个时期b 前运算阶段( 3-7 岁)特征:思维具有刻板性和不可逆性c 具体运算阶段(8-11 岁)特征: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d 形式运算阶段(逻辑运算阶段)( 1

13、2 岁 - 成人)特征:抽象、 系统、稳定的逻辑思维,思维有全面性和深刻性二、思维发展过程:直觉行动思维(婴儿期)一一具体形象 思维(学龄前期) 质的变化抽象逻辑思维(学龄期) 一一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青春期)三、儿童少年个性及社会化发展(一)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方式,是个体 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个体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明显而稳定的 个体特征)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对婴儿气质的分类a. 平易型(占40%):脾气平和,情绪极为积极,易接受新事 物和不熟悉的人b. 困难型(占10%):大哭大闹,耐心,促使适应性提高c. 缓慢型(占15%):安静,鼓励尝

14、试,提高适应能力d. 中间型(占30%):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养意义:教养方式应与儿童气质配合良好。(二)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一次飞跃一一2-3 岁自我命名, 第二次飞跃一一青春期心理行为发育过程中:婴幼儿一一关键期学龄前期一一准备时期学龄期转折时期青春期重要阶段第五章青春期生长发育一、青春期发动(一)青春期概述1. 青春期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逐渐过渡的时期,是生长发育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年龄区间定为 10-20 岁。WHO 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发育特点,把青春 期定义为这样一个时期: 是个体从出现第二性征到性成熟的生理发展过程; 是个体从儿童认知方式发展到成人认知方式的心理过程;

15、是个体从经济的依赖性到相对独立状态的过渡2. 青春发育过程,群体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特点: 体格生长加速; 各内脏组织器官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功能日臻成熟; 内分泌功能活跃; 生殖系统功能发育成熟; 男女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 青春期特有的心理行为问题。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3. 青春期分期青春早期:主要表现为生长突增,性器官和第二性征开始发 育,一般持续约 2-3 年。青春中期:以性器官和第二性征迅速发育为特征,出现月经 初潮/首次遗精,持续 2-3 年。青春后期: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直至骨骺完全融合;性器 官和第二性征继续发育至成人水平,社会心理发展加速,持续2 年左右。(二)1. 青春

16、发动期:在青春期,生殖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生 物学变化过程被称为青春发动期,是青春期的早期阶段,时间跨 度平均约 4.5 年(15-6 年)。2. 青春发动时相:青春发动期生殖系统发育的各种事件初 现的时间模式(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可表现出提前(P25)、适时、推迟女:生长突增乳房发育一一阴毛生长腋毛生长 月经初潮男:生长突增一一睾丸发育一一阴毛生长一一腋毛生长一一 胡须长出一一喉结增大一一变声(三)青春期内分泌变化1.主要的内分泌激素释放激素一一下丘脑、生长激素一一脑垂体、雌激素一一卵 巢、褪黑素一一松果体2. 内分泌变化现象:性腺功能初现(青春期第一信号:男睾 丸增大、女乳房发育)和肾上腺皮

17、质功能初现(出现时间早 6-8 岁,肾上腺雄激素对女童第二性征 作用明显)二、青春期发育特点(一)体格发育1. 青春期生长突增在青春期生长突增过程中,出现突增高峰。突增高峰也叫生 长速度高峰,对于身高和体重,分别称之为“身高速度高峰(” PHV 和“体重速度高峰”( PWV)。2.青春期生长突增的阶段变化1)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第一次交叉:出现于10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期已开始, 男生还未开始。第二次交叉:出现于14 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开始下降, 男生突增开始。青春期生长平均维持时间:男约 5.5 年、女约5 年2)青春前期,身体各部增长顺序大致是足长-下

18、肢长手长 上肢长。由于下肢增长早,青春前期坐高指数(坐高身高)逐 渐下降,中期降至最低点,因此出现青春期长臂长腿不协调的体 态。青春期中、后阶段,躯干增长速度加快,坐高指数再度增大, 成年时,男性为 54.2,女性为 54.3。3. 青春期生长发育类型 从发育成熟的起始时间来看,青春期发育类型通常分为早熟 型、晚熟型、一般型三种类型。1) 早熟型:盆宽、窄肩的矮胖体型;开始最早;突增持续时 间 1 年左右2) 晚熟型:盆窄,肩宽的瘦高体型;2-3 年3) 一般型:2 年(二) 性发育 青春期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性发育。它包括内外生殖器官 的形态变化、生殖功能的发育成熟和第二性征的发育等。1.男

