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61299440 上传时间:2022-10-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终关怀的相关伦理问题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探讨【摘要】临终关怀作为医学界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中国已有较大发展。但由于我国独特 的传统文化、经济条件和社会状况背景,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有着较大的阻力和相当多的障 碍。这些发展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 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有着较强烈的冲突。因此,深刻认识临 终关怀的本质,全面了解临终关怀的定义及道德原则,才能避免将临终关怀引入误区,更好 的推动临终关怀事业的健康发展。【关键词】临终关怀伦理问题 死亡教育 道德原则【正文】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 的

2、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临终关怀是人道主 义的新起点,建立了人生临终旅途的一个理想模式。它减轻疾病引起的疼痛和抚慰病人面临 死亡的恐惧和孤独,维护临终病人“活”与“死”的尊严,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而且,它避开 了安乐死的法律问题,为社会道德提倡和认可。临终关怀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 缘性交叉学科,与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相适应,是社会的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一、临终关怀的概念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 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 意义、有

3、希望的生活。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 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 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临终关怀主要针对临终病人死亡过程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诸多问题,为病人提供舒适的医护 环境、温暖的人际关系和坚强的精神支持,帮助病人完成人生的最后旅途,并给予家属安慰 和关怀。简单而言,它是帮助病人优死”和其家属“好生”,使病人死得无憾、家属活得无虑 的一种医疗服务。二、临终关怀的对象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狭义上,是指患有恶性和非恶性疾病的病重垂危病人。恶性疾病病人, 即晚期癌症病人,占接受临终关怀服务的病人的绝大多

4、数。非恶性疾病病人,是指患有心脏 疾病、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和AIDS等疾病且病程发展到晚期难以救 治的病人。广义上,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包括病重垂危病人及其家属。大部分病人家属在陪伴病人度过 人生最后旅程的同时也接受了医务人员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支持,并使家属在居丧期间因悲哀 引起的躯体不适、情感和认知的大起大落及行为异常等得到减轻。三、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1、传统文化对死亡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文化中,死亡往往是不祥和恐惧的象征。受儒家、道德、佛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 人们对死亡常采取否认、蒙敝的态度,在言语中避免谈及,不能坦然的面对死亡。这一方面 可能是出于对死者的尊重

5、,而另一方面也更加说明了国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与此同时,“孝 道”观念在中华民族文化中也一直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古来皆强调子女尽心竭力送终为尽 孝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总是把父母临终时子女是否亲自服侍在侧直至送终作为人们评价子 女是否孝敬的一个标准。如果子孙到老人临终时,不能够亲自去侍候和照顾,这是不孝子孙, 而把患者送到临终关怀医院,不仅妨碍儿女尽孝道,更是无异于宣判患者死刑,放弃治疗, 这将不可避免的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这种对待死亡的负面态度以及“孝顺”的观念在某种 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2、大众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说,政府对临终关怀的关注很少,对社会公

6、众生死观的教育远远不 够。社会媒体报道的也大多是些负面新闻,对临终关怀的正面宣传和引导却少的可怜。死亡 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很避讳的一个话题,也因此,在国内也很少进行死亡教育,人们对于死亡 的认识非常的局限,更提不上专业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力度远远比不上临终关怀发展 的脚步。3、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医疗资源不足,医疗卫生人员缺乏,尤其是我国医 疗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广大人民群众还存在无钱看病、看不起病等问题。随着我国人口结构 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成为最大的老龄化国家。而老龄医疗、保健需求巨大,这无疑将 会对医疗卫生工作形成巨大的压力,带来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7、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终 关怀的发展。4、医疗体制和保险制度不健全临终关怀是一个社会化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而在我国,临终关怀的 各种社会支持系统尚未完全建立。目前我国的医疗体制还不健全,对临终关怀的发展规划及 卫生政策更是一项空白。另外,我国的保险制度不健全也是阻碍临终关怀发展的一项重要因 素。5、工作人员总体素质不高临终关怀是一门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它要求从 事该工作的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高超的医疗、护理技能。但是目前我 国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工作人员以医护人员为主,他们的学历层次偏低,总体素质不高,尤 其是护理人员,

