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步法学习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1637455 上传时间:2022-10-14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838.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乒乓球步法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乒乓球步法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乒乓球步法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资源描述:

《乒乓球步法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乒乓球步法学习(3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u一、乒乓球步法的作用u二、步法的发展阶段u三、步法移动的相关因素u四、步法种类的划分及技术的分析 乒乓球的步法是乒乓球击球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简而言之,乒乓球运动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手法,二是步法。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曾有人把手法称为乒乓球运动技术之父,把步法称为乒乓球运动技术之母。乒乓球运动员如果具有良好的步法,经常保持合适的击球位置,就会使击球的速度、力量、旋转、弧线、落点都很理想,从而有利于提高击球的质量;那就会使快、准、狠、变、转的技术风格(制胜因素)得到充分的展现,从而使制胜的因素又多了一分保证。重视步法的训练是当前乒乓球运动发展的需要,也是乒乓球竞赛特点的需要。乒乓球运动竞

2、赛双方,经常通过控制与反控制、调动与反调动及变化击球节奏和落点来达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目的,力争主动、占据优势。比赛时,来球的落点始终在变化着,要想保证还击的命中率,就要靠正确、快速、灵活的步法使自己移动到最佳的击球位置。没有良好的步法移动是不能适应当前训练和比赛需要的,同时更会影响手法技术水品的提高。现代乒乓球运动技术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动态”技术,即所有的技术动作的完成都是在“动态”中进行并完成的,陈旧的“静止”“停顿”式击球方式已不合时代潮流,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运动战”击球方式。【二】步法的发展阶段(一)欧洲乒乓球全盛时期的步法(19261951年)器材对步法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球台较现

3、代的球台短而窄,球网也较现代的高,球拍主要是木板拍和胶皮拍,较现代的球拍所制造的旋转为弱。因此,在这种器材设备条件下,不可能打出很快速度、很强旋转的球来,也不可能制造很好的弧线、用很大的力量和击出很刁的落点。所以,此时期的步法主要是一些随意的、下意识的、自然的步法。虽然也使用了“单步”“跨步”“跳步”,偶尔也可见“交叉步”,但总的讲还没有形成步法体系,更没有成为一项专门技术。打法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在打法方面,虽然第一个男单世界冠军雅可比(Jacobi)和女单冠军玛丽亚梅德扬斯基(M.Mednyanszky)都是横板左右开弓的进攻性选手,而且梅德扬斯基连续保持5届冠军,雅可比也先后4次获得冠军,

4、但其后的冠军都是以削为主或采用削中反攻的打法,因而就这一阶段的总体而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技术发展是削球占主导地位,加之器材设备比较落后,所以对步法要求很低,教练员和选手们的侧重点主要是放在手法的提高上,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上个世纪的中叶。(二)日本称雄国际乒坛时期的步法(19521959年)器材改进对步法的影响 该时期器材的最大变化是:日本队的佐藤博治在第19届比赛中成功地运用了海绵拍,在一定意义上将乒乓球技术推到了快速阶段。由于球速的提高,使乒乓球的步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跳步、跨步、蹬跳步、垫布等逐渐开始被应用到以后的比赛中。该阶段,各国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已经认识到了步法的重要性。打法

5、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该阶段日本队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发明了海绵球拍;二是创新了打法,坚持运用中远台正手长抽快攻;三是运动员的勤奋。正是由于技、战术打法实用有效、独具一格,使该时期的步法受到很大影响,从而由原来的防守型步法逐渐过渡到进攻型步法,产生了诸如侧身步、交叉上步、反交叉步还原等步法,并给原有的跳步、跨步、蹬跳步、垫步等防守步法赋予了进攻的心意。(三)中国和朝鲜成为世界乒坛“新贵”时期的步法(19591969)器材改进对步法的影响 该时期的器材又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发展,出现了正胶海绵拍、反胶海绵拍和长胶球拍等。器材的改进使球速更快,旋转更强,变化更多,同时对步法的影响也更大。该时期要求

6、步法的移动更迅速,应用更实效,手法、步法的配合更协调。打法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该时期的步法更侧重与近台、横向大幅度的两面移动,从而创造了推挡侧身交叉上步扑正手反胶叉扑反手还原的系列步法,使乒乓球的步法组合化、配套化和系列化,使乒乓球步法的发展又上了一个台阶,训练手段上到了手法、步法并重时期。(四)欧亚抗衡时期的步法侧身位争夺的步法(19711987年)器材改进对步法的影响 这一时期虽然球拍在胶皮、海绵、底板的粘性、软硬度及弹性上都有了一定的革新创造(胶皮出现了生胶皮、防弧海绵、防弧胶皮等),但就整体而言,它对步法的影响不大。打法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该时期打法特点对步法影响最大的是侧身位的争夺,谁能

