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6195777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0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初中物理(苏科版)教学要求(试用稿)说 明为贯彻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用好(苏科版)物理教材,我们组织编写了初中物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下面对要求做几点说明:1要求遵循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充分体现(苏科版)物理教材的特点,是我省使用苏科版物理教材教学的依据。2要求按(苏科版)教材的章节顺序,对教学内容提出三维教学要求。3要求中对知识的教学要求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水平,在相关要求后分别标注了、。4要求中对技能的要求为独立操作。5要求中对体验性的要求分为经历、反应、领悟,在相关要求后分别标注了A、B、C。6要求对教材里的“生活物理

2、社会”、“读一读”、“信息库”等栏目中的知识内容(课标没有涉及的)没有提出要求。对这些内容只需常识性了解,不应对这些内容涉及的知识进行单独考查。7. 要求表述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与物理课程标准中部分行为动词的界定相同,见课标附录。苏科版物理教材各部分具体要求引 言课标要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邻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3.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4.能在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提出问题的能力。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明一、奇妙的物理现象1.通过观察、

3、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3初步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关系。ABA对本节所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不做过多的解释。例:不探究引起长、短蜡烛熄灭的原因等。二、体验科学探究1通过阅读,初步了解科学家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和基本方法。2通过经历“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多少回形针”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初步知道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ACB不需要死记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不要介绍表面张力。第一章 声现象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3了解现

4、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节次教学要求程度说明一、声音是什么1通过生活体验,初步了解声音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了解声音是一种波,声波具有能量。 5初步养成使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科学探究和实验的习惯,感受物理学的真实性以及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ABBC不需要解释声波是一种纵波。二、声音的特征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声音的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3了解音色也是辩别声音特征的一个要素。4能了解响度与频率都

5、相同而音色不同的声音的波形是不同的。5了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速度的不同。6会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AAAB B只要知道音色是声音的特征就行,不要研究有关辨别音色的较为复杂的问题。只要学会估测声速的简单方法。三、令人厌烦的噪声1认识噪声。2初步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能区别乐音与噪声。4了解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是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5学会减少噪声的基本方法。6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7了解各种材料的隔声性能。 ACBACA在区别什么是噪声与乐音时,不仅要从噪声的特性加以区分,而且还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判别。四、人耳听不见的声音1知

6、道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 000Hz。2知道超声波的频率高于20 000Hz。3了解超声波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4了解次声波能够传得很远、容易绕过障碍物等特性。5了解次声波的危害。6能关注科技发展,自觉养成环境保护意识。AA在超声波的利用中,可以研究利用超声波进行测距的一些简单问题。能够知道超声波与次声波也具有能量。第二章 物态变化课标要求1 区别固、液、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 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3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

7、起来。4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水的意识。节次教学要求程度说明一、物温质度的的三测态量1通过观察,感受水在固、液、气三种物态下的不同特征,能描述固、液、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2能列举和区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4通过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培养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实验仪器的习惯。5尝试对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环保意识。BBBAA暂不需要给温度下定义,要知道摄氏度的规定。养成在使用测量工具前,看说明书的习惯。二、汽化和液化1知道汽化和液化现象,感受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2了解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

8、不同点。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前后温度特点,气泡变化的特点和声音变化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理解沸点。4经历用图像描述水沸腾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5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ABACA对沸腾前后出现的现象不要求解释,暂不介绍气压对沸点的影响。结合实际介绍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三、熔化和凝固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感受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会用图像描述物体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3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知道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4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

9、和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ACCA不介绍晶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要理解熔化图线和凝固图线的区别。 四、升华和凝华1知道升华现象和凝华现象,感受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2理解气态和固态之间可以直接变化。3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AAA知道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五、水循环1知道物理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2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存的意义。3通过自然界水循环导图的学习,归纳总结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4通过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等活动,增强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

10、识。AABA只需知道吸(放)热能使物体增加或者减小能量,不求深入理解。第三章 光现象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4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的规律。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光的色彩颜色1能够区别两类不同的光源。2经历光的色散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3知道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了解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不同;初步体验对比的研究方法。4通过阅读和联想,知道光具有能量。5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颜色之谜的兴趣,使学

11、生领略色彩世界的缤纷多彩,感受到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AAA不需要知道光的色散的原理;不需要知道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原理。对“光能”一词只要会用,不需要下定义。二、人眼看不见的光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存在,了解它们的性质。2初步尝试对不可见事物通过其可见的效应来进行研究的方法,了解红外线和紫外线在生活、高科技领域的应用,体会科技的巨大力量。3通过阅读、讨论,客观认识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AAC对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只要大致了解。三、光的直线传播1通过影子游戏,探究阴影的成因;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能够运用光的直线传

