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1620684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28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资源描述:

《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虚词复习2014-2015(修订版(4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言文虚词复习,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1.作连词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表示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更” 表示顺承(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可是、却” 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 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因此”。 表目的关系 2.作代词,通“尔” 你,你的。,2.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如是而已。 臣鞠

2、躬尽瘁,死而后已。 俄而百千人大呼; 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练习1:判断下面句子中“而”的用法,剑阁峥嵘而崔嵬。 侣鱼虾而友麋鹿。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吾尝跂而望矣 项王按剑而跽曰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表并列 表并列 表递进 表转折 表假设 表修饰 表修饰 表因果 表承接 表承接 代词,你的

3、,1.疑问代词 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 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 作定语,译为“什么/为什么”。 2.副词 程度副词,多么。 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 3.固定结构 【何如】怎么样,怎样 【无何】不久,没多久。 【何以】拿什么、凭什么 【何乃】译为“怎能”。,二、何,练习2:判断下面句子中“何”的用法,却看妻子愁何在。 将何适而非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然则何时而乐耶?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徐公何能及君也? 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无何,宰以卓异闻。 何以战? 何乃太区区,作宾语,哪里 作宾语,哪里 作谓语,用于询问原

4、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 ” 作定语,译为“什么”。 程度副词,多么。 疑问副词,怎么 怎么样,怎样 不久,没多久。 拿什么、凭什么 怎能,1.作助词 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 用在句中,的停顿,不译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2.用作介词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三、乎,练习3:判断下面句子中“乎”的用法,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其皆出于此乎? 危乎高哉! 山川相缪,郁乎

5、苍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吾尝疑乎是。,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可译为“啊”、“呀”。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同上,1.作副词 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表条件、结果,译为“才、这才、然后才”等。 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在判断句中,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 2.作代词 你,你的。 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

6、样”,四、乃,练习4:判断下面句子中“乃”的用法,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今君乃亡赵走燕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承接,译为“于是、就” 表条件、结果,译为“才、这才、然后才”等 表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译为“却、竟然,居然”。 同上 表判断或确认。译为:是,就是,只是、本来是、原来是。 同上 代词,你的,1.作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

7、、“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 指示代词,其中(的)。 2.作副词。 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 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3.作连词 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4.作助词 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练习5:判断下面句子中“其”的用法,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其声呜呜然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汝其勿悲。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且行千里,其

8、谁不知? 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其若是,孰能御之?,代词,她的,她们的 代词,他的 指示代词,译为“那” 同上 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 同上 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副词,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同上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1.作连词。 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 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先让步,后推进一层),译为:尚且,况且,还。 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2.作副词 将,将要,将近。 暂且,姑且。 3.

9、固定结构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六、且,练习6:判断下面句子中“且”的用法,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河水清且浅。 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 若属皆且为所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卿但暂回家,吾今且报府。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等。 表让步关系或让步递进,译为:尚且,况且,还。 并列关系:又; 表选择关系,译为“还是,或者” 将,将要,将近。 暂且,姑且 暂且,姑且 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况且、再说”。 同上,1.作副词

10、 译为:好像、似乎 ;及,比得上 2.作代词 作第二人称代词或物主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们)的”。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样)/如此”。 3.作连词 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4.作助词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的、地”。 5.固定结构 【至若】【若夫】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七、若,练习7:判断下面句子中“若”的用法,译为:好像、似乎 ; 作代词,你们 代词,如此,这样 连词,假设,如果。 连词,假设,如果。 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11、的、地” 用在一段话的开头,表示另起话题。相当于“要说那、像那、如果说到”之意。 同上,关山度若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名词,处所,地方。 2.作助词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3.固定结构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所以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

12、所谓】所说的。 【所在】1.到处。2.所在之处,处所。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八、所,练习8:判断下面句子中“所”的用法,名词,处所,地方 名词,处所,地方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同上 用于数词后,表示约数。译为“上下、左右” 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说的。 表被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杳不知其所之也。 从弟子女十人所。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臣所以去亲戚而

13、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动词,“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灵活;认为,以为;判断词“是” 2.作介词(wi) 表被动,可跟“所”构成“为所”、“为所”的被动结构,译为“被”。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 3.作语气助词 读wi,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么”、“吗”。,九、为,练

14、习9:判断下面句子中“为”的用法,表被动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作“因为/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为了,为着。 为了;动词,做 表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表示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给,替;造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跟、同”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或趋向。可译为“当、到”等。,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公为我献之。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1.作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的作用,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15、、“于是”。译为:在其中、从这里、在这里、在那里、从那里 2.作代词 作第三人称,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等。 3.作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 4.作助词 作句末语气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不译。 作形容词、副词、名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或不译。,十、焉,练习10:判断下面句子中“焉”的用法,兼词,在那里。 代词,这篇文章。 代词,他,指老师。 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译为“哪里”“什么”