19、性性发育 男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睾丸、输精管 道和附属腺,外生殖器包括阴囊和阴茎。遗精是男性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作为男性青春期发 育的重要标志。首次遗精一般发生在12-18 岁。2.女性性发育 女性生殖器官分内、外两部分。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 输卵管及卵巢。外生殖器包括阴阜、大小阴唇、阴蒂、前庭和会阴。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月经来潮:为生殖功能成熟的外在标记,被称为女性性发育 过程的“里程碑”。(三)性心理发育 性心理是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开展的所有心理 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结构而 成。1.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阶段:异性 疏远期

20、异性爱慕 期两性初恋期2. 青春期性心理发展矛盾现象体现: 性生理发育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自我意识迅猛发展与社会成熟度相对迟缓的矛盾 情感激荡释放与外部表露趋向内隐的矛盾 第六章生长发育影响因素一、遗传影响因素 遗传:指子代和亲代间在形态结构、身心发育、生理功能上 的相似性。(一)遗传的家族、种族影响 家族性遗传影响:1)成年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的遗传度为 0.752)个体智商受以爱护才能、环境极其交互作用影响3)遗传对心理行为发展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呈现的表现存在差异种族性遗传影响:外貌特征、体型、月经初潮年龄、生长发 育水平等与种族遗传有关。(二)表观遗传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是最常

21、见的修饰方式 表观遗传学主要研究不涉及基因核苷酸序列改变的基因表 达和调控的可遗传修饰,其遗传方式具有DNA序列不变而表型 改变,改变具有可遗传性和可逆性,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三)双生子研究 双生子有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对这两类双生子进行研究,能区分出遗传和环境相对作用大小,可以用遗传度表示。遗传度:是衡量遗传、环境因素各自对表型性状总变异相对 作用大小的指标。遗传度越接近 1,提示遗传作用越大;越接近 0,说明环境的作用越大。二、物质环境因素(一)自然地理环境因素1. 地理气候因素 人的身高与日照时数、气温年均差呈正相关,与年降水量负 相关。规律:北高南低;日本越向东北身高越高体重越

22、重,越向西 南则越矮小;欧洲人平均身高以西北欧最高,中欧居中,南欧最 低。中国汉族人群,环渤海身材高,西南贵州最矮。2. 季节因素春季身高增长最快(3-5 月为9-11 月的两倍);秋季体重增 长最快(全年体重总增幅的2/3 发生在 9 月至次年2 月)。中国女童月经初潮多发生在 2-3 月和7-8 月。(二)环境污染因素1. 化学性环境污染因素 空气污染:炎症、哮喘、肺功能损伤、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铅、镉、砷、汞)、影响体格生长;室内空气污染: a 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尘螨、花粉等 变应原);b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甲醛);c影响 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出

23、生缺陷的高 危因素(挥发性有机物VOC S)。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 铅污染1)最主要的摄入途径一一消化道;2)人体内的铅分布在血液、软组织、骨骼(称为“三大铅池”);3)血铅M100ug/L =0.48 umol/L(铅中毒诊断界值点)主要 损害神经系统、造血系统、骨骼系统及肝肾功能。理想的血铅水 平应该是零。4)铅的主要危害: a 智力发育(血铅每上升 100ug/L,IQ 下 降 6-8 分); b 心理行为发育异常; c 贫血; d 抑制甲状旁腺激 素的功能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 S1)暴露途径一一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接触2)主要分类:a模拟/感染雌激素的环境化学物(如:多氯 联苯类

24、化合物、有机氯杀虫剂、除草剂等) b 干扰睾酮的环境化 学物(如:苯乙烯、二硫化碳、林丹、铅等)c 干扰甲状腺素的环境化学物(如:二硫代氨基酸酯类、多 卤代芳烃等)d 干扰其他内分泌功能的环境化学物(如:铅)3)主要危害:生殖毒性、性发育异常(性早熟)、神经发育 毒性、免疫反应抑制效应2. 物理性环境污染因素 噪声污染:听觉(听觉适应一听觉疲劳一听觉损伤一噪声 性耳聋),视觉(90 dB敏感性下降,115 dB对光适应性衰减), 神经环境白天晚上居住、文教机构 55dB 45dB学校教室内 45dB 35dB 电磁辐射污染:超过12电子伏特可对生物产生电离作用, 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手机射

25、频辐射主要危害: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引发神经 衰弱、影响视力、 放射性污染:进入人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粘膜。危害显著重于成人三、社会决定因素(一)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保健:城乡差异、父母受教育程 度(尤其母亲文化程度)的促进作用2020 年目标2030 年目标婴儿死亡率7.5%o 5.0%o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9.5%o 6.O%o(二)家庭生活质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水平、家 庭结构、家庭氛围、亲子关系、教养方式(三)文化和教育: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四)现代媒体和娱乐方式:电视(2岁以上每天不超 2小 时)、网络、玩具和读物四、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一)饮食行为:合理膳食,

