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655452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366 大小:1.37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_第1页
第1页 / 共366页
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_第2页
第2页 / 共366页
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_第3页
第3页 / 共366页
资源描述:

《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治技术排版稿(最后)(36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绪 论中医外治法是指一切施于体外或从体外进行的疗法,包括针灸、刮痧等应用医疗器械的治疗方法,推拿等应用手法治疗的方法,以及应用天然物理因素的治疗方法和气功疗法、心理疗法等。中医外治法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方法繁多,各具特色,而且适应症广泛,具有“简、验、廉、效”的临床应用特点,很受群众欢迎。这种萌芽于原始社会,经历了数千年曲折发展历程的中医疗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渗透及影响下,呈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展示了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中医外治技术发展简史中国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在中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其传统医学理论和各种内外治法都是行之有效的。中

2、医治法可以分为两大类。用口服药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内治法;口服药物以外治疗疾病的方法统称为外治法。特别是其中的中医外治法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医外治技术的萌芽期中医外治法历史悠久,在远古的原始社会已有多种外治法的产生,如包扎、止血、外敷、热熨、砭石、按摩、针灸、舞蹈等。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环境艰苦险恶,劳动工具简陋,经常会在与野兽斗争或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跌扑损伤、碰撞扭挫而致疼痛肿胀,古人有意无意地在负伤处用手压迫、抚摩,便起到了散瘀消肿、减轻疼痛的作用,这就是按摩法产生的源头。当人们被野兽咬伤或在寻找食物及劳动过程中被刺伤体表而引起出血时,用手指压迫或用捣烂的草茎、

3、树叶、唾液等来涂敷伤口,就可以制止出血,促进伤口愈合,于是逐渐发现某些植物有止血作用,有些树脂还能杀菌、防腐、促进血液循环,这样就产生了最早的敷贴法。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及与疾病作斗争经验的积累,古人逐渐懂得了用兽角进行“杯吸术”,即拔罐法;用甲壳、兽骨、鱼刺、砭石等除去异物、开放脓肿和施行放血,即放血法。古人在发明了火以后,很快应用于医疗。他们在围火取暖的同时,逐渐懂得用烧热的石块和砂石热熨局部可减轻或消除因寒湿引起的病痛;用某些干枯的植物茎叶作燃料,进行局部的温热刺激,能治愈腹痛、腹泻等疾病。这就是现代热熨法和灸法的萌芽。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并介绍了

4、多种中医外治方法。如书中记载了“形苦志乐,病生於筋,治之以熨引”的熨法;“导引按跷”的按摩法以及浴法、膏法、熏法等外治方法和“桂心渍酒,热熨寒痹”,“白酒和挂以涂风中血脉”等外治药物。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鼻内吹药、塞鼻、灌耳、舌下含药、润导、浸足、坐药、扑法、洗法、熏法、暖脐法、点药烙法、温覆取汗法、温粉止汗法、头风摩顶法以及救自缢而死的类似现代人工呼吸法等10余种外治方法。 可以看出,中医外治技术从最早无意识的萌芽状态,发展到秦汉时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开始应用于医疗实践了。(二)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期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医外治技术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名医华佗应用“麻沸汤”给

5、病人内服麻醉做开腹手术,并用“神膏”外敷伤口,促进愈合。晋代葛洪的名著肘后备急方着眼于临床急救,书中近半篇幅介绍了中医外治法。如用竹管导尿,救卒死用半夏末吹鼻,治卒中五尸以商陆根煎熬囊贮,更番热熨,“令爪其病人人中取醒”以治卒中的方法等。南北朝龚庆宣所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创伤外科专书,记载了脓肿切开排脓和用水银治疗皮肤病等经验。晋代以后外治法趋于细化,开始向专科发展。晋代皇甫谧的著作甲乙经问世后,针灸疗法的经络穴位逐渐统一规范,经验日趋丰富。推拿则又分化出正骨推拿、小儿推拿、喉科推拿、养生按摩等。物理治疗出现后,已有泥疗、沙浴、日光浴、温泉浴、蜡疗之分。天然磁石应用于临床,产生了

6、磁疗法。唐代医家孙思邈创造有磁穴疗法、磁水疗法、磁粥疗法、磁酒疗法。他的医学著作干金要方全书共30卷,其中23卷均有外治法的内容。全书共收集医方4500多首,其中有l200余首外治方,运用了50多种外治方法,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科及备急的各种病证。干金要方还记载有对尿潴留患者以葱管作导尿器械的记载。唐代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也收集了大量外治方,如用苦参煎汤淋浴治小儿身热等。宋代的医学著作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等书中都载有伤科外治法的内容。如圣济总录中有治疗骨折脱位的方法,以及对开放性创伤强调要清创缝合,若有感染则要采取外洗疮口的方法以祛秽解毒等。 在中医外治技术的发展期,中医外治法不论

7、在治疗方法的种类上,还是在治疗疾病的范围上,都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为中医外治技术成熟鼎盛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中医外治技术的成熟鼎盛期中医外治技术发展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此时外治法已应用于临床各科数百种疾病的治疗。明代陈实功的医学著作外科正宗堪称此时期的代表作。在治疗脓肿病方面,他强调要“开户逐贼”,“使毒外出为第一”,运用刀、针扩创引流,或采用腐蚀药物清除坏死组织。书中还记载有截肢术、鼻息肉摘除术、气管缝合术、咽喉食道内异物清除术以及竹筒吸脓法、枯痔散治痔法、火针治瘰疬法等,均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体现了当时外治法的兴旺发达。明代医家李时珍的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辑录了大量外治方