8、多为中专学历,并且医护人员大多数没有经过相应的培训。而在发达国家。 从事临终关怀的团队中除了医护人员外,还有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神职人员和庞大的志 愿者队伍。在国外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人员都必须接受培训, 并取得资格证才可以上岗。6、慈善组织和义工服务不能满足需要在国外的临终关怀机构中,很多工作都是由义工来承担的。义务服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并且他们都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义工制度,更加促进了它的发展。而义工服务在我国的发展 相当缓慢。参与服务的义工数量非常少,且义工的来源阶层尚不广泛,目前多来源于在校大 学生和病人家属。但是无论参与人数还是服务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

9、要。四、临终关怀的原则1、以临终者为中心,尊重生命的原则。临终者的生命照顾是容易被忽视的。可能有的人以为,已经病人膏肓的人的生命是可以任意 践踏的,尽管生命已经接近临终状态,但是生命仍然是生命。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谨记的原则, 就是要尊重生命,要向对待正常人生命一样对待临终者的生命。临终关怀道德的重要体现, 就是以对待其他病人一样,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爱护、体贴病人,尊重病人的人格,诚心 诚意地为患者减轻痛苦。2、尊重临终者权利的原则。权利即公民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而病人的权利就是指作为病人应该得以行使的权 利和应该享受的利益,这种权利是一种道德的、合理的、普遍的和有条件的权利,它是一种

10、道德权利,是和社会总体道德要求相一致的。比如临终关怀道德中的知情同意权,病人有权 知道自己的病情程度、治疗方案,愈后也有权要求提供治疗,也有权拒绝某种治疗方案。病 人在意识清醒、能够自己行使权利时,医护人员要尊重病人的选择。病人意识障碍时,不能 正确地行使自己权利的时候,可以按病人的遗嘱执行。决不能因为是临终病人就忽视了患者 的知情同意的权利。3、注重生命质量,全面关怀的原则。生命质量是生命伦理学的一项基本要素,对生命质量进行医学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应用于治 疗方案的选择中,这是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具体应用。“注重生命质量的提出对 于临终关怀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一般来说,临终者

11、是极度痛苦、心情或烦躁或 郁闷,因此,对临终者的关怀应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除了用必要的药物来缓解或解除其 痛苦外,还要认真地做好护理,从心理上关怀、疏导,用爱心去抚平患者的痛苦。对临终者 提出的最后愿望要尽力满足,不能满足的要做解释,决不可以蔑视、讥讽和嘲笑。对于临终 者家属所付诸的关怀,医务人员应当给予同情、方便和帮助,给予必要的安抚和鼓励。4、尊重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不加速也不延迟死亡的原则这一概念和现今的研究热点“安乐死”有某些不同。不论是主动安乐死还是被动安乐死,都有 加速死亡的倾向。而临终关怀却提出不延缓、不加速。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伦理问题。但亦 有学者认为安乐死应属于临终关怀范

12、畴之内,且仅为临终关怀的一小部分。5、协助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去者能善终,留者能善留的原则病人安静地、有尊严地死去,是临终关怀的结果,但不是终点。对所爱的人的死去,我们由 震惊而哀恸、绝望,对已故者的感觉由悲转怒,进而出现抑郁等强烈过度的哀伤。长期以来, 我们往往只单纯注重对医护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有爱心、同情心,却忽略了对“抚慰” 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当你面对悲痛欲绝的家属时,仅仅有同情心是同样无能为力的。因此, 丧亲抚导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五、总结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命质量这一概念愈发的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不仅希望生的 健康、活的幸福,也希望死的安祥、无痛苦,这正是临终关

13、怀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临终 预示着生命即将结束,但临终并不等于死亡,它也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提高临终生命质量体 现着对生命的尊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是时间并不长,且存 在着许多巨大的阻碍,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临终关怀的发展是 不可避免的。【参考文献】1 王平,李海燕著.死亡与医学伦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7: 49.2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6(6): 7374.3 陈番,李伟长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曙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 9: 1314.4 崔以泰.开展中国特色之临终关

14、怀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1992. 26(6): 4244.王东海,夏德涛,张翠萍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 2009.08 (16) :76-77.李跃跃.105例老年患者临终关怀的调查及护理对策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2,8(1):7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1):65-66.8 郭清秀临终关怀新论中国医学伦理学,1994,:40-43.9 郝凤贤,孙培英生命质量的医学评价方法及应用中国医学伦理学,1996,(2):21-22.10 Oleson M. Subjectively perceived quality of life. The Journal of nursing scholarship, 1990,22(3):187-190.11 蔺晓贤.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展望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6(6):7374.12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 27(1): 65-66.13 钟华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其发展探究J.护理与康复,2008,11 (7): 604-60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