26、早中晚 3:4:3婴幼儿儿童少年蛋白质 915% 1015%脂肪 3555% 2530%糖类4555% 5560%(二)体育锻炼1促进新陈代谢同化异化积累消耗2. 促进肌肉、骨骼及关节发育3. 促进循环系统4. 提高心肺功能5. 调节内分泌,促进青春期发育6. 有利于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发展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三)睡眠行为:3-5 岁:10-13 小时一二年级不宜少于 10 小时,三至六年级不宜少于9小时第七章生长发育调查与评价一、生长发育调查(一)调查设计1. 横断面设计:在某一时间段内,选择特定的地区、有代表 性的对象即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少年,针对特定指标,进行一次 性的群体大规模调

27、查。优点:短期内获得大量数据资料,相对容 易实行。2. 监测设计:指对某地区、某群体的生长发育指标的连续收 集、整理、分析过程。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每 5 年一次3. 纵向设计:也称随访设计,是在一段时间如几年乃至终生 对同一批儿童少年的个体进行反复观察的研究设计。优点:揭示 因果关系,缺点:耗时长、花费大、样本易流失。追踪设计和监测设计的区别:前者对个体,后者对群体4. 序列设计:是对不同年龄组的儿童少年进行横向调查,然 后在间隔一定时间后,对同一批儿童少年进行一次或多次重复调 查,从而构成追踪性研究样本量各亚群人数都应达到 150 人(青春期 200 人)以上。分组 6 岁前分组一般:一月

28、内新生儿为一组16个月,1个月/组712个月,2个月/组12 岁, 3 个月 /组36 岁, 6 个月 /组(二)测量技术1. 人体测量:常用指标:身高和体重2体能测试:a身体成分(体质指数、皮褶厚度、生物电阻 抗分析);b心肺功能(肺活量、心率、脉率、血压、20米跑、 3 分钟阶梯测试); c 肌力肌耐力(握力、背肌力、立定跳远); d 柔韧性(屈体前伸测试、肩力量测试)3. 智力测试1)筛查性测试:丹佛发育筛查测绘、绘人试验、图片词汇 测验、学前儿童能力筛查(简称“50 项”)2)诊断性测试:贝利 婴幼儿发育量表、Gesell发育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学前 儿童智力量表和韦氏儿童智力

29、量表以上两类测试结果均不能作为病因诊断。4. 行为评定(三)生长发育调查应用:描述水平、反映动态、评价队列 效应(又称同辈效应)、制定参考标准(现状正常值、理想正常 值、生长发育标准)现状正常值:样本来自本地区中等水平人群,只剔除因慢性 疾患或残障而影响发育的个体,反映人群实况,也是干预目标。理想正常值:对象要求较高。如:都应是足月正常体重新生 儿;自幼生活在适宜环境中,无慢性病史,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 卫生服务;在该环境下成长的个体,生长水平高,生长潜力能充 分发挥。1)理想正常值高于现状正常值;一旦建立,能长期使用。2)目前我国还难以找到“理想”人群;建立现状正常值更现实3)现状正常值有时段

30、性,应每510年修订一次。制定正常值的方法:传统做法:利用均值和标准差。主要针对正常者,分析不同 等级在群体内的分布。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目前国际常用做法:采用经 LMS 法修正后的百分位数法。适用于筛查异常和“疑似异常”。标准1) 样本应尽量接近“理想”。2) 全国应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也可 建立适用于本地区的正常值。3) 可建立省级正常值,但不能取代全国统一标准。4) 有条件地区也可同时使用国际通用标准和国内标准。a 国际标准通常适用于群体差异较小的儿童期(尤其婴幼儿 和学前期)。b 青春期开始后种族遗传影响将显著增大,故以本国标准更 为适宜。5) 尽量使用先进的统计

31、方法(如 LMS 法),使选出的界值 点尽量精确。6) 作为“标准”,其界值点都应以有临床症状为依据。(四) 调查质量控制1. 检测仪器和方法:自始至终使用同一个方法和仪器2. 检测时间:需考虑指标的昼夜生理变化。个体前后测量时 间需限定在上午或下午;样本量大需全天检测就尽可能将同一年 龄样本均匀分配在上午和下午,缩小不同年龄组因检测时间不同 而造成的人为误差。月份一般选择 5-6 月或9-10 月3. 年龄:我国按实足年龄(测试年月日-出生年月日)计算。凡满7 岁到差一天满 8 岁者都为 7 岁。国外有按 6 岁半到 7 岁半前一天为 7 岁的算法。 比较国家间的资料时应注意消除该差异。4.