8、药。经初步统计,其外治方法有80余种之多,除皮肤科和伤科外,其余各科还约有1600余首外治方药。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很多穴位敷药疗法,使药物外治法与经络俞穴相结合,提高了临床疗效。清代程鹏程编撰的第一部外治专书急救广生集,又名得生堂外治秘方,专门介绍中医外治技术,总汇了清代以前干余年的外治经验和大法。全书共十卷,收治病症约400余种,选方1500余首,涉及杂证、急证、妇科、儿科、皮肤科、骨伤科等各科。所载诸方,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如取五倍子未填脐中以及临卧用川郁金末均匀调涂乳上治疗自汗盗汗;用蒜泥贴足心治疗鼻血不止;绿豆皮、决明子、野菊花等药制成“药枕”平肝明日;以葱白杵烂填脐中、艾火灸之治

9、疗大小便不通;硼砂末点眼治疗腰部扭伤等,均属外治佳法。清代医家赵学敏总结前人经验,汇集整理成医学著作串雅内篇、串雅外篇。其中串雅外篇所收的外治法,资料十分丰富。该书分为禁药门、起死门、保生门、奇药门、针法门、灸法门、熏法门、贴法门、蒸法门、洗法门、熨法门、吸法门、取虫门等共28门,包括各种外治方法共600条,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的一些急慢性疾病,无不可以选择外治法治疗。吴师机所著的理渝骈文是清代成就最大、最具影响的一部外治专著,书中收集了近百种外治方法,并重点介绍了膏药治病的经验。书中记载在治疗胸部以上部位疾病时,运用涂顶、覆额、点眼、塞鼻、塞耳、揉项及敷手腕、膻中、背心等方法;在治疗脐以

10、上胸部以下的中部疾病时,运用敷脐、熏脐、蒸脐、填脐等方法;在治疗脐以下部位疾病时,运用坐浴、坐熏、摩腰、暖腰、兜肚、敷膝、熏腿、贴腿肚、掏脚跟等方法。吴师机不仅系统整理和总结了干余年来的中医外治法的经验,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深入探讨,指出内治与外治在治病祛邪方面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方法不同而已,医理是一致的。他还将众多的外治方法,归纳为嚏、填、坐三法,创立了表、里和半表半里“三焦分治”的外治体系。明清时期,人们对中医外治技术研究之深,运用之广,整理之系统,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时期,标准着中医外治技术达到了一个鼎盛期。(四)中医外治技术的复兴期自清代末期以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断受到歧视、排斥和摧残

11、,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中医外治法也一度湮没不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医药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医外治技术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后,采用了新的仪器和器具,催生了新的外治方法,如超声药物透入疗法、超声雾化吸入法、中药电离子导入法、红外线疗法、激光疗法、磁疗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借助声、光、电、化、磁的能量,促进药物由外而内,延伸和发展了传统的中医外治技术,提高了外治法的疗效。中医外治技术还不断吸收现代药物研究成果,大胆改革创新外用药物的传统剂型,提高用药效率。如在膏药的生产制作中,使用的新型贴膏剂,有助于表皮的水合作用和角质软化,可加速药物的渗透吸收;还

12、有的膏药应用透皮控释剂,可使药物缓慢释放持续72小时。中医外治技术与保健品的结合,是中医外治法发展的一个亮点,其内涵还在不断的丰富之中。如在治疗高血压、颈椎病、鼻炎、神经衰弱等慢性病时应用的药枕以及各种药物背心、兜肚、护肩、护膝、腰带、保健衣裤等。这既是对中医外治方法的继承与进一步发展,也是中医外治法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又一条途径。中医外治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说明了中医外治技术医疗实践应用方面正在全面复兴,必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展现了中医外治法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二、中医外治技术的临床应用特点中医内病外治、外病外治的一些治疗方法,具有简、便、廉、捷、验等优点。易学易用,使用安全

13、,毒副作用少,在临床各科病症中有显著疗效,尤其对老幼虚弱之体、攻补难施之时、或不肯服药之人、不能服药之证,药物外治法与内治法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更有内服法所不及的诸多优点。(一)治法多样、简便易行外治法来源于医疗实践,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如手法、器械、药物并用,施治部位较广泛,具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疗途径。由于外治法大多作用于人体患部、经穴和特定部位,因而可选用点眼、塞鼻、塞耳、敷脐、敷手心、塞肛门、塞阴道等方法,这些部位均很容易找到且易于施术,故极易推广应用。此外,外治法所用材料大多较为简单容易掌握,如艾灸、拔罐、挑刺等,药物也可以用葱、蒜等。特别是中药外治一般所需的剂量较小,无需高、精、

14、尖或特殊的仪器和设备,故可以节约大量药材,减少开支,也便于操作,易于掌握和推广。(二)疗效可靠、适应证广实践证明,外治法能够迅速而有效的控制和消除临床症状,故对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科的多种疾病有很好的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对病情轻浅单纯的疾病以及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完全可起到主治作用,尤其是不肯服药的儿童,不能服药或鼻饲的病种,久病体虚或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难受攻补之人均无过多禁忌,可随意使用,每能起到内治所不能及的效果,以补内治之不逮,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如高热,用冰块敷前额降温,防止发生变证;鼻衄可以用冰块敷双侧的迎香穴来止血;癫痫发作,急掐人中而使其缓解;中暑昏倒之病人,用卧龙丹取嚏即

15、使其苏醒;对尿潴留患者,采用搐鼻、敷脐等手段,亦可使尿液排出;对麦粒肿,可行背部挑刺治愈等等。这对临床各种疾病的治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外治法不仅对急性病有迅速控制症状的作用,而且对某些慢性病疗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如治疗支气管哮喘采用外敷消喘膏,冬病夏治而方便易行,可使其症状得以减轻和治愈,其它如敷脐罂粟壳治疗慢性腹泻,神阙穴贴五倍子膏治疗自汗、盗汗,滴耳治疗耳聋耳鸣等,均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三)安全可靠 副作用少中药外治所需的药量远远小于内服药量。且往往采用患病局部或病位相邻的部位施药,在局部形成较高的药物浓度,而血中药物浓度则甚微;有的药物即使通过人体直接吸收而发挥