7、抢先侧身、抢先上手,谁就争取了主动。因此,对步法的要求则主要是如何解决侧身让位、侧身后的连续进攻及补防正手位的空当。(五)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时期的步法(19882000年)从正手位突破器材改进对步法的影响 此时期器材虽然有一定的改进,但对其步法的影响不大。打法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这一时期欧亚抗衡的局面没有改变,只是在打发上由侧身位的争夺变成侧身位与正手位争夺的同步局面。要求选手既要抢占侧身位、抢先上手,又要兼顾自己的正手位、突袭对手的正手位。这种打发特点的变化使乒乓球的步法已近巅峰状态,对运动员的应变、反应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要求极高,从而使步法发展到了“立体”阶段,既能左、能右、能前、能后

8、,又能迅速还原,不间断地进入下一轮对对方的攻击。此时期又产生了“结合步”“腾空步”“弓箭步”“鱼跃步”等步法。同时不间断地发展完善原有的侧身步法,扑正手位步法,向前步法,后退步法,攻守转换步法,攻、弧、削打发结合的步法等。(六)“大球”时代的步法(2000)器材改进对步法的影响 由于从2000年10月开始,乒乓球正式由38毫米改为40毫米的“大球”,并正式投入比赛,从而掀起了一场乒乓球器材改革的“革命”。广大教练员、运动员为了赢球就得提高球速、力量、旋转,而增加这些要素的方法就是改革器材。球变大了影响速度、力量,但可以通过加硬碳素底板,加厚、加硬海绵,改革胶皮质量,使用高科技纳米粘合剂使底板、

9、海绵、胶皮增硬、增弹、增韧,使球底劲更强、弹性更大、飞行更稳。因此,对步法的要求仍然很高。打法特点对步法的影响 由于球的大小及硬度的改变,使各项技术的动作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动作幅度大了、奔跑距离远了等。所有这些变化都将影响到步法,因而产生了便于打回和战、打持久战的步法,诸如侧身步与扑正手法结合还原到侧身位的反交叉步等,各种步法的组合、配套应运而生。步法快慢判断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动作速度选位:顾名思义是指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中对每次击球、还击前所选择的方位及身体姿势。选位是否适宜,不仅会影响击球的质量与效果,而且对步法移动的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预动:正如“判断速度的快慢”

10、部分中所阐述的那样,要想步法移动得快,在正确分析、判断来球的基础上,身体的重心、腿、脚乃至手要有一定的预动。预动的快慢决定着起动的快慢,而起动的快慢在某种意义上说又决定着步法移动得快慢。起动:运动员在确定选位和正确预动后,起动则是随之而来的必然步骤。选位、预动与起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选位的重新调整选位的重新调整还原调整还原调整预动调整预动调整原位置不动调整一、原位置不动调整一、原位置不动调整 原来的选位不变,如果来球离原位置不远,可通过自身的腰、腹倾斜、转动,身体重心的前、后、左、右调整,以及手臂的大幅度前伸、侧身或回缩加以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情况是:(1)击球用力不大或自己处于主动的情

11、况下(2)自己处于被动应急的情况之下 自己很被动,且来球离自己较近,要靠应急的腰、腹转动,重心转移,手臂的伸缩来快速地还击对方凶猛的来球,以便跟上其节奏,扭转劣势。(3)击球力量不大,处于快速相持的情况下二、还原调整二、还原调整 每次击球后,将上体、腿、脚重新还原到击球前的准备姿势,即两脚平行开立,屈膝提踵调整,低头收腹含胸,重心居中偏前,目视对方,紧盯来球。使用这种方法进行选位的重新调整,多半是自己在该回合中处于主动,因此,有较充足的时间“还原”并进行新一轮的攻击。在大力击球后或离台较远击球后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重新还原选位。三、预动调整三、预动调整关于预动的作用,在前面已经提及,它的好处也

12、已经清楚,那就是身体及重心、腰腹、腿脚做预动的调整,以利于快速的起动、步法的移动和身体的位移。这种预动的调整准备姿势已为当今众多乒坛高手所认可和应用,它的优势就在于无论你是处于主动、被动或是相持阶段,使用这种方法都是最佳选择。(四)步法与重心的关系(四)步法与重心的关系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相信击球动作的完成,步法的移动,腰、髋的转动是靠身体重心的移动带动的。认为重心移动,上带动手臂挥拍击球,下带动腿脚移动到位,合情合理、无可挑剔。可是在对大量的乒乓球训练、比赛情况进行统计、研究的结果证明:原来的观点不够全面,或者说只是一种“流派”,而现在很多乒坛高手无论是上臂的击球,还是脚下的移动,都不是靠身

13、体重心的移动带动的。一、移动时重心轨迹与步法一、移动时重心轨迹与步法 步法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移动迅速,二是便于击球。为了便于击球,重心在移动中要尽可能平稳。这样,在步法移动中较合理的顺序应该是先移动脚,然后重心随身体的移动而移动。若依靠重心来带动步法移动,势必造成脚、腿被重心“拖”着走,使脚、腿的蹬地发力不够,影响移动速度;同时还会使重心起伏过大,直接影响击球命中率。二、击球时重心轨迹与步法二、击球时重心轨迹与步法 击球命中率建立在重心平稳的基础之上。击球时,只有身体重心落在两脚之间(偏前),重心轨迹在人体纵向转动轴上时才最稳定。移动步法时,应脚蹬地在先,身体重心跟进在后;击球时,重心放在