12、播来解释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现象。2了解光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知道真空中、空气中的光速;理解激光测距的原理。3了解我国古代在光现象研究上的成就,知道中华文明对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A不涉及光在非均匀介质中的传播。光速只作介绍,不进行探究。四、平面镜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中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实像与虚像之间的区别,会运用对称法作出平面镜中的像。2了解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的一些简单应用。3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过程,学习研究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AC对于潜望镜,只需知道其作用,不

13、需作出其成像光路。不需要知道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特点。四、平面镜4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之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增进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和欲望A五、光的反射1会用专门术语描述光的反射现象,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能够区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能在生活、生产中判别光的反射的具体运用。2经历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3通过观察反射现象中光束与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通过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近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AA不需

14、要解释光线进入人眼后的成像情况,也不需要涉及视觉的大小问题。不涉及角反射器中物体的成像问题。第四章 透镜及其应用课标要求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4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的规律。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透镜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虚像和凹透镜能成缩小的虚像。3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4会用简单方法估测远视眼镜的焦距。A对于凹透镜,只要求认识它的发散作用二、探究凸透成像的规律1通过实验,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2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

15、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3经历从所观察到得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得得实验数据中,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AA关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三、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校正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C凸透镜教学中应该强调实际应用四、望远镜与显微镜1常识性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主要组成和基本原理。2常识性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3常识性了解显微镜的发展情况及前景望远镜与显微镜为拓展性知识五、光的折射,透镜的奥秘1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规律。2能从众多与光有关的现象中辨别出属于折射的现象。3能用光的

16、折射规律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4通过探究,初步了解透镜对光具有会聚(或发散)作用的原因。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课标内容1.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2.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3.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4. 能用速度描绘物体的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知道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3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4 能根据

17、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5 会进行一些间接测量。6 有将测量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C二、速度1 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 会选用刻度尺和钟表测速度。3 会读汽车、摩托车上的速度表。4 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 展示我国运动健儿在夏季、冬季奥运会上为国争光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刻苦学习、振兴中华的信念。B三、匀速直线运动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概念。3能用平均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4会读旅客列车时刻表。5通过学科渗透,制作图表和分析数据,培养与其他学科整合的能力。C四、世界是运动的1

18、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2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方法。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4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5关注科学知识的人文背景,融入情感教学,培养爱国主义情感。B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课标要求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了解热量的概念。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6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物体的质量1初

19、步认识质量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物理属性。2通过实验,感知质量单位的大小,能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3阅读天平使用说明,知道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4能说出实验室、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AB二、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1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2经历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过程和方法,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这里只要求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在后续学习中,应能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测量。三、物质的密度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2能用密度知识(包括公式=)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并能进行质量、体积

20、、密度的简单计算。3会测量一些固体和液体的密度。4了解一些常见的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密度,能用密度鉴别常见的几种物质。5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AB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形成概念,达到理解层次。这里只要求学生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在后续学习中,应能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进行物质密度的测量。四、物质的比热1了解热量的概念。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感知科学归纳的方法。4了解一些常见物质比热容的大小。5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6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联系实际及环境保护的意识。AABB热量的概念

21、仅限于生活经验。不要求用比热容进行有关计算。五、物质的物理属性1通过实验,感知并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属性特征,如形态、颜色、弹性、硬度、磁性、导电性、导热性、透光性等。2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3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4关注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尝试与同学交流利用当地环境资源的见解。ABB有条件的学校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课标要求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能从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推测分子的热运动,初步认识宏观热现象和分子热运动的联系3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

22、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4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5通过信息收集,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6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7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8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9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走进分子世界1了解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由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不可直接感知的事物,体会科学家研究物质结构的思想方法。2通过观察实验、推测,认识到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3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认识扩散现象,能推测出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存在着吸引力

23、和排斥力。4能运用分子模型对物质三态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解释。5知道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了解纳米科技及其应用和发展前景。6能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简单的宏观热现象。7了解显微镜的作用,知道科技进步同科学研究的关系。I AIIIII AIII A对于分子的直径不进行定量计算二、探索更小的微粒1能认识分子由原子组成。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3知道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夸克组成的,大致了解微观粒子的大小与结构。4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5了解加速器在探索微观离子中的作用,感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IIII AI A不需要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