16、作用,也因其选择适宜的途径直接进入大循环,避免了药物对肝脏及其它器官的毒害。而敷脐、耳压等疗法则几乎无毒害作用。由于外治法是施术于体表外且在体外进行,通过皮肤、粘膜的渗透作用起到治疗效果,这样就可以随时观察患者的不同反应而决定去留。因此,其方法较内服法安全可靠,副作用小,并且可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正如理瀹駢文所言“外治法治而不效,亦不致造成坏症,尤可另易他药而收效,未若内服不当则有贻误病机之弊。”“自来相戒,误人非心毒药,所见不真,桂枝下咽,承气入胃,并可以毙,即一味麻黄、一味黄连、一味白术、一味熟地,用之不当,贻误无穷。”从中可以领悟到,治疗疾病要求辨证准确,治其根本,才能立起沉疴,勿犯虚虚

17、之戒。外治法亦是如此,只要辨证准确,施治得法,操作细致,一般来说,比起内服药是安全可靠的,且副作用是很少的。(四)精于辨证,定位用药辨证论治是中医遣方用药的根本,古今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审证求因,通过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弄清疾病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轻重程度、范围大小及发展趋势,从而选择适宜的外治方法进行治疗。如果虚实不明、寒热不辨、表里相混、阴阳不分的使用外治法,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亦会使病情恶化,这是在使用外治法时要特别注意的。吴氏所言“外治之法,间有不效者,乃看证未的,非药不效也。”“大凡外治用药,皆本内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

18、处,则法为之也。”故其强调治病要“明阴阳,识脏腑。”在其著作中也始终贯穿应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理论来指导临床。如小儿发热、辨证属风热者,可选用薄荷叶捣烂揉擦迎香穴,以疏风散热。只有辨证准确,才能使外治法有据可依、有法可循、治之无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中药外治法施于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显著高于血液浓度,故发挥作用充分,局部疗效明显优于内治,且取效迅捷。如用气雾剂平喘;用锡类散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在病灶局部直接发挥解毒生肌的作用。颈椎病项强臂麻,用活血通络的药物作枕,其疗效不逊色于内服,且免除了长期服药之苦;关节局部寒冷疼痛,用温经活血通络药局部外敷加热熨,散寒效果较内服药为优。(五)重视

19、剂型 防治结合外治法所用药物的剂型颇多,除传统的丸、散、膏、丹等外,目前又开发出气雾剂、灌肠剂、乳剂、熨剂等,各种剂型由于制剂工艺不同,作用特点各异,因而临床辨证施治时,要针对性地加以选择,以充分发挥其疗效。如虚寒胃痛或妇女痛经则宜选用热熨剂或灸法来温通经络止痛;跌打损伤则宜选用中药外洗或外擦;疮疡溃烂则不宜选用对皮肤有刺激的药物如酊剂。所有这些,均说明剂型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疗效的高低,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医书籍中有麻油点鼻预防瘟疫的记载,有用液体石蜡点鼻预防流感,认为可能是油类在鼻粘膜上形成保护层的作用。又有用食醋熏蒸或滴鼻可预防流感,对流脑、腮腺炎均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已普遍为群众

20、所接受。许多中药外治法,如药物兜肚、药枕、药榻、药被、药衣疗法,佩戴香囊等等,不但可以用于治疗疾病,还可健脑益聪、强身健体、经实践证实具有较高的养生保健和防治疾病的价值。(六)强调三因制宜中医学“天人相应”的自然辩证法,说明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寒暑交替、斗转星移都直接影响着人体的生理与病理,而人体本身又有禀赋、年龄、体制、性别之不同,以及各地区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差异,因而运用外治法时就要注意到自然因素和人为的因素,即所谓因人、因地、因时制宜。1因人制宜:外治法和内治法一样均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以及既往病史等具体情况来采取适当的治疗,而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疾病,机械地使用外治

21、法。如小儿患风寒感冒,用葱白、生姜、胡椒加水煮沸,令患儿吸其蒸气,汗出即愈;而成人患风寒感冒则必须用搐鼻取嚏、生姜擦背而收功。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而年长者气血已衰,耐受力差,故不能使用刺激力强的治法。对孕妇则禁止在腹部使用刺激力强的外治法,凡此种种,说明外治法要因人施治,正确使用,方能驱除邪疾。2因时制宜:四时气候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根据不同季节气候特点,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吴师机治疗四时伤寒的伤寒通用膏、春夏加石膏、枳实,秋冬加细辛、桂枝,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如麻疹欲出不透者,在夏季气候炎热时,宜用紫背浮萍、椿根皮、西河柳、生姜煮水擦背,而

22、在冬季气候寒冷则应采用熏气疗法。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四季气候差异悬殊,因而在运用外治法时,必须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如采用灌肠治疗小儿外感高热时,在西北严寒地区,宜用辛温解表之品,如桂枝、麻黄等;而在东南温热之地,则辛温解表宜少用,以免过汗伤正,如有的地区,药源匮乏,则需选择用药,以它药代之,切不可死板僵化,而治之失时。三、中医外治技术的作用原理中医外治技术的作用原理,是从人的整体观出发,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居于深部的主干为经,居于浅表部位的分支为络,络的分支为孙络。经与络组成一个纵横交错、沟通表里上下,联系全身的网络。

23、它的生理功能是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把人体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以维持人体组织器官的正常活动。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七窍、四肢百骸、筋骨皮肉都需要气血的濡养与经络的联系,才能发挥各自的功能,并相互协调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腧穴为人体气血汇聚之所,是脏腑经络之气达于体表的部位,也是中医外治法常用的治疗部位。经络腧穴在接受了来自体表的药物或手法、器械、温热等刺激后,将感应传向远方,达到疏通气血,调整阴阳,发挥脏腑器官抗御病邪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现代科学看来,中医外治技术中的多种治疗方法,是以物理因子,包括力、热、光、磁、声、电等刺激为主,配合以外治药物通过皮肤、

