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966361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井下避难硐室建设标准(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以下简称避难硐室)的设计、装备、管理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2编制依据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502152005煤矿安全规程2010年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年版矿山救护规程2009年版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2010第9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修2010146号)3基本要求3.1矿井应根据井下作业人员和巷道断面等情况,结合矿井避灾路线,合理选择和布置避难硐室或移动式救生舱。3.2有突

2、出煤层的采区应设置采区避难硐室,设置位置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必须设置在防逆流风门外的进风流中。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以外的其他矿井,从采掘工作面步行,凡在自救器所能提供的额定防护时间内不能安全撤到地面的,必须在距离采掘工作面10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救生舱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500米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500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或设置救生舱。3.3避难硐室的额定人数,应满足所服务区域内同时工作的最多人员的避难需要,并考虑不低于5的富裕系数。其中,采区避难硐室至少满足15人的避难需求。3.4避难硐室的设置应避开地质构造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并要求尽量布置于岩层

3、中,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前后20m范围内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符合安全出口的相关要求。3.5井下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有害气体处理、温湿度控制、避难硐室内外环境参数监测、通讯、照明及指示、基本生存保障等功能,保证在无任何外部支持的情况下维持避难硐室内额定避险人员生存96h以上。3.6矿井避灾路线图应包含井下所有避难硐室设置情况。避难硐室应有清晰、醒目的标识牌,并悬挂于避难硐室外。标识牌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避难硐室方位的明显标示,以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能够迅速到达避难硐室。3.7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确使用避难设施,安

4、全避险。4设计要求4.1避难硐室净高不低于2m,长度、深度根据同时避难最多人数以及避难硐室内配置的各种装备来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0.5m2的面积。4.2避难硐室的形状宜采用半圆拱形,内部顶板和墙壁的颜色为浅色,以减轻受困人员的心里压力。4.3避难硐室应设置与外界相通的单向排气管,室内一侧的管口靠近避难硐室底板。4.4避难硐室顶板应安装防水设施,不得有滴水现象。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0.2m,硐室内应设置单向排水管。4.5避难硐室内应设计承重挂钩,以方便设备安装。4.6避难硐室外20米范围内不应堆放易燃物品。4.7避难硐室应采用向外开启的2道隔离门结构,以形成风障。隔离门不低于反向风门的标准,高

5、不小于1.5m,宽不小于0.8m。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上应设置观察窗。4.8隔离门墙体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0.2m,或见硬顶、硬帮,墙体用强度不低于C25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4.9压风、供水及信号传输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埋设或保护距离在避难硐室设计中明确,但至少不得低于200米。4.10避难硐室应根据不同岩性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4.11在井下通往避难硐室的入口处应有“避难硐室”的反光显示标志,标志应符合AQ1017-2005标准要求。5功能及配置5.1避难硐室内部与外部

6、巷道相比始终处于不低于200Pa的正压状态,防止有毒有害气体渗入。5.2避难硐室应配备矿井灾变期间的空气供给装置或设施,在额定防护时间内提供避险人员人均供风量不低于0.3m3/min,氧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避难硐室氧气供给应以压风为主,接入矿井压风管路,设有减压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也可以大直径钻孔直通地面。5.3避难硐室采用压缩空气供氧方式时,可不考虑空气净化和调节;采用压缩氧供气时,应具备对有毒有害气体的处理能力和空气调节控制能力,对CO2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每人0.5L/min,对CO的吸收(排除)能力不低于400ppm/h,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避难硐室环境参数应符

7、合表1规定。表1项目O2COCO2CH4温度湿度指标18.5%23.0%24X10-61.0%1.0%330C20C85%5.4避难硐室内应配备隔绝式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45min,配备数量不低于额定人数的1.2倍。5.5避难硐室内应配备正压氧气呼吸器,呼吸器使用时间不低于2h,数量24台。5.6避难硐室应设置内外环境参数检测仪器,至少应对避难硐室内的CO、CO2、O2、CH4,避难硐室外的CO、O2、CH4、CO2、温度等进行检测或监测。在避难硐室设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终端,各种探头与矿井监控系统联网运行。5.7避难硐室应设有与矿井调度室直通的电话,保证灾变期间通讯可靠。5.8避难硐室

8、应配备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食品不少于2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0.5L/人天。避难硐室具备直通地面的大直径钻孔时,可不配备。5.9避难硐室应采用一体式矿灯照明,并储备逃生用一体式矿灯,数量不少于额定人数的25%。5.10避难硐室配备急救箱、工具箱、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设施设备。5.11避难硐室用电气设备、高压容器、仪器仪表、化学药剂等,应符合相关产品标准的规定和国家有关管理要求,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设备应取得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12在两道隔离门之间设置喷淋装置。5.13避难硐室基本装备配置见表2。序 号产品名称型号主要技术参数备注1矿用隔爆型备用电池箱K

9、DDxxxx定制2矿用隔爆兼本安直流稳压电源KDWxxxx定制3矿用隔爆型空气循环净化装置FBFN0xxx定制压缩氧供气时选用4矿用防爆空调装置ZSK-xx/380定制压缩氧供气时选用5压缩氧供气系统定制压缩氧供气时选用6红外甲烷传感器GJG100H(A)测量范围:0100%7氧气传感器GHY25测量范围025%8一氧化碳传感器GTH500(B)测量范围0500PPm9温度传感器GW50(A)测量范围05010红外二氧化碳传感器GRG5H测量范围05%11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终端KJ25112矿用红外摄像仪SBT127/220G13矿用电话符合MT/T 289 的有关规定。14自动苏生器MZS-3

10、0自动肺换气量调整范围:1225L/min,呼吸阀供气量:15L/min,吸痰器吸引压力(-60-3)kPa15隔绝式压缩氧自救器ZY45额定保护时间45分钟16压风自救器ZY-J输出压力调整范围:0.09Mpa,单个装置耗气量150200L/min17隔绝式正压氧气呼吸器HYC120或HY4正压式有效防护时间24h18集便器自带集便箱,脚踏式打包,材质不锈钢19矿用防爆日光灯符合GB3836-2000,IEC-60079S标准要求20矿灯KL2M(A)21食品及饮用水符合食品卫生有关规定22急救箱、担架、工具箱5.13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见图1。图1避难硐室布置示意图1、隔离门2、喷淋系统3、

11、药品食品柜4、供水管5、压风管6、人员管理系统终端7、压风自救器箱8、座椅9、压缩氧供气系统10、担架11、环境参数监测仪器12、矿用荧光灯13、空气过滤系统14、防爆空调15、电源箱16、矿用红外摄像仪17、集便器18、排水管19、排气管20、自救器及工具柜6管理与维护6.1避难硐室应专门设计并编制施工措施,报矿井总工程师审批后施工;竣工后由安全副矿长组织通风、安全及生产部门相关人员进行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6.2矿井建立避难硐室管理制度,设专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按相关规定对其配套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或调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施完好可靠。6.3避难硐室配备的食品和急救药品,过期或失效的必须及时更换。6.4避难硐室保持常开状态,确保灾变时人员可以及时进入。6.5矿井应对入井人员进行避难硐室使用的培训,每年组织一次避难硐室使用演练,确保每位入井员工都能正确使用避难硐室及其配套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