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

上传人:wuy****ng 文档编号:161778374 上传时间:2022-10-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物质性》集体备课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92010学年度第 二 学期清新县第一中学集体备课教案高 二 级 学科 政治 必修 四 第 二 单元主备人: 黄桂婵 课题世界的物质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物质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过程与方法:能论证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深入理解物质的概念,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教材分析重点: 如何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难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含义。教学方法教法: 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学法: 自学-探究-反馈教学

2、手段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复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回答二者的根本分歧是什么。学生活动1:讨论、回答。对物质和意识谁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意识决定物质。教师活动2:引出“物质”话题。提问学生究竟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新课学习】 一、什么是物质让学生阅读教材P29中的物质的含义,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然后分析:教师: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物质与意识的唯一区别,我们还需要注意前面两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通俗地说,不管我们怎么想

3、,它都是客观地存在,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消失而消失。比如我们窗外的高山、树木,不管你看到不看到、愿意不愿意,它们都耸立在那里,是不会依赖于人的意识的。“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不是虚无飘渺的,它能为我们所感觉,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也就是说能被人们所认识,比如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我们能够感觉到它、能看到它。这是物质的可知性。可知论是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而与它相对的不可知论则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教师:这是我们对物质概念的理解,它是客观实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但又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那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高山、树木是客观实在,是属于物质范畴的,那能不能反过来说

4、物质是高山、树木呢?教师:不能,我们来举个例子。苹果、雪梨是水果,大家没有意见吧。那,水果是苹果、雪梨吗?教师:水果只是对苹果、雪梨等东西的共同本质的概括,本身不存在水果这样东西。(副板书抽象具体)所以,我们哲学上讲的物质概念也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副板书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教师:而刚才我们说的高山、树木仅仅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联系:哲学上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也就是说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也就没有物质,物质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区别:(1)哲学上物质是指各种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客观实

5、在性。而物质具体形态除了具有共同的唯一的特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比如苹果和梨子营养成分,外观还是有区别。所以不能用物质去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否则的话就看不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也不能用物质的具体形态去代替物质,看不到世界的物质性。(2)哲学上讲的物质是抽象的概念,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具有永恒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会发生变化,可以被人们创造、改变也会消失。总结: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的关系。练习一:1、学海导航P37典例赏析中的例1。通过本题练习,让学生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

6、精神和意识现象。2、学海导航P37基础巩固 选择题23、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A、 B、 C、 D、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教师:既然咱们明白了什么是物质,那大家来看看,我们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怎么来的呢?比如说日月星辰,是上帝用一个星期制造出来的吗?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是因为地球自转才有了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有了白天跟黑夜。教师:其实我们很容易明白,自然界中的事物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生物的产生和进化都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思考:人类产生后,人们可以利用和改造自然

7、物,自然界还会是客观的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原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活动都是以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为基础和前提的。练习二:1、学海导航P37基础巩固 选择题1、8教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我们说自然界是物质的,那我们人类社会呢?是不是物质的?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学生思考:书本30页探究一(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使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生存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从人类的产生来看,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果要追溯人类的起源,最早的是原始食虫类,古猴,古猿,猿

8、人,新人,现代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产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人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看到,劳动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是劳动把人类从动物当中区分开来。从人类的存在来看,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他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和分布都是客观的。而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跟你生

9、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两者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客观的发展规律。这个内容我们在后面的意识当中要讲到,这里就简单说一下。所以人类社会从产生、存在、发展来看都是客观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四、人的意识的物质性学生思考探究:人为什么会有意识,会有思维?(引导学生从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的角度思考,得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意识具有物质性。这一问题

10、较为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可以让学生先记住,等后面讲到意识的本质时再加强理解。最后得出结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物质性。)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发言,得出结论:人的意识在本质上也具有物质性。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从宏观的角度,我们可以把整个世界分为三大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并提问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如何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注意1: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理)(基本内容):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是社会的

11、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注意2: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练习三:1、学海导航P37典例赏析中的例2。2、学海导航P38基础巩固 选择题73、学海导航P38非选择题9【教学小结】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哲学中一个非常抽象但极为重要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我们要在掌握哲学上物质的基本含义,理解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由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必须遵循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