24、粘膜透入局部或血液,产生局部或全身药理效应而发挥作用,其中物理能的吸收常是诸种作用的基础。机体的细胞、体液及各种组织成分在物理能的作用之下,引起一系列的电力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磁学等理化反应,包括自由基的清除、温度梯度变化、pH值变化、形态效应,影响生化过程的各种酶的活化、生物活性物质的产生、组织的化学结构和生物磁场的改变,以及其它的恒量变化等,进一步在局部与全身产生生理效应,从而达到调节、促进、维持、恢复或代偿各种生理功能,克服病因、消除或减轻病理过程的目的。四、中医外治技术的分类和学习方法(一)中医外治技术的分类中医外治技术的种类很多,细分有数百种,常用的有四五十种。随着科学技术

25、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于医疗临床实践,外治技术又发展出很多应用现代化仪器的新方法。总体来说,中医外治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种:1针法:针法依针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针、头针、耳针、鼻针、面针、眼针、舌针、脊背针、手针、足针、腕踝针、皮内针等疗法;依针具不同又可分为毫针、三棱针、巨针、七星针、芒针、火针、水针、温针、指针、小针刀、脉冲电针、声电针、微波针、激光针等疗法。2灸法:根据灸法使用的艾、灸具、灸法的不同可分为艾炷灸、艾条灸、隔物灸(姜、蒜、药饼)、药绒艾、温针灸、温筒灸、发泡灸、丹灸、雷火针灸、灯火灸等法。3推拿疗法:根据手法、施治部位、治疗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成人推拿法、小儿推拿法、正骨推拿法、足部按

26、摩法、保健按摩法、捏脊疗法、整脊疗法、按脊疗法、拍击疗法、指拨法、推扳法、颠簸疗法等。4药物外治法:根据药物的剂型、使用方法与附加物理治疗方法的不同可分为:围药法、薄贴法、油膏法、掺药法、药捻法、吹法、滴法、点法、拭法、导法、吸法、注射法、洗涤法、熏法、熨法、烘法、神灯照射法、蜡治法、磁石疗法。5拔罐疗法:也称角法,根据使用罐具、治疗方法不同可分为:火罐法、水罐法、抽气罐法、药罐法、针罐法等。6手术疗法:根据治疗目的、手术方式、使用器械的不同可分为:麻醉法、手术法、烙法、割治法、挑抬法、结扎法、埋线法、挂线法、枯痔法、放腹水法、修脚术、刮痧法、夹板固定术、棉垫压迫术等。7天然物理疗法:根据利用

27、的自然条件可分为日光浴法、砂浴法、泥疗法、温泉疗法等。8气功疗法:常用的有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十二段锦、十六段锦、五禽戏等以动为主的功法。至于心理疗法和以调气、调心为主的功法,一般认为可独立于外治法之外。9其它疗法:常用的有鳝鱼血疗法、锋蛰疗法、蜞针疗法。(二)中医外治技术的学习方法1善于发掘、整理古典医籍中的外治内容。 中医外治技术的历史源远流长,疗效可靠,目前临床上,仍有很多古代的外治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因此,及时发掘、整理古典医籍中的外治内容,是学习中医外治技术的方法之一。2了解外治法的治疗机理。 任何一种治疗方法都有其治疗的作用机理,中医的外治技术也是如此。根据不同的疾病特点,了解和

28、掌握外治技术的作用机理,是治疗的关键,也是学习外治技术的重要方法。3重视外治法的剂型选择、治法选择。 在药物外用治疗方面,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等不同,选择不同的药物剂型、不同的治疗方法,常可收到奇效或缩短病程。4发展中医外治技术现代化。古老的中医外治技术,在中医临床上一直发挥着巨大的治疗作用。但是医学在不断的进步,传统的外治法也需要和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才有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和提高。中医药现代化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科学知识,有利于丰富中医外治技术的内容。 (刘明军)第一章 药物熏洗疗法药物熏洗疗法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气熏蒸, 待药液降温后,再

29、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患处局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熏洗疗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熏洗疗法包括烟熏、蒸汽熏和药物熏洗三种方法,狭义的熏洗疗法仅指药物熏洗的治疗方法。熏洗疗法根据治疗的形式和使用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溻渍法、淋洗法、熏洗法和热罨法四种类型。医学著作中对熏洗疗法记载最早的是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从邪气入侵途经是由外入内和“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和“治病必先治其病所从生者也”等立论,认为“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摩之浴之,”(此“渍形”、“浴之”即熏洗法),首次将熏洗法列为了重要和

30、常用的治则、治法,与温、补、泻、汗等治法甚至与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相提并论,为熏洗疗法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后历代医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法是借助热力和药力的综合作用,具有促进腠理疏通、气血运畅,改善局部营养和全身机能的功能,达到解毒消肿、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等目的。熏洗疗法具有应用广泛、疗效独特、奏效迅捷、安全稳妥、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经济实惠等特点。第一节 药物熏洗疗法的基本原理中药熏洗疗法主要是利用物理热量与中草药结合产生大量的药物蒸气,将药物施于皮肤或患部,借温度、机械和药物的作用对机体发挥直接、间接的治疗作用。最主要的还是药物直接对机体病变局部发挥治疗作用,疏通

31、经络,调和气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状况和全身机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太平圣惠方曰:“发背肿赤热而疼痛,或已溃,或未溃,毒气结聚,当用药煮汤淋溻疮上,散其热毒能荡涤壅滞,宣畅血脉。”外科正宗谓:“凡疮未溃前俱要煎葱艾汤每日淋洗疮上使气血疏通,易于溃散。”熏洗疗法的基本原理有二:一、直接作用直接作用是药物通过熏洗方法,透过皮肤,到达腠理,深入脏腑,使其直接吸收输布全身,以发挥其功效。熏洗药物的直接治疗作用主要决定于熏洗药物的种类,其作用原理有:(一)祛风除湿,杀虫止痒。痒感是皮肤病患者最主要的自觉症状,是由于风、湿、热、虫、毒等浸淫皮肤所致。故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疥疮