32、 技术培训:调查者培训上岗、预调查5. 检测程序:周密合理的检测流程质量控制人员检验、现场检验(误差发生率P5%改正,P20%全部无效重测)、逻辑检验遵循伦理学原则1)伦理审批2)知情同意3)儿童少年的禁忌4)正确对待对照组二、生长发育评价(一)评价的内容与参考标准1. 评价内容与目标三个层面的目标:1)生长水平了解个体发育现状所处水平;2)生长速度关注生长发育趋势;3)均匀度分析发育是否均衡协调。(二)生长发育水平评价1. 离差法:适用于正态分布资料,一般以 X2s 是目前评价 个体、群体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和现状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等级评价法和曲线图法两种。1)等级评价法利用标准差与均值

33、划分等级。评价时将个体 发育指标的实测值与同年龄、同性别相应指标的发育标准比较, 以确定发育等级优点:可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发育水平;方法简单,便于推广; 曲线图法可追踪观察某项指标的发育动态。缺点:不能评价发育速度和发育匀称程度2)曲线图法:是将某地不同性别-年龄组某项发育指标的均 值、均值1个标准差值、均值2个标准差值分别点在坐标图上。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优点:方法简单,结果直观,使用方便; 能描述儿童的发育水平等级; 能追踪观察儿童某项指标的发育趋势和速度; 能比较个体和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缺点:不同性别的每一项指标都要做一张图,也不能同时评 价几项指标和分析比较发育的匀称度。2. 百分

34、位数法:原理过程与离差法相似,适用于正态或非正 态资料。优点:无论指标是否呈正态分布,都能准确显示其分散程度。缺点:制定标准时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3. Z 分法: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离差法,它以 0 为中心,用偏 离该年龄组标准差的程度来反映生长情况,即将个体的测量值转 换成Z分,由Z分可确定其发育等级。2上等、12中上等、 -11中等、-1-2中下等、V-2下等。Z二实测值-均值/标准 差优点:方便个体、群体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个体、群体 不同年代的纵向比较,无需考虑性别、年龄、不同指标等因素。缺点:未摆脱正态分布要求的束缚,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原始资料需先进行正态化处理(如LMS法),再转化为Z分

35、。当个体儿童的年龄别身高和身高别体重均低于参考人群的中位数两个标准差(M-2S )时,评定为慢性严重营养不良。(三)生长发育速度评价1. 生长速度评价大多用于群体年增长率的修匀值= (a+2b+c)/42. 个体生长速度评价最常用的方法是生长监测图(四)发育匀称度评价1. 体型匀称度 身高体重指数(又称克托莱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体重, 可反映营养状况。身高胸围指数:表示单位身高的胸围,反映胸廓发育状况, 亦可从横断面反映躯干体型。其均值在突增高峰前岁年龄增长而 下降,突增高峰时最低;突增高峰后再次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成 年后趋于稳定。体质量指数(BMI):表示每平方米身体面积所包含的体重, 该

36、指标不仅敏感反映身体充实度和体型胖瘦,且受身高干扰小, 与皮脂厚度、上臂围等营养指标相关性较高。广泛用于筛查营养 不良、超重/肥胖。18岁成人的筛查标准:V18.5过轻;18.5 23.9正常;M24超重;M28肥胖Kaup 指数:表示每平方厘米身长的重量,反映婴幼儿体格 发育状况和营养水平的一个较实用的指标,且能较好反映儿童体 脂分布情况。劳雷尔指数:表示每立方厘米身体的重量。通过肌肉、骨骼、 脂肪、内脏器官的发育综合反映人体单位体积充实度,可作为营 养指数,但受身材高矮影响大。2. 身材匀称::坐高/身高或躯干/下肢反映下肢发育状况。评 价结果可帮助诊断内分泌及骨骼发育异常疾病。(五)发育

37、年龄 评价发育年龄评价法是指用身体的某些形态、功能、第二性征指 标的发育平均水平及其正常变异,制成标准年龄、评价个体的发 育状况。常用的四种发育年龄:形态年龄、第二性征年龄、牙齿 年龄、骨骼年龄。第二性征年龄:按各指标从开始发育到成熟分成不同发育阶 段,再利用多元分析模型或制成等级评分标准,判断性发育程度。骨骼年龄将儿童少年的骨骼钙化程度与骨发育标准作比较 来评价。骨龄是反映个体发育水平和成熟程度的精确指标,能客 观反映出生到成熟各阶段发育水平。不同矮身材类型的骨龄(BA)、时间年龄(CA)、身高年龄(HA)三者之间关系体质性生长迟缓:HA二BAVCA家族性矮身材:HAVBA=CA儿少卫生第八

