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

上传人:ren****ao 文档编号:161637939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和转型(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与转型作者:xxx时间:xxx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为了以开放的姿态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 将英语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当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举办夏季奥运会,2010年举办世界博览会后,中国不仅向世界展示了强大国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英语教育已经获得的成果。但是还是要看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仍然有很多困难和新的挑战,尽管教育机构和国家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但仍然是不足的,只有正视这些困难和挑战,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进行更大步伐的改革才能不断将英语教育的创新延续下去以符合世界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保证英语教育能够继续服务于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的长远利

2、益并为未来更加激励的竞争做好准备。二、中国英语教育的挑战中国在进一步参与国际事务及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的英语专业的发展。但是也使目前的英语专业教育浮现出了很多问题,包括落伍的教育观念、教师的语言技能和专业能力不够、过时的国家课程、错误的学校教学大纲、低效的培训课目、有缺陷的培训模板、陈旧的课本、低效的讲课、设施的短缺、教育研究的缺失、过分苛求的测试和僵化的管理等(South Project, 1998, Zhang and Yang, 2000, Fang, 2001, Tan, 2000)。在新的市场需求变化下,英语教育遇到了各种新的挑战。首先,教育观念的落伍。英语专业所毕业的学生

3、主要接收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语言理论和文献研究的培训,对其他方向的知识所知甚少,毕业生的知识范围仅限于语言研究方面。而现代快速变化的社会更多要求的是多学科多技能的复合性人才。而严格的教学大纲,僵化的教学管理和过时的教学资料使学生无法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第二,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化,非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当初由英语专业毕业而带来的就业优势不复存在(Zhang and Yang,2000; Fang,2001)。所有的学生均可以接受从小学直至高等教育所提供的全套英语培训而无需选取英语专业来增强自己的英语水平。加上出国热而导致的民办英语培训机构的大发展,如果必要,学生甚至可

4、以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就打好英语基础,然后选择另一个专业开始高等教育,这样毕业时同时拥有英语和专业知识的他们甚至比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社会上更有竞争力。因此,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就被不断挤占,再无优势可言。第三,由于中国在近年来放松了教师流动的控制,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师有了更多选择,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更愿意向较高薪水的外资企业或私营企业流动,这样也造成了优质英语师资力量的流失。第四,学生匮乏的学术背景(Fang,2001)和英语专业低劣的毕业生质量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英语专业受到的影响更甚于其他专业,增加的学生数量,语言教师的短缺,教学资源的短缺以及在更

5、大的教室里进行的不充分的语言培训都有可能降低教育结果,最终影响了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第五,受经济浪潮推动,许多教育机构更愿意实施“短平快”的目标,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硬性引入新培训法而无视自身能力(Cen,1997,Fang, 2001, Liu,1995)。缺乏系统,质量和竞争力的课程结果就是牺牲学生的语言能力培训,其他学科知识的缺失和最终毕业缺乏竞争力。因此伴随着全社会对英语的日益重视,有足够能力的英语教师数量的增长速度已经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为了面对这些挑战,上海外国语大学于1983年起试行英语专业教育的改革,采用英语专业加其他专业指导课,加其他专业辅修,直至英语和其他专业双专业的新

6、教育模式(Dai,1999)。国家也分别在1990年和1998年进行了两次对英语课程的修订(He,2001),新的课程更加强调在英语基础扎实的基础上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将课程分成三段:语言机能,语言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以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对课本的升级虽然在1994年进行了重新审批。但是目前的课本依然被认为过分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其他学科知识的覆盖(Tan,2000)。三、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在中国英语教育的历史上已经有过两次主要转型: 第一次是19世纪清末洋务运动时以京师同文馆的成立为标志的从民间教育向官方教育转型;第二次是1985年广州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为标志的从全

7、公办英语教学向社会英语办学放开的转型。这两次转型均顺应了历史潮流,第一次是官方在认识到了英语重要性的情况下正式认可英语在国际沟通中的地位,开始在公办学校里正式讲授英语。第二次是在社会需求开始多样化的情况下国家认识到了全公办教育的局限性,因而放松了对民办英语教学的限制,允许以民办教育机构以体制外的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人们接受英语教育的标准也从原来的国家大纲的唯一标准而转换为根据各人不同需要而选取中国或国际英语标准(如GRE、GMAT、TOFEL、雅思、托业等等)。目前阶段是第三次转型期间。这是从教育理念的根本上对英语教育的一次改变。这次的转型是以2000年教育部颁发的新国定课程为标志的。新课程对