24、系做过多的解释三、宇宙探秘1通过阅读,对宇宙有初步的认识。2通过阅读,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3初步了解宇宙起源理论:地心说、日心说和大爆炸学说。4初步了解物质世界主要物体的大致尺度,知道常用的天文单位。5初步领略宇宙的神奇,培养对天文学的兴趣。6大致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进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II AIII BI B不要求用天文单位、光年做复杂的计算第八章 力课标要求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2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能用示意图描述力。4会测量力的大小。节次教学要求程度说明一、弹力和弹簧测力计1通过实验知道物体形

25、变能产生弹力。2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弹簧测力计工作原理。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N)”。5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6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7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设计、制作和使用的实验过程,乐于进行简单的设计和制作。 B对弹性势能一词,只要会用,不需要下定义二、重力1知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会设计实验,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3通过实验认识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并会实际应用。4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质量与重量关系式,并会用公式G=mg进行计算。5通过观察,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并能对

26、具体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6了解势能概念。A三、摩擦力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2经历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实验过程,培养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和善于收集证据和信息的能力。3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摩擦,认识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4能解释或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实际问题(现象)。5经历研究自行车上摩擦的过程,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交流能力。BB对滚动摩擦,只要了解由滑动摩擦变为滚动摩擦时摩擦力将变小四、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通过观察和讨论,认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2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改变。3通过活动探究,感知影响物体形变的因素,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27、有关。4能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5通过活动探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第九章:压强和浮力课标要求1、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2、 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3、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4、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5、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压强1能够说出压力作用的共同点。2经历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实验过程,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建立与之相关的感性认识。3形成并认识压强的概念。4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5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乐

28、于将压强知识运用于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实际问题,能从中产生充实感、成就感,并初步形成“拒绝超自然力解释”的意识。AB进一步学习用比值来表征事物的特征,学会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量。例如,通过对“钉板”的观察与研究去解释伪气功的骗人把戏。二、液体的压强1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及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2初步体会实验设计的思路:控制变量。3经历探究液体压强特点的过程,培养通过观察提出假想,根据探究目的设计、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研究能力;初步培养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价值。 A不要求给出液体压强的公式。例如,通过“帕斯卡裂桶”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

29、识的认同感三、气体的压强1通过活动,知道大气压的存在。 2会用大气压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3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4知道大气压的值,了解大气压会随高度和天气变化。5知道水的沸点会随气压升高而变大。6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会解释相关的现象。7经历体验大气压、估测大气压值和探究流速大小与流体压强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进一步学习搜集证据,特别是实验证据的方法,培养探究能力。8了解大气压知识的具体应用,初步培养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意识和习惯,增强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自信和能力。C托里拆利实验可不作介绍。对大气压的变化,不要求学生知道大气压随高度、天气变化的细节。四、浮力1通过实验探究,

30、认识浮力。2学会用弹簧秤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4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5经历探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和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数据,概括抽象结论和从多方面检验、论证实验结论的能力。6体会浮力的多样性与阿基米德原理普遍性二者间的统一联系,感悟自然所特有的和谐之美。B不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对阿基米德原理,只需了解F浮=G排,以及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所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不给出进一步的计算公式。第十章:力与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2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3通过实验探究,能表述牛顿第一

31、定律,理解物体的惯性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 物体的浮与沉1通过学生活动的探究与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2通过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3能根据浮力有关知识,判断物体的浮沉。4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IIAIIBIIIAIA知道并学会用物理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例如,通过运用控制变量分析物体上浮与下沉的原因二、力的平衡1通过观察现象,认识平衡状态的含义,知道平衡状态的物理意义。2通过合作学习,设计实验自主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会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或判断物体的运动状

32、态4积极参与活动设计与探究,在交流与讨论中养成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习惯。IIBIICIIIBIA通过观察活动,理解二力平衡与平衡状态之间的关系能运用二力平衡解决具体问题合力为零的知识不作要求三、力和运动1乐于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与过程。2主动参与实验活动并观察实验中的现象,积极开展思维活动,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的分析、猜想与推理,能总结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3通过阅读力和运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建立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4知道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能联系生活实际来解释有关惯性现象。5通过生活实践与观察思考,感悟到生活中力与运动关系的存在,激发学习

33、与探究物理规律的欲望与动力IIBIIIBIIAIIBIIA“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活动要求注意分析推理,了解有关的物理学发展史,能辨析力与运动的关系, 会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课标要求1.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2. 结合功的实例认识功的概念。3. 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和过程。4.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5.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6. 理解机械效率。7. 了解机

34、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杠杆1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2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4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并能用它分析解决简单的有关杠杆平衡的问题。5 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6 知道杠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7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学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I AIIIICII AA只对有明显转动轴、且处于平衡状态 下的杠杆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二、滑轮1