38、版复习资料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BAVHAVCA垂体功能低下症: BAVHAVCA(六)营养状况评价法(第七版)1身高别体重:以“标准体重”为 100%;90%-110%“标准体重” 为正常;90%“标准体重”为轻度营养不良;80%“标准体重”为中度 营养不良;70%“标准体重”为重度营养不良;110%“标准体重”为超 重;120%“标准体重”为肥胖。2年龄别体重3. 年龄别身高4. 皮褶厚度第八章儿童少年健康问题和健康促进策略一、儿童少年健康问题(一)衡量健康的维度和指标体系1. 身体健康:包括体格发育、生理功能、运动功能及日常生 活自理能力。2. 心理健康:包括心理/精神症状和行为表现、认知

39、功能、智 力和个性、主观幸福感。3. 良好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一种心理适应或人格适应,使 个体内在的心理系统对外在社会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与调节过程。4. 道德健康(二)儿童少年的健康问题当前儿童少年主要健康问题:1.伤害成为青少年首位死因 :溺水和道路交通伤害是主要死 因2. 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神经精神疾病已经构成健康相关 负担的主要原因,占生命前 30 年期望寿命损失的 15%-30%。中小学心理问题检出率 21.6%-32.0%,其特征是男孩高于女 孩,青春期高于童年期,大城市高于乡村。3. 肥胖和近视成为影响儿童少年健康的常见疾病4. 慢性疾病低龄化日渐突显社会变革

40、带来的儿童少年新的健康问题1. 城市流动儿童: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增高、营养性疾病检出率高、心理压力大、健康危险行为多2.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化和教育问题、安全问题、营养相关疾病较高二、儿童少年健康的生命历程观1. 健康的生命历程观生命早期使个体生理和心理功能水平尽可能到达高位 中年时期将人体功能水平尽可能维持在高位 老年时期尽可能减少功能水平的下降速度 2.儿童少年健康危险因素的生命历程观1)母亲孕期健康与子女健康的关系: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学说(DOHaD)2)儿童少年时期体格生长发育因素与成年期健康的关系3)青少年时期的健康危险行为:是指任何能给青少年的健康和完好状态乃至成年

41、期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直接或间接损 害的行为。分类:易导致非故意伤害的行为、易导致故意伤害的行为、 物质滥用、网络成瘾、不安全性行为、不良饮食和体重控制行为、 体力活动不足和静态行为(能量消耗1.5 代谢当量及以下)。特点:潜伏期长、特异性差、联合作用、广泛存在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三、儿童少年健康促进策略1. 全生命周期保健策略:强调从生命形成之前至整个生命 的各个时期,生长与发育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后一个阶段的开始,受前一阶段的影 响,同时又影响下一个阶段;特别强调围生期与婴幼儿时期的健 康。意义:提醒人们在各个关键/敏感时期,明确或强化通过哪些 保健和健康促进措施来改善

42、整体健康。2. 生命初始1000 天:强调胎儿期至出生后2岁这一期间健 康的重要性。特别关注母亲孕期营养及婴幼儿营养。3. 基于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健康不平等改善策略实现健康公平的三项行动原则:改善日常生活环境、改善社 会结构性因素、提高公众认识4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策略(HiAP)第九章儿童少年常见病一、目前中国儿童少年常见病类型包括:肥胖、视力不良与 近视、生长迟缓与营养缺乏病、龋齿和牙周病、脊柱弯曲异常、 肠道蠕虫感染等。1. 流行特征:1)儿童少年沙眼和蛔虫感染的发病率基本得到 控制;2)近视患病率居高不下3)肥胖检出率持续上升4)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常见病如生长迟缓与营养不良2危险因素

43、:1)遗传因素:近视多基因遗传(高度近视多呈单基因遗传)、肥胖一一多基因遗传2)环境因素3)个体因素3. 预防控制: 1)健康促进2)环境改善3)健康素养的提升二、儿童少年肥胖(一)肥胖概念:分为原发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二)流行及危害1. 肥胖流行:超重、肥胖率迅速增加;城市和乡村儿童少年 超重、肥胖检出率持续增长;乡村儿童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年 均增长超过城市2. 肥胖危害: 1 )健康危害:身体各系统的各种问题2)心理危害和行为危害:心理压抑;对外界感知、注意和 观察能力下降,某些行为改变3)社会危害:直接成本、机会性成本、间接成本,造成社会 及国家经济负担大(三)肥胖筛查1. 方法:目测