8、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将初级和中等英语教育合并为一个整体项目。学生的英语熟练度被分为9级,其中2级为小学毕业时应到达级数,5级为初中,8级为高中毕业,9级为关键高中和外国语学校。新的课程采用了支配行动导向,将英语学习目标划分为5个领域:技能、知识、感觉和态度、策略、以及文化意识。同时详细说明了与每个领域相关的小目标,以使学生的外在行为可以被观察和评估。根据Chang, B-M. (2011)的研究,亚洲国家的英语教育的作用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发现了非英语母语者通过英语进行沟通互动的重要性,鼓励他们进行互动,并创造在全球化世界里的日常生活进行互动的环境。第二部分是强调全球化世界里母语者和非

9、母语者的双向沟通。第三部分是了解在亚洲国家里非母语者教师的教学效力并培养在每个国家能进行高质量教学的非母语英语教师。而中国的第三次英语教育转型正是从强调知识传递转向对学习者的使用英语进行流畅沟通的能力的培养并且着重提升英语教师的教学效力。在2000年之前的中国英语课堂里,英语教学虽然也声称强调所谓“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但是实际上更多的使用是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即强调背单词学语法看文章等阅读能力的培训。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接受了超过10年的英语教育,等到毕业了却除了有阅读的能力外既不能说,也听不懂,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根据Wang(200

10、0)的研究,老的课程被认为是不足的,因为它“过度强调知识的转递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她进一步列出了老课程的问题:“不同级别的课程之间缺乏联系,注重笔试而忽略语言能力,学生和老师均感考试负担太重”。而于2000年开始实施并在国家课程改革中起到指导作用的中国新标准课程的目的就在于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和语言教-学过程的交互作用而增进对学习者使用英语沟通的能力,这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次重要创新。四、中国英语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中国的英语教育新课程对于教师队伍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挑战来自包括市场需求、参与程度、教学能力、教学观念、培训资源和情感等各个方面。1、市场需求在中国,几千万学生从小

11、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英语是通过教室讲授的主要外国语言,所以“教师能提供的教室学习机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按照国定课程的目标来培养能力”(Wedell,2006)。根据新课程要求,所有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都要开始学习英语。如果按2006年的统计数据,那就意味着全国光是需要上英语课程的小学生数量就达到5300万(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再加上中学和大学,可以想像需要英语教师的数量是多么巨大的数字。2、参与程度:这次新课程的颁布可以说是一次很大步伐的创新。Osterman和Kottkamp(1993)认为如果通过雇佣圈外人来注入新想法,那么结果可能是东西改得越多,保持原样的东西就越多

12、。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有经验的人的参与,那么新想法、新课程、新方法和新课本都是不会起作用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原来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其中,这样的创新是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现的。3、教学能力:新英语课程强调:学习英语必须学习英语的文化。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所有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更多着重在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也必须学习现代语言理论以改变教学方法等等。他们必须是多才多艺的,要能唱歌、表演、画贴纸、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等。而由于现在普通大学着重在讲授这些教师们在未来课堂中要转递的知识,只有五分之一甚至更少的时间放在教学方法、心理学、教育学上。而教学实践的时间就更少,4年大学期间只有4周(Adamson

13、,2004)。因此新课程的推广还必须包含对教师的进一步培训。教师的作用相对过去有了很大改变: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提供者,他们还是课程的改编者。教师应该决定讲授的内容,设计教案以及按他们认为更合适于他们的学生的方向选择和改进材料。他们是安排教学内容和材料的计划者(Zhang 2005)。4、教学观念Pajares(1992)的研究显示相比他们所学习到的新知识,教师们关于教学的深层信念更加严重影响了他们对于如何计划课程以及在普通课堂上的讲课实践。而Jounson(1989)提到成功的教学很大程度上依靠信心和由经验而自发的回应。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功的教师教育应该是创造合适的氛围以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理论

14、实践。为了适应新思路,应该由教师们决定以多快速度向哪个方向前进。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教师的教育已从培训转向能力的发展。在中国,教师教育者的任务有两部份:一方面注重教师的直接需求,也就是能用英语为目标语言进行讲授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帮助教师实现现有课程的创新(Wang 2010)。而Zhang (2004)认为新课程首先是希望教师们改变对语言的看法,语言不仅是一套语言学的知识体系,更加是一种用于沟通的交流媒介;第二,新课程希望教师们从传统的知识转递者转变为多种作用的教育者;第三,新课程希望教师们使用基于任务的行动而将学生放到学习的中心;最后,新课程希望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技术创造学习和使用语言的