32、、肛门湿疹等应用祛风止痒、清热除湿、解毒杀虫等方药熏洗,通过血管扩张,循环加速,汗腺开泄,排毒增加;久浸温汁,角质软化,药物易渗,来发挥杀虫去屑,洁肤止痒等作用。(二)疏通腠理,解毒消肿。对疔、疮、痈、疽、疖等化脓感染性疾病,熏洗疗法可清热解毒,促进局部炎症早日吸收而散瘀消肿,或促进坏死组织脱落,肉芽组织增生,生肌敛口从而促进创面愈合。(三)清热燥湿,收敛止痒。急性湿疹、皮炎初期,渗出明显,如应用清热燥湿、收敛止痒等方药进行溻渍等,利用药物及冷热作用来影响末梢血管、淋巴管的舒缩性,从而改善局部循环,以达到抑制渗出、清热止痒等治疗目的。(四)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冻疮、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3、雷诺病、硬皮病等常因寒湿凝滞、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等所致,如应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方药熏洗、浸洗,通过改善患部血液及淋巴循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化瘀消肿、散寒止痛来发挥治疗作用。二、间接作用间接作用是指除了药物之外,皮肤或患部受到温热、机械等物理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治疗疾病。 (一)促进新陈代谢作用。温热和药力的刺激,促进血管扩张,加强新陈代谢,营养组织。同时还促进药物的渗透吸收,从而增强全身效应。如皮肤久浸于温热药汤中,能使角质层软化或膨胀,药物容易透过角质而被吸收,也可通过毛囊或腺管被吸收到体体内而发挥作用。(二

34、)增强神经末梢刺激作用。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通过神经的反馈原理形成新的反射,破坏了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从而起到生理调节或治疗效应。第二节 药物熏洗疗法的器具与操作规程一、药物熏洗疗法的器具1浴盆:洗浴、熏洗用。2坐浴盆:肛门及会阴部疾病坐浴、洗浴、熏洗用。3面盆:通常选用搪瓷脸盆,用于头面部、四肢熏洗,亦可作坐浴盆用。4木桶:大木桶用于全身熏洗,小木桶用于四肢、手足浸洗或熏洗。5冲洗器:淋洗患处用。6小喷壶:冲洗用。7火炉或电炉:煎煮药物用。8沙锅或沙罐:煎煮药物用,也可用大搪瓷锅或脸盆代替。9小木凳、带孔木架、坐浴椅:熏洗时放置患肢或臀部用。10布单、毯子或浴罩:用于熏洗时围盖盆、

35、桶。11毛巾或浴巾:用于熏洗后擦干身体或患部。12浴帽:熏洗时用于包裹头发。13换药器械及药物:熏洗后患处预备使用。二、熏洗的操作规程(一)熏洗前准备阶段1室温的调节:室内备温度计,以便随时测试室内温度变化并加以调节。冬季室温保持在20以上,室内备取暖设备;夏季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2 熏洗的时机:宜在饭后12h进行。饱餐后不应立即熏洗。空腹时由于肠胃空虚,体能下降,熏洗时大量汗出,易造成虚脱;而饭后立即熏洗,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流动减少,不利于消化,甚至可引起胃肠不适而恶心呕吐。(二)熏洗阶段1.熏洗时间:严格掌握好熏洗时间,熏洗时间不可过长,一般1530分钟。2.补充液体和能量:

36、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丢失很多,熏洗时可备糖盐水适量,以吸管频饮以补充体液和能量。3.防止晕厥:熏洗时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易发生晕厥。熏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守候在旁边,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患者出现头晕、心慌,立即停止熏洗,平卧休息。可给病人喝糖盐水,以补充水分及能量,必要时静脉推注50%葡萄糖4060ml。4.控制温度:熏洗过程中严格控制好药温,一般为5060,以局部皮肤红润,患者自感舒适为宜。切不可过高,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过低,以免影响疗效。5.防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熏洗完成后,慢慢起身,防止猛然站起,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而致眼前发黑眩晕。6.注意保暖:熏洗完毕后,立即用

37、浴巾擦干身体的水分,协助患者穿好衣服,休息1020分钟,回病房卧床休息。(三)全身熏洗法1将配选的药物先煎汤去渣取汁,趁热倒入浴盆中,盆内放一小木凳,高出药水面约10cm,患者坐在小木凳上,用浴罩或布单、毛毯等在上面盖住(仅头部暴露在外)勿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取出小木凳,再进行洗浴,以出汗为宜。2熏洗完毕后用浴巾擦干全身,卧床被覆浴巾休息,如能小憩片刻更好,待汗后再换穿衣服。(四)局部熏洗法1手部熏洗 将所选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盆中,将患手放于盆上进行熏洗,用布将手和盆口盖严,不使热气外泄,待温度适宜,把手或腕部与前臂浸入药液中浸洗。2足部熏洗 将所选药物煎汤取汁,趁热倒入瓷盆或小木桶内

38、,将患足放在带孔小木架上,外以布单将口盖严,待水温适宜,取出小木架,把患足及小腿浸入药液中浸洗。3头部熏洗 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内,患者取端坐姿势,向前微倾,面向汤盆闭眼,进行熏蒸,或以布单将头和面与盆相对盖严,待温,揭去布单,再频频洗头面部。4二阴熏洗 将所选药物煎汤趁热倒入盆内,盆上放置带孔横木架,患者暴露臀部坐在木呆上进行熏蒸,外周盖以布单,勿使热气外泄,待药汤温度适宜,拿掉木架,将臀部浸入盆中坐浴。第三节药物熏洗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一、适应证 全身熏洗法主要用于皮损广泛的全身性皮肤病,局限性皮肤病是局部熏洗法的主要适应证。如脓疱疮、毛囊炎、手足癣、神经性皮炎、银屑病、皮肤瘙痒症、湿