14、两脚之间(偏前),两脚蹬地,身体绕纵轴转腰带动手臂的挥动击球。返回步法种类的划分步法种类的划分方式上的划分方式上的划分应用上的划分应用上的划分功能上的划分功能上的划分一、方式上的划分一、方式上的划分1.移动范围上的划分大范围移动的步法:滑步、交叉步、跳步、垫步、蹬跨步、垫跨步、侧身步、跑动步、腾空步、鱼跃步中范围移动的步法:换步、跨步、弓箭步、滑步、幷步、侧身步、蹲步小范围移动的步法:原地步、碎步、单步、幷步、换步、小跳步跨步交叉步2.移动方向上的划分向前移动的步法:单步、幷步、换步、垫步、跨步、蹲步、跑动步、弓箭步、蹬跨步、垫跨步、前交叉步向后移动的步法:单步、换步、跨步、幷步、垫步、蹬跨步

15、、垫跨步、弓箭步、后交叉步向左、右移动的步法:单步、换步、幷步、跨步、小跳步、跳步、垫步、蹬跨步、垫跨步、侧身步(滑动侧身步、跳动侧身步、跨动侧身步)交叉步(前交叉步、后交叉步、反交叉步)跑动步、鱼跃步向斜前、斜后移动的步法向上移动的步法:这种步法较为特殊,只有在杀高球及回接反弹很高的来球时应用,因应用时需要跃起腾空,故称为腾空步。3.移动方法上的划分单脚移动:单步、跨步、弓箭步双脚移动的步法:碎步、换步、幷步、垫步、蹬跨步、垫跨步交叉移动的步法:前交叉步、后交叉步、正交叉步、反交叉步平动步法:平行球台移动的步法、平衡上下肢体的步法、平稳身体重心的步法滑步步法:滑步、滑动侧身步、滑动还原步跳动

16、步法:小跳步、跳步、腾空杀高球步、腾空救高球步一、原地步步法1.特点:在原来的位置上未作任何移动,但却时刻准备着(根据来球情况)起动和移动。2.运用时机:在对方做移动、击球等动作之前经常采用这种步法。3.作用:使身体在挥拍击球、移动、预动步法之前始终处于“动态”状,便于根据突然来球情况而移动步法、挥拍击球。4.动作要点:两脚在原地不停地进行着快速的、应急的、放松的、时刻准备着为还击对方来球的左右脚的重心交换。两脚可以是原位置的换动,也可以是原地的旋转转动,既可以向内旋转,也可以向外旋转,并且同换动一样不停地进行着两脚的重心交换。5.主要发力部位及关节运动:主要是小腿、足的蹬地用力及踝关节做内旋

17、、外旋的轻松、规律的运动(旋转的力)。6.易犯错误:原地不动;只做原地抬腿动作,没有完成两腿的重心交换;两只脚不会做内、外旋的重心交换动作;动作不放松、没节奏,主要发力部位不正确。7.纠正方法:明确这种步法的动作概念、要领;将此步法与上台击球结合起来运用;多听教师的指导和讲解,多请教、多练习;多做踝关节部位的内旋、外旋动作,增强该部位的关节灵活性及肌群的力量。二、碎步步法1.特点:碎步,顾名思义即很碎、很小的步法。由此可知,这种步法的最大特征是步法小,最大特点是重心稳,保证击球准,简单、实效性较强。2.运用时机:击球前使用小碎步调整位置,对方位及重心进行微调。3.作用:在乒乓球运动实践中,任何

18、高水平的运动员都不可能对对方击过来的球的落点及旋转性质、旋转强度做到准确无误的判断,为了更合理、更有效地调整移动步法,“碎步”步法应运而生,起到了衔接、调整步法的作用。4.动作要点:在很小的范围内做前、后、左、右不停的快速移动,借以调整自己的位置,以处于最佳的击球位置。进行碎步移动时,要不停地完成两脚的重心交换、两脚的位置移动、两脚的蹬地与内外旋动作,同时注意腰、髋的发力及大腿、小腿、足与腰、髋的配合。注意发力的协调与配合,腰、髋发力在先,大腿、小腿及足的发力在后。进行碎步移动时,一定要清楚碎步移动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渡,因此,要时刻注意根据来球情况,由碎步衔接过渡到其他移动步法上去。5.主要发力部位及关节运动:腰、髋、腹部肌群首先发力;大腿、小腿、足依次发力;主要是膝、踝关节的运动,以小腿、足部肌肉的活动为最明显。6.易犯错误:对碎步步法的概念不清,对其作用、特点及主要发力部位领会不透;缺乏此步法的专门训练或对此步法重视不够;主要运动关节、主要发力肌群和发力顺序不当,造成动作僵硬,不协调、不放松;碎步动作缺乏节奏,没有起到调整位置、协调步法、稳定击球的作用。谢 谢 观 赏!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