35、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滑轮的结构,能区别定滑轮和动滑轮2理解滑轮的工作原理,会用这一原理对有关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经历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4能识别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滑轮5了解滑轮组的特点: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学会组装简单的滑轮组,体验设计制作的乐趣。6了解轮轴的工作原理和斜面可以省力的原因7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IIIIBI AIBIIB对轮轴和斜面问题只要求了解其原理或特点,不要求进行定量计算三、功1理解功的概念,经历实验探究体验做功的过程,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6、,并能正确判断某个力是否做功。2知道功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功的单位“焦耳(J)”,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4通过观察、讨论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5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验并能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6了解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历史,进一步增强物理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献身科学的意识。IIII I IAI A有关功的计算,仅限于力和位移在同一直线上的情况四、功率1 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2知道功率的公式,会对有关功率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计算。3 知道功率的单位“瓦特(W)”,并能在计算中正确应用。4 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

37、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5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IIIIII B对公式只作定性分析和应用。在功率的习题中不要涉及“马力”这个单位。五、机械效率1经历使用动滑轮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2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学会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有关问题的简单计算。3了解常用机械的效率,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4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做所有的事情都要讲究效率。5了解使用机械的历史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IIII CI B不对组合机械的机械效率

38、进行计算六、综合实践1学会设计制作组合的简单机械。形成初步的设计和动手能力,体验创造的乐趣。2学会拟订科学探究的计划和实验方案。3通过交流提高书面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自我评价、听取意见和评价他人的能力。4通过活动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敢于动手、乐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IBIII BI A仅限于两种机械的组合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课标要求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它形式的能的转化。2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4了解热量的概念。5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6从

39、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7能通过具体事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动能 势能 机械能1通过实例分析,理解运动的物体能做功,具有动能。2认识到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3理解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的概念和决定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4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的物理现象。5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设计;逐步养成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AAAAC要能结合实例来说明动能、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转化的情况。例如,通过“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

40、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二、内能 热量1了解内能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2能简单描述温度与内能之间的关系。3结合实例分析,知道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4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能正确使用“热量”这一术语。5会进行关于物体吸、放热的简单计算。6了解用热传递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会应用相关知识解释一些现象。A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内能、温度及其相互关系,不要求作出严格地定义。热量的计算限于一个物体吸放热的情况三、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1通过活动,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

41、转化过程;2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3借助模型或挂图等媒体,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4通过阅读“热机的发展历程”,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通过阅读“化石燃料的燃烧和环境保护”一文,认识燃烧排放物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三5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6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7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C第十三章 电路初探课标要求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3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2、4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节 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初识家用电器和电路1初步认识家用电器。通过实例,知道用电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装置。2通过实验,认识电路,知道通路、断路和短路。3增强节约用电的意识。BAB二、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1通过实验,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A对于串、并联电路,不需要学生说出它的严格定义,而主要是根据它的特点说出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应用的实例。三、电流和电流表的使用1知道电流及电流的单位,了解身边常见的电流值。2会使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

43、流的规律。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AB通过类比,形成概念。重点对探究过程的评价。四、电压和电压表的使用1知道电压及电压的单位,了解身边常见的电压值。2会使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3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和增强合作、交流意识。AB通过类比,形成概念。重点对探究过程的评价。五、综合实践活动1联系实际,尝试设计实用电路。2关注自然与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B与实际问题联系,渗透对学生的STS教育。第十四章 欧姆定律课标要求1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2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

44、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电阻1经历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各种尝试,初步体会改变电流大小的两类途径。2初步形成电阻的概念,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物理量。会读写电阻的单位。3经历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活动,会用“转化”的思想寻找比较电阻大小的正确方法;会有意识地用“变量控制”的思想去寻找合适的导线、设计恰当的电路、统筹规划合理的实验步骤。4进一步体会变量控制法并能认同教材中有关变量控制的介绍。5知道影响金属电阻大小的因素,了解长度、横截面积与电阻大小的定性关系,体会到电阻的大小由导体自身决定,直到电阻是导体的一

45、种属性。6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ABB金属导体的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不作为本节的要求,可留待学习伏安法测电阻后进行研究。长度、横截面积与电阻的关系不作定量要求,即不要求学生知道与电阻的正比(或反比)关系。二、变阻器1通过用铅笔心连续改变电路中的电流的活动,了解通过改变接入电路导体的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的道理。2通过阅读说明书、观察、尝试、操作、归纳概括等活动,了解滑动变阻器的构造、规格、原理、接线和使用注意点。3指导学生从仪器的说明书,获取仪器的构造、使用等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4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