44、法、身高标准体重(限于0-6 岁儿童)、体质量指数(BMI)、腹部脂肪测量(用于区分腹型肥胖和周围型肥胖)2. 筛查标准:NCHS标准(性别一年龄组P85WBMIVP95超 重;BMIMP95肥胖)、TOTF标准、中国标准(7-18岁分年龄性 别)3体成分测定:体脂率(测定方法:双能X线吸收法、皮褶 厚度法)(四)综合防控 普遍性预防一一全体学生人群,甚至延伸至学前及婴幼儿 针对性预防一一体重正常,但明显暴露于肥胖易感环境 干预性预防一一超重肥胖少年儿童三、视力不良与近视(一)视力不良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1. 概念:又称视力低下,是各种原因导致的视力低于一定水 平的总称,包括远视、近视、散

45、光等各种屈光不正、弱视和其他 眼病。2. 视力不良判定:是指采用远视力表(标准对数视力表),凡站 在 5m 远处左右眼之一裸眼视力低于 5.0 即可判定为视力不良。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类型标准对数视力表国际标准视力表视力正常M5.0 M1.0视力不良轻度4.9 0.70.9中度4.64.8 0.40.6重度 W4.5 W0.33. 流行特点:视力不良检出率逐年增长、出现低龄化趋势、 城市高于农村、女孩高于男孩。4原因:远视一一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远视眼实质是发育不良的表现。散光一一角膜表面的经线或纬线曲率不一致,光线经曲度大 的部位折射后聚焦于视网膜前,经曲度小的部位折射后聚焦于视 网膜后,

46、造成物象变形或视物不清。分为规则散光(多为先天性,可用圆柱透镜矫正)和不规则 散光(可用角膜接触镜矫正)弱视一一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 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斜视一一分为共同性斜视(无器质性病变)和麻痹性斜视(器 质性病变导致)(二)近视1近视分类:等效球镜度数W-0.50D (即50度及以上,近视)W-6.0D (即600度及以上,高度近视)(1)根据近视屈光度分类,分为:低、中、高度近视。低度近视(-0.25D-3.00D)中度近视(-3.25D-6.00D)高度近视(-6.25D-9.00D)(2)根据有无调节因素参与,分为假性、真性、半真性近 视。(3)根据屈光要素改变分

47、类,分为轴性近视和屈光性近视。2. 近视发生机制: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晶状体屈光力3. 流行特点:(1)近视患病率随着年龄和学龄的上升而增高,学龄的影 响比年龄更为重要;(2)近视程度在青春期进展加速;(3)发生年龄有明显提前趋势;(4)城市高于乡村,但乡村学生的近视率增长更快;(5)汉族高于少数民族;(6)女童高于男童。(三)近视预防控制1. 近视预防(1)将预防近视作为学校卫生工作重点(2)培养良好用眼习惯(3)创造良好生活环境(4)认真做好眼保健操(5)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亲近阳光(6) 加强围生期保健,减少早产儿、低体重儿的发生2. 近视矫正:及时检查、合理配镜、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

48、制剂眼药水)、手术治疗四、营养不良与缺铁性贫血(一) 营养不良: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和消瘦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1. 发生原因(1) 营养素摄入不足(2) 疾病:肠道寄生虫感染、肺结核、肝炎、胃病等(3) 膳食结构不合理和饮食习惯不良(4) 早期生长潜力未充分发挥(5) 体像认知错误和不良心理因素2. 流行特点:检出率男童高于女童、乡村高于城市、西部地 区高于中部和东部3. 预防控制:采取家庭、社区和学校相结合的营养知识、行 为习惯、生活方式宣教,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体像观,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二)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不同程度铁缺乏引起的以小 细胞、血红蛋白低下为主要特征的一类

49、贫血症状。1. 发生原因:(1) 体内需求量大:青春期每天对铁需求量比成年人多 60%以上(2) 铁的额外丢失:a月经不调性失血;b外伤;c疾病;d 环境污染(铅、苯、镉等中毒)2. 流行特点(1) 儿童少年、婴儿、孕妇、老年人是贫血的四大易感人 群;( 2)居民贫血患病率持续下降;( 3 )检出率乡村高于城市、女童高于男童。3. 预防控制:( 1)一般治疗:合理膳食,增加富铁性食物摄入( 2)去除病因:纠正偏食、积极治疗疾病(3) 铁剂治疗:补铁同时补维生素 C( 4 )防治结合的综合措施贫血标准:新生儿HbVl45g/L贫血程度血红蛋白红细胞1- 4个月HbV90g/L轻度HbM90g/L