16、同上 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和“安”相当。可译为“哪里”、“怎么”、“怎”。 同上 作句末语气助词,表陈述、疑问或反诘语气,可译为“了、啊、呢”等。 同上,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且焉置土石?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割鸡焉用牛刀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1.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 译为:“拿”、“用”、“把”。 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17、处所。译为:于,在,从。 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 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 “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十一、以,2.作连词 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

18、 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 。 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 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十一、以,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 4.固定结构 【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十一、以,练习11:判断下面句子中“以”的用法(一),用 同上 凭借 凭借 跟,和 跟,和 在 在 因为 按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以勇气闻于诸侯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天

19、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奉宣室以何年? 以促织富 余船以次俱进,练习11:判断下面句子中“以”的用法(二),忽魂悸以魄动。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樊哙侧其盾以撞。 各各竦立以听。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以啮人,无御之者。 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 生以辱,不如死以荣。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表并列 表目的,来,用来 表承接 表修饰 表修饰 表因果,因为,由于 表假设,如果,假如 同上 表转折,但是,可是 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1.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译为:依照、根据、依靠;凭借、趁着。 表示途

20、径、手段或条件。译为:通过,经由 表原因。因为,由于。 2.作连词 用于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中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表示承接上文,后面说的是情况导致的结果。 可译为:于是、就、便、因而。,十二、因,练习12:判断下面句子中“因”的用法,趁着 趁着 通过 连词,因为 表承接,于是,就,,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因击沛公于坐。 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1.作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 。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

21、充说明。译为:向,对,对于,由于,或不译。 表示被动。译为:被。 表示比较。译为“比”; 2.固定结构 于是 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作介宾短语,放在句首或句末,相当于“于+此”。视语境可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在这、从这、在上、在方面。,十三、于,练习13:判断下面句子中“于”的用法,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 从;比 到 向 跟,和 在 因为,由于 在什么方面 被动 比,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而耻学于师 燕王欲结于君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22、 业精于勤、荒于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良曰:“长于臣。,练习13:判断下面句子中“于”的用法(二),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相同。 在这时 在这职业上 因此 从此,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于是余有叹焉。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1.作介词 引进共同活动的人。译为:和,跟,同。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给,替,为。 引进比较的对象。和,跟,和比较。 2.作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 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毋宁、岂若)”句式,表选

23、择。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3.作动词,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参加,参与; 4.作语气助词,通“欤”。,十四、与,练习14:判断下面句子中“与”的用法,和,跟 和,跟 和,跟,和比较。 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跟,同。 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与其孰若(宁、毋宁、岂若)”句式,表选择。可译为:“与其宁可(哪如、宁肯)”。 同上 同上 作语气助词,通“欤”。,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微斯人,吾谁与归?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 与人刃我,宁自刃。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1.句末语气词 张

24、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谁得而族灭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表判断,表陈述或解释,表感叹,表疑问或反诘,表祈使、命令,十五、也,1.作连词 表承接。前后两件事情在时间或情理上紧密联系。译为“就”“便”“原来是”“已经是”。 表假设。引出假设情况时译为“假使”“如果”;引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时译为“那么、那就、就”等。 表示并列关系,常以“则则”格式出现,可译为“就”,或不译。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关系。译为“可是”“却” 。“虽然”“倒是”。 2.作副词 用在判断

25、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便是”。,十六、则,练习16:判断下面句子中“则”的用法,表承接, “就”“便” 原来是 表假设,如果 表假设,那么,就。 表并列,可译为“就” 表转折,却 让步关系。译为“虽然”“倒是”。 让步关系。译为“虽然”“倒是”。 判断中起强调作用,“是,就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临视,则虫集冠上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并力向西,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入则孝,出则弟(悌)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心之官则思,1.作助词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

26、、“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定语后置的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 2.作语气助词 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可译“的”或不译 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译为“的”或不译。,十七、者,练习17:判断下面句子中“者”的用法,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或不译。 同上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判断 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同上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呢” 用于陈述句末表陈述结束。译为“的”或不译。,死

27、者长已矣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客何为者?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1.作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 作指示代词,多表近指。译为:这,此 2.作助词 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定语后置标志,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译。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十八、之,练习18:判断下面句子

28、中“之”的用法,代词,他 代词,我 代词,我 代词,你 指示代词,这样 指示代词,这样;代词,它 指示代词,这样 结构助词,的,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之二虫又何知。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练习18:判断下面句子中“之”的用法,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同上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定语后置标志, 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同上 动词,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顷之,烟炎张天。 辍耕之垄上,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