39、疹、脂溢性皮炎、冻疮、外阴阴道炎、丹毒等。二、禁忌证(一)冬季熏洗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避风。全身熏洗后皮肤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旺盛,全身温热出汗,必须待汗干,穿好衣服后再外出,以免感受风寒,发生感冒等疾病。(二)药汤温度要适宜,不可太热,以免烫伤皮肤,也不可太凉,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如果熏洗时间较久药汤稍凉时,须再加热,这样持续温热熏洗,才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三)夏季要当日煎汤当日使用,药汤不要放置过夜或太久以免变质,降低药性,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发生不良反应。(四)在全身熏洗过程中,若患者感到头晕、不适等应停止熏洗,可让其平卧于通风处或卧床休息。同时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五)如熏洗

40、无效或病情反而加重者,则应停止熏洗,改用其他治疗方法。(六)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忌用熏洗法。(七)妇女妊娠期及月经期,不宜进行阴部熏洗。(八)饥饿以及过度疲劳时不宜熏洗。第四节药物熏洗疗法的临床应用 药物熏洗疗法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广泛,是中医外治的一大特色。“有诸内必形诸外”,在多种皮肤疾病治疗过程中,它与内治法相辅相成,疗效显著。在针对具体疾病应用时,应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全身辨证和局部辨证相结合,合理的运用理、法、方、药,做到有的放矢。一、药物熏洗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药物熏洗疗法是治疗皮肤病的重要手段。此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对于急性渗出性皮肤病,如急性湿疹、脚气、接触性皮炎、脓疱疮

41、、脂溢性湿疹等,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性痂皮者,以清热燥湿、收敛止痒为治。应用时药液不宜过热,以免刺激创面,应以湿敷为主。对肥厚性皮肤病,如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银屑病、皮肤淀粉样变等皮肤粗糙肥厚者,治以活血通络、软坚润肤、祛风止痒,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氧化过程,增强代谢机能,软化上皮。应用时以熏为主,药液以偏热为好。对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如毛囊炎、痊疮、丹毒、痈,应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为治法,起到局部消炎杀菌、消肿止痛作用,对寄生虫类皮肤病,如体虱、头虱、疥疮等皮肤病,应以燥湿杀虫治之,除熏洗皮肤外,还要烫煮衣服。对浅部真菌皮肤病,如手足癣、头癣、体癣、股癣等,常在燥湿清

42、热药中加入一定的抑制真菌药物和食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曰:“涤洗之法,乃疡科之要药也。”熏洗疗法主要用来治疗急慢性炎症疾患,如丹毒、急性蜂窝组织炎、痈、疖、化脓性指头炎、甲沟炎、脉管炎、深浅静脉炎等。在应用时根据炎症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中药熏洗。炎症初期红肿热痛者,应发散风邪、清热解毒,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成脓期局部肿胀突起,用手指按压有波动感时,应托表透脓,加速脓栓形成,使坏死组织和感染局部形成脓肿,易于排脓消肿。溃脓期脓流不畅,中心腐肉不尽,疮面暗红,疮口不敛,应双补气血,清解余毒,以清除腐败之物,利于创面生肌收口。凡疮形肿而不高,微红微热者,以行血疏风、活血散痕、消肿止痛为

43、治,如深浅静脉炎,脉管炎等。常见的疾病有:(一)手足癣1湿热下注证:多见于西医的水疱型和糜烂浸渍型。皮疹表现多为散在或簇集的瘙痒性小水疱,搔破滋水外渗,水疱干涸脱皮;或指趾间染毒皮脱糜烂,自觉疼痛,基底潮红,瘙痒难忍;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1)草乌复方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生草乌、百部、土槿皮、白鲜皮、威灵仙、猪牙皂各9g,醋250ml,水250ml【功 效】 散寒除湿,杀虫止痒【配制用法】 上方药物浸泡1夜,浓煎熏洗。(2)苦参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白芷、百部、芒硝、陈艾、野菊花、当归各15g【功 效】 清热解毒,除

44、湿止痒【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3)甘草枯矾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花粉20g,黄芩10g,桔梗10g,枯矾10g,大黄15g,甘草60g【功 效】 清热解毒,收敛止痒【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2肾虚风袭证:病久不愈,时常趾间奇痒难忍,或浮肿滋水外溢,或干痒脱皮,甚则皲裂,遇热或遇水疼痛不适,舌质淡红,少苔,脉虚细。3风盛血燥证:病久不治或失治,水疱、糜烂等症皆不明显,

45、足部弥漫干枯,皮厚而粗糙,边缘清楚,时有瘙痒或不痒。遇冬则皮肤干裂,行走不便;舌质红少津,脉弦细。以上两种证型多见于西医的角化过度型。(1)当归补血汤加减【组 成】 当归20g,黄芪30g,黄精20g,大黄20g,王不留行15g,丹参20g,菟丝子30g,甘草60g(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功 效】 益气养阴,止痒润燥【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2)桃红四物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桃仁10g,红花10g,黄芪30g,黄精20g,制首乌20g,当归10g,大黄6g

46、,甘草60g【功 效】 养血活血,滋阴润燥【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3)当归饮子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生首乌、当归、黄芪、桑椹子各20g,乌梅、白芷、地骨皮、苍术、大黄各15g,陈艾、红花各12g。【功 效】 益气活血,滋阴润燥【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二)扁平疣 1 风热毒蕴证:突然发病,颜面部起扁平丘疹,表面光滑,针头至粟粒大小,淡红色或正常皮色,伴轻度瘙痒;舌质