50、至正常下限M3x1012/L4-6 个月 Hb V 100g/L 中度 Hb:(60 90) g/L M(2 3)x1012/L6 个月-6 岁 HbV 110g/L 重度 Hb:(3060) g/L M(1 2)x1012/L6 岁-14 岁 HbV120g/L 极重度 Hb:V30g/L V1x1012/LMCV (红细胞平均容积):正常值8094MCH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正常值2832MCHC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值3238五、其他常见病(一)龋齿和牙周病1. 发生原因“四联因素论”指出:影响龋齿发生发展的四个因素(细菌与 菌斑、宿主、食物和时间)缺一不可,共同作用时

51、发生龋病。( 1)细菌(根本原因):变形链球菌、放线菌(根面龋)、乳 酸杆菌(深龋)。( 2)食物(物质基础):( 3)宿主(重要条件):全身和局部,包括牙、唾液、行为 习惯和生活方式。(4)时间(发展过程):平均需 18 个月2. 流行特点( 1 )乳牙、恒牙龋失补率呈显著增长趋势,小学生乳牙龋 患状况严重;( 2)乡村学生的乳牙龋失补率高于城市,而龋补率低很多;( 3)牙龈炎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男童牙周病患病率高于女 童。3. 预防控制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1) 加强口腔保健(2) 控制牙菌斑:关键途径。方V机械法、化学法、免疫 法(3) 注意饮食卫生,增强宿主抗龋力:窝沟封闭(4) 加强

52、健康教育(5) 健全学校口腔疾病防治网(6) 诊断牙周病的专门防控措施(二) 脊柱弯曲异常1. 发生原因:长期姿势不良、桌椅高矮不适合、体力活动缺 乏、营养和体质因素。2. 流行特点:暂无大数据,但局部地区数据提示,发生率逐 渐升高。3. 预防控制:(1) 加强健康教育(2) 保证足够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3) 调整桌椅高度(4) 定期筛查,早期发现(5) 脊柱弯曲异常矫正(三) 肠道蠕虫感染1. 发生原因:不良卫生环境、不良个人卫生习惯2. 流行特点:蛔虫感染度以轻度占绝大多数,中度较少,重度以上极少。(感染度是指每克粪便中所含蛔虫卵数,可评价蛔虫感染的严重程度:轻度11000个、中 度100

53、15000个、重度5001*枠*个、极重度*个以上)3. 预防控制(1)改善卫生,消除传染源(2)加强粪便管理,改善环境设施(3)开展健康宣教,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第十章儿童少年慢性病一、儿童少年哮喘1. 分类:外源性哮喘(特应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2. 流行现状:儿童少年有较高的发病率、患病率处于较高水 平且呈上升趋势、男童高于女童3. 病因及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多基因)(2)环境因素:变应原(吸入性、食物性)、呼吸道病毒感 染、气候变化(温差变化大、湿度大、气压低)、空气污染、食物(鱼虾、腰果、一些食物 添加剂)、其他因素(金首饰、香水、肥胖)4. 预防控制:(1)哮喘三级预防(2)避免

54、接触变应原(减少室内变应原、避免接触室外变 应原、减少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3)生活规律,适度锻炼(4)普及哮喘防控知识二、儿童少年糖尿病1. 分类:1 型糖尿病(儿童少年糖尿病主要类型)、2 型糖尿 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2. 流行现状:患病率迅猛上升、中低收入国家的增速高于发 动国家、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青少年糖尿病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3. 病因及影响因素:遗传因素(1 型遗传倾向比 2 型明显)、 环境因素(不良饮食行为、肥胖、体力活动不足、心理社会因素)4. 预防控制:(1)监测易感人群 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2型易感个体特征:a家族史;b严重缺乏运动或体力活动 不足; c

55、 肥胖伴三高、早发性冠心病; d 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或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e 长 期服用某些药物(2)开展生活方式干预,积极防治肥胖:葡糖糖耐量下降 阶段(IGT)作为早期预防糖尿病重点(3)培养运动习惯三、儿童少年高血压:定义为平均收缩压和(或)舒张压等 于或高于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儿童的 P95(一)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二)流行现状:高血压患病率和流行存在地区、城乡和民 族差别,北方高于南方,华北和东北属于高发区;沿海高于内地; 城市高于农村;高原少数民族地区患病率较高;发病年龄趋于低 龄化。(三)病因及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明显的家族聚集性);2环境因素:膳食(钾一负相