15、有效资源。他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语言熟练度;需要合理的教室决策自由度;需要符合本地的限制。总之,他们必须成为能够自我管理的教师。教师们面临的这些改变将给教师们增加很多情感和专业压力。进入新课程的教师们需要很多的帮助。5、培训资源虽然已经有了新的成功试行案例(Wang 2010),但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依然被视为是奢侈的,只能由个别有特权的学校来实施,比如高度发展地区的重点学校或者对英语教学没有很多经济教育和社会压力限制的私立学校。根据Wang(1999)说:很多中国的教师依旧面临着实施新教育法的困难。很多问题是从下而上的。中国面临着英语爆炸的年代。随着新英语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培训成为课程的关

16、键节点。目前由于过去的种种原因,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准备不足,基本上所有教师都需要进行“新课程教学培训”以跟上英语新课程教学的要求。而中国的教师培训者也正在投入培训教师的前所未有的实践计划中。英语教师的培训者来自两个方面:大学的学者和初高中的经验丰富的教师。前者对被培训者严峻的教室现实接触有限,通常对教师的知识很蔑视。后者虽然对被培训者的境遇很理解,但是很难同时起到培训者和管理者的作用。6、情感新课程将教师放置于变革的中心,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完整人格教育。为了符合新的观念,教师必须放弃一些驾轻就熟的技巧。教室讲授者不再能轻车熟路地教学。一些教师能够在没有很多压力的情况下完成这样的转变,而更多的

17、人则因为必须起到创新者这样他们不熟悉的作用而失去他们自己及他们的学生眼中能干的教师形象。对于他们来说,创新是非常痛苦和挣扎的体验,因为这种体验伴随着新的理智和情感需求,他们必须重新学习专业知识从而能在新方法下重新被认可为能干的专业者(Wedell 2001)。因此在头几年的实践中,教师们的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的薪水并没有增加,却失去了更多的空闲时间,增加了不安全感。五、结语综上所述,为了改变原有教育课程的落后状态已经跟上世界变化的潮流,中国通过2000版的英语新国定课程来进行了一次大幅度的创新。正如其他方面的改革一样,英语教育的改革同样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在改变了许多原有教育课程的不足之处的同

18、时,也给英语教师们增加了很多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管理者们和英语教师们目前还在为这些新的挑战而不断探索中。本文的简论是将这些新的挑战表述出来以作为后续改进的参照。中国的英语教学正在转折点(Liu 2000)。对于新千年的中国英语课程的创新,Marijane Elliot(2001),这位空中英语教室(Studio Classroom)的教师有以下评论:“新课程使教育者又一次激发速度以跟上教育世界的快速变化。这样的改变触及了从最高管理层直至学习另一种语言的第一个奇怪词汇的小学生的所有层面。这样的改变是广泛和剧烈的,影响到整个教育体系。”Reference ListAdamson, B.

19、 (2004). China English.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Cen, Jianjun (1997).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Efforts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6, 57, 15.Chang, .B-M. (2011). The roles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 in Asian context. Journal of P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5(1), 191-206.Dai

20、, Weidong (1999). 关于深化高校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4, 4, 18.Fang, Jianzhuang (2001). 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Crises and strategies of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the 21st century. 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 1, 769.He, Qix

21、in (2001). 培养21实际的外语专业人才The training of qualified English personnel for the 21st century. Foreign Language World, 1, 48, 27.Liu, D. (2000).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schools in China. Beijing: People Education Press.Liu, Yingkai (1995) 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急功近利倾向试析On the short-sighted transformation of Englis

22、h departments. Journal of Shenzhen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12(2), 715.Osterman, K.F., and R.B. Kottkamp. (1993). Reflective practice for education: Improving schooling through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lifornia: Corwin Press.Pajares, M.F. (1992).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

23、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2: 30732.South Project Group (1998) 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Suggestions on the reform of educating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Foreign Language World, (3), 14.Tan, Weiguo (2000) 我国外语专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Reform, a must for the education of foreign

24、language majors. China Higher Education, 9, 834.Wang, P.,(2010). Managing chang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hrough a journey of learning: a case study from China. 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Vol. 33, No. 4, November 2010, 437445Wang, Q. (1999). Some thoughts o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25、 foreign language curriculum reform for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in schools (7&8).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Wang, Q. (2000). A course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Wedell, M. (2001). ELT curriculum changes in the twenty-first

26、century: Planning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ers in their wider and local contex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ay, in Beijing.Wedell, M. (2006). Minimising mismatch IATEFL. The teacher training and educations. SIG Newsletter.Zhang, Z. (2004). My worry t

27、o the new curriculum. IATEFL China. Changchun: Jinlin Education Press.Zhang, L. (2005). English linguistic digest. 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Zhang, Shaojie and Yang, Zhong (2000) 高校外语专业在新世纪面临的危机与对策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foreign language majors in higher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century. Foreign Language World, 3, 2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