47、红,苔薄黄,脉浮数。2 肝郁痰凝证:发病时间长,病变以手背及面颊以下部位为主,皮损颜色紫褐,质硬,皮损长期不消退;舌质紫暗,苔薄黄,脉弦涩。以上两证临床外治选方如下:(1)消疣号汤加减(经验方)【组 成】 木贼10g,白芷10g,红花10g,地骨皮15g,木瓜10g,马齿苋20g,薏苡仁40g【功 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以药水洗脸后,用棉签蘸取药液在疣体上反复摩擦,至发红为度。 (2)马齿苋合剂加减(经验方)【组 成】 马齿苋30g,木贼20g,香附、白芷、乌梅、板蓝根、苍术、贯众、红花、地骨皮、五倍子各

48、15g。瘙痒者加千里光、夏枯草各30g。【功 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配制用法】 水煎取浓汁,熏蒸洗浴或浸泡患处,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1周1疗程。(3)消疣号汤加减(皮肤科学)【组 成】 木贼、香附、板蓝根、山豆根各30g【功 效】 清热解毒【配制用法】 上药用水浓煎,趁热熏蒸擦洗患处,同时用生薏苡仁30g,水煎服。(4)消疣号汤加减(经验方)【组 成】 贯众15g,板蓝根15g,大青叶15g,紫草15g,苦参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苍术10g,细辛5g,露蜂房10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每天1剂。加水1000m 1,煎取500m1,熏蒸待温,以药汁

49、擦洗病变处,每次20分钟, 每天2次。(三)汗疱疹1脾经湿热证:表现为手指、掌对称性分布的水疱;伴心烦脘闷、便溏、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2寒湿困阻证:皮损常见于足底或足跖,水疱散发;伴便溏、尿清;舌淡,苔腻,脉濡缓或滑。(1)苍肤水剂(中医秘单偏验方妙用大典)【组 成】 苍耳子、地肤子、土槿皮、蛇床子、苦参、百部各15g,枯矾10g【功 效】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配制用法】 上药用水3000毫升煎好后去渣,待药液变温,浸洗患处。(2)苦参汤加减(经验方)【组 成】 苦参、地肤子、蛇床子、白芷、百部、芒硝、陈艾、野菊花、当归各15g,桂枝、细辛、枯矾各10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50、【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3)甘草枯矾液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甘草60g,枯矾10g,乌梅、五倍子、大黄各15g,漏芦根30g【功 效】 收涩敛汗,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4)苦矾汤加减(外科与皮肤疾病千首妙方续集)【组 成】 白鲜皮、明矾、苦参各30g,乌梅15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待药液温后浸洗患部。每次1015分钟,每日1

51、2次,浸洗后擦干,涂20尿素霜1次。(四)银屑病1血虚风燥证:病程日久,皮损不扩展,或仅有少许新疹出现,疹色不鲜红,鳞屑干燥,口干咽燥,或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或缓。2血瘀证:病期较长,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呈钱币状、块状、少数蛎壳状,色紫暗,覆盖较厚干燥银白色鳞屑,不易脱落;或伴关节不利,口干不欲饮;舌质暗红或青紫,或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弦涩。(1)黄连解毒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黄柏、大黄、胡黄连各15g,马齿苋、白鲜皮、甘草各30g,首乌20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将以上药物水煎浓汁,熏洗患处。一日一剂,早晚各一次。特别适合于皮损稍偏

52、红,瘙痒剧烈的银屑病患者。(2)当归饮子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生首乌、当归、黄芪、桑椹子各20g,乌梅、白芷、地骨皮、苍术、大黄各15g,陈艾、红花各12g。【功 效】 益气养阴,润燥止痒【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3)蛇床子散加减(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组 成】 徐长卿、千里光、地肤子各30g,黄柏、蛇床子、苍耳子、狼毒、白鲜皮各10g,土槿皮、槐花各15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

53、热,外洗患处。一日一剂,一天两次。(4)二叶汤(头面皮肤病诊疗选方大全)【组 成】 桃楮叶、侧柏叶各250g.【功 效】 温通经络,畅达气血,疏启汗孔【配制用法】 加水适量,煮沸20分钟后,待温熏洗患处。(5)经验方(新编中医皮肤病学)【组 成】 野菊花、花椒、枯矾各120g,朴硝500g【功 效】 清解余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加水适量,煮沸15分钟,温后熏洗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日1次。特别适合于寻常型银屑病消退期和红皮病型银屑病。(五)鱼鳞病1血虚风燥证:自幼发病,皮肤干燥粗糙,上覆鳞屑,呈灰白色或污秽色,间有白色网状沟纹,肌肤甲错,偶有轻微瘙痒感,或见于手足发胝,冬重夏轻;伴见形

54、体消瘦,面色苍白,感头晕、目眩;舌红,苔薄,脉细。2瘀血阻滞证:幼年即发病,皮肤呈弥漫性角化,状如鱼鳞,肌肤干燥粗糙,以至皲裂;伴见面色暗黑;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涩。(1)大黄汤(圣济总录)【组 成】 大黄15g,桂枝、桃仁各30g【功 效】 活血祛风,润燥养肤【配制用法】 共研细末,用纱布包裹,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待温则熏洗患处,每日两次。 (2)经验方1(皮肤性病中医治疗全书)【组 成】 桃仁、鸡血藤、白鲜皮、白及、黄精各30g,红花10g,荆芥20g【功 效】 活血化瘀,养血润肤【配制用法】 水煎熏洗患处,每日1次。(3)经验方2(中医秘方偏验方妙用大典)【组 成】

55、黑豆皮、蚕豆皮、扁豆皮各等量【功 效】 活血化瘀,润肤止痒【配制用法】 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取上述3种豆皮共125500g,水20005000毫升,煎沸1530分钟后离火待温,用软毛巾浸液湿敷熏洗患处,每日12次,此药每煎1次可使用两天。(4)当归饮子加减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验方)【组 成】 生首乌、当归、黄芪、桑椹子各20g,乌梅、白芷、地骨皮、苍术、大黄各15g,陈艾、红花各12g。【功 效】 益气养阴,养血润肤【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将手或足放入其中浸泡半小时,一日两次。(5)红花地骨皮汤加减(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经