56、关;钠盐一正相关,食盐控制5g/d 以下)、体力活动(保护性因素)、超重和肥胖(重要危险因素)3. 生长发育进程:血压伴随体格发育和性成熟而增长; “轨迹 现象”4. 其他因素:情绪、性格、睡眠等(四)高血压筛查1. 测量:血压计:水银血压计、压力血压计、电子血压计。动态血压监护仪多用于 5 岁以上儿童。示波发比听诊法高约 10mmHg袖带:过窄,偏高;过宽,偏低。长度为上臂周长的80%100%,宽度为上臂肩峰到尺骨鹰嘴处周长的40%,气囊宽度与长 度比值是 1:2。2筛查:(1) SBP120 mmHg 或(和)DBP80 mmHg 为 儿童高血压划界值(2)以群体血压正常值的P95为标准(

57、五)预防控制:1群体预防一一一般性预防:针对健康儿童少年进行2. 高危人群预防一一特殊预防(1)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少年(超过P95):控制体重、合理 膳食、规律运动、行为疗法(2)高血压倾向性儿童少年(P80P95、高钠饮食和肥胖): 定期复查血压,行为干预同( 1)(3)高血压易患儿童少年(家族史):一般预防性措施,3 岁开始半年测量一次血压四、儿童少年恶性肿瘤1. 肿瘤分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2. 恶性肿瘤流行现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趋势;城市 儿童发病率增速高于农村、死亡率下降速度低于农村;白血病发 病率缓慢上升,死亡率缓慢下降,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 降趋势。3. 病因及影响因素

58、:环境因素(化学、物理、生物)、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个性心理特征(C型行为)4. 预防控制:三级预防第十一章儿童少年传染病一、儿童少年传染病流行特征(一)儿童少年传染病的流行状况1. 疾病分布:疾病种类分布广泛、呼吸道疾病是学校传染病 预防重点、高发疾病相对集中(发病数前 5位占87.67%:肺结核、猩红热、乙肝、痢疾、HIV/AIDS;死亡前5位在占96.86%: HIV/AIDS、狂犬病、肺结核、流脑、乙脑)2. 人群分布:( 1)学段:不同传播途径和高发传染病在各学段中的分布不同(多数以小学生最多,甲乙高发传染病多以大学生发病率最高);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 2)性别:男高于

59、女;( 3)年龄:甲乙类发病年龄呈“马鞍形(” 两个高峰7 岁、18 岁)、丙类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高发年龄为 7 岁。3. 地域分布:不同省份之间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波动范围大4时间分布:学校传染病事件总体呈现双峰分布36月和1012月呼吸道34月和1011月,每个高峰发病时间持续2 个月肠道6月和9月、11月自然疫源及虫媒510月性传播一一78月和1月(二)学校传染病流行过程特点1. 学校是重要的传染源集散地2. 传播特征与学生生活特点有关:群体性生活方式、室内微小环境中细菌聚集、公共设施使用频率高、学习制度3. 儿童少年易感性:年龄越小机体抵抗力越低、特异性免疫 能力低、卫生习惯不良、相关

60、知识掌握不足、特殊儿童群体免疫接种不全(城市流动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三)传染病对儿童少年健康的影响1. 生理健康2. 成年期生活质量3. 疾病负担二、儿童少年传染病预防控制(一)加强国际间合作交流2020 年,疫苗接种全国覆盖率 90%及以上,每个地区覆盖率达 80%及以上。2020 年消除麻疹(二)建立公共卫生预警系统1. 传染病报告制度2. 加强病原体监测,加快相关疫苗研制3. 做好传播途径各环节的预防工作免疫接种程序:出生时卡介苗(减毒活疫苗、皮内注射)、乙肝(重组酵母基 因、肌内注射)1 个月乙肝2 个月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口服)3 个月脊髓灰质炎、百白破(类毒素、肌内注射)4 个

61、月脊髓灰质炎、百白破5 个月百白破6 个月乙肝8 个月麻疹(减毒活疫苗、皮下注射)4 岁加强脊髓灰质炎7 岁加强麻疹、百白破4. 加强专业人员的培养(三)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管理1. 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领导小组2. 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常见传染病预防健康教育:“四勤”“四不”“一报告”3. 落实学校卫生制度及“四早”措施 传染病疫情登记报告制度(24小时):一日3例或3日多 例 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及定期体检制度儿少卫生第八版复习资料 改善学校卫生条件 “四早”措施早发现、早隔离、早报告、早治疗4. 明确校医在学校传染病防治中的职责和任务(四)做好特殊群体的传染病预防工作1. 流动儿童干预措施: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营造有利的政 策支持环境、健全组织管理网络2. 留守儿童干预措施:宣传教育、推行现场建卡制度、改进 免疫接种通知质量(五)优化和维系生态环境1. 自然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