46、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AAB三、欧姆定律1经历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研究过程,从而能较熟练地运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正比、反比关系。2能说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及其涉及的单位。3理解欧姆定律,能进行欧姆定律公式的变形,理解应用公式时要注意“同体性”和“同时性”,会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应用欧姆定律进行解释、推断和计算。4学习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体会这样做的优势。AB四、欧姆定律的应用1学习用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了解欧姆定律在其中的应用,善于根据特定的目的,进行相关的实验设计、操作、收集和数据处理。2经历测量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过程

47、,能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新的探究问题,并能收集相关证据予以解释。3经历串联电路总电阻的推导过程,知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之和,体会推导方法的运用BBA欧姆定律的应用所涉及的电路应具有实际意义,不提倡人为编制复杂的“开关电路”进行分析、计算。五、综合实践活动1经历设计和制作模拟调光电灯的活动,学习在具体的技术设计活动中应用欧姆定律等相关物理知识。2尝试根据一定的使用目的,制定适当、具体的设计要求。学习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培养思维的严密性。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活动中组员间的分工、协作,关注活动中不断的反思、自评与互评。ABC第十五章 电功和电热课标要求1.从能量转化的

48、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5.学读家用电能表,通过电能表计算电费。6.调查当地近年来人均用电量的变化,讨论它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关系。节次教 学 要 求程 度说 明一、电能表与电功1 知道电能表是测量电功的仪表。2 会用家用电能表初步测量家庭用电的电功。3 会根据家用电能表的表盘数据计算电功。4 知道电功的概念及其单位。5 理解电功的公式。6 会对一些家庭用电器进行简单的电功计算。7 培

49、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C二、电功率1 理解电功率的概念。2 了解常用家用电器的额定功率。3 理解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概念。4 会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等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5 能够结合欧姆定律公式将电功率公式变形后进行有关实际功率的计算。6 培养重视实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三、电热器电流的热效应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2知道一般电热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理解焦耳定律、公式及适用条件。4会对一些家庭电热器进行简单的计算。5培养重视实验、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C四、家庭安全用电1知道家庭电路中造成熔丝熔短的原因。2知道熔丝(保险丝)的作用。3会根据实际电路的需要

50、,正确选用和安装熔丝的方法。4知道安全电压。了解常见的几种触电情况和避免触电的方法。5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其主要部分的作用。6知道家庭电路中各电学器件的符号,会画简单的家庭电路图。7知道火线与零线,会使用测电笔正确辨认火线和零线。8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知道常用的触电急救知识。9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的科学态度,以及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C五、综合实践活动1经历研究学生家庭中的用电线路过程,会画自家的家庭电路图。2经历探究家庭消耗电能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尝试总结相应的结论。3经历探究分时段定电价的意义的过程,关注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AAB第

51、十六章 电磁转换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和方向。2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3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节次教 学 要 求程度说 明一、磁体与磁场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磁场也是一种物质。2通过观察,了解磁化现象。3通过实验,认识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会判断磁场的方向。4知道地磁场及地磁场的南、北极。5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现象的研究成果及 研究磁现象的方法,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B认识磁场,只是为了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无须对磁场做过多的解释。

52、不需讨论磁化过程及去磁问题,只要初步认识磁化现象及被磁化的物体具有磁性。二、电流的磁场1通过实验,认识通电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 与电流的方向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判断通电螺线管外部 磁场方向的方法,会应用安培定则。3能解释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4通过认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体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B不需运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三、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电动机1通过实验,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使通电线圈转动起来的原因。3通过分析,了解换向器在使通电线圈持续转动时所起的作用。4通过自制小电动机及对换向器作用的分析,知道电动机在工作时的能量转

53、化,体验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B只需知道磁场对通电导体有力的作用,且磁场力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电流方向有关,不需了解它们间的具体关系。分析换向器的工作原理是为了知道它在自动改变线圈中电流方向时的作用,无须对通电线圈的转动做过多的分析(即受力分析及转动力矩的分析)。四、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1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2通过独立操作,学会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进一步认识到换向器的作用。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乐于和敢于动手的能力,逐步形成动手、动脑做物理的意识。CC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必须独立操作。五、电磁感应发电机1经历探究活动,知道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以及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2通过观察,了解发电机是怎样工作的,知道发电机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知道我国供电系统的交流电频率,能区别交流电与直流电。3通过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过程,认识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了解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方法,初步形成创造发明的意识。BB只需知道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感线的方向、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方向有关,不需掌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