56、验方)【组 成】 红花、杏仁各10g,地骨皮、苍术、当归、大黄各15g,黄芪30g,甘草60g【功 效】 益气养阴,养血活血【配制用法】 将上述中药用冷水泡半小时后,用武火烧开,文火熬制40分钟,浓煎后放至温热,再熏洗患处,一日两次。(六)湿疹1风热证:发病迅速,以红色丘疹为主,常泛发全身;剧痒,抓破出血而渗液不多;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带数。2湿热证:发病迅速,皮损红作痒,滋水淋漓,味腥而粘或结黄痂,或沿表皮糜烂,大便干结,小便黄或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带数。以上二证多见于西医的急性湿疹。(1)蛇床子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蛇床子、苦参各30g,威灵仙、苍术、黄柏、明矾各9

57、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熏洗患处,适合急性湿疹初起红斑、丘疹、丘疱疹期。(2)马齿苋水洗剂(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组 成】 马齿苋、黄柏各30g【功 效】 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熏洗、湿敷患处,每日3次,尤其适用于急性湿疹红肿、瘙痒、渗出多者。(3)三黄洗剂(中医外科学)【组 成】 大黄、黄柏、黄芩、苦参各等份【功 效】 清热,止痒,收涩【配制用法】 将上药用水浓煎,熏洗患处。(4)苦参汤(疡科心得集)【组 成】 苦参60g,蛇床子30g,野菊花90g,凤眼草90g,樟脑125g【功 效】 祛风止痒,清热除湿【配制用法】 共煎水,去渣外用熏洗患处,1日

58、3次。3脾湿证:皮损黯淡不红,渗液少而清稀,或以结痂及轻度浸润增厚的斑片为主,面色无华,纳差,大便溏,小便可,或有腹胀;舌淡,苔薄白,脉缓滑或濡。此型相当于西医的亚急性湿疹。(1)参柏汤(熏洗疗法)【组 成】 苦参30g,苍术、黄柏、白鲜皮各15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煎汤熏洗患处(2)九华粉洗剂(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 成】 朱砂、川贝母各18g,龙骨120g,月石90g,滑石620g,冰片18g【功 效】 收湿止痒【配制用法】 将以上各药研细末,调和。每用以上药末30g,加甘油30g,配成洗剂。用此熏洗患处。4阴虚挟湿证:病程迁延日久,皮损为丘疹、丘疱疹或为浸润增厚的

59、斑片;舌红,苔光剥,脉细数。5血燥风盛型:皮肤肥厚粗糙,色素沉着,或有抓痕,血痂,反复发作,经年不愈;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缓。 此二型多见于慢性湿疹。(1)臭梧桐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臭梧桐、野菊花、地肤子各30g,明矾10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熏洗(2)大飞扬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大飞扬500g,青凡木1000g,毛麝香12g【功 效】 活血通络,疏风止痒【配制用法】 上药加水2250毫升,煎成750毫升,湿敷、坐浴、熏洗患处。(3)狼毒洗剂(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狼毒6g,苦参62g【功 效】 清热解毒,除湿止痒【配制用法】

60、 水煎熏洗患处。(4)蛇床子汤(医宗金鉴)【组 成】 蛇床子、威灵仙、归尾、砂仁壳各9g,土大黄、苦参各15g,老葱头7个。【功 效】 祛风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滚后,侵入盆内,先熏患处,待冷后在浸洗之。(七)脂溢性脱发1湿热证:(1)脱脂水剂(简明中医皮肤病学)【组 成】 透骨草、皂角(打碎)各30g【功 效】 清热除湿解毒【配制用法】 上药加水2000毫升,煮沸20分钟,过滤去渣取汁,熏洗患处。特别适合于油性脂溢性脱发使用。(2)山豆根洗方(中医皮肤性病学)【组 成】 山豆根30g,桑白皮、蔓荆子、五倍子各15g,厚朴12g【功 效】 清热解毒,收敛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淋洗或熏洗,适用于

61、头发油腻时。(3)脂溢洗方(朱仁康临床经验集)【组 成】 苍耳子、王不留行各30g,苦参15g,明矾9g【功 效】 收敛止痒【配制用法】 以上药共煎水半盆,熏洗患处。洗前剪短头发,反复洗头,每日2次,每次15分钟。2血虚风燥证:(1)桑白皮洗方(中医皮肤性病学)【组 成】 桑白皮30g,五倍子15g,青葙子60g【功 效】 清热祛风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淋洗或熏洗,尤其适用于头发干焦者。(2)经验方(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组 成】 王不留行60g,枳壳15g【功 效】 行气活血,疏风止痒【配制用法】 水煎淋洗或熏洗患处,3日1次(八)斑秃1血虚风盛证:脱发时间较短,有迅速扩大脱发区之势,伴有头

62、昏、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数2气滞血瘀证:病程较长,伴有头痛,胸胁疼痛,夜难安眠,心烦;舌有瘀斑或紫暗,舌底络脉曲张,舌苔薄白,脉沉细或弦涩。3肝肾不足证:病程更久,或素本阴虚,脱发严重;多伴有头昏、失眠、耳鸣、目眩;舌淡红苔剥,脉弦细。4气血两虚证:包括病后脱发,病久脱发和脱发量重者;伴有神疲乏力、头晕、面色苍白,形体消瘦;舌质淡,舌体多胖嫩,脉细弱。中医外治熏洗对此四证选方无特殊不同,旨在疏风通络,开窍生发。(1)海艾汤(中医皮肤病学简编)【组 成】 艾叶、菊花、藁本、蔓荆子、防风、荆芥各9g,薄荷、藿香、甘松各6g【功 效】 疏风通络。【配制用法】 上药用布袋装好厚,加水煎数沸,先用热气熏头面,待汤稍温,用布巾淋洗脱发区,每日23次。(2)羌活汤(熏洗疗法治百病)【组 成】 桑叶、羌活各4.5g,川芎、白芷、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